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聽書吧話說天下08

聽書吧話說天下08

發布時間: 2021-06-22 15:52:47

① 評書 單田芳

評書:亂世梟雄(單田芳)1-100回 http://www.china1000.net/downinfo/12621.html
單田芳評書
http://www.jm558.com/Software/Catalog57/10748.html
評書]《隋唐演義續集》,單田芳,100集mp3,268MB
http://bt.acnow.net/ShowBT/1904.htm
單田芳評書《大明演義》全集下載(共312回)
http://www.txgb.com/Soft/yinpin/18.html
我只給你列這幾個吧,其他的你可以用網路搜索一下

② 單田芳說過的所有評書加起來一共有多少回估計超過一萬回了吧

差不多吧。

單田芳總共出版過110部評書(還不算以前說的和沒有出版的),有的在100回以下,大多數在100回甚至200回以上,平均一下一部大概是120回,那麼總數肯定超過一萬了。
光 大明演義 三俠劍 亂世梟雄 白眉大俠 龍虎風雲會 水滸傳 隋唐演義這幾部書每部都超300啊!不是鬧著玩的

很偉大的說書人

呵呵 我發現lz很愛評書啊,我現在賺評書積分全靠您了

③ 我想要相聲、評書、影視劇中的精彩對白,急!!!!!!!!!

甲:唷,這不是小王嗎?
乙:唷,是老李,最近忙什麼哪?
甲:嗨,沒啥事,下下象棋,老沒見你們老爺子了,他還好嗎?
乙:托您福,還硬朗著呢。
甲:你爸爸也喜歡下象棋。
乙:是啊?
甲:可不,以前我老和你爸爸下棋。
乙:(小聲)我怎麼不知道?
甲:有一回我們倆下棋,我還剩一士,你爸爸還剩一象……
乙:那不和棋了嗎?
甲:是啊,依著我也是和棋,可你爸爸不幹,非得接著下不可?
乙:啊??那怎麼下呀?
乙:那不和棋了嗎?
甲:是啊,依著我也是和棋,可你爸爸不幹,非得接著下不可?
乙:啊??那怎麼下呀?
甲:呵呵,你爸爸有主意。
乙:什麼主意?
甲:你爸爸說了:「要不咱們士象都過河吧?」
乙:沒聽說過!
甲:然後呢你爸爸的象就過河了,我的士也過河了,你爸爸就拿他的象象我,我就拿我的士士你爸爸。。。你爸爸再象我,我再士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士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
乙:你給我滾!!!

④ 單田芳經典評書

這個。。。。。。

亂世梟雄不是電視評書,只不過是廣播播講,沒有視頻啊!

適合表演的評書,我認為短打評書比如三俠劍 白眉大俠適合表演,因為袍帶評書兵器比較長,扇子不好模仿,所以最好是短打評書,比如《白眉大俠》中徐良打閻王寨是十陣賭輸贏。

不過說實話這段書知名度不高,最高的 而且可以表演的是《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有很多動作戲,而且易於模仿,雖然很老,但是很經典。如果表演好的話會很成功的

⑤ 相聲 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

一 吐 不 快

梁藝甲:別人遇到新鮮空氣,總想做做深呼吸。

乙:呼吸呼吸新鮮空氣。

甲:我二叔不是這樣。

乙:他呢?

甲:喜歡一吐為快。

乙:聊點什麼呀?

甲:跟聊天沒關系。

乙:那怎麼叫一吐為快呢?

甲:把痰吐出來,他就痛快了。

乙:這么個一吐為快呀!

甲:早起上班兒,蹬著自行車兒,他能從家門口兒一直吐到單位的大門口兒。

乙:隨地吐痰哪!

甲:你以為呢?

乙:這可太不道德了!

甲:要怎麼你看騎車人都是走直線,唯獨在我二叔後邊兒騎車的,都跟那蛇行似的——曲里拐彎的。

乙:怎麼回事兒呀?

甲:還用問嗎——怕唾沫星子濺到臉上。

乙:這可太不像話了!這一路上,就沒人出來管管他嗎?

甲:用老北京的話說,叫臊著他;用上班人的話說,叫沒那閑工夫兒搭理他;用環衛工人的話說,叫素質低下;用執法人員的話說,叫別讓我碰上他。

乙:沒說他好的。

甲:也是無巧不成書,那天,還真就碰上了。我二叔正一吐為快呢,被大喝一聲:「你給我下來!」

乙:這口氣可也夠難接受的。那你二叔呢?

甲:二話沒說,乖乖兒地就從那車上下來了。

乙:也是覺著理虧。

甲:「這一路上,你倒是痛快了,別人受得了嗎?」

乙:(扮二叔)「我錯了!」

甲:「剛知道啊?你是願打還是願罰呀?」

乙:(奇怪地)怎麼還帶打的呀?(扮二叔)「我認罰。」

甲:「認罰呀,把這個戴上。」說著,遞過一個口罩來。

乙:「非典都過去了。」

甲:「我是怕你把病傳染給別人。還有,把你吐的痰都給收拾干凈嘍。」

乙:「我還是認打吧!」

甲:「打,也得等你收拾完了再說。」

乙:連罰帶打呀!

甲:「再說了,打,我也不能當著這么多人打你呀——等回了家再說吧!」

乙:還要追家打去呀?誰呀,這么厲害?

甲:你問管我二叔的這個人呀?

乙:啊。

甲:我爺爺呀!

乙:我說的呢!

21 郭德綱:一來就接了個好活兒,蓋一個70多米的煙囪!
於謙:還真不錯!
郭德綱:起早貪黑把活幹完了,人家來一驗收,死活不給我們工錢!
於謙:質量不行?
郭德綱:開始把圖紙拿倒了,人家讓修口井!

22 郭:哎~~~!曾經有一個賺錢的機會擺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機會過去了,我追悔莫及。假如上天再給我一個機會的話,我希望跟那個村長說:我願意去。假如非讓我在那工資前面加一個限額的話,我希望是:400元。

23 天冷了,給你寄了件大衣,郵局說太重,我就把扣兒鉸下來放口袋裡了。

24 白宮門口站了二十來人,有男的有女的,弄的兜子都准備好了――記者呀! 我得留神說話,別被他們抓住什麼把柄,丟中國人的臉。往下一走,這幫人全過來了:「師傅要盤嗎?「賣盤的!你說白宮文化局都干嗎吃的。

25 ――文順,拿的什麼?
――我媽給帶的雞蛋。
――給我吃。
――不給……你猜,猜有幾個。
――我猜出來你給我一個。
――……你要猜出來我把這兩個都給你
――…………5個?

26 ――是一假牙
――趕緊扔了吧。
――別扔啊,多可惜。
――怎麼呢?
――栓上個小棍兒,當癢癢撓兒。

27「今天說的這故事啊,離現在不遠,家裡有老人的可以回去問問——在春秋戰國時期啊……」

28 9014航班,由打西直門開往大興黃村,票價5元,請您登機。你說這多有意思。乘務員站那兒得喊,快上快上有大座兒,有大座兒。保你有大座!

