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穆朗瑪聽書
Ⅰ 經典的探險小說介紹
安利一些優秀的探險小說,帶你進入探險的世界。以下是我介紹給大家的關於經典的探險小說,希望大家喜歡!
經典的探險小說介紹:
01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揚·馬特爾
豆瓣評分:8.6分
(6156人評價)
譯林出版社
我說
小說描寫一個印度男孩和一隻孟加拉虎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後獲得重生的神奇故事。它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無論是開放式的結局,還是小說對於信仰、生存,乃至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展現,都會成為每一個讀者深思的問題。
三句話感受一本書
1.發生了就發生了,為什麼一定要有意義。
2.當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勝而是用來相處的,你就會明白有些東西雖然並不合理,但你必須相信,有些東西牢固到,你必須依靠。
3.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地放下,但遺憾的是,我們卻來不及好好道別。
02 《野性的呼喚》
傑克·倫敦
豆瓣評分:8.8分
(5890人評價)
上海譯文出版社
我說
講述了一隻良犬逐漸回歸野性、重返荒野的過程。雖然小說的主角是一隻狗,但作者運用擬人手法,擬化了它和它周圍的環境,把它眼中的世界及人類的本質刻畫得淋漓盡致,讓人看得既熱血沸騰又淚流滿面。
三句話感受一本書
1.生活的矛盾之處在於有一種境界標志著生命的頂峰甚至超越了生命,當一個人極度活躍徹底地忘掉自我的時候,這種境界便悄無聲息地出現。
2.要麼戰勝對方,要麼被對方制服,而憐憫便是一種軟弱。
3.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公平的游戲法則,一旦倒下去,就是生命的終結。
03 《湯姆•索亞歷險記》
馬克·吐溫
豆瓣評分:8.0分
(5540人評價)
譯林出版社
我說
小說描寫的是以湯姆·索亞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爛漫的生活。他們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義和呆板的生活環境,展開了種種冒險經歷。馬克·吐溫以歡快的筆墨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理,並與小市民庸俗保守的生活加以對照,突出了那種生活的枯燥與沉悶。
三句話感受一本書
1.他發現了人類行為的一大法則——那就是,為了要使一個大人或小孩極想干某樣事情,只需要設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
2.寧願在謝伍德森林裡當一年綠林好漢,也不願意當一輩子的美國總統。
3.我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往往越來越看重社會習俗和社會的贊許與否,越來越喪失我們對個人自由的熱愛。
04 《海底兩萬里》
凡爾納
豆瓣評分:8.4分
(17862人評價)
譯林出版社
我說
童年的啟蒙,成人的童話,這就是凡爾納的海底。當你登上“鸚鵡螺”號,隨著尼摩船長前行的時候,你將飽覽到海底變幻無窮的奇異景觀和各類有趣的海洋生物,凡爾納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
三句話感受一本書
1.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2.誰也不能比善良仁愛的人們更優秀。
3.耐心和持久勝過激烈和狂熱,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只有初衷與希望永不改變的人,才能最終克服困難,達到目的。
05 《格列佛游記》
斯威夫特
豆瓣評分:7.6分
(7895人評價)
中央編譯出版社
我說
作者以異乎尋常的想像力,描寫主人公格列佛先後出遊“小人國”、“大人國”、“慧因國”等地方時,遭遇的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作者對每一種情景都做了細致的描繪,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讀起來妙趣橫生。然而在這些有趣的故事背後,作者也無情地諷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病。
三句話感受一本書
1.盲目可以使你增加勇氣,因為你看不到什麼危險。
2.如果一個人沒有德行,那麼他的才能再高也是沒有用的。
3.依據某種思索,可識人生。
06《魯濱遜漂流記》
丹尼爾·笛福
豆瓣評分:7.9分
(38992人評價)
花城出版社
我說
該書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因出海遭遇災難,漂流到無人小島,並堅持在島上生活,最後回到原來所生活的社會的故事。作者表面上寫的是歷險,但故事背後卻隱藏著人們普遍嚮往的東西:自由、孤筏重洋、英雄夢想、自立於世……
三句話感受一本書
1.一個人只是獃獃地坐著,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
2.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若不是預先計算一下需要多少代價,若不是預先對自己的力量做一個正確的估計,那真是太愚蠢了。
3.可見,我們一般人,非要親眼看見更惡劣的環境,才無法理解原有環境的好處;非要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才不懂得珍視自己原來享受到的東西。
07《金銀島》
史蒂文森
豆瓣評分:7.9分
(1374人評價)
長江文藝出版社
我說
《金銀島》中有波濤洶涌的大海、機智勇敢的少年、凶惡狡詐的海盜以及一份神秘的藏寶圖。圍繞著這份藏寶圖,少年吉姆一行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搏鬥……史蒂文森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他筆下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就像大海的波濤,連綿起伏,一個接著一個,緊扣讀者心弦。
三句話感受一本書
1.十五個人站在死人的箱子上——喲嗬嗬,一瓶朗姆酒!
