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與明湖居聽書異曲同工之處的
❶ 夜聞歌者與琵琶行有何異曲同工之妙嗎
1 都是在作者左遷之後的秋天夜晚寫的。
2 都刻畫了身世凄苦的婦女(明寫和暗寫)。
3 都描寫了獨到美妙凄美的音樂(歌聲和琵琶聲)。
4 都描寫了凄冷的環境背景。
5 都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6 都運用了美麗絕妙的比喻
這是我和老師答案的精華。。。
❷ 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兩者比較,琵琶行更勝一籌,你怎麼看
《明湖居聽書》中的聽眾是貴人、閑人,早為白妞那穿雲裂石的嗓音準備好了一聲喝采,所以一曲歌罷,「叫好之聲,轟然雷動」。至於白妞的個人遭際如何,與各位聽眾有無這方面的共鳴,則不必為人所詳。
《琵琶行》中的聽眾是遷客騷人,他們不是主動迎合表演的快樂,而是被音樂叩開了並不輕易坦敞的心扉,且一旦被打開,無盡悵惘便在樂曲的引導下汩汩流淌,不可遏抑,音樂既罷,正是心潮洶涌之際,於是默對秋江,悄然無聲。
於是在很多人看來,《琵琶行》中聽者曲罷默然的反應比《明湖居聽書》中「轟然雷動」的叫好更高明許多。
❸ 明湖居聽書琵琶行高超技藝
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 解析: 無
❹ 李憑彈箜篌引 琵琶行 明湖居聽書聲音的對比
《明湖居聽書》(劉鶚):
1、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2、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3、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
李憑彈箜篌引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想像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藉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1、《琵琶行》片段中是通過什麼角度描寫聲音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 正面
凝絕不通聲暫歇 描寫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 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 側面
唯見江心秋月白 描寫
正面描寫中主要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側面描寫中是通過環境烘托表現音樂美妙
2、《聽穎師彈琴》中各是通過什麼角度描寫聲音的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 正面
天地闊遠隨飛揚。 描寫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
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側面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描寫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正面描寫中主要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側面描寫中通過描寫聽眾感受表現樂聲美妙
3、《李憑箜篌引》各是通過什麼角度描寫聲音的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側面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描寫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正面描寫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側面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描寫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正面描寫中主要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側面描寫時通過描寫音樂效果表現樂聲動人
❺ 明湖居聽書 寫王小玉說書是 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 不敢少動``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靜 琵琶行中類似的句子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❻ 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
琵琶行》與《明湖居聽書》的繪聲藝術
聲音沒有實體形象,又一發 即逝,難以捕捉,怎樣描繪才能 使之形象、可感呢?唐代白居易 的《琵琶行》與清代劉鶚的《老 殘游記》中的《明湖居聽書》,雖前者是詩歌,後者是小說,前 者描繪的是琵琶聲,後者描繪的 是說書聲,但兩者在對聲音的描 寫上卻有相通相似之處、異曲同 工之妙。試比較分析如下:
二者對聲音的描寫都可分為 正面描繪與側面烘托兩部分,從 兩方面寫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說 書技藝的高超、絕倫。先來看正面描繪:
一、開場不凡
試音定調時,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經心地「轉軸撥弦 三兩聲」,便「未成曲調先有 情」;王小玉「把兩塊頑鐵丁當了兩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 的」。兩人技藝絕妙,都似隨手 拈來,輕輕兩下,便吸引了聽 眾。
