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記的匯報
『壹』 如何精準扶貧,聽第一書記怎麼說
如何精準扶貧,聽第一書記怎麼說?
2014年,一部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使得第一書記進入大眾視野。該劇以第一書記下鄉為主題,講述了一個「不靠譜」的小公務員成長為名副其實的第一書記故事。2015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通知,對選派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作出安排,對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做到全覆蓋。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農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官小責任大。
近日,在由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主辦的政策科學論壇第三次會議上,12位來自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第一書記交流扶貧攻堅的有益做法。關於如何精準扶貧,聽聽他們怎麼說。
農業經營如何創新?
江西贛縣五雲鎮夏潭村主導產業為傳統的種植業,以散戶經營為主,種養的技術含量不高。村內無集體經濟、無工業企業、無大型礦區,人均耕地不足1畝,是贛南老區典型的農業村、山區村、客家村,同時也是貧困村。
該村第一書記邱少俊認為農村要脫貧,關鍵看產業;農村要發展,更要靠產業。經過精心比選,決定首先發展甜葉菊育苗和種植產業。選擇甜葉菊的最主要原因是銷售有保證,當地有兩家大型企業長期收購,市場、價格都比較穩定。
在經營方式上,該村選擇了「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家庭經營共同發展」的模式。一方面,村裡組建合作社,由村幹部和貧困戶共同組成理事會,通過公司化運作,流轉一定規模的土地集中開展育苗和種植,起到帶頭示範作用。另一方面,鼓勵農戶在自家的承包地里開展種植,為農戶提供優惠種苗和統一的技術指導,從而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促使形成產業規模優勢。
同時,夏潭村的貧困戶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穩定收益。一是土地流轉。一貧困戶家裡有兩畝地,家裡兩位老人,無力耕種,以前借給鄰居種,每年只能象徵性的收一點稻穀。現在流轉給合作社,每年可以增收1000多元。二是務工,本村自己的合作社用工,可以保證優先僱傭貧困戶和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工資每人每天70元。三是發展生產,合作社為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的貧困戶免費提供甜葉菊種苗。四是分紅,以專項扶貧資金幫扶貧困戶入股合作社。股本用於合作社生產經營,年終根據當年利潤進行分紅。
除甜葉菊產業外,夏潭村還在逐步探索發展鄉村生態旅遊產業和果蔬交易電商產業。目前已編制了旅遊規劃,正在謀劃成立村裡自己的旅遊公司。通過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夏潭村的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組織渙散怎麼破?
來自江西省宜春市商務局熊波所在的江西省豐城市小港鎮贛東村是一個典型的黨組織軟弱渙散村。贛東村有1800餘人,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7名村幹部,4名組幹部,31名黨員,2個片警,81名困難群眾。該村村部破舊無法辦公;黨員分散老齡化無法開展黨組織活動;村幹部沒有工作積極性無法充分發揮優勢帶領村民打開城鄉一體化工作局面;村「兩委」制度、台賬資料不健全;早年經歷過大規模征地拆遷又面臨完成昌吉贛高鐵拆遷任務。贛東村黨員年齡大,男多女少,不能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村組幹部整體素質不高,學歷不高,基本都是初中文化。
為擺脫軟弱渙散後進村帽子,熊波針對贛東村村部現狀,經過村幹部和黨員群眾討論試行八項制度。幹部值班制度確保村工作正常運轉,財務公開制度確保村組經費開支透明,應急響應制度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群眾夜訪制度確保高鐵項目征地拆遷有效推進,一個月之內就完成了34戶拆遷任務和42畝征地任務。金牌調解制度確保矛盾化解和諧穩定,結對幫扶制度確保困難群眾幹部結對關愛,接待審批制度確保勒緊褲帶蓋成村部,績效考核制度確保幹部有為有位有干勁。
扶貧項目怎麼惠及群眾?
在山西大同市大泉山村,第一書記郭健大膽創新,有效疊加扶貧產業項目—「光伏+煤改電」。此項目2015年冬在大泉山已完成了試點,今年成為國家重點推廣扶貧項目。清潔、環保、節能為美麗鄉村建設增色不少。大泉山村「政府+企業+建檔立卡戶」的300千瓦光伏扶貧項目正在立項報批,按照目前並網發電的試點數據計算,全村全年電費收入預計可達到50萬元,「建檔立卡」每戶安裝3千瓦,除去免費用電外,每戶僅電費收入一項就可達到4000元,集體資產也收入可觀。「煤改電」實施峰谷電價政策,用電標准執行0.8元每度價格用於採暖,著重改變村民的取暖方式,更節約、更環保。二者結合旨在實現優勢互補,公共電網和入戶設備只需一次改造,資金疊加效果使用,村民更少付出,回報更高。
如何培育脫貧內生動力?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素樸鎮和平村和平村地處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生態脆弱、石漠化嚴重、耕作條件差,交通閉塞、信息封閉、運輸成本高。村集體經濟薄弱,屬於典型的「空殼村」,村級經費支出全部靠財政補助,每月僅800元的工作經費,只能維持運轉,無力為村集體、群眾辦公益事業。該村40%以上的勞動力外出務工,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比例大,平時村裡缺乏生機活力。最為重要的是,這些老年人大多安於現狀,脫貧攻堅的願望和信心總體上是不足的。
該村第一書記劉林國感到在貧困地方推進城鄉一體化,既要外力推動,更需群眾的內生動力,同時還要著力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底兜住,培育和形成貧困地區城鄉一體化新動力。
劉林國深感內生動力對於貧困地區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要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鼓勵他們奮發圖強,走出「人窮志短」的誤區,探索內生式發展道路。
他建議一是大力發展合作經濟組織、鼓勵抱團致富。貧困農戶掌握技術、運用信息、開展營銷的能力不足,很難通過單打獨斗實現增收脫貧。建議通過鼓勵技術能人領辦、集體領辦合作社的發展模式,讓貧困農民抱團致富。二是用好返鄉力量。近年來,貧困地方不少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又緩解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應引導和鼓勵農民工帶著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回鄉創業,讓他們願回來、留得住、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