29 某某降生,他父親病倒了,回到家之後,他母親最不容易。這邊兒是丈夫,這邊兒是孩子,都得管。給這邊兒喂餵奶,那邊兒喂喂葯,喂餵奶,喂喂葯。喂喂葯,喂餵奶。他爸爸特壯,這孩子吃錯葯了。

30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醫院,……腸子都斷了還不去醫院!……我是篡改唐詩宋詞第一高手。

31 守法朝朝憂悶,強梁夜夜歡歌,損人利己騎馬騾,正直公平挨餓。修橋補路瞎眼,殺人放火兒多,我到西天問我佛,佛說:我也沒轍!

3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啪!響木一敲)我叫郭德綱。人來的不少啊,我很欣慰,感謝各位的光臨。待會兒散場都別走,吃飯去。誰去誰掏錢。聽相聲二十,起鬨一萬六。再笑加錢。」

33「我們愛上電視台說相聲。為什麼?好說啊!導演安排人領著鼓掌。一上台,『今天』,嘩——,『我們』,嘩——,『給大家』,嘩——,『說一段相』,嘩——,『聲』,嘩——,(捧哏的:一個字兒一鼓啊!)『說得不好』,嘩——,說得不好也鼓掌!?

⑥ 哪裡有三國演義的評書啊~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語言生動、場面宏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使它的影響事實上已深入到中國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一、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擁劉反曹

1、 擁劉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現;

2、 擁劉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的,羅貫中繼承並將它熔鑄到了作品中,毛宗岡在修改時又加強了它;

3、 擁劉反曹的內涵:反映了人們對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對暴政的意願;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統思想的反映。

二、劉備、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詐、殘忍、虛偽;雄才大略、遠見卓識;——這是一個復雜的形象,羅貫中即寫其短,也寫其長,又不影響他的傾向性。

2、 劉備: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時又有統治階級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虛偽一面。

三、戰爭描寫。

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

相似處:都是以弱對強、都用了火功、結局都是弱者勝。

不同的特點:斗爭雙方的特點不同、面臨的情況不同等,使之寫來絕不雷同。

學習內容

一、講史文學之源流

宋代說話技藝十分發達。說話的演出地點不限於勾欄瓦肆,一般村野寺廟也有演出。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藝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而尹常賣以說五代史見稱,二人都是講史好手。

說話人無論是否高手,都需要講稿。當時有專門編寫講稿的「書會」。書會中人既要編寫故事,就不能不具備較為深厚的文藝修養和廣博的歷史知識。說話人的稿本經過不斷潤色增刪,就有可能演變成為篇幅越來越長的小說。

宋代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錄說話四家:

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撲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其中第四家為「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戰爭之事。」說三國故事應屬於這一類。

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匯集了唐宋流傳的三國故事,特別是小說者所講「一朝一代故事」之講稿材料,是經過無數次增飾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話三國志》雖是元代產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說話人的手稿。

說話材料如何成為話本小說?大概說話人起初靠口耳相傳,不靠文本,但口耳相傳,容易忘記,故事越增飾,則內容越繁復,越不易記憶,唯有利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免講說時遺漏。文字記錄不斷整理,則篇幅越來越大。這里有兩個小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會較為簡單粗糙,後來的整理增訂本可能較為繁富復雜,但刪節本卻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鈔寫流傳出去,因為由不同的藝人或文人各自潤色演繹,同一故事稍後可能出現眾多不同的版本。這里舉一兩個例子說明。現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間(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一般簡稱《三國志平話》,原作者姓名已佚,學術界認為是元代講史藝人說話的底本。這個本子現藏日本東京內閣文庫,有一百三十八頁,每頁上下兩欄,左右兩頁合起來,上面為一圖,下面為文字。說話人拿著這個本子,看圖覽字,可以口沫橫飛,隨機敷衍。這不一定是說話人的初稿,卻是一個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較為簡單粗糙的特點。另外一個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題為《三國志故事》,上圖下文,三卷,不題撰人,也屬建安書坊刻本。雖然上、中卷首行題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學術界大多認為並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書商故弄玄虛,實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間之產物。因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後一頁或二頁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頁故事,但頁碼卻連接而無中斷,明顯是書商偷工減料,為欺騙顧客而做的手腳。刪節本通常都是為了減省成本而印製的。

魯迅稱宋之說話人多高手,而不聞有著作;現存講史平話多為元人作品(1982,127頁)。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備《三國演義》的主要情節,是其雛形。

總括這一小節內容:中國講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說書人尤其喜歡講史。北宋時已有霍三究以說三分著名。但三國故事的零星片段流傳甚早,於唐代已有記載。宋人致力增飾鋪張,因而內容更豐富,情節更精彩。現存《全相平話三國志》是元人作品,應該是《三國志演義》的胚胎。

二、《三國演義》的作者、成書年代和版本

這一節「作者、版本和成書年代」提供的資料,其中涉及爭論的問題甚多,建議不要死記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長的專制帝王統治時代,很奇怪的是,中國小說和戲劇一直遭受正統文士的忽略和歧視,以致這類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現。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總是難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遺憾。我們這個課程選講的幾部巨著,其作者無一不有類似的情況。

《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說是羅貫中。有關其籍貫、生平事跡的記載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簡略。

關於羅貫中的籍貫主要有四說: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東原(山東東平)人,四是廬陵人。數十年來,以前兩種說法為多,但迄無定論。今人劉知漸、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東原說。從現有資料看,以東原說較為可信。

—、太原說

明佚名《錄鬼簿續編》雲:「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

二、杭州說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雲:「《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卷二十五「委巷叢談」雲:「錢塘羅貫中本者,南宋時人,編撰小說數十種。」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經籍考·傳記」類雲:「《水滸傳》羅貫著。貫字本中,杭州人。」

三、東原(東平)說

明庸愚子(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雲:「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

王利器《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1983,240-265頁)從元代趙偕(字子永,慈溪人)《 趙寶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門人中找到羅本和高克柔二人,認為羅本即羅貫中。這涉及《水滸傳》的作者,《水滸傳》中唯一的好官是東平太守陳文昭,何以如此?原來慈溪縣令陳文昭向邑人趙寶峰執經請業,行弟子禮,寶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編《宋元學案》就將陳文昭也列為寶峰先生門人,於是不難解釋《水滸傳》唯一好官是陳文昭之謎。《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羅貫中分明是羅本,東平是其父母之邦。把這個好官說成是東平太守,王利器認為是「羅貫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關於羅貫中生平的新史料》(譚洛非編,1992,119-130頁)也從《 趙寶峰 先生集》和《宋元學案》找尋資料,認為羅貫中原來名本,字彥直,東平人。元亡後投奔居於浙江慈溪的兄長羅拱字彥威,羅拱為宋宗室後裔趙寶峰的門人,所以羅本也師事趙寶峰。貫中恐是別號。

至於羅貫中的生平,有以為是南宋人。有以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為元未明初人這說法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動亂的經歷和作家的政治抱負對《三國演義》的創作有實質的影響。以下引述周邨、馮其庸、章培恆、周楞伽等人的說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書元人所見羅貫中〈水滸傳〉和王實甫〈西廂記〉》(1985,76-82頁)一文,認為「羅貫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間人。」其說可約略參考前面「講史文學之源流」一節我們所引周邨的意見。

二、約生於 1295年前後(馮其庸、章培恆)

