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王陽明年譜在線聽書

王陽明年譜在線聽書

發布時間: 2021-06-17 13:00:40

⑴ 王陽明為何短命

活不到多少歲算是「短命」,沒有統一的說法。古人一般把60歲稱為「下壽」,80歲為「中壽」,百歲以上為「上壽」。王陽明先生享年57歲,還不到下壽,說「短命」也說得過去。

貴州陽明洞前的王陽明和弟子們雕像

嘉靖六年(1527),朝廷讓已經在家鄉講學6年之久的陽明復出,征討廣西田州岑猛的叛亂。當時,陽明的肺病已經很嚴重,他幾次上疏推辭,不被批准,只得抱病前往。叛亂平定後,陽明上疏朝廷班師,但朝廷的旨意遲遲不下。他因為身體狀況愈來愈差,只好不經批准就班師。在歸途中,病體更加嚴重,還沒有回到故鄉,就在江西南安境內病逝。

陽明先生一生身體都不大好,他早年患有肺病,最終死於肺病。然而,他11歲就立志「成聖賢」,37歲在龍場悟道。此後20年,他立志講學,傳播心學。然而朝廷卻讓他做官、剿匪、平叛。他立功之後,往往得不到賞賜,還遭受小人的誣告。他是心學大師,身體不好,卻有無比強大的內心;壽命不長,卻做了無數長壽者做不到的事,成為中國歷史上「三不朽」人物。

⑵ 白鹿洞書院重煥生機的原因是什麼

白鹿洞書院在宋代以來,屢有興衰。明初百餘年亦沉寂。正德年間,因書院興復活動劇起,江西提學副使蔡清、李夢陽相繼修葺,由此這所著名的歷史悠久的書院又煥發生機。王守仁在正德十三年(1518),以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曾派其門人主持白鹿洞書院,並派人將其《大學古本》、《中庸古本》等手書送往白鹿洞書院,刻於石碑之上,以「求正於」朱熹對古本《大學》、《中庸》的章句註疏。白鹿洞書院是理學教育的書院楷模,王守仁著意用其「知行合一」說來改造這所書院,所以很注意它的內在文化教育傳統的改革。據《白鹿書院志》和《王陽明年譜》載,正德十三年至十五年間,主持白鹿洞書院的是王守仁的得意門人蔡宗兗,他曾任興化府儒學教授,是徐愛同時及門的陽明學信徒。白鹿洞書院作為宋以後的理學建設重地,為後起的理學革新教育家改革的重點,這是不難理解的。正德十六年,王守仁在明武宗死後至世宗即位的政治更替之際,立即召集門人集會於白鹿洞,以「共明此學」。時蔡宗兗、夏良勝、舒芬、萬潮、陳九川等在白鹿洞,王守仁遺書門人鄒守益等「宜急圖之,不當徐徐而來也」。王守仁在《紫陽書院集序》一文中指出:「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然予聞之,德有本而學有要。不於其本,而泛焉以從事,高之而虛無,卑之而支離,終亦流盪失宗,勞而無得矣。是故君子之學惟求得其心,雖至於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於吾心之外也。……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故心外無學。」可見他刻意以「心學」來改造理學。繼王守仁之後,湛若水亦於嘉靖十年(1531),將其所著《心性圖說》、《四勿總箴說》讓人刻於白鹿洞書院,由此遂成為書院的重要教材之一。嘉靖十七年,王門後學徐階,以江西提學副匝身份邀請九江教授薛應旃兼任白鹿洞書院山長。薛應旃的孫子薛敫教是顧憲戍、顧允成的老師,史稱東林之學源於癢,可見白鹿洞書院對後來的東林書院有學術影響。白鹿洞書院在明中葉由陽狙學派和甘泉學派的學者易主洞事,陽明弟子除蔡宗兗外,還有鄒守益、張元沖、魏良器、王宗沐等在書院講過學,王畿亦曾撰寫了《重修白鹿洞書院記》。湛甘泉的門人如何遷等亦對白鹿洞書院建設作過重大貢獻。此外,還有王門後學鄒元標、李材及徐階等對白鹿洞書院頗有建樹。萬曆三十一年(1603),王守仁在該書院宗儒祠獲得了與周敦頤、朱熹、陸九淵並祀的神位。迄止明末,白鹿洞書院規模仍很大,佔有學田達千畝以上。

