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聽書蔣介石
❶ 中外名勝古跡資料
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12 文化遺產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文化遺產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
市)、清西陵(河北易縣)、盛京三陵 2000.11 文化遺產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雲南三江並流 2003.7 自然遺產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 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 2005.7 文化遺產
❷ 初中務必要記的歷史知識(100分!)
我只有中國近現代史下半部分的總結了
1國共十年對峙:
一、 工農武裝割據
1 武裝起義 (1)八七會議――糾左、總方針、秋收起義
(2)起義:
A南昌起義:特點-沿用國民黨旗幟
功績-中共第一隻部隊
B秋收起義:特點-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號
湘贛邊-修水、銅鼓、安源-長沙-
文家市決策-三灣改編-井岡山
C廣州起義:特點:建立蘇維埃政權
損失:張太雷犧牲
(3)意義:A中國尚未找到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B開創新局面
C揭開轉入農村序幕
2 井岡星火 (1)井岡山根據地:A三大斗爭:
a游擊政策
b土地革命
c工農政權
§第一塊農村根據地
B井岡山會師:
a工農革命軍
b南昌起義部分部隊
c湘南農民武裝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2)毛三篇文章――理論上說明工農武裝割據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 「結合」典範
3 星火燎原 (1)十多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中央――最大、最鞏固、朱毛
左右江根據地――鄧小平
(2)紅軍發展到十多萬人
4「圍剿」與反「圍剿」:(1)時間:1930年底~1931年秋
(2)軍事方針: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
(2) 認識:毛軍事思想重要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的重大發展。
5鞏固政權 (1)政權: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A性質:工農民主政權
B影響:形成兩權並立
(2)土地革命:
A必要性:土地問題是國民革命的關鍵
B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義務
C路線:對各階級政策: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
核心: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D認識:實質:變革生產關系
最大作用:調動一切反封建因素
(3)經濟:A把農業放在首位
B興辦軍需、民用工業
§是新民主主義經濟
§為新中國建立後的經濟建設提供經驗
二、中日矛盾激化
1 日本侵華:
(1)原因:A獨霸中國-根因
B實行「大陸政策」和「東方會議」
C擺脫經濟危機-直接原因
D客觀條件:a英法美――經濟調整和綏靖政策
b德意――歐、非擴張
c蔣介石――全力打內戰
(2)侵華:A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亡——偽滿建立
B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暫駐上海特權
C華北事變:a《何梅協定》
B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第二個偽滿
(3)影響:中日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2 蔣介石:
(1) 對外:A政策: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
B活動:a下令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入關內
b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c簽訂《何梅協定》
(2) 對內:A政策:反共反人民
B活動:a「圍剿」紅軍:第四、五次「圍剿」
對長征紅軍進行尾追堵截
逼張楊「剿共」
b鎮壓抗日民主運動:鎮壓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鎮壓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c鎮壓學生運動—— 一二•九運動
PS:錯誤根源:將國內階級矛盾(意識形態矛盾)置於民族矛盾之上
3 國民黨愛國官兵:
(1) 分化原因:A民族矛盾激化
B蔣反動政策
C抗日民主運動影響
(2) 分化:A馮玉祥與吉鴻昌合作成立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多倫大捷
B蔡廷鍇、李濟深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抗日停戰協定》
C張學良、楊虎城西安事變-聯共抗日(高潮)
4 民主人士:
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宋慶齡任主席,李濟深任副主席
5 中共:
(1) 反蔣抗日:A「九•一八」,發表宣言——反對日本侵佔東三省
B建立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主力
C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D進行了第四、五次反圍剿
E長征——戰略大轉移——陝北
(2) 逼蔣抗日:A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
a 《八一宣言》
b 瓦窯堡會議
c 毛澤東報告
B領導「一二•九」運動——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C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初步形成
§抓主要矛盾,實事求是,中共宗旨和性質決定
三 1931年至1937年中國歷史發展基本特徵:
1 日本由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
2 在對日本侵華問題上,美英由縱容到遏制
3 中國革命重心因國民黨軍事圍剿和紅軍長征,由贛南閩西轉移到陝北
4 中共逐漸走向成熟,已能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
5 中共對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政策由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
6 愛國志士和國民黨愛國將領反對蔣妥協投降政策,積極開展抗日活動
7 蔣介石從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內再到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全面抗戰
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 原因:(1)根因:中日矛盾尖銳化
(2)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3)日本侵華日益威脅蔣介石國民政府統治
(3) 日本侵華活動日益加深與英美矛盾
2 過程:(1)初步形成:A 九•一八、一•二九、華北事變
B 標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3) 正式形成:A 七七事變:中共發表抗日通電-號召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戰
蔣介石廬山談話-准備抗戰
B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發表自衛宣言
C紅軍改編:西北主力-八路軍
南方八省游擊隊-新四軍
D標志:國民政府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937.9
3 特點:國共兩黨黨外合作
(1) 形成了兩個戰場和兩條抗戰路線
(2) 兩黨有各自的政權、軍隊、地盤
(3) 中共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路線:
A洛川會議召開——制定了人民戰爭路線
B人民軍隊深入敵後開辟抗日根據地
C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
D針對國民黨反共高潮進行堅決回擊
E加強根據地建設
F朱、毛命令人民軍隊大舉反擊
4矛盾斗爭:
(1) 根源:國共兩黨階級屬性不同
(2) 反映:A兩個政權、軍隊、戰場、抗日路線
B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反共方針
C蔣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定點:皖南事變
D中共提出「三堅持三反對」口號
5最大成果:抗戰勝利
6最終破裂:原因:根:蔣介石堅持一黨專政,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立場,反共反人民政策
合作目的已經達到,合作基礎不復存在
標志:1947年春,蔣關閉和談之門
