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讀書聽書名聚義烏
我非常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開聽書軟體,靜靜地品味聲音和文字的魅力。聽書可以陶冶情操,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精神上的富足。
根據我的聽書軟體使用頻率,我推薦給您的的8款聽書軟體如下:喜馬拉雅、懶人聽書、咪咕閱讀、酷我暢聽、氧氣聽書、番茄暢聽、樊登讀書、微信聽書。
1、《喜馬拉雅》
這款電台式的聽書軟體,為用戶提供廣播電台的聽覺體驗。軟體通過技術降低運行所需內存從而杜絕卡屏的情況,並邀請專業主播為每本書進行在線講解,提升用戶體驗。
微信聽書
A:軟體功能與特色:
1、該應用的有聲資源豐富,多個類型任由您選擇;
2、收聽換時長,收聽時間越久就越可享受免費待遇;
B:軟體亮點
數萬優質音頻節目:數萬精品節目隨意聽,歷史人文、時事觀點,在這里都能發現。
用音頻號表達自己:可以開通音頻號,發表音頻節目,讓世界聽到你的聲音。
以上8款聽書軟體都是我自己使用過非常好用的,您可以下載看看效果哦~
❷ 關於聽書APP的感受總結
最近在用一個聽書產品「樊登讀書」,樊登老師講書的風格很不錯,對胃口,所以就堅持用下來了,至今用了一個多月。以下的感受都只是使用「樊登讀書」這一個產品的感受,沒有競品分析= =
學習型產品的用戶 多數有焦慮情緒,而且很關注自身的成長、關注自己有沒有取得進步。我就是因為想要督促自己持續保持學習的狀態,持續學習新知識才開始用聽書產品的。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害怕跟不上、被淘汰。 焦慮是能夠驅使人努力學習的一種強大動力。販賣焦慮、巧妙地鼓動焦慮情緒可以有效地驅動學習型產品的用戶。
小總結:
要讓用戶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將「成長」「進步」轉換為具體的、可感受的形式,月度總結、年度總結是不錯的形式。短期總結重效果,告訴用戶進步了多少;長期總結重情感,走心,喚起用戶的情感共鳴(比如各種app的年度總結)
1. 方便。可以邊走邊聽,手機放口袋,戴上耳機就行。看書很難邊走邊看,又要看路又要看書容易分神,一直拿著書或者手機也有點累。
2. 有趣。樊登老師講書的風格比較吸引人,聽書既能學到知識,也是一種愉悅心情的享受。
3. 快速。通常一本書的講書音頻只有40~60分鍾,一天就能聽完,比看完一本書快很多。
小總結:
1. 聽書的一個高頻場景是移動中(走路、上下班通勤等),要考慮戶外環境(主要是環境雜訊)對聽書體驗的影響。
2. 講書人的水平是影響聽書體驗的重要因素,我會在喜歡的講書人講過的書里挑,而不是想聽某本書再去有誰講過,也就是 因人找書,而不是因書找人 。不過可能是因為樊登讀書里只有樊登老師一位講書人影響了我的習慣,需要更多求證。
1. 走路的時候聽,在室內坐著時很少聽,這時候更傾向於看書。
2. 需要隔一段時間重新聽進行復習。目前試驗隔1天重新聽效果不好,因為內容都大概記得,聽到一句我就大概知道接下來要講什麼內容了。應該依照遺忘曲線來制定復習計劃,一個音頻應該要聽上3次。
3. 聽書不會成為我主要的學習方式。原因有2個:
① 我個人更喜歡看書。聽書只是一種在我不能/不方便看書時的一種補充途徑,如果條件允許,我會選擇看書而不是聽書,因為覺得看書時自己會更投入,學到的東西更多。(只是主觀上覺得,沒有對比過看書和聽書的實際效果)
② 樊登老師看完書後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書的內容重新組織並講給我們聽。這個過程是有內容損耗的:講書只會講最精華的部分,其他內容忽略,但有可能沒有講到的部分才是對我有啟發的內容;講書是對書中內容的再加工,可能某些內容被歪曲或者錯解。雖然樊登老師非常優秀,但我覺得一個人還是會有局限性的,不能每次都做出最精確的解讀。但這個時候,講書人依然是最有力的背書,一個權威的講書人能極大地打消這種聽書人的憂慮。
小總結:
1. 如何讓用戶覺得聽書能學到很多東西?其實只要用戶在聽書或者看書後有產出,就會覺得自己學到了東西。記得聽過一個案例是一些網課老師會要求學員上完課後畫思維導圖,整理上課講的內容。畫思維導圖未必就能讓學員真正掌握到知識,但能讓他們 覺得自己學到了東西 ,時間沒有浪費。所以聽完書可以設置一些小測試、小問題,讓用戶去完成,完成後用戶就會 覺得 自己是有收獲的,是能記住知識的。(雖然實際對學習的幫助很有限,因為題目要設置得比較淺顯簡單保證用戶能正確完成,但對用戶主觀感受的提升是有效的)
2. 塑造講書人的權威性可以提高用戶的信心,聽名家講書比較安心。
3. 為用戶制定合理的復習計劃(間隔時間、復習的次數,比如每周復習、每月復習等等)