馮其庸《論羅貫中的時代》(1991,80-93頁),認為既然羅貫中與葛可久並提,葛是元人,羅當然也是元人。從《錄鬼簿續編》的記載推算,羅貫中大約生於元貞元年(1295年)前後,死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後,大約活了八十五歲。

章培恆《關於羅貫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頁)堅持以書中今地名來考證一本書的成書年代,並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時間,他認為《三國演義》約成書於1329年前後,其時羅貫中當在三十歲以上。

三、約生於1330年(魯迅、周楞伽)

魯迅《史略》(129頁)認為是「元明間人」(約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說札記》(1981,第四期,76-82頁)同意魯迅的說法,認為羅貫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結合各家意見,大致是這樣:羅貫中東平人,原名羅本,字彥直,別號貫中,又號湖海散人。大約為元末明初時人,曾入張士誠幕府,後來隱居浙江慈溪,從事創作,明初去世。著有雜劇三種,今存《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又著小說六種《三國演義》、《小秦王詞話》、《隋唐志話》、《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一般相信,《水滸傳》這部小說也包含了羅貫中的心血。

成書年代

《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主要有四說: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葉。無論如何,因為不能否定羅貫中為《三國演義》的編撰者,則寫作年代就無法跳出羅貫中生活的時代,成書年代必須結合羅貫中的生卒歲月來看。

一、宋以前說

周邨主張《三國演義》成書於宋或北宋以前,我們前面已引述他的說法(見本單元,第3頁)

二、元代中期說

袁世碩《明嘉靖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乃元人羅貫中原作》(1991,94-108頁)一文認為該書用三百三十多首詩來品評人物,收束情節,與宋元間的平話很近似。且引用時或言唐賢,或言宋賢,不言「元賢」,實是元人口吻;書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個別幾個筆誤外,幾乎全與元代行政區名稱相符。因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為元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的舊地名,因此將作注的時間斷在此年,再往後延伸十幾年,基本上可以確定書成於元中期,大約是十四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他並認為羅貫中生卒年約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視為羅貫中原作。

三、明初說

歐陽健《試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3,280-295頁)一文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碩斷書中小注年代於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認為地名情況復雜。他認為羅貫中在明初開筆,第十二卷寫作不早於洪武三年(1370年),全書初稿完成於1371年以後。他還認為根據《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以齒序排名,羅本處於第八位烏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間,生年約在1315年至1318年之間,卒年估計在1385年1388年之間。開筆時羅本貫中約五十餘歲。

四、明中葉說

張國光《〈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中葉辨》(1983,266-279頁)一文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三國志平話》為基礎寫成,而元刊《三國志平話》為新安虞氏至治年間(1321-1323)所刊五種平話之一,篇幅僅有八萬字,文筆粗糙簡陋,《三國志通俗演義》篇幅為其十倍,手法成熟,從發展過程看,必遠遠產生於平話之後。張國光因此認為,「此書的撰成,既不會是元代,也難以肯定是明初,其時當在明中葉。為此書寫序的庸愚子蔣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計由於蔣大器寫序後無錢刻書,過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張國光是拋開羅貫中作為《三國演義》作者來立論的,這樣就不必顧慮成書年代是否與羅貫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結合羅貫中生平來看,以第二和第三兩種說法較為接近事實。如果第四種說法合理,則明中葉是開始流傳的時間。

版本

—、嘉靖本

現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各則題目唯七字。書署名「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學者認為它是最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羅的原著,但現在懷疑者不少。

二、志傳本

現存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刊刻的幾個版本,簡稱「萬曆諸本」。以劉龍田喬山堂刊本、余氏雙峰堂刊本較早。值得注意的是,內容與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較質朴。不少學者認為「志傳本」的祖本較嘉靖本早。

三、李評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評三國志」,系萬曆後、天啟間無錫人葉畫假李卓吾之名偽作評語刊行,故又稱「偽李評本」。將嘉靖本回目每兩則並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現存明建陽吳觀明刊本等幾種。清代毛宗崗據以刪削修訂為毛評本。

四、毛本(毛評本)

「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綸、毛宗崗父子假借金聖嘆名義評改「偽李評本」,全面修訂而成。魯迅說毛氏父子主要進行三項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餘小節則「一者整頓回目,二者修正文辭,三者削除論贊,四者增刪瑣事,五者改換詩文」而已。應該注意的是,李悔吾認為該書比以前的版本更強化封建正統思想,而在藝術加工方面則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這四個版本系統,總歸起來,實際只是三種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系統,二是《三國志傳》系統,三是毛評本系統。至與「李評本」因為被毛宗崗修訂後已融入毛評本,跟毛評本應屬同一系統。目前書坊排印的本子,絕大多數是毛評本系統,不過在校勘時通常會參考嘉靖本的異文做些改動。

三、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

晉陳壽編撰《三國志》,劉宋時裴松之引書四百餘種為之注。我們知道魏晉六朝品評人物風氣盛行,品評人物總須根據具體事跡;後來《世說新語》更具載不少魏晉時期各種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評人物風氣流傳一段時間,影響所及,許多人對於當時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談說過程中,一方面興趣濃厚不減,而口耳相傳之間又增添講者的主觀意見和個人色彩,對於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畫遂有越來越精彩的現象。

例如說兩晉南北朝記敘、描寫、歌詠三國故事和人物的文獻有三十多種。這是現存文獻而言,實際一定不止此數。

唐代論述三國的詩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則有約八十篇。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當時出現而遺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詩文外,元雜劇以三國故事入戲的有六十多本。這更值得注意,一是當時三國故事個別片段巳發展得很成熟,才能編為戲本,二是戲比詩文流傳更廣泛,影響更大,與小說發展變作互為因果。而宋以來流傳的說三分,此時成為平話小說《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更成為三國演義小說的基礎。

《三國演義》是長篇小說,但原來的故事卻是零星存在的。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終組織成長篇巨著,實是一個有趣的過程。這過程可說是年深月久。由於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則《三國志》成書後就無須再編撰甚麼《三國演義》了。當然《三國演義》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國志》的,也有間接取自《三國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獻的史料,更多的則是後世已敷演充實的(俗語「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戲劇作品,已將三國故事貫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綜論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可以分為下述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陳壽《三國志》成書以前的記載,大部分是史料,包括歷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記錄和傳說。陳壽《三國志》錄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編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則遺留在文人筆下或民間。

第二個階段是《三國志》成書後初期,尤其是東晉、南北朝,因為去三國未遠,仍有大量文獻和民間傳說流行,但故事內容大約無可避免開始出現增添或轉變的情形。

第三個階段是唐,宋時代文人的歌詠和說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傳說走向理趣,後者則使零星故事組合成較長的單元。

第四個階段是元劇作品。元代許多劇作家都嘗試將三國故事敷寫成情節精彩的劇本。就以呂布和貂禪的故事為例,現存的劇本有無名氏《錦雲堂暗定連環計》,鄭光祖《虎牢關三戰呂布》,武漢臣《虎牢關三戰呂布》(殘缺),於伯淵有《白間斬呂布》。另外元南戲有《貂蟬女》(殘缺)。見微知著,可以估計元劇作家對全部三國故事發揚光大之貢獻。