二 兩個戰場:
1 兩種抗戰路線:
(1) 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初期,面對日軍大舉進攻,組織了淞滬、太原、徐州、武漢四大會戰,積極抗日。但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不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主張由軍隊和政府抗日。這種片面抗戰路線導致戰場喪師失地,大半個中國陷落
(2) 共產黨側面戰場:採取堅持抗戰,拒絕投降政策,洛川會議制定了人民戰爭路線,深日敵後開辟抗日根據地和開展游擊戰爭,形勢蓬勃發展。
(3) 本質區別:是否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抗戰
(4) 造成區別地根源:兩黨階級利益不同
2 兩個戰場關系:
(1) 國共兩黨共赴國難,驅除日寇。
(2) 在戰略防禦階段,沒有正面戰場積極地抗戰,就沒有敵後抗日戰場的迅速發展;沒有敵後抗日戰場的迅速發展,就沒有相持階段的到來。
(3) 在相持階段,如果沒有正面戰場的繼續抗戰,就沒有敵後戰場反掃盪的勝利;沒有敵後戰場反掃盪的勝利,戰略反攻階段野不可能迅速到來。
(4)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都為民族革命戰爭勝利作出貢獻
三 日本調整侵華方針:
1 原因:(1)相持階段到來
(3) 日本速戰速決滅亡中國計劃破產
2 調整:
(1)對國:A政治誘降為主
B軍事進攻為輔
(2) 對共:A集中兵力軍事進攻
B 敵後根據地大掃盪
(4) 淪陷區:經濟掠奪、殖民統治
3 實質:日本滅亡中國的基本方針不變,執行方法在不同情況下是不同的
4 影響:
(1)對國:A親日派汪精衛集團——南京偽「國民政府」
B親英美派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2)對共:處境更加艱難:日、偽、蔣三方——加強根據地建設 (3)日帝:A對國——棗宜、豫湘桂戰役
B對共——「大掃盪」和「三光政策」
四 日軍侵華線索
1 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實施滅亡中國的既定方針
2 相繼攻佔平津、上海、太原、南京、徐州、廣州、武漢
3 調整侵華方針:重蔣——輕蔣
輕共——重共
滅亡中國
4 經濟掠奪和殖民統治
5 對敵後根據地進行「大掃盪」和「三光政策」
6豫湘桂戰役和大陸交通線戰役
五 中共情況:
1 防禦階段:
(1) 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2) 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人民戰爭路線
(3) 深入敵後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
(4) 平型關大捷是首次勝利
(5) 《論持久戰》
2 相持階段:
(1) 抗戰:
A領導淪陷區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B百團大戰
C反「掃盪」斗爭:基本的游擊戰,不放鬆有利條件的運動戰
(2) 維護統一戰線
A「三堅持三反對」口號
B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
C對皖南事變:重建新四軍,,堅持抗戰,揭露蔣陰謀
(3) 建設根據地:
A政權:「三三制」原則抗日民主政權
B經濟:農民交租交息,地主減租減息
大生產運動
C思想:延安整風——肅左反右
內容:反主觀主義~即經驗主義、教條主義
(4) 七大:
A背景:抗戰勝利前夕
B內容:毛——《論聯合政府》——新民主主義國家
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全黨空前團結§最重要
C意義:為爭取「兩個勝利」准備條件。
3反攻階段
4 綜上:中共政策調整:
(1) 政權:蘇維埃政府~抗日民主政權
(2) 土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雙減雙交
(3) 軍隊:工農革命軍-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
(4) 對蔣:推翻~承認
§主矛變化
六 國民黨情況:
1准備抗戰,自衛抵抗+
2 國共合作,組織四大會戰
3政策反動,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4反共高潮,兩次會戰
§既要投降,又進行抵抗;既要反共,又不敢徹底決裂————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階級屬性
解放戰爭
一 線索:
1宏觀:
(1)國共關於中國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較量
(2)這種較量經歷了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兩大階段
2微觀:
(1) 國民黨:
A政治專制獨裁,陷於孤立
B經濟崩潰,危機加深
C軍事接連失利,士氣低落
D外交賣國求援
E必然覆亡
(2) 共產黨:力量不斷壯大
(3)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 爭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爭
1 時局:
(1)主要矛盾變化:中日民族矛盾 國內階級矛盾
(2)美國對華政策:扶蔣反共——美全球戰略組成部分
(3)蔣介石反動政策方針:獨裁內戰
(4)中共政策:和平、民主、獨立、統一、團結
2 斗爭:
(1) 重慶談判:A國共目的、政策不同
B成果:國民黨被迫接受了和平建國方案,《雙十協定》有利於人民
C局限:人民軍隊和政權問題未達成協議
D意義:中共取得政治成功
(2) 重慶政協:A依據:《雙十協定》規定
B代表: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民主派——民資階級,共產黨——廣大人民利益
C焦點: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問題——人民軍隊和政權合法化問題的延續
D政治決議——有利於人民
E結果:國民黨撕毀協議
三 人民解放戰爭分期:(1946.6~1949.9)
1 戰略防禦階段:1946.6~1947.6,內線作戰
2 戰略反攻階段:1947.6~1948.9,內、外線作戰
3 決戰:1948.9~1949.1,消滅敵人主力
4 和談:1949.1~1949.4,北平談判
5 渡江作戰:推翻國民政府
6 解放全國:
四 解放戰爭發展過程:
1 全面內戰爆發:
(1) 原因:根本原因:國民黨反共反人民本質
直接原因:國民黨完成內戰准備,准備武力統一
(2) 標志:1946.6,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晉冀魯豫、山東、晉綏根據地
(3) 初期:國民黨佔有經濟、軍事優勢,共產黨擁有政治優勢
(4) 粉碎全面進攻:條件: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戰略上藐視;制定正確軍事方針- 戰術上重視
表現:八個月作戰,殲敵70萬
(5) 粉碎重點進攻:地點:山東和中原
陝北: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相繼取得四個戰役勝利;殲敵3萬
山東:孟良崮大捷,殲敵3萬
2 發展:
(1) 戰略反攻:南線: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插鄂豫皖
陳謝大軍豫陝鄂
陳粟大軍豫皖蘇
其他解放區:華北——石家莊,西北——延安,
(2) 戰略決戰:條件:敵:軍隊士氣低落,戰鬥力不強;數量下降;打內戰,不得民心
我:軍隊數量增加;裝備改善;解放區土地革命完成;國統區反蔣第二條戰線
勝利:1948.9~1949.1 遼沈、淮海、平津——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
3 勝利:
(1) 七屆二中全會:背景:解放戰爭即將勝利
召開:1949春,西柏坡
內容:工作重心轉移
發展經濟作為黨的中心任務
促進革命勝利的方針
新中國基本政策
總任務:兩個轉變
三個告誡
作用:解決了革命過渡問題————聯系黨建
(2) 北平談判:目的:國民黨:蔣-元旦求和聲明-緩兵之計;李-劃江而治
共產黨:迅速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減少人民苦難
首席代表:周恩來、張治中
成果:《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結果:蔣拒絕簽字
(3) 渡江戰役:戰線:東至江陰,西至湖口
時間:1949.4.21~23
作用:推翻國民政府
(4) 勝利因素:中共:五點~領導,思想,軍隊,統戰,群眾支持
國民黨:政治失民心,軍氣不揚,腐敗,美援斷、蔣桂裂
結論:走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是歷史的選擇
五 國統區與解放區不同發展狀況
1 國統區危機:
(1) 軍事:接連失利,士氣低落
(2) 政治:
A偽制憲國大遭到廣泛抵制
B 國共關系破裂,標志:撤銷駐扎南京、上海、重慶中共代表團
C 製造一系列慘案
D 中共領導反蔣第二條戰線
(3) 經濟崩潰
(4) 外交:《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例》
2 解放區發展:
(1) 土地革命勝利完成:原因:
政策:《中國土地法大綱》、土改總路線
成果:
作用:促進解放戰爭發展
(2) 解放戰爭轉入反攻
ps:重慶談判於北平談判共同點:
1. 都是國民黨提出的
2. 都是國民黨接和談之名,爭取部署內戰的時間
3. 主動權都在共產黨手中
4. 和談期間,共產黨都作了兩手准備
新中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實現:
一. 中國的建立和鞏固:
1. 條件:
(1) 前提:解放戰爭基本勝利
國民政府統治推翻
(2) 方針:七屆二中全會,《論人民民主專政》
(3) 人心:廣大人民用戶中共建立新中國
2. 建國:新政協.
