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佛陀傳有聲聽書故道白雲

佛陀傳有聲聽書故道白雲

發布時間: 2021-06-22 04:05:09

⑴ 「一任清風送白雲」的出處

「一任清風送白雲」出自唐代百丈懷海禪師的詩偈。

意思是:白雲任隨清風吹送。

原文: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釋義:我有幸能在青山綠水,山中田野中為一僧人,在喧囂的塵世中得到了自由,如果我與此地有緣,我便長居於此,若無緣我便揮一揮袖袍,讓一陣清風隨我遠去。

(1)佛陀傳有聲聽書故道白雲擴展閱讀

百丈懷海禪師(約公元720~814年),是中國禪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禪宗高僧。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長樂人。是洪州宗風開創者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後半生常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

著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傳世。長慶元年(821)唐穆宗敕謚為「大智禪師」,塔(墓)為「大寶勝輪」。

百丈禪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大革命家。佛法之所以能夠流傳,得益於馬祖百丈師徒二人建立了叢林制度,建立了禪堂,訂立了清規。史稱「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

南昌大學哲學教授、佛學資深研究者蘇樹華評價:「百丈禪師的禪法,既具北宗漸修的風格(第二峰頭的商量語),又具南宗直指的風格(妙高峰頂的無言義),不同根基的人,在他的教法中皆可各得其益,各有長進。」

福田衣:是指出家人所穿的袈裟,因為出家之後,披上這身袈裟,世間人就有機會隨出家人學道;供養僧人就像是種植一塊福田,因為這田地里有福報、有功德,因此袈裟又名為「福田衣」。

清順治皇帝曾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白話:世間上寶貴的不是黃金、白玉,最寶貴的莫過於一生披搭的袈裟。),故而百丈禪師才會說自己「幸為福田衣下僧」。

一任清風送白雲:

百丈禪師能隨緣自在,隨心安住,面對生死而不懼,就像白雲任隨清風吹送,都能隨處適意。從百丈懷海禪師的詩偈中,讓我們看到了僧家安閑自在的人生觀。


⑵ 禪宗初祖到六祖都是誰有七祖八祖嗎

初祖到六祖分別如下,沒有七組八組

祖菩提達摩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七世青原行思大師

八世石頭希遷大師

九世葯山惟儼大師

十世雲岩曇晟大師

十一世洞山良價大師

(2)佛陀傳有聲聽書故道白雲擴展閱讀:

禪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別傳。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國化後的佛教——即禪宗 。

《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 《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採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

禪宗傳承下來的慧能,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是來自外界,比如眾生的佛教性質。 佛陀的心知道佛陀不是來自外面,並且認為佛教不是來自外面的。 慧能指出佛陀就在那裡,佛教的實現已經成為一種佛教研究。 一方面,它簡化了繁瑣的佛教,另一方面,它使佛教從印度中國引入。 因此,他被視為禪的真正繼承者。

⑶ 道家問題,請問悟「道」的方法,如何才能悟出道

一、凡夫靠什麼成佛

《心經》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蜜多」,意譯智慧到彼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覺者知也,智也,至高無上的諸佛平等的真正智慧。故成正覺即是成佛。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所有的佛,都是靠智慧成的佛。
眾生墮入輪回,皆因無明,也就是沒有智慧,由無知故起惑造業,流轉生死;智慧明燈能破無明昏暗,能除煩惱、所知二障,成就佛陀一切智智,遍知一切應知境界,覺悟圓滿,得大自在。由此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為一切善法之根本,故尊稱為「諸佛之母」。