2.一味追求物質的滿足,最終只是徒勞;貪婪和慾望永遠不會帶來美好的生活。
3.我永遠不會再回到金銀島上,但在我的噩夢中常常響起那隻叫“弗林特船長”的鸚鵡那尖厲的叫聲:“八個里亞爾!八個里亞爾!”
資深驢友15本戶外探險類好書介紹:
1《九死一生攀高峰》
這本書是《探險家叢書》中的一本。李致新、王勇峰是我國著名的登山家,他們攜手登上了世界的七大高峰,被人們譽為“登山雙子星”。本書作者詳細地記述了征服世界最高峰的經歷和他們團結一致戰勝艱難困苦的動人故事。歌頌了中國登山家為祖國爭光,為世界創造奇跡的時代精神。全書的內容新奇、動人、並附有數十幅反映登山生活的精美照片。這是中國登山隊建隊以來在國內出版的第一本書。既有可讀性,又有收藏價值。
2《實用登山技術手冊》
兩個紐西蘭登山教練編寫的簡易的傳授登山知識和技術的小冊子。
3《北大山鷹社登山手冊》
這本書應該是國內關於登山最好的一本書了,個人感覺比《中國登山聖經》更實用一些,這本書系統詳細地介紹登山的前期組織.集訓,物資准備,登山過程中的營地建設,沖頂,以及後期的總結等環節,並針對山鷹社攀登過的13座雪山作重點的攻略介紹,最為難得的是每座雪山的攻略的圖片,文字,路線圖等都嚴格對應,使路線,地形和通過方法都一目瞭然。
可以說,這本書是國內登山書籍里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與其它同類書籍相比,它更系統,更嚴謹,可操作性更強,更適合我國的登山發展情況。
4《中國登山之旅》
《中國登山之旅》一書的內容,完全採用國內登山愛好者提供的第一手資料。本書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更為單純和質朴的探險精神,就像書中的一位登山愛好者所說的那樣:僅僅是因為山在那裡。我們強烈建議,懷著這樣的心態,去體會登山的樂趣,去體驗生存的難度吧。由子雪山地區氣候多變,雪崩和山體裂縫運動頻繁,登山的路錢和山體狀況會多有變化,所以我們更加強烈地建議您,在登山過程中不要過多地迷情書本上的資料,尤其是在危險系數比較大的路線中。周密的計劃和安全防護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5《中國徒步聖經》
25條生死險路,30條心跳絕道,配以450幅精美圖片和60幅手繪地圖,令暴走族、背包族欣喜若狂的完全攻略珍藏手冊。所有線路均為探險者親歷的驚險刺激線路。精心打造的生存之旅,充滿挑戰與刺激的樂趣。55條中國經典徒步穿越線路,記錄沿途風光與詳盡資訊,均來自徒步專業人士親歷的第一手資料。在中國野外逐步集合起來的這群人,他們毫無列外都是自虐狂,但更是真正的享樂主義者,因為,他們走的是這樣一條路:身在地獄,眼睛在天堂。
6《進入空氣稀薄地帶》
這是對1996年發生在珠穆朗瑪峰的一次重大山難的紀實報道。很多人是把它當做一本教材來閱讀的。在那次山難中,包括兩位世界頂級高山向導在內的16個人葬在高山之巔,他們的死總是在警醒著人們。
7《尋找馬洛里》(英文)
這是1999年由美國和德國登山家組成的馬洛里搜索隊尋找馬洛里的紀實報道。尋找馬洛里的意義已經不是在於探究他究竟是不是第一個登上珠峰的人,而是在於他和同伴對人們認識珠峰的意義。國內正有出版社准備引進此書。
8《PERFORMANCEROCKCLIMBING》
Goddard,DaleUdoNeumann著。攀岩指導書籍,講的很全面。
9《HOWTOCLIMB5.12》
EricJ.Horst著。攀岩指導書籍,梅竹岩館有網路版。
10《登山聖經》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登山聖經》提供了最全面的入山指引,書中關於登山,安全等章節非常值得山友學習,反思。雖不完全適用於我們的登山環境,但對增進對山的認識和登山技術有很大的幫助,是非常珍貴的經典之作。這本書在全世界最大的網路書店Amazon的讀者評語中得到了五顆星的最高評價。它的內容和結構稱之為《聖經》實不為過,它是一本最佳的登山活動教學藍圖,目前還無出其右……聽書名你也該知道它的內容和地位了。原書名《Mountaineering:TheFreedomofTheHills》,DonHeckKurtHanson等編著。有新華字典那麼厚,可現在只有繁體版的,沒有簡體版的。
11《冒險圖鑒》
走入大自然。“冒險圖鑒”詳細介紹了野外生活必備的技術、常識,以及求生方式等等,可以說是資料齊全、內容豐富的一本書。書中還附加許多的插圖,為讀者做了更具體的說明,以便讀者更容易理解。這本書無論對學生,或是希望體會野外生活的人,甚至對經常到野外冒險的老手而言,都有很大的幫助。
12《野外生存手冊》
走向野外,不管是傳統意義上的名山大川,還是充滿浪漫與傳奇的高原、大漠、原始森林,人們在找到自己夢想中的某些東西的同時,又往往會發現欠缺與遺憾,甚至是危險與不幸。雖然人類的始祖是在叢林中靠與自然搏鬥起家,雖然今天的人業靠高科技征服自然,但赤手空拳來到野外旅遊的人們顯然缺乏與自然抗衡的勇氣能力…….