⑶ 王陽明 上下怎麼樣

誰說書生百無一用? 記得第一次來到南昌,不知陽明路的「陽明」何解,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陽明路紀念的是明代大儒王陽明。後來游廬山時,又在秀峰境內的李璟讀書台下看到了王陽明在江西平定寧王之亂後寫的一篇《記功碑》,不禁對王陽明生出一股欽佩之情,想他一介文臣,竟有如此大智大勇平定叛亂!此後又涉獵到他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學思想,對他的心學思想興致盎然。然而對王陽明的零零碎碎的了解總是覺得還不夠,像是盲人摸象一般,直到看到豫章心月的《王陽明》一書,才大致對王陽明其人其思想有了一個整體上的認識。《王陽明》一書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深厚真摯的情感,以及獨特的結構形式描繪出了王陽明可歌可泣的一生。 首先,本書在內容上力求真實全面,主要根據《明史》、《王陽明年譜》等正史資料編撰而成,基本上沒有什麼虛構造作之處。因為真實,所以更動人!本書從王陽明出生時寫起,將他的童年趣事,求學科考,官場風雲等一生經歷娓娓道來,呈現給讀者一個完整的真實可感的人物形象。王陽明不再是一個冰冷而遙遠的歷史人物,而是我們可觸可感的血肉之軀。書中的王陽明有過無憂無慮的淘氣,有過稀奇古怪的幻想,有過血氣方剛的沖動,有過呼朋喚友的快意,有過平淡度日的安然,也有過遭忌貶謫的苦難,也有過剿匪平亂的智勇……所有這些編織成了一個真正的王陽明,一個至情至性,憂國憂民的王陽明。 其次,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融入了他的日常言行中,這就使得那些誤以為哲學思想空洞玄遠而將其束之高閣的人,能夠輕松地於淺顯的文字和生動的言談中領悟到心學思想的精髓。作者將心學思想貫穿於王陽明的日常言行中,通常以輕松活潑的對話的形式來表達,融入了平實真切的生活情境,這不僅使得深奧的哲學思想變得通俗易懂,而且也符合王陽明反對皓首窮經,迷信經典權威,講求知行合一,於本心內求理的為學主張。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影響廣泛而深遠,門徒眾多,據說日本近代的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隨身佩戴的印章上就篆刻了「一生俯首拜陽明」七個字。本書通過描寫了王陽明哲學思想日益成熟和日益精深的歷程,將其思想通俗化,向普通大眾闡釋了陽明心學的真正內涵,本書必能對傳播、弘揚陽明心學和中國傳統文化起到巨大影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是一部場景式的歷史小說,選取王陽明一生當中的重要時刻,交代了時間地點,主要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將他的一生剖析在眾人面前,又把每一個細節巧妙而自然地連貫成一個整體,就這樣,王陽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整個人生躍然紙上。這本書中的每一個場景既可單獨成篇又是整本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讓人慾罷不能。本書文筆細膩生動而通俗易懂,以最朴實無華的文字譜寫出了最深刻真摯的情感,以及王陽明最真實動人的一生。 王陽明完全不同於當時的其他儒門學子,只知皓首窮經,空談學術,而是在程朱理學的統治下另闢蹊徑,撇開門戶之見,廣納儒釋道諸家思想的合理處,創建了自己的心學體系,並堅持身體力行。王陽明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他卓越的軍事和治國才能。文中以大幅篇幅描寫王陽明南方剿匪,平定寧王之亂等戰事,以及餘下的富國安民,興辦教育之事,將王陽明文可治國,武可安邦的曠世之才表現得淋漓盡致。豫章心月對王陽明研究得深入,理解得透徹,且文采斐然,以五十萬余字洋洋灑灑地將一個文成武略,大道獨行的鴻儒形象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認識王陽明可從本書始!

