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優秀的綿羊聽書

優秀的綿羊聽書

發布時間: 2023-05-17 13:31:09

① 《優秀的綿羊》Excellent Sheep

一位耶魯大學教授對美國常春藤精英教育的反思!一本顛覆美國中上階層價值觀的警世之作!《南方周末》刊發「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常春藤的綿羊」一文 深度討論該書!

推薦寫到:「讀過《優秀的綿羊》我們就會明白,這些整天立志「爬藤」的亞裔學生,根本沒搞明白藤校是怎麼回事兒……美國華裔學生Michael Wang,在2013年申請了7 所常青藤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被除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外的所有學校拒絕。華人,乃至整個亞裔群體,哪怕是成績再好,還是經常被常青藤大學擋在門外。常青藤的本質,是美國上層社會子弟上大學的地方。」

「讀過《優秀的綿羊》我們就會明白,這些整天立志「爬藤」的亞裔學生,根本沒搞明白藤校是怎麼回事兒……美國華裔學生Michael Wang,在2013年申請了7 所常青藤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被除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外的所有學校拒絕。華人,乃至整個亞裔群體,哪怕是成績再好,還是經常被常青藤大學擋在門外。常青藤的本質,是美國上層社會子弟上大學的地方。」

書中精闢觀點:選擇做一些自發純粹的事情,就如同你小時候那樣;選擇做一些即棚遲逗使沒有外在獎勵你也會選擇做的事情;選擇做一些你可以廢寢忘食地專注去做的事情;做你最喜歡做的事,不是你認為自己喜歡或者應該喜歡的,而是你的真愛。

科學工作者通常使用最客觀的語言,因此數據是他們習慣的語言。藝術工作者講述個人經歷,意在引起他人的共鳴。人文知識不存在方程式或者定律,它因人而異,因文化而異,因此它無法被證明,無法被量化,也無法被復制。我們只能解讀人文知識,無法計算人文知識。在欣賞一首詩、一件雕塑或者一段音樂的時候,我們關心的不是它的大小,它的流行程度或者它的製作材料,而是它的意義。也許針對一個科學現象,我們會問:「這是真實的嗎?」但是學習人文知識,我們會問:「這與我的關系是什麼呢?」

現在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常春藤盟校,而是要讓那些沒上常春藤盟校(或任何私立學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

我越來越深信,人類在這世界上所成就的最偉大事業,是以最樸素簡要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所見。在上百人的大會談天說地的人中,也許只有一人會思考;在上千個會思考的人中,也許只有一人能洞察。洞旦運察把詩歌、預言、宗教結合為一體。

我們在閱讀文章或者欣賞藝術品時,最關鍵的問題不是鏈賣我是否看明白了,而是該篇文章或該件藝術品是否能引起我的共鳴,從而幫助我更懂得自己。

② 求《優秀的綿羊》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優秀的綿羊》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JpW3d-KZpjKzzy8vecLuow

?pwd=x2ep 提取碼: x2ep
簡介:在本書當中,作橡閉皮者德雷謝維奇歷數態氏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學校學生的「數宗梁差罪」:過於自信卻輸不起;朋友圈同質化,固步自封;思維僵硬,與社會脫節,缺乏「常識性聰明」等,並提出「讀藤校遠不如讀公立大學,學校更重視教育、教學方法也更靈活、更前沿」等觀點。

③ 《優秀的綿羊》書評:精英教育可能讓你人到中年後悔與迷茫

(1)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進常春藤名校,或者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常春藤名校,因為常春藤名校的教育是精英教育,常春藤名校的大學生,自然是精英。況且,美國的一些總統、大量的諾貝爾獎、普利策獎得主、各政界要人、商業領袖以及活躍在各個領域上的精英分子,很多都是來自常春藤名校。進了常春藤名校就是步入了社會精英階層。

常春藤名校的大學生聰明、勤奮、成績卓越、多才多藝,畢業後馬上就能拿到一個令人艷羨的offer,直接進入社會的精英階層,開始指點江山、甚至是改變世界的輝煌人生歷程,他們就是那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贏家」。

但是,常春藤名校的大學生真的如外界看起來的那樣陽光、自信、睿智而又能力超凡嗎?精英教育本質是什麼?那些實施精英教育的它大學、高中、考試輔導機構等單位,給孩子的成長到底帶來了什麼影響?如果精英教育是有害的,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影響?我們該如何重新構建自我?

(2)

《優秀的綿羊》一書,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問題的另一面,書中對常春藤名校的大學生進行的評價是:「盡管聰明、富有天分,而且鬥志昂揚,笑慶但他們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所有人都老實巴察升寬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總之,他們是一群「優秀的綿羊」,並且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人到中年時更加迷茫、甚至是後悔。

該書對造成「優秀的綿羊」這種結果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剖析,從名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和社會對名校的操控等方面,揭露了精英特權對名校教育的負面影響,並指出:「相比之下,那些沒有常春藤名校標簽的人,卻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

該書2015年5月上市以來,在美國社會引起廣泛爭議,迅速成為《紐約時報》、《新共和》、《洛杉磯時報》等各大媒體追捧的話題,在國內也得到了南方周末、鳳凰衛視、澎湃新聞網、環球時報、外灘畫報等媒體的報道。

(3)

《優秀的綿羊》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在耶魯大學擔任過10年英文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過5年研究生導師。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敗亮後,因為感覺當前的美國精英教育已經陷入了誤區,名校的學生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里,威廉·德雷謝維奇決定辭去自己的終身教職。從那之後,他開始應邀到美國各地的大學發表演講,跟學生們交流,回答他們的問題,也向他們請教了許多問題,並傾聽和了解了他們的答案,《優秀的綿羊》就是他對這段經歷的思考和總結。

