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有聲聽書吧
A. 有沒有關於中國歷史從古到今的有聲小說
中國古代文學的有聲讀物 有聲讀物網 上的有聲讀物資源非常豐富,內容涉及國學經典、成功勵志、啟蒙讀物、兒童故事、成語典故、科普知識、家庭教育、養生保健、生活網路、中外文學、世界名著、小說傳記、散文詩歌、人生哲理、優生優育、經營管理、歷史軍事、外語學習、娛樂休閑等幾十個領域
B. 五代十國中那個皇帝最有作為
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帝王
周世宗(柴榮)
世宗,名柴榮(公元921~959年),又名郭榮。周太祖郭威養子。郭威死後繼位。在位5年,病死,終年39歲,葬於慶陵。
柴榮,周太祖皇後柴氏的侄兒,後被郭威收為養子,邢州龍崗(今河北省邢台縣西南)人。早年他為郭威操持家務,往返南北販賣茶貨。郭威舉兵進攻汴京時,他奉命留守鄴城。後周初年,封為澶州節度使,晉王。郭威於公元954年正月病死,他於同月丙申日繼位,沿用太祖年號「顯德」。
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帝王。他精明強干,志氣宏大,決心統一中國。即位後,他在太祖改革積弊的基礎上,進一步整肅吏治,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他命人雕刻了一對木頭的農夫農婦放在殿廷,以督促君臣留心農事。通過改革,後周的軍力、國力大大增強。他南征北戰,先於公元954年親率大軍在高平(今山西省高平縣)擊敗來犯的北漢及契丹軍,又於公元956年親自征討南唐,攻取了南唐的江淮14州60縣,接著,北伐攻打契丹,收復了瀛、莫、易3州17縣,後又攻取後蜀的階、成、秦、風四州。這些成就,為日後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是,正當柴榮准備繼續征戰完成統一大業的時候,他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得了病,只得率領部分軍隊返回汴京。
公元959年6月,柴榮病危。他便抓緊布置後事,讓魏仁甫以樞密使兼任宰相,宰相王溥、范質兼知樞密院事,任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兼宰相。他使這些文武大臣同掌國政,目的是想保證他死後後周政權的穩定。柴榮前在北征契丹時,聽得汴京城內有「點檢作天子」的謠傳。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是柴榮的女婿張永德,立有軍功,統率最精銳的禁軍。柴榮猜疑這謠言與張永德有關,便免除了他的軍職,改任他為宰相,而將趙匡胤從低級軍官提升為殿前都點檢。柴榮以為趙匡胤一則會感恩圖報,二則資望淺,不象張永德那樣可能奪取帝位。沒有料到日後奪取帝王滅掉後周的,正是趙匡胤。柴榮臨終前,又命令四子柴宗訓繼位。癸巳日,病死於汴京宮中的滋德殿。
柴榮死後的廟號為世宗,史稱周世宗。
C. 為啥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天下的趙匡胤沒有聲名狼藉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趙匡胤能與前三位相提並論,首先自然是因為他終結了安史之亂以來200年的藩鎮割據局面,扼殺了五代十國頻繁政權更迭的惡性循環,使中原王朝再度回歸統一與安定。
如果說安史之亂前的唐朝是文武並重、安史之亂後以及五代時期是武人的天堂,那麼兩宋則是文人的夢想時代,所以趙匡胤“篡權”的舉動這還是個事嗎?文人們忍住沒唱贊歌就不錯了。
D. 有沒有以春秋戰國、東西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這種亂世」為題材的評書
,你要求還真趿顢多。單田芳《趙武靈王》《劉伶傳奇》《英雄走國》。好聽不好聽不知道,你自己去聽。酷我音樂盒可下載,速度很快,按下全部下載,一會可下幾百回。
E. 誰能告訴我晚唐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詩風是平直簡陋還是艷麗纏綿我問的是詩風,不是詞風,
平直簡陋!
第一章
初宋之初:白體與平易詩風的奠定
第一節 五代十國的宗白詩風
以往的論者往往認為,初宋的白體詩是直接上承中唐的白居易, 這里顯然是犯了粗疏的毛病,實際上,初宋的白體,是承五代十國而來,開端於徐鉉,而徐鉉等正是五代十國詩體流變的結束。此一時期的開端恰恰是彼一時期的結束,結束的同時即是開端,正合於事物發展的規律。因此,我們欲述宋代詩壇,必先從五代十國說起。
事實上,五代十國的詩體流變,不僅預演了宗白詩體,而且預演了初宋三大詩風的消長,而且預示了宋代詩風的走向。
五代十國的詩壇,與初宋詩壇相似的一點,就是都經歷了三大詩體,即承晚唐溫李而來的一派、承中唐賈、姚而來的一派和承元、白而來的一派。所不同的是,
初宋發端於白體而終結於學習溫、李的西昆,五代則是發端於溫、李而大盛於白體。
五代十國之所以會白體大興,不外乎有這樣的幾個原因:
首先是詩體矛盾運動的結果。唐詩極盛,各種風格幾乎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唯有俗的一派發展不夠充分,在經歷了元、白時期的短暫輝煌之後,就被更為奪人眼目的溫、李一派的華美所超。而溫、李的的華美經歷了晚唐之五代初期的發展,就階段性而言,已經發展充分,它的再發展,有待於一個承平的時代氛圍,那就是以後的西昆體的輝煌。元、白體之俗與溫、李體之艷,這一對矛盾對立體,恰恰是應該易位的時候,此其一。
其次,五代俗文化的全面興盛,使詩歌的通俗化流向成為必然趨勢。從詩人的構成與審美取向來看,原本出身於武將的帝王,也幾乎無不趨拜風雅,蜀國王建父子、南唐李家父子君臣莫不如是。蓋因天下大亂久矣,人心思於安定,渴望文化盛世。而帝王大多行武出身(南唐除外),喜歡通俗易懂,因此也倡導通俗,遂為時尚。
