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亡小說免費閱讀
『壹』 想要了解秦朝的歷史,有哪些推薦的書籍
1、《史記》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
2、《劍橋中國秦漢史》
這部《劍橋中國秦漢史》,原為費正清、崔瑞德共任全書主編的《劍橋中國史》的第1卷,於1986年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3、《劍橋隋唐史》
《劍橋中國史》是劍橋歷史叢書的一種。本書為第3卷,論述隋唐時期的王朝歷史,作為《劍橋中國隋唐史》的上卷。原書於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4、《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是由廣電總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監制指導,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撰稿,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製作出品拍攝的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
5、《秦漢史》
《秦漢史》是與《先秦史》互相銜接而又獨立成書的。由於作者對《史記》、兩《漢書》、《三國志》所下的工夫很深,對於這個時期各方面歷史的敘述和分析,十分扎實而有條理。
作者認為這段時期內,就社會組織來說,新莽和東漢之間是一個大界線,從此豪強大族勢力不斷成長,封建依附關系進一步加強,終於導致出現長期割據分裂的局面。
『貳』 有一部小說,講的是主人公原來是一名白領,憤青。後來去釣魚島維權,意外死亡,而穿越到了秦朝,做了皇子
秦皇
『叄』 助楚則楚興,助漢則楚亡說的是誰
說楚、漢戰爭:
問天下誰是英雄?
公元前209年,戎卒陳勝、吳廣偽造魚腹帛書,假借「大楚興,陳勝王」的天意,率逃死之眾九百人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首事反秦之舉。
此際,去秦始皇滅六國、並天下之事僅十二年,諸侯中倖存下來的公子王孫與六國舊臣人尚在、心未死,列國遺民的故國意識也依然存在。加之廣大人民早已不堪承受暴政的迫害,待到陳勝、吳廣之輩登高一呼時,天下士、民便立刻應聲而起。人們自發地組織起來,到處殺逐秦吏,奪取郡、縣,旬月之間湧起百萬之眾,反秦之勢頓如烈火燎原。兵力在外,國內空虛,朝中再無人才可用的秦王朝措手不及,一直到了敗局既定的時候才組織力量進行鎮壓。
七國時代後期,楚國初亡時,楚將項燕曾在淮南地區堅持抗秦,後來兵敗身死,其子項梁逃亡吳中(今江蘇南部地區),潛伏民間。項梁風聞陳勝起事,立即與侄兒項羽也起兵江東,襲殺會稽郡守,奪其印綬,而後廣招兵馬,迅速建立起一支較為正規的反秦武裝。是時陳勝已建國號為「張楚」,並自稱楚王,由於首先發難並建號稱王而招致秦軍主力的重點打擊,於起事後僅半年即遭失敗。項梁出身將門,通曉兵法,戰斗中常能克敵制勝,因此他的軍隊在起義軍中很快就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核心力量。
廣凌人召平以陳勝的名義給項樑上尊號為「上柱國大將軍」。
東陽人陳嬰、六安人英布、沛縣人劉邦等人仰其聲威,皆率眾歸附,於是項梁之軍增至十餘萬人。
陳勝兵敗後被車夫庄賈殺害,庄賈將他的頭顱賣給了秦廷。項梁獲知這一消息,訪得楚懷王有個名叫「熊心」的孫子,在民間為人牧羊,遂迎入軍中,奉為三軍之主,仍續楚國國號,對外也稱「楚懷王」。其實,項梁威望甚高,在義軍中很受擁戴,自陳勝敗亡,各路義軍已將他奉為實際領袖。
消滅陳勝後,秦軍又把攻擊的鋒芒指向了項梁,項梁卻大意失防,在遭遇秦軍偷襲時死於亂軍之中。這之後,楚王熊心因平時畏懼項羽而不欲讓他接任項梁的統帥之職,故意將軍權交給宋義,只叫項羽充其副手。
秦軍圍困巨鹿義軍,楚王熊心令宋義救援。
宋義不敢與秦軍交戰,項羽在軍中將他殺死,奪了印綬,率本部人馬與秦軍鏖戰,最終大破秦軍,解除了巨鹿之圍。
項羽二十四歲隨叔父項梁起兵,此後身經百戰,戰必爭先,每戰必勝,是一個英武絕倫、「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真正英雄。
