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聽書網
㈠ 張愛玲的所有小說,百度雲盤
張愛玲全集作品.txt電子書: http://cs2qcu.miaomiaoshuwu.com/file/22215238-409358169 點擊普通下載即可,滿意請採納,感謝^_^
㈡ 哪有張愛玲的MP3聽書格式,要免費的哦
「天方聽書網」有你所要的東西
㈢ 張愛玲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張愛玲的主要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紅樓夢魘》、《不幸的她》等等。列舉五個如下:
1、《沉香屑·第一爐香》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中華民國時期女作家張愛玲早期的小說作品,於1943年在《紫羅蘭》雜志上發表。後被收錄於張愛玲小說集《傳奇》中。
小說講述敘述的是上海的女中學生葛薇龍「八一三事變」後隨家人一起到香港避難,後因物價飛漲,家人離港返滬,葛薇龍為了繼續求學投靠了一個斷絕親戚關系多年的、擁有巨額財產寡居的親姑母。
在姑母那豪華、精巧的豪宅里,葛薇龍開始為姑母的物質款待所俘虜,在「假做真來假亦真,真作假時真亦假」的游戲氛圍中,成為姑母勾住那些對她不再感興趣的男人的色餌。
在姑母指導下,葛薇龍最終和華僑花花公子喬琪結了婚。她整天不是替喬琪弄錢,就是為姑母弄人,變成了家庭里的高級交際花,甚至自嘲為娼妓。
2、《茉莉香片》
《茉莉香片》是張愛玲的一篇中篇小說。它主要描述了從小都沒有得到父愛的聶傳慶,在碰到本能成為他父親的言子夜的女兒言丹朱,聶傳慶從小是個怯懦,變態的男孩,有三分像女孩子。言丹朱想幫助聶傳慶。聶傳慶是個仇恨的人,待一切都是悲觀的角色。
3、《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范柳原,流蘇欣喜中不無悲哀,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4、《紅玫瑰與白玫瑰》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諸多作品中一部廣為流傳的中篇小說。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普通人隱秘的心理與情結, 展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中西方文化交匯時人們的情感、婚姻生活, 揭示了傳統與現代融合下男權社會中女性難以擺脫的悲劇人生。
該書收錄張愛玲於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包括《年輕的時候》《花凋》等十餘部作品。
5、《紅樓夢魘》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的一部重要作品。 1966年張愛玲定居美國,至1995年離世,期間以十年時間研究《紅樓夢》,此書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結晶。
書中共收入其七篇研究文章,包括《〈紅樓夢〉未完》,《〈紅樓夢〉插曲之一》,《初詳〈紅樓夢〉》,《二詳〈紅樓夢〉》,《三詳〈紅樓夢〉》,《四詳〈紅樓夢〉》,《五詳〈紅樓夢〉》。
《紅樓夢魘》像迷宮,像拼圖游戲,又像推理偵探小說。早本各各不同的結局又有《羅生門》的情趣。偶遇拂逆,事無大小,只要「詳」一會《紅樓夢》就好了。
收在這集子里的,除了《三詳》通篇改寫過,此外一路寫下去,有些今是昨非的地方也沒去改正前文,因為視作長途探險,讀者有興致的話可以從頭起同走一遭。
作者不過是用最基本的邏輯,但是一層套一層,有時候也會把人繞糊塗了。作者自己是頭昏為度,可以一擱一兩年之久。
㈣ 張愛玲作品集TXT
《張愛玲作品集》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Blp2sBbkwMycLDj1OhtxHw
《張愛玲作品集》是張愛玲寫的一本書。北嶽文藝出版社,近代文壇最富傳奇的女作家,以小說《傳奇》、散文《流言》享譽文壇,一出道就註定風華絕代成為名噪一時的才女寫盡了舊上海的男女之情作品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坐到了文壇金字塔的頂端,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帶給讀者們的是莫大的喜悅。
