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明湖居聽書說唱者的特點

明湖居聽書說唱者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6-04 00:01:59

『壹』 明湖居聽書人物分析

男人:相貌醜陋,但是彈奏技術較好。
黑妞:相貌一般,但說書技術高超。
白妞:相貌與黑妞差不多,但說書技術無人能比。

『貳』 明湖居聽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中心思想:

借一個不願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也表現出作者支持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表現手法上頗具特色。

(2)明湖居聽書說唱者的特點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原題為「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作者清末劉鶚,筆名洪都百煉生。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明湖居聽書》便是「可觀」的一節。記敘文中縱使記述靜物,有時也要加入動態的敘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聽書》是很典型的例子。

賞析:

《明湖居聽書》描寫民間藝人王小玉精妙絕倫的鼓書技藝,有「文章絕調」之譽。藝術上的成功,很赤濟呈度上得力於「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例如,在再三鋪墊、反復烘托之後,寫小玉登台說書:「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象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

三萬六千個毛孔,象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劉鸚十分善於通過「比喻(博喻)」使只可意會、難於言傳的聽覺形象轉換為具體可感、易於體會的其它感覺。

「聲音」「入耳」感到「伏貼」、「暢快」原是聽覺感知,但作者卻說成是「五臟六腑」感到「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覺得「暢快」。

寫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寫得非常成功。全文從寫作方法上看,襯托方法有其顯著特色:用動襯靜 ,環境烘托,蘊含狂熱觀眾,襯托說書魅力。說唱的聲音之美
,並無實體形象。

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因而小說開頭落筆不凡,極力描寫戲園的盛況,聽書的很早就到了戲園。不過 10點,「園子里已經坐得滿滿的了」 。

11點鍾,許多官員也「陸續進來」,不到 12點 ,「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其實,白妞說書是在下午
1點鍾。聽書的人多。園內已經坐滿,但「不斷還有人來」。

因為人多 ,「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老殘也是使了錢 ,「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聲音嘈雜。人們彼此招呼,高談闊論,說笑自如,嘰嘰喳喳,亂扯閑話。

