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在世紀轉折點上聽書
① 第一次讀尼採的書,應該選擇哪本
《上帝死了》,這本書選編了尼采所有著作里的十一個命題幾乎概括了尼采思想的全部,堪稱尼采思想的小網路全書,在你對尼采很陌生的情況下,這本書會是你不錯的選擇,有助於你深一步了解尼采其他著作里的哲學思想精華。
② 關於尼采,請教大家
1.選集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foreign/nicai/nicai.html
《悲劇的誕生卷》
《悲劇的誕生》
《論道德的譜系》
《查拉斯圖拉如是說》
《偶像的黃昏》
《瓦格納事件》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權力意志》
2.《作為反自然的道德》
http://post..com/f?kz=65453406
3.《尼采詩選》
http://post..com/f?kz=61631571
http://post..com/f?kz=84226128
4.《查拉斯圖拉如是說》
http://post..com/f?kz=97076410
其中補充了一般網站上沒有的文章.
5.關於尼採的全集可以參考下面這個網站:
http://homepage.3322.net/~mingchen.3322.net/exist/
網站已關閉,但是可以了解尼采所有的作品名稱.
6.奧修談尼采之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將會是未來的聖經
http://post..com/f?kz=41255267
奧修談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章
http://post..com/f?kz=41256397
奧修談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二章
http://post..com/f?kz=41256667
奧修談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章
http://post..com/f?kz=41257096
奧修談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章
http://post..com/f?kz=41257297
奧修談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五章
http://post..com/f?kz=41257514
奧修談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六章
http://post..com/f?kz=41257699
奧修談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七章
http://post..com/f?kz=41257852
7.關於尼採的死---換回尼採的聲譽!
http://post..com/f?kz=88684882
8.下載:尼采《蘇魯支語錄》(Also sprach Zarathustra)德漢對照(均美文)
地址:http://www.myrilke.com/anders/Zarathustra.rar
③ 尼采原文是什麼「我的時代還沒有到, 有的人在死後才出生」
第6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2)
I did not come in time, some people die after birth." - Nietzsche
1.我沒有進來時間,某些人在誕生以後死。「- Nietzsche
2.我做了緊急狀態進來時間,一些人民在誕生以後。 「- Nietz
尼采自己說:"我的突然轉變,不只是由於和瓦格納絕交,也是由於我為我的天性的完全紛亂而受苦,與瓦格納分手或辭去巴塞爾的教授職務,都不過是一種病象而已。一種急躁征服了我……我驚愕地發現,我浪費了多少時間,多麼徒勞,竟然自願以我的全部生存作一個語文學家,以此為終生的事業……有十年之久,我絕對沒有得到精神的營養,沒有得到有用的知識,無謂地為積滿灰塵的學術破爛而丟掉了無數事物。盲目地、小心地耙搔古希臘文獻,這便是我非做不可的事情!"《尼采選集》,第2卷,第448頁。
1879年,尼采結束了十年教授生涯,從此開始了他的沒有職業、沒有家室、沒有友伴的孤獨的漂泊生涯。
這時候的尼采,三十五歲,已過而立之年,精神上成熟了。許多人的所謂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現在我敢於自己來追求智慧,自己來做哲學家;而過去我只是崇敬哲學家們。"尼采致胡克斯,1878年6月。轉引自k. Jaspers,Nietzsche. Einführung in das Verstaendnis seines Philosophierens,Berlin ,1950(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柏林,1950年),第46頁。"現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尋求智慧,而過去我只是崇敬和愛慕智慧的人。"尼采致瑪耶爾,1878年7月15日。轉引自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46頁。尼采不再是一個古典語文學學者,甚至也不再是一個哲學學者,他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即一個獨創的哲學家了,因為,倘若沒有獨立的創造,算什麼哲學家呢?