㈤ 求張愛玲的流言txt
《流言》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hXobSaXveBVCP7ARex-uw
《流言》為張愛玲首部散文集,1944年12月由作者自印,炎櫻設計封面,張愛玲繪制插畫。本書沿用《流言》初版本封面,內容一仍其舊,文字參校以《傳奇增訂本》及各篇初刊文,對明顯錯字酌予訂正,為提到的書籍和文章加了書名號,作者特殊的用字習慣、方言用法,以及人、地、物之舊時譯名,則未作改動。
㈥ 張愛玲中短篇小說
《金鎖記》、《傾城之戀》、《茉莉香片》、《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封鎖》、《琉璃瓦》、《心經》、《桂花蒸 阿小悲秋》、《年輕的時候》、《花凋》、《留情》、《鴻鸞喜》
㈦ 跪求張愛玲作品全集(全部)
鏈接:
作品簡介:
張愛玲(1920年9月30-1995年9月8日),原名張煐,筆名梁京,出生於上海,祖籍河北豐潤,中國現代女作家。出生於名門,外曾祖父是晚清大臣李鴻章。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1943年至1944年,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小說,震動上海文壇。
㈧ 張愛玲的處女作
天才起步——略談張愛玲的處女作《不幸的她》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海內外「張學」界一直認為一九四0年發表的散文《天才夢》是張愛玲的處女作,張愛玲本人也曾如是說。筆者六年前發現張愛玲一九三六年在其就讀的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半月刊發表的小說《霸王別姬》和《牛》,已經推翻了這個論斷。最近,筆者又發現張愛玲一九三二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從而使張愛玲璀璨多姿的文學生涯又提前了整整四年.徹底解決了張愛玲何時開始其文學創作這個困惑「張學」界多年的難題。如果計算篇幅,《不幸的她》僅一千四百餘字,按台灣文壇的習慣說法,只是•極短篇」,按大陸文壇的習慣說法,是「微型小說」或「小小說」。當然,文章的價值不能以字數長短來衡量。現先把《不幸的她》造錄如下:
秋天的晴空。展開一片清艷的藍色,清凈了雲翳,在長天的盡處,綿延著無邊的碧水。那起伏的海潮,好像美人的柔胸在藍網中呼吸一般,摩盪出洪大而溫柔的波聲。幾只潔白的海鷗,活潑地在水面上飛翔。在這壯麗的風景中,有一隻小船慢慢的棹槳而來:船中坐著兩個活潑的女孩子,她們才十歲光景,袒著胸,穿著緊緊的小游泳衣服,赤著四條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讓浪花來吻她們的腳。像這樣大膽的舉動,她倆一點兒也不怕,只緊緊的抱著,偎著,談笑著,游戲著,她倆的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誠摯的愛的光來。
她倆就住在海濱,是小學的一對親密的同學。這兩朵含苞的花是差不多浸在蔚藍的水中生長的。今天,恐怕是個假期。所以劃到海心游樂的吧!
「雍姊!你快看這絲海草,不是像你那管草哨子一樣嗎?拾它起來.我吹給你聽!"她一面說,一面彎轉了腰,伏在船沿上去把手探到水裡。
雍姊忙著擋她:「仔細點!跌下去不是玩的。你不看見浪很大嗎?」她不言語了,只緊靠在雍姊的懷里,顯出依傍的神氣。
夜幕漸漸罩下來,那一抹奇妙的紅霞,照耀得海上金波似的。在那照徹海底的光明中,她倆唱著柔美的歌兒,慢慢地搖回家去。
暮色漸漸黯淡了,漸漸消失了她倆的影子。
五年之後,雍的愛友的父親死了,她母親帶她到上海去依靠她的姨母,她倆就在熱烈的依戀中流淚離別了。
在繁華的生活中又過了,她漸漸的大了,像一朵盛開的玫瑰一樣,她在高中畢了業,過著奢華的生活,城市的繁榮,使她腦中的雍姊,和海中的游泳,漸漸的模糊了。
她二十一歲,她母親已經衰老,忽然昏悖地將她許聘給一個紈絝子弟!她燒起憤怒煩恨的心曲,毅然的拒絕她,並且怒氣沖沖的數說了她一頓,把母親氣得昏了過去。她是一個孤傲愛自由的人.所以她要求自立——打破腐敗的積習——她要維持一生的快樂,只能咬緊了牙齒,忍住了淚痕,悄悄地離開了她的母親。
飄泊了幾年,由故友口中知道母親死了。在彷徨中.忽然接到了童時伴侶雍姊的消息,惹她流了許多感激、傷心、欣喜的眼淚。雍姊師范學校畢業後.
