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溪聽書是廣長舌

溪聽書是廣長舌

發布時間: 2022-05-28 03:04:59

㈠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這兩句什麼意思

佛教講三十二相,廣長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語。四種口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做得很圓滿。所以佛的舌頭伸出來,把整個臉都蓋到,我們沒有能力。佛經上講,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語才有這個好相。所以佛舌頭伸出來臉蓋住了,大家沒有話說了,佛的語誠實,絕對沒有妄語;妄語,絕對不會有這個相。
清凈身是形容佛身清凈,無諸染垢。法華經法師品所說之清凈光明身、新華嚴經卷四十二所說之清凈法身即是。華嚴經探玄記卷八(大三五·二七五下):『凈德內充,名清凈身。』
偈是佛經體裁之一,主要有兩種:一曰通偈,由梵文32個章節構成;二曰別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這種四句的韻文來闡發佛理。
舉似:指點,告訴

以下為摘抄他人的理解:
1.佛陀的聲音遍在大自然中,生滅潺潺的流水聲,就是佛陀的說法聲。青草翠木便是佛陀清凈的法身!

佛性乃是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屬性,是最持久的金剛不壞之性,它在你身上、在自然草木身上,都可以說無處不在。你靜下心去體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心靈的鏡子,引導你回到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心中潛藏的珍寶。

一夜之間,佛陀通過萬物所說的法,就已經是不可盡數了。我們在萬物之間悠遊,就如同掉進了佛法的寶藏中,身邊充滿了無價之寶,簡直可以說是取之不盡呢,無論拿到哪樣,都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而那些入寶山去空手回的人,不說自己看不到身邊的寶藏,卻只會抱怨自己命苦,終日陷在煩惱中,一再錯過真正的珍寶,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他們難道不可憐吧?

2.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蘇軾

翰林學士蘇東坡因與照覺禪師論道,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話後,忽有省悟,因而作「參禪前」、「參禪時」、「參禪悟道後」三偈,表明心得。參禪前的境界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到了參禪時,其心得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及至參禪悟道後,其心境是:「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蘇東坡自此禪悟後,對佛法自視更高,聽說荊南玉泉寺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心中甚為不服,因此微服求見,想要試一試承皓禪師的禪功如何。初次見面,蘇東坡便問:

「聽聞禪師禪悟功高,請為在下講解一下,禪悟是什麼?」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蘇東坡道:「姓秤!專門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又問道:「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蘇東坡無言以對,逐禮拜而退。

蘇東坡參禪三個層次,正如青原行思禪師所說的參禪三個階段:「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參禪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參禪悟道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我們對待學習與研究,大抵也需要經過上述這三個過程。

我的理解:這是蘇東坡的一首禪詩,禪的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大自然中到處都是「法」,是真實的,是清凈的,法語自然嘛,可是人們都不信,執迷不悟,這么簡單的道理讓我怎麼對別人說啊

㈡ 文學,佛學。隨緣赴感,靡不周什麼意思

只是參考,我也是參考人家的,希望不會誤導你。

註明,只是從純文學方面解釋。

佛學太深奧,高山仰止,我都是僅僅叩門而已,不敢妄加註釋。這幾句話是蘇東坡學佛留下的名句。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續傳燈錄卷第二十目錄內翰東坡居士蘇軾字子瞻。因宿東林與照覺論無情話有省。黎明獻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未幾抵荊南聞玉泉皓禪師機鋒不可觸。公擬仰之。即微服求見。泉問。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長老底秤。泉喝曰。且道這一喝重多少。公無對。於是尊禮之。後過金山有寫公照容者。公戲題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瓊州。---------顯然見得東坡雖得此句,卻未能在玉泉皓禪師底下悟得過關去又請看:羅湖野錄下宋江西沙門曉瑩集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與烏巨行禪師為方外友。曾嘗於坐間舉東坡宿東林。聞溪聲。呈照覺總公之偈。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它日如何舉似人。程問行(烏巨行禪師)曰。此老見處如何。行(烏巨行禪師)曰。可惜雙腳踏在爛泥里。曾(曾侍郎)曰。師能為料理否。行即對曰。溪聲廣長舌。山色清凈身。八萬四千偈。明明舉似人。二公相顧嘆服。吁。登時照覺能奮金剛椎。碎東坡之窠窟。而今而後。何獨美大顛門有韓昌黎耶。雖烏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鋒鋩。豈能洗叢林噬臍之嘆哉。----------此段可為佐證。又,如何解: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華無非般若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第十五僧問忠國師。古德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華無非般若。有人不許雲是邪說。亦有信者雲不思議不知若為。國師曰。此蓋普賢文殊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於法界。豈非法身乎。又般若經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華既不越於色。豈非般若乎。深遠之言。不省者難為措意。又華嚴座主問大珠和尚曰。禪師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華無非般若。珠曰。法身無像。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華而顯相。非彼黃華翠竹而有般若法身。故經雲。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座主會么。主曰。不了此意。珠曰。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華著黃華。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諍論。師(大慧普覺禪師)雲。國師主張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直主張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漢將一個主張底。將一個破底。收作一處更無拈提。不敢動著他一絲毫。要爾學者具眼。透國師底金剛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本來還有一些資料,有關翠竹黃花的禪宗公案,可惜多說無益,盡是文字窠臼,不再多錄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是明心見性的人方可領會得,請不要作意識思維邏輯的理解,參之悟之。