二、兩者都描寫了一個完整 的演奏(說唱)過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彈奏 從「轉軸撥弦」開始,而後「嘈 嘈切切錯雜彈」,繼而「間關鶯 語」 「幽咽泉流」之後,便「聲漸歇」,於無聲處凝絕後是「銀 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 鳴」般的聲音突起,最後以「裂 帛」般的高音結束。
《明湖居聽書》中說唱過程 則是:聲音不甚大。越唱越高, 拔個尖兒、回環轉折,節節高起 →於極高處陡然一落→漸低漸細 →無聲→忽又揚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繪的聲音都是從一般 音階開始,而後漸低,後至於無 聲,再又突然進發,在激烈高昂處 結束,聲音也由簡而繁,抑揚結合,決慢相間,高低交錯,剛柔並 濟,跌宕起伏。既顯示了演奏說唱 者的高超技藝,又表明吸引入之處 即在聲音的迂迴曲折,,千變萬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聽書》描繪的過程更具體,更復雜。
三、兩者都採用以形喻聲的方法,化無形的聲音為有形的形 象,化不可捉摸的聽覺為可見可 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寫音樂的時 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加強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這個疊音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聽覺,又有視覺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 就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在 顯示音樂旋律中的「滑」 「澀」 時,作者又用兩個比喻「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間關」之聲,輕快流利, 「幽 咽」之聲,悲抑哽塞。在短暫的 停歇後,聲音忽又揚起, 「銀瓶 乍破」 「鐵騎突出」,形象地寫 出聲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聽書》中不僅用看 得見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來比 喻,還用經歷過的事情、體驗過 的感覺來喻聲音。
如「唱幾句書,聲音不甚 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 境:五臟六腑里,像慰斗貿過, 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 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的是感覺,重在強調 聽覺上的舒適;言其聲音到高處 時,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來比喻, 突出了聲音的清脆、韌性、高 亢;寫聲音的回環轉折,而又節節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見的景 象、經歷過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來峰絕壁干仍,以為上與 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 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 上。」突出了聲音愈唱愈高,而 又雄渾高亢、婉轉悠揚的特色, 使聲音的變幻、回環似有形的 景緻一般展現於眼前。再如聲 暫歇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遂 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 亂」,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同 時顯現,使人們通過聯想,可 以想像出聲音如「花鳴春曉」 「百鳥亂鳴」,也讓人感到眼花繚亂,耳不暇接。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干變萬 化的音樂形象,已使我們不能不 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而作者在 正面繪聲之餘,還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
首先,兩個主人公都是技藝 高超之人,因此在寫聲音前,作 者首先要寫入(當然是略寫)。兩 人的出場都是千呼萬喚才出現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處:「琵 琶女」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王小玉是「半低著頭」,兩人慾 露還藏的姿態更引人注目,讓人 更急於知道其技藝如何。
其次在出場前,對聲音都有一個烘托。前者,「忽聞水上琵 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暗示 能讓詩人忘歸的琵琶聲一定不俗;《明湖居聽書》中則用黑權 演唱、琴師彈琴、人們議論王小 玉說書「無人能及」等極言王小 玉說書技藝的絕妙。
再次,在演奏、說唱後又 有一個烘托,《琵琶行》中說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 秋月白」,四周靜悄悄,人都 沉浸在回腸盪氣、驚心動魄的音樂聲中。《明湖居聽書》則 說「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 動」,人們對說唱拍案叫絕; 台下的議論「三月不知肉 味」,則更顯出小玉的說書打 動人心,攝人魂魄。
❼ 點明《琵琶行》與《老殘游記》寫作上的不同
《琵琶行》
1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具體可感。
2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