『叄』 《明湖居聽書》文章寫了哪些人的表演重點寫誰為什麼要描寫他人的精湛表演

劉鶚,字鐵雲,江蘇人。《明湖居聽書》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老殘游記》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願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治下,人民被塗炭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飢民,後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裡。
《老殘游記》不是作者劉鶚的自傳,但劉鶚的很多生活經歷、政治觀點和道德理想都融聚在作品當中,可以說,主人公老殘就是作者劉鶚的藝術化身。劉鶚(1857~1909),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繼承家學且天資聰穎,但他無意於仕途,而熱衷於治河、算學、醫學等經世致用的學問,想要干一番對國計民生有利的事業;還曾經寫過我國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鐵雲藏龜》。受當時社會思潮和西文科技的影響,他建議政府借外資修鐵路、開煤礦,被時人斥為漢奸;八國聯軍侵華時,劉鸚不忍心看北京糧荒的慘狀,從俄國人手裡賤價買出大米賣給百姓,幾年後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死在那片土地上。劉鸚是一位時代的先行者,也是一個失敗的改革者,他的一生充滿了矛盾,這種矛盾和他對社會、時局、學術的很多看法,都在《老殘游記》這部他晚年的著作中反映了出來。
閱讀重點:體會作者「哭泣與醒世」的創作意向。 內容梗概 《老殘游記》從1903年開始在《綉像小說》、《天津日日新聞》等報刊上連載,共20回,以「洪都百煉生」為筆名。後來又有二集九回和外編殘稿約一回面世。據不完全統計,約有130種版本行銷世界,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 老殘姓鐵名英,號補殘,以走江湖行醫為生。他本是江南人,因為在山東千乘郡治好了一個大戶的奇病,被留下來住。一天他與朋友相約到登州蓬萊閣遊玩,遇到一條破爛快沉的船,老殘等人好意要將羅盤借給他們,卻被斥為「賣船的漢奸」打下海去。這時老殘驚醒,才發現是南柯一夢。 過了幾天,老殘辭別主家,去濟南大明湖觀光。在那裡,他欣賞了大明湖、趵突泉等地的美景,聽到精彩的白妞說書,還為一個山東巡撫的幕僚高紹殷治好了病。經高推薦,求賢若渴的巡撫張宮保要向他求教,但老殘無意做官,往曹州而去。 在曹州一家旅店裡,老殘聽說了幾件關於地方官玉賢的故事。這位玉大人號稱清官,辦案十分厲害,到任不到一年,就用「站籠」之刑站死了兩千多人:於家4口,被強盜栽贓,王賢不問青紅皂白就治了罪;一個布販醉後說出一樁冤案的真相,也被抓來站死;雜貨鋪老闆的兒子因為說了幾句不滿的話,又被當強盜處死……曹州人個個惶恐不安,即使路上掉個包袱都不敢去撿,更不敢不說他「是個清官」。聽了這些,老殘心中非常憤慨。 進了曹州府城,老殘碰巧遇到以前認識,現在新署城武縣的申東造。在申東造的請求下,老殘向他推薦了自己的莫逆之交、武學大家劉仁甫治理盜案,並商定由申東造的弟弟申子平去送邀請信。 申子平受命去桃花山尋訪劉仁甫,因為雪路難行,又遇猛虎阻擋,只好到沿途一戶人家投宿。誰知這家做主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姑娘,名叫王與姑,不僅相貌端莊嫻雅,而且能詩書、善音律,與申子平夜談,大膽地批評儒、釋、道三教和宋儒理學;不久又來了一位黃龍子,從山居生活一直談到「北拳南革」(指義和團與革命黨),使申子平佩服得五體投地。 。那邊老殘要回省城,走到齊河縣,卻因黃河結冰擋住去路,找旅店住了下來,又遇到一個故交、將要做知府的黃人瑞,並聽黃人瑞談起了一樁案子: 賈家十三口被人謀害,死因不明,因為驗出親家魏家送來的月餅中有半個有毒,主審官剛粥便斷定魏氏父女投毒害命;魏家家人為救主人送銀兩來疏通,更被剛粥一口咬定是犯了罪才會託人行賄,用嚴刑逼供,使賈魏氏承認因奸殺人。 因為案子疑點多,老殘不滿於酷吏草管人命,寫信請張宮保派人來重審此案,並親自出馬調查,查明是賈家女兒與人勾搭成奸,不滿嫂嫂阻攔,用一種使人昏迷不醒的葯水迷倒了家人,陷害賈魏氏。 不但查明了案子,老殘還在黃人瑞等人的協助下,救出了妓女翠環、翠花。翠環本是財主家的女兒,因為官家治黃河時不顧實際情況,照搬古法,使黃河發生水災,百姓家破人亡,翠環也淪為娼妓。經黃人瑞、翠花等人撮合,翠環嫁給老殘為妾,改名環翠
二、朗讀,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台上、台下的反應來理清結構:
本文結構圖:
時間: 次日九點鍾以後
地點: 明湖居
人物: 老殘、眾多聽眾、藝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聽書( 唱書) .
聽書前:
台上: 空洞無人,設備簡陋
十點鍾
台下: 擁擠熱鬧 ( 側寫烘托)
台上: 仍空洞無人 先聲奪人)
十一點鍾
台下: 更擁擠熱鬧
台上: 男人( 醜陋、彈曲、動心)
十二點半鍾
台下: 叫好不絕
聽書時 :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歲) ─清脆婉轉,百變不窮
彈罷數分鍾 ( 側寫正寫)
台下: 老殘感覺: 以為觀止。
兩人對話: 白妞更好. 映襯對比)
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歲) ─清秀動人、唱書妙絕
正熱鬧時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
台下: 鴉雀無聲─暗暗叫絕─轟然雷動
聽書後:
鬧聲稍定 台下: 少年盛贊白妞,眾人交口稱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一)側面描寫:在白妞出場前寫戲院盛況,琴師的演奏,黑妞演唱,觀眾議論,烘托白妞高超技藝。
1、戲院盛況
(1)說明濟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熱,為了欣賞白妞演唱,人們不惜提早幾小時趕到戲院,不吃飯,烘託了白妞說書魅力無窮,為白妞出場渲染了濃烈氣氛。
(2)來的各方面人,說明白妞演唱藝術雅俗共賞,對各階層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戲院嘈雜場面描寫,為白妞出場肅靜埋下伏筆。
2、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評論
寫琴師用先抑後楊的手法,先寫相貌,寫小調,再寫絕妙的輪指,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設下伏筆。
寫黑妞從外貌與演唱兩方面,目的在於:
(1)為寫白妞設伏筆,可以省去筆墨。
(2)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然後用觀眾評論(第245頁)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之高、絕妙。
第二教時
一、繼續分析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二)正面描寫:出場、演唱、反映三方面寫。
1、白妞出場
先寫外貿,緊接著寫梨花簡的幾聲叮當,鼓棰子的兩下輕點,兩眼一顧一盼,來寫她出場時的動作和動作所產生的結果。
2、白妞說書
描寫白妞說書是本文的重點內容。作者首先用聲音的高低、緩急,把演唱分五個部分:
(1)初不甚大:演唱開始
(2)越唱越高:演唱發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靜:演唱的結束
使讀者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作者具體地從聽眾的感受出發,用大比喻,以人們的感覺、視覺形象,賦予聲,細致描寫,多處用此。
人參果:舒暢
熨斗熨:伏貼
鋼絲:尖細、高亢、有力
登泰山: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回環、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備,多姿多彩
(1)用感覺設喻:通感
(2)用視覺設喻:通感
(3)用容易體會的聲音設喻:比喻
說唱的音樂轉瞬即逝,作者卻藉助於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說書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來。從發展、跌宕、高潮、結束,其音樂的過程一目瞭然,不能不讓人贊嘆其技藝的精湛。
作者為了突出白妞演唱還用了對比手法,層層烘托步步映襯。節選部分共寫三個人物,無論琴師、黑妞都是為了寫白妞的演唱技藝。
小結:「水漲船高」、「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四處無一處寫白妞,實則處處寫白妞,這就是鋪墊,就是側面描寫,從而烘托的妞說書的精湛技藝。(再出示完整的鮮花圖)。整篇課文就是以鮮花樣凸現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寫和側面的鋪墊,渾然一體,鮮明生動。
二總結課文:
(一)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後,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後,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
分別分析如下:
1 . 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
\' 聽書人多: 當官的;做生意的;讀書人。
下午一點鍾才開始,可十點鍾園子已坐滿。
台上、台下對比: 空洞無人 熱鬧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渲染了氣氛,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
2 . 寫琴師和黑妞,也是為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
寫琴師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貌甚醜陋,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後輪指彈奏,動人心弦,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為後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容貌、服裝,細致說明她朴實、純潔,為後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省筆墨,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然後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轉的特點。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就這樣層層鋪墊,烘雲托月,很好發揮琴師、黑妞的陪襯作用。
3 . 借觀眾之口議論,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別人可說得出,別人能學一兩句
白妞: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學到手 (對比、烘托、先聲奪人)
4 . 白妞說書;
⑴白妞登台: 貌不驚人 但一舉一動,一顧一盼, 就使觀眾為之傾倒。( 動作、眼睛)
⑵白妞說書: 運用大量形象、貼切而生動的比喻。
聲音: 低─高─極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細─無聲─忽起─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霍然一聲、 人弦俱寂
說唱 ,聽覺: 感覺妙─伏貼─暢快─暗暗叫絕 ─屏氣凝神不 敢少動─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本文的比喻句,使難以捕捉的沒有實體形象的聲音美,變成了可見、可感的實體形象,藉助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引起讀者豐富多彩的聯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5、 聽眾評價: 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兩個典故。
(二)《明湖居聽書》一節不涉及譴責的內容,是該書中以描摹生動而素被人所稱道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引人入勝地描繪出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所謂側面描寫,指的是文中那些鋪墊的筆墨;正面描寫,指對白妞說唱所作的直接描寫。說唱的聲音之美,並無實體形象,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但作者卻寫得很成功。他選用可見到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使讀者藉助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現在的修辭學上稱之為「通感」。課後還要對文中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特別是「通感」的修辭手段細心體會。