其三,白居易其人其詩,"作為唐王朝盛衰轉變期新興庶族的詩歌大家",集中體現著歷史轉折期的世俗思想和創作特徵,充分呈現出封建士人思想性格的雙重性和人生、 創作歷程的階段性:既尊奉儒學, 又『棲心釋梵, 浪跡老莊'(白居易:《病中詩十五首序》);既力行『達則兼濟天下',更主張『窮則獨善其身'(白居易《與元九書》);即有議論諷刺時政的諷喻詩,又有『知足保和,吟玩性情'的閑適詩;即長於為尊古後學所傾重的古體詩,更長於時興的近體。『立身白足行,為文六藝全。'(皮日休《七愛詩. 白太傅》)其人格與詩品無不堪後世資法。"(賀中復:《論五代十國的宗白詩風》,載《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5 期。)
有了這多方面的原因,五代十國也就形成了百川赴海的局面,如五代後周的陶谷在《龍門重修白樂天影堂記》中所說,"世稱白傅文行":
蓋後之學者,若群鳥之宗鳳凰,百川之朝滄海也。
考之五代之詩體流變的軌跡,也確實如此。無論是由唐末原來效法溫、李的羅隱等人的嬗變來看,還是從學習賈、姚一派由重賈到重姚再到宗白的發展軌跡來看,在五代十國時期,三派合一,歸於學白,是大致不差的。白體?還是元白體?其間也有個變化。中唐時期,元、白並稱,元稹名在白居易之上,不過,自唐末始,"元、白兩不相下"的格局發生了變化,就是白體詩的俗,逐漸戰勝了元體之艷,至唐末張為《詩人主客圖》已經奉白為"廣大教化主",而元只得"入室"而已。所以,元白體到了五代十國,並順勢發展的初宋詩體,就逐漸改稱為"白體",也只有稱為"白體"方才准確。
五代十國時期對於白體詩的承繼,首先表現在作詩的條達疏暢上。其中導夫先路者當推"香山之替人"(清人鄭方坤《五代詩話》)韋庄,其次有入閩後詩風"頓趨淺率"而"逗宋格"的韓渥等。韋庄的《秦婦吟》即是其中的代表作。其次,就是詩歌的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如吳越名家羅隱、貫休等,開了宋詩特質的先河。至五代後期,經南唐眾多士人的相繼探索,遂形成五代後期宗白詩風的基本特徵,首先就是變白體之"美刺"而為吟詠性情:
呈現出范圍的內斂和重心的轉移,由表現廣大士人懷才不遇之類的生活情感轉為集中揭示上層官僚士大夫,特別是高官顯宦的值宿、從幸、侍宴、應制、賞花、歌酒等種種生活感受。(參見同上)
其次是次韻唱酬,"所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白居易《與元九書》中的總結,成為五代後期及初宋的文人時尚。再次則是對於"率意而成"作詩方式的追求。此時期的三大派,無論學習賈、姚一派,還是學習溫、李一派,都是需要苦吟雕琢而成,惟有白體,率意而成,直抒胸臆,更兼以學習李白的汪洋恣肆,擺脫拘束,從而在寫作的領域里獲得了更為自由的天地。
初宋的白體詩派,正是在這種局面的基礎之上繼續發展的。
第二節 初宋的白體詩
白體的淺易與晚唐體的艱澀、昆體的晦澀恰成對壘,它只是為今後的歐、蘇平易思潮所做的一個伏筆,一個准備,一次預演,它只是遠遠地標識著一個走向。詩史的舞台在宋初的時空里,遠遠沒有為真正宋詩體制的演出做好准備,像是一個在潛意識里准備返樸歸真的精神貴族,他還遠遠沒有掙到足夠的資本,在沒有充分享受豪華奢侈之前,他是不會真正移家農舍小院去過山野生活的。
白體詩在初宋的形成,自然有它內在的要求。
白體詩的內涵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唱酬以及由此要求的簡易,二是學白的積極用世,關懷民瘼,後者就要進一步上承杜詩精神。
宋朝的建立,是趙家兄弟以武將而登大寶,大概與越是自己欠缺的,就越是企慕的心理有關,有宋以來,重文輕武的風氣達到了中國有史以來之最,而君臣唱酬,同僚寄送,應景應制,也就成為一時之風尚。
唱酬之作可以直接效法的正是白體。白居易先與元稹,後與劉禹錫多所唱酬,開了唱酬詩的風氣。
其中代表性的詩人有徐鉉、徐鍇兄弟。徐鉉歸宋前,為南唐翰林學士,後官至散騎常侍,繼續其文學官僚生涯。故終其一生,唱酬詩作竟達四分之三。唱酬生涯練就了這些文學官僚的敏捷的應對能力,他們也以此為詩家法門。
在《成氏詩集序》中,徐鉉闡述了他對於詩歌本質的認識:
詩之旨遠矣,詩之用大矣。先王所以通政教,察風俗,故有采詩之官,陳詩之職,陳情上達,王澤下流。及斯道之不行也,猶足以吟詠性情,黻藻其身,非苟而已矣。(《徐騎省集》卷十八)
闡述了詩歌"旨遠用大"、"通政教,察風俗"的政治功能和"吟詠性情,黻藻其身"的心理功能。後者往往是亂世、末世的產物,而前者更多的為治世之所用。當然,有時其消長也不與政治狀況完全吻合,又有著內在的文化運動規律。如唐代更重於政治功能,宋代在盛宋之後,更流行後者。徐鉉之說,不僅為宋代詩學重教化諷諫的詩學觀揭開序幕,同時,也為以後自適詩學的觀念埋下伏筆。
作為白居易"為時而作"觀念的承繼者,徐鉉也繼承了白居易作詩的方式。徐鉉稱作詩"速則意思壯敏,緩則體勢疏慢。"(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引)下筆如風,應聲而答,不假思索的文風正是此時白體詩的特質。編纂《太平廣記》的李文正公,"詩務淺切,效白樂天體"(北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也是此意。
如徐鉉的《貶官泰州出城作》:
浮名浮利信悠悠,四海乾戈痛主憂。
三諫不從為逐客,一身無累似虛舟。
滿朝權貴皆曾忤,繞郭林泉已遍游。
唯有戀恩終不改,半程猶自望城樓。
(《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第10卷,第408頁)
雖為仕南唐時作,已可見其詩歌風范。其中有多處見得蘇詩的影子。
初宋白體詩人的另一代表是李〖(日方)。
李〗(公元925 —996年),字明遠,後人習慣稱之為李文正。歷仕後漢、 後周兩朝,入宋拜相。主編《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宋詩紀事》輯存其詩六首。試看《禁林春值》:
疏簾搖曳日輝輝,直閣深嚴半掩扉。
一院有花春晝永,八方無事詔書稀。
樹頭百囀鶯鶯語,樑上新來燕燕飛。
豈合此身居此地?妨賢屍祿自知非。
寫出了初宋的太平盛世,是典型的太平宰相詩。
