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取所需小說謝今今免費閱讀10
⑴ 紅星照耀中國去西安的慢車讀後感
寫作思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
正文:
斯諾在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並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為基礎,完成本書的寫作。作為一名西方記者, 斯諾所站的是一個公正客觀的角度去描述當時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狀態。
除此之外,還表現出了紅軍及其領袖們的精神狀態和思想狀況。這本書可以說是讓人們可以進一步地去了解當時十分神秘的中國的紅色革命。並且,他把自己在紅色區域的所見所聞都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後來匯編為《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的內容豐富而且生動。
1936年,中國革命與戰爭最兇猛、最危險的時期,斯諾孤身一人冒險穿越南京國民黨軍隊的新聞封鎖,長途跋涉來到西貝蘇維埃地區,尋找紅色中國。故事都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更是讓我對當時的人民、紅軍、毛 澤東等等都有了嶄新的可謂是顛覆性的認識。
在蘇維埃社會一節中,有兩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產黨在西北所以受到群眾擁護,其當前的基礎顯然不是各盡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點像孫逸仙博士的主張: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說明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有基礎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蘇區里,警衛工作幾乎全部由農民自己組織起來擔任的。」
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總結的那樣,正是由於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農民才會主動組織起來保衛自己的紅色政權。
也正是由於秉承了這樣的理念,共產黨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始終得到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不斷推動革命事業向前發展。
在我的認知范圍中,當時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錮並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訥。但是事實卻是截然不同的。
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會進行批評和抱怨,這無疑就是他們言語自由開放最直接的證據。大部分農民團結一致,並且看好「蘇維埃」和「紅軍」,以此證明他們思想覺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標,並且堅定不移的支持著自己的信念。對比當今,我們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這一塊兒,這是我們所欠缺的地方。
這本書中所描繪的紅色中國,與我們教科書上所學到的是有許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更加真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