第五個階段是羅貫中的成書。「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書「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確是的論,尤其是博採各種典籍包括史注、筆記、傳說、平話、劇本、詩文等,共冶一爐,成為巨著。這當中實際上匯集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血;在羅貫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節方面進行修改加工的無名作者,也同樣功不可沒。羅貫中可以說是後期一個集大成者。

四、《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坊間流行的《三國演義》毛評本在書前有一篇《讀〈三國志〉法》。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賞《三國演義》的文章,包括內容和文學技巧的剖析。當中不是每一個觀點都正確,但卻是很有啟發性的,不可不讀。

主題思想

三國演義這部巨著大致上以陳壽《三國志》的歷史范圍為基礎,從文學角度再現了漢末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這八九十年間的演變過程。因為歷史大事不便隨意纂改,但其中細節卻可盡情發揮,作者在編寫時可以融入個人的主觀成分,成為思想性較明顯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處處尊劉貶曹,與陳壽《三國志》以魏晉為正統有別,歷來視此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揚劉抑曹是《三國演義》的主調,尤其是現在流行的毛評本,說「強調正統」是該書主題,應該不會錯。而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觀念,也與作者所處元未明初的時代背景有些關系。

五、《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一、描寫戰爭: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結構藝術;四、語言特色。

描寫戰爭

第一點是戰爭的多樣化。書中描述了上百次戰爭,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或分伏擊戰、偷襲戰;或分陣地戰,游擊戰;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形式多樣化。

第二點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如曹操南侵並非毫無目的,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後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

第三點,戰爭的勝負系於智謀。關鍵在於運籌者的智能,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拉上了關系。《漫稿》舉了許多例子,建議翻閱原書。

第四點,著重寫人,不著重寫戰爭過程。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斗過程;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幾場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

塑造人物形象

由於魯迅在《史略》批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過去的評論家多受影響,不敢推翻其說,幾成定論。其實魯迅的看法是有偏頗的,《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觀意圖,但並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並非永無錯誤,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無優點。關羽忠義勇俱全,然而驕傲自用,不顧大局,屢屢如此。例如:要與馬超比試武功;謾罵孫權,拒不聯婚;恥與黃忠並列,不受五虎將印;四是輕視陸遜,因而招致失敗。

結構藝術

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後呼應,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一的小說系統。

但是,在處理長達九十七年的歷史事件中,由開始至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後面的四十六年,時間長度其實幾近一半,卻只用了十六回來概括歷史演變,其分量安排明顯並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為《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前五十年正是蜀漢由無至有,由弱至強,遂能聯吳抗曹,三分天下這些光輝事跡自然值得大書特書,但諸葛亮一死,形勢急轉直下,蜀漢開始面臨潰亡,時日無多,因而篇幅大為縮小。可見作者在結構方面,處理時間這一因素是有輕重之分的。

對魏、蜀、吳三國的描寫,蜀、魏之間有戰無和,蜀吳之間和多於戰,吳魏之間則戰多於和。然而重點始終放在蜀、魏這邊,對吳國描寫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研究三國人物者也有意無意間偏重於蜀、 魏 君臣方面。換句話說,作者在確定主次方面,也是頗用心思的。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1992,246-273頁)。冒忻和葉胥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為組織嚴謹的結構。

語言特色

《三國演義》是用淺白的文言寫成的,言簡意賅,語氣明快。這在封建時代一般稍能識字者,大約均可欣賞,有利於傳播。

《三國演義》一書,特別是毛評本,移用了古代文學家很多詩詞,與白話文比較,使用淺白文言文,更能夠使之與這些詩詞在語言風格上較為統一和諧。

《三國演義》一書創造了很多成語,引用或自造許多諺語,生動活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語言。

六、《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之影響

《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有幾個方面,一是該書是歷史小說鼻祖,後世歷史小說不少以之為典範,模仿其體制結構;二是該書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戲劇家多從中取材改編為劇本;三是後世詩文作品取以為典故,或作為詠唱題材;四是《三國演義》語言精警,能豐富後世作家之用語。

⑦ 單田芳評書全集有哪些

單田芳評書分為實體書和電視評書。

一、實體書

1、

2、《亂世梟雄》

長篇評書《亂世梟雄》是由著名評書藝術大師單田芳先生花費了十年的心血,根據大量的歷史材料和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精心創作而成,情節曲折、語言生動。

全書共300回,深度講述了一代梟雄張作霖的傳奇人生,再現了中國從滿清到民國社會變革期的宏大圖景。在講述張氏父子傳奇經歷的同時,從一個側面進一步講述了中國的近現代史。

它是著名評書藝術大師單田芳最為滿意和億萬粉絲最為喜愛的評書之一,播講過程中,單老的口誤極少,情節緊湊完整,堪稱評書藝術中的經典,曾被網友戲稱為「不是人講的評書」。

3、《楚漢爭雄》

《楚漢爭雄》是由著名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根據由熊誠、宋晉川執筆編劇,中國廣協導演協會會長、著名導演陳家林執導的51集同名電視劇改編而成,講述了楚漢時期「沛公」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兩雄對立、爭奪天下的傳奇故事。

4、《大明英烈傳》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後,同時起義的蘇州王張士誠、南漢王陳友諒等反王不服,於是聯合討明。

朱元璋御駕親征,平定反叛,不料幾次中奸計,先被圍困牛膛峪,後又失利九江口,九死一生,困難重重,幸有胡大海、劉伯溫等各路英豪忠心輔佐,才最終掃平反賊,統一了江南七省。

然而,元軍趁亂進攻中原,朱元璋又率眾英傑抵禦外亂。此間,各英雄好漢捨生忘死、亦膽忠心,為保大明浴血奮戰,做出了一件件驚心動魄、感人肺腑的俠義之事,終於戰勝頑敵,保江山得穩固,使天下得太平。

5、《燕王掃北》

這部書主要說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後,為鞏固朱家帝業,排除異已,不擇手段地殘害功臣宿將。在繼承皇位的問題上,朱元璋內部也發生了分岐。

馬娘娘利用垂簾聽政的機會,祖封小王,把四皇子朱棣封為"燕王"趕出南京,名義上叫朱棣去掃北,實則設下重重陷阱,欲置朱棣於死地。

在眾多英雄的保護下,朱棣終於化險為夷,來到燕京。為了掃除韓馬兩黨,為死去的功臣宿將報仇雪恨,燕王掛孝南征。

通過你死我活的較量,最後終於打到南京,清算了韓馬兩黨的罪惡。燕王登上了大明永樂皇帝的寶座,重建萬里長城,鞏固了邊防,從此,明朝進入了安定、生息的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單田芳

⑧ 求經典評書!!!!!