二、智慧為何能除二障

二障,由無始以來凡夫有情顛倒執著實有二我而生。凡夫執著實有人我(主觀精神世界、能取),為我而生種種煩惱,能障眾生不得涅盤解脫,稱為煩惱障;凡夫執著實有法我(客觀物質世界、所取),對境而生種種分別,能障眾生親證所應知境,稱為所知障。
二障存在何處?凡夫無始以來顛倒妄想執著二我的同時,就有印象習氣留在潛意識里,也就是有二障的染污種子熏習在阿賴耶識之中,所以今天我們雖然已知實無二我,但由於顛倒妄想積習深厚,阿賴耶識中仍有以前所積累的執著二我的種子不斷生起執我的現行。因緣成熟生起現行的這部分種子,顯現為現行後就不存在了,但我們在面對這些現行的時候,又習慣地帶著我執去對待,從而又熏成了新的我執種子,所以我執種子就這樣吐故納新接續不斷,我們的二障也就無有盡時。
如何對治這些執我的染污種子?這就要靠聞思修佛法無我的道理,熏習成隨順佛陀最清凈法界等流正法的清凈種子,這樣可以起到三個作用:一是明白了無我之理,就可以減輕我執的程度,逐漸改變我執的習氣,以至於無我之理聞思修純熟,達到如實知見無我的境界,從而斷掉新熏我執種子的來路。二是在聞思修無我之理的時候,時時處處改造我執習氣的時候,都同時會有清凈種子熏習到阿賴耶識當中,對治我執的清凈種子摻和進去,會妨礙我執種子順利地聚合眾緣生起現行。熏到阿賴耶識里的清凈種子逐漸增多,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就會使一些染污業終於再也不能聚齊生起現行所需要的全部染污種子,眾緣中只要差一緣尚未聚合,此項染污業的種子就不能生起現行。這樣各種惡業生報因緣的聚合越來越困難,就會使許多惡業之報生起現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以至最終達到完全沒有可能聚齊因緣生起現行了。三是聞思修佛法所熏清凈種子的勢力越來越大,修行清凈無漏善業生報的因緣就更容易成熟,由於日日反復精勤聽聞、如理思維和依法修行清凈法界等流正法,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越來越接近佛菩薩的境界,就會與佛菩薩更容易相應,更易得到眾佛菩薩大慈大悲的護念加持,以至常能見佛,得生凈土。
當清凈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能夠達到一小半時,由其障礙作用使染污種子互相聚齊生起現行已經沒有可能,就是轉染成凈的過程要發生質變的時候到了,這就是見道。此時染污現行因無力生起而中斷,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如夢幻象全部消失,這就是由聖者的根本無分別智證得了空性;而後由清凈種子生起後得無分別智,世界本來面目自然現前,如實現量親切證知一切境界,生死長夢中的凡夫終於覺醒,無始以來第一次見到何為真實,凡夫不可思議真如境界如今親自體證了了分明,心中湧出空前歡喜,這就叫做登極歡喜地,也就是初地菩薩了。此情景就如剛從夢中醒來,正醒之時,夢中幻事全都不見,醒來之後,才見夢幻真實面目,全不過是自己心中一堆妄想,終於明白佛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非是虛言,啞然失笑,生大歡喜。從此已生如來家中,成真佛子,可入佛陀報身法會,依佛直指,十地之中,分分對治所余大半染污種子,待到全部轉染成凈,八識得轉佛陀四智,圓滿證得無上正覺,就完成了修行成佛的全部過程。
轉識成智的過程若細分起來,見道是轉識成智的第一步,這時顛倒妄想的根源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我執的根源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此時便能降伏染污種子的現行。然後在修道位的菩薩十地中,再接著對治所余染污種子,達到圓滿佛地時,就是轉染成凈修行的完成,也就是轉識成智的第二步,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至此凡夫八識就全部轉成佛陀四智了。