也有論者認為宋初白體詩,經過鄭文寶對於徐鉉的有意學習而承傳。也就是說,鄭文寶是徐鉉與王元之之間的鏈條,這就是更為細致的詩史流變的走向圖畫了。
鄭文寶,字仲賢,先仕南唐為校書郎,入宋舉進士,歷官陝西轉運使,兵部員外郎。詩如《郢城新亭》:
每到新亭即厭歸,野香經雨長松圍。
四檐山色消繁暑,一局棋聲下翠微。
冰片角巾簪澗月,錦文卷石砌台磯。
近來學得籠中鶴,迴避流鶯笑不飛。
果然,已經有些王元之的風味了。
第三節 宋詩平淡風格的先聲:王禹偁
初宋白體詩,其中最有成就的當屬王禹偁了。
王禹偁(公元954—1001年),字元之,鉅野(今山東巨野)人。世為農家, 宋太宗太平興國末中進士。他初任地方州縣官吏,後掌制誥,入翰林。因為他剛直敢諫,故一再受貶黜。其家世與仕宦經歷,使他對時政弊端有較清楚的認識,對民間疾苦有同情心。因此,他的詩能繼承杜甫特別是白居易的優良傳統,對當時社會現實有所反映。詩風簡練樸素,不尚華靡,開宋詩平淡詩風的先聲。有《小畜集》。
王的生平遭際與徐家兄弟不同,他雖然進士出身,翰林學士,三知制誥,但由於他生性剛直,又上承白樂天早期的極言直諫,宣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謫居感事》),因此,他也就必然地經歷了坎坷不平的人生遭際。他三次貶謫:先貶商州,再貶滁州,三貶黃州。"丹筆方肆直,皇情已見疑"(《吾志》),終致"三黜以死"。他的遭際似乎就是以後蘇東坡的預演,而且,王黃州三貶的終結之地恰恰是蘇東坡三貶的始發點:黃州、惠州、儋州。所以,如果人類真有托生轉世的話,我相信王黃州是蘇東坡的前身。蘇東坡也無數次地提及他的這個前身,特別是當他身貶黃州之後,王元之就成為了他的精神慰籍。他在《王元之畫像贊序》中說:"故翰林王公元之,以雄文直道獨立當世。""然公猶不容於中,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至於三黜以死。"王黃州死於1001年,死後36年而蘇軾生,如果真有輪回的話,看來可以考證死後36年是一次輪回。而蘇軾逝於1101年,恰恰是王的100周年。
蘇東坡於王黃州的巧合,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內在精神上的驚人的一致,可以說,蘇東坡的那種平淡自然的美學追求就是王黃州的繼續和發展,他們經歷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整合。
所以,也可以說,王元之是開宋詩風氣之先的第一人。
王元之的詩學觀念,代表了以後宋詩學發展的基本走向。對於晚唐五代的艷冶文風,他在《哀高錫》一詩中給予了批判:
文自咸通後,流散不復雅。
因仍歷五代,秉筆多艷冶。
在《送孫何序》中,也說:
咸通以來,斯文不競。革弊復古,宜有所聞。
在《答張扶書》中,他張揚了韓愈的"不得已而言之"的觀念,卻揚棄了韓愈的難險的文風,主張文貴易曉。由此出發,王元之的詩作也就很自然地突破了淺顯的唱酬之意,而進一步地學習白的積極用世,由此再演進,他必然地走向學杜。在商州他寫作了《春居雜興》詩:
兩株桃杏映籬斜,裝點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其子以為乃父抄襲了老杜的詩句:"恰似春風相欺得,和鶯吹折數枝花。"因請易之。王元之怡然甚喜,說:"吾詩精詣,遂能暗合子美耶?"因此,不但不改,而且更為詩曰:
本為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
故事的本事詩固然在王元之詩作之中已屬上乘,前兩句顯示了白體詩的那種隨意而作,脫口而出的特點,後兩句更有了杜詩風味。但比之故事引發的感慨:"本為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則後者更具審美價值。因為不僅它極具概括力地寫出了他自身的詩史地位,而且,對於杜甫的認識,比之前人只是從杜甫"盡得古今之體勢"的集大成的地位著眼,王元之指出了杜甫的開啟後人的,開宋人風氣的地位。在《日長簡仲咸》詩中另有"子美集開詩世界"之語。
但這一名句也提示了話外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王元之碰巧用杜詩詩典而不自覺,一方面固然說明了他與杜詩風神氣貌的某種肖似,但另一方面,他不知杜詩名句,讓兒子指摘,也透露他讀書不夠、學問欠缺的消息。這也正是此時之平易與彼時(歐、蘇)之平易的不同之所在。
如果說,王元之時代的白體詩所追求的平易,僅僅是一個人年輕時代貧困的平易,歷經昆體統治半個多世紀之後的歐、蘇,才是經歷了舞榭樓台富貴豪奢之後的返樸歸真。
而後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易。
這是王元之的詩史地位之所以值得重視的原因,同時,也是其詩史地位不能過高評價的原因。值得重視,在於他的審美傾向代表了以後的發展方向,他越過了昆體而指引了歐、蘇後人;不能過高評價則在於,此時,畢竟不是他們的時代,而恰恰是與之相反的晚唐體和西昆體的時代。
所以,總觀王元之的詩作,能夠傳播人口的,不過是十數首而已。如《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太宗淳化二年(公元1991年),詩人因事獲罪,貶為商州團練副使。 政治上的失意往往激活了詩人們平日為政治活動所壓抑的藝術感受,從而創作出卓越的作品。王元之沒有此次的失意,也就沒有這首表現西北景物和貶謫心境的《村行》佳作。