首先聲明 鄙視一樓。

孝心可嘉啊!感動 看在你的孝心上,我認真回答你。

不知道你老爺愛聽什麼類型評書,是短打武俠,還是袍帶講史,還是近代評書。

如果是短打武俠的話,首先推薦單田芳的白眉大俠系列,書的順序是《三俠五義》《七傑小五義》《白眉大俠》《龍虎風雲會》 是從三俠五義講到他們的後輩的故事。 加起來總共1000多回。我覺得是短打評書中最精彩的系列,沒有可以超越的。

接下來就是《三俠劍》了,也很好聽,很經典的一個素材,不過情節很老套。
《童林傳》 評書界最為經典的故事,寫的是童林和雍正之間的恩怨情仇,比較感人。
這幾個都是單田芳的,建議你老爺一定要聽,都是評書界的經典。
此外,就是《鐵傘怪俠》《水滸外傳》這些比較短但我認為比較經典的評書。
還有張紹佐的《昆侖劍俠》《雍正劍俠圖》田連元的《書劍恩仇》也都很好,

袍帶講史類
袁闊成的《三國演義》講史評書的扛鼎之作,單田芳的《大明演義》,312回,我感覺是單田芳的巔峰之作,不聽絕對後悔。還有隋唐演義系列的《隋唐演義》《隋唐演義續集》《大唐驚雷》《薛家將》講的是開唐名將一些事情,也快100回了,單田芳說是他講史小說最滿意的系列。

還有比如說《李自成》連麗如的《大隋唐》劉蘭芳的《楊家將》《岳飛傳》。特別推薦田連元的《水滸傳》《楊家將》《隋唐演義》,太幽默了。

近代評書沒什麼人說過,你就聽聽單田芳的《亂世梟雄》(這個正經事單田芳最得意的作品)《百年風雲》《曾國藩》《太平天國》

下載如果不嫌麻煩就去我愛評書網吧,網址自己搜索。如果打包下載,去ed200下載,或者去gougou網,輸入平書名,然後搜索電驢的資源,也能打包下載。我經常去gougou下載。

給你發到郵箱這個太慢了,還不如你自己下載

⑨ 評書中有哪些經典語句或俗語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後商周,
五霸七雄鬧春秋,
頃刻興亡過首。
青史幾行名姓,
北茫無數荒丘,
前人撒種後人收,
無非是龍爭虎鬥!

三尺龍泉萬卷書,
上天生我亦何如?
不能治國安天下,
妄稱男兒大丈夫!

春天萌芽出土,
夏天荷花飄飄,
秋天樹葉被風搖,
冬天百草穿孝。
四字並成一字,
不差半點分毫。
暑去寒來殺人刀,
斬盡世上的男女老少!

酒是穿腸毒葯,
色是刮骨鋼刀,
財是惹禍根苗,
氣是雷煙火炮。

馬有垂韁之義,
犬有施草之恩,
羊羔貴乳報母恩,
猿頭獻果自奔。
蛛織羅網護體,
鼠盜魚糧防身,
梅鹿見食等成群,
無義之人可恨!

說書唱戲勸人方,
三條大路走中央。
善惡到頭終有報,
人間正道是滄桑。

歷史長河滾滾,
好像七色彩虹。
喜怒哀樂悲恐驚,
多少刀光劍影。
三皇五帝治世,
朝代不斷變更。
明爭暗鬥苦經營,
誰能造福百姓?

人生在世天天天,
日月如梭年年年.
富貴之家有有有,
貧困之人寒寒寒.
陞官發財得得得,
倆腿一蹬完完完.

久旱逢甘雨
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

人分三六九等,
木分花梨紫檀。
性格各異不一般,
沒有什麼奇怪可言。
十一
斗大黃金印
天高百餘堂
不讀書完卷
難得伴賢良
十二
遠望紅輪西墜
不久玉兔東升
行路君子奔店家
野鳥林中宿下
佳人房中安寢
侍女便把燈拿
不久星斗一齊發
定準的陰陽八卦
十三
名利二字一堵牆
高人俱在里邊藏
有人跳出牆之外
便是神仙不老方
十四
清末腐敗透頂
內憂外患重重
風雨飄搖似孤燈
革命風起雲涌
豪傑出於亂世
亂世引出梟雄
稱霸東北任縱橫
幾番中原問鼎
說書唱戲講古
茶餘飯後助興
是非功過大家評
說書人怎敢肯定
十五
放棹西湖發浩歌,詩情畫意兩如何?
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紅更多!

⑩ 跪求7分鍾左右的評書講稿!!!

我手頭上只有連派評書《三國演義》的部分書稿,下面將《死諸葛嚇跑活仲達》一回全文抄給你,你可根據需要,自行選取一段,謝謝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1)
------------