㈢ 門外漢是什麼意思

門外漢 ( mén wài hàn )
解 釋 指外行人。
用 法 偏正式;作賓語;指外行人
歇後語 叫花子不進院
〖出處〗《五燈會元·天竺證悟法師》:「師舉東坡宿東林偈……曰:祗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曰:是門外漢耳。」
〖示例〗起初如果只作~,隨他談什麼,也不至出醜。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
門外漢 (mén wài hàn)

常用:常用成語,
年代:古代成語,
結構:偏正式成語,
詞性:中性成語
燈謎面:們
解釋:指外行人。
什麼是門外漢?

答:就是流汗了。

大力士在外面站著。

㈣ 請講解蘇東坡七言詩: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這首詩偈說「溪聲盡是廣長舌」,你要聽佛陀說法的音聲嗎?聽呀!佛陀音聲在大自然中,生滅潺潺的流水聲就是佛陀廣長舌的音聲。你要看佛陀的樣子嗎?「山色無非清凈身」,請看,青青山嵐就是佛陀清凈的法身!徹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從一切事相上洞見人生,無論什麼聲音,只要你能用心觀照,有所覺悟,那就是佛陀的說法聲。譬如小孩「哇!」的一哭,你就可以感受到一個新生命又要流轉塵世。唉!人生苦,佛陀是借著小孩哭聲在跟你說法了。因此,即使看到人們打鬥、謾罵,也能體悟佛法,打架罵人不也是佛陀說法的音聲嗎?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佛就在我們當下!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佛陀與我們這么接近,又時時刻刻對我們說法,有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妙諦,那麼多的宇宙真理,我們應好好的領會,再傳播給別人。有些人一學佛,就想要閉關,忙著自修、自利、自了,這是多麼可惜。如果我們懂得這首偈語,生生世世活在佛法里,時時刻刻把佛法弘傳人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人生意義就盡在其中了!

㈤ 佛教中說的極樂世界有多大

極樂世界現在一般指阿彌陀佛所管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期望我們能同修,在死後可以往生到那個世界。雖然自修成佛,可以達到一樓回答者的境界,但是眾凡人實在是難以修到出六道羅漢果位,別說今生成佛。這並不是今生勤不勤力,是累世到今生的修行總和力量。所以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最好是兼修凈土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麼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大呢?他不同天堂!
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管理,一佛管理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小千世界就是相當於3000個銀河系那麼大,一個銀河系叫須彌山,實際上佛經中所記載須彌山的大應該比科學儀器所測所估量的銀行系大得多。一個須彌山包括六道齊全,天界仙道,天人等在須彌山頂上面,而且有很多層很多類。那麼3000個須彌山是一個小千世界,3000個小千是一個中千世界,3000個中千世界是一大千世界。這就是一個佛管理的范圍,也可以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范圍。
至於地獄,並沒有說明是一個須彌山有一個,還是一佛國土中只有一個。。。。。。

㈥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靜身是什麼意思

廣長舌:指佛的舌頭。據說佛舌廣而長,覆面至發際,故名。《大智度論》卷八:「是時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發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 宋 蘇軾 《贈東林總長老》詩: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語出蘇東坡的詩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靜身=潺潺的流水聲就是佛說法的聲音 蒼蒼的青山難道不是佛的法身嗎

般若是佛 佛無處不在。佛法身清靜 化身千萬 應身世間。
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

㈦ 佛教裡面,出廣長舌相是什麼意思

三十二相,大家知道有「廣長舌相」,廣長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語。四種口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做得很圓滿。所以佛的舌頭伸出來,把整個臉都蓋到,我們沒有能力。佛經上講,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語才有這個好相。所以佛舌頭伸出來臉蓋住了,大家沒有話說了,佛的語誠實,絕對沒有妄語;妄語,絕對不會有這個相。大家信了,所以佛修一切都是為眾生。
++++++++++++++++++++++++++++++++++++++++++++++++++++
廣長舌相昨天跟諸位報告過,這是福相,福一定有因,這個因就是生生世世不妄語。『說誠實言』、『放無量光』,這些句子,字字句句義理深廣無際。古大德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幽溪大師講,出廣長舌給我們證明佛說法真實,決定沒有虛妄,這個廣長舌相是無量劫來永離口業四種過失。無量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才有這樣的舌相。這個舌相不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表演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面孔蓋住,你看看大乘經上佛說的,佛廣長舌相能夠「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明無量劫來都沒有妄語。我們聽了這些話,要學。