雅斯貝爾斯說:"尼采一生的主要特色是他的脫出常規的生存。他沒有現實生計,沒有職業,沒有生活圈子。他不結婚,不招門徒和弟子,在人世間不營建自己的事務領域。他離鄉背井,到處流浪,似乎在尋找他一直未曾找到的什麼。然而,這種脫出常規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質的東西,是尼采全部哲學活動的方式。"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41頁。
事實上,尼採的主要著作,表達了他的基本思想的成熟作品,包括《朝霞》、《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道德的譜系》、《偶像的黃昏》以及未完成的《強力意志》,都是在脫出常規的漂泊生涯中寫出的。
問題在於,尼採的思想受孕於歐洲文明瀕臨深刻危機的時代,他的敏感使他對這種危機徵象有格外真切的感受,他的勇敢使他直言不諱,他的真誠又使他不肯言行不一,因而,這個反對一切傳統價值的哲學家,必不可免地要過一種脫出常規的生活。他的哲學思考方式必然要影響到他的實際生活方式。他向傳統的挑戰必然導致他與世俗生活領域的抵觸。他對這種情形是有清醒的認識的:"我必須永遠做一個殉道者,以度過徹底貸出了的一生。"尼采致奧維貝克,1883年2月11日。轉引自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88頁。"當一個人要靠作品來批准自己的一生,他在根基上就變得極為苛求了。"尼采致加斯特,1888年4月7日。轉引自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88頁。"我的境遇與我的生存方式之間的矛盾在於,作為一個哲學家,我必須擺脫職業、女人、孩子、祖國、信仰等等而獲得自由,然而,只要我還是一個幸運地活著的生物,而不是一架純粹的分析機器,我又感到缺乏這一切。"尼采致奧維貝克,1886年11月14日。轉引自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87頁。
尼采並非一個生性孤僻的人,年復一年的孤獨的漂流也並非一件浪漫的樂事。在難以忍受的孤寂中,尼采一次次發出絕望的悲嘆:"我期待一個人,我尋找一個人,我找到的始終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現在再沒有人愛我了,我如何還能愛這生命!"《尼采全集》,第12卷,第324頁。"向我傳來的友好的聲音如此之少。如今我孤單極了,不可思議的孤單……成年累月沒有振奮人心的事,沒有一絲人間氣息,沒有一丁點兒愛。"尼采致希德里茨,1888年2月12日。轉引自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91頁。在給妹妹的信中,他情不自禁地談到"那種突然瘋狂的時刻,寂寞的人想要擁抱隨便哪個人"!尼采致福爾斯特-尼采,1886年7月8日。轉引自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84頁。
友誼,尼采是多麼渴望友誼啊。"你神聖的,友誼!我的最高希望的第一縷晨曦……"《尼采全集》,第8卷,第345頁。
可是,這個害怕孤獨、悲嘆孤獨的人,同時又嚮往孤獨,需要孤獨。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距迫使我孤獨"《尼采全集》,第12卷,第325頁。;他感到,在人群中比獨自一人更加孤獨。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歸家》。《尼采全集》,第6卷,第269頁。他不肯降格以求,寧願走到沙漠里與猛獸一起忍受焦渴,不願與骯臟的趕駱駝人同坐在水槽邊。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賤氓》。《尼采全集》第6卷,第140頁。他把孤獨當作自己的家,並且說:"我需要孤獨,就是說我需要恢復,需要回到我自己,?到自由的、輕揚的、爽朗的空氣之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一曲孤獨之頌歌,或者更明白地說,一曲純凈之頌歌。"《尼采選集》,第2卷,第413頁
。第一章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第一章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看哪,在遠處迎候我們的是死亡、榮譽和幸福!
--尼采
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燦爛。那最早閃現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獨地燃燒著,熄滅了,很久很久以後,它的光才到達我們的眼睛。
文化和歷史的星空何嘗不是如此?