13《戶外繩結》
千萬年前的史前時代有一個人利用了藤或柳枝,結了第一個繩結,我們祖先就繼續不斷用這種繩結來聯接和綁扎東西,雖然歷史學家當時並沒有在場看著,但無疑的他們所結的結,就是我們現在所叫的單結。從這兒開始到第二個基本繩結的發明,現在的八字結,僅僅只邁進了一小步。
14《生存手冊》
這是一本在冒險、歷險、探險之極端環境下使用的手冊。只有當自我保護必須至上,冒險成為必要時,才可以求助於手冊中提供的各種方法的技巧。這些方法和技巧已經不止一次地幫助人們挽救了自己的生命,或成為英雄。這本書跟《野外生存手冊》是有區別的。
15《八千米生命高度》
北京大學山鷹社/北京大學登山隊著,肖自強/尹楠執筆。山鷹社經典書籍,出版於99年十周年山鷹社慶之際,是對前十年歷史的總結和升華。
看過"經典的探險小說介紹"的人還關注了:
1. 經典勵志小說排行榜前十
2. 高一年級第五單元語文測試卷
3. 經典法律書籍分享
4. 講述“瘋子”的心理學書籍分享
5. 李開復曾介紹的勵志書籍
Ⅱ 第八講 對聯遣詞的技巧
第八講 對聯的藝術技巧
(十一)用數
七里山塘,行到半路三里半;
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這副對聯見於《唐伯虎紀事》,全聯包含六個數。上聯三個:七、半、三;下聯三個:九、中、五。「中」表示一半,「半」和「中」分別用了兩次。從這里可以看出,數的運用,在對聯中也是很經常的。
對聯的用數,在通常情況下,與普通文章的用數,沒有什麼不同。但普通文章的用數,比較自由,而對聯的用數,卻要受到限制。比如上聯用一個數,下聯一般(自對或兩個名稱只一個含數而又避不開者除外)也必須而且只能用一個數;上聯的數字在哪個位置,下聯的數字也只能在哪個位置,否則就不能成對。這樣一來,對聯的用數,就不能不作一些特殊的處理了。
這種處理有種種方式,下面擇要談一些。
省並——省略和並寫。例如:
收百八景於目前,數山水林巒,萬疊芙蓉環薄霧;
登卅六峰之頂上,看畫圖煙雨,半天樓閣啟凌雲。
這副對聯題於四川灌縣青城山山門。上聯「百八」表示「一百零八」,就省略了「一」和「零」。下聯「卅六」表示「三十六」,「三十」就用了「卅」這樣一種並寫形式。這類並寫形式,還有「廿」(表示「二十」)和「卌」(表示「四十」)等。
取整——只取整數。例如:
奉東晉大亨,瑰寶增輝三百字;
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
這副對聯說的是雲南曲靖《爨寶子碑》。該碑共388字,立於東晉大亨四年(405),距今不到1600年。為便於對仗,且合平仄,這里用「三百」、「二千」,就只取整數。
化零——將一個整數變成零散的數來說。例如:
七鴨游湖,數數三雙一隻;
尺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上聯的「七」和下聯的「尺」都是整數,而「三雙一隻」和「九寸十分」,就是零散了的數了。
積算——兩數相乘,意用其積。例如:
二七慈悲喜捨身,感湘土群聲持誦;
四八庄嚴微妙相,應麓山萬眾瞻依。
這副對聯題於長沙嶽麓山古麓山寺觀音閣。上聯「二七」,即「一十四」,指觀音出家的年齡。下聯「四八」,即「三十二」,指觀音的化身。「二七」、「四八」都是用其兩數相乘之積。
代名——以數字代名稱。例如:
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九」和「五」,本為《易經》中的兩個卦位名。九,陽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術數家釋為人君之象,後即以「九五」指帝位。因直接用「帝位」二字與「三千」對不上,便以「九五」代之。「龍飛九五」,這里指洪秀全登基。以「二八(『二元』、『八愷』的省稱)」指賢臣,以「三九(『三公』、『九卿』的省稱)」指公卿,亦屬此類。
有人對數的認識,常常局限於一、二、三、四之類,因此,一見聯中有這樣的數,而另一聯相應的位置上沒有類似的數,便認為「對得不工」。那是不知道有些隱含著一定數量的詞語,也是可以拿來當數使用的。下面幾類就是這種情形。
某些表存在的詞:
姊妹花殘,青草湖邊雙斷雁;
佩環月冷,紫藤牆外有啼鵑。
這副對聯題於岳陽小喬墓。「有」在這里至少含有「一」的量,所以能同「雙」相對。
