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聽書柳宗元
1. 《百家講壇》節目推薦的書籍都有哪些
《百家講壇》節目推薦的書籍:
1、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讀經典之〈明經讀史 感悟人生〉》
2、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我讀經典之〈我讀先秦諸子〉》、《大年初一說經典》
3、王立群
《漢代風雲人物》(項羽、呂後)、《王立群讀〈史記〉》(《漢武帝》、《秦始皇》《劉邦》錄制中)、《我讀經典之〈強勢由人〉》、《千古中醫故事之華佗》
4、紀連海
《正說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劉墉、紀曉嵐、多爾袞、鰲拜、吳三桂)、《大太監李連英》、《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醫故事之孫思邈》
5、孟憲實
《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讀經典之〈君子與小人〉》 隋麗娟:《慈禧》
6、孫立群
《呂不韋》、《李斯》、《范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
7、劉心武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秦可卿、賈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史湘雲、八十回後真故事)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2. 百家講壇上講唐宋八大家的是誰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韓愈(768-824)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蘇東坡稱贊他為「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世稱柳河東,生於長安,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漢族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
蘇洵(1009—1066)字明允 號老泉 所屬朝代:宋代 所屬文學時期:宋代文學 代表作品:權書 衡論。北宋散文家。漢族,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
蘇軾(1037-1101)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獨特,優異的成就。世人稱為蘇東坡。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 東鄉縣 上池裡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
3. 百家講壇目錄
2010年1月23日 白居易07_知足常樂 莫礪鋒
2010年1月24日 唐宋八大家01_韓愈01:考試進行時 康震
2010年1月25日 唐宋八大家02_韓愈02:理想照亮現實 康震
2010年1月26日 唐宋八大家03_韓愈03:敢問路在何方 康震
2010年1月27日 唐宋八大家04_韓愈04:沙場初點兵 康震
2010年1月28日 唐宋八大家05_韓愈05:敢向皇帝說不 康震
2010年1月29日 唐宋八大家06_韓愈06:一介書生單刀赴會 康震
2010年1月30日 唐宋八大家07_柳宗元01:一步登天還是一步登空 康震
2010年1月31日 唐宋八大家08_柳宗元02:朋友一生一起走 康震
2010年2月1日 唐宋八大家09_柳宗元03:世家子弟的難言之隱 康震
2010年2月2日 唐宋八大家10_柳宗元04:破解一道無解之題 康震
2010年2月3日 唐宋八大家11_柳宗元05:動物開口會說話 康震
2010年2月4日 唐宋八大家12_柳宗元06:小人物講出大道理 康震
2010年2月5日 唐宋八大家13_柳宗元07:與大自然對話 康震
2010年2月6日 破解幸福密碼01_為自己鼓掌 畢淑敏
2010年2月7日 破解幸福密碼02_什麼是幸福 畢淑敏
2010年2月8日 破解幸福密碼03_人人有自卑 畢淑敏
2010年2月9日 破解幸福密碼04_戰勝自卑 畢淑敏
2010年2月10日 破解幸福密碼05_悲傷的歷程 畢淑敏
2010年2月11日 破解幸福密碼06_走出悲傷 畢淑敏
2010年2月12日 破解幸福密碼07_性格ABC 畢淑敏
2010年2月13日 破解幸福密碼08_幸福的秘密 畢淑敏
2010年2月14日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01_聖人的成長 鮑鵬山
2010年2月15日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02_孔子的大學 鮑鵬山
2010年2月16日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03_三十而立 鮑鵬山
2010年2月17日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04_問學老子 鮑鵬山
2010年2月18日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05_流亡齊國 鮑鵬山
2010年2月19日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06_四十不惑 鮑鵬山
2010年2月20日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07_快樂達人 鮑鵬山
