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楊家將聽書
⑴ 劉蘭芳的楊家將評書是依照哪個版本的小說說的
評書《楊家將》是講史類的「袍帶書」,其中有些事實有史可查,有些則真假相摻。明代初年,產生了第一部描寫楊家將的中篇小說。明代中期,又有文人把民間傳說、話本、戲文中的楊家將故事集中起來,編成長篇小說。現存作品兩種,一種是《北宋志傳》,後易名《楊家將演義》,五十回,描寫了楊繼業祖孫三代的事跡;另一種是《楊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義》,五十八節,描寫了楊家五代的功勛,在前書的基礎上續寫了楊文廣、楊懷玉兩代英雄。此外,《四游記》里的《東游記》中穿插了 「楊家將大破天門陣」的神怪故事;《水滸傳》中也有楊門後代青面獸楊志的記述。清代以來,根據《楊家將演義》改編的還有《北宋金槍全傳》、《兩狼山》、《天門陣》、《十二寡婦征西》、《平閔十八洞》(即《楊文廣征南》)等中長篇小說。此外,《說呼全傳》、《萬花樓》、《說岳全傳》諸書中也穿插了一些楊家將人物的故事。清末民初,許多說書藝人將楊家將的故事改編成評書、鼓書,代代說唱。評、鼓書中的《楊家將》,又名《盜馬金槍》,主要描寫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三代英雄的傳奇故事,多從「金沙灘」起,至「天門陣」止,現評書名家劉蘭芳老師的《楊家將全傳》即是此版。
http://www.5ips.net/ps/90.htm
⑵ 【更新】曹雲金評書 忠烈楊家將怎麼樣
挺好的軟體,很不錯
⑶ 劉蘭芳評書楊家將劉蘭芳評書楊家將誰有
劉蘭芳評書楊家將
楊家將全傳評書劉蘭芳單田芳,袁闊成,有聲小說,隋唐演義,水滸傳,薛家將,大明演義,三俠五義,呼家將,西遊記,岳飛傳,封神演義,楊家將全傳,鹿鼎記,紅樓夢,康熙大帝,曾國番,
評書《楊家將全傳》是祖國的文化遺產,凝結著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 劉蘭芳的評書說演,聲音洪亮,神完氣足,干練中透著豪邁,很適合說演英雄人物與征戰故事。
劉蘭芳評書楊家將
評書《楊家將》是講史類的「袍帶書」,其中有些事實有史可查,有些則真假相摻。明代初年,產生了第一部描寫楊家將的中篇小說。明代中期,又有文人把民間傳說、話本、戲文中的楊家將故事集中起來,編成長篇小說。現存作品兩種,劉蘭芳評書楊家將一種是《北宋志傳》,後易名《楊家將演義》,五十回,描寫了楊繼業祖孫三代的事跡;另一種是《楊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義》,五十八節,描寫了楊家五代的功勛,在前書的基礎上續寫了楊文廣、楊懷玉兩代英雄。此外,《四游記》里的《東游記》中穿插了 「楊家將大破天門陣」的神怪故事;《水滸傳》中也有楊門後代青面獸楊志的記述。清代以來,根據《楊家將演義》改編的還有《北宋金槍全傳》、《兩狼山》、《天門陣》、《十二寡婦征西》、《平閔十八洞》(即《楊文廣征南》)等中長篇小說。此外,《說呼全傳》、《萬花樓》、《說岳全傳》諸書中也穿插了一些楊家將人物的故事。清末民初,許多說書藝人將楊家將的故事改編成評書、鼓書,代代說唱。評、鼓書中的《楊家將》,又名《盜馬金槍》,主要描寫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三代英雄的傳奇故事,多從「金沙灘」起,劉蘭芳評書楊家將至「天門陣」止,現評書名家劉蘭芳老師的《楊家將全傳》即是此版劉蘭芳評書楊家將
http://www.itshower.com/J/101215/3582806.html
⑷ 楊家將的評書哪部最全面