一顆敏感的心,太早太強烈地感受到了時代潛伏的病痛,發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時代人聽來,卻好似瘋子的譫語。直到世紀轉換,時代更替,潛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從這瘋子的譫語中聽出了先知的啟示。
一百年以前,這位當時默默無聞的德國哲學家,攜帶一把綠色的小傘,一個筆記本,漂泊於南歐的山巔海濱。他的文字,鍾山水之靈秀,清新而雋永;他的思想,抒內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幾乎把他遺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歲月,他才小有名氣,但也不過是小有名氣而已。
尼採在一首詩中寫道:"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F. Nietzsche,Werke,19 Baende u. 1 Register Band,Leipzig ,1894-1926(《尼采全集》,萊比錫,1894-1926),第8卷,第359頁。以下引此版本簡稱為《尼采全集》。
他對他身後的聲譽是充滿信心的: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死後方生。"《尼采選集》,慕尼黑,1978,第2卷,第429頁。以下引此版本簡稱為《尼采選集》。
"總有一天我會如願以償。這將是很遠的一天,我不能親眼看到了。那時候人們會打開我的書,我會有讀者。我應該為他們寫作。"轉引自伽列維: 《尼採的生平》,俄文版,1911,第273-274頁。
二十世紀的序幕剛剛揭開,尼采溘然長逝了。今天,當我們這個世紀也已經接近尾聲的時候,倘若要探溯本世紀西方思潮的源頭,我們發現確實不能撇開尼采。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卻籠罩了整整一個時代。有人說,在上個世紀的思想家中,若要舉出兩位對本世紀影響最大的人物,當推馬克思和尼采。的確,他們都不是學院式的哲學家,他們的影響都遠遠超出學術界的小圈子,而震撼了整個西方社會意識。
人們對馬克思已經談論得很多,盡管不乏驚人的誤解,現在,請允許我們稍稍結識一下尼采。
世紀末的漂泊者
人的命運真是不同。許多人終其一生,安居樂業,心安理得地接受環境和時運替他們安排的一切,悠然享其天年。可是,像尼采這樣的人,有著一顆不安的靈魂,總是在苦苦地尋求著什麼,精神上不斷地爆發危機,在動盪中度過了短促的一生。
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真的,尼採的個性,註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
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於德國東部呂采恩鎮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寫有神學著作的虔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未滿五歲時,父親病死,此後他便在母親和姑母的撫育下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865年,二十一歲的尼采,在波恩大學攻讀了半年神學和古典語文學之後,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文學。對於一個牧師世家的子弟來說,這不啻是一個反叛的信號,後來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敵--"反基督徒"。與此同時,這個曾經與同學們一起酗酒、浪遊、毆斗的青年人,突然變得少年老成起來。他退出了學生團體,離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這是尼采生涯中發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機。眼前的一切,這喧鬧的大學生生活,刻板的課程,瑣碎的日常事務,未來的學者生涯,剎時顯得多麼陌生啊。難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場按部就班的課堂考試嗎?他心中醞釀著一種使命感,要為自己尋求更真實的人生。
1869年,尼采二十五歲,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李契爾是一位具有探索者性格和純真熱情的古典語文學學者,先後任教於波恩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對尼采極為欣賞,始終把他的這位高足帶在身邊。在推薦信里,他不無誇耀之情地寫道:"三十九年來,我目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卻還不曾看到一個年輕人像尼采這樣,如此年紀輕輕就如此成熟……我預言,只要上天賜他長壽,他將在德國語言學界名列前茅。"他還把尼采稱作"萊比錫青年語言學界的偶像",甚至說他是"奇跡"。尼采倒也不負所望,走馬上任,發表題為《荷馬和古典語文學》的就職演說,文質並茂,頓使新同事們嘆服。
也許,這位前程無量的青年學者要安心治他的學問了?