在商界服務了幾年,便和一個舊友結了婚,現在已有了一個美麗活潑的女孩正和她十年前一樣,在海濱度著快樂的生活。
幾度通信後,雍姊明了了她的環境,便邀她來暫住。她想了一下.就寫去答允了。
她急急地乘船回來,見著了兒時的故鄉,天光海色,心裡蘊蓄已久的悲愁樂,都湧上來。一陣辛酸,溶化在熱淚里,流了出來。和雍姊別久了。初見時競不是悲是喜。雍姊倒依然是那種鎮靜柔和的態度,只略憔悴些。
「你真瘦了!」這是雍姊的低語。
她心裡突突的跳著,瞧見雍姊的丈夫和女兒的和藹的招待,總覺怔怔忡忡難過。
一星期過去,她忽然秘密地走了,留著了個紙條給雍姊寫著:「我不忍看了你的快樂,更形成我的凄清!
別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無論怎樣,我們總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日!她坐在船頭上望著那藍天和珠海,獃獃的出神。
波濤中映出她的破碎的身影——啊!清瘦的——她長吁了一聲!「一切和.年前一樣——人卻兩樣的!雍姊,她是依舊!我呢?怎麼改得這樣快!——只有不幸!」
暮色漸濃了,新月微微的升在空中。她只是細細的在腦中尋繹她童年的樂,她耳邊彷彿還繚繞著從前的歌聲呢!
㈨ 張愛玲。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煐
1922年遷居天津。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
1930年改名張愛玲
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投入文學創作。兩年後,發表《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並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和胡蘭成
1944與胡蘭成結婚
1945年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
1947年與胡蘭成離婚
1952年移居香港
1955年離港赴美,並拜訪胡適
1956年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1967年賴雅去世
1973年定居洛杉磯;兩年後,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專題編輯:小題
張愛玲
張愛玲作品典藏全集目錄 張愛玲典藏照片 發表評論
張愛玲作品典藏版
《半生緣》(十八春)
《怨 女》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把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纏來絞去地在一張翻不出去的網里演了那麼多年…… 張愛玲這部作品被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麻油西施」銀娣在麻木、壓抑的生活中,女人的變態心理被張愛玲描繪得入木三分。
--------------------------------------------------------------------------------
《傾城之戀》
《紅玫瑰與白玫瑰》
張愛玲的成名作與代表作。白流蘇和范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因為《紅玫瑰與白玫瑰》,這句話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
--------------------------------------------------------------------------------
《留 情》
《情場如戰場》
本書收錄了張愛玲1945年以後創作的中短篇小說。 本書收錄了張愛玲劇作《情場如戰場》、《小兒女》、《魂歸離恨天》等三種及小說增補。
--------------------------------------------------------------------------------
《紅樓夢魘》
《老照片:對照記》
本書是張愛玲十餘年間對《紅樓夢》的考據與研究。 搬家的次數太多,平時也就「丟三落四」的,一累了精神渙散,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倖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內,藉此保存。
--------------------------------------------------------------------------------
張愛玲其人
我的作品,舊派的人看了覺得還輕松,可是嫌它不夠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覺得還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夠嚴肅。但我只能做到這樣,而且自信也並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夠寫得真實些。還有,因為我用的是參差的對照的寫法,不喜歡採取善與惡,靈與肉的斬釘截鐵的沖突那種古典的寫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時候主題欠分明。但我認為,文學的主題論或者是可以改進一下。寫小說應當是個故事,讓故事自身去說明,比擬定了主題去編故事要好些。許多留到現在的偉大的作品,原來的主題往往不再被讀者注意,因為事過境遷之後,原來的主題早已不使我們感覺興趣,倒是隨時從故事本身發現了新的啟示,使那作品成為永生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
我在愛玲這里,是重新看見了我自己與天地萬物,現代中國與西洋可以只是一個海晏河清。《西遊記》里唐僧取經,到得雷音了,渡河上船時梢公把他一推,險些兒掉下水去,定性看時,上游頭淌下一個屍身來,他吃驚道,如何佛地亦有死人,行者答師父,那是你的業身,恭喜解脫了。我在愛玲這里亦有看見自己的屍身的驚。我若沒有她,後來亦寫不成《山河歲月》。我們兩人在房裡,好像「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我與她是同住同修,同緣同相,同見同知。愛玲極艷。她卻又壯闊,尋常都有石破天驚。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數學,它就只是這樣的,不著理論邏輯,她的橫絕四海,便像數學的理直,而她的艷亦像數學的無限。我卻不準確的地方是誇張,准確的地方又貧薄不足,所以每要從她校正。前人說夫婦如調琴瑟,我是從愛玲才得調弦正柱。
———胡蘭成《今生今世·民國女子》
我覺得「張愛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無波,越淘越有。於她又有什麼損失?