詩人們由唐漸宋,面對大自然這一審美客體,載入詩歌的韻律中,並非以描摹大自然為指歸,而是借大自然的題目,以表現個人的內心世界。貫穿此詩的情緒,是詩人面對異鄉獨特景物的莫名惆悵以及排遣這種惆悵的東坡式的曠達。其中尤以頷聯最為後來之學者稱道。如錢鍾書評"無語"二字:"按邏輯說來,『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題總預先假設著肯定命題。詩人常常運用這個道理。山峰本來是不能語而『無語'的,王禹�B071�說它們『無語'或如龔自珍《己亥雜詩》說,『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並不違反事實;但是同時也彷彿表示它們原先能語、有語、欲語,而此刻忽然『無語'。"(錢鍾書:《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9月版,第9頁。)日人吉川幸次郎則著重指出詩人所探索的詩風、不同的表現對象,以及同樣表現對象的不同表現方式,並標示出這些變化在詩史上的坐標:"這里的敘景雖然看似平凡,卻含有前人所未言或未能言的成份。如『數峰無語立斜陽'的『立'字,把自然擬人化,早已顯出了以後宋詩的又一個特色。又如對蕎麥花的興趣,在以前的詩里固然也出現過,但在感覺上顯得新穎而有所不同。最後一聯的『惆悵'意象,也與過去詩人的用法有別。要是從前,詩人是感於異鄉的風景與故鄉不同而『惆悵',但在這首詩里,盡管也為了懷念故鄉而『惆悵',卻藉著異鄉風景『似吾鄉',而流露了不妨把異鄉當故鄉的闊達心境。"(〖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版, 第74頁。)
又如學杜的《杏花》詩:
紅芳紫萼怯春寒,蓓蕾粘枝密作團。
記得觀燈鳳樓上,白條銀燭淚闌干。
清人吳之振在《宋詩鈔.小蓄集鈔》的序文中評價王說:
元之獨開有宋風氣,於是歐陽文忠得以承流接響。文忠之詩,雄深過於元之,然元之固其濫觴矣。穆修、尹洙為古文於人所不為之時,元之則為杜詩於人所不為之時者也。
所評確當,試與劉、葉之論相比,顯然此論更為貼切。
F. 日本天歷9年(公元956年)在中國是什麼朝代
五代十國 的後周時期
年號是後周顯德三年 周世宗柴榮在位(在位時間公元955~959年)
這個時候在位的天皇是村上天皇(926-967)(在位946-967) 醍醐天皇的第十四皇子
附:
周世宗(921~959)
概述
中國後周皇帝。即柴榮:(公元921~959年),周世宗,一稱柴世宗,漢族,邢州堯山柴家莊人(今河北邢台隆堯)漢族。著名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在位時間從公元955~959年為期五年,終年三十八歲。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顯德元年(954)繼郭威為帝,對軍事、政治、經濟繼續進行整頓。軍事上,他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又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留精銳,又募天下壯士,選取優異。政治上,他嚴禁貪污,懲治失職官吏。經濟上,停廢敕額(朝廷給予寺名)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購民間銅器佛像鑄錢,招民開墾逃戶荒田;頒《均田圖》,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賦,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此外,還擴建京城開封,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歷法,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遺書,雕印古籍等。顯德二年起,伐後蜀,收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陝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4州;此後又3次親征南唐,至顯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六年,北伐遼,收復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北)、易(今河北易縣)3州及瓦橋(在今河北雄縣)、益津(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在今河北霸州東信安鎮)3關。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勝進取幽州,卻英年早逝。
身世經歷
柴榮,後世又稱柴世宗。父名柴守禮、祖父柴翁都是當地有名的富豪。據說,他的姑母本唐庄宗之嬪御,庄宗沒,明宗遣其歸家,行至河上遇大風雨,止於逆旅數日,偶遇郭威,看他體貌非凡,一見傾心。而郭威亦聞柴氏賢惠,父母知志不可奪,遂成婚於逆旅中。
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榮前去投奔嫁給郭威的姑媽,他性謹厚,幫助郭威處理各種事務,深受郭威喜愛,被收為養子,改名郭榮。當時郭威家境並不富裕,柴榮為資助家用,外出經商,做茶貨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間學習騎射,練就一身武藝,又讀了大量史書和黃老著作。及長,棄商隨郭威從戎。
後漢建立,郭威以佐命功授為樞密副使,柴榮被任命為左監門衛大將軍。郭威任鄴都(公元大名)留守、樞密使、天雄節度使,柴榮被任為天雄牙內指揮使、領貴州刺史、檢校右僕射。後漢乾佑三年(公元950年)郭威和柴榮留居京都開封的親屬全被隱帝誅殺,郭威起兵,以清君側為名殺向開封,柴榮受命留守鄴都,主持鄴都事務。後周建立,柴榮旋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公元濮陽)刺史、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榮在澶州任內,「為政清肅,盜不犯境……吏民賴之。」其後加封晉王並出任開封尹,判內外兵馬事。
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駕崩,晉王榮按遺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
