聽書網張賢亮作品綠化樹
㈠ 《綠化樹》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綠化樹》(張賢亮)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T5eCKt2cDTCKLFQePk1mLA
書名:綠化樹
作者:張賢亮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01-01
頁數:173
內容簡介:
50年代「右派分子」章永璘在寧夏勞動改造期間的一段永生難忘的生活經歷。
續篇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習慣死亡》合稱為張賢亮的愛情三部曲。
作者簡介:
張賢亮,男,江蘇盱眙縣人,1936年12月生於南京。1955年中學畢業後至寧夏銀川幹部文化學校任教。1957年因在《延河》文學月刊上發表長詩《大風歌》而被列為右派,遂遭受勞教、管制、監禁達十幾年,其間曾外逃流浪,討飯度日。1979年9月獲平反,1980年調至寧夏《朔方》文學雜志社任編輯,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1年開始專業文學創作。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並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受家庭影響,從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熏陶,中學時代開始廣泛接觸俄羅斯文學和法國文學作品,並嘗試文學創作,曾寫作發表了60餘首詩歌。1979年重新執筆創作後,先後發表了短篇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靈與肉》、《肖爾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說《土牢情話》、《龍種》、《河的子孫》、《綠化樹》、《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先後結集出版的選集有中短篇集《靈與肉》、《感情的歷程》(又稱「唯物論者的啟示錄」,是以章永麟這一「右派」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一系列小說,其中包括《初吻》、《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樹》等)及中篇選集《張賢亮集》。其中《靈與肉》、《肖爾布拉克》分別獲1980年及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綠化樹》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㈡ 張賢亮的所有作品有哪些,能不能給個目錄
張賢亮作品有:《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1、《靈與肉》
許靈均,從一個地主小姐和一個留洋學生不自由婚姻的產物,到娘死爹棄睡馬槽的苦孩,再到新中國的教員,之後趕上歷史的熱潮成了「老右」下放到農場放馬,一系列角色的轉換註定了生活的多磨難。
善良熱心的放牧員幫他「揀」了個四川媳婦秀芝,成了家,生了娃。右派摘帽後,更加強化了他對這塊土地的感情,因此他拒絕了父親為他們全家辦出國的誘惑,決然地選擇留在這片他深愛的土地。
2、《綠化樹》
《綠化樹》是當代作家張賢亮所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十月》1984年第二期。
《綠化樹》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為主線,真實地敘述了「文革」中的知識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區後的獨特經歷。
作品主要通過人物的一系列懺悔、內疚、自責、自省等心理活動的描寫,對飢餓、性飢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頓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與解讀,展現了特定年代知識分子的苦難遭遇。
從整體上來看,《綠化樹》使用了現實主義的手法,兼具浪漫主義詩情,真實而藝術地再現了特定的時代圖景。
3、《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據1985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版本出版:張賢亮(1936——2014),江蘇省盱眙人,作家,著有《靈與肉》等。本書講述了從勞改隊相識的「我」與「她」在文革時期的愛情故事,書中涉及許多「禁區」與敏感問題。
(2)聽書網張賢亮作品綠化樹擴展閱讀:
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作,1955年從北京移居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 長達22年。
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後創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並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