3巧用疊詞,使音節悅耳動聽富有節奏感。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色彩濃厚。
5結構嚴謹,一明一暗,兩條線索運行。
《老殘游記》
運用游記散文的筆法,對自然景物進行細微描寫,其小說中大段的心理描寫,長篇的對話和獨白等,都是傳統小說所沒有的,這些非情節的成分,對於傳統小說的藝術形式都是破壞性因素,具有革新的意義。
一、它表現出中國小說開始由傳統的權威敘事向人物敘事過渡;
二、它打破了傳統小說統一的故事性敘事框架,促進了小說功能由「講述」向「顯示」的轉變;三、它體現了中國小說由傳統藝術構思向現代化藝術構思轉換,帶動了小說觀念的變革。
《老殘游記》中《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運用「比喻」的不同特點。
《琵琶行》重在貼切表現樂聲的質地,喻體多顯人們熟悉的聽覺、視覺形象。王小玉例重在表現對唱調的美妙感受,喻體有視覺形象,更有內部感官反應,誇張也恰切
兩篇比喻共同特點:
1.總的就是胡適說的音樂只能聽,無可視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現,所以要用許多具體的物事來譬喻。
2.喻體多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產生疊加效應,使所喻事物的特性顯得格外鮮明。
3、都表現了音樂的從高到低,從底到高。
兩篇的比喻區別如下:
1、《琵琶行》重在表現琵琶樂聲本身的音樂質地,即音色、亮度等等,具體如沉重、激越、清脆、清亮、婉轉、幽微、高亢、凄厲等。所以其喻體多呈現人們熟悉的聽覺形象、視覺形象,也不太誇張,而比較貼切,如珠落玉盤等等。
2、王小玉例重在表現那節節攀高,又節節降低,再從無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調給人的極致感受,因此喻體除了有可見的視覺形象外,主要還呈現了內部感官的反應,而且多恰切用了誇張修辭手法。如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處不暢快,如比喻為一峰一峰攀登泰山,天外有天,愈翻愈險,愈險愈奇,如像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中盤旋向下,這些比喻都有視覺形象,更有內部感官的體驗,誇張效果也好。
3、《琵琶行》很好表現了音樂停息後,聽者的情緒體驗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藝術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寫「延留」。
4、通過其他感覺,特別是內部感官的感覺來體驗音樂的聽覺感受,就是過去講過的「通感」(包括兩篇,包括後面將提到的);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
5、其他: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銀瓶破裂,聽覺、視覺結合,仍重在音樂質地的貼切轉換;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東洋焰火,仍重在通過視覺形象獲得對音樂的感受。又,音樂漸漸停息,前者有比喻,主要呈現視覺形象(冰下難流等),也重在感受,寫出了漸漸停息之美;後者無比喻。又,音樂漸漸由無到有,前者未寫;後者用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發出作比,屬聽覺,仍重在感受,寫出了音樂由無漸生之美。
❽ 明湖居聽書閱讀
濮陽市2010年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
濮陽市2010年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
當前位置:學員主頁 --> 作業
請設計一份課堂教學實例,體現出語文課堂中的互動對話。
劉韶娟(輔導教師) 發布時間: 2011-04-20 16:25:34
作業要求:
請設計一份課堂教學實例,體現出語文課堂中的互動對話。
提交時間:5月19日以前。
請編輯好格式後直接提交,勿用附件。
提交者:
張艷茹(學員) [提交時間: 2011-04-29 10:13:26 ]
答題內容: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式的新型課堂中的互動對話
大流一中 張艷茹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切以應付考試為中心,教師滿堂灌,充當"單放機";學生被動接受,變成了錄音機"。學生在情感、語言、思維、個性等方面處於被動、壓抑的狀況,課堂氣氛是緊張、冷漠的。這種狀況是與理想課堂的精神不相符合的。為了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充分的發展,必須改變這種狀況,代之以師生雙向互動的形式,讓學生"動心"樂學,"動腦"多思,"動口"多說,"動手"多做。
在實踐中,我重新認識課堂教學的性質與任務,重新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任務與角色,並以此重新調整課堂教學的策略。以學生為中心,大膽創設有利於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要以學生為中心,大膽創設有利於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教師應以平等的心態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主學習。教師要解開學生的束縛,建立教學民主,增進師生情感的溝通,消除學生的心理重壓,教師要盡可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辯、敢寫,使他們在無拘束無壓力的課堂上自由地學習。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激勵者和點撥者,即教師在課堂中既是積極參與者,又是導學者;既課程的開發者,又是學生潛能的發現者。教師通過平等地參與學生中去。
