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未知的自己聽書張德芬
1.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提到的書有哪些
肯威爾伯 《恩寵與勇氣》、《萬物簡史》
另外推薦:阿瑪斯 鑽石途徑四本
《改變 從心開始》
《平常禪》
2. 尋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賞析
最近讀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真是一部很不錯的書。這是一本身心靈小說,她用很淺白的語言,帶著讀者去探尋一個很深奧的問題,即如何與自己的「真我」相通,那裡充滿的是愛、喜悅、和平。現摘錄幾段文字:
「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是來源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們的東西席捲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
「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就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總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
「如果你不斷重復做某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系,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復的為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更糟糕的是,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勝肽』,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邊的上千個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對某種勝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所以如果你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要去發脾氣······這個真是恐怖呀,跟毒癮一樣!」
書中談到了什麼不是真我、能量共振、人生模式的塑造等等,會讓我們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分析自己過往的人生,明白什麼是該摒棄的,什麼是該探尋的,這樣一步步的走向心靈深處,走向真我、愛、喜悅、和平。其實作者所說的真我,就是佛家講的「實相」、「本性」,也就是慧能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所指的自性。書中也提到了如何「觀照」。
其實,萬法歸宗,一切都是方法,只有你在那裡了,才會知道那裡的感受,才會「捻花微笑」。
3. 張德芬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
呵呵,
沒有看哦
4. 張德芬在什麼背景下寫出《遇見未知的自己》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是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所說的。
這些年裡,張德芬最渴望的是把自己當成「靈魂擺渡人」的角色,在這個角色里,張德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可以走出困頓的黑夜,獲得重生。
時代的寵兒,圍牆內的心
1962年11月,張德芬出生在中國台灣的一個普通家庭。
從小,張德芬就是其他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常被人問起「樣樣都拿第一是什麼樣的感受」。她總能完成父母給她制定好的目標,並且拼盡全力做到最好。
1987年,25歲的張德芬,已將所有女人艷羨的東西收入囊中。
時任台灣電視新聞記者、主播的她,年輕貌美,事業有成,擁有名車豪宅,過著無可挑剔的完美人生。
「在台北乃至台灣我似乎得到了這個年紀不該有的關注,吃飯有人搶著買單,辦事不用排隊,開車違章了警察也不會追求我的責任,而是索要一份簽名。」
然而即便做著父母眼裡的乖女兒、別人眼裡的成功人士,張德芬整個人身心卻很疲憊。畢業於台大企管系的張德芬,其實對文學、藝術有著別樣的痴迷,而這份人人稱羨的工作,她也不是發自內心喜歡。一顆想要追求快樂的心正蠢蠢欲動。
彼時在離台灣不遠的香港,有個叫張國榮的,因一首《Monica》一炮而紅。
天之驕女跌落雲端
按照劇情的發展,張德芬應該順風順水甚至無理霸道地在雲端度過一生。
然而,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說,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峻峰的人。