2014年9月27日,著名作家張賢亮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8歲。
㈢ 綠化樹小說下載
【點擊下面網址下載即可】【點擊下面網址下載即可】【點擊下面網址下載即可】
㈣ 張賢亮的綠化樹為什麼叫綠化樹
摘要 另一方面,《綠化樹》也 是迄今為止張賢亮所貢獻給我們的最為傑出的文本,它意味著張賢亮 創作歷程上的巔峰狀態。無可否認,諸如《靈與肉》、《土牢情話》包括 《河的子孫》等作品,作為《綠化樹》的前身,和同期眾多的新時期文 學作品比較,無論在藝術趣味還是在藝術感覺上,都表現出了獨特的優 異的風格與秉賦,但是,和《綠化樹》本身比較,這些作品則存在著明 顯的藝術不足甚至缺憾。嚴格地說,這些作品雖然蘊含著一種巨大的藝 術潛力,但在根本上屬於作家本人的東西並不多,創作的需要仍然建立 在時代的規范之上,在巨大的歷史遺憾中,作家無法平靜因而也無法站 穩腳根打量眼前的現實和經驗中的歷史。因為無法面對自我,無法獨立 於時代的風范之外,結果其中一系列非常獨特的藝術體驗在作家急於 告知急於訴說急於表白的情結里迅速化為星星點點的光芒而無法組接 成一片光明的天地,作品的筆觸常常表現為一個匆忙浮躁的過程。而這 一切只有在《綠化樹》里方才達成沉靜的和諧,透明的統一:思想之火 最終照亮了生命的隧道,全部的表達機制開始積極主動適度地運行起 來。
㈤ 綠化樹 張賢亮 下載
綠化樹 張賢亮作品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綠化樹「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阿·托爾斯泰在《苦難的歷程》第二部《一九一八年》的題記中,曾用這樣的話,形象地說明舊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艱巨性。當然,他指的是從沙俄時代過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然而,這話對於曾經生吞活剝地接受過封建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的我和我的同輩人來說,應該承認也是有啟迪的。於是,我萌生出一個念頭:我要寫一部書。這「一部書」將描寫一個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甚至曾經有過朦朧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青年,經過「苦難的歷程」,最終變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這「一部書」,總標題為《唯物論者的啟示錄》。確切地說,它不是「一部」,而是在這總標題下的九部「系列中篇」。現在呈獻給讀者的這部《綠化樹》,就是其中的一部。一大車艱難地翻過嘎嘎作響的拱形木橋,就到了我們前來就業的農場了。木橋下是……應該是全本了
㈥ 綠化樹txt全集下載
綠化樹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綠化樹》
作者:張賢亮
序
「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阿·托爾斯泰在《苦難的歷程》第二部《一九一八年》的題記中,曾用這樣的話,形象地說明舊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艱巨性。當然,他指的是從沙俄時代過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然而,這話對於曾經生吞活剝地接受過封建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的我和我的同輩人來說,應該承認也是有啟迪的。於是,我萌生出一個念頭:我要寫一部書。這「一部書」將描寫一個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甚至曾經有過朦朧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青年,經過「苦難的歷程」,最終變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
這「一部書」,總標題為《唯物論者的啟示錄》。確切地說,它不是「一部」,而是在這總標題下的九部「系列中篇」。現在呈獻給讀者的這部《綠化樹》,就是其中的一部。
一
大車艱難地翻過嘎嘎作響的拱形木橋,就到了我們前來就業的農場了。木橋下是一條冬日乾涸了的渠道。渠壩兩旁挺立著枯黃的冰草,紋絲不動,有幾只被大車驚起的蜥蜴在草叢中簌簌地亂爬。木橋簡陋不堪,橋面鋪的黃土,已經被來往的車輛碾成了細細的粉末。黃土下,作為襯底的蘆葦把子,齜出的兩端參差不齊,幾乎耷拉到結著一層泥皮的渠底,以致看起來橋面要比實際的寬度寬得多。然而,車把式仍不下……
確認後請採納
㈦ 《綠化樹》是誰寫的,講了什麼內容!