2010年2月21日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08_天命之年 鮑鵬山
2010年2月22日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09_天下無賊 鮑鵬山
4. 《百家講壇》所有的講座和主講人
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讀經典之〈明經讀史 感悟人生〉》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我讀經典之〈我讀先秦諸子〉》、《大年初一說經典》 於 丹: 《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我讀經典之〈在成長中感悟〉》 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項羽、呂後)、《王立群讀〈史記〉》(《漢武帝》、《秦始皇》《劉邦》錄制中)、《我讀經典之〈強勢由人〉》、《千古中醫故事之華佗》、《文景之治》(即將播出) 紀連海:《正說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劉墉、紀曉嵐、多爾袞、鰲拜、吳三桂)、《大太監李連英》、《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醫故事之孫思邈》 錢文忠:《玄奘西遊記》、《解讀〈三字經〉》、《我讀經典之〈獨特的啟蒙〉》、《千古中醫故事之李時珍》、《班墨傳奇》、《解讀《弟子規》》、《我的老師季羨林》(即將播出) 金正昆:《金正昆談現代禮儀》 張望朝:《楊子榮》、《抗日名將楊靖宇》 蒙 曼: 《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
大明嘉靖往事
喬 良: 《新解三十六計》 康 震: 《唐詩的故事》(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我讀經典之〈莊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即將錄制)、三蘇父子(即將錄制)) 孟憲實:《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讀經典之〈君子與小人〉》 隋麗娟:《慈禧》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范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讀經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 馬 駿: 《二戰人物》、《我讀經典之〈有用與無用〉》 張帥戈:《四大古國》(即將播出)、《亞特蘭提斯》(即將播出) 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秦可卿、賈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史湘雲、八十回後真故事) 王家興:《透視地鐵安全 》(即將播出) 王啟濤: 蜀地探秘(多位主講人) 劉揚體:《經典中的愛情》 姜安:《張儀》、《蘇秦》 李煒光:《解碼包公》 張頤武:《中國電影百年》 曾國平:《智商與情商》 趙世民:《探秘中國漢字》 馬騮鐳:《解密山水畫》(即將播出)、《謎影穿越二十年》(錄制中)、《老鼠愛上貓》(錄制中)、《土龍傳奇》(錄制中) 王曉秋:《大變動中的中國之甲午風雲》 公孫強:《凝固的夢想》(錄制中)、《UFO追蹤》(錄制中) 福索音:《南京大屠殺》《即將播出》 第五傑:《一戰風雲》(即將播出)、《二戰風雲》(錄制中) 趙玉平:《向諸葛亮借智慧》 王海峰:《八國聯軍》《錄制中》 馬援利:《走進非洲》(即將播出) 汪方遷:《蒼蠅的絕密飛行》(即將播出)、《解密蠅子》(即將播出) 王新陸:《解讀中醫》 康 爾:《傳奇紫砂壺》 周文順:《焦裕祿》 趙英健:《清朝陵寢之謎》 韓秀雲:《身邊的經濟》 陳毅明:《我心目中的陳嘉庚》 李昌集:《《西廂記》中的愛情》、《從悲到喜說西廂》 孔慶東:《孔慶東看武俠小說》、《走近魯迅》、《我讀經典之〈的魅力〉》 孫丹林:《楹聯的故事》、《唐伯虎》、《陸游的故事》、《我讀經典之〈無形中的指引〉》 姚淦銘:《老子與百姓生活》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 方爾加:《孔子眼中的「仁義禮孝」》、《漢代國策風雲》
閻崇年節目
李 蕾: 《紅旗渠的故事》 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雜項篇) 喻大華:《道光與鴉片戰爭》、《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苦命皇帝咸豐》、《末代皇帝》 葛劍雄:《我讀經典之〈荀子的啟示〉》《地域文化》 周嶺: 《周嶺解密曹雪芹》 曾仕強:《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我讀經典之〈易經與人生〉》 鮑鵬山:《鮑鵬山新說水滸》(林沖、武松、李逵、魯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袁騰飛:《兩宋風雲》、《塞北三朝》(遼、金(即將播出)、西夏(即將播出)) 趙曉嵐:《李煜》、《金戈鐵馬辛棄疾》 江英:《回首開國大典》 酈波:《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抗倭英雄戚繼光、清官海瑞、「救時宰相」於謙) 方誌遠:《大明嘉靖往事》
酈波
