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熊出沒
Ⅰ 能推薦一些適合孩子聽的公版童書么
有很多這樣的書,象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千字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適合孩子聽。有很多這樣的書,象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千字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適合孩子聽。童話被放在 「美國最偉大的十部兒童文學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幾乎家喻戶曉。故事描述了一個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險成火腿的小豬威伯,並化解了它的存亡問題。但這又不單單是一個關於友情和愛的故事,故事裡還有感恩,有生命,還有人生。讀過的人,成人孩子都會被感動。童話被放在 「美國最偉大的十部兒童文學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幾乎家喻戶曉。故事描述了一個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險成火腿的小豬威伯,並化解了它的存亡問題。但這又不單單是一個關於友情和愛的故事,故事裡還有感恩,有生命,還有人生。讀過的人,成人孩子都會被感動。希望能夠幫助你。有很多這樣的書,象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千字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適合孩子聽。有很多這樣的書,象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千字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適合孩子聽。童話被放在 「美國最偉大的十部兒童文學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幾乎家喻戶曉。故事描述了一個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險成火腿的小豬威伯,並化解了它的存亡問題。但這又不單單是一個關於友情和愛的故事,故事裡還有感恩,有生命,還有人生。讀過的人,成人孩子都會被感動。童話被放在 「美國最偉大的十部兒童文學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幾乎家喻戶曉。故事描述了一個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險成火腿的小豬威伯,並化解了它的存亡問題。但這又不單單是一個關於友情和愛的故事,故事裡還有感恩,有生命,還有人生。讀過的人,成人孩子都會被感動。希望能夠幫助你。有很多這樣的書,象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千字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適合孩子聽。有很多這樣的書,象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千字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適合孩子聽。童話被放在 「美國最偉大的十部兒童文學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幾乎家喻戶曉。故事描述了一個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險成火腿的小豬威伯,並化解了它的存亡問題。但這又不單單是一個關於友情和愛的故事,故事
Ⅱ 你還有葉子的《作繭自縛》,夢里花落知多少,此間的少年,我們的事 終究是與熊無關 ,我叫金三順嗎
用手機聽吧!手機有個叫懶人聽書的軟體,裡面有蠻多的!蠻好聽的!
Ⅲ 哪個聽書軟體可以聽到熊出沒
聽書軟體的話有很多種都是可以聽的。
Ⅳ 為什麼說韋小寶有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影子
韋小寶這個人貪財怕死,好色,貪圖功名利祿,遇到事情喜歡逃避,推卸責任,這些缺點在很多中國人裡面都存在。
Ⅳ 喜馬拉雅聽書裡面的廣播劇《告訴大雄我愛她》第二期熊小苗夏靜生和顧
「告訴大熊我愛他」主角:熊曉苗,夏靜生作者田反
Ⅵ 春節時各個民族的習性
北京
北京過年有段諺語:「(農歷十二月,即臘月)廿三糖瓜兒粘;廿四掃房日;廿五糊窗戶;廿六燉大肉;廿七殺公雞;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農歷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春節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鍾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鍾,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