《史記·項羽本紀》述項羽解救巨鹿之圍時的戰斗盛況雲:「楚兵(指項羽自領之軍)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侯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揣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自巨鹿之戰得勝後,項羽就成了各部義軍的最高首領。項羽集國恨家仇於一身,切齒仇恨著秦王朝,到處尋找秦軍的主力交戰。他的勇猛拼殺牽制了秦王朝主要的軍事力量,造成了秦都咸陽的空虛,被一直在邊緣游盪,只會作壁上觀的劉邦瞅到了機會。
劉邦先是沛縣一平民,無賴出身,游手好閑,不事產業,而且貪酒好色,為家人所厭。曾寄食於兄家,備受其嫂冷落。有一次,劉邦服徭役去咸陽,在路間恰遇秦始皇出巡。劉邦看到人家被車馬儀仗簇擁著,車轔轔、馬蕭蕭,八面威風的樣子,他的仰慕富貴之心油然而生,禁不住「謂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見《史記·高祖本紀》)
正當劉邦為人十分失意之際,陳勝、吳廣起兵了,沛縣的豪傑也聞風而動。這時劉邦只是地方上的一個小小亭長,身份低微,不足令眾,縣吏蕭何、曹參平時較有名望,眾人推之為首領。蕭、曹二人耽心萬一事敗會禍及家門,就把首領的地位讓給了劉邦。於是,沛縣人殺秦吏、奪縣城,共立劉邦為沛公。劉邦知道一縣之眾勢力太弱,難成氣候,就率領大家投靠了項梁。項梁又給他補充了五千人馬,使之成為起義大軍的一部。
憑借這股力量,劉邦不斷發展、壯大個人勢力,暗暗脫離項氏的約束,逐步走向獨樹一幟的道路,開始自作打算。在項羽尋找秦軍主力殊死搏殺之際,劉邦避實就虛,乘機包圍了咸陽城。這時,早被趙高拆空了架子的秦王朝已在分崩離析。趙高看到大勢已去,就殺掉胡亥,取消秦的帝號,找了一個名叫子嬰的人暫立為秦王,繼後暗中通款於劉邦,准備獻城。子嬰識破了趙高的奸謀,不甘心任其出賣,設計誘殺了趙高,而後自己開城迎接劉邦,交出皇帝玉璽向他投降。
劉邦兵不血刃地得了咸陽,進城後撫秦民、封府庫,准備代秦稱帝,也來過一過當皇帝的癮。可是,他有些操之過急了。
這時候,項羽已經完成了與秦軍主力的最後決戰,他三戰連捷,虜殺秦軍二十餘萬,徹底消滅了秦王朝的有生力量。當項羽獲悉劉邦沒費一兵一卒佔取了咸陽,並准備稱帝的消息時,這位以廝殺、陣戰名冠諸侯的絕代英雄不禁為之大怒,當即命令勇士英布為其前鋒,一舉攻破函谷關,隨其後自揮大軍直逼咸陽城下。
盡管劉邦僥幸占據了咸陽城,但他手中只有十萬人馬,而此時項羽的麾下卻擁有屢勝雄師四十萬,實力懸殊顯而易見。況且,項羽的驍勇善戰更是十分了得,這一點劉邦也非常清楚。當項羽大軍匯聚於咸陽城外時,自料不可以與之爭鋒的劉邦只好作出了退讓。
劉邦卑謙地向項羽上書稱臣,詭說自己絕無非分之想,襲取咸陽完全是為項羽作打算,此前只是等待接收而已。項羽很寬容地接受了這樣的解釋,乃設宴於鴻門邀請劉邦會面,劉邦不敢不去。鴻門宴上,項羽手下有人要乘機殺掉劉邦以免後患,因項羽不忍,使劉邦最終倖免一死。
公元前207年,劉邦主動讓出咸陽。項羽對這座都城卻不感興趣,他殺掉子嬰,焚毀秦宮,將咸陽廢為焦土,從而徹底消滅了秦王朝,然後到彭城(此地在今之江蘇徐州)去了。
秦既告亡,項羽即密令英布、吳芮等人殺掉了名為「義帝」,實為擺設的楚王熊心,自立為西楚霸王,以眾王之王的身份君臨天下。武夫出身的項羽不懂政治,他大概地恢復了秦國一統之前的諸侯國建制,分封功臣,重建列國,欲效仿周王室的模式,與諸侯們共掌天下,於是封立了燕王、雍王、塞王、臨江王、九江王、常山王、河南王等十幾個諸侯王,以及其他一些列侯,並給予這些諸侯王和列侯很大的獨立權和自主權。
劉邦被封為漢王,領漢中、巴、蜀之地。
這一次,劉邦總算落得了一個割地為王、坐鎮一方的結局。但是,這個對皇帝寶座耿耿於懷的野心家仍不甘心就此罷手,到漢中只是梢作喘息,沒過多久就「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對項羽發動了突然襲擊,挑起了中原地區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劉邦曾坦言:「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謀士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見《史記·高祖本紀》)