魏新:《東漢開國---劉秀》 莫礪鋒:《詩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榮:《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伶界大王譚鑫培》、《梅蘭芳》 呂立新:《水墨齊白石》 董平:《名相管仲》、《傳奇王陽明》 商傳:《永樂大帝》 於濤:《走近曹操》 吳桐禎:《成語趣談》 梅錚錚:《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碼關公》 王樹增:《軍旅作家王樹增講長征》、《王樹增解讀淮海戰役》 周思源:《紅樓夢中的小人物》、《正說三國人物》、《周思源也說秦可卿》 高日暉:《范進中舉》 徐放鳴:《另類英雄李雲龍》、《我讀經典之〈浩然之氣與人格之美>〉》 劉強:《竹林七賢》 楊治國:《大年初一說經典》 周國平:《愛的四重奏》 高友鵬:《過年》 李博遠:《嘿!火星》(錄制中) 趙愛鐸:《汶川地震原因初探》 第五寅:《河套長煙》(錄制中) 朱翔非:《中華孝道》(正在播出) 張大千:《名人酒故事》 羅大中:《大國醫之王孟英》 楊雨:《俠骨柔情陸放翁》 韓田鹿:《三言二拍》 梅毅:《鮮為人知的楊家將》 王立群《大風歌》 酈波《曾國藩家書》
5.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三)百家講壇觀後感
dadad
6. 跪求百家講壇康震李白、杜甫、李清照、蘇軾和唐宋八大家之《韓愈》和《柳宗元》視頻
你可以到優酷視頻里找找看,哪裡有一個節目叫《品讀》,裡面有很多。
7. 百家講壇柳宗元7的觀後感
柳宗元生平
家世
在北朝時,柳氏是著名的門閥士族,柳、薛、裴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說:「柳族之分,在北為高。充於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在玄宗天寶末曾做過太常博士,安史之亂後又繼續為官,官職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於著名的士族范陽盧姓,但家道早已沒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兩個女兒分別配山東崔氏、河東裴氏,都是沒落的舊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終保持著對祖先「德風」與「功業」的嚮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語氣,敘說祖上的地位與榮耀,表現出強烈的重振「吾宗」的願望和對功名的追求。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時候,「安史之亂」剛剛平定20年。雖然已有20年的短暫和平,但這時的唐王朝早已走過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漸衰朽。唐王朝的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展,中唐以後的各種社會弊端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庄園里,盧氏信佛,聰明賢淑,很有見識,並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盧氏勤儉持家,訓育子女,在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挨餓,也要供養親族。後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隨兒子到南荒,沒有絲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她身上體現了很多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母親的良好品格,從小熏陶了柳宗元。
貞元元年(785),柳鎮到江西做官。在這以後一段時間,柳宗元隨父親宦遊,到過南至長沙、北至九江的廣大地區。這段經歷使柳宗元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從這以後,他已經開始參與社交,結納友朋,並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少年受到人們的重視[註:劉禹錫《河東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於貞元初。」見《柳宗元集》附錄]。不久,他回到了長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盪有所聞見和感受。他九歲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發了繼安史之亂後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誘發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鎮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謀繼襲,得到河北其它兩鎮和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的支持,企圖確立藩鎮世襲傳子制度。新繼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鎮就聯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為避戰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但由於夏口是一個軍事要沖,這時又成為李希烈叛軍與官軍激烈爭奪的目標。年僅12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割據的戰火。