「張愛玲」除了是古井,還是紫禁城裡頭的出租龍袍戲服,花數元人民幣租來拍個照,有些好看,有些不好看。她還是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斷絲連中的藕,煉石補天中的石,群蟻附膻中的膻,聞雞起舞中的雞……
文壇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這樣的女子。
————李碧華
㈩ 張愛玲愛情小說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結稿,後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易名為《半生緣》。
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纏來絞去地在一張翻不出去的網里演了那麼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時翻天覆地的中國近代社會種種變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戰勝利、國民黨接管、上海解放、支持東北,只是作了他們的背景,隱隱約約給他們的故事刷上一筆動亂的底色。讓讀者盪氣回腸為之嗟嘆的,只是亂世里這幾個男女的故事,一點點的痴,一縷縷的怨,脆弱的愛,捂住面孔的無奈。
《半生緣》把張愛玲那種精妙絕倫,回味無窮的語言表露無疑,就象一窗精巧細致的窗欞格紋,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裡便透著美,但到底美在哪裡卻又一時道不明。洗盡鉛華、略帶感傷的筆調,正好用來緩緩敘述這一段漫長的不了情。曼楨與世均註定的情深緣淺,世均與翠芝兩個不相愛的人結了婚。叔惠去了後方,翠芝對叔惠情深幾許,卻是「漢之廣矣,誰可泳之?」曼楨懷著自殺般的心情嫁了祝鴻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慢慢淡去;那些曾經撕心裂肺的痛,已然遠去;而那些曾經摧肝裂膽的恨,也變得輕如飛絮……
一個原本漂亮單純的女生,最終變成了舊上海一個歌舞廳里的三流女郎;一個原本已經和一位正直善良的男人訂婚的女人,最後卻嫁給了一個流氓無賴,經常出入歌舞廳的嫖客。一個和自己的親妹妹情同手足的女人,最後卻設下陷阱,陷害妹妹,最終被妹妹拋棄的女人。這是一個怎樣墮落的女人?這是一個經歷了怎樣命運坎坷的女人?這又是一個怎樣復雜悲慘的女人……
這是一個讓人感覺分外寒冷的故事,它的殘忍僅僅來自於它的真實。這樣的故事,在過去的舊社會,有可能發生在每個窮苦女孩的身上。因為真實,所以感動,因為真實,所以凄涼,因為真實,所以憤怒,因為真實,所以沉默……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中國舊上海的一個普通的家庭里。一家七口人,過著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日子。但是這家的男主人死的早,於是家裡只剩下母親,年邁的奶奶,和四個孩子。可奶奶年紀大了不可能出去賺錢,而且還需要母親的照顧,而母親不僅要照顧老人,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們,其他的三個孩子還小,所以家裡賺錢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長女顧曼璐的身上。但是曼璐當時的年紀也才十六歲,不可能做很多繁重的工作,可是做的工作少,賺的錢就根本不可能養活著一大家子,於是被迫當了舞女,變成了舊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際花。後來她年紀大了,想金盆洗手,老老實實找個男人把自己嫁了,可是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稍正派點的男人都嫌棄她,鄙視她,最後她只好嫁給了一個叫祝鴻財的窮無賴。自從她嫁過去後,他們的生活似乎開始往好的方面轉變,祝鴻財也開始財運好轉,後來竟搬進了豪華別墅,還買了部車子。於是祝鴻財誇她有幫夫運,母親看見自己的女兒最後總算有個歸宿,算放心了。
可是時間長了,祝鴻財對她厭倦了,開始到處在外面找別的女人,這讓曼璐感覺很傷心,最要命的是,曼璐生病了,醫生說她不能生育了,這更像把鋒利的尖刀,深深扎進了曼璐的心。女人不能生育是很可怕的,況且又是在那個舊社會。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其實就代表著自己成了廢物,人生從此結束了。
為了拴住自己的丈夫,曼璐想起母親對自己曾說的「借腹生子」一事,或許這樣就能把祝鴻財給牢牢套在手裡了吧。於是她開始想辦法,她觀察出自己的丈夫對妹妹曼貞是有真感情的,每次祝鴻財看見她,都激動興奮不已。又因為是曼貞是自己的妹妹而不是外邊別的女人,容易控制些。最後她終於和丈夫合夥,拆散了妹妹和她男朋友世鈞的婚事,把罪惡的手伸向了自己善良的親妹妹!