㈧ 蘇軾寫廬山的詩句,快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裡,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
蘇軾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
蘇軾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裡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題西林壁》的詩作共有三首: 其一,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四萬八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其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了不同(另作: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其三,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何如舉似人。」

《瀑布亭》: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初入廬山三首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藹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棲賢三峽橋

吾聞太山石,積日穿線溜。
況此百雷霆,萬世與石斗。
深行九地底,險出三峽右。
長輸不盡溪,欲滿無底竇。
跳波翻潛魚,震響落飛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
空濛煙靄間,澒洞金石奏。
彎彎飛橋出,瀲瀲半月彀。
玉淵神龍近,雨雹亂晴晝。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開先漱玉亭

高岩下赤日,深谷來悲風。
擘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
亂沫散霜雪,古潭搖清空。
余流滑無聲,快瀉雙石谼。
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
盪盪白銀闕,沉沉水精宮。
願隨琴高生,腳踏赤鯶公。
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㈨ 門外漢的意思是啥近義詞有啥

門外漢的意思:某一方面剛入門的外行人。

出自:《五燈會元·天竺證悟法師》

近義詞:外行人

例子:朱自清《溫州的蹤跡》:「但我於中西的畫都是門外漢,所說的話不免為內行所笑。」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指外行人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歷史記載:

據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證悟法師)乃謁護國此庵雲禪師,夜語次,師舉東坡《宿東林偈》,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曰:祇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曰:是門外漢耳」。

這段說的是,證悟法師造訪庵雲禪師,夜晚談話中間,證悟以蘇東坡寫的《宿東林坡》為例,認為蘇東坡已經有很深的佛學造詣,庵雲卻認為蘇東坡尚未見路徑,「是門外漢耳」。

㈩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什麼意思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意思是溪流在不斷的流淌,溪水流動的聲音就像十方諸佛的出廣長舌相,從中聽出一切萬法;青天、藍天、白雲,是清凈的法身。佛陀時時刻刻對我們說法,有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妙諦,我們應好好的領會,再傳播給別人。

出自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之一《贈東林總長老》。

《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釋義:

廣長舌:漢語詞彙,釋義佛的舌頭,後用以喻能言善辯。

清凈身:形容佛身清凈,無諸染垢

偈:偈陀,佛教術語,意譯為頌。偈是佛經體裁之一,主要有兩種:一曰通偈,由梵文32個章節構成;二曰別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這種四句的韻文來闡發佛理。

舉似:指點,告訴

(10)溪聽書是廣長舌擴展閱讀

《贈東林總長老》是一首意境優美的佛教詩詞。

「溪聲盡是廣長舌」,溪流在不斷的流淌,歡快地向前奔著,我們普通的凡夫聽到的肯定是水的聲音,但蘇東坡他既然解說「溪聲盡是廣長舌」,溪水流動的聲音就像十方諸佛的出廣長舌相,對我們宣示無盡的妙法,從中聽出一切萬法本來寂靜,萬法本來如此,這個是多麼美的境界。

「山色無非清凈身」,青天、藍天、白雲,是清凈的法身,哪怕霧霾也是清凈的法身,這種境界是體現了佛的境界,透過虛假相可以看到真如本性,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的佳境。「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佛的境界就是看一切法都是佛法,領悟了八萬四千偈語,再時時刻刻把佛法弘傳人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熱點內容
10大好聽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12 16:09:12 瀏覽:227
蘿莉主播類的好看完本小說 發布:2025-02-12 15:54:24 瀏覽:693
絲襪水晶透明高跟小白臉都市小說 發布:2025-02-12 15:50:00 瀏覽:659
已完結女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12 15:26:04 瀏覽:482
男主強女主的古風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12 15:15:51 瀏覽:334
復刻情人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2-12 14:55:31 瀏覽:872
我穿成小說反派渣男全文閱讀 發布:2025-02-12 14:53:57 瀏覽:833
重生類完結校園小說 發布:2025-02-12 14:38:27 瀏覽:419
短篇穿越言情小說txt下載 發布:2025-02-12 14:33:16 瀏覽:766
美國科幻小說家收入 發布:2025-02-12 14:31:45 瀏覽: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