你好:我是楊家將文化研究員,也是楊家將後裔!在至今出版的楊家將評書中,要以田連元、黃秉剛等編撰的《楊家將九代英雄傳》故事最為完整,該書共分九冊,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全書共計2878頁,定價106元! --楊門忠烈
⑸ 誰知道楊家將評書只說楊大郎...七郎,他們都叫什麼名字啊
二郎楊延廣,為人心思縝密,飽讀兵書,是天生的演講家,吹牛的本領大,經常吃虧。
三郎楊延慶,為人魯莽,游手好閑,和京師里的一幫惡少混在一起,調戲女性,是京師出名的花花公子,後來改邪歸正,成為有用之材。
四郎楊延朗,天生武功高強,在所有兄弟之上,「京師第一美女」潘語嫣無可救葯地愛上了他,後來他們的愛情曲折離奇,盪氣回腸。
五郎楊延德,不喜歡戰爭,天生慈悲心腸,一心向佛,後來做了和尚。
六郎楊延昭,善解人意,能與各兄弟保持良好關系,亦最得父母寵愛,他沉迷武功,希望能改善楊家槍法,光大門楣。
七郎楊延嗣,性格內向,不敢冒險,時常為眾兄弟添上不少麻煩,但同時亦添上不少歡樂,在楊家最不受寵。
歷史上的不說,反正《楊家將》評書里說的八個孩子的名字分別是:
楊延平、定、光、輝、德、昭、嗣、順(八郎是後來收養的)楊家將在山西省代縣城裡,有一座頗有氣概的鍾鼓樓。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勛,而流傳到今天的一處珍貴遺跡。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佔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先和主帥潘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只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里,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業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斗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游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跡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台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斗、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裡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頓時亂作一團,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眾稍稍坐定,台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掛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里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只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斗。在中國歷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家將。