當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曼璐和曼貞的親情從此決裂,曼貞逃跑隱居都了一個她找不到的地方,而曼璐因癆病最後在自責和孤單絕望中死去……
讀完這個故事,很多人都會憎恨曼璐,斥責她的惡毒與殘忍,為善良的曼貞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但有沒有人想過,是什麼讓一個原本和自己的妹妹同樣善良的女孩最終變成了這樣一個兇狠的女人?罪魁禍首是這個不公平的社會!在那個年代裡,人就像沒有思想和靈魂的木偶,任憑社會給自己分配角色,把人變的勢力,殘忍,懦弱,麻木……有時候愛,如親情,在這個殘忍冷漠的社會里力量是弱小的,是不堪一擊的,愛很容易消失。
作者對曼璐這一復雜人物的刻畫可謂是費盡心機,刻畫的入木三分。文章一開始,曼璐第一次出場,作者是這樣描述的:「她穿著一件蘋果綠軟緞長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際只有一個黑隱隱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時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衣裳上突然出現這樣一隻淡黑手印,看上去有點恐怖的意味。頭發亂蓬蓬的還沒有梳過,臉上卻已經是全部的舞台化妝,紅的鮮紅,黑的墨黑,眼圈上抹著藍色的油膏,遠看固然美麗,近看便覺得面目猙獰。」而她的聲音也讓人覺得恐怖:「『——放屁!我要他陪我!』她笑了起來,她是最近才採用這種笑聲的,笑的哈哈的,然而很奇異的,那笑聲並不怎樣富有挑撥性;相反的倒有些蒼老的意味。而作者還用襯托手法,從側面寫道:「曼貞在樓梯上和姐姐擦身而過,簡直有點恍恍惚惚的,再也不能相信這是她的姐姐。」「曼貞真怕聽到那聲音。」然而曼璐心裡的那份純真還是有的,當她見到她的初戀情人慕謹時,她又穿上了那件淺紫色的旗袍,只因為慕謹曾對她說:「你穿這件紫色的旗袍時最好看。」他比她小,所以以前經常叫他紫衣姐姐。可是後來當慕謹再看見她穿這件衣服時,什麼表示也沒有。他把從前的一切都否定了,她所珍惜的一切回憶他已羞於承認了,於是她憤怒了,頓時覺得芒刺在背,渾身就像火燒似的,恨不得把那件衣服撕成破布條子。她突然覺得恐懼害怕,她知道一切都已回不到從前了。
對於曼璐借妹妹的肚子生孩子的事情,她也不是一開始就想這樣做的,當她剛有這個念頭的時候,她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瘋了,他竭力把自己那種荒唐的思想趕走,足以見得開始曼璐還是有良知的,她並不想這樣做,只是這個冷漠的吃人的社會逼迫她變瘋了,失去了理智,那恐怖的想法就像一個黑影,一隻野獸的黑影,它來過一次就認得路了。又找到她這里來了。當妹妹懷了自己丈夫的孩子時她把曼貞囚禁起來,逼迫妹妹把這孩子生下來,還跪在妹妹腳下苦苦哀求,只因想留住自己的丈夫。這是一個多麼微弱的需求,卻讓一個女人如此大費周折,達到了瘋狂的地步,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足以見得女人在過去的社會地位是多麼的卑下。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實!令人無語的事實!
《半生緣》這部長篇小說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通過顧曼璐這一形象的刻畫,讓我們得以窺見了在上個世紀的舊社會,女人們是怎樣的在社會上掙扎和生存的殘酷一面,曼璐由純真走向墮落這個過程,具有格外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給文章籠罩了一層格外凄涼的色彩。我們可以從顧曼璐身上聽見女性急迫解放自身的強烈呼喊。而只有提高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才能防止此類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