為了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張德芬辭掉了那份人人稱羨的好工作,赴美讀書。
剛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她常常睡不著一個人整夜發呆,每周只有20美金的零花錢,連一個3美元的垃圾桶都買不起。還遭受著嫉妒和排擠。
「不就是個前女主播,有什麼了不起!」
就在幾個月以前,她還住著台北市仁愛路名人巷的豪宅,開著Volvo,是知名女主播。在雲端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張德芬,常常情不自禁就掉起了眼淚。
她獨自站在公車牌下,將自己包裹在厚實的棉服里,呵氣凝結成白霧在四周怎麼都散不去的場景。時常侵入她的夢里,寒冷又孤獨。
紀錄片《算命》片尾有這樣一句字幕:「算不盡芸芸眾生微賤命,回頭看五味雜陳奈何天。」人類站在命運面前,如同無頭蒼蠅飛入茫茫星夜。
可有的人啊,偏偏就不認命。
人生四十,從頭開始
199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德芬與前夫相識了, 在相識的第二年他們在台北舉行了婚禮,2000年因丈夫工作調動的關系,張德芬隨丈夫到了新加坡生活。
彼時的她也打算重新開始進入職場。她應聘了一家國際大公司,因為跨界進入軟體行業,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張德芬甘願從基層干起,從老闆的助理做起。
張德芬從不缺少從頭開始的勇氣,這也是她後來能夠成為影響一代人的個人成長作家的重要原因。
每天張德芬都會列印厚厚一打純英文資料回去專研,所以對於IT十分陌生的她很快就對業務瞭然於胸,老闆對張德芬的工作非常滿意。
後來公司高層人事斗爭,張德芬服務的老闆離開了,新任老闆依然重用張德芬,並給她加薪升職。
她開始負責亞太區市場,每天跟各個國家的市場團隊交流,每天要開十幾個電話會,也可以不用坐班。那段時間因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少了,張德芬開始抑鬱了。
在很多人眼中,張德芬婚姻、家庭、事業、明明什麼都有了,學歷又好,已經獲得了人生大滿貫。
但就在這樣的舒適區,張德芬卻說:「即使有一百萬美元放在我面前,我也會說這拿來做什麼呢?」
於是40歲「高齡」的張德芬,再次任性地辭掉了工作。她想要探尋真正的快樂,學習起了心理學。
涅槃之路學會成長,創辦張德芬空間
辭職後張德芬開始大量讀書,上課,收集各種資料。2003年張德芬開始致力於研究個人成長。也是這一年,一代巨星張國榮因抑鬱症,自殺了。
此時距離我國有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已有兩年,但整個社會對心理的認同度還處於很低的水平,看心理醫生依然是個丟人的事,抑鬱症會被理解成精神病。
後來張德芬乾脆在北京朝陽公園旁邊做了一個工作室,把100平方米的房子打通,每個禮拜召集一些人,做讀書會,每個參加的人收50元場地費,她自己印書,組織大家一起討論心理問題,個人成長,也傳播一些理念,介紹一些電影。
通過這種方式,她接觸到了大量真實的案例,也了解到解決心理問題並不是少數人的需求。
2004年,雲南大學馬加爵殺人事件,再一次為國內心理學發展敲響了警鍾。
張德芬也更加確認,積極健康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社會來說,太重要了。為了幫大家解決問題,也倒逼自己不斷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的東西。
張德芬在2007年寫了第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在中國台灣賣得很火。於是張德芬考慮在大陸發行。
張德芬在內地找了20多家出版社,只有兩家出版社願意出版,條件還很苛刻,而且一簽就是五年。最終這本書成為這家出版社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一本。
隨後的兩年,張德芬陸續又寫了兩本書,希望把她學到的、經歷的都拿來分享。
就在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時,自己的婚姻卻出現了問題,2015年她恢復單身,兒子女兒又相繼出國念書,一下子「單身又空巢」,張德芬的情緒和狀態跌入了谷底。
「自己的親密關系都沒有處理好,怎麼去當別人的人生導師?」一時間撲面而來的負面評論讓她喘不過氣來。
她開始羞於見人,也不見媒體,不想跟朋友來往,把自己封閉起來,覺得自己特別地丟臉。
在單身的這段期間里,張德芬才真正把書里寫的還有她所學的東西實踐出來。同時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獲得心理成長,她創辦了張德芬空間。
藍海市場萬象叢生,服務為本不忘初心
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個人成長教育平台,張德芬空間在生產優質內容上是絲毫不含糊,這更是填補了中國心理學市場的空白。
據數據統計,我國每15個人里就有一個抑鬱症患者,每8個人里就有一位精神疾病患者。
中國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有1.8億人,但就醫率卻僅為10%。
近年來,復旦林森浩投毒案,清華劉海洋潑熊案,已經不是個例。