(4)

《優秀的綿羊》中,作者從名校大學生「綿羊」表現,到他們如何成為「優秀的綿羊」,再到大學生和大學應該怎麼做,最後從社會結構中分析這種精英教育形成的原因,旁徵博引,甚至用多位名校大學教授的觀點甚至是美國總統的表現,論證了他的觀點,並指出,當前的精英教育無法自我修正,改變的方法只有「退出歷史舞台」,而對於如何擺脫精英教育對我們的負面影響,我們該怎樣構建自我,也做了很好的指導。

《優秀的綿羊》全書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優秀的綿羊」,著重從名校大學生的狀態表現、名校的招生、課程設置、評價機制、運作機制等方面,闡述了大學名校是如何培養以及為何培養「優秀的綿羊」;

第二部分是「自我」,主要闡述了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學生應該敢於質疑,而不是被「常識這批蒙著眼睛的野馬拉著跑」,大學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轉變成人,僅僅為了職業做准備,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培養,是極其荒謬的;

第三部分是「我們應該在大學里得到什麼」,闡述大學里應實施博雅教育,探究知識的產生過程,「大學學習就是與現實的正面交鋒」,讓學生學會自我引導;

第四部分是「社會」,作者用奧巴馬總統等高官和企業高管的實例,證明精英教育的狹隘與錯誤,指出精英教育已經變成了特權教育,是社會特權管理層的一部分,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到了這一切該發生改變的時候了。

(5)

常春藤名校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嚴重。

常春藤名校的大學生,無論走到哪裡,都是自帶光環,他們確實也出類拔萃、才華橫溢,他們就是那群令人羨慕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最後贏家,但是,威廉通過自己在耶魯大學的教學經歷總結:「當那層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無缺的光鮮外衣被剝離後,你會驚訝地發現,這群年輕人身上寄居者令人窒息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這不僅僅是威廉教授的觀察所得,還有調查數據支撐:美國心理學會的一份名為《大學校園的危機》報告提到,「接近一半的大學生感到『無望』」,大學校園里的心理咨詢服務一直門庭若市。

大學本來是促進人成長的,但是名校的精英教育為什麼反而培養出了「綿羊」?

因為名校實施的是「精英教育」,名校對於課程的要求嚴格過於精尖而且嚴格,學生害怕掛科而不得不全力以赴,並極力迴避創新以避免的失敗,他們不會輕易涉足一個沒有把握拿到高分的課程,這也就是為什麼精英教育會阻礙個人成長的一大原因,也是為什麼這些大學生成為「優秀的綿羊」的重要原因。

作者對此作了個形象說明:你已經到了99分,但是你要還另外50%的時間來爭取100分,這阻礙了創新。從這個方面講,我們不難理解,比爾.蓋茨為什麼會從常春藤名校輟學去去創造微軟?因為繼續在那所名校待下去,他沒辦法創新。

我們曾經感嘆於「凌晨四點的哈佛圖書館」景象,現在我們知道了,那不是因為他們熱愛,而是因為他們把自己變成了競爭機器,為了達到大學精英標准,他們陷入了瘋狂的競爭中,卻不知道這和自己的內心有什麼關系。

名校的主要精力並不放在教學上。

有人可能說,一流名校的教授也是一流的,所以教學也是一流的,但實際情況是,名校並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他們聘請了大量的兼職以及臨時的教學人員來替代教授工作。」這樣的教學質量之下,還會產生多少優秀學生呢?名校里當然也有藝術家和創新人物,但屬於極少數,並不能改變學校教育整體風貌。

名校的主要精力為什麼不放在教學上?因為世界上有個叫名校排名的東西,每年都會有調查機構對全世界的著名大學做個排名,而這個排名直接關繫到大學的招生情況和資金來源,排名本來是好事,可以促進大學提高教學水平,最要命的是,這個排名的標准卻跟教學關系不大,反而跟教科研關系緊密相連,導致名校把優質教育資源投向科研而不是教學,一流的教授不上課也就成了名校的普遍現象。

幾年前國內有一本很流行的家庭教育書叫《人生設計在童年》,這是著名美國教育與職業規劃專家、曾任新東方美國留學高級顧問的高燕定,根據把自己女兒送進哈佛上學的教育經歷,結合自己的教育專業知識寫成,裡面詳細闡述了如何培養一名可以讓哈佛錄取的孩子的經驗,並告訴大家,想讓孩子進入哈佛,就要從小按照哈佛錄取標准來培養孩子。閱讀這本書,會讓你熱血沸騰,你會徹底明白,上哈佛的孩子,其實都是從小進行有針對性訓練的,單單靠最後幾年的准備,是無法達到錄取標準的。

但是,按照《優秀的綿羊》的說法,這些其實都不是管關鍵,關鍵是,名校的招生政策,是一種精英特權的體現:你要想多才多藝,那麼從小就要參加昂貴的藝術特長培養、專業的體育訓練,並且成績優秀,做完這些後,你還必須與名校的校友在一個階層,並和他們很說的來,因為沒有校友的推薦,名校是很難錄取孩子的,而所有的這一切要求你必須出生的精英的家庭里,否則你所能使用的財富和社會資源以及家庭的「遠見卓識」都不能幫你進入名校。