某些表限度的詞。例如: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
會心不遠,欲登絕頂莫辭勞。
這副對聯題於南嶽半山亭。「絕」,在這里含有一個「不能再大」的量,所以能與「半」相對。
某些所帶的數為「一」的量詞。例如:
青冢芳魂留片石,
白波明月照雙娥。
這副對聯題於湘潭雨湖雙女墓。在漢語中,「一」在量詞之前雖然常常省去,但數量仍包含在量詞中。「片」即一片,所以能同「雙」相對。
某些習語。例如: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又多一個春秋。
花甲,專指六十歲。古稀,專指七十歲。這兩個都是習語。這副對聯是乾隆皇帝在乾清宮開千叟宴時為賀一位老人一百四十一歲而作,除習語而外,還用了積算。花甲重開,即兩個六十。三七,即二十一。古稀雙慶,即兩個七十。兩聯說的都是一百四十一歲。
某些替代性的詞語。例如:
笛弄一聲,八百洞庭秋月冷;
酒經三醉,大千世界故人稀。
這副對聯題於岳陽樓。下聯的「大」是個形容詞,一般情況下,根本不能同數詞相對。但考慮「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之省,也常說「三千世界」,「大千世界」與「三千世界」完全同義。為避同聯重字,這時便借「大」替代「三」來同「八」相對。「大」字本身從程度上說亦隱含有數。
此外,像唯、諸、獨之類都隱含有數。
只有在各聯自對等情況下,數在上下兩聯才可不以數對。如:
三分水,二分竹,一舟屋;
前聽鍾,後聽笛,里聽書。
數字用得好,可給對聯增添許多色彩。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有這樣一副:
三面湖光,四圍山色;
一簾松翠,十里荷香。
全聯用了四個數字,把三潭印月「三面」、「四圍」、「一簾」、「十里」的「湖光」、「山色」、「松翠」、「荷香」,組成了一幅優美的圖畫,給人以十分清新的感覺。
某地十佛寺的一副,也別開生面:
萬瓦千磚,百匠造成十佛寺;
一舟二櫓,三人搖過四仙橋。
對聯由「十佛寺」寫到「四仙橋」,上聯「萬」、「千」、「百」、「十」逐步遞減,下聯「一」、「二」、「三」、「四」逐步遞增,兩事多物,靜動相生,又顯出一種交錯和諧而又自然古樸的美。
(十二)襯托
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點,把有關事物拿來同它作參照,就叫襯托。
帆遠浮天闊;
江空得月多。
題於江蘇鎮江西北金山寺的這副對聯,上聯以「帆」之「遠」作參照來突出「天」之「闊」,下聯以「江」之「空」作參照來突出「月」之「多」,用的就是這種手法。這副對聯襯托的事物與被襯托的事物,都已在聯中出現。這種情形在詩文中很常見,在對聯中卻不多。在對聯中,被襯托的事物常常不出現,但是結合聯意或對聯所題的地點等,可以看出來。
遠看疑畫,近看似詩,及至身到其間,又覺詩畫都無著手處;
善者敬神,惡者敬鬼,究竟皆非異物,須知鬼神出在自心頭。
過副對聯題於閩浙交界處楓嶺關五顯廟。上聯用詩畫之美作參照來突出楓嶺關風景之美,而「楓嶺關風景」這樣的字眼聯中就沒有。
襯托,有陪襯和反襯兩種。
用具有相同特點的事物作參照,叫陪襯,亦叫正襯。例如:
功在睢陽,昔尚咬牙思啖賊;
蔭垂蠡水,今猶挽手欲回瀾。
這副對聯題於江西吉安文天祥祠。功在睢陽,謂功可同張睢陽相比。張睢陽,即張巡,唐開元進士。安史之亂中,由河南雍丘移守睢陽,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仍堅持數月不屈。城破被俘,罵賊而死。文天祥於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在江西被元兵所敗,退入廣東堅持抗元。次年於五坡嶺(今海豐北)被俘。旋解至大都(今北京),囚兵馬司四年,守節不屈,1283年被殺。這里將文天祥與張巡並提,就起到了突出文天祥的作用。再如:
立品於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勛業驚司馬;
結廬在紫峰白水以側,曲吟梁父,千載風雲赴卧龍。
這副對聯題於河南南陽武侯祠。莘野,伊尹初耕之地,此指伊尹。商湯三聘始出,相湯攻滅夏桀。湯去世,佐卜丙、壬仲。壬仲死,又佐太甲。太甲亂政,伊尹放之於桐宮,俟其悔過,始接歸政。渭濱,姜子牙遇周文王前隱居之地,此指姜子牙。姜被請出不久,文王死,又佐武王滅商紂。後封於齊。伊尹和姜子牙,皆以賢明著稱。這里將諸葛亮比此二人,也同樣突出了諸葛亮。