年富力強的周世宗柴榮,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的遺願,干出一番大事業。他曾向左諫大夫王朴發問:「朕當得幾年?」精究術數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他五年多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大事年譜
公元921年,唐天佑十八年,一歲。農歷9月24日,柴榮出生於邢州之別墅,籍貫邢州堯山縣柴家莊。祖父柴翁,父柴守禮,姑柴氏(公元郭威做皇帝後封為皇後,謚號聖穆),世家豪右。
公元926年,後唐天成元年,六歲。郭威在洛陽娶堯山同里柴翁女為妻。據說,柴氏原唐庄宗嬪御。是年四月,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作亂,庄宗被亂兵所殺。李嗣源(公元明宗)進宮後,柴氏被放回家,行至汴水,天雨不止,住於旅舍。偶遇郭威,看他體貌非凡,一見傾心。而郭威亦聞柴氏賢淑,遂成婚配。
公元927~946年,唐天成二年~後晉天福十一年,七~二十六歲。柴榮年未童冠,因侍姑母在郭威左右。時郭威無子,家道淪落,然以柴榮謹厚,故以庶事委之。柴榮悉心經度,資用獲濟,郭威甚憐之,乃養為己子,故名郭榮。期間曾去江陵販運茶葉,一邊做生意,一邊習文練武,從而精通了騎射等武藝,讀了大量史書及黃老著作。及長,棄商隨郭威從戎。
公元936年,後晉天福二年,十六歲。時郭威在劉知遠部下,威妻柴氏卒。
公元947年,後晉天福十二年,二十七歲。農歷2月,郭威等勸劉知遠在太原即皇帝位,仍用「天福」年號。農歷閆7月,郭威以佐命功為樞密副使,加檢校太保。柴榮授左監門衛將軍。
公元949年,後漢乾佑二年,二十九歲。郭威鎮鄴,柴榮任天雄軍牙內部指揮使,領貴州刺史,檢校右僕射。
公元950年,後漢乾佑三年,三十歲。農歷3月,授郭威鄴都留守,樞密使、天雄節度使。柴榮隨郭威在鄴,協助郭威政尚清簡,治績有聲。農歷11月,漢隱帝劉承佑以議事為名殺害了楊邠、史弘肇、王章三位顧命大臣,並誅殺了出鎮鄴都的郭威和柴榮在京的家屬。郭威的夫人張氏與諸子青哥、意哥,侄守筠、奉超、定哥和柴榮的妻子劉氏及長子宜哥與其二次子皆為漢誅。郭威聞訊,留柴榮在鄴,以清君側舉兵至京郊之北,隱帝出城觀戰,官軍敗績,隱帝被亂軍所殺。郭威入開封,由太後臨朝聽政。是月,契丹南犯,郭威奉命北上抗遼。軍到澶州(今河南濮陽),將士撕裂黃旗,披於威身,擁呼萬歲,返回京都。
公元951年,後周廣順元年,三十一歲。農歷1月,郭威即皇帝位,改元廣順,國號周,史稱後周。是月,授柴榮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榮在鎮,為政清肅、盜不犯境。澶之里弄湫隘,公署毀圮,柴榮即廣其街肆,增廨宇,吏民賴之。每旬決囚,贊引律令,辨析中理。農歷8月,郭威故夫人柴氏追立為皇後。農歷12月,柴榮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公元953年,後周廣順三年,三十三歲。農歷3月,郭威將重臣、樞密使王峻黜往外地,柴榮從澶州節度使任上出任開封尹兼功德使,封晉王。農歷8月,柴榮第四子宗訓生於澶州府第。農歷10月,封柴榮為頓遞使。農歷12月,柴榮陪郭威郊廟行事。
公元954年,後周顯德元年,三十四歲。農歷1月,郭威大赦天下,改廣順四年為顯德元年。加晉王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宰臣馮道加守太師,范質加上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李谷加左僕射、集賢殿大學士。王溥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郭威寢病,召外甥重進受顧,令拜柴榮,以定君臣之分。臨終前,屢戒柴榮,死後用紙衣瓦棺,不修地宮,不要守陵宮人,不得用石人、石獸,只立一石記子,鐫字雲:「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不久,郭威病逝,終年五十一歲。晉王榮在柩前即位。農歷3月,大赦天下,免諸道州府所欠去年夏秋租稅。農歷4月,郭威葬於新鄭郭店,陵曰嵩陵,廟號太祖,謚曰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北漢勾結契丹南犯,柴榮召大臣議欲親征,宰相馮道極力止,柴榮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並是太宗親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柴榮怒曰:「馮相何少也!」乃罷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強,破劉崇山壓卵耳!」他率軍兼程速進,在高平之南與北漢軍遭遇時,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在危險時刻,柴榮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北漢驍將張元徽被殺,劉崇軍敗北,契丹軍退逃。此戰鞏固了柴榮的地位,他趁勝整飭軍紀。樊愛能、何徽等70多名將士因臨陣脫逃悉數斬殺,同時對作戰有功的李重進、趙匡胤等將士給予重賞。冊封衛國夫人符氏為皇後。農歷5月,柴榮又乘勝追擊,將北漢都城太原包圍,但由於糧餉不繼,未能拿下太原。農歷6月,下詔班師,車駕發離太原。過新鄭親拜嵩陵,祭奠而退。農歷7月,拜范質為司守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李谷為守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王溥為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不由科進第的魏仁浦聘為樞密使、檢校太保,面對議者曰:「顧才何如耳!」百官上表請以農歷9月24日誕聖日為「天清節」,從之。農歷9月,右屯衛將軍薛訓,因「監雍兵倉,縱吏卒陪斂」被除名,流放沙門島。