並不!僅僅兩年以後,尼采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臘悲劇起源的小冊子,同時宣告了尼采自己的悲劇生涯的開始。它引起了轟動,既受到熱烈的贊揚,也遭得激烈的攻擊。在正統語文學界看來,一個語文學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圖古典語?的精妙,卻用什麼酒神精神批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全然是荒誕不經。以青年學者維拉莫維茨為代表的正統語文學家們對尼采展開了激烈批評。尼采發現他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學生來聽他的課。
尼采嘗到了孤獨的滋味。但是,他有他的"絕妙的慰藉"--叔本華的哲學和瓦格納的音樂。
還在學生時代,尼採在一家舊書店裡偶然地購得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一口氣讀完了。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漫遊在一個願望的世界裡,夢想找到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能夠把他從時代的缺陷中拯救出來,教他在思想和生活中重新變得單純和誠實,也就是"不合時宜"。正當他懷著如此渴望的時候,他發現了叔本華。他覺得,叔本華就像是特地為他寫了這部著作一樣。
到巴塞爾任教以後,尼采結識了當時卜居羅采恩湖畔的瓦格納。他經常去拜訪這位浪漫主義音樂大師,在瓦格納身邊度過了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光。
正是在叔本華和瓦格納的影響下,尼采寫出了那本得罪德國正統語言學界、斷送自己學術前程的著作。
可是,尼采現在又要否定叔本華和瓦格納了。他的靈魂註定不得安寧,不斷地摒棄曾經推崇的一切,打碎一切偶像,終於面對空無所有的沙漠。他把自己逼到了沙漠里。
在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時,尼采說,"通向智慧之路"有三個必經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合群時期",崇敬、順從、仿效隨便哪個比自己強的人。第二階段是"沙漠時期",束縛最牢固的時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壯生長,一無牽掛,重估一切價值。第三階段是"創造時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肯定,然而這肯定不是出於我之上的某個權威,而僅僅是出於我自己,我就是命運,我手中抓著人類的鬮。《尼采全集》,第13卷,第39-40頁。
1876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時期"開始了。他的精神又一次爆發危機,這次的危機如此深刻,以致他不像前兩次那樣,僅僅同學生團體決裂,僅僅受到德國語文學界的譴責,而是要被整個時代放逐了。
這一年,瓦格納在德皇威廉一世支持下,在拜洛伊特舉辦聲勢浩大的第一屆音樂節。尼采原先把歐洲文化復興的希望寄託在瓦格納身上。可是,在拜洛伊特,目睹瓦格納的"演戲天才"、富裕市民觀眾的庸俗捧場,尼采失望了。他悄悄離開節場,躲進一片森林,醞釀了一部含蓄批評瓦格納的書。兩年後,瓦格納的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的劇本寄到尼采手中,尼採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寄到瓦格納手中,兩人從此決裂。
這一年,尼采與他大學時代最親密的朋友洛德之間也產生了隔閡,導致了後來的破裂。尼采與洛德,同為李契爾教授的高足,可是兩人志趣迥異。洛德脫不開世俗之路,當學生時也有一番雄心,畢業後,逐漸滿足於平穩的學者生涯和小家庭生活,終於不過是一個平庸之輩。尼采卻始終保持著青年時代產生的使命感。靈魂不同,自然就沒有了共同語言。
這一年,尼采向一位荷蘭女子求婚而遭拒絕。後來他盡管一再試圖為自己覓一配偶,均不成功,終於至死未婚。
也在這一年,尼采因健康惡化而停止了在大學授課,三年後辭掉巴塞爾大學教授職務,永遠退出了大學講壇。
決裂,失戀,辭職,這些遭遇似乎偶然地湊到了一起,卻顯示了某種必然的命運。一個精神貧乏、缺乏獨特個性的人,當然不會遭受精神上危機的折磨。可是,對於一個精神需求很高的人來說,危機,即供求關系的某種脫節,卻是不可避免的。他太挑剔了,世上不乏友誼、愛和事業,但不是他要的那一種,他的精神仍然感到飢餓。這樣的人,必須自己來為自己創造精神的食物。
第一章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第一章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看哪,在遠處迎候我們的是死亡、榮譽和幸福!
--尼采
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燦爛。那最早閃現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獨地燃燒著,熄滅了,很久很久以後,它的光才到達我們的眼睛。
文化和歷史的星空何嘗不是如此?