名校的招生錄取條件,影響的絕不單單是一小部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優秀的綿羊》中提到:「有些地方開始為學生減壓,比如說新澤西州的富人區里奇伍德鎮就實施了一天不布置作業或者要求參加課外活動的政策,但是,這個頻率是一年一次。」實際上,這個地區的家長主動要求給孩子增加課業負擔,甚至很多孩子自己也同意,整個區的家庭大都在這么做。

那些從名校接受了精英教育的大學生畢業後並非胸懷天下。

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的一名學生畢業後加入了一家咨詢公司,待遇優渥但是他卻總想離開這個行業,「去做一些更具創新、更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一想到要放棄他久已習慣的優越的生活方式,他就不知道如何去達到自己的目標了」。威廉.德雷謝維奇對此總結很精闢:「他已經迷上了錢」。這樣的人生失去了人生更自由、自我的追求,活在外界的評價里。

但情況並沒有在個人人生意義的范疇里到此為止,而是禍及了社會。英國石油前任CEO托尼·海沃德(Tony Hayward)了,在自己的公司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環境災難之後,他竟然當眾大哭,說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恢復正常。他的公司把整個墨西哥灣變成了一灘污水,而他真正關心的卻只有一個人:他自己。從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出,「他們自己」是精英所關注的重點:他們漠視精英階層之外的群體,缺乏公德責任心。

對於這種現象,《優秀的綿羊》還列舉了奧巴馬總統的一個案例:「他任命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擔任財政部長,任命勞倫斯·薩默斯(Larry Summers)擔任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但是這兩個人在把美國拖入金融危機這件事上難辭其咎。」

我們在這里嗅出了精英階層「官官相護」的味道,對此,威廉.德雷謝維奇直接指出:「甚至整個精英階層,包括銀行家、自由人士和保守人士、中上階層和上流社會,無論當前的系統是如何自圓其說的,如何自我恭維的,它都已經行不通了。現在我們必須想像一個不同的社會形態,並鼓起勇氣去將其變為現實。」

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作者看來, 「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它的首要責任是教會人類把自己從以訛傳訛所形成的常識中解救出來,先要認清它,其次質疑它,最後從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常識」這匹蒙著眼睛的野馬拉著跑。博雅教育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的廣度,因此,你也許會因此「見多識廣」而思想成熟、善於質疑,更重要的是你「學習了自我引導」,實現了博雅教育的「育人」目標,也是解決名校里「優秀的綿羊」教育問題的一個方法。

也許,有人會認為,博雅教育在職場上會處於劣勢,學生畢業後入職的培訓和磨合期拉長,《優秀的綿羊》中對此有另外的說法:接受博雅教育的大學生,在職場上「如魚得水,而且,個人能力並不會受其專業所限。」

(6)

大學的教育應該是引領學生構建自我。

大學教育的本意是什麼?是教育年輕人去探索與創新,而不是困守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為了保證拿到優秀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讓人生困守在小圈子裡。很遺憾,那些「優秀的綿羊」雖然很優秀,但是他們無法沖破那優秀的「羊圈」,拒絕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他們被馴服了,並屈從於外界的評價。

「優秀的綿羊」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那種成就的優秀和內心反抗的撕扯造成的「精英矛盾心理」,並被僅僅存在於美國,而是一種全球現象。這種問題不能及時處理,就會導致一種「成功者的中心危機」,對此,哈佛大學招生辦主任威廉.R費茨蒙斯有精闢評語:「在他們三四十歲的時候,他們說社會公認的有成就的人,但他們不過是一群在終生競爭的集中營里茫然的生還者,他們從沒有生活在當下,他們總會思索,曾經的努力是否值得?」也就是,他們並沒有構建一個獨立的自我。

中國的精英教育危害也不容小覷。

書中所說的情況,對於很多中國家長來說應該感同身受。中國的現在教育主要還是「一考定終生」,所以,競爭激烈的不僅僅是高考和中考,還有小學和幼兒園,普通的家長為了孩子能在未來進入大學名校,哪個敢不窮盡全力?我們知道把孩子摁在書上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但是又有什麼辦法,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都這么往前沖,考試已經是最公平的選拔方式了。

但是,這種看似公平的招生方式,已經開始走樣,「寒門再難出貴子」似乎逐漸成為定論,因為「富門」里的孩子更有條件請名師私教、享受優質資源、進入優質學校。孩子們之間的這種差距,不是靠孩子個人努力就能拉近的,但是,每個家長和孩子還得全力以赴,奔赴高分目標,至於人生的方向和選擇這樣最重要的事情,反而無暇顧及。

做好自我的構建。

「精英教育」其實社會精英管理系統里的一環而已,是一種將大部分優質資源集中到精英們和他們子女身上的特權現象,這種現象很普遍,並且難以在短時間里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認識它,不被它像一匹野馬一樣牽著人生狂奔,在其中做一些平衡或者另外的選擇,讓自己的人生多一些主見,少一些盲從,多一份熱情,少一分偏執。

威廉.德雷謝維奇在書中提到了「二流公立學校」的教育,並贊美它,說那裡更自由,更有人文,教育質量更高,對人生的影響更加積極,甚至幫你以後在人生的道路上能更好地「攻城略地」。無論是在接受的教育里,還是在人生里,過於執著於財富、陷入具體的問題不能自拔,反而忽視了生命中應有的自由與責任、寬容與豁達,缺少內心的寧靜與反思,無法構建真正的自我,生命也就成了被外界牽引的行屍走肉。