(1) 中心議題:討論建國
(2) 決議:《共同綱領》
選舉國家主席和副主席
決定了首都、國旗
(3) 性質:代行全國人大職能
3. 建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會
(1) 國家領導宣誓就職
(2) 任命政務院總理和外長
(3) 以《共同綱領》為施政綱領
4. 開國大典
5. 歷史意義
6.鞏固政權
❸ 中國名勝古跡
中國名勝古跡
我國「世界遺產」項目名單
截止到二00四年七月末,我國列入世界遺產項目已達33處。其中包括:
一、 文化自然雙重遺產5處。
1、 泰山——1987年12月
2、 峨眉山、樂山大佛——1996年12月
3、 黃山——1990年12月
4、 武夷山——1999年12月
5、 青城山、都江堰——2000年11月
二、 文化遺產23處。
1、 長城——1987年12月
2、 故宮——1987年12月
3、 莫高窟——1987年12月
4、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1987年12月
5、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1987年12月
6、 避暑山莊——1994年12月
7、 孔府、孔廟、孔林——1994年12月
8、 武當山古建築群——1994年12月
9、 布達拉宮——1994年12月
10、蘇州古典園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獅子林、滄浪亭、藝圃、耦園、退思園)——1997年12月
11、平遙古城——1997年12月
12、麗江古城——1997年12月
13、天壇——1998年11月
14、頤和園——1998年12月
15、大足石刻——1999年12月
16、明、清皇家陵寢(十三陵、明顯陵、明孝陵、清東陵、清西陵、沈陽故宮、昭陵、福陵、清原永陵)
17、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2000年11月
18、龍門石窟——2000年11月
19、雲崗石窟——2001年12月
20、高句麗王城、王陵及墓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1號陪冢)——2004年7月1日
21、澳門歷史城區——2005年7月15日
22.安陽殷墟——2006年7月13日
三、 自然遺產4處
1、武陵源——1992年12月
2、九寨溝——1992年12 月
3、黃龍——1992年12月
4、三江並流——2003年12月
5.四川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2006年7月12
四、 文化景觀遺產1處
1、廬山
我國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單(第一批)2003年2月13日通過
1、湖南張家界——小盆景大仙境
2.江西廬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
3、廣東丹霞——景觀奇風景美
4、安徽黃山——無處不景無出景不美
5、河南雲台山——長崖險飛瀑絕
6、黑龍江五大連池——地貌奇火山迷
7、雲南石林公園——地貌全類型多
8、河南嵩山——天然地質博物館
我國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單(第二批)2005年2月11日通過
9、浙江雁盪山——
10、福建泰寧(金湖)——
11、內蒙古克斯克騰——
12、四川興文(石海、石林、溶洞)——13、山東泰山
我國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單(第二批)2006年9月日通過
14、河南伏牛山
15、河南王屋山—黛眉山
16、廣東、海南島湖光岩、海口石山火山群
17、黑龍江鏡泊湖
18、北京、河北房山
註:世界地質公園與世界遺產、人與生物圈一並納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 的 的管理網路。
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5批、177處)
北京:八達嶺、十三陵、石花洞;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秦皇島北戴河、野三坡、蒼岩山、嶂石岩、西柏坡天柱山、崆山白雲洞;
天津:盤山;
山西:五台山、恆山、黃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
遼寧:鞍山千山、鴨綠江、金石灘、興城海濱、大連海濱——旅順口、鳳凰山、本溪水洞、青山溝、醫巫閭山;
黑龍江:鏡泊湖、五大連池 ;
吉林:松花湖、八大部——凈月潭、仙景台、防川;
江蘇:太湖、南京鍾山、雲台山、瘦西湖、三山;
浙江: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雁盪山、菩陀山、天台山、嵊泗列島、楠溪江、莫干山、雪竇山、雙龍洞、仙都、江郎山、仙居、浣江五泄、方岩、百丈祭——飛雲湖;
安徽: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琅琊山、齊雲山、採石、巢湖、花山謎窟、漸江、太極洞;
福建:武夷山、清源山、鼓浪嶼——萬石山、太姥山、桃源洞——鱗隱石林、金湖、海壇島、冠豸山、鼓山、玉華洞、十八重溪、青雲山
江西: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仙女湖、三百山、梅嶺——騰王閣、龜峰;
山東:泰山、嶗山、膠東半島海濱、博山、青州;
河南:雞公山、龍門石窟、嵩山、王屋山——雲台山、石人山、林慮山;
湖北:武漢東湖、武當山、大洪山、隆中山、九宮山、陸水;
湖南:衡山、武陵源、岳陽樓——洞庭湖、韶山、嶽麓山、莨山、猛洞河、桃花源;
廣東:肇慶星湖、西樵山、丹霞山、白雲山、惠州西湖、羅浮山、湖光岩;
廣西:桂林灕江、桂平西山、花山;
四川(重慶):峨眉山、三峽、黃龍寺——九寨溝、縉雲山、青城山——都江堰、劍門蜀道、貢嘎山、金佛山、蜀南竹海、西嶺雪山、四面山、四姑娘山、石海洞鄉、邛海、螺髻山、芙蓉江、天坑地縫、白龍湖、光霧山——諾水河、天台山、龍門山;
貴州:黃果樹瀑布、織金洞、憮陽河、紅楓湖、龍宮、荔波樟江、赤水河、馬嶺河、都勻斗蓬山——劍江、九洞天、九龍洞、黎平侗鄉;
雲南:路南石林、大理、西雙版納、三江並流、滇池、玉龍雪山、騰沖地熱、九鄉、建水、瑞麗江——大盈江、普者黑、阿廬;
陝西:華山、臨潼驪山、寶雞天台山、皇帝陵、合陽洽川;
甘肅:麥積山、崆垌山、鳴沙山——月牙泉;
新疆:天山天池、庫木塔格沙漠、博斯騰湖、賽里木湖;
西藏:雅隆江;
寧夏:西夏王陵;
青海:青海湖;
海南:三亞海濱。
第六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
(共10處)
浙江省
方山—長嶼硐天風景名勝區
安徽省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
江西省
高嶺—瑤里風景名勝區
武功山風景名勝區
雲居山—柘林湖風景名勝區
河南省
青天河風景名勝區
神農山風景名勝區
湖南省
紫鵲界梯田—梅山龍宮風景名勝區
德夯風景名勝區
貴州省
紫雲格凸河穿洞風景名勝區
❹ 抗戰時,國民政府獲得了多少軍事援助
初期:德國幫蔣介石訓練的30萬精銳在淞滬會戰被打殘
早在1928年11月,蔣介石便開始與德國展開軍事經濟合作,並聘用德國顧問團來提高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在中日關系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從1934年開始,顧問團幫蔣介石創建了三個「示範師」,並組建了10個炮兵營,並促使國民政府組建工兵、汽車、高射炮、海岸要塞、電信、炮兵航空觀測機隊等專業化部隊。到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前,德國顧問團為蔣介石整編的精銳部隊已經接近30萬,他們大部分使用德制武器裝備,其中包括8萬戰鬥力非常強悍的突擊隊。