一顆敏感的心,太早太強烈地感受到了時代潛伏的病痛,發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時代人聽來,卻好似瘋子的譫語。直到世紀轉換,時代更替,潛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從這瘋子的譫語中聽出了先知的啟示。
一百年以前,這位當時默默無聞的德國哲學家,攜帶一把綠色的小傘,一個筆記本,漂泊於南歐的山巔海濱。他的文字,鍾山水之靈秀,清新而雋永;他的思想,抒內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幾乎把他遺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歲月,他才小有名氣,但也不過是小有名氣而已。
尼採在一首詩中寫道:"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F. Nietzsche,Werke,19 Baende u. 1 Register Band,Leipzig ,1894-1926(《尼采全集》,萊比錫,1894-1926),第8卷,第359頁。以下引此版本簡稱為《尼采全集》。
他對他身後的聲譽是充滿信心的: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死後方生。"《尼采選集》,慕尼黑,1978,第2卷,第429頁。以下引此版本簡稱為《尼采選集》。
"總有一天我會如願以償。這將是很遠的一天,我不能親眼看到了。那時候人們會打開我的書,我會有讀者。我應該為他們寫作。"轉引自伽列維: 《尼採的生平》,俄文版,1911,第273-274頁。
二十世紀的序幕剛剛揭開,尼采溘然長逝了。今天,當我們這個世紀也已經接近尾聲的時候,倘若要探溯本世紀西方思潮的源頭,我們發現確實不能撇開尼采。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卻籠罩了整整一個時代。有人說,在上個世紀的思想家中,若要舉出兩位對本世紀影響最大的人物,當推馬克思和尼采。的確,他們都不是學院式的哲學家,他們的影響都遠遠超出學術界的小圈子,而震撼了整個西方社會意識。
人們對馬克思已經談論得很多,盡管不乏驚人的誤解,現在,請允許我們稍稍結識一下尼采。
世紀末的漂泊者
人的命運真是不同。許多人終其一生,安居樂業,心安理得地接受環境和時運替他們安排的一切,悠然享其天年。可是,像尼采這樣的人,有著一顆不安的靈魂,總是在苦苦地尋求著什麼,精神上不斷地爆發危機,在動盪中度過了短促的一生。
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真的,尼採的個性,註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
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於德國東部呂采恩鎮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寫有神學著作的虔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未滿五歲時,父親病死,此後他便在母親和姑母的撫育下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865年,二十一歲的尼采,在波恩大學攻讀了半年神學和古典語文學之後,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文學。對於一個牧師世家的子弟來說,這不啻是一個反叛的信號,後來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敵--"反基督徒"。與此同時,這個曾經與同學們一起酗酒、浪遊、毆斗的青年人,突然變得少年老成起來。他退出了學生團體,離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這是尼采生涯中發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機。眼前的一切,這喧鬧的大學生生活,刻板的課程,瑣碎的日常事務,未來的學者生涯,剎時顯得多麼陌生啊。難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場按部就班的課堂考試嗎?他心中醞釀著一種使命感,要為自己尋求更真實的人生。
1869年,尼采二十五歲,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李契爾是一位具有探索者性格和純真熱情的古典語文學學者,先後任教於波恩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對尼采極為欣賞,始終把他的這位高足帶在身邊。在推薦信里,他不無誇耀之情地寫道:"三十九年來,我目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卻還不曾看到一個年輕人像尼采這樣,如此年紀輕輕就如此成熟……我預言,只要上天賜他長壽,他將在德國語言學界名列前茅。"他還把尼采稱作"萊比錫青年語言學界的偶像",甚至說他是"奇跡"。尼采倒也不負所望,走馬上任,發表題為《荷馬和古典語文學》的就職演說,文質並茂,頓使新同事們嘆服。
也許,這位前程無量的青年學者要安心治他的學問了?
並不!僅僅兩年以後,尼采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臘悲劇起源的小冊子,同時宣告了尼采自己的悲劇生涯的開始。它引起了轟動,既受到熱烈的贊揚,也遭得激烈的攻擊。在正統語文學界看來,一個語文學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圖古典語?的精妙,卻用什麼酒神精神批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全然是荒誕不經。以青年學者維拉莫維茨為代表的正統語文學家們對尼采展開了激烈批評。尼采發現他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學生來聽他的課。
尼采嘗到了孤獨的滋味。但是,他有他的"絕妙的慰藉"--叔本華的哲學和瓦格納的音樂。