④ 《優秀的綿羊》:戳破教育的美麗假象

#有書共讀·聽書打卡D14#

閱讀時間:2021年8月23-24日

書名:《優秀的綿羊》

我見:優秀的綿羊是一群矛盾體,看似優秀,其實有著各種缺點。優秀的綿羊是「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最後贏家,但他們成功的原因不是「我喜歡皮運」,而是「不能輸」。戳破美麗的假象。

許多名校表面上是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實際上也是變相提供職業技能培訓。

精英家庭的家長教育孩子,往往是兩個目凱胡的:達到他們設定的目標,以及想通過孩子表達自己對自由和穩定的嚮往。

培養獨立意識,拒絕做一隻優秀的綿羊:第一,找到「我是誰」,想清楚自己的使命,首先要知道自己最喜歡的是什麼,接著需要具備精神層面的勇氣。第二,不要害怕失敗,犯錯是智慧的基礎。第三,個人主義不是自我獨立。崇尚個性,特立獨行的事情,奇裝異服、挑戰社會規則,不是勇氣的象徵,不是走向獨立的過程。挫折、犧牲、內心掙扎、出師不利、走彎路、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矛盾,這些才是。

停止製造優秀的綿羊。大學要培養思想者而不是領導者,思想者敢於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注重博雅教育,告訴學生如何收集論據、分析現有的權威觀點、預見駁論、合成新的觀點、最後義正言辭地表達結論,要學會分燃孫梁析他人觀點,並獨立闡述自己的觀點。

我思:乍一看書名,還以為就是一本教育孩子的工具書。認真聽了幾遍下來,其實是一種諷刺,是一群矛盾體,是一群標榜優秀的教育機器。最終把孩子們都教育成老實、本分、聽話、順從,最後清一色的所謂「精英」。

真正的教育,究其本質就應該是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就想《點燃孩子的學習動力》那本書講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認知風格和學習風格。家庭教育也好,學校教育也罷,除去基礎教育,更多的不應是要求所有孩子按照同一標準定優劣、評高低。而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要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在不同的領域和緯度發揮其認知和學習優勢。

一直秉承的理念就是孩子的童年就應該快樂的過,不求學多少文化知識,但求養成良好的性格和學習習慣。看過小學課外培訓過度瘋狂的電視劇《小捨得》以後,也曾有過擔心和焦慮,怕孩子上學以後很難堅持初心到最後。好在現在國家已經開始動手,開展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回歸基礎的學校教育,所有曾經的擔心和焦慮現在也都已經不是問題。更加欣慰的是孩子比較能安靜的下來,算是選擇性繼承了他爹他娘的優秀基因,現在所表現出來的音樂、美術、數學方面的愛好比較明顯,立體感、空間感也都比較好。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加以引導,能給孩子的未來提供助力。

⑤ 「好書推薦」—威廉·德雷謝維奇-《優秀的綿羊》

威廉·德雷 謝維奇-《優秀的綿羊》

本書簡介: 《優秀的綿羊》指的是常春藤盟校的學生,他們的優秀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與此同時他們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在傳早孝統和固有的模式中追求一流的成績。如同綿羊一樣老老實實的跟著頭羊,所以被稱為優秀的綿羊。本書告訴我們,常青藤名校也不搞素質教育,美國大牌教授也不給學生上課,和中國學校也沒什麼本質區別。而真正的高等教陸碰稿育,應該是效仿公立學校和小型人文學院,走博雅教育的線路。

作者簡介 :威廉·德雷謝維奇,畢業於 哥倫比亞大學 ,在常青藤名校工作24年,僅在耶魯大學擔任英文教授達10年。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在網路上點擊率超過100萬次。

推薦理由 :如果你是孩子家長,孩子將來面臨上大學的問題,要不要去美國留學?要不要考常青藤名校?常青藤名校到底怎麼錄取?本書講的是美國大學真正的運作方式,並讓人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模式才是好的大學教育。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優秀的綿羊,第二部分:自我,第三部分:我們到底應該在大學里得到什麼,第四部分:社會。下面從四個方面進行分享:

一、 常青藤 名校不進行素質教育

美國常青藤名校是世界公認的好大學,培養出的學生很多都成了社會名流,看起來是特別好的素質教育。本書認為美國大學的教育方式,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應試教育。

所謂常青藤盟校,最早是一個大學體育賽事聯盟。可是如果你認為這些大學當初組織起來搞體育賽事是為了促進美國青年的體育運動就大錯特錯了。常青藤的本質是美國上層社會子弟上大學的地方。像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最早的時並不是一種很大的學校,他們只是一些地方貴族建的區域性學校,只招收本地的貴族子弟。但是在19世紀後期美國鐵路普及後,四通八達的鐵路網路,把全國聯接起來。各地的政治、經濟上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需要跟其他地區的貴族相互結交。如何結交呢?讓孩子上同一所學校,於是貴族們就安排那些精英大學,哈佛、耶魯面向全國招生。

當然,即便擴招這些大學仍然只面向貴族家庭。他們錄取的學生要求必須會希臘語與和拉丁文,平民子弟上的高中都是公立學校,根本不教授這些內容,所以平民子弟就被自動排除在外了。也就是說,所謂的精英大學原本是精英階層自己玩的東西。失去了他們保持統治地位的手段,貴族自己花錢贊助名校讓自己的孩子在這些大學里上學,然後到自己公司接管領導職位。