⑷ 王守仁傳習錄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明代餘姚(今浙江紹興)人。是宋明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地位僅次於朱熹,為明代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的創始人,其學說思想在明中葉以後影響深廣且久遠,且流播於海外。

王守仁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封建官僚家庭。相傳他幼年語音器官不發達,但智力頗高,5歲時開始啟蒙。少年時不滿師教,豪邁不羈,常以「讀書學聖賢」為志向。18歲時曾師事廣信(今江西上饒)著名理學家婁諒,2l歲舉鄉試後,兩次春闈落笫,直至28歲方登進士第。在仕途中屢不得意,苦惱於求師友之不可得,又深感「我才不救時,匡扶志空大」 ,故精神無所寄託,時而泛濫於辭章,時而是非朱學,時而出入佛老,年30辭職回鄉築陽明洞,習道引術,久之悔悟,遂絕出世之念。年33歲時主考山東鄉試,改兵部選清吏司主事。次年與湛若水聯講席於京師,從此專志授徒講學,講學內容主要是「格物之說」。

正德元年冬,王守仁因上疏相救以言得罪的戴銑等言官,引起了宦官劉瑾的憤怒和報復。被廷杖後發配到貴州龍場驛任驛丞。在這里他居夷處困,冥思苦想。頓悟「格物致知之旨」,因此他提出了與程朱理學大相異趣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學命題,並開始在書院講學實踐中宣傳他的這一思想主張和建構他的學說思想體系。

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離開龍場,出任廬陵知縣歷七月,於次年初回京調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此後歷任吏部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南京鴻臚寺卿等職。後因受命鎮壓農民起義,升任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左都御史等職,因其鎮壓江西、福建等地的農民起義、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和鎮壓廣西思、田等地少數農民起義有功,授予南京兵部尚書,封為新建伯,死後謚文成。王守仁在地方從政和治軍時,大辦書院,廣授門徒,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了他的教育學說,提出了繼「心即理」、「知行合一」說之後的「致良知之教」,並創立了「別立宗旨,顯與朱子背馳。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 的陽明學派。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自成體系,內容豐富,在學術觀點上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故開一代學術風氣。總體說來,他的教育思想是為了矯正程朱理學流弊以「整治人心」而為挽救明王朝政治、道德、教育危機而因時闡發的,他自稱其學說主張是救時救弊的。他認為程朱理學的教育哲學,「析心與理為二」,「外心以求理」;在教育實踐上只是「空口講說」的章句支離末學,故「以學術殺天下」,是造成明王朝士風衰薄,使「功利之毒」,「淪浹於人之心髓」,導致政治、道德和教育危機的根源。針對程朱理學教育的流弊,他提出要重振孔孟之道,突出倫理本位,扭轉空疏學風為實德實行的「實學」,重建新儒家教育學說,以維護封建綱常名教和明王朝封建統治秩序。王守仁的教育學說,其主要命題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核心命題是「知行合一」。所謂「心即理」,作為「知行合一」的理論基礎,主要是講人的心性即人的本質與倫理道德關系的。認為人的本質是由天賦的道德理性來體現的,這種理性即是「心」,「心」的本體和作用只要順其自然發用流行就是「天理」,外在的客觀的道德規范與行為等,都是「心」作用和表現的結果。由此他提出了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動機與效果、知識與德行、心理與倫理等在道德實踐主體身上完全得到有機統一的「知行合一」說。所謂「知」,在這里強調的是對道德理性和道德價值與作用的認識,它包涵道德實踐主體的道德意識、選擇、判斷和自我良心(良知)的覺醒,所以王守仁所講的這種「知」,他稱其為有別於朱熹所講的對儒家經典和對道德規范等外在知識的認知,換句話說,王守仁所指的「知」是一種超經驗超知識的內心體認,而非通常所言的感性認識,因此他稱這種內心德性體認為「真知」或「良知」。「知行合一」的「行」,在王守仁這里也不是指的對知識技術的運用,更不是指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而是指個人的道德實行。他認為「真行」應當以「真知」為起點,它包括道德實踐主體的「一念之發」到由良知支配下的一切心理活動與由這種心理向外延伸的一切道德實踐。王守仁依據上述理論,提出了旨在伸張個性的道德修養的「致良知之教」。致良知即要求道德實踐主體按照「知行合一」的邏輯路線,由內向外地將「良知」「良能」引伸到現實道德生活領域,在道德實踐(包括主觀道德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自己,以致達到內在與外在完全統一的「心即理」境界,成為內聖外王的表裡一致的「聖人」、「君子」。在對待知識學習和道德修養的矛盾問題上,王守仁要求打破儒家傳統的「先知後行」和朱熹強調的「讀書窮理」等為學原則與為學步驟,使「尊德性」與「道問學」完全統一在「致良知』的全過程中,在道德實踐層次把知識學習和道德修養完全成為發展與完善道德實踐主體個性的方法。由此他指出「經學即心學」,要求千經萬典均要為我所用,不要把知識學習和道德修養割裂開來,以知代行,因為以知代行的結果是「析心與理為二」,最終造就的只是空口講說的「道學模樣」的功名利祿之徒。