三、怎樣才是無分別智

聖者的智慧叫無分別智,方便說法,可分三種:加行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加行無分別智為地前加行位菩薩所修,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無分別智為見道時證得,若以根本無分別智為體,後得無分別智即為其用。無分別智,無的是凡夫的分別,生起來的是聖者的智慧,後得無分別智是有聖者的如實現量分別的,那與我們凡夫意識的分別完全不同,不可以我們凡夫的思維妄測類比,所以無分別智既不是不分別的智,也不是空無一切的智。此二種聖者之智只能證得,凡夫無法思議,所以我們討論的重點應當是怎樣證得二智,那就是要靠地前菩薩所修的加行無分別智,此智是由凡夫智慧到聖者智慧的過渡,是引導凡夫證得空性的智慧。
為什麼叫做加行無分別智?就是要把我們凡夫的分別心識加力修行成無分別的智慧,這是見道前的沖刺階段,就像賽跑中撞線前的最後幾米,前面的一切積累都是為了這最後的成功,也好像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天終於上了戰場要動真格,看你平時的訓練是否真的能用上一樣。首先要明確,這種修行,就是要用我們凡夫的分別來修,就是得用凡夫的意識來修,凡夫除此之外沒有其它可以用來修行的工具。因為凡夫的本錢也就只有心意識,離了心意識也就沒有什麼凡夫了。什麼叫離凡夫的分別?那可以修無想定,四禪八定只是漸離了尋伺,仍未離微細意識的分別,可達三界之頂的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沒有粗想而不是沒有細想的意思。無想定其實也只是前六識暫時不起,第七第八識照常活動不停。准確地說,第八識叫心,第七識叫意,前六識叫識,真正離開第七染污意,是在證空性登初地的時候,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才叫做離開了凡夫的第七末那識。與此同時,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這叫做「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第八識和前五識要到成佛的時候才轉為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所以真正要離了心意識,必須到佛地才是。
而這暫時停止前六識活動的無想定卻是外道的修法,因為他們認為,凡夫生死輪回的原因是意識的分別,所以錯誤地認為斷掉分別就可以證入涅盤獲得解脫。而佛教認為生死輪回的原因是我執,必須斷掉我執才能獲得解脫,而斷掉我執必須靠反復熏習無我的正見,而正見就是正確的分別,所以錯誤的分別必須靠正確的分別才能對治除斷,而不是靠停止一切分別。如果不起分別,人就如同石頭朽木一般,根本沒有修行的能力了。
凡夫轉凡成聖而得見道,要靠聞思修佛法所得的智慧,而聞思修慧全都要靠第六意識來修,必須靠第六意識的無我正見才能對治執我的邪見,因為我執的邪見就是由第六意識執著來的,所以解鈴還必需系鈴人。什麼叫智慧?就是能夠正確簡擇諸法。八識中只有第六意識能夠完成這個任務。無想定暫停了第六意識的活動,那就不能修慧了,所以就與佛教除遣我執的修行無關了,也就成了外道的修行了。修成無想定可得生無想天五百大劫的果報,五百大劫中前六識不起,由於不能聞思修佛法,佛把它與地獄、餓鬼、旁生、盲聾喑啞、北俱盧洲、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等並列為「八難」之一,就是所謂長壽天難。這是佛教修行必須避免的陷阱和災難。
……
所以,要把凡夫的有分別識,訓練成聖者的無分別智,需要靠正確的如佛法之理的分別。要通過反復聞思修佛法,把我們因無明所生的我執邪見都舍棄掉,把由凡夫顛倒錯誤造成的疑惑全解開了,心裡沒有疑惑和煩惱了,也就用不著再分別了,這才叫做加行無分別智。比如,我們原來都認為有我,現在學習佛法明白了根本無我的道理,把心裡的疑惑搞清楚了,不再有絲毫的猶豫和動搖,時時處處在「有我沒我」的問題上不用分別就能斷定無我,所以根本不必再加分別,這就是達到了加行無分別智的狀態。這種無分別,玄奘法師翻譯成「喜足」無分別,就是對這個問題你心裡明白了,沒有疑惑和煩惱了,心裡很高興,很滿足,不再受它擾亂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別它了。韓老根據藏文翻譯成「持斷定」的無分別,就是對這個問題,你得到了一種可以斷定的認識,問題解決了,再沒有問題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別它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這樣用佛法去解決自己的無明造成的疑惑和煩惱,比如世界究竟是無常、苦、染污的,還是常、樂、潔凈的?一個個地搞明白了,沒有疑惑了,以至最後能夠明明白白地認識到,我們凡夫所有的見聞覺知都只不過是一種能分別,所以佛說萬法唯識,而所有的所分別又都只不過是顛倒妄想,佛說全是遍計所執,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龜毛兔角。當然這不是說我聽懂了這個道理就算明白,得是心裡真正清楚,徹底明白,明明朗朗,沒有疑惑,任何外境不能擾亂,所有諸相不能迷惑,什麼議論也不能動搖,這才叫做得了勝解,這才真正是到了不需要再分別的境界,當把這最後的勝解之念也舍棄時,就是根本無分別智現前的時刻了。所以要達到無分別智不能靠不分別,而是要靠正確如理的分別,才能接近和最終證得聖者的無分別智。