上回書說到諸葛亮臨終授命,最後特別叮囑姜維,陰平雖險,久必有失。諸葛亮在陰平預備一支隊伍安營紮寨,時刻鎮守。沒想到後來劉禪把這個營盤撤了。最後西蜀怎麼丟的?就是鄧艾偷渡陰平。而諸葛亮有先見之明,特別囑咐姜維:你一定要守住陰平。姜維跪倒在地:「丞相放心,我牢記在心。」然後諸葛亮讓姜維把馬岱叫進來。姜維走後,馬岱來到帳中:「丞相萬安。」「你起來,附耳過來。」輕輕在馬岱耳邊說:「這條計策出我之口,入你之耳,我死後你必須依計而行,千萬不能讓第三個人知道。」「丞相放心。」諸葛亮面授機宜,最後說:「你把楊儀叫進來。」馬岱出去,楊儀進帳:「拜見丞相。」諸葛亮遞給楊儀一個錦囊:「楊儀,我死後,魏延必反;魏延反的時候,你要親自臨陣,到陣前再把此囊解開,一看你就知道了,到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丞相放心,我記住了。」楊儀也是流著淚把錦囊接過來,揣到懷中。諸葛亮一一囑咐完,又昏倒了。到了晚上,諸葛亮才輕輕睜開眼睛,馬上命人奏明後主,說自己已經不行了。劉禪大吃一驚,趕緊派尚書李福星夜趕往五丈原,而且囑咐李福:「你要問一問丞相歸天後,後事怎麼辦。」李福趕到五丈原,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李尚書,我中道喪亡,虛廢國家大事,得罪於天下。我死後,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扶保陛下,國家制度不可輕易改變,我所用的人也不能輕易廢去。我的兵法全都傳授給姜維,他能夠繼承我的遺志,為國家出力。我危在旦夕,自有遺表上奏天子。」「丞相好好養病,我回朝復旨。」李福走了。
諸葛亮勉強掙扎著:「來呀,把我扶到車輛上,我看一看營寨。」手下人攙扶上車,推著諸葛亮巡察各營。這時秋風吹面,諸葛亮就覺得寒冷徹骨。「唉!我再不能臨陣討賊了!悠悠蒼天,為何這樣對待諸葛亮?為何讓我走得這么快?」諸葛亮不怕死,恨自己死得太早,不能完成自己跟劉備隆中對話的志願。諸葛亮回到寢帳,病更重了,躺在床榻上,叫來楊儀:「王平、廖化、張嶷、張翼、吳懿等都是忠義之士,他們久經戰陣,勤勤懇懇,都可以重用。我死後,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舊法施行。緩緩退兵,不可著急。你深通謀略,我就不多囑了。伯約足智多謀,可以斷後。」楊儀含淚答應。諸葛亮說:「你把文房四寶取來,我要寫一份表章奏明陛下。」諸葛亮強打精神坐在卧榻上,寫了一份遺表。寫完,諸葛亮又吩咐楊儀:「我死後不要發喪。你命人做一個大龕,就把我的屍身放在龕中,坐在其內,在我嘴裡擱上七粒米,腳下放明燈一盞,軍中不許舉哀。這樣,我的將星不落,就是我的陰魂也能鎮住北魏兵將。司馬懿知道我死,必然指揮人馬追趕,你要一營一營地退。倘若司馬懿親自來追,你馬上布成陣勢,回旗返鼓。等司馬懿一到,你就把我以前雕的木像安在車上,推到軍前,大小將士分列左右,司馬懿必然嚇走。」「丞相,我記住了。」楊儀退出帳外,照諸葛亮的話前去布置。
這時,諸葛亮又命人扶著自己慢慢下床榻。走出寢帳,諸葛亮抬頭一看,手指北斗:「這是我之將星也!」大家一看,北斗星其色灰暗,搖搖欲墜。諸葛亮手拿寶劍,口中念咒,念完咒語,回到帳中,躺在床榻上就不省人事了。眾將全慌了。這時,李福回來了,來到帳中一看,諸葛亮已然昏迷不醒,李福放聲痛哭:「是我誤了國家大事!」這時,諸葛亮突然睜開眼睛看了看病榻前所有的人,兩隻眼睛盯住了李福:「我知道你復來之意。」「丞相,我奉天子之命,問您百年之後,誰可以繼承大事。剛才我太急了,這次再來請示。」「我死後可以讓蔣公琰繼任。」「丞相,那公琰之後呢?」「公琰之後,就可以用費禕了。」「丞相,那文偉之後呢?」諸葛亮再也不說話了。眾人近前一看,諸葛亮口眼已閉。這位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與世長辭,這時正是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諸葛亮才五十四歲。諸葛亮二十七歲出山,五十四歲死在五丈原,太可惜了!在場的人都難過,不但人哭,蒼天都跟著傷心,這天夜裡天愁地慘,月色無光。
姜維、楊儀遵照諸葛亮的遺囑,不敢舉哀,成殮起來,把遺體安置在大龕中,命心腹將校三百人守護著,然後秘密傳令,讓魏延斷後,拔營起寨,慢慢往回撤兵。費禕來見魏延:「文長,昨夜丞相已然辭世。丞相臨終時再三囑咐,讓將軍斷後,抵擋司馬懿,人馬緩緩而退,不可發喪。現在兵符在此,可以起兵了。」魏延看著費禕:「誰來代理丞相之事?」「丞相將大事全都托給楊儀,用兵密法都傳授給姜維。這兵符就是楊儀之令,請文長斷後,以擋魏兵。」沒想到魏延一瞪眼:「丞相雖然死了,可我還活著呢。楊儀不過是長史,他能擔此大任?他就應當護送丞相的靈柩入川安葬。我接替大任,指揮大兵攻打司馬懿,准能成功。豈能因為丞相的故去,而荒廢國家討魏大事?」費禕搖了搖頭:「文長,丞相遺命讓退,不能違背。」「哎!丞相當初要是按照我魏延的話,發奇兵出子午谷,早拿下長安了!我現在官拜前將軍、征西大將軍、南鄭侯,怎能斷後,受楊儀的指揮?」「將軍,你說得雖對,但丞相有遺命,咱們不能輕舉妄動,自相殘殺,這就令敵人恥笑了。你等著,我馬上去見楊長史,陳說利害,讓他把兵權讓出來。將軍千萬等我回話。」「好,我就在營中等候。」
費禕出了魏延的大營,急忙來見楊儀,就把魏延的話說了。楊儀說:「丞相臨終時已告訴我,魏延必有異志。現在剛把兵符讓他看看,就聽出他的真情實言了。看來丞相的話太對了。沒關系,可以讓伯約斷後。」楊儀帶領兵將護送靈柩在前,姜維斷後,按照丞相的遺令,營中所有兵將緩緩而退。這些情況魏延不知道。可左等不來,右等沒信,這是怎麼回事兒?他跟馬岱說:「你是不是去打探消息,回來稟報於我?」「好吧。」馬岱帶著親兵打探消息,回來告訴魏延:「文長,後軍由姜維帶領,前軍一大半已經退入谷中。」魏延氣壞了:「好你個費禕、楊儀!你們敢欺負我,我必把你們殺了!」魏延就問馬岱:「你到底是幫助他們,還是幫助我?」馬岱一笑:「文長,我平常就恨楊儀,你不是不知道。現在我願意幫助將軍滅楊儀。」「好,那你就聽我的指揮調度!」魏延非常高興,拔營起寨,帶著本部人馬往南而走。
北魏探馬已然稟報夏侯霸,夏侯霸立刻指揮人馬來到五丈原,到這兒一看,一個蜀軍也沒有了。夏侯霸趕緊回營稟報司馬懿,司馬懿一跺腳:「看來諸葛亮真死了,馬上追!」「都督,您不可輕易追趕,應當讓偏將探一探道路。」「不成,這回我親自率兵追殺。」司馬懿帶著司馬師、司馬昭指揮大兵殺到五丈原,人馬搖旗吶喊進了蜀營,果然看見一座空營。司馬懿說:「看來諸葛亮真死了。你們趕緊在後邊催兵,我指揮人馬立刻追上前去。」不提司馬師、司馬昭,單說司馬懿親自率兵一直追到山腳下,看見前邊蜀兵了,司馬懿心中高興。突然山後一聲炮響,蜀兵立刻出山,把陣勢列開。司馬懿勒住坐騎,兵將也把陣勢列開,往對面觀看。蜀軍幾萬大兵,當中掌旗官高挑一面大旗,上面一行大字: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司馬懿大驚失色,仔細一看,幾十名戰將盔明甲亮,眾星捧月,當中正是四輪車,車上端坐諸葛亮,頭戴綸巾,身披鶴氅,腰系絲絛,白襪雲鞋,手拿羽扇。司馬懿嚇壞了:「孔明尚在!我中了諸葛亮之計!馬上撤兵!」司馬懿傳令,大隊人馬頭改尾,尾改頭。這時後邊姜維指揮兵將到了,姜維高喊:「司馬懿,你想走么?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計。殺!」姜維指揮兵將往前一沖,嚇得司馬懿亡魂皆冒,殘兵敗將往下就跑,丟盔棄甲,扔槍丟刀,自相踐踏,死了不少人。司馬懿一口氣跑出五十多里,這才停住。司馬懿喘著氣,摸了摸自己的腦袋:「我、我、我還有頭沒有?」夏侯霸和夏侯惠說:「您別害怕,蜀兵已經去遠了。」「可把我嚇死了。」司馬懿半天才把神色穩住。
所以說諸葛亮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死諸葛嚇跑活仲達,一直傳到今天。諸葛亮六齣祁山,六次退兵用了六種計策,次次不同:第一次,疑兵計;第二次,殺了個回馬槍,平安撤退;第三次,每天退三十里,調出司馬懿,打了勝仗,還順利撤兵;第四次,減兵添灶;第五次,伏兵木門,計滅張郃,從容回歸;每次退兵都非常漂亮。第六次退兵,死後還嚇得司馬懿亡魂皆冒呢,諸葛亮真是了不得!

