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商州小說免費閱讀閱讀
❶ 賈平凹長篇小說
廢都。《廢都》是賈平凹最著名的爭議小說,曾在國內遭禁16年,卻在外國獲得好評,1997年,賈平凹憑《廢都》獲得法國著名的費米娜文學獎。被禁16年之後,《廢都》2009年再度出版,並與《浮躁》、《秦腔》組成《賈平凹三部》。
❷ 賈平凹《臘月 正月》全文
網頁鏈接:http://book.kanunu.org/files/chinese/201104/2607.html
❸ 雞窩窪人家by賈平凹電子版小說或者在線閱讀免費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0nWq41XwPJ4PY1ISrXm3fw
提取碼:gzg7
《賈平凹:雞窩窪人家》編輯推薦:標志著賈平凹創作大崛起的作品集。賈平凹「商州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
❹ 求免費看文學作品的網址!要有賈平凹的作品!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陝西丹鳳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專業作家。賈平凹喜吃雜糧野菜,不動膏粱腥葷。平生無什麼特別嗜好,唯獨喜愛每日轉動筆桿子,硬使當今文壇浪飛潮湧,無日安寧始心足。國外人士均譽他為中國大陸文壇的『獨行俠』。
賈平凹的散文內容浩瀚,五彩繽紛,從抒寫的內容和筆調去看,可以歸成五類:第一類是情緒小品,以抒寫某種特定的情緒為主,如《大窪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類是場景小品,以寫各類場景為主,如《靜虛村記》、《黃土高原》等;第三類是人物小品,粗線條勾畫人物為主,如《摸魚捉鱉的人》、《在米脂》等;第四類是隨筆,綜論人生,針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後一類是風物小品,描摹風俗,記述玩物,如《陝西小吃小識錄》、《玩物銘》等。
賈平凹於傳統的散文寫作中,取了個大突破—凡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情緒(愛與恨),或偶爾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現文中。那份坦誠、不擺架子、不高調等性格,亦是他贏得讀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難發現賈平凹的赤子之心,於現今復雜的社會里的確難尋。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於字里行間清晰易見。他不單只在乎自我領略,亦願把這審美路徑向讀者介紹及實踐。
賈平凹獲獎作品一覽:
1978 短篇小說《滿月兒》 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79 文論《滿月兒之外》 《十月》首屆文學獎
1980 短篇集《早晨的歌》 陝西省第一屆優秀圖書獎
1982 短篇小說《山鎮夜店》 第一屆「雨花獎」
1983 短篇小說《清官》 「南苑」佳作獎 ;散文《月跡》 《散文月刊》優秀作品獎
1984 中篇小說《臘月.正月》 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4年陝西省文藝「開拓獎」 ; 中篇小說《商州初錄》 首屆鍾山文學獎; 散文《流逝的歲月》 《青年一代》佳作獎; 散文《宿州故涉台龍拓樹記》 《羊城晚報》1984年優秀作品獎; 散文《廷川印象》1984年《延安報》佳作獎