四、以聞思修慧而悟道

地前菩薩怎樣把凡夫有分別的智慧修成聖者無分別的智慧?需要用三種方法修成三種智慧。根據修行階段和方法的不同,地前智慧可分為三種: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聞所成慧,即是由聽聞佛法所生成的智慧,其思維的對象是語言文字,目的是理解其中的含義,就是文字中所包含的道理,所表示的意義。這叫「緣文解義」。
修所成慧,是在定中作觀所成的智慧,作觀的對象是離語言文字的道理意義,目的是將它們以無我空性為中心融會貫通,連成一片,集於一團,終於觀到純熟通達勿須分別的時候,就能以根本無分別智整體親證空性之理,也就是實證見道位。這叫「緣法義觀」。
思所成慧,是聞所成慧與修所成慧之間的過渡,是由思維正理所成的智慧。思維對象是文字和道理,目的是將聞所成慧所理解的道理,對照聯系,相互貫通,再依表達更深道理的文字繼續深入,或依原來聽聞過的文字體會其中更深的含義,再將領會到的更深的道理相互聯系,逐漸都與佛理的核心無我空性貫通,如是反復思維,達到可以完全脫離語言文字的觀法時,就屬於修所成慧純粹「緣義作觀」的范疇了。
聞所成慧是靠聽聞佛法所得,所以我們首先需要正確聽聞和理解佛法。佛法的核心是「諸法無我」,真正通達了諸法無我的道理,也就是通達了二無我所顯的空性的道理。空性就是空無自性,什麼是自性呢?就是二我,人我和法我,我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無我就是一切法皆無自性。什麼是我或自性呢?就是我們所執著的一種「獨立不變」的東西。世上本來根本不存在這種東西,可是我們凡夫無始以來就顛倒執著必定是有這樣的東西,比如認為內有能取人我,外有所取法我,所以起惑造業,墮入輪回。如果把這種執著二我的妄想去掉,也就不會再去造業了,無我空性就會自然現前。空性只能證得,不可思議,可思議的就是無我的道理,所以只要空掉可思議的二我,去掉二障,不可思議的空性自然就顯露出來了。因為空性法爾如是,從無生滅,亦無增減,只是我們凡夫自障其眼不能觀見罷了,因此若盡其障,空性就會自然現前。
反復聞思佛法可以熏習成清凈種子,可以對治我執煩惱,伏斷一部分煩惱現行。但是只靠聞所成慧還不能證得空性,為什麼呢?因為聞所成慧思維的對象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概括的范圍較小,力量就弱,而文字所含之「義」概括的范圍較大,你需要說很多句話才能說清楚一個道理,而這個道理在意識中只要一閃念就可以思維得到。比如有人在說笑話,說著說著大家突然都笑起來了,就說明聽這個人說話必須要有一定長的時間,而明白這些話里所包含的道理(義)卻不過是剎那間的事了。
這樣看來,用「義」思維,比用語言思維包括內容的范圍要大得多,這樣它的力量也就大得多,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大得多。所以在懂得了佛法的道理之後,要練習把這些道理融會貫通起來,這就是用語言和「義」交叉思維,也就是修習思所成慧的階段。把多次聞法所理解的各種道理,聯系貫通,融會成一些更深更高層次的概括性更強的道理,這樣的「義」概括的范圍更大,代表的內容更多,使人的思維越來越精練簡略,但是其力量卻變得越來越大,這就是由多聞到精華的提煉過程,也彷彿平常所說的由博返約的總結概括性學習階段。
思所成慧對治煩惱現行和熏習清凈種子的力量更大,作用也更強,但是在思所成慧階段也還不易證得空性,為什麼呢?因為思所成慧靠的是散心思維,散心的力量還比較弱,定心的力量就又強得多了,心力強作用就大,所以如果在定中觀察思維佛法的道理,尤其是達到脫離文字概念的純粹「義」觀的時候,逐漸把所有的道理都與無我之義融會貫通起來,形成高度概括的簡練的觀法,那就可以進入加行位了。在加行位中,由高度概括的觀法(唯識中就是由四尋思觀證四如實智)把所有分別概括成「能與所」這種最基本的分別,然後把所取空掉,當這只有能取的最後一念也斷掉時,就是空性現前的時刻了。
慈氏菩薩曾在深密法會上請問釋迦佛如何作緣總法觀,佛回答說:「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盤。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這就是在講臨入真如的最後觀法。