《2016年心理健康認知度與心理咨詢行業調查報告》顯示:「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隱形市場,預估有50倍增長空間,是繼汽車、房地產、IT和互聯網產業之後的第五波財富浪潮。」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越來越多的人湧入了心理行業。
然而行業不斷壯大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整個行業魚龍混雜,甚至很多迷信的東西大行其道,外星人、前世今生、神神道道、大師、神棍這種東西都會出現。
「有些所謂的大師,摸個頭一萬塊,摸一百個頭賺一百萬。」對於這種賺錢的方式張德芬是很抵觸的。
「這個領域有的時候會搞得太神神道道,還是很多人對名和利放不下,索取巨額的錢財,騙財騙色都有,我就希望在個人成長領域,我們能成為一股清流。我們在內容運營上深耕了四年,在資本最火熱的時候沒有選擇玩資本游戲,而是在內容生產、分發上做足了功夫,四年時間積累了近700萬的粉絲,在課程開發培訓成熟的時候,才接受了喜馬拉雅戰略投資。」
對於張德芬空間的發展她沒有著急披上資本主義的外衣,而是懷著感恩的心做好服務。
「我是在服務,我已經藉由我寫的書得到了很多東西,我已經非常感恩了,老天實在太厚愛我了。有的時候,我覺得有些愧疚,我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了嗎,為什麼能這輩子我能有這么多的加持、祝福、福報。」
在這個市場大環境下,張德芬空間旗下心靈的圈子、阿呀媽呀等多個公眾號矩陣,約400萬用戶,在抖音、今日頭條、喜馬拉雅、蜻蜓FM、懶人聽書等視頻、音頻平台約290萬用戶。
除了新媒體矩陣之外,張德芬還創辦了幸福研習社和時空心靈學院。張德芬幸福研習社主要打造線上線下的女性成長社群,時空心靈學院則包含線上個人成長教育課程和線下成長工作坊。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德芬是我見過的最真的人之一,她從來都是跟隨自己的心,她是活著的傳奇。」
資源來自痛苦,成長需要溫度
如今的張德芬被譽為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個人成長作家,她不僅治癒了自己,也幫助了無數人通過心理療愈找到了幸福的出口。
張德芬最喜歡的作家Jed MecKenna說過一句話:「地球是一個大游樂場,我們每個人在裡面玩自己的游樂項目。」
在這個游樂場里,張德芬盡興得很。
「真正能讓我站在講台上跟大家分享些什麼的,不是我的知識、口才、名氣,而是我經歷過的苦難,痛苦迫使我向內看,許多智慧和空間因而打開。」
「德芬老師最大的資源就是有足夠多的痛苦。」 這是張德芬空間CEO盧熠翎對她的評價。
截至2018年底,「張德芬空間」微信公眾號傳播力超過99.96%的公眾號,位列中國微信公眾號500強、中國內容創業企業100強、中國心理健康品牌公眾號影響力前三。張德芬空間堅持創作優質內容,2018年共創作400餘篇原創文章,超7664萬人次閱讀。
「時空心靈學院」匯聚了海內外心理學界諸多權威專家,將心理成長延伸到個人成長、原生家庭、親密關系、正念冥想等各個方面,設立了親子、職場、情商、咨詢專業成長等不同類別的課程。時空心靈學院打破了空間限制,設立了靈活的學習形式,採取線上課程+線下訓練營與專業工作坊相結合的形式,截止目前,已累積開設在線課程500餘個,線下工作坊110餘次。
「張德芬幸福研習社」在輸出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同時,給予女性用戶在生活中修身的實操指導,打通了線上付費課程和線下實體空間的形式,有人稱其為「O2O+新零售」的新型商業。
《戰國策》里有句話說,「行百里者,應以九十為半,此即末路艱難之謂。」
靈魂擺渡人張德芬一直堅持著這樣秉持初心。「我覺得個人成長還是需要有溫度的。我希望能夠傳遞更多的正能量給社會、給國家。」
「我覺得我就是個真實又勇敢的靈魂。」張德芬這樣定義自己。
5. 張德芬的三部曲《遇見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
景觀設計
6. 在哪個閱讀軟體能看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這個小說掌閱上可以閱讀,希望您能採納~
7. 請幫我找到 《遇見未知的自己》 張德芬,韋秀英 2個版本。謝謝
我前幾天剛看了張德芬的,所以以附件的形式發送到你郵箱了,老師推薦的,挺好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8. 《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著,這本書怎麼樣
《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
網頁鏈接
9. 遇見未知的自己 張德芬所講所有不愉快是什麼造成的
小我綁架了思想,不斷抓取身邊的事物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10.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和《重遇未知的自己》這兩本書是值得我們讀好幾遍才能讀懂的書吧
有的書,你每過一段時間去讀.感覺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