這種情況,外界其實也沒法指責,因為哈佛、普林斯頓本來就是私立學校,也沒有義務跟普通人講公平。當時有資格上哈佛的學生去哈佛相當容易,錄取根本就不看重學習成績。事實上一直到1950年,哈佛每10個錄取名額只有13個人申請,而耶魯的錄取率也高達46%。與今天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局面完全沒得比。可是貴族精英們很快意識到這么搞不行,因為一方面新的社會勢力不斷涌現,一味把這些人排除在外,對統治階層自己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這些貴族子弟的學業確實不夠好,對大學來說也臉上沒光。於是在1910年,一些大學開始率先取消希臘文、拉丁文的考試,給公立高中的畢業生機會。

可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猶太學生的比例就迅速增加,於是又修改錄取標准。你想來上學僅成績好還不行,還得有老師的推薦信,要通過校友面試,最好有一項體育特長,校友的孩子還會加分等。

後來常青藤聯盟就是因為學校重視體育才形成的一個體育比賽的聯盟。類似這樣的改革反復拉鋸,最後妥協的結果就是既重視考試成績,還要求體育特長之類的所謂素質。但此時所謂素質教育的本質,就已經不是真正為了培養品格,而是為了確保精英子弟的錄取比例。並非所有素質都有助於你的名校錄取,你需要的是有貴族氣質,而且必須是美式傳統精英階層的素質。比如大提琴,很明顯工薪階層的孩子很難做到,如果你不是精英吵仔貴族,所有這些素質教育的要求,都是逼著你假裝貴族。

如果你身在一個普通家庭,你什麼素質都還沒比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但即便是這樣,仍然有人不服,再難也要進常青藤。本書以耶擼大學舉例真實錄取標准,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特別突出的成就肯定就能被錄取。但不是一般的獎項,必須是英特爾科學獎這樣的全國性大獎。如果沒有那你就得全面發展。必須上七到八門選修課,參加九到十項課外活動。即便是這樣也不能保證錄取,還得看推薦信和家庭情況。至於我們津津樂道的SAT考試成績沒有太大意義。

雖然申請大學確實會讓一些中上層子弟有些焦慮,但這個漫長的過程「本質上只是走走形式」。真正重要的並不是你是怎麼做的,而是你已經被允許參與進來了。哈佛之所以也會招一些數量極少窮人家的孩子,告訴他們,你不能只用錢買到進入哈佛的資格,只不過是階層結構的「宣傳機器」罷了。

一個孩子想達到這個標准,他的高中生涯基本就要在不停地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和選修課中度過。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他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過日子。他從小被灌輸的價值觀是不能輸,他們這么做,只是因為他們害怕被別人超過,他們的自信心都是建立在外人對自己的評價上的。

大家都不喜歡應試教育,因為應試教育讓孩子想法設法去使用一個統一的考試標准。這會造成孩子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知道怎麼考試卻不知道為什麼考試。這情況其實在美國中學生身上一樣存在。他們知道,為了上長青藤大學該怎麼做准備,但他們同樣不知道這么做的意義是什麼。

一旦真的上了大學之後,孩子們的大學生活和中學是完全一樣,仍然是上各種選修課,參加各類課外活動,拿一個好的分數,讓自己的簡歷熠熠生輝。畢業時候找一份華爾街的體面工作,邁向上層社會。

真正的素質教育是因材施教,每個學生有不同的興趣和特長,他們的發展路徑也應該不一樣。學校的任務就是鼓勵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不一樣,幫他們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但哈佛、耶魯優秀畢業生基本是同一個面孔。他們的簡歷顯示都是學霸,成績一流都擔任過社團的學生幹部,擅長好幾項體育運動或者樂器,看起來特別正義。去蓋茨基金會之類的慈善組織學習過,幫助過非洲貧困地區的兒童等,這些素質叫做領導力。名校都希望培養出有領導力的學生,因為這些人進入上流社會,或者說得極端一點,進入統治階層的機會要大很多。

一位耶魯大四的女生回憶: 當其他人忙於賤賣自己的靈魂時,自己很難獨善其身,堅守自己的靈魂。

本書認為如果說高校的任務只是幫助學生找一份好工作。那常青藤名校和職業培訓學校好像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而且更糟糕的是所謂的名校還在主動迎合這種趨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從1983年開始對美國各所大學進行排名,這一排名的結果就是排名好的學校擠破頭,排名差的學校無人問津。然後好學校就越來越難考了,錄取率越來越低,而錄取率低又是排名高的指標之一。到今天,哈佛的錄取率不到10%。看到排名高有好處,各所大學就開始了激烈軍備競賽,拚命想辦法提升排名。

最典型的例子是芝加哥大學,這所學校本來學風很嚴謹,他的排名在十名左右。可是學校太嚴格,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連聰明的孩子也不想上。報名的人就沒有那麼多,錄取比例比很多同類學校高,錄取率有20%多。但是芝加哥大學不滿足,想和哈佛、耶魯一樣,把錄取率降到最低。於是學校到處做廣告,做宣傳,吸引學生和家長的注意力,然後調整錄取方式。也跟其他學校一樣,讓學生多才多藝,很快芝加哥大學的錄取率就降到了將近10%,學校排名也上升到了五六名。代價是失去了芝加哥大學的獨特性。新聞機構做出排名,家長和學生關注排名,按排名選學校,學校為了迎合家長按排名的指標進行調整。於是各個學校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大同小異,培養出來的孩子越來越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這種排名指標的設置,本質上是把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當成了標准。