國民政府還從德國購買了大量的軍火物資,特別是1936-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後。據中德貿易帳目顯示:截至1938年8月,至少有1.44億馬克(約合5816萬美元)的德國軍火物資運抵中國。特別是1937年底中日激戰期間,德國不但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限制對華出口武器,反而加緊對華軍火運輸。正如《民族觀察》駐遠東記者所寫的那樣:「整師整師的(中國軍隊),從步槍、坦克到鋼盔,都是由我們德國國防軍使用過的德式軍品裝備起來的。」
此外,戰前德國顧問還為中方制定了一個發展軍火工業的計劃。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漢陽兵工廠1935年初生產出仿造德國「毛瑟」98型的「中正式」步槍,南京兵工廠開始生產一種中國式的馬克沁機關槍,河南鞏縣兵工廠生產一種德國人設計的迫擊炮。在德國顧問團的一位軍械專家指導下,鞏縣還建造了一座防毒面具工廠……可以說,當時中國主要的現代軍工產業,幾乎全部是在德國的幫助下建成的。
中期:蘇聯援華很慷慨,但45年從東北洗劫了十倍財富
在淞滬會戰打響的第二天,國民政府便向蘇聯求援,要求其提供350架飛機、200輛坦克與236門大炮,並要求蘇聯向中國派遣飛行員、航空技師、炮手與坦克手以訓練中國人。之後,1938年1月、7月和1939年4月,立法院長孫科又三次赴蘇聯求援。蘇聯為了能夠讓中國戰場拖住日本,對援助中國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據楊傑日記所載:蘇方「對於所需各物,盡量一次給與,且開價極低,一切願望中國勝利之熱誠處處表現」。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期間,蘇聯第一批軍火運到中國,主要有軍用飛機297架、各式火炮290門、坦克82輛、汽車400輛等。僅此一批,重型武器就超過了德國供應的全部,而且其中一些還是蘇聯所能提供的最好裝備。
蘇聯援華軍火的絕大部分是利用蘇聯對華信用借款支付的。蘇聯分別於1938年3月和7月,1939年6月達成對華信用借款三筆,共計2.5億美元。中方以錫、鉛、鎢、銻等金屬及生絲、茶、棉花等物資折款歸還。抗戰期間中國實際使用的蘇聯信用借款約為1.73億美元,這筆錢購買的蘇聯軍用物資有:各類飛機1235架(其中輕重轟炸機318架),坦克82輛,汽車1526輛,牽引車602輛,各類大炮1600門,機關槍1.4萬挺,步槍5萬枝,步槍子彈1.8億發,炸彈3萬顆,炮彈約200萬發,以及飛機發動機及全套備用零件,汽油等軍火物資。
後期:從美國爭取到大量援助,但兩國間齟齬不斷
援助一:兩筆貸款共6.7億美元
(1)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提供的5筆總值為1.7億美元的商業貸款,此筆貸款用途上邊已經交代;(2)1942年春向中國提供了5億美元無償貸款,這筆貨款主要用於幫助國民政府遏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一是在1942年春發行以美元作為保證金的美金儲蓄券和同盟勝利公債,共計2億美元;其二是在1943年秋開始用這筆貸款在美購買黃金,然後運回國內出售,共計購金2.2億美元。
援助二:大量軍事物資,包括巨額「租借」援助和「駝峰空運」
根據《美中關系》白皮書的統計,抗戰勝利(1945年9月3日)以前對華「租借」主要項目如下(單位:美元):
項目
械彈
飛機和航空物資
坦克和其他車輛
船隻等水上交通工具
零星軍用裝備
工具和設備
農工商產品
檢修費
勞務開支
總計
數目
1.53億 1.87億 0.94億 0.36億 0.47億 0.1億 0.47億 20萬 2.71億 8.46億
此外,美國還向240萬中國軍隊提供了補給供應,裝備好13個軍(36個師),18個炮兵團,17個汽車兵團和5個特種工兵團。美軍還開辟了從印度阿薩姆飛過喜馬拉雅山脈到中國昆明的空中運輸線,俗稱「駝峰空運」。在1942年到1945年的三年零一個月的時間里,為中國空運各種物資共達65萬噸,美國空軍為此損失了468架飛機,平均每月13架,犧牲、失蹤的飛行員共計1579人。上述援助中只有1945年初運到中國的2000萬美元的紡織品一項是要償還的,其餘全是無償「贈與」。
援助三:人員來華參戰,包括「飛虎隊」、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和第二十轟炸機隊,以及「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
據台灣方面統計,抗戰期間中國向美國購買與租賃的飛機為1394架(驅逐機1038架、轟炸機244架、偵察機15架、運輸機97架),主要供陳納德招募的「飛虎隊」和後來美軍第十四航空隊以及第二十轟炸機隊協助中國空軍使用,美國空軍在華期間戰績斐然:
時間
戰果
戰機損失
人員損失
1941.12-1942.7
擊落日軍戰機299架
73架
犧牲23人,被俘3人
1942.7-1945.8
摧毀日軍戰機2300多架
427架
抗戰時期合計
摧毀日軍戰機2600多架,擊沉、重創日商船223萬噸、軍艦44艘,擊斃日軍66700多人
500架
除空軍之外,著名的援華抗日機構「中美合作所」也成績斐然。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詳細] :
項目
成果
戰績
情報搜集
擁有10餘部中程發報機和兩部3000瓦遠程發報機,在各地有分支電台80餘部,海岸監視哨數十個,在台灣以及安南、暹羅、緬甸、菲律賓東南亞許多國家都設有情報聯絡點,幾乎所有被日軍佔領的地區,都有情報傳送到重慶總部 抗戰期間中美所共提供美方4139件重要情報,而美方對我方的交換情報也有1758件。在電訊偵譯工作方面,中美所在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總共截獲日軍密電11萬多件,並破譯多種密碼。還破獲情報幫美軍擊斃山本五十六和殲滅日海軍主力。
培訓特種部隊
在全國各地設立11個「中美特種技術訓練班」和8種專業培訓班,訓練和裝備敵後作戰部隊5萬人。 擊斃敵寇26799人,傷11642人,俘虜508人,破壞橋梁183座,舢板158隻、汽船35隻,飛機1架,車頭、車廂425節,庫房271個,鐵路303段,機動機車269輛,營救聯合國飛行員130名。
搜集氣象資料
在全中國建立有156個氣象站 掌握著中國沿海及內陸、東南亞乃至部分太平洋地區的氣象資料,配合空、海軍打擊日寇。
上述所有這些援助加起來,中國在抗戰中所獲得的美國援助總價值為16.02億美元。
http://view.news.qq.com/zt2012/jjsqy/index.htm
❺ 古今中外的古跡有哪些
【寶慶寺華塔】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大南門內書院門街口北側。寺、塔初建於隋文帝仁壽年間(601~604),明景泰年間(1450~1457)重建於今址。殿宇早已無存,惟塔猶在。塔為六角七層,高23米,一層檐下有龍鳳雕飾,三、四、六層磚龕內嵌有北朝和隋唐石造像,二層每面鑲有武則天長安三年(703)白石造像,寶相壯嚴,精美無比。
靈感寺
【靈感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五星鄉。始建於唐,明萬曆年間(1573~1620)重修,現存有大殿和後殿。
萬壽寺塔
【萬壽寺塔】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東部韓森寨第28中學內。始建於明代,為樓閣式磚塔。塔身通高22米,共六層,每層六面,至今保存完好。
杜公祠