宋州巡檢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於寧陵縣,因「盜經商船不捕獲」被斬。農歷10月,柴榮吸收高平之戰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下令整頓軍隊,他說:「侍衛士兵,老少相半,強弱不分。」「況百戶農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眾,宜一一點選。精銳者為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虛費。」柴榮遂命趙匡胤負責,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通過整頓,禁衛軍成為一支威震鄰國無比強大的軍隊。趙匡胤升為殿前都虞侯,張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揮使。在葉縣巡檢日,「挾私斷殺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棄市」處決。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以「監納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盡。農歷11月,黃河鄆州界決口,「數州之地,洪流為患。」柴榮派宰相李谷監築河堤,征發丁六萬人,三十日而罷。
公元955年,後周顯德二年,三十五歲。農歷1月,柴榮詔:「在朝文班,各舉堪為令錄者一人。雖因族近親,亦無妨嫌。授官之日,各署舉主姓名,若在貪官濁不任,懦弱不理並量事輕重,連坐舉主。」農歷3月詔:「應逃戶莊田,並許人請射承佃,供納租稅。」委派忠武節度使王彥超與彰信節度使韓通帶領士兵,征發民夫疏通深州和冀州之間的胡盧河。並在李晏口夾胡盧河修建城壘,派重兵戍守。又派德州刺史張藏英召募邊境驍勇之民組成一支精悍的邊軍,形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邊民得以安居樂業。為選拔人才,詔曰:「國家設貢舉之司,求英俊之士,務詢文行方中科名。比聞近年以來,多有濫進,或以年勞而得第,或因媒勢以出身。今歲所放舉人,試令看驗,果見紕繆,須至去留。」柴榮親自閱覽新舉進士的詩賦、論文與策文。農歷4月,詔於京城四面別築羅城,期以來春興役。令近臣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柴榮親覽之。並採納比部郎中王朴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農歷5月,廢童子、經明二科及條貫考試次第。柴榮派向訓、王景率軍西征後蜀,欲收復秦、風、成、階四州。是月,下詔:「諸道府州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仰停廢」,「今後不得創造寺院蘭若」,並「禁私變僧尼」。當年廢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還俗僧尼多達六萬一千二百人。農歷7月,因西征之師,軍需供應不繼,戰事陷於僵局,周將執意請求罷兵。柴榮派趙匡胤作為特使前往秦州前線視察戰局,及回,具以事實上奏,極言秦、鳳諸州可取。柴榮提拔王景兼西南面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西南面行營都監。農歷9月,詔禁天下銅器,始議立監鑄錢。規定除「縣官法物,軍器次寺觀鍾磬鈸鐸之類所留外,自余民間銅器、佛像,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值。過期隱匿不輸,五斤以上處死,不及者論刑有差。」農歷閏9月,大破西川軍,秦、成、階三州相繼歸附。農歷11月,周軍最後攻克鳳州,收復四州之地。農歷12月,命起居郎陶文舉征殘租於宋州。文舉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數千,冤號之聲聞於道路,有悼髦之輩,不勝其刑而死者數人,物議以為不允。
公元956年,後周顯德三年,三十六歲。農歷1月,發丁夫十萬城京師羅城。柴榮下詔親征南唐,派李谷、李重進、趙匡胤等戰將出征。後來發現李谷怯懦,李重進戰無不克,遂將李谷調開,任命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指揮使,從而大敗唐軍,取滁、揚、秦、光、舒、蘄六州。後因雨季來臨,留李重進軍圍攻壽州,農歷5月班師回京。農歷5月,柴榮徵集工匠「於大梁城西汴水側造戰艦數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戰。數月之後,縱橫出沒,殆絕唐兵。」農歷7月,皇後符氏薨於滋德殿,終年二十六歲。農歷8月,端明殿學士王朴撰成新歷上之,命曰《顯德欽天歷》,並開始行用。王朴於農歷9月升任尚書戶部侍郎,樞密副使。農歷10月,葬宣懿皇後於懿陵。詔:「漳河以北都縣,並許鹽貨通商,逐處有咸鹵之地,一任戶煎煉。」趙匡胤晉升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躋身於後周大將行列。農歷11月,放華山隱者陳摶歸山。柴榮說:「帝素聞摶有道術,征之赴闕,月余放還歸隱。」農歷12月,故襄邑縣令劉居方在任廉潔,死後贈右補闕,子劉士衡賜學究出身,以獎廉吏。
公元957年,後周顯德四年,三十七歲。農歷1月,詔天下見禁罪人,除大辟處,一律釋放。准兵部上書張昭上言:「編修太祖實錄及梁、唐二末帝實錄。」農歷2月,柴榮再次親征南唐,攻破南唐援軍紫金山寨,克壽州。消滅唐軍四萬人,獲船艦數百艘,錢帛器械無數,車駕發下蔡還京。農歷4月,故彭城郡夫人劉氏冊封為皇後。故皇弟、皇子均贈封,故皇妹冊封。農歷5月,李重進、向訓、張永德、趙匡胤等因功晉陞官職。宰臣范質、李谷、王溥並爵邑,改功臣。樞密使魏仁浦加檢校太傅進封開國公。農歷8月,升王朴為樞密使,檢校太保。前濮州刺史胡立自蜀回。農歷10月,先期刺令光廣造軍士袍襦,不即辦集,命斬之。至是以小過見誅,人皆冤之。詔懸制科凡三,其一曰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其二曰經學優深可謂師法科,其三曰詳閑吏理達於教化科。不限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並許應召。農歷11月,柴榮親率諸軍第三次征南唐,攻濠州、敗唐軍於渦。遂鼓行而東,沿淮城柵,所至皆下。農歷12月泗州守將以城降,柴榮親率水陸大軍東下,得敵艦船三百餘艘,加之周軍數百艘艦船,水陸俱奔,所向皆捷,連降濠州、漣水、亳州。