事實確實如此,張良、蕭何、韓信都是各有專長,通曉文韜武略的治世之能人,沒有他們在各個方面的協調作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漢王朝。劉邦則不然,他本來只是一個不學無術、目不識丁,而且品行頑劣的市井刁棍,即使混上了諸侯王的地位,仍然還是一個文不知政、武不知兵的庸人。論起打仗,他始終都不是項羽的對手,兩人只要交鋒,每次必然是他一敗塗地。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兵五十六萬攻打駐在彭城的項羽。項羽僅以三萬兵抗擊,居然一戰而擊殺漢兵十餘萬,又驅趕漢兵入睢水,淹死了十餘萬,弄得屍淤河道,睢水為之不流。最終漢軍大敗,劉邦的身邊只剩下十餘騎。劉邦倉惶逃命,狼奔豕突中連自己的子女都無暇顧及了。
《史記·項羽本紀》述其狼狽慘狀雲:「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劉邦的子女)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公元前205年,劉邦與項羽戰於滎陽。劉邦的父母妻兒都被楚軍抓去了,項羽持為人質脅迫劉邦休戰。
『肆』 如何評價項羽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對歷史的影響
先聲明,是我轉的,非原創
項羽之興起迅猛,項羽之滅亡倏忽。司馬遷感嘆:項羽或許是舜的後裔吧!能在短短三年之間,滅亡秦國,統率諸侯,雖然其勢位未能終久,但自古以來,未嘗有如此人物。司處刑罪之境,竟敢為項氏之興亡驚嘆不已,可見項羽實非等閑之輩。後來人談項羽,猶如痴人說夢,用凡人的成
敗榮辱來討論英雄的是非功過,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縱觀項羽短短的一生,他對於或興或亡的結果,似乎從未特別留意過。事實上,項羽自始至終對於結局怎樣確實是毫不關心的。看重結果的不是項羽,重過程輕結果的英雄才是項羽。項羽滅亡秦國,做諸侯統帥完全是順勢而為、率性而為,無意而得之,這與劉邦刻意先入關破秦搶王形成鮮明對照。如果說項羽有做王的念頭,憑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搶在劉邦之前入關,他之所以北上與秦軍主力決戰,根本不關心「 誰先入關誰做關中王」的約定,就因為他本是一個只重過程而不重結局的絕世之雄,這個率性而為的英雄,至今也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人生本是一台戲,這台戲被項羽表演得淋漓盡致、精彩至極。項羽把人生這出戲演得自然真純、酣暢淋漓,看不見絲毫是非功過、成敗得失的瞻前顧後,達到了隨「 心」隨「 勢」的最高境界。「 心」,即項氏之個性,說白了就是他的表演慾望;「 勢」,可以概括為表演氛圍。為了滿足表演慾望,他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或營造最佳表演氛圍:破釜沉舟、鴻門宴、割地封王、霸王別姬……這些精彩表演之所以歷久彌新、餘味悠長,正是因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氣足以使常人在無法理喻的同時驚嘆不已。楚霸王無顏東渡,自刎烏江,精彩的演出在高潮到來時嘎然而止,何其悲壯!何其得時!何其得體!這是天衣無縫的完美藝術。「 是天要亡我,不是用兵之罪。」知霸王者莫如項羽。「 天」滅亡了項羽,「 天」是何物!或許是上蒼、天神,或許是運數,項羽當時究竟指的是什麼,現在已不重要,而更有意義的是從史實中找出:這個「 天」究竟應該是什麼。唐代詩人杜牧說過:「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天」滅亡了項羽,不是劉邦滅亡了項羽。那麼,這個「 天」便是項羽自己了。
項羽以什麼為「 天」 呢! 項羽以表演為天」,以過程為「 天」,以曾經為「 天」;而不以成功為「 天」,不以得到為「 天」,不以永遠為
「 天」。這種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了他的表演如何開場和如何收場。只要他覺得表演效果好,成功與失敗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計。
以江山為舞台,以歷史為觀眾,項羽的一生是傾情表演的一生。歷史證明,他的表演是出色的:一時的轟烈,永久的回響,給歷史留下永恆
的震撼。這種重過程輕結果的項氏表演,其實也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結果:使歷代慣常思維的人們唏噓不已、驚嘆不已。項羽三放劉邦,把個范增氣得要命,至今也令人不可思議。一、在鴻門宴上,如果項羽要殺劉邦,劉邦豈能因如廁之便而脫身!二、項羽封王時,范增曾與之商議,疑劉邦