除了母親外,父親柳鎮的品格、學識和文章對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響。柳鎮深明經術,「得《詩》之群,《書》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懲勸,以植於內而文於外,垂聲當時。」可知他信奉的是傳統的儒學,但他並不是一個迂腐刻板、不達世務的儒生。他長期任職於府、縣,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了解,並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他還能詩善文,曾與當時有名的詩人李益唱和,李益對他很推崇。父親和母親給予柳宗元儒學和佛學的雙重影響,這為他後來「統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出仕
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同時中進士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一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後,中博學宏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了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於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斗爭。他的革新精神與斗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柳宗元在永州
由於順宗下台、憲宗上台,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區地處湖南和廣東\\廣西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親、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於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斗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斗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柳州柳侯祠
衣冠墓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後一年,靈柩運回京兆萬年縣棲鳳原(今陝西西安)。《柳州縣志》記載:「宗元原厝於古州治,其櫬雖扶歸,而封土尚存。」這封土就是現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題「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對聯「文能壽世,惠以養民」。文革時墓被毀平。1974年修復,郭沫若題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如右圖所示,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侯祠內)柳宗元衣冠墓
柳宗元生平事跡,參見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新、舊《唐書》本傳、文安禮《柳先生年譜》(載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別有《粵雅堂叢書》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譜》(載《武漢大學學報》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師范學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譜初稿》(載《山西師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參考。關於柳宗元的研究論著,章士釗《柳文指要》,取材詳博,為論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揚柳抑韓之論。
8. 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 筆記
12月17日
百家講壇讀書筆記之蘇軾(一)
年少的蘇軾,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軾」乃古代馬車的一根橫梁,沒甚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當馬車比較搖晃時,車上的人可以用手抓住這個「軾」以維持身體平衡。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母親程氏,雖一屆婦道人家,言傳身教,對兒子卻也是影響深遠。有一次母親給兒子講《後漢書.范滂傳》。范滂是後漢一個清官,鐵面無私,因而得罪權貴,被判死刑,在赴刑場時,他對母親說對不起母親,母親卻反而安慰兒子,你是為國家而死,我為你而驕傲。蘇軾問母親,我長大後也要做范滂這樣的人,你同意嗎?他母親程氏回答得聰明,也有深意。既然你能做范滂,為什麼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給蘇軾一個很好的人生觀教育,人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母親很懂得做思想政治工作,是當政委的料。