公元958年,後周顯德五年,三十八歲。農歷1月,柴榮親攻楚州,遇到楚軍防禦使張彥卿的誓死奮擊,周兵死傷甚重。「拔之,斬偽守將張彥卿等,六軍大掠,城內軍民死者萬餘人,廬舍焚之殆盡。」農歷2月,車駕發楚州南巡,破揚州,繼續擴大戰果。農歷3月,幸泰州、廣陵、迎鑾江口,大敗敵軍。南唐主李璟遷陳覺奉表陳情,獻貢品,被迫譴人獻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歲輸貢物十萬,以求息兵。柴榮悉平江北,得州十四,縣六十。南唐去帝稱號,只稱「江南國主」。令翰林學士李昉對被貢者進行復試。詔曰:「比者以近年貢舉,頗事有循,頻詔有司精加試練,所冀去留無濫,優秀昭然。昨據貢院奏,今年新及第士等,所試文字或有否臧,奚命辭臣再今考覆,庶涇、渭之不雜,免玉石之相參。」農歷4月,車駕發揚州還京。新太廟城,遷五廟神主入於其室。農歷5月,下詔:「侍衛諸軍及諸道將士各賜等第優給。應行營將士殉於王事者,各與贈官;親的子孫,並量才錄用;傷夷殘廢,別賜救接。淮南諸州及徐、宿、宋、亳、陳、穎、許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稅物,並於除放。」農歷6月,命竇儼參定雅樂。有司奏御膳料,柴榮批曰:「朕之常膳今後減半,餘人依舊。」兵部尚書張昭等撰《周太祖實錄》三十捲成。農歷7月,頒行《大周刑統》。賜諸道節度使、刺史《均田圖》。農歷10月,詔淮南諸州鄉軍,並放歸農。均定河南六十州稅賦。頒行《均田圖》。詔曰:「言念地征,罕臻藝極,須並行均定,所冀永適輕重……」讓地方官吏均定田賦。並派官吏巡行諸州,丈量土地,以據田畝,定稅賦。農歷11月,詔翰林學士竇儼,集文學之士,撰集《大周通禮》、《大周正樂》。農歷12月,楚州兵馬都監武懷恩,因擅殺降卒棄市。楚州防禦使張順因貪污榷稅錢五十萬,官絲二千兩賜死。詔重定諸道州府幕職令錄佐官料錢,其州縣官俸戶宜停。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三十九歲。農歷1月,詔:「每年新及第進士及諸聞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揮排比。」「禮部貢院今後及第舉人,逐科等第定人數姓名,並所試文學奏文,候敕下發榜。」農歷2月,發徐、宿、宋、單等州丁夫數萬浚汴河。發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東流於定陶,入濟,以通青、鄆水運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陳、潁水運之路。左補闕王德成因舉官不當,左遷右贊善大夫。農歷4月,柴榮親率諸軍北伐契丹。至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後,領兵水陸俱下,至益津關,契丹守將終廷暉以城降。至瓦橋關,守將姚內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劉楚信以州降。農歷5月,瀛州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這次出師,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柴榮正准備乘勝奪取幽州,遇疾而返。農歷6月,柴榮因病班師回到汴京,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儉點。立魏王符彥卿女為皇後。以皇長子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讓為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農歷6月19日柴榮駕崩,終年三十九歲,其子柴宗訓柩前即位,時年七歲。范質、王溥、魏仁浦並相,執掌朝政。農歷11月,葬柴榮於新鄭陵上村,謚曰睿武孝文皇帝,陵曰慶陵,廟號世宗。以貞惠皇後劉氏附焉。
周世宗改革
周世宗柴榮(921—959)後周第二代皇帝。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人,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後周開國皇帝太祖郭威在位期間,曾就恢復農業生產、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顯德元年(954),柴榮即位,廣泛收羅人才,繼續推行改革。政治上,澄清吏治,嚴明賞罰,懲治貪贓,倡導節儉,力戒奢華。經濟上,鼓勵逃戶回鄉定居,減免各種無名科斂,安撫流民,招民墾殖逃戶田,編制《均田圖》,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實隱匿耕地,使之均攤正稅,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動員民眾興修水利,疏浚漕運;停廢敕額(朝廷給予寺名)外的寺院 3 萬余所,敕額外僧尼一律還為編戶,禁私度僧尼;收購民間佛像銅器鑄錢,緩解了唐末以來長期缺錢的局面。軍事上,整肅軍紀。顯德元年,處決了與北漢作戰時臨陣潰逃並劫掠輜重,揚言周軍已敗的禁軍大將樊愛能、何徽以及中級將校 70 餘人。班師後,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募壯勇,組成了精銳的中央禁軍。周世宗還修訂刑律,修訂歷法,考正雅樂,廣搜遺書,雕印古籍。顯德二年,世宗採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致力於統一全國的大業,先出兵後蜀,收回 4 州。次年伐南唐,經三年苦戰,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縣。六年征遼,收回燕雲 16 州中的 3 州,五月間,乘勝進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師,六月卒,年 39 歲。世宗柴榮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改革及成就,為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柴榮