用具有相反特點的事物來作參照,叫反襯。例如:
孫曹固一世雄也!何以吳宮魏殿,轉眼丘墟,怎若此茅屋半間,遙與磻溪而千古;
將相豈先生志乎!詎知羽扇綸巾,終身軍旅,剩這些松濤滿徑,如聞梁父之長吟。
這副對聯亦題於南陽武候祠。孫,孫權。曹,曹操。磻溪,即渭濱。孫、曹確是「一世之雄」,但他們的宮殿已成廢墟,而諸葛亮的半間茅屋卻像姜子牙的隱居之地一樣長留千古,這就從反與正兩個角度突出了諸葛亮。磻溪為陪襯,孫曹為反襯。再如:
今尚祀虞,東漢已無高後廟;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這副對聯題於浙江上虞虞姬廟。高後,即漢高祖劉邦之妻呂後。此人曾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劉邦死,輔惠帝。惠帝死,臨朝稱制,大封諸呂為王。前後掌政凡十六年。虞姬,項羽姬妾,常隨羽出征。《史記·項羽本紀》言羽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而慷慨作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彤管錄》雲:「項王悲歌,美人(虞姬)和之,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和罷自刎。」上聯謂呂後地位遠在虞姬之上,但虞姬至今尚有廟祀而呂後卻無,呂後何曾及得虞姬!這也是用呂後反襯虞姬的。
有的對聯,事物間的參照不很明顯,但手法仍是襯托。清戲劇家李漁題於廬山的一副就是如此:
足下起祥雲,到此者應帶幾分仙氣;
眼前無俗障,坐定後宜生一點禪心。
這副對聯並未直接講廬山的高,也沒有表現高的事物作參照,但起祥雲、帶仙氣、無俗障、生禪心這些特徵,卻完全把廬山的高襯托出來了。
(十三)誇張
通過張皇鋪飾擴大事物的特徵,以增強表達效果,就謂之誇張。誇張在對聯中很常用。
玉帝行兵,雷鼓雲旗,雨箭風刀天作陣;
龍王夜宴,星燈月燭,山餚海酒地為盤。
這副對聯,上聯為清乾隆皇帝所題,下聯為馮成修所對。講龍王夜宴,以星作燈,以月為燭,菜餚像山一樣堆著,酒像海水一樣多,裝東西用大地作盤子,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又不給人以不可能的感覺,這樣說就是一種誇張。誇張不但不失真,反而使事物的特點更加突出、鮮明。「星燈月燭」這幾句,就更加突出了龍王夜宴的豐盛、排場和氣魄。
誇張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擴大事物本身的特徵,二是用他事物進行襯托。下面五個例子就屬於兩種類型。
直接擴大事物本身的特徵,即直接從本身的程度上去說的,舉三例:
三萬卷書軸無存,入室追思名宰相;
九千丈雲山不改,憑欄細認古煙霞。
這副對聯題於湖南衡山鄴侯書院。九千丈,有三萬米,而珠穆朗瑪峰還只八千八百多米,鄴侯書院的位置當然沒有這幺高,這里不過極言其高而已。
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只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這副對聯題於廣州鎮海樓。如果說鄴侯書院所在的位置還有尺可量的話,那麼,站在鎮海樓上,可以摩著天,還可以把北斗星摘下來,那高度就無尺可量了。
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
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這副對聯題於山東泰山南天門。如果說「摘斗摩霄」還比較具體,那麼說門開在「九霄」,即九重天上,那就有些虛無縹緲。這么說似乎又高出了一層。
用他事物進行襯托,通過將其他事物相對縮小來加大其程度的,舉兩例:
修祖廟以大門閭,恢復南楚名家,西江名族;
登宗亭而小天下,遙知洞庭非闊,衡岳非高。
這副對聯題於舊時湖南某地一祠堂上。說站在它的宗亭上,天下就變小了,八百里洞庭不顯得寬,南嶽衡山也不顯得高,這個祠堂砌得還不巍峨嗎?