【杜公祠】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韋曲鎮東少陵原畔。明嘉靖五年(1526)為紀念杜甫而建。此後多次修葺。明清文人學士多到此憑吊和題詠。祠內大殿保存較好,陳列明清碑碣多方。
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大南門內東側書院門街西安師范學校內。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為明代陝西省最高學府。著名學者馮從吾曾在此講學。初期建築規模較大,有大門、二門各5楹;內設講堂一座,名為允執堂,面闊5間;還有鍾樓、東西號房及學生書齋。清康熙三年(1664),院址得到擴充,增建東廊、西圃,又建精一堂、左右協堂及兩廡各5楹。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書院,改學堂。民國時改為陝西省立師范學校。現東西兩廊廡、允執堂、精一堂以及東西列號房50餘間保存完好。
廣仁寺
【廣仁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古城內西北隅。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建,是西安惟一的一座西藏密宗黃教寺院。面積約10600平方米,今存大殿、藏經殿、講經堂、配殿、廂房等建築。寺內原有從開元寺移來的唐代佛像。還有釋迦牟尼銅像、西藏造鎏金銅佛像以及高1.5米、直徑1.4米的白色大理石蓮花紋缸一個。藏經殿內有保存完整的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刊印的梵本《大般若波羅密多經》一部,6770卷,紙質光潔,書體嚴整,刻印精美。另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藏文《甘珠爾大藏經》一部,108卷,其目錄為漢、藏、滿、蒙古四種文字並列,極為珍貴。寺院內殿宇庄嚴,花木叢茂,環境幽雅。農歷十月二十四、二十五兩日,有紀念宗喀巴大師的燈會,善男信女紛至沓來,十分熱鬧。
西安事變舊址
【西安事變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張學良公館、西安事變指揮部、新城黃樓、止園、高桂滋公館、西京招待所、華清池五間廳、兵諫亭等8處。張公館在建國路69號,建於1932年,為東西排列的三座三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東樓是機要樓,中樓有客廳、會議室,西樓為張學良的居室。西安事變發生後,周恩來、葉劍英率中共代表團住東樓。中共代表團與張、楊會談及與南京政府代表談判多在中樓。西安事變指揮部位於西安新城陝西省人民政府內的楊虎城公館,1931年建,磚木結構,宮殿式,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1936年10月8日張、楊在此密談決定對蔣介石進行兵諫。事變發生後,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來此與楊虎城共商救國大計。新城黃樓與楊虎城公館相距300米,因牆為黃色得名。止園在北大街青年路,建於1933年。主樓為傳統宮殿式建築,拱頂、飛檐、碧瓦、朱柱。西安事變前夕,張、楊在此密商發動兵諫。1936年12月17日,周恩來在止園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高桂滋公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陝西省作家協會院內,建於1933年,1936年12月14日蔣介石遷此,周恩來在此會見蔣介石,初步達成六項協議。西京招待所在解放路,為隨蔣介石來陝的南京政府軍政要員的住所,現為省旅遊局辦事處。華清池五間廳背靠驪山,西安事變發生當天蔣介石由此逃至驪山一巨石縫隙中,後來在巨石附近建亭,先後以"正氣亭"、"避難亭"、"捉蔣亭" 、"兵諫亭"為名。1982年在張學良公館建立西安事變紀念館。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古城內北新街七賢庄。1936年初,中國共產黨在七賢庄一號院建立秘密聯絡處。西安事變後,中共在此設立了合法機構--紅軍駐西安聯絡處。盧溝橋事變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陝辦事處"。辦公地點也從1號院擴大到3、4、7號院,葉劍英、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後為八路軍駐陝辦事處黨代表。黨和軍隊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鄧小平、博古、吳玉章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白求恩、柯棣華和巴蘇大夫、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也在此居住過。在抗日期間,八路軍辦事處開展統一戰線工作,輸送進步青年赴延安,為陝甘寧邊區領取、采購、轉運戰爭物資等,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46年9月撤銷辦事處。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共有10所坐北向南的院落,均為四合院式建築。其中1號院為主要辦公地點。1959年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正式開放。如今1、3、4、7號院以及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居住、辦公的地方和外國友人居住的地方都已復原開放。還開辟了陳列室,收藏陳列當年使用過的文件、證章、電台設備、新聞圖片、書刊和烈士手稿等革命文物。
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
【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申店鄉雙竹村。1936年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與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將軍共同發動"西安事變",對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起了推動作用。1949年楊虎城將軍與兒子楊拯中在重慶被害,1950年遷葬於此。陵園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楊將軍墓,左右為夫人謝葆貞、兒子楊拯中墓。下層為秘書宋綺雲夫婦、副官、衛士等人墓。楊虎城的長子楊拯民1998年病逝後也歸葬於此。
嘉午台
【嘉午台】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城東南30餘公里處長安縣大峪鄉境內。為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形成的花崗岩構成的斷塊山。這里峰巒疊嶂,岩石怪異,山體險峻,人稱"小華山"。人登嘉午台,必過"小梯子"和"朝天梯"。"小梯子"是長約20米、80°的直立陡壁,數十級石階鑿在懸崖上。崖壁兩側是深不見底的溝谷。"朝天梯"是一個約50米高的崖壁,三面臨空,上面鑿有石階,兩側有明萬曆十一年(1583)鑄造的鐵索鏈,可攀援而上。回首俯視,有騰空之險。嘉午台青山碧水,景色秀麗,別具一格,自古就是宗教興盛之地。從山腳到頂峰有庵、寺、堂、廟、殿等古跡34處。山頂(戴頂)之上,有唐開元九年(721)始建的興慶寺,現仍存明清所修大殿及三間廂房,殿內山牆上的壁畫仍完整清晰。經過重新修建開發,嘉午台現已成為西安的旅遊點之一。