------------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2)
------------

過了幾天之後,司馬懿才得報,諸葛亮確實已經死了。因為蜀兵退入谷中時,哀聲震地,軍中揚起白旗,只留姜維帶兵將斷後,車上的諸葛亮是用木頭雕的木人。司馬懿嘆了一口氣:「我司馬懿只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自嘲吧。所以蜀中留下這句話: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司馬懿指揮兵將重新追到赤岸坡,蜀兵一個都沒有了,這才回來,跟眾將說:「孔明死了,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司馬懿真怕諸葛亮。司馬懿班師回去,一路上就看諸葛亮安營下寨的地方,確實營寨安得前後左右,整齊有法。司馬懿嘆了口氣:「可惜孔明活得太短了,他是天下奇才,沒人能比!」司馬懿回到長安,讓眾將把守各隘口,自己回到洛陽面君。
書回頭再說楊儀和姜維,擺成陣勢把司馬懿嚇走後,帶著兵將緩緩退入劍閣道口。等進了劍閣,才更衣發喪,揚幡舉哀。諸葛亮善待兵士,這些兵士全都尊敬丞相,一個個放聲大哭,跺足捶胸,真有哭死的。蜀軍前隊回到劍閣道口,見前邊火光沖天,喊聲震地,可把大家嚇壞了,趕緊稟報楊儀。楊儀立刻命人打探,探馬回來稟報:「楊長史,魏延帶兵將燒絕棧道,帶兵攔住道路,咱們沒法走了。」楊儀大吃一驚:「丞相在世時說他久後必反,看來丞相說得太對了,魏延果然反了。他切斷了我們入川的道路,怎麼辦?」費禕說:「楊長史,魏延不但反了,他一定還先發制人,捏造事實,上奏天子說咱們造反,且阻止丞相靈柩歸路。咱們得立刻稟報天子,說魏延反了,然後再想辦法將其除掉。」姜維說:「這里有一條小道叫槎山,雖然不好走,但可以繞到棧道後。」大隊人馬繞道而走,然後楊儀寫表章命人送往成都。
再說劉禪在成都日夜不安,天天坐在宮中等著。突然李福回來了,跪倒在地,哭著說:「陛下,丞相已然歸天了!」把諸葛亮臨終之言細細講了一遍。劉禪放聲大哭:「天喪我也!」諸葛亮一死,劉禪沒轍了。劉禪哭倒在龍床上。內侍把他扶到後宮,太後得知,也痛哭不已。這時,內侍跑到後宮:「陛下,您趕緊升殿辦理國事吧。」「怎麼,有什麼大事?朕確實不能上朝啊。」內侍就把魏延的表章往上一遞。太後聽說,也來了,馬上讓內侍朗讀。太後和後主一聽,了不得了!表章上寫:征西大將軍、南鄭侯臣魏延,誠惶誠恐,頓首上言:楊儀自總兵權,率眾造反,劫丞相靈柩,欲引敵人入境。臣先燒絕棧道,以兵守御。謹此奏聞。劉禪就愣了:「不對!太後,魏延是一員勇將,憑他刀馬之能足能拒住楊儀,他為何把棧道燒毀?」太後也很著急:「陛下,我常聽先帝說,丞相言魏延腦後有反骨,總想把他殺了,但魏延太勇了,所以把他留在帳前聽用。現在魏延說楊儀造反,陛下不能輕信。楊儀是個文人,既然丞相用他,看來此人必有忠心,絕不能聽一面之詞。如果陛下懲治楊儀,楊儀率兵投降北魏可就壞了。陛下要深慮遠議,不可造次。」這時,內侍又跑進來了:「陛下,長史楊儀有緊急表章奏上。」「趕緊念念。」這一念,太後和劉禪都聽明白了,楊儀上表奏明魏延造反。劉禪只好升殿辦公,把眾文武全叫來了。太後也來到金殿上,就把這事跟文武群臣說了。蔣琬啟奏:「陛下,以臣愚見,楊儀雖然稟性過急,不能容物,但他在軍前參贊軍機,籌劃糧草,丞相非常信任他。丞相臨終能夠把大事託付給楊儀,他絕不能背叛朝廷。而魏延平日恃功務高,誰敢惹他?看來是楊儀接受丞相遺命,率領大軍入川,魏延不服,成心燒毀棧道,斷了楊儀的歸路,又上表誣陷忠臣。臣願以全家性命擔保楊儀,但臣可不敢保魏延。」董允也跪倒在地:「陛下,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估計是魏延反了,楊儀不會反。陛下要知道,楊儀才幹敏達,丞相重用他,他怎能背叛丞相、背叛朝廷呢?」劉禪雙眉緊皺:「眾位愛卿,倘若魏延反了,應該用什麼辦法捉住他呢?」蔣琬說:「陛下,既然丞相懷疑魏延,估計丞相必有遺命。如果楊儀心中沒底,他也不敢指揮大兵入川。可能丞相已面授機宜,陛下請放寬心。」剛說到這兒,又有人呈上魏延的表章,說楊儀背叛朝廷。劉禪正在看這份表章,楊儀的表章又到了,說魏延背叛朝廷。怎麼辦?這時,費禕回來了。後主一問,費禕把情況如實稟報。「既然如此,董允聽旨。」「臣在。」「你馬上去傳旨,好言安慰魏延,要持節前往。」「臣遵旨。」董允遵旨而去。
再說魏延把棧道燒毀,列好兵將把住隘口,以為自己能夠成功。沒想到楊儀和姜維抄到南谷後邊,從槎山而過。楊儀又命先鋒何平帶領三千兵阻擋魏延,何平立刻率兵遘奔南谷。有探兵馬上稟報魏延。魏延一聽,氣壞了:「好啊楊儀,你抄槎山小路,還派兵將前來阻擋於我!」魏延立刻殺上來了,看見何平的三千兵,吩咐:「列陣!」兩軍人馬把陣勢列圓,何平催馬直臨疆場。「魏延,丞相剛剛故去,你為何背叛朝廷?讓丞相死後都不得魂安!」「呸!楊儀造反,你幫著楊儀,還敢罵我么?」何平就對魏延手下的兵將說:「你們可都是川中人,都有父母妻子、兄弟親朋。丞相在世時沒有虧待你們,你們為何幫助魏延叛反?你們馬上各自回家,聽候當今萬歲的賞賜。」這些當兵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下就跑了一半兒。魏延氣壞了,往前一催馬,舉刀就剁:「我殺了你!」何平立刻合槍招架。兩個人打了幾個回合,何平不是魏延的對手,只好虛扎一槍,撥馬就跑。魏延指揮兵將往前殺,何平手下三千兵立刻射箭,魏延勒住坐騎。這時魏延回頭一看,不由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手下兵將寥寥無幾,只有馬岱帶著三百兵紋絲沒動。魏延回到陣中跟馬岱說:「只要你真心幫助我,事成之後我絕不會虧待於你!來,你我追殺何平。」兩個人帶兵往前追殺,何平帶兵就跑了。魏延收拾殘兵敗將回來,安下營寨,跟馬岱商量:「事到如今,你我是不是投降北魏?」馬岱一伸手就把他的嘴捂住了:「文長,你怎能說這樣的話?你我都是西蜀大將,跟先帝、丞相打了多少年仗了,你是個聰明人,怎能說出這樣的糊塗話?咱們要歸降北魏,豈不讓天下人笑話咱們!」「那你說怎麼辦?」「文長,身為大丈夫,應該自立霸業,怎能久屈人下?你智勇足備,兩川戰將誰敢跟你為敵?我願意跟將軍先取漢中,然後進攻西川。」魏延一攥拳頭,一咬牙:「就依你之見。」魏延和馬岱指揮兵將奔南鄭而來。
等到了南鄭一看,城門緊閉,吊橋扯起,城上一面大旗空中飄盪,上邊斗大的一個字,姜。姜維鎮守南鄭。魏延和馬岱指揮兵將在城外耀武揚威叫戰。魏延高喊:「姜維,你趕緊開城歸降;如若不然,我殺進城中,先取你項上人頭!」姜維也不出戰,立刻來到衙中與楊儀商議:「楊長史,魏延就夠可以的了,沒想到馬岱還幫助他,這兩個人加在一起,誰能把他們戰敗?」「伯約,丞相臨終時給了我一道錦囊妙計,告訴我,魏延造反時才讓我看呢,自有斬他之計。」「那你趕緊看吧。」楊儀馬上取出錦囊,打開一看,上邊寫得很清楚:待與魏延對敵,馬上方許拆看。「既然丞相有戒約,你先收起來。我指揮兵將先出城把陣勢列開,你看明白計策再出來,准能成功。」「好吧。」不怕千軍和萬馬,就怕二人巧商量。姜維立刻傳令,三聲炮響,城門開放。姜維指揮三千人馬撞出城外,過了吊橋,把陣勢列開。姜維催馬臨陣:「魏延,丞相沒有虧待過你,你為何背叛?」魏延在馬上一橫刀:「姜維,這事跟你沒關系,你把楊儀叫到陣前。」這時楊儀在門旗下已把錦囊妙計拆開,看明白了,非常高興,往前一催馬,來到姜維馬旁,勒住坐騎,手指魏延,滿面帶笑:「文長,丞相在世時就說過,你久後必反,讓我留心,現在果應丞相之言。魏文長,你既是大丈夫,你反了,敢不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你要真敢喊三聲,我就把漢中所有城池都給你。」「哈哈!」魏延把刀在手中一橫:「楊儀匹夫,你聽著!丞相在日時,我還懼他三分;現在丞相已然歸天,天下誰能敵得住魏延?甭說連叫三聲,就是叫三千聲、三萬聲,何足懼哉?你坐穩鞍鞽聽真:誰敢殺我?」話音剛落,就在他身後有一人高喊:「我敢殺你!」手起刀落,把魏延斬於馬下。大家全驚呆了,再一看,殺魏延的正是馬岱。諸葛亮在臨終前把馬岱叫到自己的病榻前,「你跟著魏延,只要在疆場喊一聲『誰敢殺我』,你就出其不意把他殺了。」楊儀一看錦囊妙計,心中有底,這才照計而行。這就是「魏延反,馬岱斬」。諸葛亮在臨死前留下這樣的妙計,平定了魏延之亂。