1. 調好了合適的音量,但路過某個雜訊大的地方(比如工地)就會聽不清,錯過一部分內容,需要我拿出手機回拉進度條。
2. 某些不感興趣的地方想快速跳過,調進度條很麻煩:進度條區域很小,手指難操作,特別是走路的時候;不知道要調多少才剛好跳過沒興趣的部分。所以,快進15s和後退15s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功能,點擊就行,不用滑動,而且可以連擊不斷快進或者後退,操作效率飛快(交互細節棒)。
1. 一本書聽第一遍很有趣、很新奇,復習時聽第二遍、第三遍趣味性就少了。第一遍更多是探索和享受,之後重復聽才能保證真的能掌握知識,這才是學習。
2. 聽書產品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內容付費,還可以往電商和線下兩個方向拓展。和聽書相關性高的商品是實體書、電子書、降噪耳機、kindle等數碼電子產品;線下可以舉辦讀書會,聚集忠誠用戶。
用戶畫像。我屬於目標感很強的用戶,聽書是為了學習,就必須保證學到東西,並且是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我會復習,而且對內容的要求比較高。是否存在其他用戶,他們聽書更多是為了放鬆和打發時間,不是很注重學習效果?學習型用戶注重有用性,會反復看;愉悅型用戶注重趣味性,追求新鮮感。兩者對內容的偏好、聽書的習慣是有不同的。
❸ 如何組織一場好的聚會
組織聚會,或者參加聚會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幾乎都會遇到的事情。但大家可能沒有想過,到底怎樣才是一個成功的聚會?尤其對於組織者來說,要思考如何才能將一場聚會舉辦的有意義?
一般來說,大家覺得,不就是聚一下吧,哪有那麼多說法,關鍵是把這些人聚到了一起,大家在一起吃個飯聊聊天就完事了。
現實中,很多的聚會也的確是這樣的。因為很多舉辦者也都這么認為。但也正是如此,讓很多人對於很多聚會的感知很差,甚至參加完感覺沒有意義,以後再有也不想參加了。
聚會也有很多的小技巧或者講究,昨天在樊登讀書上正好聽了一本書名叫《聚會》的讀書分享。書中可能涉及很多的細節或者案例,但由於是聽書,可能只是分享了一些關鍵的內容。
今天我們樊登讀書中分享的一些要點做下總結:
對於聚會我們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很多人在組織聚會的時候,往往會安排大量的人去安排會場座椅、背景等東西,而很少關注這場聚會和人相關的內容。
這里要糾正的一個認知就是: 聚會的核心是處理人與人的關系,而不是東西這些外在環境等。
組織聚會和組織會議一樣,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有了目的和方向,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去籌辦本次聚會。這個 目的要足夠具體和獨特 ,每個聚會都一定有其不一樣的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有很明確的目的,但實際上大家說出來的目的都只是一個聚會的類別,並不是這場聚會的具體目標。
比如我們會說,這場婚禮的目的是結婚,這個讀書會的目的是讓大家一起讀書。這些都只是聚會的類別而已,只有說出結婚最關注的是什麼?本次讀書會與上次有什麼不同,可能才能算找到了目標。目標一定是獨特的、專注的。
如果聚餐就只是為了一起吃飯,讀書會就是為了一起讀本書,可能最後效果會很差,或者幾次之後讓大家覺得乏味。
關於如何找出本次聚會真正的目的,我們可以借鑒尋找問題根源的5W法,也就是沿著聚會的表層目的多問幾層為什麼。
比如,作者曾幫忙做一次鄰里聚會的咨詢,作者和組織者是這么溝通並發現聚會的目的的:
很多人感覺聚個會還要有個明確目的,是否有點煞有介事了。但其實這種想法的背後是一種不自信,其實是因為內心認為:我有什麼資格?不就是大家
有了明確的目的,基本上我們也就知道哪些人必須參加,哪些人不需要參加了。對於賓客方面應該有明確的約束,而不是誰都可以拉進來。這個會影響整個會議目標的實現。
選擇賓客,是對賓客負責,也是對不應該參加的人負責。
關於賓客選擇,要補充一下的是,聚會人數不同往往產生結果也不同:
關於場地,很多人可能會忽視,感覺場地本身不重要。甚至很多活動的舉辦如果有人贊助,不管什麼場地都用。但場地本身對於聚會氛圍的影響也非常大。 選擇什麼樣的場地,往往就決定了什麼樣的結果。場地本身自帶腳本。
關於聚會組織現場的一些建議:
前面我們說了一些聚會准備的建議和一些聚會現場的注意事項。
這里我們來說下整個聚會很重要的兩個節點:開場、收場。
開場部分:
收場部分:
這里都只是一些聚會要點的總結,如果想要更深入的學習和了解,可以自己讀一下這本書,也許能給你更多不同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