臘月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准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准備好的壓歲錢。
河南
在豫皖魯三省交界的河南古城商丘,過年時有個獨特的習俗:送大饃回「棗山」。
大饃,顧名思義就是個兒大的饅頭,單個大饅約有2斤重,是普通饅頭的十幾倍。「棗山」則是比喻的稱呼,其實也是上面帶棗的麵食,原料和蒸大饅所用一般無二,只是加工時要將發面搓成若干條,然後盤成形狀大小各異的花,按上小下大順序疊壘起來,再往邊沿的面花上按棗,一眼望去就形如棗山了。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商丘農村,出嫁的女兒正月初二回娘家時,都要拿兩個大饃、若干小蒸饃和「棗山」一起送給母親。母親把大饃留下,「棗山」則掰下一塊讓女兒帶走。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饅換成了夾肉饅頭。進入九十年代,夾肉大饅逐漸退出禮品隊伍,白面「棗山」也演變成了白糖灌制或麵包燒制的圓盤狀禮品。進入21世紀,商家推出了奶油「棗山」,一時間竟成了新時代饋贈親人的過年好禮。
杭州
大年三十,杭州人家一般都會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等。
到了年三十晚上,杭州人都會趕到靈隱寺,排隊等待在在新年到來時趕上燒一柱「頭香」,以保佑一年順順利利。同時人們爭著敲響廟里的鍾聲。
到了初一早上,杭州人都要吃上一碗湯圓或者是甜年糕,意味著一家人甜甜美美、團團圓圓。孩子們張開眼就要和長輩拜年問好,討要紅包。「死」這樣的字在過年期間是忌口的,一旦不小心說出口就要「呸」掉。初一那天,還不能掃地,否則會把財氣掃出門,也不能拿刀,否則一年沾殺氣。
山東
三十必吃白菜絲冷盤在臘月二十九晚上,家家戶戶要把祖先的「老影」找出來擺上,並准備上供的東西。通常要給祖先供上5大碗生菜,取生財的諧音。碗里最下面一層放著生白菜,上面擺上肉餅子、肉丸子,再上面是染成紅色和黃色的粉條,最後再蓋上一層菠菜和香菜。桌子上還要擺著十多盤瓜果點心。到了三十那天,正式點香上供。
通常三十晚上吃的都比較簡單,但必定要拌一盤白菜絲冷盤,叫做怡和菜,也就是說一家人都要和和睦睦的。但是,冷盤絕對不能放蒜,只能放芥末。因為蒜與算諧音,不是好彩頭。
到了夜裡十二點前後,也就是老人們說的五更分二年的時候,家裡的長輩就會將三碗餃子放到托盤上,到大門外請財神。請回財神後,一家人才開始吃餃子,這時候,各家各戶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孩子們也會幸運的在餃子里吃出錢來。
台灣
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春節(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彝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雞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
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Ⅶ 我想問問大家,常聽說暢聽網和天方聽書。這兩個是軟體嘛為嘛下載不了
喜馬拉雅 聽書不錯,你試試。
Ⅷ 鹿鼎記內容簡介``
後記
--------------------------------------------------------------------------------
《鹿鼎記》於一九六九年十月廿四日開始在《明報》連載,到一九七二年九月廿三日刊
完。一共連載了兩年另十一個月。我撰寫連載的習慣向來是每天寫一續,次日刊出,所以這
部小說也是連續寫了兩年另十一個月。如果沒有特殊意外(生命中永遠有特殊的意外),這
是我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然而《鹿鼎記》已經不太像武俠小說,毋寧說是歷史小說。這部
小說在報上刊載時,不斷有讀者寫信來問:「《鹿鼎記》是不是別人代寫的?」因為他們發
覺,這與我過去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實這當然完全是我自己寫的。很感謝讀者們對我的寵
愛和縱容,當他們不喜歡我某一部作品或某一個段落時,就斷定:「這是別人代寫的。」將
好評保留給我自己,將不滿推給某一位心目中的「代筆人」。
《鹿鼎記》和我以前的武俠小說完全不同,那是故意的。一個作者不應當總是重復自己
的風格與形式,要盡可能的嘗試一些新的創造。
有些讀者不滿《鹿鼎記》,為了主角韋小寶的品德,與一般的價值觀念太過違反。武俠
小說的讀者習慣於將自己代入書中的英雄,然而韋小寶是不能代入的。在這方面,剝奪了某
些讀者的若干樂趣,我感到抱歉。
但小說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說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創造人物;好人、壞人、有缺