翠華山
【翠華山】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市城東南30餘公里處。翠華山是秦嶺終南山的一條支脈,主峰海拔1414.6米。由於山口有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修的太乙宮,也稱太乙山。翠華山上,高峰環列,風景秀麗,氣候涼爽,奇峰異洞,溪水淙淙。山間有"翠華湖",又稱"水湫池"、"太乙池"、"龍移湫",面積約0.5平方公里,是翠華山崩塌後巨石碎塊阻塞河谷水道形成的堰塞湖。水碧綠清澈,高山倒映池中,池中魚躍鴨嬉,遊人可在此泛舟覽勝。湖東南有瀑布飛流而下,周圍還有冰洞、風洞、日月岩、金華洞諸名勝。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到初三,這里舉行翠華山廟會,遊人如織,十分熱鬧。
驪山
【驪山】陝西省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由驪山、華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馬俑博物館等景點組成。驪山是秦嶺自藍田縣西北伸出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亘20餘公里,主峰海拔1256米。山腰有一巨石縫隙,1936年西安事變時,蔣介石在此被捉,後建亭,初稱"正氣亭",後稱"捉蔣亭",現改名為"兵諫亭"。從"兵諫亭"往上,有老君殿,為唐華清宮朝元閣遺址,是唐玄宗敬奉道教始祖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老子石刻像,為唐代雕刻家元伽兒所作,現移陝西歷史博物館。由老君殿向上是老母殿,向東可至驪山最高處--"烽火台",相傳為周幽王為討好褒姒"烽火戲諸侯"之地。登上烽火台,可見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中國人使用的標准時間就從這里發出。驪山分二嶺,即東綉嶺和西綉嶺,山嶺之上樹木叢密。每當夕陽西下,陽光散照在青山之上,格外妖嬈,"入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這就是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在驪山腳下,早在2700多年前就發現了溫泉,周幽王曾修建"驪宮"。秦始皇曾在此以石築室砌池,命名"神女湯泉"。至唐代發展成為"華清宮"。今華清池計有86間浴池,每年接待10萬多人次沐浴。重新修復的仿唐建築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由御湯、貴妃湯、星辰湯、尚食湯、太子湯組成,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供遊人觀賞。在華清池東約5公里處為秦始皇陵。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為秦兵馬俑博物館。在兵馬俑博物館西北2.5公里處為鴻門宴遺址。驪山風景名勝區每天接待大量中外遊客,為著名的旅遊風景區。
終南山
【終南山】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城南30公里處。終南山是秦嶺西自武功縣東至藍田縣的總稱,包括翠華山、南五台、圭峰山、灃峪口等。古亦稱中南山、太一山、地肺山、周南山等。青翠秀麗的山巒像一道錦綉畫屏屹立於長安城南。登臨其間,美妙勝境令人流連忘返。自古以來就是游覽休憩的勝地,為歷代詩人所吟詠贊嘆。群山之中,以翠華山和南五台為最佳。南五台在翠華山西北,五峰拔起,故稱五台。山泉清冽,竹木蒼翠,山中有甘露堂、勝寶泉、五佛殿、竹森寺、梅花洞等名勝古跡。頂峰之上原有圓光寺,現已不存,但在此可遠眺終南諸峰,北瞰秦川勝景,視野曠闊,境界清幽。
❻ 將介石死於哪一年
1944年。蔣介石死於1944年 羅斯福不滿蔣介石的消極抗戰,計劃製造墜機事件除掉蔣介石。 1944年3月的一天,蔣介石的專機正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上空,目的地是印度。突然,飛機發動機出現故障,飛機即將墜毀。機組人員立即發出跳傘指令,工作人員先給蔣介石掛上了降落傘包,再給其他隨從和機組人員也掛好了傘包,眾人紛紛跳機逃生。然而,跳下飛機的蔣介石及其隨從的傘包卻沒有打開,他們直向荒蕪冰冷的雪山上急墜下去。
❼ 西安的南門周周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寶慶寺華塔
【寶慶寺華塔】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大南門內書院門街口北側。寺、塔初建於隋文帝仁壽年間(601~604),明景泰年間(1450~1457)重建於今址。殿宇早已無存,惟塔猶在。塔為六角七層,高23米,一層檐下有龍鳳雕飾,三、四、六層磚龕內嵌有北朝和隋唐石造像,二層每面鑲有武則天長安三年(703)白石造像,寶相壯嚴,精美無比。
靈感寺
【靈感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五星鄉。始建於唐,明萬曆年間(1573~1620)重修,現存有大殿和後殿。
萬壽寺塔
【萬壽寺塔】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東部韓森寨第28中學內。始建於明代,為樓閣式磚塔。塔身通高22米,共六層,每層六面,至今保存完好。
杜公祠
【杜公祠】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韋曲鎮東少陵原畔。明嘉靖五年(1526)為紀念杜甫而建。此後多次修葺。明清文人學士多到此憑吊和題詠。祠內大殿保存較好,陳列明清碑碣多方。
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大南門內東側書院門街西安師范學校內。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為明代陝西省最高學府。著名學者馮從吾曾在此講學。初期建築規模較大,有大門、二門各5楹;內設講堂一座,名為允執堂,面闊5間;還有鍾樓、東西號房及學生書齋。清康熙三年(1664),院址得到擴充,增建東廊、西圃,又建精一堂、左右協堂及兩廡各5楹。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書院,改學堂。民國時改為陝西省立師范學校。現東西兩廊廡、允執堂、精一堂以及東西列號房50餘間保存完好。
廣仁寺
【廣仁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古城內西北隅。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建,是西安惟一的一座西藏密宗黃教寺院。面積約10600平方米,今存大殿、藏經殿、講經堂、配殿、廂房等建築。寺內原有從開元寺移來的唐代佛像。還有釋迦牟尼銅像、西藏造鎏金銅佛像以及高1.5米、直徑1.4米的白色大理石蓮花紋缸一個。藏經殿內有保存完整的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刊印的梵本《大般若波羅密多經》一部,6770卷,紙質光潔,書體嚴整,刻印精美。另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藏文《甘珠爾大藏經》一部,108卷,其目錄為漢、藏、滿、蒙古四種文字並列,極為珍貴。寺院內殿宇庄嚴,花木叢茂,環境幽雅。農歷十月二十四、二十五兩日,有紀念宗喀巴大師的燈會,善男信女紛至沓來,十分熱鬧。
西安事變舊址