王守仁的著作,多由其門人徐愛、王畿、錢德洪、歐陽德、鄒守益等人記錄、搜集和整理印行。嘉靖四十五年(1566)基本整理完畢。隆慶六年(1572),浙江巡撫謝廷傑匯集陽明學派弟子整理的王守仁著作,刊刻成《王文成公全書》,共38卷。其中《傳習錄》3卷,《文錄》、《別錄》、《外集》、《續編》等共28卷,《年譜》與《世德紀》共7卷。自此以後,王守仁的著作在明中後期至清末,乃至今天,隨著社會思想和文化建設的需要,屢有印行。在明末傳至日本,印有日文版本。本世紀在歐美,尤其在美國也廣為流播,1916年由雷德里克·古德里奇·享克翻譯的《王陽明年譜》、《傳習錄》、《大學問》以及書札51篇、雜文20篇合輯為《王陽明哲學》在芝加哥出版。50年代美藉華人學者陳榮捷編譯有《傳習錄與其他王陽明理學著述》(Instruction for Practical(iving and Other Neo-Confucian W ritings by Wang Yang-ming)在美國出版。

《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載於《王文成公全書》,為一至三卷,亦有單行本。卷上是王守仁講學的語錄,內容包括他早期講學時主要討論的「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問題;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書,此外還有《社會教條》等。在卷中最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又名《答人論學書》)和《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著重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論;卷下一部分是講學語錄,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論》。《朱子晚年定論》包括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朱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旨在讓朱熹作自我批評與自我否定,證明朱熹晚年確有「返本求真」的「心學」傾向。卷下收錄的王守仁講學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致良知」的。《傳習錄》是由王門弟子徐愛和錢德洪等編輯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歷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其中的語錄是王門弟子分別記錄的,編輯者只作了匯編工作,註明哪些條是由誰記錄的,未作進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條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7封書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筆,是王守仁論學書的代表作,但閱讀這些書信時,如果與其他有關論學書信聯系起來看,它們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於編者的取捨,如《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大學問》等重要著作未予收錄其中,它對於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顯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評介《傳習錄》一書時,有必要聯系《全書》中的其他篇章。

⑸ 曾國藩認為讀書人要有志有識有恆其中有恆是最不可或缺的。對嗎

曾國藩在家書中給了我們答案:「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01

讀書須有志,志當存高遠

蘇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想做成一番事業,堅韌不拔之志必不可缺。而立志不堅,即便你有曠世之才,也難以濟事。

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年少時便立下「讀書學聖賢」的志向,並把它當作一生的追求。

據錢德洪、王汝中所編的《王陽明年譜》記載,王陽明11歲在京師讀書時,曾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塾師答:「惟讀書登第耳。」但少年王陽明卻並不認同,他沉思一會,說道:「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讀書學聖賢」如何才能實現?王陽明思考了大半生。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陽明因上書救戴銑觸怒了宦官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的荒僻之地。

在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無人問津的落寞之後,王陽明日夜反省,終於在一天半夜恍然大悟,寫下了著名的教誨四則《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而《教條示龍場諸生》首則便是「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王陽明強調:「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在他看來,現在的讀書人曠廢學業、墮落懶散、百事無成,都是由於志向未能立定罷了。志向沒有立定,就只能像沒有舵木的船一樣隨水漂流,像沒有銜環的馬一樣任意奔逃,最後什麼地方都到不了。