這些家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盪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里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家將戰斗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注目車外,看著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家將的事績,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家將以及薛家將、呼家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范疇,而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楊延輝(四郎) 楊延德(五郎) 楊延昭(六郎) 楊延嗣(七郎)
⑹ 《忠烈楊家將》帶你走進真實的楊家將
楊令公:確有其人絕食而亡
史實:歷史上真正的令公楊業本名楊重貴,原本是北漢名將,後歸北宋。因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被朝廷委任掌管山西一帶的駐防事宜,人稱「楊無敵」。公元986年,宋軍大舉北伐攻遼,楊業、潘美率軍北上,和遼國蕭太後率領的遼軍對抗。主帥潘美與監軍王 迫令楊業出戰,楊業自知不敵,但仍力戰,終被陷於陳家谷口(今山西朔縣南),重傷被俘,絕食而亡,年約60歲。
電影:《忠烈楊家將》中,楊二郎原本聽從大郎勸告要帶弟弟們回家,但他又趕回去拚命被敵騎踩踏而死,「大哥我不能讓你一個人走」是他最後的心聲。
楊三郎:電影最帥氣主角
史實與演義:歷史上的三郎楊延順籍籍無名,但在《楊家將》演義中,被改名為楊延光的他在北遼陣前斬將奪旗,當真是如入無人之境。金沙灘一戰中,被「馬踏如泥」而亡。
電影:周渝民飾演的楊三郎擅使弓箭,頗具《魔戒》系列中「精靈王子」的感覺,片尾他和遼軍弓箭高手蕭風在蘆葦叢對決的場面,相當有意境,最後死於耶律原的突然襲擊。
楊四郎:歷史上是唯一殉國者
史實與演義:歷史上的四郎楊延玉,是楊門七子中唯一一個殉國的人。他曾隨父征戰,於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在評書《楊家將》中,四郎楊延輝被寫成楊家將中唯一長壽的一位。金沙灘一戰被俘後被遼國招為駙馬。15年後,他過關探母,助宋破遼,多有功勛,得以與家團圓。因此在京劇中,《四郎探母》一直都是名篇。
電影:《忠烈楊家將》中,四郎和五郎一起將烽火台點燃,堵死去路,與遼軍展開廝殺。身受重傷之際,二人抱著同歸於盡的念頭,一起將眾多遼軍推落深崖,但兩人也隨之落下。不過,鏡頭閃回至兩人幼時嬉戲的畫面,暗示深諳水性,只能算是「失蹤」,或說留有伏筆。
楊五郎:出家五台山
史實與演義:歷史上的五郎楊延環官拜殿直;而在《楊家將》演義中,他被改名為楊延德。在瓦橋關前單人獨騎踹遼營,生擒過遼國郡馬耶律高。在金沙灘一戰中受傷,後在五台山出家,但大破天門陣的時候出山,之後也多次出面扶助楊家後代立功。
電影:在《忠烈楊家將》中,身為「軍醫」的五郎和四郎一起將眾多遼軍推落懸崖,不過導演於仁泰並沒有拍出兩人的結局,給觀眾留了一個懸念。
楊六郎:唯一返國楊家將
史實與演義:歷史上的六郎楊延貴同樣官拜殿直;在《楊家將》中,改名為楊延昭的他也是金沙灘一戰中唯一一位返國的楊家將,後來病死在關外。
電影:《忠烈楊家將》的楊六郎貫穿始終,還有他和柴郡主的愛情戲。這個人物十分糾結,從最初的愛情到背著父親的屍身一路逃,一路被追殺,最後不得不與耶律原決一死戰。但他的武力明顯不行,最後是靠機智應變打贏了對手。
楊七郎:演義和電影中同樣悲壯