1985 中篇小說《雞窩窪的人家》 西安首屆「沖浪」文學獎; 中篇小說《臘月.正月》 北京市建國三十五周年文藝作品徵集評獎
1986 文論《談觀察》 1985年《文學時代》獎; 關中曲子《車閘》 1986年全國曲藝創作獎; 散文《商州又錄》 《羊城晚報》1986年優秀作品獎; 中篇小說《黑氏》 1985年度「讀者最喜愛的作品」
1987 中篇小說《天狗》《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 中篇小說《古堡》 1986年西安文學獎; 散文《走三邊》 《散文選刊》首屆優秀作品獎
1988 長篇小說《浮躁》 第八屆美孚飛馬文學獎銅獎、西安文學獎; 散文《弈人》 廣東《隨筆》1987年佳作獎; 中篇小說《故里》第三屆《十月》文學獎; 小說《動亂》 美國無比柏伽索斯獎;
1989 散文集《愛的蹤跡》 首屆全國優秀散文(集)獎; 散文《門》 「燕舞」散文徵文獎; 散文《人病》 《文匯報》優秀作品獎 ; 散文《我這樣讀體育報》 「紅光杯」第三屆體育文學獎
1990 小說《王滿堂》 《小說月報》優秀作品獎 ;
1991 散文《佛事》 「金陵明月杯」「華人徵文」賽獎 ; 長篇小說《廢都》
1992 散文《談〈讀者文摘〉》 《讀者文摘》徵文獎
這里有賈平凹專門的作品集,也有一些免費看書或下載的網站。供你參考: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j/04-jiaping-ao/jiaping_ao.html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j/04-jiaping-ao/jiaping_ao.html
http://www.eshuba.com
http://www.oklink.net
❺ 賈平凹的小說,有哪幾本是必看的
必看的有:
1、《雞窩窪人家》,這些作品標志著賈平凹創作的大崛起,是賈平凹「商州系列」的重要部分。其中,《小月前本》和《雞窩窪人家》分別被搬上了銀幕。
2、《浮躁(精裝本)》,本書以農村青年金鎖與小水之間的感情經歷為主線,描寫了改革開放初始階段暴露出來的問題以及整個社會的浮躁狀態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虛。
賈平凹的小說在思想內容上大多都是描寫現實的,如《浮躁》以農村青年金狗與小水之間的感情經歷為主線,描寫了改革開放初始階段暴露出來的問題。
《土門》講述了一個村莊城市化的過程,對城市當中腐朽的生存方式和鄉村的保守心態進行了雙重批判。
《高老莊》講述了大學教授高子路回到高老莊與往昔故人之間所發生的錯綜復雜的情感糾紛,體現了鄉村的封閉守舊和改革開放中的各種沖突和矛盾。
❻ 賈平凹的《商州又錄》原文
商州這塊地方,大有意思,出山出水出人出物,亦出文章。面對這塊地方,細細作一個考察,看中國山地的人情風俗,世時變化,考察者沒有不長了許多知識,清醒了許多疑難,但要表現出來實在是筆不能勝任的。之所以我還能初錄了又錄,全憑著一顆拳拳之心。我甚至有一個小小的野心;將這種記錄連續寫下去。這兩錄重在山光水色、人情風俗上,往後的就更要寫到建國以來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諸方面的變遷在這里的折光。否則,我真於故鄉「不肖」,大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愧了。
一
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紅,褪了綠,清清奇奇的瘦,像是從皇宮里走到民間的女子,淪落或許是淪落了,卻還原了本來的面目。石頭裸裸的顯露,依稀在草木之間。草木並沒有催折,枯死的是軟弱,枝柯僵硬,風里在銅韻一般的顫響。冬天是骨的季節嗎?是力的季節嗎?
三個月的企望,一輪嫩嫩的太陽在頭頂上出現了。