可是美國學校的種類很多,波莫納學院是人文學院,維斯理學院是女子學院,哈維穆德學院是技術大學,西點軍校是軍事學院。學生興趣都不一樣,用同樣的標准來衡量他們,就像是拿橘子跟蘋果比,看看這個橘子有多像蘋果。這種情況下你怎麼指望高校能給孩子提供素質教育。

二 、 美國高校教 無法教授 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大學老師到底該教學生什麼呢?作者認為,大學教給學生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法律、會計之類的具體知識。這些不上大學也可以自學。 高等教育帶給學生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自我意識 , 而自我意識的核心是要有獨立思考能力 。

那麼獨立思考能力到底是什麼呢?作者說最核心的就是學會分析他人的觀點,並闡述自己的觀點。比如說我們上大學都要求寫論文,為什麼非要寫論文呢?其實就是為了練習思考能力。論文的邏輯都是很嚴密的,你必須寫清楚自己的觀點,然後老師會逐條逐點的幫你修改邏輯上的含糊、結構上的錯誤、論證論據的不足以及預見可能的反對觀點等。好的思考能力,需要你一堂課接著一堂課、一篇論文接著一篇論文的練習。這樣的訓練必須需要老師不斷的給學生反饋。也就是說,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率必須夠高,所以作者建議課堂應該小而精,方便大家研討。課堂的時間不是用來抄寫筆記的,而是由教授帶領,通過研究和討論,讓學生逐漸熟悉思考技能,上課不是灌輸給學生他不知道的知識。而是教授引導學生圍繞某個主題進行討論。這個過程中教授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迫使學生進一步展開解釋自己模糊的答案。 他會幫助害羞 、 謙遜的學生發現內在的自信 。他 接納並鼓勵學生,同時引導並挑戰學生。也就是說,要想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教授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能 是 回答問題的 ,而 應該是提問者 。

甚至有些問題,教授本人也並不知道答案,他也可拋給學生思考。研討課上的討論是一種開放式的合作,在交流中能夠收獲意外的驚喜和新事物。這個就是共同思考模式。但是對現在的高校教學方式來說,這種做法顯然太奢侈了。因為大學的大部分課都是大堂課,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聽課,老師只管在上面講,很少跟學生互動,有些教授甚至只管講課的部分,和學生互動的部分全都交給助教完成,學生根本得不到針對性的指導。

更重要的是大牌教授基本不給普通的本科生上課。本書指出這種情況在美國最一流的高校裡面還很普遍,終身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給新入學的大學生上課的基本都是臨時性教職員,比如博士後、在讀的博士生,或者是其他全職的非終身教授。最好的老師不教學生,那學生還怎麼能學會獨立思考呢?這確實是一件很讓人困惑的事情。作者認為 在高校的辦公 邏輯里, 教學 是極其不重要的, 科研才是最重要 的 。為什麼?原因是二戰之後,美蘇爭霸,雙方在科學技術領域競爭非常激烈,為了壓過對手,美國給各個高校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科研經費,這些大額的經費,促使整個大學系統把重心轉向了學術研究,研究型教授成了好教授的標准。

從1960到1990年,美國聯邦政府的教育經費翻了四倍,但是教授的平均教學時間卻減少了一半。只有研究上的進步才會被認可,本科生的教育根本不在大學校教授的視線之內。碩士和博士就好一些,因為研究生已經可以給教授做科研助手,他們得到教授的指導會更多一些。

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結合越來越緊密,科研成果的使用權能直接換來收入。這就等同於市場鼓勵學校加大科研投入。近其所能的招聘明星教授,免除他們所有的教學,讓他們把精力放在科研上。還有一個原因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對大學的排名,按照他們排名的計算公式有15%的評分是關於學校的學術聲譽。所以對名校而言搞科研還能提升學校排名,顯然百利而無一害。於是就導致大學特別看重科研型教授,他們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學校給了更多資源,至於教育年輕的大學生就得過且過。甚至比較滑稽的是,如果你是一名大學教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學上,你可能會被認為是學術態度有問題。

作者有一個朋友在美國一所一流大學教學,這位教授年輕的時候特別喜歡給學生講課,講課水平也很高深受學生愛戴。後來他被學生們投票,評上學校的最佳教學獎。領獎的時候學校的副校長,一邊兒給他頒獎,一邊兒趴在他耳朵邊上說,年輕人別擔心,雖然你拿到這個獎,但我相信你仍然可能有所作為的。言外之意就是主流學術圈認為得了最佳教學獎,就意味著你學術上的付出不夠,以後很難有所作為。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就是教學不必太出色。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學校和教授的重心都會放在科研上。但是畢竟每年都有這么多年輕人進入校園,充滿困惑需要被指導。解決的辦法就是臨時性教職人員。讓博士後之類的兼職老師去教學生,而且成本很低,還可以幫助教授節省出時間和精力專心搞科研。

根據統計,2011年美國高校的終身教授人數只佔整體師資的25%以下,臨時性員工降低了成本,但同時也降低了教學質量。因為他們缺乏教學經驗,工資偏低,但教學任務很重,因此過度勞累,壓力過大,人員流動性很大。而且臨時性員工教的主要是終身教授不願意教的入門課。但是初級課程對剛進校門的大學生有很深遠的影響。基礎打不好,影響未來。2005年一份針對美國大一新生的調查問卷顯示,對大學教學質量非常滿意的新生還不到1/6。另外一份針對大四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1/3的學生覺得課堂很無聊。更可怕的是現在仍然看不到改變的跡象,甚至情況還在惡化。