史實與演義:歷史上的七郎楊延彬無甚可講;但在《楊家將》演義中,七郎楊延嗣是最具悲劇性的一個人物,曾在銅台關箭射遼將救駕,幽州一戰也是橫勇無敵。但因在爭帥印擂上打死太師潘仁美之子,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後綁在芭蕉樹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
電影:楊七郎莽撞而沖動,為替六哥出氣,失手打死潘仁美之子潘豹,引發了潘仁美對楊家的報復。兵困兩狼山時,他向潘仁美求援,但潘仁美假稱他是遼軍探子,將其亂箭射殺在城牆下。
⑺ 楊家將評書MP3下載
全集,必須能下載的,迅雷,旋風等都行。必須是MP3格式的。劉蘭芳的
⑻ 聽說《忠烈楊家將》是那幾個郎
楊業(楊令公) – 鄭少秋飾
敗與不敗,都會成為歷史
楊業為人忠直,文武雙全,戰無不勝,故被封被為「無敵」,為國家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在重文輕武的宋朝里,絕對是不可或缺的猛將。
一代忠臣,有感年紀漸長,出戰時已有力不從心之感,本想在其六十五大壽之後把衣缽交給楊門七子,從此安享晚年。豈料遼軍突然犯境,楊令公領命擔當先鋒出征迎敵。時任大帥的當今國丈潘仁美因自己兒子潘豹比武打擂死於楊家七郎手上而對楊家懷恨在心,趁楊令公於金沙灘奮勇抗敵之時,突然鳴金收兵,剩下令公孤獨作戰,楊令公雖已暮年,但仍奮勇殺敵,奈何以寡敵眾身受重傷,被遼軍圍困兩狼山山城。
楊令公雖獲七子奮勇營救,但仍難以力挽狂爛,陷於苦戰。最後令公為免自己成為七子累贅以至楊家七子繼續犯險,憤然撞向李陵碑自盡身亡,了結「無敵」的一生。
楊延平(楊大郎)-鄭伊健飾
假如兄弟中註定死一個,我選擇自己。
楊家七子之首,兄弟們都習慣對他馬首是瞻,加上其個人魅力澎湃,培養成其獨特的領袖風范,故深受楊家將領愛戴。
在得知令公被困兩狼山後,主動請纓出兵救父,得悉「七子去,六子還」的預言後,跪地承諾必會讓老父及兄弟平安歸來,令佘太君放行。
大郎雖有出色的領軍能力,但奈何兵力懸殊且未有援軍,令楊家軍陷入苦戰。雖然最終成功救出老父,楊家軍奮力抗敵亦落得全軍覆沒。大郎在令公死後,冷靜地帶領眾兄弟退回宋國。在遼兵一路窮追猛趕之下,大郎腦海即閃出「七子去,六子還」的預言,故決定犧牲自己,以保眾弟平安。
楊延定(楊二郎) – 於波飾
我不會讓兄弟的魂靈,孤獨地漂泊
楊二郎是楊家眾兄弟中最單純,最率直,最無機心的一人。二郎十分敬重大郎,因為自己力大無窮。所以也是楊家將中作先鋒、打頭陣的角色,更是七子中最勇敢的一員。
二郎與大郎感情最為要好,預感大郎將遭遇不測,他憤然回頭激戰遼軍,激動的情感把他的力量發揮到無限大,二郎的狂態一度令遼兵難以靠近,奈何蠻勁未能助二郎脫險,最終被耶律原使計擊殺二郎座騎,將二郎壓倒在地,再以雄渾的戰馬連環踐踏在二郎身上,一代力王就在咆哮聲中戰死沙場。
楊延光(楊三郎) – 周渝民飾演
復仇,只用一秒
與口直心快的二郎相比,三郎沉默寡言,他最擅長的武器,正是極需觀察力的弓箭。三郎的箭法無雙,是一代神射手,箭無虛發,百發百中。
兩狼山一役中,在遼軍大舉進攻之時,三郎擔當起第一道防線的重任。在令公和眾兄弟死後,三郎肩負起保護六郎和父親屍首的使命,見遼國神射手蕭風苦苦進逼,便毅然停下與其單挑。在雙方箭盡之際,三郎憑著膽色與勇氣把握機會,用身體接下蕭風最後一箭,並將其擊殺。可惜不防耶律原在旁伏擊,一代弓神就此撤手塵寰。
楊延輝(楊四郎) –李晨飾
用敵人的鮮血,燃燒我的生命
生性樂天的四郎喜愛無拘無束,是感情澎湃,重情重義之人。四郎在戰事中負責進攻,與擅長防守的五郎一攻一守,是戰場上的最佳拍檔。
得知老父、大哥及二哥相繼身亡,悲痛之情未令四郎失去理智,反而更認清目標,就是要保護六郎安全帶著老父屍首回國。四郎聯同五郎合力抗敵,奈何遼軍人多勢眾,四郎且戰且退,最終面對熊熊烈火,別無退路下,遂與五郎一同躍下深海,生死未卜。
