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數字化聽書由來
Ⅰ 當「聽書」成為一種時尚屬於什麼類型的文章
「碎片化閱讀」帶來的「閱讀碎片化」,讓淺閱讀、快閱讀大行其道,而深閱讀似乎已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奢侈。讀書使人進步,科技改變世界。如何讓科技的進步服務於人的發展,「讀書」這件事本身,已經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讀書」這件事,隨著數字化閱讀的延伸正變得更為多元,比如「聽書」。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有聲閱讀也即「聽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使用手機APP、微信語音等收聽圖書成為閱讀新的增長點。2017年,中國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22.8%,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個百分點。在未成年人群體中,聽書頻率也相當高,其中14—17周歲青少年的聽書率達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據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聽書的流行,是否證明科技與創意正不斷拓展讀書的外延,為人們提供了閱讀的更多可能性?同時,是否意味著數字化閱讀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閱讀與生活在數字時代更深融合?種種已知或未知的嘗試,都值得探討。
不難確認的是,聽書的流行建立在數字化閱讀的潮流之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所做的這項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3.0%,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個百分點。同時,有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
如果說聽書還只是一種「前沿」或者說時尚的閱讀方式,數字化閱讀則幾乎已經可以被稱為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見,早班地鐵里,人手一部手機的「低頭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張報紙的場景已一去不返。當然,看手機是否就等同於「閱讀」,還需要打個問號。某種意義上,包含在這種場景中的數字化閱讀,正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如果說這種閱讀方式起初只是為了填充人們的「碎片時間」,如今則需進一步發問,閱讀是否正在被這種方式「撕成碎片」?
仔細想想,無論何種閱讀方式,你現在是否還能沉下心來讀完一本書,還是隔幾分鍾就要拿起手機刷刷微博、流連於朋友圈?當以秒計算的短視頻日漸流行,無數轉瞬即逝的興趣點如走馬燈般輪轉。腦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沖刷著沙灘,最終卻難留痕跡。「碎片化閱讀」帶來的「閱讀碎片化」,讓淺閱讀、快閱讀大行其道,而深閱讀似乎已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奢侈。數字化閱讀帶來的「雙刃劍」效應,需要更多維度、更深層面的觀察。
當科技演進到今天,閱讀方式的變遷雖然早已超越人們以往的想像邊界,閱讀的真正內涵與價值,其實並沒有發生多少改變。讀書使人進步,科技改變世界,而歸根結底,如何讓科技的進步服務於人的發展,「讀書」這件事本身,已經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Ⅱ 中國的有聲讀物如何起源發展的
有聲書是一種個人或多人依據文稿並借著不同的聲音表情和錄音格式所錄制的作品,常見的有聲書格式有錄音帶、CD、數位檔(例如MP3)。有聲書一詞約在1980年代出現,意味著這是一本用聲音來表達內容的書。有聲書主要是由有聲書出版社或盲人圖書社團出版。一本有有聲是依靠講者的聲音而存在,講者是聽者和文稿的媒介,講者的聲音具有吸引聽者、使聽者著迷的本質。有聲書的內容可以是朗讀、廣播劇、或是專題報導來呈現。辭海中的定義為:錄制在磁帶中的出版物。有聲書是傳統書的一種衍生形式。它是隨著聲磁技術的發展而開發出的一種以磁化物為載體並帶有播放功能的書。人們最為常見的有聲讀物種類是有聲小說,有聲童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有聲讀物率先在美國興起;而我國在1994年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發行有聲書,但多年來在出版數量、質量與民眾的普遍認同度上都很低。
但從2000年後,互聯網在我國不斷普及,網路消費者已從社會精英階層延伸至大眾階層。網路時代的來臨,掀起了全國各個行業的改革與創新,每個行業都希望搭上網路這部「快車」,奔跑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有聲書作為已經發展十幾年的產業,也搭上網路快車,開始了新一輪的重生。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電子文檔識別技術的發展,安裝了閱讀軟體後,就可以閱讀電子圖書了。當然,我們可以看到市面上有一種有聲書,它們的目標客戶群是那些學齡前兒童,通過真人發音或電子發聲閱讀童話或寓言故事,達到了早期育兒的目的,甚至有的產品可以雙語閱讀(中文和英文之間選擇),更是鍛煉了兒童的英語水平。
Ⅲ 紙質書閱讀量下降,聽書卻成「新主流」,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紙質書閱讀量下降,聽書卻成“新主流”,對於這個現象我覺得是書記攜帶不方便的原因。
現在這現象也是時代進步的一個體現,只有時代真正進步,我們的生活方式才是多種多樣的,我們看書的方式也在改變,當我們選擇聽書之後會想讓我們看書而變得更加的方便,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任何空間,利用我們的碎片化時間去做到讀書的一個需求,雖然現在紙質書的閱讀量下降了,但是並沒有影響大家去讀書,反而提高了讀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