高閣俯南溟,看九萬里鵬飛,無數雲瀾生眼底;
重湖通左蠡,聽卅六灣漁唱,大千風月入懷來。
這副對聯題於湖南望城靖港紫雲宮。說站在紫雲宮上,可以看到南溟,還可以看到「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大鵬向南溟飛去。鵬飛九萬里,仍未超出人們的視野,那紫雲宮之高更是可想而知。
這五個例子都是通過誇張說明事物的高的。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即使對特徵相同的事物進行誇張,不僅方式可以不同,程度也可以有異。對特徵不同的事物進行誇張,那就更不用說了
(十四)譬喻
譬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利用乙事物與甲事物間的類似點從而用乙事物來比譬甲事物。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對聯都經常使用。
明喻,常用「乙像甲」這一形式來表示,只是對聯中多以「如」、「似」之類來代替「像」罷了。
江城如畫宜初霽,
風月無邊似舊時。
這副對聯題於武昌黃鶴樓。上聯的「如畫」,就是明喻。
長與流芳,一片當年干凈土;
宛然浮玉,千秋此處妙高台。
這副對聯題於浙江溫州甌江孤嶼江心寺。「宛然浮玉」,也是個明喻。宛然,意即好像;浮玉,比譬孤嶼在甌江中的樣子。
若將「像」這類詞語直接用成「是」之類的詞語,就是暗喻了。暗喻又叫隱喻。
撼江上石頭,抵不住遷流塵夢。柳枝何處,桃葉無蹤,轉羨他名將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跡;
問湖邊月色,照過了多少年華?玉樹歌餘,青蓮舞後,收拾這殘山剩水,鶯花猶是六朝春。
這副對聯題於南京莫愁湖。末句「鶯花猶是六朝春」就是一個暗喻,是直接用「是」來表示的。
水作青羅帶,
山為碧玉簪。
這副對聯題於廣西桂林陽朔畫山。「水作青羅帶」和「山為碧玉簪」,中間的「作」和「為」,意思相當於「是」,也是兩個暗喻。
暗喻也可完全不用「是」之類的詞語作標志。
寶塔七層,高舉金鞭對白日;
長城萬里,倒生牙齒啃青天。
這副對聯傳為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所題。兩聯就是兩個暗喻,後句在比譬前句時,都沒有用「是」之類的詞語。
有時,暗喻不但沒有「是」之類的詞語作標志,連被比譬的事物在聯中也不出現,全聯僅剩下用來作比譬的事物。這種暗喻,俗語謂之「借題發揮」。
竹筍出牆,一節須高一節;
梅花遜雪,三分只是三分。
這副對聯,據《雪濤諧史》載,乃一秀才送人節儀只用三分銀子而起,後來則附會為過去一師一生的題答。說上聯乃老師嫌學生所送三分銀禮太少而以「竹筍出牆」喻題,下聯乃學生表示一分也不能再加而以「梅花遜雪」喻答。「竹筍出牆」和「梅花遜雪」,都只是用來作比譬的事物。
暗喻一般都可以換成明喻。已有「是」之類的詞語的,可換成「如」、「似」之類的詞語。如「鶯花猶是六朝春」,就可說成「鶯花猶似六朝春」,「水作青羅帶」和「山為碧玉簪」也可說成「水若青羅帶」和「山如碧玉簪」。沒有「是」之類的詞語的,可以加上「如」、「似」之類的詞語。如馮夢龍聯就可說成「寶塔七層,如高舉金鞭對白日;長城萬里,似倒生牙齒啃青天」。師生題答一副,兩聯首也可加上「如」、「似」之類。只是暗喻換成明喻,雖然譬喻的性質更加明顯,但兩事物之間的關系卻不如用暗喻來得緊切,而且有的對聯在結構上也隨之鬆散下來。至於既不可換也不可加的,那就不是用的暗喻而是判斷了。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取代甲事物,表達兩事物之間的關系,比暗喻還要緊切一些。它和「借代」的不同,在於借喻也可以換成明喻。例如:
水從碧玉環中去,
人在蒼龍背上行。
這副對聯題於河北趙縣趙州橋。上聯完整的說法當為「水從碧玉環似的橋洞中去」,下聯完整的說法當為「人從蒼龍背般的橋面上行」。但這樣說很羅嗦,直接用「碧玉環」取代「碧玉環似的橋洞」,用「蒼龍背」取代「蒼龍背般的橋面」,比譬猶在,語言大大簡煉了。因此,如果說暗喻因為聯語必須十分凝練而在對聯中的使用比明喻更經常一些的話,那麼,借喻在對聯中的使用自然還要經常。
使用借喻,有時還可以取得些特殊效果。例如:
樹大根深,不宿無名小鳥;
灘干水淺,難藏有角蛟龍。