【西安事變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張學良公館、西安事變指揮部、新城黃樓、止園、高桂滋公館、西京招待所、華清池五間廳、兵諫亭等8處。張公館在建國路69號,建於1932年,為東西排列的三座三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東樓是機要樓,中樓有客廳、會議室,西樓為張學良的居室。西安事變發生後,周恩來、葉劍英率中共代表團住東樓。中共代表團與張、楊會談及與南京政府代表談判多在中樓。西安事變指揮部位於西安新城陝西省人民政府內的楊虎城公館,1931年建,磚木結構,宮殿式,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1936年10月8日張、楊在此密談決定對蔣介石進行兵諫。事變發生後,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來此與楊虎城共商救國大計。新城黃樓與楊虎城公館相距300米,因牆為黃色得名。止園在北大街青年路,建於1933年。主樓為傳統宮殿式建築,拱頂、飛檐、碧瓦、朱柱。西安事變前夕,張、楊在此密商發動兵諫。1936年12月17日,周恩來在止園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高桂滋公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陝西省作家協會院內,建於1933年,1936年12月14日蔣介石遷此,周恩來在此會見蔣介石,初步達成六項協議。西京招待所在解放路,為隨蔣介石來陝的南京政府軍政要員的住所,現為省旅遊局辦事處。華清池五間廳背靠驪山,西安事變發生當天蔣介石由此逃至驪山一巨石縫隙中,後來在巨石附近建亭,先後以"正氣亭"、"避難亭"、"捉蔣亭" 、"兵諫亭"為名。1982年在張學良公館建立西安事變紀念館。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古城內北新街七賢庄。1936年初,中國共產黨在七賢庄一號院建立秘密聯絡處。西安事變後,中共在此設立了合法機構--紅軍駐西安聯絡處。盧溝橋事變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陝辦事處"。辦公地點也從1號院擴大到3、4、7號院,葉劍英、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後為八路軍駐陝辦事處黨代表。黨和軍隊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鄧小平、博古、吳玉章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白求恩、柯棣華和巴蘇大夫、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也在此居住過。在抗日期間,八路軍辦事處開展統一戰線工作,輸送進步青年赴延安,為陝甘寧邊區領取、采購、轉運戰爭物資等,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46年9月撤銷辦事處。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共有10所坐北向南的院落,均為四合院式建築。其中1號院為主要辦公地點。1959年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正式開放。如今1、3、4、7號院以及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居住、辦公的地方和外國友人居住的地方都已復原開放。還開辟了陳列室,收藏陳列當年使用過的文件、證章、電台設備、新聞圖片、書刊和烈士手稿等革命文物。
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
【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申店鄉雙竹村。1936年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與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將軍共同發動"西安事變",對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起了推動作用。1949年楊虎城將軍與兒子楊拯中在重慶被害,1950年遷葬於此。陵園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楊將軍墓,左右為夫人謝葆貞、兒子楊拯中墓。下層為秘書宋綺雲夫婦、副官、衛士等人墓。楊虎城的長子楊拯民1998年病逝後也歸葬於此。
嘉午台
【嘉午台】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城東南30餘公里處長安縣大峪鄉境內。為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形成的花崗岩構成的斷塊山。這里峰巒疊嶂,岩石怪異,山體險峻,人稱"小華山"。人登嘉午台,必過"小梯子"和"朝天梯"。"小梯子"是長約20米、80°的直立陡壁,數十級石階鑿在懸崖上。崖壁兩側是深不見底的溝谷。"朝天梯"是一個約50米高的崖壁,三面臨空,上面鑿有石階,兩側有明萬曆十一年(1583)鑄造的鐵索鏈,可攀援而上。回首俯視,有騰空之險。嘉午台青山碧水,景色秀麗,別具一格,自古就是宗教興盛之地。從山腳到頂峰有庵、寺、堂、廟、殿等古跡34處。山頂(戴頂)之上,有唐開元九年(721)始建的興慶寺,現仍存明清所修大殿及三間廂房,殿內山牆上的壁畫仍完整清晰。經過重新修建開發,嘉午台現已成為西安的旅遊點之一。
翠華山
【翠華山】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市城東南30餘公里處。翠華山是秦嶺終南山的一條支脈,主峰海拔1414.6米。由於山口有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修的太乙宮,也稱太乙山。翠華山上,高峰環列,風景秀麗,氣候涼爽,奇峰異洞,溪水淙淙。山間有"翠華湖",又稱"水湫池"、"太乙池"、"龍移湫",面積約0.5平方公里,是翠華山崩塌後巨石碎塊阻塞河谷水道形成的堰塞湖。水碧綠清澈,高山倒映池中,池中魚躍鴨嬉,遊人可在此泛舟覽勝。湖東南有瀑布飛流而下,周圍還有冰洞、風洞、日月岩、金華洞諸名勝。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到初三,這里舉行翠華山廟會,遊人如織,十分熱鬧。
驪山
【驪山】陝西省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由驪山、華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馬俑博物館等景點組成。驪山是秦嶺自藍田縣西北伸出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亘20餘公里,主峰海拔1256米。山腰有一巨石縫隙,1936年西安事變時,蔣介石在此被捉,後建亭,初稱"正氣亭",後稱"捉蔣亭",現改名為"兵諫亭"。從"兵諫亭"往上,有老君殿,為唐華清宮朝元閣遺址,是唐玄宗敬奉道教始祖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老子石刻像,為唐代雕刻家元伽兒所作,現移陝西歷史博物館。由老君殿向上是老母殿,向東可至驪山最高處--"烽火台",相傳為周幽王為討好褒姒"烽火戲諸侯"之地。登上烽火台,可見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中國人使用的標准時間就從這里發出。驪山分二嶺,即東綉嶺和西綉嶺,山嶺之上樹木叢密。每當夕陽西下,陽光散照在青山之上,格外妖嬈,"入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這就是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在驪山腳下,早在2700多年前就發現了溫泉,周幽王曾修建"驪宮"。秦始皇曾在此以石築室砌池,命名"神女湯泉"。至唐代發展成為"華清宮"。今華清池計有86間浴池,每年接待10萬多人次沐浴。重新修復的仿唐建築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由御湯、貴妃湯、星辰湯、尚食湯、太子湯組成,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供遊人觀賞。在華清池東約5公里處為秦始皇陵。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為秦兵馬俑博物館。在兵馬俑博物館西北2.5公里處為鴻門宴遺址。驪山風景名勝區每天接待大量中外遊客,為著名的旅遊風景區。