①:琴師彈奏技巧純熟,「入耳動心」,如此高明的琴師必有高超的歌手才會相稱,他為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鋪墊。
生②:(補充)琴師彈琴時,「人也不甚留神去聽」,這節文字後文王小玉出場時「滿園子里便雅雀無聲」形成強烈的對比。
師:那麼寫黑妞的作用呢?
生③:黑妞演唱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令人聽了「以為觀止」,但這樣精彩的表演仍然「比白妞差多遠」,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爐火純青。
師:除了用人來襯托王小玉說書,文中還用了哪些內容陪襯?(加重語氣,暗示可從另一角度考慮。學生思考。片刻,有學生舉手發言。)
生④:文章開頭寫戲園子擠滿了人,有官員、讀書人、市民、生意人,下午才演出,不到十點就滿座了,以致於老殘要小小地行個賄(眾笑)才得到一個小凳子,說明大家都是慕王小玉之名而來的。所以,這里是用場面描寫來襯托重點內容。
師:說得真好!還有嗎?
生⑤:還有最後一段,聽眾引經據典高度評價白妞在襯托中心。
師:(總結)經過層層鋪墊,便給讀者造成了一個極大的懸念,人們不禁想探究:這尚未出場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為什麼她使這么多人如此沉迷?於是,當她正式演出時,作者便集中筆墨寫盡了她的風采。最後的觀眾評論,要言不煩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樂,圍繞著主旋律,音樂家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通過各種方式去渲染烘托它,於是使主題成為立體豐滿的復調!
三、品讀重點段落
師:現在,我們進入攻堅階段,讓我們先了解王小玉其人。品一品描寫王小玉的文字,畫出其中你最喜歡的句子。
(學生讀書、動筆勾畫。稍後,有學生舉手。)
生:我喜歡「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八個字。
師:為什麼?
生:這八個字刻畫了白妞的風度神韻。
師:哦,你用了「神韻」二字,從哪兒學來的?
生:在《中國文學史》上看到的。
師:(由衷地)你閱讀面真廣,理解運用得也很不錯。確實,王小玉相貌平平,「不過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卻有一種非凡的神韻氣質。請問,她的氣質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
生:通過眼睛寫她的氣質。我最喜歡的就是一句:「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師:你覺得這句話好在哪裡?
生:用博喻描繪王小玉眼睛之美,體現她的氣質。
師:不過,用這一連串的比喻是不是嫌 唆了些?寫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嗎?
(學生七嘴八舌,有說「行」也有說「不行」的。教師指定—學生回答。)
生①:我覺得可以寫簡單些,不是說簡潔是一種境界嗎?「眼如秋水」已經寫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後面就不必再重復了。
師:你認為後面幾句是畫蛇添足?(該生點頭。教師又請另一位學生發言)你的看法呢?
生②:我說不準。不過,既然劉鶚是大文學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會有問題吧?
(學生大笑,該生有些難為情。教師示意學生安靜下來。)
師:你這種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學大師筆下確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猜測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必須從語句本身去找根據。剛才有同學說這是一組博喻,請你說說比喻的基本特徵。
生: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
師:秋水與眼睛的相似處在哪裡?
生:(頓悟)這句話是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純凈。
師:(追問)那麼,「寒星」有何特徵?
生:非常明亮!
師:「寶珠」呢?
生:有美麗的光澤。
師:「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呢?
生:黑白分明。
師:僅此而已?
生:(補充)圓潤靈動。
師:分析得多好啊!(面向①)請你把他(指生②)剛才的分析綜合一下好嗎?
生①:這雙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純凈,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樣晶瑩明亮,像寶石一樣閃爍著美麗動人的光澤,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銀中的黑水銀一樣圓潤靈動。
師:你還認定後面幾個比喻是蛇足嗎?
生①:(笑)這幾個比喻各自側重一個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的,不能算蛇足。
師:是呵,作者用一組比喻把一雙眼睛描寫得如此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動人的眼晴是最美的風景。但是,本文中最美的還得算那動人的演唱。劉鶚用了兩大段來描寫這精妙絕倫的表演,請大家細讀這兩段文字並思考:1.演唱可分為幾個環節?2.作者是如何描寫空靈飄忽的音樂的?
(學生認真讀書、思考,偶有小聲討論,教師巡視指點。)
生:我回答第一個問題。王小玉的演唱可分為六個環節:起初低唱,接著高歌,然後降調迴旋,迴旋後越來越低直至聲音休止,短暫的沉寂之後突然爆發,最後人弦俱寂,表演結束。
(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板書音樂發展示意圖。參見文後板書。)
師:概括得很好,請坐。(另指定一學生。)在這些環節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有哪些?請按文章列舉。
生:我覺得「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一句特別生動。
師:這是從什麼角度來寫音樂?
生:(沉思片刻)從聽眾的生理感受角度。
師:不錯,入耳動聽的音樂,常常使人身心俱泰。順便問一句,這句話若能換個標點,層次似乎更清楚,能找出來嗎?
生:(略一思索,隨即搶答)「伏貼」後改分號!
師:為什麼?
生:這是一個並列復句。前一分句寫五臟六腑伏貼,後一分句寫全身毛孔暢快。用了分號層次更分明。
師:是呵,讀書作文理應一絲不苟,這種認真也應落實到標點上。(一學生舉手發言)
生:第二環節中,形容歌聲越唱越高時,用「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比喻,我覺得特別傳神。我好像看到那根細細的鋼絲筆直地竄向天空,覺得那聲音果然高極了。
師:對!你已經道出了描寫音樂的一個重要方法,那就是狀無形之物如在眼前。音樂是無形的是飄忽易逝的,只有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才能使讀者有親臨現場之感並獲得美的享受。文中還有許多類似於此的句子,大家能找出來嗎?(學生紛紛發言。)
生①:用登泰山一層高過一層來形容歌聲的節節高起。
生②:用「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比喻歌聲回環往復。
生③:用東洋煙火形容歌聲的紛鬧繁多。
生④:用「百鳥亂鳴」形容歌聲的和諧悅耳、活潑熱鬧。
師:請問,這些描寫音樂的句子大多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齊答)比喻。
師:是呀,比喻是文章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澀心為靈動,化平淡為豐富。現在,同學們從這兩段文字中悟出了幾種描寫音樂的方法?請大家總結一下。
生①:要寫出音樂的表演過程和基本內容。
生②:要寫出聽音樂者的感受。
生③:(補充生②)這些感受可以從生理上寫,也可以從心理上寫。
生④:最好能運用比喻來描寫。
四、聽音樂談感受
師:我們分析了全文結構,也欣賞了作者對音樂的精彩描寫。現在,讓我們再欣賞一遍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吧!聽後,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重播音樂,學生閉目聆聽,有學生不時提筆記下瞬間感受。音樂結束後,教師不急於發問,有意留下3分鍾空白,讓學生沉浸在對樂曲的回味中,以期營造一種餘音繞梁的氛圍。)
師:說說你聽音樂時想到的內容。
生①:我好像看到茫茫的俄羅斯平原,以及平原上散發著枯葉氣息的白樺林,冰雪覆蓋的世界,飢寒交迫貧窮無助的凄苦的農人。
生②:我彷彿看見伏爾加河上一艘貨船正逆流而上,船上的船夫正吃力地撐著船,春天料峭的寒風吹在他瘦削的臉上;船尾一個小女孩托著臉望著岸上開得很早的幾點小黃花,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師:除了這些由音樂聯想起的景象外,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談?
生:聽了這段音樂,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緊縮,我好像喘不過氣來,鼻子酸酸的,我想放聲大哭!
…………
(鈴聲響起。教師要求學生將以上感受整理成一段文字,並加上小標題,作為課後作文上交。)
[簡要說課]
《明湖居聽書》是一篇十分特殊的課文。
首先,它所處的單元在教材體系中位置特殊。在第三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兩個單元的小說,了解了小說的基本要素,基本上熟悉了小說的主要特點。而第五冊教材則著重學習小說的鑒賞,對學生閱讀小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第四冊的小說單元實際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單元,進行本單元教學便應充分考慮這一特徵。
其次,本課在單元中的位置特殊。本單元中其他三篇課文《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灌園叟晚逢仙女》均是典型的小說,惟獨此文幾近一篇描寫音樂的散文:雖有人物描寫,但主要不是為刻畫性格;也有環境描寫,卻是為寫音樂張本。況且本文結構並不復雜,語言也不艱深,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編排體系,上成一堂趣味盎然的音樂欣賞課。
音樂描寫,這是本文的精彩之筆。本教案刪除一切旁枝,不講通感誇張,略講烘托渲染,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擬用一課時完成三項任務:分析小說結構,欣賞一段音樂,學習描寫音樂。以音樂導入課文,以分析音樂描寫方法為課堂主體,以欣賞品評音樂結束本課教學。
本設計試圖在文學與音樂之間尋找交接點,並力求藉此培養訓練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因為語文課總是以人類一切文化積累為其背景的,將教學適當地向其他藝術類延伸自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但無論如何,它首先還應該是語文課。細細品味語言,立足於字、詞、句、段、章,仍是本設計所始終關注的。
總之,一切教學設計都應考慮到如下因素:教材特點、學生的需要、教師自身的專長。三要素若能和諧統一,教學中使易於發掘教材魅力、體現教師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潛力,使之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窮魅力!
[專家評點]
鄧彬老師是安徽省首屆教壇新星、第二屆「語文報杯」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執教十餘年來,他業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本課教學實際便充分體現他的教學特色。綜述起來,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不拘一格
「教無定法」雖系一句耳熟能詳的套話,但在教學實際中卻不容易做到。只有建立在對教材深透的理解和對教學規律深刻體會的基礎上的教學,才有可能不拘一格別出心裁,這樣的教學才會蘊涵著鮮活靈動的生命力。本課教學緊扣音樂,由音樂起至音樂終,結構嚴謹自不必說,最令人稱絕的是教師巧妙地藉助音樂完成語文教學,兩大藝術門類在這堂課上結合密切,和諧有機,毫無生硬之感。
2.注重留白
很多巧妙的設計常令執教者為之著迷,最終卻忘了設計的本意。我在欣賞本設計精巧的構想之餘,尤其注重它特意留下的「空白」。教師在導入課文之後即空出一段時間供學生把握全文框架,在重點段落處又留出空白供學生品讀,其餘各處常常可見教師的「留白」。無字句處有華章。沒有空白時段供學生思想自由翻飛,一切精彩的師生交談便失去了依據;而若無教師精到的引導設問評述,這些「空白」就會變得單薄蒼白。請讀者留意這些「空白」。
3.注重歸納
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結論而更應是過程;人類的認識主要是歸納而不是演繹。要求學生學習描寫音樂,既可以先示以規律再引例佐證,也可以通過側重的是後者。他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最後由學生總結出操作規則,他實際上將整個思維過程演示訓練了一遍,其中合乎認知規律之處自不必多言。
如果說本課還有什麼地方需加以完善的話,我認為還可以將教學內容再集中些。既然主體是音樂描寫,則乾脆將「把握框架」一環處理為讓學生課外把握,集中力量聽音樂、評音樂,將課後練習——「寫音樂」一環置於課內。如此,課堂主體更加突出,一些精彩語段便可以讓學生品得更深更透,本課的語文味道也許會更濃更醇。