這副對聯傳為塾師拒絕一游士投宿時兩人的題答。上聯為塾師所出,下聯為游士所對。「無名小鳥」和「有角蛟龍」實際上均指游士。但若都直接寫成「游士」就重復了,各自的態度也顯示不出來。這里分別用兩個借喻,既避免了重復,兩人的態度也顯得十分鮮明。
譬喻在對聯中有時平行連用。江蘇揚州新月樓有一副就是如此:
蝶銜紅蕊蜂銜粉;
露似珍珠月似弓。
這副對聯,下聯就是由「露似珍珠」和「月似弓」兩個譬喻組成的。這樣連用比喻,可同時表現多個事物。
譬喻在聯中有時還相互套用:
九龍繞郭而來,一顆明珠,宛在芙蓉煙雨;
萬馬窺江已去,半規浮玉,依然楊柳樓台。
這副對聯題於江蘇無錫縣西北運河中流的黃埠墩。《常州府志》雲:「(運河)水勢直下而益廣,須此以砥之。……墩圓而小,中有佛寺,風帆左右,帶以垂楊,風景頗勝。」因此地景色佳麗,故上聯首先把它比作「一顆明珠」,然後又把這「一顆明珠」比作「宛在芙蓉煙雨」。這樣一個譬喻又套一個譬喻,就使一個事物得到多方面的表現,形象更加生動,特徵更為突出。
(十五)借代
不直接說某事物,而借相關的事物去代替它,就謂之借代。
借代,不外代物和代人。而在對聯中,代物、代人又有種種代法。下面只舉例性地談談。代物的:
無絲竹之亂耳,
樂琴書以消憂。
這副對聯,上聯出自劉禹錫《陋室銘》,下聯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絲竹,本指琴弦和簫管,此代樂器,是部分代全體。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間。
宋人洪平齋剛考取進士,便上書史衛王批評當朝宰相。大略雲:昔之宰相,端委廟堂,進退百官;今之宰相,招權納賄,倚勢作威而已。而且,每作一聯,均末具「而已」二字。當朝宰相聞之甚怒,使十年不得升遷。洪於是作了這副對聯。「之乎」本為文言虛詞「之乎者也」之省,此代學問,是具體代抽象。
小子暗藏春色;
大人明察秋毫。
明人解縉讀私塾時,一日於座上玩花,猛見先生進來,連忙藏於袖中。先生早已見到,是有這副對聯。上聯乃先生所言,下聯乃解縉所對。春色,本泛指萬紫千紅之態,此代解縉手中之花,是以抽象代具體。
代人的:
用之則存,舍之則藏,溯尼山鄒嶧而還,五百年必生名士;
為一不義,殺一不辜,雖千駟萬鍾弗受,三代下猶見斯人。
這副對聯題於河南南陽武侯祠。尼山,在山東曲阜,此代孔子。鄒嶧,即嶧山,在山東鄒縣東南,乃孟子出生之地,此代孟子。這是以地代人。
杖策喜重來,看風濤滾滾、流不盡雲影波光。天外更昂頭,豈須覽南浦清江、西山白雪;
臨軒空四顧,悵今古茫茫、歷多少佳人才子。蜀中甚屈指,復何數吳宮花草、晉代衣冠。
··
這副對聯題於成都望江公園濯錦樓。衣冠,本指古代士以上的服裝,後來就用以稱世族、士紳。此代才子,是以穿著代人。
紅拂有靈應識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這副對聯題於湖南醴陵紅拂墓。紅拂,隋朝宰相楊素侍姬,不戀相府榮華而私奔布衣李靖。唐初,李靖受命平廣西,紅拂隨之,病故於醴陵。香,乃古代婦女日常用品,常用以稱婦女。此代紅拂,是以用品代人。
八千子弟隨流水;
百二山河委大風。
這副對聯題於某地項王廟。公元前195年,劉邦討伐英布叛亂後回師長安,途經故鄉時,置酒沛宮,與父老子弟飲。酒酣,擊築而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後入樂府,史稱《大風歌》。此代劉邦,是以歌代人。
借代常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也可使文字簡練,用「香」代紅拂就很明顯。但在對聯中,用借代還有其特殊功用,請看:
千古痛錢塘,並楚國孤臣,白馬江邊,怒卷千堆夜雪;
兩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陽亭里,心傷兩地風波。
··
這副對聯題於杭州於忠肅公祠。下聯既要把於謙同岳飛一起講,在與上聯「錢塘」相對的位置上,又只能用兩個字,而他們名字各異,謚號不同,都不好用。此聯抓住他們先後都做過「少保」這個官這一點,來個以職代人,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十六)比擬
以人擬物,以一物擬另一物,或者以物擬人,就叫比擬。比擬的幾種形式在對聯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
以人擬物,所見不多。
魚所肉所麻將所,所內者甜,所外者苦;
豬公狗公烏龜公,公理何在,公道何存!