有取天下之心,而項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劉邦為漢中王。三、項羽收復彭城,追殺漢兵,楚兵將劉邦重重圍困,如項羽真要殺劉邦,劉邦豈能因大風忽作而脫身!"在此,司馬遷有「 為王者諱」的嫌疑。說他沽名釣譽,說他義重如山,其實不如說表演需要來得直接。殺了劉邦既不夠朋友,有損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這場對手戲就無法演下去,過程也就完結了。所以,殺劉邦者非項羽,是項羽則不殺劉邦。項羽放棄關中而都彭城,以為「 富貴而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又一次證明項羽表演慾望
之強烈。即使被人罵為「 沐猴而冠」,也動搖不了項羽的表演意志,為了一時的演出效果,成敗得失的最後結果是不屑一顧的。倘若項羽聽人
之勸定都關中,劉邦焉能回定三秦!劉邦不能回定三秦,也就無法與楚相爭。「 天」使項羽放棄了地利,是因為這地利有礙「 天性」的表達。
最後項羽被漢兵追到烏江之濱,並非定處絕境,倘使潛回江東,集聚人馬,也不是完全沒有了重振的希望。當時,項王帶了 $% 騎士,退到 烏江西岸,正好渡江東歸;烏江亭長把船靠好等待項王上船,並對項王說:「 大王,江東雖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眾數萬,足以為王,請大王快上船渡江,且這里只有臣有船,漢軍追到也無法渡江。」項王:「 天要亡我,我渡江過去有什麼用!當初我率江東子弟渡江西進,如今江東子弟沒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歸,即使江東父老兄弟愛我!我,仍舊擁我為王,我有何臉面再見江東父老!」項王將馬送與亭長,命騎士都下馬步行,持短兵器接戰。漢軍這時已追到,雙方沖殺,項王
最勇,獨殺漢軍數百人,身受十餘創。在奮戰之間,項王回顧發現漢騎兵司馬呂馬童。項王說:「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呂馬童嗎!」呂馬童因項王是老相識,不好意思面對而視,只得指項王對王翳說:「 這就是項王)」
項王說:「 我知道漢懸賞買我的頭,值千金封萬戶。呂馬童,我們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給你這一點好處吧)」項王於是揮劍自刎而死。
「 天」決定了項羽結束生命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天」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機已到,或早或晚都將有損演出效果。不過江東,結束演出,自我了結,餘味悠長,給人留下永久的驚嘆與震撼。項羽式的悲壯,空前絕後,相形之下,呂馬童之流則渺如煙塵。成功與失敗,短暫與長久,本來就是相對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劉邦勝利了,項羽失敗了;而在另一種意義上,也可說是項羽勝利了,劉邦失敗了。定要做上皇帝,傳位多少代以後才算勝利者,這是世俗之見。人的價值觀決定人的
價值判斷,項羽的價值取向不在乎最後的王者是誰,不在乎時間上的長與短;項羽以氣概為最高價值:宛如橫空出世,在人世間闖盪一遭,創
造極致境界,使之空前絕後。事實上,古往今來出現過不少劉邦式的英雄,而項羽卻是絕無僅有,他的勇謀,他的敢作敢為,他的氣貫長虹,他
的決絕,真可謂驚詫千古,嘆服萬代,就連南宋女詞人李清照也不禁為之感嘆:「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見,項羽稱霸王時間雖短,但他的英雄氣概卻震撼千古,遠遠超出劉邦數百年家天下的轟轟烈烈,我們能說項羽的價值判斷錯誤嗎!有人把項羽的敗亡歸咎於他的有勇無謀,這實在是見樹不見林。項羽能夠完成殺宋義、降章邯、坑降卒、封王侯、徙義帝等大手筆文章,只有勇沒有謀是很難辦得到的。至於說項羽吝嗇封賞,以致於叛離不附,這對於項羽來說,則並
非失誤,他是順「 天」而為之。憑項羽的聲威,若要韓信、彭越、英布、田榮之輩歸附,也許只需略施小計而已;他之所以不為,便是任性而為。性,即其霸王之氣,虞姬所唱「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霸王氣。其實,霸王氣到了自刎時已到達高峰,發揮到極致。固然,殺宋義、破釜沉舟是霸王氣,坑降卒、裂土而封是霸王氣,但到了霸王別姬、自刎烏江時,霸王氣的主體性才得以充分顯現,作為一種天性,即天賦的理念,它在項羽作自我否定時獲得了永恆。以成敗論英雄和不以成敗論英雄,本是兩種境界;而成與敗的相對性,又使人們對成敗本身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表演和過程的層面,項王沒有失敗,項王也沒有死。作為驚天動地的英雄,他活在歷代人們心中;作為霸王氣概的極致境界,他至今仍然是歷史紀錄的保持者。