楊延德(楊五郎) – 林峯飾演
我醫得了天下,卻醫不了宿命
五郎比較內斂,精通醫術。在與四郎阻擋遼軍前進一役中,一向穩重的五郎也不能自控,悲憤的情感把隱藏在五郎體內的獸性爆發出來,與遼軍追兵大戰。二人最終硬生生將一眾遼兵推下懸崖!可惜遼兵勢大五郎無路可走,只得與四郎一同躍下懸崖,生死未卜。
楊延昭(楊六郎) – 吳尊飾演
帶爹回家,是我唯一的使命
六郎天資聰敏且武藝高強,一手楊家槍法更是舉世無雙。
六郎與柴郡主相戀多時,可惜天意弄人,國丈之子潘豹看上柴郡主,為免國家內亂,令公決意犧牲兒子的愛情,禁止六郎迎娶柴郡主。及後,七郎為六郎出頭打擂而誤殺潘豹,觸發潘仁美公報私仇,六郎為此一直深感內疚,認為自己因兒女之情而禍及全家。
楊令公於當晚自殺身亡,六郎彷似在一夜之間成長,主動要求保留令公屍體,誓要把父親帶回家交給母親。眾兄弟戰至最後,為保住楊家一點血脈,眾兄均誓死保護六郎周全,望六郎能殺出重圍,安全回家。最後六郎不負眾望,大戰悍將耶律原時,在重要關頭使出絕殺「回馬槍」,手刃仇敵耶律原。
楊延嗣(楊七郎) – 付辛博飾演
如果可以重來,我寧願沒有走上擂台
七郎個性沖動,誤殺國丈潘仁美之子潘豹而闖下彌天大禍。得知父親受困兩狼山後,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七郎在楊家眾將被圍困山城之時,獨自離隊到寰州向潘仁美請救兵。但守在寰州城的潘仁美竟以七郎私通勾結遼國為由,拒絕打開城門、派出援兵。慘被誣蔑的七郎盛怒下以長槍擲向潘仁美,宋兵眼見主帥受襲,逼不得已向七郎發箭,一代少年良將就這樣萬箭穿心含冤而死。
⑼ 正史是怎樣記述楊家將的,和評書里的楊家將一樣嗎
小時候最喜歡聽田連元老師播講的評書《楊家將》,楊家將捨生忘死,忠心報國,滿門忠烈的事跡給我留下深刻的影響,常為他們英勇而感動。
史書與評書是有差異的,史書趨於事實評書是可以演義。
那麼真實的楊家將是什麼樣的呢?正史又是如何記載的呢?據《宋史楊業傳》記載:
1.出身於官宦之家,育有七子
楊家將中的楊繼業,真名叫楊業是並州太原人,他的父親楊信,任後漢麟州刺史,楊業出身於官宦之家,楊業共有七個兒子分別是
楊延昭智勇善戰,他把所得的賞賜都用來慰勞軍隊,從未用於家中。
他毫無架子,不講排場,他號令嚴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敵人必定身先士卒。
他把功勞歸於部下,所以人人願意為他效力。他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軍畏怕他,稱他為楊六郎,1014年楊延昭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⑽ 《忠烈楊家將》怎麼樣,看看我點評
原以為《忠烈楊家將》不過是中規中矩的古裝主旋律片,所以觀看的興致不強,但也不反對看看眾多帥哥,而且心中覺得再差也不會比《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差。一看之下,雖果然不比楊門女將差,畢竟那個已經差到無極限,但中規中矩卻略有欠缺,比規矩還要低質量一些,不能說中規中矩。令人感嘆。中國大陸的電影竟然連規矩都難以達到。
影片由河南電影集團與華誼兄弟投資,於仁泰編劇、導演。還是這一招:大陸出錢,給香港電影老油子玩。這也是無奈,內地導演的職業精神更差,像陸川這樣,用錢超支,時間超期,僱傭水軍造勢,最後拍出來還是賠本賠名聲,賈樟柯、管虎、寧浩、陸川、楊樹鵬、烏爾善,這些人比香港老油子更不靠譜。
情節跟評書與京劇不一樣。這原是允許的,但有個原則,只能改的好,不能搞的差,否則現成一句話等著——還不如老老實實照已經在觀眾心中定型的傳統情節拍!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如當初就畫犬。