五、聞思修慧的修行方法

我們一起來看彌勒菩薩在《辨中邊頌》里是怎麼說的,頌下的論是世親菩薩的解釋。
「論曰。作意正行其相雲何。頌曰
菩薩以三慧 恆思惟大乘
如所施設法 名作意正行
論曰。若諸菩薩以聞思修所成妙慧。數數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設契經等法。如是名為作意正行。此諸菩薩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頌曰
此增長善界 入義及事成
論曰。聞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長。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聞實義。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業成滿。謂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頌曰
此助伴應知 即十種法行
論曰。應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攝受。何等名為十種法行。頌曰
謂書寫供養 施他聽披讀
受持正開演 諷誦及思修
論曰。於此大乘有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諦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為他開演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行。」
作意正行是以三慧思維大乘法義,即能趣入修治地,也就是見道而悟入修道地。其中「聞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長」的「界」是因義,指種子,就是說,多聞佛法能夠增長善根種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凈種子。
修作意正行具體需要做什麼呢?就是十法行。釋迦佛在《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中開演十法行時告訴阿難,此十種法能受持此般若波羅蜜修多羅,「阿難。譬如大地。一切樹林花葯皆依而生。一切善法皆依般若波羅蜜生。阿難。譬如轉輪聖王若在世間七寶常現。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此修多羅若在世間。則三寶種常不斷絕」。
十法行總結起來,一是要聞思佛法,二是要修習止觀。聞思修經論是正行,而方法上必須輔以止觀,其作用有三。一是在聞所成慧階段,修定可以使身心順暢,神志清明,於聞思經論助益廣大。二是在思所成慧階段,靜坐思維時心力集中,很多散心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很容易就心開意解了,或是平時想不到的地方,定中也就容易心領神會融會貫通了。三是修所成慧階段,必須常在定中作法義觀,才能最終習熟見道。十法行的第十項修習行,指的就是在定中觀修法義。所以羅嗦了半天,修行方法概括起來其實很簡單,也就是讀經、止觀兩件事兒。

⑷ 釋加佛當年是如何修行的我想他走的應該是正確的道路。

釋迦牟尼佛不是一世修行,是多生多世修持戒,修忍辱,修禪定,修智慧,他能捨身飼虎,無數次棄高位棄財富棄世間慾望快樂而修行……可以讀一行禪師的《白雲故道》,有他成佛的故事;還可以讀佛經,有他無數前生的故事。你也可以搜索現代的很多修行人故事,看看《我心不安》里的修行人。
效法了凡四訓,念經和佛號,應該是走的凈土。凈土宗門真的很強大,上中下根器的人都可修行,而且很多禪門上根器人開悟後也是選擇了念「阿彌陀佛」。不過我想你需要多和修凈土共修,找當地念佛寺廟或者網上共修團體都很好,這樣你遇疑也可找人詢問。
關於念佛可以釋罪的道理在於,種下的惡種子要遇到合適的陽光水分等才能長成果。念佛不能改變已經種下的因,但是你一心念佛不會有令惡業成熟的緣,其實就是釋罪。地藏菩薩論壇就有很詳細的帖子討論講解這個問題。
阿姜查說很多修行人也像佛陀那樣立目標要打坐到達到什麼目標才起身,但是卻發現自己總是做不到而氣餒。但是佛陀像一輛大車,可以一次駛過坎坷的道路,但我們車太小,可以要顛簸停頓很多次,重要的是見地清楚,百折不撓。
無限祝福!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菩薩!

⑸ 請問下有沒有好看的佛教小說

安徽師大出版社正在出版長篇佛學小說《都市初心》,佛學修心是其主要內容。更難得的是作者結合當今社會現實,保持正知正見正信的佛學理念,是不可多得的長篇佳作。
在天涯論壇—舞文弄墨里,該作品正在更新中。

⑹ 求好的詩歌

原創
永恆和瞬間

我們相逢在美麗的春城,
記得那天春雨蒙蒙。
我急匆匆地趕往書店,
未帶雨具便行進在霏霏雨中。

是誰的傘擎在了我的頭頂?
一雙明眸流淌著真誠。
瞬間的戒備煙消雲散,
我們在一把傘下相互跟從。

書店門口我致謝連聲,
你微笑著回到雨中。
遨遊書海我忘了一切,
直到肚裡唱起了空城。

我戀戀不舍地放下書本,
盡管胸中還回盪著書中的激情。
當我即將走出書店大門,
你的傘再次罩在我的頭頂。

彷彿經歷了一場夢,
你有如天使一般如影隨形。
我們再一次並肩走進春雨,
背影在雨幕中化為永恆。

⑺ 初學佛者應讀什麼經文什麼經里有對如來出家前後,成佛前後的的詳細介紹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⑻ 佛陀傳一行禪師mp3下載地址哪裡有要高清的