還在學生時代,尼採在一家舊書店裡偶然地購得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一口氣讀完了。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漫遊在一個願望的世界裡,夢想找到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能夠把他從時代的缺陷中拯救出來,教他在思想和生活中重新變得單純和誠實,也就是"不合時宜"。正當他懷著如此渴望的時候,他發現了叔本華。他覺得,叔本華就像是特地為他寫了這部著作一樣。
到巴塞爾任教以後,尼采結識了當時卜居羅采恩湖畔的瓦格納。他經常去拜訪這位浪漫主義音樂大師,在瓦格納身邊度過了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光。
正是在叔本華和瓦格納的影響下,尼采寫出了那本得罪德國正統語言學界、斷送自己學術前程的著作。
可是,尼采現在又要否定叔本華和瓦格納了。他的靈魂註定不得安寧,不斷地摒棄曾經推崇的一切,打碎一切偶像,終於面對空無所有的沙漠。他把自己逼到了沙漠里。
在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時,尼采說,"通向智慧之路"有三個必經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合群時期",崇敬、順從、仿效隨便哪個比自己強的人。第二階段是"沙漠時期",束縛最牢固的時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壯生長,一無牽掛,重估一切價值。第三階段是"創造時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肯定,然而這肯定不是出於我之上的某個權威,而僅僅是出於我自己,我就是命運,我手中抓著人類的鬮。《尼采全集》,第13卷,第39-40頁。
1876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時期"開始了。他的精神又一次爆發危機,這次的危機如此深刻,以致他不像前兩次那樣,僅僅同學生團體決裂,僅僅受到德國語文學界的譴責,而是要被整個時代放逐了。
這一年,瓦格納在德皇威廉一世支持下,在拜洛伊特舉辦聲勢浩大的第一屆音樂節。尼采原先把歐洲文化復興的希望寄託在瓦格納身上。可是,在拜洛伊特,目睹瓦格納的"演戲天才"、富裕市民觀眾的庸俗捧場,尼采失望了。他悄悄離開節場,躲進一片森林,醞釀了一部含蓄批評瓦格納的書。兩年後,瓦格納的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的劇本寄到尼采手中,尼採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寄到瓦格納手中,兩人從此決裂。
這一年,尼采與他大學時代最親密的朋友洛德之間也產生了隔閡,導致了後來的破裂。尼采與洛德,同為李契爾教授的高足,可是兩人志趣迥異。洛德脫不開世俗之路,當學生時也有一番雄心,畢業後,逐漸滿足於平穩的學者生涯和小家庭生活,終於不過是一個平庸之輩。尼采卻始終保持著青年時代產生的使命感。靈魂不同,自然就沒有了共同語言。
這一年,尼采向一位荷蘭女子求婚而遭拒絕。後來他盡管一再試圖為自己覓一配偶,均不成功,終於至死未婚。
也在這一年,尼采因健康惡化而停止了在大學授課,三年後辭掉巴塞爾大學教授職務,永遠退出了大學講壇。
決裂,失戀,辭職,這些遭遇似乎偶然地湊到了一起,卻顯示了某種必然的命運。一個精神貧乏、缺乏獨特個性的人,當然不會遭受精神上危機的折磨。可是,對於一個精神需求很高的人來說,危機,即供求關系的某種脫節,卻是不可避免的。他太挑剔了,世上不乏友誼、愛和事業,但不是他要的那一種,他的精神仍然感到飢餓。這樣的人,必須自己來為自己創造精神的食物。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2523-1-5.shtml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④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周國平)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ytO00oVNniiTlXYWASAzjg
書名: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作者:周國平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6-2
頁數:355
內容簡介:
本書獻給不願意根據名聲和輿論去評判一位重要思想家的人們。
...................
★ 讀懂尼采,從這一本開始。
天才的命運是一再地被誤解,以及一再地被重新發現 。
★ 周國平致敬尼採的激情之作暨成名作 ,兩位哲學家橫跨百年的碰撞和共鳴。
第一本正面評價和熱情肯定尼採的著作,融入周國平自己的人生感悟,引起同時代人的強烈共鳴。周國平:我很慶幸自己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寫了這本書,現在來寫或許會有別的長處,但不可能有那樣高漲的生命激情了。
★ 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西方哲學思潮、文藝思潮和社會思潮。孤獨的漂泊者已經倒下,他的影子卻籠罩了整整一個時代。
當弗洛伊德正在醞釀他的精神分析學的時候,他吃驚地發現,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和一切存在主義者都把尼采看作為他們開拓了道路的人。而尼採的「重估一切價值」的號召,預示了西方社會價值觀念根本變化的一個時代。
★ 觸及轉型時期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機,獻給在現代世界中迷失方向的人。
尼采所談的問題是人人都能領會的,特別是現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尼采哲學所表達的正是現代西方人在傳統價值崩潰時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尋求的渴望,這就是尼采哲學的生命力之所在。
★ 尼采是屬於青年人的。讀尼采,不做20歲、30歲、40歲的老人。
我今天建議你們讀尼采,是懷著一個70歲的青年的心願,希望你們不做20歲、30歲、40歲的老人。尼采是屬於青年人的,我說的青年,不只是指年齡,更是指品格。青年的特點,一是強健的生命,二是高貴的靈魂,尼采是這樣的人,我祝願你們也成為這樣的人。——周國平
...................