終南山
【終南山】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城南30公里處。終南山是秦嶺西自武功縣東至藍田縣的總稱,包括翠華山、南五台、圭峰山、灃峪口等。古亦稱中南山、太一山、地肺山、周南山等。青翠秀麗的山巒像一道錦綉畫屏屹立於長安城南。登臨其間,美妙勝境令人流連忘返。自古以來就是游覽休憩的勝地,為歷代詩人所吟詠贊嘆。群山之中,以翠華山和南五台為最佳。南五台在翠華山西北,五峰拔起,故稱五台。山泉清冽,竹木蒼翠,山中有甘露堂、勝寶泉、五佛殿、竹森寺、梅花洞等名勝古跡。頂峰之上原有圓光寺,現已不存,但在此可遠眺終南諸峰,北瞰秦川勝景,視野曠闊,境界清幽。
太白山
【太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西安城西南110公里處。總面積540平方公里,為秦嶺山脈主峰,海拔3767米。太白山孤峰獨立,勢若天柱,高聳入雲。自然條件復雜,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從海拔700米以下的溫暖乾旱氣候,一直到山頂的高山氣候,經歷5個氣候帶,"太白積雪六月天"是古人對高山寒帶氣候的形象描繪。"太白積雪"也成為"關中八景"之首。太白山的植被景觀分為三個色調分明的植被垂直帶譜:落葉闊葉林帶,針葉林帶,高山灌叢、草甸帶。從山底平原到山頂,各種地貌景觀較為齊全。受地質作用影響,太白山有第四紀冰川遺跡。太白山植物品種繁多,已知種子、苔蘚植物有1870餘種,還有大量的蕨類、地衣、菌類植物。珍稀植物品目繁多,已發現貴重葯用植物500餘種。太白山更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野生鳥獸多達270餘種,已定名的昆蟲多達500多種,很多是國家珍稀動物保護品種,如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太白山風光美景如畫,古楓幽境,斗姆奇峰,平安雲海,太白積雪,拔仙絕頂,令人流連忘返。太白山自古為道教、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現存有蒿坪寺、中山寺、大殿、斗姆宮、平安寺、明裡寺、放羊寺、文公廟、大爺海、拔仙台等寺院廟宇。與太白山有關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數不勝數。吟詠太白山的詩文更增添了太白山的文化內涵。
❽ 中國最高的山
珠穆朗瑪峰
❾ 關於解放戰爭的讀後感
斗爭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方式,而戰爭又是其中最直接最暴力的,他集中體現了我們人性的丑與美。但話是這么說,其實除了統治者、戰爭狂人和無知無畏者之外,大致是沒有人喜歡戰爭的,管他社會進不進步,我是來打醬油的,關我屌事!老百姓都是這么想的,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另外就是戰爭的正義性很多時候其實我們無法正確地判斷,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問題:戰爭本身是帶有破壞性的、摧毀性的,他席捲一切,勢必造成巨大的方方面面的傷害。所以,有時候戰爭正義性的判斷並不僅僅與發起戰爭的目的有關,而還與戰爭的破壞程度息息相關。所以,戰爭很多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個好東西,看戰爭史的時候我們要樹立這樣子的觀念,要有反思的精神,即使很多事情已經過去了,無法挽回,我們也應該在戰爭的過程中吸取其中的教訓。
這是我看戰爭史的一點心得。至於說在戰爭史中我們要反思些什麼東西,我覺得很復雜。我只能說幾個例子,譬如說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政權存在的法理性、其受民眾歡迎的程度;可以看出各個政權所實施的政治、經濟政策正確與否,可以看出戰爭中雙方主要將領尤其是直接指揮的將領的個人能力,還可以觀察一下戰爭對雙方造成的影響,以及戰爭最終的後果。
解放戰爭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終覺得這是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至少他決定了我們100年的命運,解放戰爭雙方的輸與贏,決定了1949年或者別的一個什麼年份之後100年我們的政治制度、文化經濟、生活習慣。也決定了很多人的爽與不爽,決定了我們今天到底是流落街頭,還是高高在上。
《解放戰爭全紀錄》其實是一本很一般的書,他的腔調比較老,觀念比較舊、思想雖然激昂但是神經麻木,但貴在他保存了比較多的資料(即使很散),至少是一個官方資料的匯總,很多地方寫得很細,雖然經常有健忘症,很多文句重復出現,但至少表明,他願意提供給讀者完整的詳細精確到個位數的資料。這本書的缺點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太偏頗了,太公式化了,嚴重的革命樣板戲殘余的感覺,這也就是我這篇文章起這么一個題目的原因。
看完這本書,我得出了我的總結:
一、蔣介石為什麼會失敗,是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他代表的是那些大的利益集團,這是和當時廣大人民的利益有沖突的。蔣介石及其手下的將領官兵有嚴重的享樂思想又志大才疏,而且日益腐化。蔣介石等是看不起那些底層人民的,是與底層人民對立的。
二、蔣介石輸得很快,任何腐敗了的政權都是要輸得很快的,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是真理。甚至到了1949年這一年,蔣介石是兵敗如山倒,共產黨是風卷殘雲秋風掃落葉。
三、這三年的戰爭規模很大,動輒幾十萬的作戰規模,甚至上百萬,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上的。這場戰爭的死亡人數絕對數也很多。但我們也要看到其實很多時候俘虜的人數往往是死傷人數的很多很多倍,臨陣起義的也很多很多。自己人打自己人,還是看打不過就投降好一點。
四、雖然這場戰爭讓我們很多年都沉湎在勝利當中,但是,勝利之後我們得到了什麼東西,很多人拋頭顱灑熱血,背井離鄉鬧革命,臨危不懼搞起義,建立了夢想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固然是一場恢弘偉大的勝利,很多人也嘗到了勝利的果實。尤其是土地革命得以實施,千千萬萬的農民獲得了土地,這是最了不起。所以到了今天才有很多農民有土地被征,可以拿到征地錢和安置房。然而勝利之後我們的得到與失去,也許還要繼續觀察。
如我前面所說,這場戰爭,起碼影響了我們一百年。
❿ 西安有哪些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