『肆』 明湖居聽書閱讀

濮陽市2010年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
濮陽市2010年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
當前位置:學員主頁 --> 作業
請設計一份課堂教學實例,體現出語文課堂中的互動對話。
劉韶娟(輔導教師) 發布時間: 2011-04-20 16:25:34  
作業要求:
請設計一份課堂教學實例,體現出語文課堂中的互動對話。
提交時間:5月19日以前。
請編輯好格式後直接提交,勿用附件。
提交者:
張艷茹(學員) [提交時間: 2011-04-29 10:13:26 ]
答題內容: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式的新型課堂中的互動對話
大流一中   張艷茹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切以應付考試為中心,教師滿堂灌,充當"單放機";學生被動接受,變成了錄音機"。學生在情感、語言、思維、個性等方面處於被動、壓抑的狀況,課堂氣氛是緊張、冷漠的。這種狀況是與理想課堂的精神不相符合的。為了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充分的發展,必須改變這種狀況,代之以師生雙向互動的形式,讓學生"動心"樂學,"動腦"多思,"動口"多說,"動手"多做。
在實踐中,我重新認識課堂教學的性質與任務,重新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任務與角色,並以此重新調整課堂教學的策略。以學生為中心,大膽創設有利於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要以學生為中心,大膽創設有利於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教師應以平等的心態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主學習。教師要解開學生的束縛,建立教學民主,增進師生情感的溝通,消除學生的心理重壓,教師要盡可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辯、敢寫,使他們在無拘束無壓力的課堂上自由地學習。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激勵者和點撥者,即教師在課堂中既是積極參與者,又是導學者;既課程的開發者,又是學生潛能的發現者。教師通過平等地參與學生中去。
生活動,並貢獻個人意見與經歷,使師生關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學生消除對權威和失敗的畏懼心理,使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交流。在課堂上,教師應精講少講,騰出1/3到1/2的時間,讓每個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操作和討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學生執教和情景表演等幾種教學組織形式。此外還根據具體的實際需要選擇和組合運用多種形式,從而擴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有主動活動的空間,釋放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充分發揮出教學效益。
語文課堂教學中,適量地引進富有針對性、趣味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的內容,既能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潛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這樣做不僅有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獲得情感的愉悅,得到創造美的享受。下面以《明湖居聽書》一課為例,談談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
《明湖居聽書》
教學重點:(1)體味「通感」修辭的美妙藝術效果,學習「通感」修辭手法的准確運用。比較《明湖居聽書》和《琵琶行》音樂描寫的同中之異。
教學難點:把聽覺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處的語言描寫出來。
結合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我嘗試上了一堂「導入一賞讀一研討一練寫」的「創新」課。
導入
首先創設情境。聽錄音《青藏高原》。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學生聽得用心,情緒亢奮,這支歌為這堂課的教學營造了一種濃厚的藝術氛圍,激起了同學們的情感波瀾。(聽完歌,我問:「這首歌唱得如何呢?」學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這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用語言描寫出來呢?我們先來賞讀《明湖居聽書》用什麼手法來描寫白妞演唱技藝的,共同探討一些方法來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藝術描寫出來。
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就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體作用,目的明確後,自然引到賞讀《明湖居聽書》描寫白妞演唱技藝的兩段上來(王小玉便啟朱唇……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賞讀
初讀這兩段,我們是否覺得白妞演唱得很美呢?我們並未親耳聽,而只是讀小說,用眼看文字,為什麼能在聽覺上獲得美感呢?
由於作者寫作時運用了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來描寫演唱藝術,因而覺得很美。下面我們來品讀作者是怎樣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
(把問題定向,讀中思考、討論,完成賞讀)提三個問題:
(1)按白妞演唱時聲音或高或低、或緩或急,把整個演唱過程分幾個階段呢?
(起始一發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結束)
(2)找出運用通感修辭來描寫白妞的演唱技藝的句子,仔細品味通感的准確運用和收到的藝術效果。
(通感句是把哪兩個感覺溝通的?本、喻體的相同點在哪裡?)
(3)總結本課描寫演唱技藝的方法。
A、演唱過程分階段(按聲音高低、緩急)。
8、巧用比喻(通感):先點出感受到的音樂(可見的形象,可經歷的事,可體驗的感覺),再溝通視覺形象。特點是從視覺設喻。
研討
剛才我們共同賞讀了《名湖居聽書》,同學們,誰還記得上學期我們曾學過的一首描寫演奏技藝的詩?
(一)學生憶誦《琵琶行》第二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聲如裂帛」)。同學們,同屬演奏和演唱的描寫有何同中之異呢?學生討論發育。
問題設計:(1)同樣用比喻描寫演奏技藝,與《明湖居聽書)運用比喻一樣嗎?(2)總結兩課音樂描寫的同中之異。
A、同是巧用比喻,但《琵琶行》用類似或熟悉的聲音設喻;《明湖居聽書)用特殊的比喻——通感來溝通各種感覺,主要是從視覺角度設喻。
B、同有妙語點睛,但關鍵處《琵琶行)直接解說;《明湘居聽書》直接講感受,又使用了比喻。
(二)擴展延伸。下面再賞讀選自《西廂記》的《崔茸篙夜聽琴》的三支曲於。(出示投影片)
【天凈沙】莫不是步播得寶髻玲瓏?莫不是裙拖得環佩叮咚?莫不是鐵馬兒檐前驟風?莫不是金鈞雙控,吉丁當敲響簾櫳?
【調笑令】莫不是梵王宮,夜擅鍾?莫不是疏竹滴鐮曲襤中?莫不是牙尺剪刀聲相送?莫不是漏聲長滴響壺銅?潛身再聽在牆角東,原來是近西廂理結絲桐。
【禿廝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喚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思考問題並討