蘇軾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在禮部考試中,大放異彩。這當中有段故事。話說當時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發現裡面有篇文章寫得極為精彩,有心評為第一名,但轉念一想,寫得這么好,應該是我的學生曾鞏,故將其評為第二,以示公平。其實這篇文章是蘇軾所寫的。他寫了篇第一名的文章,所以他得了第二名,這也成了一段佳話。有段更精彩的,當時的文章題目是論述古代皇帝的獎懲都是寬大為懷的。而蘇軾在其文章中引用了一段典故,說堯帝手有個司法官,曾三次想判一個人死刑,都被堯帝制止了。想那歐陽修也是博學之人啊,卻竟然不知道此典故,於是回家把一屋子的書翻了個底朝天,還是找不著這個典故,於是他問蘇軾典故出處,蘇軾說,《三國志.孔融傳》里有。於是歐陽修又去翻《三國志.孔融傳》,一夜沒睡,還是找不著,再去詢問蘇軾,蘇軾說,你還真的去找啊。其實這個典故是我瞎編的。我想堯帝這么寬大為懷,他一定會這樣做的。《三國志.孔融傳》里有個故事,曹操打敗袁紹後,把袁紹的愛妃賞給了曹丕,孔融對此大為不滿,於是找到曹操,說了個典故——話說周武王伐紂王時,把妲妃賜給了自己的弟弟,曹操笑問典故出於何處,孔融見其正好中計,說這個典故是自己瞎編的,他想今人尚且能做此等無恥之事,古人也必定是如此。
在如今,你竟敢在高考中瞎編偽證,那是治學態度不嚴謹,不單是不能錄取,而必定要打出學堂,不發畢業證書。而歐陽修也勝在胸襟廣闊,大贊蘇軾活學活用。
所以總結起來,蘇軾的年少成名,得益於三個方面,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當代泰斗的扶持與鼓勵,自己靈活的讀書方法。
9. 求「百家講壇」清明思故人 2 劉禹錫文祭柳宗元 觀後感
群星麗天的中唐文壇,柳宗元和劉禹錫是交相輝映的雙子星座。一樣的才情,共同的理想,相似的運遇,讓兩人終其一生以道相勉,以情相慰,以心相許,成為生死之交。讀唐詩,常常感動於他們天高地厚的友情。
唐德宗貞元九年,二十歲的柳宗元和二十一歲的劉禹錫同登進士第,人生軌跡有了第一次交匯。出身於河東望族的柳宗元博古通今,精警敏捷,貞元初即以童子而有奇名。長於江南的劉禹錫也飽讀詩書,出入經史,器宇軒昂,廣有才名。一起走馬長安,題名雁塔,宴飲曲江的日子裡,卅二人中年最少的兩位才子春風得意,惺惺相惜,初結同年之誼。
此後的十年間,兩人雖聚少離多,但經歷驚人地相似:都承受了喪父之痛,都以博學宏辭在朝中作過校刊典籍的官員,也都曾在京畿任過縣職。貞元十九年,柳宗元從藍田尉、劉禹錫從渭南主簿任上同時調回朝中,任職監察御史台,成為朝朝相處的僚友。
在雅重詩文的政壇,柳劉二人無疑是最為出色的青年才俊。《舊唐書》評道,「貞元、大和之間,以文學聳動縉紳之伍者,宗元、禹錫而已。其巧麗淵博,屬辭比事,誠一代之宏才。」文名為他們贏得了時譽,也成為他們進身的階梯。朝廷要人爭相攬之於門下,同輩之人也趨之若騖。年紀略長,同任御史的韓愈曾在詩中寫道:「同官盡才俊,偏善柳與劉」。一樣的年少翩翩,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意氣風發,一樣的銳於進取,志同道合的柳劉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議論朝政,交遊名公,漸成密友。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千百年來士人的普遍理想,柳劉年輕的心渴望著建功立業,匡扶時弊。而當時的唐王朝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已是風雨飄搖,百病叢生。宦官干政、藩鎮割據、貪暴橫行、賦稅沉重,凡此種種,令有識之士憂心忡忡。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卒。王叔文、王伾等人擁立順宗李誦,並在其支持下針對積弊大刀闊斧地革新朝政,史稱永貞新政。新政使得「人情大悅」、「百姓相聚歡呼大喜。」
正是這場改革把兩人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再也拆分不開。因素為王叔文所器重,劉禹錫和柳宗元分別從八品御史擢任正六品的屯田員外郎和禮部員外郎並將大用。他們出人禁中,參與機要,聯絡內外,引導輿論,成為改革集團的核心人物,史稱「二王、劉、柳」。當此之時,兩人一定是激情澎湃,躊躕滿志,以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而對於政治形勢的嚴峻和政治斗爭的風險卻缺乏認識,或者竟不以為意。日後憶起,柳宗元曾慨嘆:「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為身謀。」
果然,風雲突變。僅八個月, 「性寬仁有斷」的順宗即以重病纏身被迫傳位太子李純,是為憲宗。一朝天子一朝臣,此前已在建儲問題上得罪新君的王叔文等立刻陷入宦官、藩鎮和朝中保守勢力的交攻之中。憲宗即位的第三天,一批才高名重的革新派人士被斥出朝,貶為遠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其中劉禹錫得朗州,柳宗元得永州。
「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他們懷著驚懼憂憤之心,扶老攜幼,踏上了漫漫貶謫之途。這一走就是十一年。司馬閑職,無以施展政治抱負。天威難犯,沒有人敢施以援手。朋友們的噩耗接二連三地傳來,貶所濕熱的氣候和艱苦的生活又摧殘著他們的健康,並奪去了柳宗元的母親和女兒。在那些凄風苦雨的日子裡,他們書信往還,相互安慰,以自己的心溫暖著朋友的心。斥久窮極的生活,卻也讓他們更廣泛地接觸社會,多思而銳感,文學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峰。
時過境遷,氣候稍暖,在一些同情他們的大臣的努力下,朝廷發出了召回劉柳等仍然貶謫在外的五司馬的詔令。江湘逐客終於等來了北歸的春訊。又見長安,又見故人。撫今思夕,不禁感慨萬千。而最令人太息的是,去時紅顏少年,歸來鬢已星星。回想逝去的時光,不禁生出一種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劉禹錫詩贈柳宗元道:
