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道德天書聽書
㈠ <易經><道德經><論語>這些天書,怎麼看
道德經是一種境界,其實我覺得沒什麼好讀的,不要執謎。
試問學道德經的人們:你只要身體健康、會賺很多錢、家庭幸福,不懂道德經又怎樣,你道德經倒背如流,說自己是個高人,但是我說的你都沒有,那又有何用。
論語不是天書哦,很容易讀懂的,但是論語主要是用來教化人民的呵呵,要辯證的讀。
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反正我看過了,覺得不想深入研究了。我們想要把這些書抬到天上去還不要太容易,反正哲學一部分就是玄學,玄了就可以夠人去揣摩的了。
還有金剛經,我覺得講的比這些書要好,但是中國的佛教早就走偏了(這是與中國的歷史環境有關系的),看看現在廟里那些出家的人,你就知道為什麼求佛或許是不歸路了。
我自己是搞靈修的,呵呵,真正好的靈修比這些書要好。
㈡ 【腦筋急轉彎】什麼書既沒有作者,也沒人能讀懂
這本書當然是天書啦
「天書」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文化開端。「天書」二字誕生於太昊時期。《簡道德易經》里所述:「人獻河洛,問何物,昊曰天書。」河洛二字在一起,說明是河圖、洛書的意思。人間最珍貴的圖文河圖和洛書的時候問是什麼東西,太昊伏羲說:「天書」。從此,人祖伏羲受到啟發,創造了一套完整的龍魂字元,以這些龍魂字元所著述的《九極八陣》和《簡易道德經》
「天書」二字誕生於太昊時期。《簡道德易經》里所述:「人獻河洛,問何物,昊曰天書。」河洛二字在一起,說明是河圖、洛書的意思。人間最珍貴的圖文河圖和洛書的時候問是什麼東西,太昊伏羲說:「天書」。從此,人祖伏羲受到啟發,創造了一套完整的龍魂字元,以這些龍魂字元所著述的《九極八陣》和《簡易道德經》統稱為《天書》。
河圖、洛書,是中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遺產,確實是部神奇的「天書」,幾千年來,無數的才子,不停地研究,還在不停地研究著。
㈢ 如何評價《太傻天書》
我只讀到第五章,暫時沒有往下讀的打算。我准備留學,但沒准備也沒參加太傻的項目。 我對《太傻天書》整體的態度是比較積極的。 太傻天書確實對理解世界做了完整的闡釋,而且至少在這一個角度上做到了所謂「你的最後一本書的程度。」但是,正如作者所介紹:在分離中獲得對世界的體驗(這個好像是TAISHA首次解釋「世界存在的意義」)。最後一本書的意思不是讀到了這本書就不需要往下讀了,而是讀了各種書的最終結果會集中到這本書的內容上(或者這樣說吧,用這本書的觀念可以解釋各種其他書的現象,但這個解釋的過程未必是有意義的)。據說:黑格爾晚年「拜倒」在一本小冊子跟前,說其畢生所學所思所得全在其中,這本書是《道德經》。但,假設這個故事是真的,也不能說明黑格爾早年讀到道德經,他的學術成果會在讀完的那一瞬間完成。書中也有寫到,《聖經》《金剛經》《當下的力量》等等,如果讀懂了,一樣會有這種感悟。「你的最後一本書」這種說法沒有言過其實。 我不認為《太傻天書》是軟文。《太傻十日談》也許是,《太傻天書》的書名和開頭也許是,但內容不是。首先,國內首個revised GRE滿分(是不是之一?)黃笛那篇推Y-GRE的經驗帖是值得稱道的軟文:成本低(高分退學費),傳播廣泛(人人網大量轉載),口吻真實,文風明朗易讀,引人入勝。即使太傻沒有這樣的推手,也不至於從《太傻十日談》開始就與眾不同以至於難以置信,《太傻天書》更是無法像小說一般流暢的讀過去(按書中說是頑固的大腦病毒被按摩的舒舒服服的),再加上正規出版(不像其他機構在T/G考場門口大發的宣傳冊),根本無法形成廣泛受眾面,以這種方式做軟文是很不符合公司利益的,在經濟上不成立。其次,如果說《十日談》是安慰了申請未果之人,然後告訴他們參加太傻的項目就能像Jim一樣,所以是軟文的話,那麼《太傻天書》則完全沒有表面上的誘惑,而在心理學(NLP好像是偽科學)利用潛意識上,也只有反復重復「太傻」,這是個很拙劣的Anchoring。基本沒有效果。在廣告「一年N多常春藤」和「放棄申請退款」的雙重光環下,太傻完全不會煞費苦心地出此昏招。 我很尊敬書的內容。心智開發,決策,平衡生活這幾個主題的書籍和文章我也一直在看,無論是之前看的《把時間當朋友》《人生創意課》…warfalcon、Steve Pavlina…的文章,還是之後看的《瞬變》…羅振宇……都能夠相互理解印證,看到其歸一化的精神內涵。這種不謀而合,似乎不是受到當代某種「思潮」所影響,這種對「存在」的真實面貌的相同理解,正確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當然,我個人的這種理解可能是「自我實現的預言」,但「[平淡,故作鎮定地]哦,這不就是……嘛~」,和「[驚喜地]呀!這不是……哦,原來……這樣理解也不錯嘛~」,涇渭分明。除此之外,我也覺得這本書雖然與上述文本內涵相通,但幾乎沒有拼湊或抄襲的痕跡,應該就是作者本人的領悟。上述文本在價值觀上有很大區別,表達方式上也有諸多不同。雖然我涉獵的書籍、文章還很有限,但是把我所看過的東西(不止包括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沉痾遍地》這種書在年輕人中挺小眾吧?)(其實還要包括我未來可能要讀的許多內容)看完一遍、融會貫通、重新表達,對於陶謙的經歷而言,難度是很大的,而且他也沒有必要做此等無意義之事。能夠有這等領悟,就已經值得我去追尋。邏輯判斷的結果不應該成為是否接受這本書的標志。任何一本邏輯的指南或教材都會提示說:邏輯不負責告訴你怎麼做。這本書使我的世界變得更好,這是我對《太傻天書》持積極態度的唯一原因。其他評價都是就事論事,與我對它態度沒有必然聯系。當然,不是說《太傻天書》不講邏輯,恰恰相反,(可能由於陶謙與留學相關的經歷)書中透出批判性思維的光輝。讀過《學會提問》之類的感覺可能會更明顯。但是這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