在大徹大悟之後,王陽明更加堅定了「讀書學聖賢」的志向,一心向學,為後世樹立了讀書學習的榜樣。

志之所向,無堅不摧。所以祖逖矢志報國,聞雞起舞;楊時潛心經史,程門立雪。

「有志則不甘為下流」,心中有理想,就不會碌碌無為地沉湎於流俗;胸中有志向,就不會默默無聞地束縛於慾念。

有人說「心中有志,萬事可成」。有理想,奮發昂揚;有抱負,鬥志不消。

讀書須有志,車胤夏夜練囊盛螢,孫康冬夜映雪讀書。有志之士,「雖千萬人吾往矣」。

多年後,讀書立志、志存高遠的王陽明終成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這就是堅持「讀書須有志,志當存高遠」的信念所得到的饋贈。

⑹ 王陽明為何短命

據後人分析,王陽明得了肺癌,這與他的學習和努力工作密切相關

這讓我想起了於伯雅演琴和謝志音的鍾子淇。他努力工作後英年早逝。

寒濕阻氣、阻血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導致90%以上的各種疾病。你能看見在陰涼處生長的植物嗎?更不用說活著的人了。

幾個月後,陽明先生平息了四田的叛亂。他還殺死了數百年來一直處於困境中的斷藤峽土匪。事情一辦完,他就寫信請他回老家休養。直到陽明先生去世,他都沒有等到詔書讓他回家休養。

1529年1月9日8時許,王陽明在江西省南安地區大余縣青龍鋪碼頭回家途中因病去世。在57歲的時候,陽光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最好的東西。盡可能地暴露在陽光下,各種陰涼病氣都會在暴曬時溶解。

⑺ 董沄拜師這篇短文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董沄拜師

原文
海寧董沄號蘿石,以能詩聞於江湖,年六十八,來游會稽,聞先生講學,以杖肩其瓢笠詩卷來訪。入門,長揖上坐。先生異其氣貌,禮敬之,與之語連日夜。沄有悟,因何秦強納拜。先生與之徜徉山水間。沄日有聞,忻然樂而忘歸也。其鄉子弟社友皆招之反,且曰:「翁老矣,何乃自苦若是?」沄曰:「吾方幸逃於苦海,憫若之自苦也,顧以吾為苦耶!吾方揚鬐於渤澥,而振羽於雲霄之上,安能復投網罟而入樊籠乎?去矣,吾將從吾之所好。」遂自號曰從吾道人,先生為之記。
(選自《王陽明年譜·嘉靖三年》)

翻譯
海寧人董沄號蘿石,因為能夠做詩在社會上很出名,年紀已經六十八歲了。到會稽來遊玩,聽說王陽明在講學,就肩膀上挑著瓢勺斗笠和詩歌書捲去前來拜訪。進了門,只行拱手禮,並坐到了上位。王陽明很驚異他的氣度,以禮敬重他,和他說了一天一夜的話,董沄有所領悟,通過何秦強行向王陽明低頭拜見。王陽明和他游覽往返於山水間,董沄每天都能夠聽到王陽明教誨,心中很開心快樂而忘記了回去。他家鄉的年輕人和好友都來叫他回去,並且說:「你已經老了,為何要這樣辛苦自己呢?」董沄說:「我剛剛幸運地從苦海中脫離出來,憐憫你們辛苦自己,你們反而認為我是辛苦的。我剛剛在渤海揚鰭遨遊,在雲霄之上展翅高飛,怎麼能夠又投入漁網和鳥籠呢?你們回去吧!我將依從我的愛好。」於是就自號為從吾道人。王陽明記下了這件事情。

札記
曾看到一則讀書故事《董雲七十拜師》,說的是70歲的董雲拜53歲的王陽明為師的故事。不過不知道這則故事的來歷。今日偶然想起此事,才去查了一下。這個故事顯然是《王陽明年譜》中記載的,只是此人姓名當為「董沄」。王陽明《從吾道人記》記載了這件事情。文中說到「海寧董蘿石者,年六十有八矣,以能詩聞江湖間」,又說「蘿石逾耳順而始知從吾之學,毋自以為既晚也」(注,「耳順」為60歲代稱),由此可知,董沄拜王陽明為師時為68歲。以此高齡而拜比自己年輕15歲的人為老師,確實是難能可貴,稱得上「老而好學」的典範了。