美國很多名校推出網路課程,很多人認為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是大學教學的救星。它讓遠在非洲的孩子也能領略世界頂級教授的風采。但本書的作者卻認為網路公開課對大學的課堂教學來說是雪上加霜,教授們本來就不容易接近。而 網路課程 進一步 隔離了老師和學生 , 只不過是一種改良版的教科書 。無異於把一名家長冷落的孩子轉交給一隻智能機械的猴子。 它代替不了教授對學生的一對一指導,也與高等教育的教學精神背道而馳。其實網路課程是名校和第三方商業機構合作推出的,他們的目標用戶根本不是遠在非洲上不起美國名校的窮學生,他們實際上想把知名大學的網路課程推薦給第二三梯隊的大學,以此來創收。

三 、 公立大學和 小型 人文學院能夠提供更好的 教育

當作者指出常青藤大學存在上述這些問題之後,是不是說美國大學就不值的上呢?當然不是,美國教育在全球的領先地位還是確定無疑的。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現代教育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改革之後才能更適應教育的要求。

作者認為公立大學和小型人文學院是目前最符合教育精神的學校。首先推薦的是美國的公立大學,因為公立學校是真的多元性。這里說的真正的多元性,並非精英私立大學那種人為的多元性。

雖然常青藤大學在種族、膚色、性別上的多元化做的不錯,但最根本的一點,經濟上並不多元,學生中有錢的孩子居多。統計顯示,哈佛大學一半以上的學生來自於全美收入前5%了家庭。斯坦福大學更誇張,有接近一半兒的學生來自於全美收入前1.5%的家庭,為什麼都是有錢人呢?原因是名校的學費巨貴,一般人很難擔負的起。 但是上大學花多少錢,其實還不是最重要的,上大學之前花了多少錢,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人統計過,想進名校獲得貴族素質最有效的辦法是花巨資進入排名靠前的私立高中。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這三所大學錄取的學生當中有22%來自美國100所著名高中。這相當於全國高中總數的0.3%。而這100所高中之中,只有六所不是的私立的。所以雖然常青藤名校的學生看起來文化上很多元。但在經濟層面上,上名校基本是一個有錢人的游戲。都是有錢人的問題就是價值觀單一。大家都認可金錢這一價值觀,認為這就是素質,更成功的表現。於是所有人都去追逐更高收入的職業。像哈佛、耶魯之類的名校畢業生大部分都選擇管理和咨詢行業就是這個原因。相比之下,公立學校經濟方面的限制要少得多,學生的構成更符合真正意義上的多元。

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設法接觸不同階層的同學,這是走上社會之前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准備,更符合一個成熟現代人的期待。常青藤名校大部分老師的首要任務是搞科研,不願意在教學上花費時間,學生也盡量不去麻煩他們。如果他們錯過了考試時間,老師會投桃報李,重新給他們機會,讓他們過關,師生之間形互不得罪的默契。在這種以肯定為主的文化氛圍下,學生成績逐年膨脹。

1950年代,美國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平均成績積分GPA為2.5分。2007年公立大學是3.01,私立大學上升到的3.30。而在一些頂級名校分數達到了3.43私立大學給學生打分兒越來越松。相比之下,公立學校的老師更嚴格。他們是政府建立的學校不依賴校友捐款,所以不必擔心得罪未來的校友,也不必擔心傷害學生的脆弱自尊,這些學校沒有那些研究性大學那麼看重研究,而更看重教學。所以老師對學生個人關注也會更多。在學生日後申請研究生或者工作的時候,公立大學的學生常有更好的推薦信。而常青藤學校的老師可能連學生是誰都不知道。2014年,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以開玩笑的方式請大家為哈佛祈禱,因為他和公立大學合作之後對公立大學的教學設計大為贊賞,他感嘆哈佛的教學模式,也未必能趕上這網路時代的需要。

除了去公立學校這個建議,作者的另外一個建議,如果非要去私立學校上學,那就盡量去一些私立的小型人文學院。這是因為這些小型人文學院的教育理念可以克服名校身上的問題。這些人文學院教育理念是博雅教育。

在文理學院,課堂教學幾乎都是以研討形式進行的,而且教學者都是全職教授。極少數為兼職講師,更沒有大型學校由碩、博士代替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的現象。整個教學和學習環境是親切的,但也是激烈的。作者認為,最佳的高校是第二梯隊的文理學院,比如里德、凱尼恩、衛斯廉、西沃恩和曼荷蓮等。

博雅教育又被稱作通識教育。按這種理念教學的學校基本都不怎麼關注排名、職業培訓這些短線目標,不把自己視為職業培訓場所。而是更關注教育本身,關注思維的訓練,關注好奇心的培養。這里的四年,你可以暫時脫離現實,一心一意訓練自己的大腦,培養自己多元的價值觀。和研究型大學相比,這里的老師也更樂意和學生互動,更願意在學生身上花時間。而這和我們現行的教育價值觀完全是相反的。大部分人的觀點是博雅教育可能不太解決實際問題,你學得東西不會是法律,金融,會計之類的能直接幫助你找工作的專業。你的大部分時候可能研究的是一些看起來有點兒懸的東西。比如文學、藝術、哲學等。但是博雅教育學的東西非常寬泛。一切有利於你思考、幫助你建立思維模式和價值觀的東西都可能涉及。博雅教育認為教好學生,不在於幫學生找一個好工作,或者給他們一個極其狹窄的科研方向,而要對他的人生有所幫助,幫他建立一些人生價值觀。