風開始暖暖的吹,其實那不應該算作風,是氣,肉眼兒眯著,是絲絲縷縷的捉不住拉不直的模樣。石頭似乎要發酥呢,菊花般的苔蘚亮了許多。說不定在生產時候滿山竟有了一層綠氣,但細察每一根草,每一枝柯,卻又絕對沒有。兩只鹿,一隻有角的和一隻初生的,初生的在試驗腿力,一跑,跑在一片新開墾的田地上,清新的氣息使它撐了四蹄,獃獃的,然後一聲銳叫,尋它的父親的時候,滿山樹的枝柯,使它分不清哪一叢是老鹿的角。
山民挑著擔子從溝底走來,棉襖已經脫了,墊在肩上,光光的脊樑上滾著有油質的汗珠。路是頑皮的,時斷時續,因為沒有浮塵,也沒有他的腳印;水只是從山上往下流,人只是牽著路往上走。
山頂的窩窪里,有了一簇屋舍。一個小妞兒剛剛從雞窩里取出新生的熱蛋,眯了一隻眼兒對著太陽耀。
二
這個冬天裡,雪總是下著。雪的故鄉在天上,是自由的純潔的王國;落在地上,地也披上一件和平的外衣了。窪後的山本來也沒有長出什麼大樹,現在就渾圓圓的,太陽並沒有出來,卻似乎添了一層光的虛暈,慈慈祥祥的象一位夢中的老人。窪里的梢林全覆蓋了,幻想是陡然涌滿了凝固的雲,偶爾的風間或使某一處承受不了壓力,陷進一個黑色的坑,卻也是風,又將別的地方的雪掃來補綴了。只有一直走到窪下的河沿,往裡一看,雲雪下是黑黝黝的樹干,但立即感覺那不是黑黝黝,是藍色的,有瑩瑩的青光。
河面上沒有雪,是冰。冰層好象已經裂了多次,每一次分裂又被冰住,明顯著縱橫橫的銀白的線。
一棵很醜的柳樹下,竟有了一個冰的窟窿,望得見下面的水,是黑的,幽幽的神秘。這是山民鑿的,從柳樹上吊下一條繩索,系了竹筐在里邊,隨時來提提,里邊就會收獲幾尾銀亮亮的魚。於是,窟窿周圍的冰層被水沖擊,薄亮透明,如玻璃罩兒一般。
山民是一整天也沒有來提竹筐了吧?冬天是他們享受人倫之樂的季節,任陽溝的雪一直涌到後牆的檐下去,四世同堂,只是守著那火塘。或許,火上吊罐里,咕嘟嘟煮著熏肉,熱灰里的洋芋也熟得冒起白氣。那老爺子興許喝下三碗柿子燒酒,醉了。孫子卻偷偷拿了老人的獵槍,拉開了門,門外半人高的雪撲進來,然後在雪窩子里拔著推,無聲地消失了。
一切都是安寧的。
黃昏的時候,一隻褐色的狐狸出現了。它一邊走著,一邊用尾巴掃著身後的腳印,悄沒聲地伏在一個雪堆上。雪堆上站著一隻山雞,這是最俏的小動物了,翹著赤紅色的長尾,欣賞不已。遠遠的另一個雪堆上,老爺子的孫子同時卧倒了,伸出黑黑的槍口,右眼和準星已經同狐狸在一條線上……
三
西風一吹,柴門就掩了。
女人坐在炕上,炕上鋪滿著四六席;滿滿當當的,是女人的世界。火塘的出口和炕門接在一起,連爐沿子上的紅椿木板都烙騰騰的。女人捨不得這份熱,把糧食磨子都搬上來,盤腿正坐,搖那磨拐兒,兩塊鑿著紋路的石頭,就動起來,呼嚕嚕一匝,呼嚕嚕一匝,「毛兒,毛兒,」他叫著小兒子,小兒子剛會打能能,對娘的召喚並不理睬;打開了炕角的一個包袱,翻弄著五顏六色的、方的圓的長的短的碎布頭兒。玩膩了,就來撲著娘的脊背抓。女人將兒子抱在從樑上吊下來的一個竹筐子里,一邊搖一匝磨拐兒,一邊推一下竹筐兒。有節奏的晃動,和有節奏的響聲,使小兒子就迷糊了。女人的右手也乏疲了,兩只手夾一個六十度的角,一匝匝繼續搖磨拐兒。
風天里,太陽走得快,過了屋脊,下了台階,在廈屋的山牆上磨蝕了一片,很快就要從西山峁上滾下去了。太陽是地球的一個磨眼吧,它轉動一圈,把白天就從磨眼裡磨下去,天就要黑了?
女人從窗子里往外看,對面的山頭上,孩子的爹正在那裡犁地。一排兒五個山頭上,山頭上都是地;已經犁了四個山頭,犁溝全是由外往裡轉,轉得象是指印的斗紋,五個山頭就是一個手掌。女人看不到手掌外的天地。
女人想:這日子真有趣,外邊人在地里轉圈圈,屋裡人在炕上搖圈圈;春天過去了、夏天就來;夏天過去了,秋天就來;秋天過去了,冬天就來。一年四季,四個季節完了,又是一年。天很快就黑了,女人溜下炕生火做飯。飯熟了,他一邊等著男人回來,一邊在手心唾口唾沫,抹抹頭發。女人最愛的是晚上,她知道,太陽在白日散盡了熱,晚上就要變成柔柔情情的月亮的。
小兒子就醒了,女人抱了他的兒子,倚在柴門上指著山上下來男人,說:「毛兒爹--叫你娃喲!--喲--喲--」「喲--喲--」,卻是叫那沒尾巴的狗的,因為小兒子屎拉下來了,要狗兒來舐屎的。