這副對聯傳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郭亮,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時題於長沙(今屬望城)銅官鄉公所的。聯中將當時把持銅官鄉公所欺壓百姓的一些地主豪紳,稱作「豬公狗公烏龜公」,作畜牲看待,就是以人擬物。
以一物擬另物,所見多一點。例如:
金殿鳳凰鳴曉日;
玉階鸚鵡醉春風。
這副對聯題於雲南昆明市東的金殿。金殿在鳴鳳山上,鳴鳳山亦稱鸚鵡山。「鳳凰」和「鸚鵡」本為山名,這里說它「鳴」、「醉」,就把它們由無生命之物擬作了有生命之物。
以物擬人,比較常見,許多也是將無生命之物直接擬人的:
洞辟幾時,問桃花而不語;
亭蹲一角,對潭水以懷情。
這副對聯題於湖南桃花源水源亭。說「問桃花而(桃花)不語」,「亭蹲」在那裡對潭水「懷情」,就把「桃花」和「亭」人格化了。
江聲猶帶蜀;
山色慾吞吳。
這副對聯題於鎮江焦山關廟。帶蜀,顯出對蜀國的情感。「猶帶蜀」與「欲吞吳」,也使「江聲」和「山色」具有人一樣的感情。
無生命之物可以直接擬人,有生命之物就更不用說:
鵲噪鴉啼,並立枝頭談禍福;
燕來雁去,相逢路上話春秋。
「鵲」、「鴉」、「燕」、「雁」都是動物,說它們在一起便「談」便「話」,也是賦於它們人的特徵。
比擬,一般都能收到生動形象的效果。而在寄託作者鮮明的立場和愛憎時,尤其有比較強的感染力,前面郭亮題的一副,就表明了作者對地主豪紳的無比憎恨,連用三個擬物,讀起來令人痛快淋漓。再看下面一副:
洞口開自哪年?吞不盡瀟湘奇氣;
腹內藏些何物?怕莫是古今牢騷。
這副對聯見於湖南株州獅子岩,題於辛亥革命前夕,是由那裡瀕臨湘江的一個岩洞而發的。口吞奇氣,腹藏牢騷,表面上指那個岩洞,實際上是指作者——湖南武俠蘭仙果——自己。作者用這種方式巧妙地表達他對清王朝統治的不滿,雖然隱晦,仍使許多人產生共鳴。
(十七)假稱
故意把要講的意思讓有關對象用自己的口吻敘述出來,就叫假稱。
藉以假稱的,可以是「神仙」: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憐我全無心肝,怎出得什麼主意;
廟遏煙雲,堂列鍾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費了多少錢財。
這副對聯題於舊時某廟廟門。本意在叫人不要迷信,就是借「神仙」之口來講的。好像是「神仙」自己而非作者在對人們說話,聽起來感到十分真切。凡假稱的對聯,都有這個特點。
藉以假稱的,也可以是死者:
事父未能,入廟傾誠皆末節;
悅親有道,見吾不拜也無妨。
這副對聯題於浙江上虞曹娥廟,傳為明書畫家徐渭所作,就是以死者曹娥的口吻來寫的。曹娥,東漢上虞人,其父失足墮江溺死,曹娥年方十四,沿江號哭而尋父屍,七日不得,投江而死,時人以為孝女。對聯叫人行孝要真,不要只做樣子,講得入木三分。但曹蛾行孝的方式不可效法。
藉以假稱的還可以是活著的人:
入吾門千差萬錯;
要我診九死一生。
這副對聯為嘲一庸醫而作。作者以庸醫愧悔的口吻,叫病人不要再登門找他治病,諷刺異常辛辣。
上面幾副,神仙也好,死者也好,活人也好,假稱的對象都只有一個。有沒有兩個的呢?有。看下面一副:
公公問:「哪裡放炮?」
婆婆說:「他們過年。」
1945年春節出現於湖南湘西某縣城郊一土地廟的這副對聯,是用土地公與土地婆一問一答的方式來寫的。炮,爆竹。他們,指地主豪紳。全聯生動地表現了窮苦百姓在過年時的凄涼景象和他們的不滿,讀來很有風趣。
有時,聯中雖然沒有明顯的表問答的詞語,但仍屬此類:
咳,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
啐!婦雖長舌,無老賊不到今朝!
清道光年間,阮元曾在杭州重鑄秦檜夫婦跪像於岳飛墓前。一遊人題了這副對聯,上聯掛在秦檜頸上,是用秦檜抱怨王氏的口吻來寫的;下聯掛在王氏頸上,是用王氏不服,回答秦檜的口吻來寫的。兩賊一丘之貉的本質,暴露無遺。
(十八)用典
能知付丙者;
便是識丁人。
這是清人孟瓶庵題在惜字爐上的一副對聯。上聯中的「付丙」,意為燒。古人以天干配五行,丙丁屬火,書札或文稿如不願給別人看到而燒掉者,便叫付丙,亦叫付丙丁。下聯中的「識丁」,意為識字。語出《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這「付丙」和「識丁」就是用典。一般說來,有了典的地方,都要把典弄清楚,否則意思就不會十分明白,甚至完全不明白。
有時候,典用的是歷史故事:
鹿野舟沉王業兆,
鴻門斗碎霸圖空。
這副對聯題於某地項王廟。鹿野舟沉,講項羽於巨鹿(今河北平鄉縣)破釜沉舟大破秦軍事。《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求巨鹿,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鴻門斗碎,指鴻門宴事。據《項羽本紀》載,公元前206年劉邦攻佔秦都咸陽後,派兵守函谷關。不久,項羽率40萬大軍攻入,進駐鴻門,准備消滅劉邦。經項羽叔父項伯調解,劉邦親赴鴻門會見項羽。宴會上,范增命項庄舞劍,乘機刺殺劉邦,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掩護。最後,樊噲帶劍執盾闖入,劉邦始得乘隙脫險。劉邦脫險後,張良代劉邦以白璧一雙獻項羽,項羽受納,又以玉斗一雙獻范增,范增「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巨鹿之戰,顯出項羽將成王業的兆頭;而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最後終為所滅。這里就用了這樣兩個歷史故事。
字數超出最大允許值,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