------------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3)
------------

這時董允已經到南鄭了,見馬岱殺了魏延,就跟姜維合兵一處。姜維上表章,星夜奏明後主。劉禪傳旨,既然已把魏延殺了,名正其罪,念魏延以前立過不少汗馬功勞,仍賜棺槨埋葬。楊儀這些人就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從南鄭起身,遘奔成都。來到成都,後主帶領文武官員全都掛孝,出城二十里迎接靈柩。後主趴在地上放聲大哭,上至文武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男女老幼,哭聲震動天地。劉禪親自扶著丞相的靈柩入城,來到相府,把靈柩停好。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守孝居喪。
劉禪由從相府回到宮中,這時楊儀把自己捆上,跪倒請罪。劉禪馬上命人把綁繩松開,把楊儀攙起來:「楊長史,要不是你按照丞相的遺教,其靈柩何時才能回到成都?魏延如何能夠平滅?現在一切安定,這都是卿家之力。」劉禪加封楊儀為中軍師,楊儀跪倒謝恩。因為馬岱斬魏延有功,劉禪傳旨,把魏延的爵位都給了馬岱,馬岱就是征西大將軍、南鄭侯了。這時楊儀把丞相的遺表呈上,劉禪看完放聲大哭,傳旨安葬諸葛亮。費禕跪倒在地:「陛下,丞相臨終有遺言,將其埋葬在定軍山,不用一切祭品,也不用牆垣磚石。」「好吧。」劉禪就選擇本年十月吉日,親自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到定軍山埋葬,然後降旨致祭,謚諸葛亮為忠武侯,把諸葛亮的廟建在沔陽,四時享祭。
突然劉禪得報,孫權命全琮帶領幾萬大兵屯紮巴丘界口,不知何意。劉禪嚇壞了:丞相剛剛故去,東吳侵犯邊界,怎麼辦?其實他想錯了。諸葛亮歸天,孫權傷心落淚,傳旨命眾臣為諸葛丞相掛孝,然後命全琮率五萬大兵鎮守巴丘界口,幫助西蜀。孫權又派使者到川中諸葛亮的靈前弔祭,入見後主。劉禪這才放心,派使者前往東吳道謝。劉禪按照諸葛亮的遺言,封蔣琬為大將軍、丞相,錄尚書事;封費禕為尚書令,同理丞相事;封吳懿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封姜維為輔漢將軍、平襄侯,總督各處人馬,同吳懿屯兵漢中,以防魏兵。其餘眾將按照原來的職位供職。可楊儀心裡不痛快。他認為自己的資歷老,而且做官的時間也比蔣琬長,可現在職位在蔣琬之下;再說,自己的功勞大。楊儀心裡不痛快,這天就上費禕家串門:「當初丞相初亡,要不是我,能保住丞相的靈柩么?當時我要帶著所有人馬投降北魏,今天西蜀也就完了。」費禕把這些話記住了。楊儀走後,費禕馬上入宮奏明後主。劉禪氣壞了,馬上傳旨,把楊儀收監入獄。審問清楚,劉禪傳下口旨,殺楊儀。蔣琬跪倒求情:「陛下,楊儀雖然有罪,但他久隨丞相,立下不少功勞,千萬不要殺他,以傷眾人之心。」劉禪殺不殺楊儀,下回再說。

熱點內容
2015玄幻小說排行榜前十 發布:2024-11-18 16:23:29 瀏覽:388
什麼當鋪名字作小說合適 發布:2024-11-18 16:16:49 瀏覽:335
電子書黑道小說排行榜完本排行榜 發布:2024-11-18 14:20:31 瀏覽:660
1000本小說排行 發布:2024-11-18 14:03:32 瀏覽:673
有聖騎士的小說排行榜2015 發布:2024-11-18 13:49:18 瀏覽:421
商場有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18 13:05:08 瀏覽:91
男主穿越古代系統類小說完本 發布:2024-11-18 12:58:44 瀏覽:345
婚姻密碼網路小說 發布:2024-11-18 12:48:54 瀏覽:447
好看的古代小說男主 發布:2024-11-18 12:47:02 瀏覽:62
古代文王爺是殘疾的小說 發布:2024-11-18 11:36:38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