四
初春的早晨,沒有雪的時候就有著霧。霧很濃,象扯不開的棉絮,高高的山就沒有了嚇人的讒石,山彎下的土原上,梢林也沒有了黝黝的黑光。河水在流著,響得清喧喧的。
河對岸的一家人,門拉開的聲很脆,走出一個女兒,接著又牽出一頭毛驢走下來。她穿著一件大紅襖兒,像天上的那個太陽,暈了一團,毛驢只顯出一個長耳朵的頭,四個蹄腿被霧裹著。她是下到河裡打水的。
這地面只有這一家人,屋舍偏偏建得高,原本那是山嘴,山嘴也原本是一個囫圇的石頭,石頭上裂了一條縫,縫里長出一棵花栗木樹。用碎石在四周幫砌上來,便做了屋舍的基礎。門前的石頭面上可以織布,也可以曬糧食。這女兒是獨生女,二十齣頭,一表人才。方圓幾十里的後生都來對面的山上,山下的梢林里,割龍須草,拾毛栗子,給她唱花鼓。
她牽著毛驢一步步走下來,往四周看看,四周什麼卻看不清,心想:今日倒清靜了!無聲地笑笑,卻又感到一種空落。河上邊的木板橋上,有一雞爪子厚的霜,沒有一個人的腳印。
在河邊,她蹴下了,卸下了毛驢背上的木桶,一拎,水就滿了,但卻不急著往驢背上掛,大了膽兒往河那邊的山上、原上看。看見了河水割開的十幾丈高的岸壁,吃水線在霧里時隱時現。有一棵樹,她認得是冬青木的,斜斜在壁上長著。這是一棵幾百年的古木,個兒雖並不粗高,卻是岸上原頭上的梢林的祖爺子。那些梢林長出一代,砍伐了一代,這冬青還是青青的長著,又孕了米粒大的籽兒。她突然心裡作想:這冬青,長在那麼危險的地方,卻活得那麼安全呢。
於是,也就想起了那些唱給她的花鼓曲兒。水桶掛在毛驢背上,趕著往回走,走一步,回頭看一下,走一步,再回過頭來。霧還沒有退,橋面上的霜還白白的。上斜坡的時候,路仄仄的拐之字形,她卻唱起一首花鼓曲了:
後院里有棵苦李子啊,小郎兒喲,
未曾開花,親人哪,
誰敢嘗哎,哥呀噯!
五
秋天裡,什麼都成熟了;成熟了的東西是受不得用手摸的,一摸就要掉呢。四個女子,歡樂得像風里的旗,在一棵柿樹上吃蛋柿。窪地里路縱縱橫橫,似一張大網,這樹就在網底,像伏著的一隻大蜘蛛。果實很繁,將枝股都彎彎地墜下來,用不著上樹,尋著一個目標,那嘴輕輕咬開那紅軟了的尖兒,一吸,甜的香的軟的光的就會到肚子里。只需再送一口氣去,那蛋柿殼兒就又復圓了。末了,最高的枝兒上還有一棵,她們拿石子擲打,打一次沒有打中,再打一次,還是不中。
樹後的窪地里,嗚哇哇有了嗩吶聲,一支隊伍便走過來了。這是迎親的;一家在這邊的山上,一家在那邊的山上,家與家都能看見,路卻要深入到這窪地,半天才能走到。窪地里長滿了黃蒿,也長滿了石頭,迎親的隊伍便時隱時現,好像不是在走,是浮著漂著來的。前面兩桿嗩吶,三尺長的銅桿,一個碗大的口孔,拉長了喉嚨,擴大了嘴地吹。後邊是兩架花轎,轎簡易卻奇特,是兩根紅桑碾桿,用紅布裹了,上邊縛一個座椅,也是鋪了紅布的,一走一顛,一顛一閃;新郎便坐了一架,新娘便坐了一架。再後邊,是未婚的後生抬了櫃,抬了箱,被子,單子,盒子,鏡子。再後邊是一群老幼。女人們衣服都漿得硬硬的,頭上抹了油,一邊交頭接耳,一邊拿嶄新的印花手帕撩撩,趕那些追著油香飛的蜂。
吃蛋柿的女人忙隱身在樹後,睜一隻眼兒看,看見了那紅桑木碾桿上的新娘,從頭到腳穿得嚴嚴實實,眼睛卻紅紅的,象是流過淚。吹嗩吶的回頭看一眼,故意生動著變形的臉面,新娘撲地笑了。但立即就噤住。臉紅得燒了火炭。
一生都在山路上走,只有這一次竟不走路啊。被抬著,娘生她在這個山頭上長大了又要到那個山頭上去生去養了。
村後的女子都覺得有趣,細嚼起來,卻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她們很快被迎親的隊伍發現了,都拿眼光往這里瞅。四個女子羞羞的,卻一起仰起頭兒盯那高枝兒上的蛋柿。她們沒有用石子去打,蛋柿也沒有掉下來。
迎親隊伍沒有停,過去了,他們走過了一條小路,柿樹下同時放射出的,通往四面八方山頭的小路上,便都有了嗩吶的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