「彩仗神旗獵曉風,雞人一唱鼓蓬蓬。銅壺漏水何時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這次歸來,他們有雲開霧散的感覺,對重回台省,建功立業也有著許多希翼。是啊,十多年前的社會問題依然困撓著朝野,憲宗觀來也並非昏庸無為之君,朝中一些重臣雖與革新集團有隙,但在外抑藩鎮、內制宦官、加強中央集權方面,主張並無不同。所以,在柳宗元眼裡,「詔書許逐陽和至,驛路開花處處新。」在劉禹錫心中, 「雲雨江湘起卧龍,武陵樵客躡仙蹤」指日可待。
心情的愉悅激起了他們的游興。在傾城看花的日子裡,劉禹錫和柳宗元也來到了玄都觀。看到一院桃花,想起春風得意的袞袞諸公,劉禹錫觸景生情,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雖然以桃花花品不高而輕蔑之,是劉禹錫一貫的審美取向,但詩中戲謔、嘲諷之意,也是十分明顯的。它刺痛了權臣,甚至還有對他們本無好感的憲宗本人。
世態的發展完全出乎他們意料。只在長安待了一個月,同被召回的五司馬,又一例出為刺史,這一去更加遙遠。柳宗元是柳州,劉禹錫則是最為蠻荒險惡的播州,也就是今天的遵義。驚聞此事,柳宗元悲從中來,泣下如雨,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朋友。他深知,跋山涉水,一路顛簸地前往播州,夢得風燭殘年的母親斷然是有去無回。而撇下老母無人奉養,夢得也一樣難逃不孝的惡名。他悲憤於這種積毀銷骨的迫害,不忍見朋友窮愁無措,斷然決定上疏,請求自往播州,換劉禹錫去柳州,即使因此獲罪也在所不惜。多虧重臣裴度從中周旋,憲宗才收回成命,改播為連。
摯友相攜出了長安,一路南行,來到衡陽。分手在即,經歷了幾個月來的大喜大悲,重又置身荒煙故道,柳宗元潸然淚下,賦詩一首,為自己,也為朋友太息。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
本是少年得志,卻偏偏仕途偃蹇,功業無成。看大雁北飛,感歸程無望。聽哀猿悲鳴,覺愁腸寸斷。面對同樣傷慟的友人,劉禹錫深情作答: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友人情深意重的答詩,讓柳宗元心潮起伏。回想少年意氣,宦海沉浮,真耶,幻耶,是耶,非耶?刺史比起司馬,官職固然是升了,但何嘗值得欣喜。他們已經痛感朝廷敵意之深、壓迫之重。今日一別,山高水遠,前路茫茫,相見何時!如能歸隱田園,比鄰而居,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幸福啊!柳宗元依依不捨,一氣寫下了《重別夢得》和《三贈劉員外》。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今日臨歧別,何年待汝歸。」
朋友的每一句話都象是從自己心底湧出,劉禹錫百感交集,遂有《重答柳柳州》,《三答柳柳州》。
「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耦耕若便遺身老,黃發相看萬事休。」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會待修車騎,相隨出罻羅。」
他們別情依依,彼此傾訴著,安慰著,抒發著郁結在心頭的離恨和患難與共的情意。
治大國若烹小鮮。劉柳以安邦之才出刺荒州,盡職盡責,頗有惠政。尤其是柳宗元在柳州,釋放奴婢,教化百姓,修繕學宮,整治道路,植樹掘井,發展生產,大得柳人愛敬。無論是在柳州還是先前在永州,他都熱心指點青年學子,以致於「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閑瑕時,兩人依舊相互關懷,詩文唱和。柳宗元留下的一百多首詩中,題贈劉禹錫的就有十多首。
元和十四年,也就是他們出為刺史的第四年,劉禹錫痛失慈母。柳宗元三次派人往連州致祭,致書殷殷相勸,並約定待劉禹錫扶柩歸鄉至衡陽時親往弔唁。不意行至前度分手處,劉禹錫見到的不是友人,卻是從柳州來遞送訃告的信使!他「驚號大叫,如得狂病。良久問故,百哀攻中。」展讀友人辭情哀苦的遺書,他痛不欲生。柳宗元書中寫道:「我不幸,卒以謫死,以遺草累故人」,並托以撫孤之事。就在旅途中,劉禹錫含悲忍痛,安排柳宗元的後事。他馳書韓愈,托其為共同的朋友撰寫墓誌銘,接著又向死者生前好友分送訃告。一回到洛陽,他立即派人去柳州弔唁,並「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字字血,聲聲淚,寫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柳員外文》。
八個月後,柳宗元歸葬萬年先人墓側,劉禹錫攜亡友遺孤前去祭奠,又寫下了《重祭柳員外文》。從此,他不負重託,視友人子如同己子,撫養成人,並嘔心瀝血編輯柳宗元詩文集,傳之於世。
此後的二十多年,劉禹錫輾轉四川、安徽任刺史。雖然最終又回到朝中,出任了翰林學士、太子賓客、檢校禮部尚書等顯職,但他早已是意興闌珊。行年愈老,愈是落落寡合,只以文章自適。
對英年早逝的友人的懷念,並未隨著時光的流逝煙消雲散。過永州,他徘徊於友人卜居的愚溪草堂,觸景傷情,寫下了三首沉鬱凄惻的《傷愚溪》。
「溪水悠悠春自來,草堂無主燕飛回。隔簾惟見中庭草,一樹山榴依舊開。
草聖數行留壞壁,木奴千樹屬鄰家。唯見里門通德榜,殘陽寂寞出樵車。
柳門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縱有鄰人解吹笛,山陽舊侶更誰過。」
殘陽下那一曲哀笛聲中,劉禹錫吟詠著他的《思舊賦》,久久地,久久地不忍離去……
10. 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做一下筆記
「唐宋八大家」是我國唐、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