《綠化樹》是張賢亮寫的作品簡介大車載著章永璘等前往就業的農場。正值飢荒的年月,看來牲畜的境況也並不比人強多少,三匹瘦骨嶙峋的馬走起路來東倒西歪,其中一匹的嘴角正被韁繩勒得流下了鮮紅的血,一滴滴地落在黃色的塵土裡。車把式無視這一切,冷漠得似乎不近人情,他憂郁的目光落在了遙遠的前方。太陽暖融融的,裸露的原野黃得耀眼。章永璘的身上酥酥地癢起來,虱子開始從衣縫里爬出來,令他感到一種茫然的撫慰。車上的人熬不住飢餓,紛紛去田裡尋找吃的東西。運道不好,章永璘一無所獲。但章永璘的情緒還是非常好:畢竟已經離開了勞改大隊,畢竟開始了一種「自食其力」的新生活。一個充滿蠱惑的未來正在前邊不遠的地方等待著他。可是,他又分明地感到一種不安,在潛意識里,沒有管教與呵叱的生活對他已經不習慣了。大車碾踏著寂寥的土路,一路沉默的車把式突然嘹開嗓子唱起了情歌,有力的尾音在蒼涼遼闊的黃土高原上空回盪,顯得壓抑雄渾而又憂傷。歌聲驚起了章永璘久廢不置的想像力,喚起了蟄伏心底的情感,面對著神奇而又不可思議的黃土高原,他的眼裡突然溢滿了淚水。後來知道這個車把式叫海喜喜。新的「家」令章永璘沮喪:乾草代替了火炕,窗戶一無遮飾,屋子裡繚繞著徹骨的寒意。湊和了一夜後,第二天他們開始正式出工。章永璘的任務是打爐子糊窗戶。他幹得相當賣力也相當順利,兩小時以後一個既簡便又科學的爐子里便燃起來呼呼的火苗,於是他開始享受以稗子面漿糊烙成的煎餅。體內充滿了熱量和活力之後,章永璘來到了正在翻肥的人群前,因為沒有準備工具,遭到了一貫認真的謝隊長的訓斥,正在尷尬的時候,一位年青的婦女主動借與了他工具,替他解了圍。章永璘心裡很感激,活也幹得分外細致。收工時他主動向這位婦女道謝,婦女一時竟有些靦腆和不習慣。新的生活是開始了,但飢餓卻依舊纏身,如何打發肚子,依舊是章永璘最關心的問題。發工資的當天,他便去了集市鎮南堡,不失時機地騙過了一個憨厚的老鄉,以三斤土豆換了五斤黃蘿卜。可是運氣仍舊不濟,回途中,當他得意於自己的狡黠中時,卻意外地摔進了一條冰河,蘿卜被水沖了個精光。這一得一失的遭遇,令章永璘誠惶誠恐,他甚至相信起宿命的因果報應,晚上在被窩里,暗自對自己的小資產階級品性展開了誠懇的批判。第二天,當他繼續抱著《資本論》懺悔自己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那位曾主動借與他工具的年青婦女踏著雪找上門來,點名讓他去給她家打爐子。章永璘只有從命。可到了她家以後才知道這只是一個借口是一個年輕女性邀請落難男人的一種特殊方式,目的只是讓他來坐一坐,享受一個白面饃饃。這是一個印有美麗的中指指紋的饃饃,撫摸著它,章永璘辛酸難抑,落下了晶瑩的眼淚。這位婦女叫馬纓花。馬纓花的出現,使章水璘的生活開始有了根本的轉機,她的善良、她的純潔和熱情可以讓章永璘放鬆地以一個落難流浪人的身分來承受一碗香噴噴的雜合飯,承受一個家庭的溫暖。他覺得自己越來越像一個人了。但是,一直愛戀著馬纓花的海喜喜卻因此益發地惱怒起來,以至終於無法忍受章永璘在馬纓花心中的優越地位,開始和章永璘暗暗較勁兒,並主動挑起了一場毆斗。沒想到目睹了這一切的馬纓花從此卻對章永璘流露了進一步的熱情,這使章永璘感到了幸福的恐懼,他開始意識到了馬纓花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意識到了一個美好又殘酷的事實:他愛上了馬纓花。這個事實令他無法迴避,可他的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卻使他無力承受這個事實,於是他開始營造自我防護之牆,阻攔自己同時也超越自己。但是,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的,馬纓花一句輕聲慢語平靜自然的質問會使這種努力頃刻間瓦解。經過短暫的思想斗爭,章永璘決定不再自尋煩惱,他又開始平靜下來。與此同時,生命深處的思想也慢慢浮升起來,這個思想迫使他主動積極地去關懷世界,關懷那些永恆的存在,這使他與《資本論》的距離大大縮短了。心胸的擴大和思想的提升,使章永璘更清醒地認識到,他所有的變化,都和馬纓花有關,他對自我對世界的了解和掌握,都無一例外地始於馬纓花質朴無華的心靈感召。於是,在一個特殊場合,再次面對著馬纓花美麗的眼睛和醇美的女性氣息,章永璘再也無法抑制感情的沖動,當他把馬纓花抱在懷里的時候聽見了馬纓花毫無抗拒的幸福的呻吟。他終於證實了眼前這個現實。而同樣也證實了現實的海喜喜卻陷入了失望之中,決定逃離農場。他主動找到章永璘,向他敞開了心扉,告訴他馬纓花值得愛,勸章永璘珍惜現有的一切。暗地裡保護了海喜喜出逃的謝隊長也勸章永璘不要再猶豫不決,馬上和馬纓花結婚。但是,馬纓花的態度卻異常地平靜而現實,對於未來,似乎比章永璘更有把握也更有信心,她要求章永璘先安心讀書(《資本論》),等條件好了再成家。看到章永璘的遲疑和不安,馬纓花表示:就是頭斷了,她的血身子也將永遠地隨著他!馬纓花樸素至極的語言和思想又一次使章永璘失去了內心平衡,面對馬纓花偉大的人格,他又開始迅速地全新估價一切,娶馬纓花的決心也更加堅定和迫切。可是,未待把最後的決定告訴馬纓花,章永璘就被召到場部,根據新的政治精神,他又被重新管教起來。章永璘又一次失去了人身自由,同時也永遠地失去了馬纓花。只是在失去自由幾年後的一個偶然機會里,他從辭海上得知,「馬纓花」原來還是一種植物,又名「綠化樹」。二十年後,章永璘再返農場時,一切都已面目全非了,經過多方探聽才知道馬纓花早已跟著哥哥走了青海,這令他感慨萬千。漫步在靜靜的雪夜中追懷往事,不知不覺中,一顆清涼的淚水,從章永璘久已乾涸的眼眶中流了出來。
㈧ 作家張賢亮都有那些作品
有:《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1、《靈與肉》
許靈均,從一個地主小姐和一個留洋學生不自由婚姻的產物,到娘死爹棄睡馬槽的苦孩,再到新中國的教員,之後趕上歷史的熱潮成了「老右」下放到農場放馬,一系列角色的轉換註定了生活的多磨難。
善良熱心的放牧員幫他「揀」了個四川媳婦秀芝,成了家,生了娃。右派摘帽後,更加強化了他對這塊土地的感情,因此他拒絕了父親為他們全家辦出國的誘惑,決然地選擇留在這片他深愛的土地。