『伍』 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

琵琶行》與《明湖居聽書》的繪聲藝術

聲音沒有實體形象,又一發 即逝,難以捕捉,怎樣描繪才能 使之形象、可感呢?唐代白居易 的《琵琶行》與清代劉鶚的《老 殘游記》中的《明湖居聽書》,雖前者是詩歌,後者是小說,前 者描繪的是琵琶聲,後者描繪的 是說書聲,但兩者在對聲音的描 寫上卻有相通相似之處、異曲同 工之妙。試比較分析如下:
二者對聲音的描寫都可分為 正面描繪與側面烘托兩部分,從 兩方面寫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說 書技藝的高超、絕倫。先來看正面描繪:
一、開場不凡
試音定調時,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經心地「轉軸撥弦 三兩聲」,便「未成曲調先有 情」;王小玉「把兩塊頑鐵丁當了兩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 的」。兩人技藝絕妙,都似隨手 拈來,輕輕兩下,便吸引了聽 眾。
二、兩者都描寫了一個完整 的演奏(說唱)過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彈奏 從「轉軸撥弦」開始,而後「嘈 嘈切切錯雜彈」,繼而「間關鶯 語」 「幽咽泉流」之後,便「聲漸歇」,於無聲處凝絕後是「銀 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 鳴」般的聲音突起,最後以「裂 帛」般的高音結束。
《明湖居聽書》中說唱過程 則是:聲音不甚大。越唱越高, 拔個尖兒、回環轉折,節節高起 →於極高處陡然一落→漸低漸細 →無聲→忽又揚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繪的聲音都是從一般 音階開始,而後漸低,後至於無 聲,再又突然進發,在激烈高昂處 結束,聲音也由簡而繁,抑揚結合,決慢相間,高低交錯,剛柔並 濟,跌宕起伏。既顯示了演奏說唱 者的高超技藝,又表明吸引入之處 即在聲音的迂迴曲折,,千變萬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聽書》描繪的過程更具體,更復雜。
三、兩者都採用以形喻聲的方法,化無形的聲音為有形的形 象,化不可捉摸的聽覺為可見可 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寫音樂的時 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加強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這個疊音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聽覺,又有視覺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 就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在 顯示音樂旋律中的「滑」 「澀」 時,作者又用兩個比喻「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間關」之聲,輕快流利, 「幽 咽」之聲,悲抑哽塞。在短暫的 停歇後,聲音忽又揚起, 「銀瓶 乍破」 「鐵騎突出」,形象地寫 出聲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聽書》中不僅用看 得見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來比 喻,還用經歷過的事情、體驗過 的感覺來喻聲音。
如「唱幾句書,聲音不甚 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 境:五臟六腑里,像慰斗貿過, 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 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的是感覺,重在強調 聽覺上的舒適;言其聲音到高處 時,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來比喻, 突出了聲音的清脆、韌性、高 亢;寫聲音的回環轉折,而又節節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見的景 象、經歷過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來峰絕壁干仍,以為上與 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 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 上。」突出了聲音愈唱愈高,而 又雄渾高亢、婉轉悠揚的特色, 使聲音的變幻、回環似有形的 景緻一般展現於眼前。再如聲 暫歇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遂 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 亂」,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同 時顯現,使人們通過聯想,可 以想像出聲音如「花鳴春曉」 「百鳥亂鳴」,也讓人感到眼花繚亂,耳不暇接。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干變萬 化的音樂形象,已使我們不能不 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而作者在 正面繪聲之餘,還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
首先,兩個主人公都是技藝 高超之人,因此在寫聲音前,作 者首先要寫入(當然是略寫)。兩 人的出場都是千呼萬喚才出現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處:「琵 琶女」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王小玉是「半低著頭」,兩人慾 露還藏的姿態更引人注目,讓人 更急於知道其技藝如何。
其次在出場前,對聲音都有一個烘托。前者,「忽聞水上琵 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暗示 能讓詩人忘歸的琵琶聲一定不俗;《明湖居聽書》中則用黑權 演唱、琴師彈琴、人們議論王小 玉說書「無人能及」等極言王小 玉說書技藝的絕妙。
再次,在演奏、說唱後又 有一個烘托,《琵琶行》中說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 秋月白」,四周靜悄悄,人都 沉浸在回腸盪氣、驚心動魄的音樂聲中。《明湖居聽書》則 說「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 動」,人們對說唱拍案叫絕; 台下的議論「三月不知肉 味」,則更顯出小玉的說書打 動人心,攝人魂魄。