生活動,並貢獻個人意見與經歷,使師生關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學生消除對權威和失敗的畏懼心理,使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交流。在課堂上,教師應精講少講,騰出1/3到1/2的時間,讓每個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操作和討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學生執教和情景表演等幾種教學組織形式。此外還根據具體的實際需要選擇和組合運用多種形式,從而擴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有主動活動的空間,釋放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充分發揮出教學效益。
語文課堂教學中,適量地引進富有針對性、趣味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的內容,既能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潛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這樣做不僅有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獲得情感的愉悅,得到創造美的享受。下面以《明湖居聽書》一課為例,談談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
《明湖居聽書》
教學重點:(1)體味「通感」修辭的美妙藝術效果,學習「通感」修辭手法的准確運用。比較《明湖居聽書》和《琵琶行》音樂描寫的同中之異。
教學難點:把聽覺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處的語言描寫出來。
結合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我嘗試上了一堂「導入一賞讀一研討一練寫」的「創新」課。
導入
首先創設情境。聽錄音《青藏高原》。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學生聽得用心,情緒亢奮,這支歌為這堂課的教學營造了一種濃厚的藝術氛圍,激起了同學們的情感波瀾。(聽完歌,我問:「這首歌唱得如何呢?」學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這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用語言描寫出來呢?我們先來賞讀《明湖居聽書》用什麼手法來描寫白妞演唱技藝的,共同探討一些方法來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藝術描寫出來。
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就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體作用,目的明確後,自然引到賞讀《明湖居聽書》描寫白妞演唱技藝的兩段上來(王小玉便啟朱唇……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賞讀
初讀這兩段,我們是否覺得白妞演唱得很美呢?我們並未親耳聽,而只是讀小說,用眼看文字,為什麼能在聽覺上獲得美感呢?
由於作者寫作時運用了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來描寫演唱藝術,因而覺得很美。下面我們來品讀作者是怎樣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
(把問題定向,讀中思考、討論,完成賞讀)提三個問題:
(1)按白妞演唱時聲音或高或低、或緩或急,把整個演唱過程分幾個階段呢?
(起始一發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結束)
(2)找出運用通感修辭來描寫白妞的演唱技藝的句子,仔細品味通感的准確運用和收到的藝術效果。
(通感句是把哪兩個感覺溝通的?本、喻體的相同點在哪裡?)
(3)總結本課描寫演唱技藝的方法。
A、演唱過程分階段(按聲音高低、緩急)。
8、巧用比喻(通感):先點出感受到的音樂(可見的形象,可經歷的事,可體驗的感覺),再溝通視覺形象。特點是從視覺設喻。
研討
剛才我們共同賞讀了《名湖居聽書》,同學們,誰還記得上學期我們曾學過的一首描寫演奏技藝的詩?
(一)學生憶誦《琵琶行》第二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聲如裂帛」)。同學們,同屬演奏和演唱的描寫有何同中之異呢?學生討論發育。
問題設計:(1)同樣用比喻描寫演奏技藝,與《明湖居聽書)運用比喻一樣嗎?(2)總結兩課音樂描寫的同中之異。
A、同是巧用比喻,但《琵琶行》用類似或熟悉的聲音設喻;《明湖居聽書)用特殊的比喻——通感來溝通各種感覺,主要是從視覺角度設喻。
B、同有妙語點睛,但關鍵處《琵琶行)直接解說;《明湘居聽書》直接講感受,又使用了比喻。
(二)擴展延伸。下面再賞讀選自《西廂記》的《崔茸篙夜聽琴》的三支曲於。(出示投影片)
【天凈沙】莫不是步播得寶髻玲瓏?莫不是裙拖得環佩叮咚?莫不是鐵馬兒檐前驟風?莫不是金鈞雙控,吉丁當敲響簾櫳?
【調笑令】莫不是梵王宮,夜擅鍾?莫不是疏竹滴鐮曲襤中?莫不是牙尺剪刀聲相送?莫不是漏聲長滴響壺銅?潛身再聽在牆角東,原來是近西廂理結絲桐。
【禿廝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喚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思考問題並討
❾ 《李憑箜篌飲》《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有何相同與不同
《李憑箜篌飲》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明湖居聽書》就不懂了,希望能幫到你啊
❿ 明湖居聽書第五段仿寫琵琶行
好的評論應該不是用字數多少來評價,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