在情節上,《忠烈楊家將》把原來的金沙灘楊家七將援救皇帝而英勇獻身,改成二郎山楊家七子援救父親而死傷殆盡,境界的高下迥然不同。今天的電影,把第一民族英雄家族的忠烈精神大大降低,從忠烈,弱化成了孝義。這可能也有錢的問題,財力不足,所以情節越簡單越好,變成了父親被困,七個兒子從家裡出發跑了救,最後父親沒救成,自己倒一個接一個損失了。主題思想的崇高度大大被壓低了。香港導演和大陸資本家的沒文化,可見一斑。
這里的問題之一,在於楊家將武功的被貶低。傳統評書、京劇里,那是冒死救皇帝,所以不管有多危險也要沖。而現在是有足夠的謀劃條件救父親,結果是幾乎全死光,父親也只背回了屍體,主人公們形象盡毀。實際上抬高了遼人的武藝。尤其後來一百多個遼人追來,楊家將六個人被他們逼到死傷殆盡,其風范比評書和京劇里矮了幾大截子。以六位主角,對一百多龍套,本該綽綽有餘。香港老油子的頭腦,早已不靈光了。
楊業撞李陵碑,原本無比悲愴,電影里保留這一元素,卻改為蘇武托夢告訴楊業,老羊不死,小羊全都回不了家,於是楊業自盡。境界高下大不相同。而且,楊業自盡之後,兒子們仍然是背著他騎馬回,而且死傷殆盡,並沒顯示出小羊回家的重大意義。父與子就這么你為我死,我為你死,死成一團。武功、謀略、忠烈的精神,都沒看見。
導演還自作聰明,讓佘太君夜訪鬼谷先生,不知這是什麼人,莫非是蘇秦張儀孫斌龐涓的師父活了一千多歲?鬼谷先生住在深山裡,京城的佘太君一兩個小時就到了,也不知是不是乘的私人飛機。鬼谷先生給佘太君一張紙條,寫著天意已定,「七子六子回」。這是說唯有六郎回,但太君不知,以為七個兒子裡面得死一個,於是她竟然私下把這仗字條給了楊大郎。作為香港導演智商象徵的這位母親什麼意思?這不就是暗示大兒子死嗎?做母親的,而且是鬼谷先生多年老友,應該這樣嗎?後來楊大郎果然主動赴死,而且把字條給楊二郎看了,楊二郎先是服從「天意」離開,然後想想不對,又回來了,楊大郎以一條命拖延了追兵二十分鍾,殺了二十多人,而楊二郎因為逆天行事,一個人被殺成,僅僅拖延了兩分鍾,白送自己一條命,畫外音是「大哥,我不能讓你一個人走」。這是什麼規矩?難道先退走,以後來報仇,不更男子漢?全片最後一句台詞,是佘太君說的「我們,回家」。這原是編導精心設計。可惜我被報紙劇透了,其震撼力大減。(我想,這楊家將故事我全知道,無所謂劇透,於是報紙報道照看,結果這個關扣被劇透了。)但是,仔細回味,這句台詞的狗尾泥足之病,還是很明顯的,生生把忠烈激昂的報國衛民復仇之精神,壓低為悲悲切切家族的恩怨傷懷。與之相應的是,遼國元帥也是這個德性,為報父仇,不顧大軍大營,孤身一人死追楊六郎,甚至意圖辱屍,把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拋之腦後,跟被壓低了的楊家正是半斤對八兩。
這種矮化英雄的傾向,跟鄧時代的軍中文宣風格是一致的。這個時代的軍隊主旋律歌曲,全是唱母親和唱悲切的犧牲風採的,一片哀婉。(軍營里有男兒之歌,流傳不到社會上,《士兵突擊》里有,「D中央指向哪裡,我們就打到哪裡」。)影片畫面較美,大片的蘆葦。也血腥,刮骨療毒,刮下來的血絲絲血糊糊在盆子里特寫。慢騰騰,處處是定格的特寫,甚至楊二郎憋屈的死了,遼兵都走了,鏡頭對著非明星扮演的楊二郎屍體特寫、定格,好久好久,除了拖延時間,沒別的解釋。雖然只有一個半小時多一點點,看的時候卻覺得長,因為情節太簡單,有沒有什麼懸念(觀眾早知道楊家將必然死傷殆盡,影片也預言了)。
卻又有含糊掉的。楊七郎沖出遼兵重圍,又沖進五萬遼兵包圍圈,殺到潘仁美的城池下,這一過程,竟然一個鏡頭也沒有。大約導演覺得自己對楊家將的整體武功定位為比普通人高一點點,現在把楊七郎塑造得如此神勇,不好交代,於是無恥地採用了含糊過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