『陸』 用文字描述聲音

唐詩描寫聲音的特點。

唐代音樂的繁榮促進了唐詩描摹音樂藝術的豐富多彩。音樂是聽之有聲,視之無形的表演藝術。《禮記·樂記》雲:「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就是說,樂以情為本,音樂的本質就在於表現人的情感。黑格爾強調音樂的內容是情感的表現,情感是音樂所要佔據的位置。他說:「在這個領域里音樂擴充到能表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靈魂中的一切深淺不同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惆悵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情緒都屬於音樂表現特有的領域。」(《美學》第三卷上冊,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音樂是音樂家將自己感於生活的喜怒哀樂之情,經過准確地選擇的樂音這一物質手段,再以不同的旋律、節奏、和聲構成樂章加以表現。唐代的音樂不論是中原舊曲,還是從西域、高麗等地傳入的樂曲,還是新創的音樂,大多以表現情感為主要內容。唐代詩人用詩歌表現有聲無形的音樂,都能匠心獨運,別出心裁,在藝術上各有創新,從《琵琶行》、《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房給事》、《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等作品來看,可以概括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詩人善於應用各種音響來喻樂聲,使讀者通過喻體對樂曲有較具體的感受。盛唐詩人李頎在幾首著名的描繪音樂的詩篇中,就以自然界的各種音響來喻樂聲,《聽安萬善吹觱篥歌》就以風聲、雛鳳鳴叫、龍吟虎嘯、秋天自然界的各種音響,以及泉水汩汩聲相互交織來比擬樂聲,這一系列的以聲喻樂貫注了詩人強烈的審美情感,同時喻體又十分切合樂聲所含的感情,因而讀者的感受也是真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裡面,有一段被譽為模寫音樂的「妙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就是把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鳥聲、泉水聲等等,來比擬琵琶的「嘈嘈」「切切」聲,從藝術表現上看,也是以聲喻樂,從聽覺到聽覺,但是通過種種聲響的比擬,使讀者對於琵琶樂聲的感受不再抽象模糊,而變得具體清晰了。岑參的《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也是以聲喻樂的佳作,:「石林何颼飀,忽在窗戶間。繞指弄嗚咽,青絲激潺湲。」以大風吹激山間危石、深林發出的響聲,嗚咽聲、流水聲等來比喻琴聲,十分貼切。再如李白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聽蜀僧浚彈琴》)「風吹繞鍾山,萬壑皆龍吟。」(《金陵聽韓侍御吹笛》)也是以自然界的聲響來喻樂聲。這些雖然石以聲喻樂,當都能傳達出樂聲的抑揚頓挫,洪細低昂,以及樂聲所蘊涵的情感,比概括的描述更有感染力。
其次,唐朝詩人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深透理解,展開豐富的藝術想像以形喻樂。以形喻樂,就是通過各種具體事物動態的描繪,把無形的樂聲轉化為生動可感的具體形象,從聽覺溝通視覺,使讀者在審美意識上的印象更加鮮明。在《禮記·樂記》中就有把音樂由聽覺轉化為視覺的記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唐朝孔穎達《禮記正義》註疏為:「聲音感動於人,令人心想其形狀如此。」馬融在《長笛賦》中,也談到欣賞音樂時應「聽聲類形」。唐代詩人對此更有豐富的審美經驗,把「聽聲類形」的藝術表現推向新的境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中,可以說是把「聽聲類形」推向了極致。對琴聲通過各種形象具體描摹,「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那生動細膩、騰挪變化的描寫,把琴聲的感人力量用眾多形象化的比喻加以表現,既創造了優美的藝術意境,由巧妙地將視覺轉化為視覺,可以說是深知此中三昧的知音。再如盧仝《聽蕭君姬人彈琴》,有很多的「聽聲類形」的描寫:「初時天山之外飛白雪,漸漸萬丈澗底生流泉。風梅花落輕揚揚,十指干凈聲涓涓。」詩人展開豐富的想像,琴聲始如天山之外大雪紛飛,漸漸如萬丈深澗山泉奔流,再彈又似梅花飄落大地,又若涓涓細流。這些具體事物形象,既切合隨著時間推進而 不斷變化的奏樂,又有一種新鮮的節律感,更使聽覺溝通於視覺。其他詩人也都再欣賞音樂中激起「心想形象如此」的形象思維活動,在創作時馳騁藝術想像,以妥帖生動的具體形象為喻。如柳中庸聽到悲涼的秦箏聲有「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知描摹;劉商聽鄰人吹蘆管而有「何事霜天月滿空,鸝雛百囀向春風。鄰家思婦更長短,楊柳如絲在管中」的神韻不匱之作;白居易聽小童薛陽陶吹篳篥,更多「聽聲類形」的描繪:「翕然聲作疑管裂,詘然聲盡疑刀截。有時婉轉無筋骨,有時頓挫聲梭節。急聲園轉促不斷,慄慄轔轔如珠貫。緩聲展引長有條,有條直直如筆描。下聲下墜石沉重,高聲如舉雲飄蕭。」這一系列聽樂而想形的精妙比擬,在唐代把聽覺於視覺相溝通的詩中,堪稱傑作。