尼采是一個大學教授,一個詩人,一個哲學家,一個孤獨的漂泊者。 他殺死了「上帝」,但他不是傳說中的那個惡魔。他是一個真實的人。
他的癲狂和孤獨之下,是面對人生難題的無比真誠——在傳統價值全面崩潰的時代,人如何重新確立生活的意義?
本書把尼采當作一位人生哲學家看待,以生命意義之困惑和尋求為主線,把尼采思想的各個主題,包括酒神精神、權力意志、價值重估、超人等,貫通起來加以闡釋,飽含知識分子的個體感悟和時代激情,重現一個真實的尼采——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偉大哲人、一位無比真誠的人生哲學家。
本書曾引起廣泛而熱烈的時代共鳴,深深影響吳曉波、王軍等一代知識分子。
...................
名人推薦:
我們的一生中總會遇見一些人、一些事或者一本書,它們出其不意地站在我們面前,改變了我們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在這本書里,我們聽到尼采說:上帝死了,一切價值都將被重估。對於我們這一代在集體主義思想中成長的人, 「上帝死了」這四個字就像是一顆震懾彈,徹底地重構了我們的思想。
我們這一代人的獨立思想、自由精神在某種意義上正來自於尼採的存在主義哲學,我們嘗試著對所謂的真理發出質疑,對所謂的體制也產生了抵抗的勇氣。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
不能忘記當年19歲的我捧讀《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心中經歷的波瀾。今天我才知道,周國平是在6平方米地下室里完成這部傑作的,想以感恩之心對他說:當年您在那樣一個角落裡的那一聲吶喊,喚醒了一位青年的靈魂,後來這位青年的寫作是對這一聲吶喊的回應。願中國的年輕人在19歲的時候都能讀到這本書。
——《城記》作者、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軍
作者簡介:
周國平
當代著名學者、作家。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愛與孤獨》《靈魂只能獨行》《只有一個人生》《何以滋養靈魂》等,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寶貝,寶貝》等。譯著有《悲劇的誕生》《偶像的黃昏或怎樣用錘子從事哲學思考》等。
⑤ 尼採的書
最主要的三部:
1\悲劇的誕生(受叔本華影響較多)
2\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核心作品)
3\權力意志(未全部完成)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是我國學者周國平寫的,很多中國讀者是先從這里啟蒙再去讀尼採的
建國前,楚圖南先生曾在獄中譯過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但水平沒有後來者好.哲學作品,翻譯很重要.在哲學面前,語言有時候會顯的很笨拙.而尼采為了表達他自已的觀點,常用他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從不向下兼顧.事實上如薩特他們盡力用平常語言去描述論證,但不見得更容易解讀.
大的不說,小的方面,尼采找到了一個好方法,那就是綁架了詩為哲學描述服務,用近乎1.5維度的語言來勉力描述他的哲學世界.
⑥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txt全集下載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本書獻給不願意根據名聲和輿論去評判一位重要思想家的人們
紀念版感言
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紀念版感言
任何紀念都是一種提醒,讓人想起被紀念之物已成過去。對於我來說,這個紀念版所提醒的,首先是我生命中二十年光陰的消逝。二十年,人的生命中一個完整的季節,足以使青年變中年,中年變老年。平時日子一天天過,渾然不覺,現在一提醒,驀然回首,那個風華正茂的年代已是遙遠的記憶。
這本書可以算我的處女作,雖然我寫它時已四十歲,不折不扣一個中年人了。此前的漫長歲月里,我也總在寫點什麼,但真實的想法往往只能訴諸私人日記,不可能公開發表。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始解凍,上天終於給了我們這一代學人一個遲到的青春。那些日子裡,萬物復甦,百廢待興,我們也彷彿從冬眠中醒來,一個個都覺得自己還年輕。當時我真的年輕,單身住在一間地下室里,吃最簡單的食物,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內心充滿孤獨感和激情,不到兩個月,一氣寫出了這部十幾……
請採納
⑦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vq2NRm_nQcCWLWbTZHMELg
簡介:《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的作者是周國平。
⑧ 誰將聲震人間 ,必長久深自緘默。出自尼採的哪本書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周國平著
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來到
⑨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最新txt全集下載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