周世宗滅佛
後周顯德二年(955)五月,後周世宗詔天下寺院,非敕賜寺額者皆廢之,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並於當留寺院中,今後不得再造寺院。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須先取得祖父母、父母、伯叔同意,方許出家。唯兩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北)、京兆府(今陝西西安)、青州(今山東益都)置戒壇。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帶鈴、掛燈、毀破身體等。有如所犯,所在嚴斷,遞配邊遠,勒令還俗。重者准格律處分。令兩京及諸州每年造僧帳兩本,一本奏聞,一本申祠部。有死亡還俗隨時開落。當年廢寺院三萬O三百三十六座,存二千六百九十座。有僧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萬八千七百五十六。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周世宗滅佛。至九月,周世宗又以縣官久不鑄錢,而民間多銷毀銅錢造器皿及鑄佛象,於初一,敕立監采銅鑄錢,除縣官法物、軍器及寺觀鍾磬鈸鐸之外,民間銅器、佛像,限五十日內全部送官,官給價值;過期匿而不送,五斤以上死罪,一斤以下徒二年。
[編輯本段]周世宗大義責夏州
後周顯德二年(955)正月,定難節度使(治夏州,今內蒙白城子)李彝殷不滿與之相鄰的府州(今陝西府谷)折氏升為節度使,與自己並列,拒絕府州使節通過其轄境入周。周世宗柴榮與宰相商議,宰相以為夏州是邊鎮,向來加以優恤,而府州偏小,無關大局,宜撫諭李彝殷。但世宗以為府州折德扆忠心對周,抗北漢,不可一旦棄之,夏州只產羊馬,而貿易百貨全部仰仗中原。於是遣供奉官齊藏珍齎詔書責李彝殷。李彝殷謝罪。
村上天皇 第62代天皇:村上天皇(926-967)(在位946-967)
醍醐天皇的第十四皇子
村上天皇即位時已經是20歲的青年,一心要恢復天皇的往日權威。949年,藤原忠平去世,他不再設關白。以求恢復天皇的統治。此後,國內形勢較為穩定,上下相安無事,文人輩出,被人稱為「天歷之治」。
村上天皇的皇後安子是藤原師輔的女兒,她藉助娘家的權勢,干預朝政,天皇也拿她無可奈何。政治上無所作為,他只好沉湎於女色,大納言藤原元方想立自己的外孫為太子,可是,在皇後的主持下,950年,皇後剛生下兩個月大的兒子被立為太子。藤原元方失望之餘鬱郁而亡,不久,天皇的妃子、皇子連連死亡,同時宮內發生許多怪異事情,人們都傳說是藤原元方的鬼魂作怪。尤其是960年9月皇宮的一場大火,將整個皇宮燒為灰燼,甚至連天皇象徵的神器也化為烏有。這年藤原師輔死去,村上天皇起用異母弟源高明為右大臣,皇室勢力才有所加強。
4年後,皇後死去,村上天皇把小姨子接來,縱情歡樂。可是他一直為繼位人所苦惱,因為皇太子是個病人,根本無法擔當治理國家的重任。967年,村上天皇帶著憂慮和疑懼離開了人間,享年42歲。
G. 姜維播講的有聲小說有哪些
《擇天記》、《紫府仙緣》、《我的有聲小說配樂》、《姜維之曲苑雜談》、《姜維之國家人文歷史》
H. 同樣是分裂政權,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為什麼不像三國和春秋戰國那麼出名呢
現在的人們對於歷史的了解大多是從影視作品,電視廣播等渠道傳播,再往前就是評書、戲曲類了,你看到有拍攝五代十國類的電視劇嘛?幾乎沒有,而三國和春秋題材的影視作品卻層出不窮,古代在宋朝之後,大多數人都聽書,《三國志》就非常盛行,明代羅貫中更是將三國的故事描寫的引人入勝,直到現在也是經久不衰,只要是娛樂的傳播有關,還有就是無論南北朝還是五代十國內容都太繁瑣,朝代更替頻繁等等原因。
其實無論是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還是春秋、三國每個階段的歷史都有其精彩的一面,需要我們自己去挖掘探索,每個人對歷史的解讀不同,對各個時代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也不需要一定比出高下。
I. 五代十國風雲錄有聲版55話結尾歌曲是什麼名字
千年風雅
J. 誰能告訴我五代十國的歷史
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於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黃巢起義後,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907年,朱溫建立後梁,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北宋;979年滅北漢,自此基本結束了自晚唐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十國乃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關於五代十國的理解,狹義上為五代十國本身,廣義上一般以此代指這一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