你可以去土豆網,那裡有mp3的在線收聽,要是下載的話要去網路雲盤,網路雲盤有個搜索共享資源的功能,那裡能找到。

⑼ 關於佛教佛陀的真實故事

關於釋迦牟尼佛的故事,您也許可以去看看索達吉堪布大師譯的《釋迦牟尼佛廣傳》還有《百業經》,里頭都談到了世尊很多的故事。

還有,如果您對高僧大德的一些故事也感興趣的話,我也推介您可以去閱讀《白山黑水育奇英》這本書,是講宣化上人的故事的。「法界佛教總會」這個網站也有其他的法師的故事,比如《達摩祖師西來意》,這個是宣化上人講述的,跟之前看過的《達摩祖師》(1993年電影版)的那個故事不完全一致,嘿嘿,我覺得電影是電影吧~

因為我沒有什麼特殊的能力,也無法跟你說這些一定就是真的,但是我相信是真的就是了~

至於您所說的「真正信他所說的不是假話」,也許您也可以網路一下 「智悲德育網 初機學佛,如何回答不信佛人的詰問」這篇文章。 O(∩_∩)O~

下面黏貼宣化上人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六冊中提到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在佛還是太子的時候,車匿陪著太子到東門去游覽,因為太子覺得宮中很悶。先到東門去,看見一個女人在那兒生小孩,這個女人又哭、又喊痛,叫得不得了。太子就問車匿說:
「這是干什麼呢?這個女人怎麼這么哭叫呢?」
「這是一個女人在這兒生小孩子呢!」
「喔,生小孩子這么痛苦啊?」這個女人把小孩子生了。
太子也不高興了,說:「回去了,不出去遊玩了!」
第二天,太子說:「我們到南門去遊玩,到南門看看。」到南門一看,看見個什麼人呢?看見一個老人老得不得了,頭也晃,眼睛也看不清楚了,耳朵也聾,牙也掉,邁步也邁不動了。太子問車匿說:
「這個是什麼人?」
「這個人老了,老得這樣子。」
「人老了,就這么樣子?啊!這太辛苦了!」於是太子又不願意去游歷了,就回來了。
第三天到西門去,見著一個病人,病得很厲害的。太子又問車匿說:
「這個人他怎麼了?這樣子哼哼呀呀的,這么痛苦的樣子!」
「啊,這個人病了!」
「喔,有病就這么辛苦?」太子又不去游歷,又回來了!這見著生、老、病了。
第四天到北門去,就見著有一個人死了。太子就問車匿:
「這個是干什麼的?」
「這個人死了!」
「喔,死了!死就這樣子啊?」
正在這兒覺得很難過的時候,就來一個比丘;比丘穿著袍、搭著衣,這樣子從太子身邊過。太子就問車匿說:
「這個是干什麼的?」
「喔,這個?你問問他就知道!」
於是釋迦牟尼佛就問這一位比丘說:
「你是干什麼的?」
「我是個出家人。」
「什麼叫出家人?出家人是干什麼的?」
「我出家,就是比丘;比丘就不受生、老、病、死苦的拘束。若離開生、老、病、死苦,就了道了,不生不死,可以成佛的。」
「喔,那你可以教我嗎?怎麼樣出家?你可以做我的師父嗎?」
這個比丘本來是凈居天人,故意變化一個比丘來度太子的。太子一問他的時候,他把錫杖往地上一頓一戳,踴身虛空,就到天上去了。太子就也沒有法子學道,也沒有法子出家,又回到宮里去了!
這個時候,在印度有一些個相師,就對他父親、母親說:「太子如果在七天之後不出家的話,他就可以繼
轉輪聖王的位。」就是整個世界所有宇宙的國家,這些國王都要受他的管轄;意思是只要留住他七天,之後,就可以繼轉輪聖王的位。於是他的父親凈飯王就派出軍
隊,把這座城周圍給圍起來,里外交通都斷絕了;就像現在戒嚴,下戒嚴令了,誰也不準到里邊去,誰也不準到外邊來。就這樣把太子給圍到宮里頭了,把東宮給看
起來了,使令東宮太子所住的宮殿,里外交通斷絕,也就是給封鎖了──現在的新名詞叫「封鎖」。再一個意思,就是「戒嚴」了;戒嚴,不準里邊的人到外邊來,
也不準外邊的人到里邊去,這消息斷了。
為什麼凈飯王把太子的消息都給斷了?因為他聽相師講,如果在七天之內,太子不出家,過了七天之後,
悉達太子就可以繼轉輪聖王的位。轉輪聖王管一四天下的,一四天下就是整個的世界。這整個世界,不是單單我們這南瞻部洲──現在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就是南瞻
部洲,還有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這叫「一四天下」。這一四天下,一日一月、一個須彌山,這叫一個「世界」;一千個世界,算一個「小千世界」;一