附錄
從吾道人記
[明]王陽明

海寧董蘿石者,年六十有八矣,以能詩聞江湖間。與其鄉之業詩者十數輩為詩社,旦夕操紙吟鳴,相與求句字之工,至廢寢食,遺生業。時俗共非笑之,不顧,以為是天下之至樂矣。嘉靖甲申春,蘿石來游會稽,聞陽明子方與其徒講學山中,以杖肩其瓢笠詩卷來訪。入門,長揖上坐。陽明子異其氣貌,且年老矣,禮敬之。又詢知其為董蘿石也,與之語連日夜。蘿石辭彌謙,禮彌下,不覺其席之彌側也。退,謂陽明子之徒何生秦曰:「吾見世之儒者支離瑣屑,修飾邊幅,為偶人之狀;其下者貪饕爭奪於富貴利慾之場;而嘗不屑其所為,以為世豈真有所謂聖賢之學乎,直假道於是以求濟其私耳!故遂篤志於詩,而放浪於山水。今吾聞夫子良知之說,而忽若大寐之得醒,然後知吾向之所為,日夜弊精勞力者,其與世之營營利祿之徒,特清濁之分,而其間不能以寸也。幸哉!吾非至於夫子之門,則幾於虛此生矣。吾將北面夫子而終身焉,得無既老而有所不可乎?」秦起拜賀曰:「先生之年則老矣,先生之志何壯哉!」入以請於陽明子。陽明子喟然嘆曰:「有是哉?吾未或見此翁也!雖然,齒長於我矣。師友一也,苟吾言之見信,奚必北面而後為禮乎?」蘿石聞之,曰:「夫子殆以予誠之未積歟?」辭歸兩月,棄其瓢笠,持一縑而來。謂秦曰:「此吾老妻之所織也。吾之誠積,若此縷矣。夫子其許我乎?」秦入以請。陽明子曰:「有是哉?吾未或見此翁也!今之後生晚進,苟知執筆為文辭,稍記習訓詁,則已侈然自大,不復知有縱師學問之事。見有或縱師問學者,則哄然共非笑,指斥若怪物。翁以能詩訓後進,從之游者遍於江湖,蓋居然先輩矣。一旦聞 ...

⑻ 《王陽明全集》收錄了哪些內容

《王陽明全集》收錄了《王陽明年譜》、《傳習錄》、《王陽明文集錄》、《雜著》、《王陽明書》、《王陽明詩集》等,是王陽明作品收集最為完備的一部著作。閱讀這部書,會對王陽明的生平思想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宋代大儒陸九淵,字子靜,自號象山翁,人稱象山先生。他率先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題,經王陽明繼承和發展,成為宋明理學的一個重要派別,影響極大。《象山全集》是保留陸九淵文學、哲學作品最詳盡的著作,也是全面了解心學一派的必讀書。

當代學者張祥浩所著《王守仁評傳》,全面而客觀地分析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並對陽明學說的建立、發展和傳承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本書語言簡潔流暢,說理清晰透闢,資料翔實縝密,值得一讀。

熱點內容
重生校園玄幻小說完結排行榜 發布:2025-01-11 02:53:15 瀏覽:952
羅子凌都市少年醫生小說 發布:2025-01-11 02:48:39 瀏覽:4
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 發布:2025-01-11 02:34:59 瀏覽:190
現代歌曲在古代的小說 發布:2025-01-11 02:26:44 瀏覽:839
海賊王的好看小說 發布:2025-01-11 02:21:32 瀏覽:72
小說排行榜異世靈武天下 發布:2025-01-11 02:19:17 瀏覽:359
有聖者聖賢之階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1 02:19:14 瀏覽:887
西方玄幻魔法系統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1 02:11:01 瀏覽:207
超級研究生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1 02:03:48 瀏覽:501
小說作文關於校園700字 發布:2025-01-11 01:54:25 瀏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