再次,唐朝詩人還善於以典喻樂。所謂的以典喻樂,就是用有關音樂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描述音樂的藝術感染力。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房給事》開始兩句就點明《胡笳十八拍》為蔡琰所作,然後極力寫她彈奏時使「胡人落淚」、「漢使斷腸」,以此典故來表明琴聲的悲怨之極。在盛贊董庭蘭琴藝精湛,能感動鬼神之後,又用蔡琰歸漢別子的典故,「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川為凈其波,鳥亦罷其鳴」。這里不僅用典表現琴聲的無限凄苦,而且更深一層地渲染琴樂由人及物的感人力量。「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則是用漢江都王劉建女劉細君,遠嫁烏孫國昆莫,唐朝文成、金城公主遠嫁吐蕃王之典,表現琴樂的「哀怨」。這些典故的應用,都能充分表達詩人聽琴的感受和心理活動,因而顯得毫不生硬。在唐詩中,以奇特卓絕的想像,精確而多彩的典故來描寫音樂而又極富創造性的,首推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這首十四句九十八字的七言古詩,被評為「摹寫聲音的至文」,並非溢美。詩中由眾多關於音樂的典故,或明顯,或隱僻,靈活多變,極譽李憑彈箜篌所產生的巨大藝術感染力。「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看上去沒有用典,實際則不然。《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另外,《列仙傳》有蕭史吹簫引鳳的神話傳說。由此可見,「鳳凰叫」與音樂是有關的。「香蘭笑」,據宋玉的《諷賦》:「乃更於蘭房之室,止臣其中,中有鳴琴焉,臣援而鼓之,為《幽蘭》、《白雪》之曲。」白居易《聽幽蘭》詩雲:「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可見「香蘭笑」與音樂也是相聯系的。「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兩句,乍看也似沒有典故,其實為典故暗用。《韓非子·十過》記載師曠為晉平公以琴奏《清角》,「一奏之,有玄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四走。」這是以大風大雨隨琴音而至,突出師曠彈琴的強烈藝術效果。李賀暗用此典,同時由「石破天驚」聯想到女媧補天的神話,進一步渲染李憑的技藝絕倫。李賀以典喻樂,是基於對樂曲的深刻理解,引起感情的強烈共鳴,所以詩篇飽含激情,扣人心弦。其他如白居易《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用李陵再匈奴思念家國、昭君遠嫁單於而思漢庭的典故,雍裕之《聽彈沉湘》用屈原自沉汨羅、賈誼吊屈原的典故,賈島《聽樂山人彈易水》用燕太子丹易水松荊軻去刺殺秦皇的典故等等,都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出樂聲中所含的情感。
第四,唐朝詩人善於以極富詩意和情味的描寫,渲染樂曲強烈的藝術力量。詩人根據自己聽樂詩的心情、環境氣氛,在詩歌裡面用各種藝術手法來加以表現。這種描寫音樂的現象一般出現在七言絕句裡面比較多一點,但在比較長的詩篇裡面很少見到。這是因為四句話很容易形成一個類似於電影裡面的特寫鏡頭一樣的定格,給人以無限的遐思。李益就很擅長寫這種音樂的詩篇,對以情感人的樂曲,用帶有誇張性的形象來描繪,凸現其藝術魅力。比如他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詩人在蒼茫月夜中,登上絕塞孤城,沙明如雪,月冷疑霜,在這樣悲涼的環境裡面,凄楚的蘆管聲隨朔風而起,散滿邊關。勾起徵人無限的鄉思而盡望鄉,可見其震動人心的藝術力量。《夜上西城聽梁州曲二首(其二)》「鴻雁新從北地來,聞聲一半卻飛回。金河戍客腸應斷,更在秋風百尺台。」起首兩句不惟陡兀振拔,而且想像力新奇,鴻雁聞曲,一半飛回,曲調之哀怨可知,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詩人將自己聽樂詩的感受投射於鴻雁,更以鴻雁的北飛來映襯笛聲的藝術效果,詩味濃郁,味之彌深。其他如崔櫓《聞笛》(一做《華清宮》):「銀河漾漾月暉暉,樓礙星邊織女機。橫玉叫雲天似水,滿空霜逐一聲飛。」藝術構思精巧,移情入景。霜逐聲飛,既表現了樂聲的流動感,又顯示了笛聲的悅耳動聽,,連寒霜都為之所感,人又何須待言?章孝標的《聞角》:「邊秋畫角怨金微,半夜對吹驚賊圍。塞雁繞空秋不下,胡雲著草凍還飛。關頭老馬嘶看月,磧里疲兵淚濕衣。餘韻裊空何處盡,戍天寥落曉星稀。」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由人及物,又由物及人渲染角聲的藝術效果,曲盡其妙。再有李群玉的《聞笛》:「冉冉生山草何異,截而吹之動天地。望鄉台上望鄉時,不獨落梅兼落淚。」李涉的《聽歌》:「願得春風吹更遠,直叫愁殺滿城人。」施肩吾的《夜笛詞》:「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半花。」在表現樂聲的藝術感染力方面都不落俗套,詩味情韻俱佳。
第五,唐代詩人在欣賞以表演為主的音樂時,最容易產生「物我同一」之感,因而在音樂觸動心靈的時候,常常以詩歌抒情寫志,音樂的感人力量被詩歌作了第二重的演繹。尤其是那些遷客和不得志的騷人,最容易被音樂勾起自己的心事。白居易《琵琶行》裡面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堪稱典型。白居易被貶居江州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音樂而觸動自己的心思,除了上面的《琵琶行》,還有一次聽伎人彈箏的時候,即席書懷:「花臉雲繁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用誇張的手法寫箏樂傳出之愁,使得詩人感於心而「白頭」,充分說明了音樂的藝術感染力之強。劉禹錫被貶出京,身居蠻荒,思家念國之情十分誠摯。使得他在聽道士彈《思歸引》時,思緒萬千而寫下《聞道士彈<思歸引>》:「仙翁一奏《思歸引》,逐客初聞淚泫然。莫怪殷勤悲此曲,越聲常苦已三年。」
唐朝詩人對於音樂絕大多數都是知音,但是因為聽樂時各有獨自的心境,不同的生活情趣和審美心理,所以藝術風貌各不相同。但是詩篇都飽含激情,直抒胸臆。他們各自發揮了藝術上的獨創性,用詩歌形式的語言藝術去描繪表演的音樂藝術,開拓了前所未有的美學境界,對促進唐詩的繁榮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功績。