千個小千世界,是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個「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轉輪聖王管的一四天下,就管這樣的一個世界。
那麼凈飯王把這個太子給看起來了,可是太子因為有大善根,雖然被人看起來,他還不迷。凈飯王當時選
了很多美女,都放到宮里給太子來娛樂。太子見著這一些個美女,也就等於沒有看見一樣;見如不見、聞如不聞,這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
「內無身心,外無世界」。
在這個時候,這個凈居天人在天上又現身了,他對悉達太子說:
「太子啊!你是不是貪圖這個世間的五欲,就把你宿世的願力忘了呢?你宿世發的什麼願,你現在還記得不記得了?」
「我沒有忘,但是現在我也沒有方法啊!」
「你如果沒有忘,還想要出家修道的話,我可以幫助你!」
「你幫助我,那最好了!」
太子就命車匿──就是這位優波離尊者,備車拉馬。把馬給備好了,車匿和太子就在後園子里頭,預備沖
出去。正在這個時候,四大天王──你們到過中國,看見那廟前邊,有個拿琵琶的,又有拿那些個什麼的,共有四個,就是這四大天王─每一個天王托著一隻馬足,
就把馬連悉達太子帶車匿一起,都給帶到虛空,從虛空飛出去,騰雲駕霧就走了。一走,走了有三由旬,然後就落到雪山了,於是太子就在雪山修道。這時候,天人
的感應,在那個地方有產麻、麥,太子一天就吃一顆麻粒、一顆麥粒,這么維持他的生命。
當時,有父黨的親屬三個,母黨的親屬兩個,隨著佛在那兒修行。有三個因為不能受苦──太子在那兒受
苦,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那三個人不能受苦,就說:「這樣修道太苦啰!這得什麼時候成佛呢?我們都走啰!」這三個人因為受不了這種的苦就走了,到鹿苑去修
道。等到天女送乳的時候──天女用牛奶煲粥給太子喝,那時太子瘦得骨瘦如柴,非常難看;等喝了牛奶粥之後,這身體自然就又都胖起來了。剩下的兩個人說:
「太子以前能受苦,現在他不能受苦了。他這樣子,牛奶粥都喝,這他不能有什麼成就啰!他受不了苦了,我們都要走啰!」於是這兩個人也走了。這父黨之親、母
黨之親五個人都走了,剩一個誰?就剩一個車匿。
這個車匿,就是優波離尊者。所以他說,「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我親自見著佛在六年之中,行這難行的苦行,忍這難忍的苦行。親見如來降伏諸魔:我
親自見著如來降伏諸魔。怎麼降伏諸魔呢?太子本來在雪山可以成佛了,他因為恐怕世人誤會,說是成佛一定要受苦,才能成佛;於是就不在雪山打坐了,走到菩提
樹下。坐到菩提樹下,他就發願;發什麼願呢?他說:「我坐這個地方,如果不成佛,我始終不起於座,我始終就在這兒坐著。」於是坐到這個地方,就不起身。
坐到第四十八天的時候,天上六欲天的魔王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十二種的變化。那麼他夢醒了,這魔王也會算,會觀察的,他看一看,我為什麼做這么一個稀奇古怪的夢呢?一觀察:「喔,菩薩坐到菩提樹下,就要成佛了!啊,這是不可以的!我一定要去破壞他的定力!」
怎麼樣破壞太子的定力呢?就派魔王的四個魔女到這兒來。四個魔女的相貌都生得非常的美貌;你看,
魔,就是妖怪!她雖然是妖怪,也不願意醜陋,Don't like ugly, like
beautiful.(願意美貌)。這四個魔女就到這兒來擾亂釋迦牟尼佛的定力,怎麼樣呢?現三十二種媚相;媚,就是妖媚。現三十二種的媚相,總而言之,
就是引誘釋迦牟尼佛,想要叫他生出一種凡心來,沒有定力,生出凡夫愛、欲這兩種的心。可是釋迦牟尼佛既沒有愛,又沒有欲,雖然不是木頭、石頭──說「人非
草木,孰能無情?」但是釋迦牟尼佛能在這個境界上不被境界轉,就是方才我所說的「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不被魔女這種魔力所搖動。
這些魔女雖然再美貌,這個誘惑的力量雖然再大,佛也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如如不動,坐那個地方如