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八先生文集》,後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風,這在明中葉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以明代「前七子」、「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壟斷文壇,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散文創作中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上復古的道路。影響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學者在散文創作中一味以模擬秦漢古人為能事,其作品成為毫無靈魂的假古董。作為前後七子的反對派而出現的,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強調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是學習和繼承秦漢古文優秀傳統的典範,應該加以提倡,並著手編選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選集。
由於這八位作家的文學觀點比較接近,都主張實用,反對駢體,他們的散文創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經提出,便為後人普遍接受,成為文學史上的專有名詞。
----------------------------------------------------------------------
韓愈(768-824)
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南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蘇東坡稱贊他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氣勢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敘事或抒情,都形成獨特的風格,達到前人不曾達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東,世稱柳河東,生於長安,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於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 作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艷文風,提倡質朴流暢的散文。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豐縣(今屬江西)號」醉翁」、」六一居士」,傑出博學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運動的卓越領導�,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憂國憂民,剛正直言,歐陽修宦海升沉,歷盡艱辛,但是創作卻」愈窮則愈工」。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極力反對浮靡雕琢、怪僻晦澀的」時文」,提倡簡而有法、流暢自然的風格,作品內涵深廣,形式多樣,語言精緻,富情韻美和音樂性。許多名篇,如《醉翁亭記》、《秋聲賦》等,已千古傳揚。
三蘇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人。蘇洵和他兒子蘇軾、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論和政,他繼承了《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傳統,形成自己的雄健風格,語言明暢,理反復辨析,很有戰國縱橫家的色彩;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是其短處。著有《嘉佑集》。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世稱蘇東坡。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欒城,晚號穎濱遺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響下,自幼博覽群書,抱負宏偉。宋徽宗繼位,他遇赦北歸,寓居穎昌,閉門謝客,潛心著述,過了十二年閑適而孤獨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著有《欒城集》、《欒城後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號半山,曾封荊國公,後人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簡潔、富於哲理、筆力豪悍、氣勢逼人、詞鋒犀利、議論風生,開創並發展了說理透闢、論證嚴謹、邏輯周密、表達清晰、熔�事和議論於一爐的獨特散文文體。
曾鞏(1019-1083)
字子固,建昌軍南豐縣人(屬今江西),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的曾鞏,資質警敏聰慧;成年後,因文才出眾,備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曾鞏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主張先道後文,極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他的學術和文章,生前已傳譽遐邇,身後更盛名不衰。曾鞏散文作品甚豐,尤長於議論和記敘。他的議論文立論精策,不枝不蔓,紆徐曲折,從容敦厚;記敘文則思玫明晰,俯仰盡意,精練生動,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