點的好人、有優點的壞人等等,都可以寫。在康熙時代的中國,有韋小寶那樣的人物並不是
不可能的事。作者寫一個人物,用意並不一定是肯定這樣的典型。哈姆萊特優柔寡斷,羅亭
能說不能行,《紅字》中的牧師與人通姦,安娜卡列尼娜背叛丈夫,作者只是描寫有那樣的
人物,並不是鼓勵讀者模仿他們的行為。《水滸》的讀者最好不要像李逵那樣,賭輸了就搶
錢,也不要像宋江那樣,將不斷勒索的情婦一刀殺了。林黛玉顯然不是現代婦女讀者模仿的
對象。韋小寶與之發生性關系的女性,並沒有賈寶玉那麼多,至少,韋小寶不像賈寶玉那樣
搞同性戀,既有秦鍾,又有蔣玉函。魯迅寫阿Q,並不是鼓吹精神勝利。
小說中的人物如果十分完美,未免是不真實的。小說反映社會,現實社會中並沒有絕對
完美的人。小說並不是道德教科書。不過讀我小說的人有很多是少年少女,那麼應當向這些
天真的小朋友們提醒一句:韋小寶重視義氣,那是好的品德,至於其餘的各種行為,千萬不
要照學。
我寫的武俠小說長篇共十二部,短篇三部。曾用書名首字的十四個字作了一副對聯: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最後一個不重要的短篇《越女劍》沒有包括在內。
最早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於一九五五年,最後的《越女劍》作於一九七○年一月。十五
部長短小說寫了十五年。修訂的工作開始於一九七○年三號,到一九八○年年中結束,一些
是十年。當然,這中間還做了其他許多事,主要是辦《明報》和寫《明報》的社評。
遇到初會的讀者時,最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是:「你最喜歡自己哪一部小說?」這個問
題很難答復,所以常常不答。單就「自己喜歡」而論,我比較喜歡感情較強烈的幾部:《神
雕俠侶》、《倚天屠龍記》、《飛狐外傳》、《笑傲江湖》。又常有人問:「你以為自己哪
一部小說最好?」這是問技巧與價值。我相信自己在寫作過程中有所進步:長篇比中篇短篇
好些,後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不過許多讀者並不同意。我很喜歡他們的不同意。
一九八一·六·二二·
Ⅸ 鹿鼎記內容簡介
鹿鼎記內容簡介如下:
清朝初年,天下始亂未定。揚州妓女之子韋小寶機敏狡黠,不學無術。他偶然救助江洋大盜茅十八,遂得以上京,更混入宮中成為老太監海大富身邊的一名用來打探消息的「小太監」。宮中暗潮洶涌,斗爭不斷。
小寶巧妙與各方勢力周旋,憑借純真與仗義取得康熙的信任,進而拿下居功自傲的元老大臣鰲拜從此成為康熙身邊的紅人。但鰲拜只是眾多野心家中的一位,西南有吳三桂蠢蠢欲動、台灣有前朝的鄭家勢力尋找時機、北有俄羅斯羅剎國擴張疆土、遼東有神龍教興風作浪。
此外,小寶的師傅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高舉反清復明大旗,誓取康熙項上人頭。小寶游刃有餘、八面玲瓏,不僅習得一身武功,還娶回七位美艷嬌妻,在亂世之中書寫著一個小人物的傳奇……
(9)聽書熊出沒擴展閱讀
《鹿鼎記》中韋小寶這一反俠形象,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國民性的特點,傾注著金庸對中國國民性批判;康熙的形象作為韋小寶形象的補充,概括了中國文化中的另外一面。
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認為,《鹿鼎記》在思想深度上,也許還趕不上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但因為它是長篇小說,篇幅廣大,在廣度上是有過之的。從文化價值上看,韋小寶是中國20世紀僅次於阿Q的最光輝的文學形象,他的價值是可以跟阿Q相比的。
韋小寶這個形象非常具有諷刺意味。在小說的後半部分,金庸又一次把歷史與藝術銜接起來。他寫到中國歷史上幾個真實的大學者,有顧炎武、黃宗羲等人,這幾個人居然要擁戴韋小寶做皇帝。這個情節可以跟《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要策反乾隆一比。
紅花會之所以策反乾隆,是因為他們認為乾隆是漢人,漢族人不能做他們的皇帝,乾隆應該為漢人效勞,和漢人團結在一起,推翻滿清統治。
《鹿鼎記》與這部書有異曲同工之妙。顧炎武這些人之所以擁戴韋小寶做皇帝,也是因為他們覺得韋小寶是個漢人(他們連韋小寶是不是漢人還沒有搞清楚),他們覺得只要是漢人,就比滿人統治得好。《鹿鼎記》中,韋小寶和康熙相比,誰做皇帝更好,這是明擺著的。
金庸在這里狠狠地諷刺了中國漢族的大知識分子,這些人如此有學問,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卻做出這樣的決定,做出這樣荒唐的事情來。這個情節當然是虛構的,但其本質是真實的。在中國的歷史上,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一大群知識分子擁戴一個流氓人物做皇帝。
《鹿鼎記》借韋小寶的言行淡化了傳統武俠小說對民族問題的界定,完善與發展了中華傳統的「民族大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