2、《綠化樹》
《綠化樹》是當代作家張賢亮所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十月》1984年第二期。
《綠化樹》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為主線,真實地敘述了「文革」中的知識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區後的獨特經歷。
作品主要通過人物的一系列懺悔、內疚、自責、自省等心理活動的描寫,對飢餓、性飢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頓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與解讀,展現了特定年代知識分子的苦難遭遇。
從整體上來看,《綠化樹》使用了現實主義的手法,兼具浪漫主義詩情,真實而藝術地再現了特定的時代圖景。
3、《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據1985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版本出版:張賢亮(1936——2014),江蘇省盱眙人,作家,著有《靈與肉》等。本書講述了從勞改隊相識的「我」與「她」在文革時期的愛情故事,書中涉及許多「禁區」與敏感問題。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系列中篇《唯物論者啟示錄》中的一部分,作者企圖通過九部中篇來完整地「描寫一個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甚至有過朦朧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青年,經過『苦難的歷程』,最終變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的全過程。
(8)聽書網張賢亮作品綠化樹擴展閱讀
張賢亮,1936年12月生於南京,祖籍江蘇盱眙。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作,1955年從北京移民來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
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 長達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後創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曾擔任寧夏文聯主席。
作品譯成3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成為中國新時期以來的作家之一,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美國《紐約時報·書評》、張賢亮的主要文學成就是從改革開放後的傷痕文學開始,直到上世紀末的創作時期。
2014年9月27日,張賢亮先生因重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8歲。
㈨ 綠化樹 張賢亮作品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綠化樹 張賢亮作品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綠化樹
「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阿·托爾斯泰在《苦難的歷
程》第二部《一九一八年》的題記中,曾用這樣的話,形象地說明舊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艱
巨性。當然,他指的是從沙俄時代過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然而,這話對於曾經生吞活剝地接受過封建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的我和我的同輩人來
說,應該承認也是有啟迪的。於是,我萌生出一個念頭:我要寫一部書。這「一部書」將描
寫一個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甚至曾經有過朦朧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青
年,經過「苦難的歷程」,最終變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
這「一部書」,總標題為《唯物論者的啟示錄》。確切地說,它不是「一部」,而是在
這總標題下的九部「系列中篇」。現在呈獻給讀者的這部《綠化樹》,就是其中的一部。
一
大車艱難地翻過嘎嘎作響的拱形木橋,就到了我們前來就業的農場了。木橋下是……
應該是全本了
㈩ 《綠化樹》張賢亮著。求一個TXT下載地址
鏈接:
《綠化樹》是當代作家張賢亮所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十月》1984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