如,一點都沒有動心,不生愛欲心;能以「對境心不起」,對這境界上不動這種心,對境無心。這個時候,佛就作一種不凈觀。什麼不凈觀?就前幾天,不是講的
「九想觀」,現在他作個不凈觀。佛就想:「喔,現在你們來騙我了!你們雖然相貌生得美麗,不過也都是帶肉的一具骷髏,九孔常流不凈啊!眼睛就有眼眵,耳朵
就有耳垢,鼻子就有鼻涕,口就有口水、黏痰,這是七孔不凈;再加大、小便,更是不凈了!又周身毛孔每一個毛孔里頭,生得好多蟲啊!周身都不清凈,污濁邋
遢!」
這樣一想,啊,把這四個魔女,都給觀得像個老太婆似的,老態聾鍾。這四個魔女一看她自己,又互相一
看,你看我也老得這么樣子,雞皮鶴發,行步龍鍾;她看她也是鼻涕黏痰,周身都不潔凈,周身都是蟲。她們這四個魔女對面互相一看,也就作起嘔來,也就吐起來
了,互相這么一吐。她們互相知道都是老得這個樣子了,沒有法子騙釋迦牟尼佛了!於是都跑了!跑了;佛把這個魔給降伏了。
這個魔王看四個魔女回來,沒有法子,於是就親身率著魔子魔孫一齊來,想要把釋迦牟尼佛給殺了。釋迦
牟尼佛那時候怎麼樣啊?還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也不生恐懼心,在那兒坐著入了無諍三昧,不和人爭斗。這個時候,你要是動念哪,魔王他魔來,因為你若是有
念頭一動,就和魔會接觸上;你念頭不動,他是沒有辦法的。所以這個魔王也不能惱亂釋迦牟尼佛,魔王也跑了,回去了!
佛又怎麼樣制諸外道呢?制諸外道:又者,有一個外道師,他的名字叫「申日」。他怎麼
樣啊?他在飯里頭下毒給釋迦牟尼佛吃,預備釋迦牟尼佛一吃這個飯,就把佛毒死了。釋迦牟尼佛看見這個毒飯來了,還照常吃。佛先這樣想:「我心裡沒有毒,我
吃這個毒也不會死;我內里頭沒有毒,它就不會發生作用的。」於是把這毒飯吃了,也沒有毒死,也沒有事情,這是一種。
又者,有外道的法師嫉妒釋迦牟尼佛。因為在印度,佛沒出世以前是婆羅門教;這婆羅門教,也是一種外
道的宗教。在佛沒成佛以前,這個外道很盛行的,人人都去拜這些外道做師父;等佛一成佛之後,這外道的弟子就都去拜釋迦牟尼佛做師父。好像老迦葉、目連、舍
利弗,這原來都是外道的人,都來拜佛做師父。有個外道就妒忌,把象用酒給灌醉了,將五頭醉象牽到佛要經過的地方,預備把釋迦牟尼佛給撞死。因為象醉了,什
么也都不管,這個醉象力量最大,沒有人可以制服得住。就這么預備五頭醉象,要把釋迦牟尼佛給毀壞了。殊不知,這五頭醉象沖著釋迦牟尼佛來了,佛把手一伸,
由五隻手指頭上,就變出五隻獅子。這五隻獅子一出來,五頭醉象都嚇得,喔,大小便也都來了!就自己趴到地上,幾幾乎給嚇死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制諸魔外這種
的力量,這都是優波離尊者親自見到的,所以說「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⑽ 禪是什麼

看這里------------------------------------------------------>禪

熱點內容
校園或者當老師的小說 發布:2024-11-16 23:05:02 瀏覽:953
女主花痴現代小說 發布:2024-11-16 22:04:20 瀏覽:243
蓄意接近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4-11-16 21:08:10 瀏覽:18
古代言情愛上小叔的小說 發布:2024-11-16 20:49:12 瀏覽:385
現代言情男主霸寵女主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4-11-16 20:47:44 瀏覽:219
燦白繁星勛鹿校園小說 發布:2024-11-16 20:27:10 瀏覽:629
我在仙界玩大富翁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4-11-16 19:56:23 瀏覽:580
言情小說女封面圖片 發布:2024-11-16 17:48:11 瀏覽:692
玉武俠小說 發布:2024-11-16 17:44:41 瀏覽:726
古典武俠小說奇遇多 發布:2024-11-16 16:34:52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