『伍』 端午節與屈原有什麼關系呀
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
『陸』 項氏興兵全文翻譯,通順的
項籍者,下相〔下相〕秦縣名,在現在江蘇宿遷西南。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季父〕叔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項〕秦縣名,在現在河南沈丘南。,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去學劍〕離開學書的地方,另去學劍。去,離開。,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竟學〕完成全部學業。竟,終了。。項梁嘗有櫟陽逮〔櫟(yuè)陽逮〕因罪被櫟陽縣逮捕。櫟陽,秦縣名,在現在陝西臨潼北。,乃請蘄獄掾〔蘄(qí)獄掾(yuàn)〕蘄縣主管監獄的官吏。蘄,秦縣名,在現在安徽宿縣南。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秦縣名,在現在江蘇蘇州。,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陰〕暗中,私下。以兵法部勒〔部勒〕部置,組織。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會稽〕山名,在浙江紹興東南。,渡浙江〔浙江〕指錢塘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①〔族矣〕滅族,全族被殺光。!」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扛鼎〕舉起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憚(dàn)〕畏懼。籍矣。 秦二世〔秦二世〕名胡亥,秦始皇的少子。秦始皇病死沙丘後,趙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殺公子扶蘇而立胡亥為帝,稱為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大澤〕鄉名,當時屬蘄縣,在現在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中。其九月,會稽守通〔會稽守通〕會稽郡的郡守殷通。謂梁曰:「江西〔江西〕長江自九江到南京的一段,流向是由西南向東北,因此古人習慣稱現在皖北一帶為江西,而稱皖南、蘇南一帶為江東。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亡〕潛逃。在澤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shùn)〕使眼色。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印綬〕指印。綬是系在印紐上的絲繩。。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伏〔(shè)伏〕嚇得趴在地上不敢動。,恐懼失措的樣子。,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下縣〕指會稽郡的所屬各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部署〕分派,任命。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校尉、候、司馬〕軍官名。古代軍制,將軍營下分部,部設校尉;部下分曲,曲設軍候。司馬為軍中主管司法的官吏。。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①〔伏〕同「服」。。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裨(pí)將〕即副將、偏將。,徇〔徇〕巡行下令,使之從己。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