『柒』 一些關於課文《明湖居聽書》的問題

第二個:側面描寫,黑妞與白妞形成對比,人多更寫出了白妞技藝高超。

『捌』 明湖居聽書 中描寫白妞歌唱的語句有哪些體會並概括他們表現了說唱者哪些特點

白妞說書實際上是一種演唱,演唱的音樂訴之於人的聽覺,難以用語言描繪。本文作者巧妙地運用多種方法,把白妞的歌聲描寫得生動可感。

第一,作者准確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節奏。「初不甚大」——演唱的開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繼續發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五個階段,完整地表現了演唱的全過程,這樣就便於讀者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第二,多角度生動設喻。有的從感覺設喻,通過描寫感受來表現音樂。如描寫王小玉初唱時那種並不甚大的聲音,「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通過比喻把人們的感覺器官與聽覺器官溝通起來,從而表現了音樂給人帶來的甜潤、舒暢的美感。有的從視覺設喻,通過描寫人們聽音樂時彷彿眼之所見來表現音樂。比如寫視覺形狀的,用「像一線鋼絲拋人天際」描寫「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用「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險,愈險愈奇」描寫演唱『『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用「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弦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描寫王小玉『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現出白妞的歌聲高亢、挺拔,曲折、輕快的特點。又比如寫視覺色彩的,說聲音低細下來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既著眼於形,又著眼於色,表現了聲音的飛揚和美妙。還有從聲音方面設喻的,如描寫黑妞說書的清脆和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描寫弦子與演唱合鳴清脆、熱烈,「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選用生活中常見的容易體會的聲音作比,來描繪那些沒有聽過的、不容易體會的、難以描述的演唱,能受到事牛功倍的效果。

作者通過宏觀和微觀結合、多角度運用比喻的方法,使讀者對於白妞(主要)等人的演唱技藝不僅有整體的節奏感,而且有具體的細節感受;不僅能似乎聽到甜潤清麗的歌聲,而且能似乎看到千姿百態的形象,獲得沁人肺腑的輕松暢快的感受。

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藝術,作者不僅從正面作了精彩的描寫,包括對人物衣著、相貌、舉止的描寫和音樂描寫,而且作了大量的多角度的側面描寫。

一是戲園盛況的描寫。來聽說書的觀眾之多,觀眾身份之復雜,到場的時間之早,無不從側面烘託了白妞說書的吸引力。

二是琴師的精彩彈奏。「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這時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既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埋下伏筆,也是對白妞技藝的襯托。

三是黑妞的出色演唱。文章先描寫黑妞的演唱「百變不窮」,使聽眾「以為觀止」,把話說到極處,似乎無以復加;然後引出觀眾的評論:『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確鑿有力又十分自然地為白妞說書作了烘托和鋪墊。

四是觀眾的評論。除了上面提到的觀眾對黑妞和白妞的對比評論外,在白妞說書結束之後,文章專 門安排了一段夢湘先生等人對白妞說書的盛贊。「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於我心有戚戚焉」,「無論做什麼事,總不入神」,既有文雅的引用,又有通俗的大眾語言,把聽過白妞說書以後的陶醉感形容得貼切而生動,極為有力地從側面烘託了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聲音初不 甚大……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通過聽者感覺,描寫了聲音的甜潤,使人暢快。

「越唱越高……愈險愈奇。」——通過聽者視覺,描寫了聲音的高亢、挺拔。

「陡然一落……周匝數遍。」——通過聽者視覺,描寫了聲音的曲折、輕快。

「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直接描寫聲音由低細到消失。

「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縱橫散亂。」——通過聽者視覺,描寫了聲音的飛揚和美妙

「這一聲飛起……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通過聽者聽覺,用熟識的聲音表現未曾聽過的聲音,描寫了聲音的清脆、熱鬧。

「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直接描寫聲音的停止。

『玖』 <<明湖居聽書>>

重點研讀白妞的演唱

A.白妞的演唱分為哪五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初不甚大--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
忽又揚起--無限聲音 俱來並發;
人弦俱寂--,
B.作者主要用設喻的方法對白妞的演唱進行描寫,作具體分析。(討論完成練習二)
註:本文設喻的角度的多方位的,有的用人們的感覺(感受),有的用視覺,也選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見鐵容易體會的聲音作比,來描繪那些不容易體會的驗證以描述的演唱

熱點內容
帝少言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8 09:40:24 瀏覽:115
人民日報時評聽書 發布:2025-02-08 09:27:16 瀏覽:674
求有深度的完結小說 發布:2025-02-08 08:03:30 瀏覽:527
古代小說背景描述 發布:2025-02-08 08:01:27 瀏覽:547
青春校園小說中陌開頭的名字 發布:2025-02-08 07:34:06 瀏覽:136
免費閱讀花豹突擊隊小說 發布:2025-02-08 07:23:21 瀏覽:917
穿越空間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2-08 06:12:27 瀏覽:396
免費小說愛你不負年華全部章節 發布:2025-02-08 05:45:13 瀏覽:148
美國種田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8 05:15:18 瀏覽:861
異能病嬌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8 04:58:20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