大學是完全屬於學生自己的,大學代表著人生一次機會,善待這次機會,不要著急去成為自己心中早已計劃好的那個人,而是成為你自己從未遇見的那個人,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你就讀的大學,而你自己本身。

對老師來說,要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方面面做指導,就必須知識淵博、觸類旁通。因為這都是些太大的問題。為了教好學生,老師甚至要把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帶進課堂。而大部分大學的教育理念是專業教育,就是把知識分成很多不同的專業領域。隨著學術發展,這些領域還得越分越細。每個教授只研究一小塊領域,想要科研出成果,必須在某個細分領域研究的比別人更深入。這就要求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這個狹窄的領域兒,而不可能浪費精力讓自己知識淵博。這就和博雅教育的要求完全相反了。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大學重視科研而推行博雅教育的人文學院不重視科研的真正原因。

作者也提到讓人欣慰的是,最近這些年,美國很多大型的公立大學也開始效仿設立類似的人文學院。很多榮譽學院就是人文學院的翻版。這種翻版,最初只有四所大學有,現在全美也有幾十所學校都有了。作者認為公立大學設了人文學院之後可能會更有優勢,因為這里的學生兼得公立大學和人文學院的優勢。

當然,可能很多人依然會擔心這些務虛的學科將來怎麼就業?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從職業的角度來看,很多統計數據都表明,學藝術、文學、數學的孩子相比學工科、商科的孩子職業成就並不差,而且在需要創意合作的工作崗位上學文學藝術的學生表現的更好。

實際上職業生涯和人生幾乎是一樣的漫長。 你選了一個容易找對口工作的專業, 只 能確保你第一步走的快一些 , 未來怎樣 要看 你身上到底 沉澱了什麼。

四、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贖

當美國政商界的領袖大部分都來自精英的常青藤時,導致的結果就是精英主義開始內部繁殖,綿綿不決。這些精英個個出身顯赫,卻總是會一次又一次地重復相同的錯誤。結果就是,美國整個國家的命運都可以追溯到小學,或者追溯到子宮。

精英治理不僅自我封閉,自我強化,它還會假公濟私。不是在為人民服務,而在與大眾為敵。因為精英只效忠自己的野心,其他一切並不重要。只要精英階層仍然在犧牲別人的利益給自己的孩子換取優勢,這些問題就都無法避免。這實際上是一種悲劇般的救贖。你以為在搞砸別人的孩子,但到最後要為這一切埋單的恰恰是你自己。

僅僅改變精英學校的錄取流程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不是讓所有孩子都能上藤校,而是要讓那些沒上藤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

最後作者指出我們已經嘗試過貴族和精英式的治理,該試試民主治理的時候了。

當然,不能因為這本書就否定了美國大學教育的先進性,更不能就此認為中國的大學教育辦的很好,從新的角度來認識美國大學制度及運作模式,讓我們對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思考,這才是本書的意義。

為加深閱讀的深度:借用吳軍《大學之路》所言:

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扮演好四個角色。首先,它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要將那些有潛力、有志向的年經人培養成對未來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第二,它是一個研究的中心,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並且會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第三,它是一個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以此推動社會的進步。第四,它是年經人的家,是他們度過人生最好時光的地方。

對人個而言,成功的大學經歷應該是這樣的:當一個學生從某一所知名大學畢業後,他不需要再把母校的名字天天掛在嘴邊;當一個學生從一所二三流大學畢業後,那所學校今後會因為曾經出了這樣一個學生而自豪。

重壓之下的中國學生,踏上大學之路就成了家長實現自己夢想的延伸,很多年輕人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自認為總算完成了家長交給他們的使命。在這樣的想法下,他們所走的大學之路也是目標非常明確—沖著文憑而去。當他們拿到畢業證書的那一刻,又會覺得自己總算結束了不很情願的考試生涯,接下來一輩子再也不想學習了。遺憾的是,人生是場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學的燙金畢業證書,不過是在馬拉松賽跑中取得了一個還不錯的站位而已,人生一這所真正的大學一路途才剛剛開始。看過馬拉松比賽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間道路是很擁擠的,但是當1/ 4 賽程過去之後,選手們彼此的距離就拉開了,在起跑時佔得的那一點便宜到這時早就盪然無存了。

很多中國家長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方設法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盡可能地搶位子。但其實,成功的道路並不像想像得那麼擁擠,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笑到最後的人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

⑥ 《優秀的綿羊》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優秀的綿羊》([美] 威廉·德雷謝維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p5CmjXcLXKjdnvX6NzakTw

提取碼: vwpp

書名:優秀的綿羊

作者:[美] 威廉·德雷謝維奇

譯者:林傑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4

頁數:232

內容簡介: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後,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決定辭去自己的終身教職,離開高團扮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感覺當前的美國精英教育已經陷入了誤區,這套系統下培養出或橋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於解決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

在即將辭去耶魯教職之際,他發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來討論這些問題。讓他萬萬沒戚灶想到的是,幾周之內,它的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次(後來的累計閱讀量超過了100萬次)。很明顯,這篇文章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

作者簡介:

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在耶魯大學擔任過10年英文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過5年研究生導師。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cation)在網路上點擊率超過100萬次。除了經常應邀在各個大學發表演講之外,他還是一名頗有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家,其文章經常出現在《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國家》、《新共和》上。


熱點內容
文筆好的gl現代小說 發布:2024-11-28 09:28:01 瀏覽:467
全本免費科幻小說下載網站 發布:2024-11-28 08:58:15 瀏覽:12
英雄志小說在線閱讀全文 發布:2024-11-28 08:51:58 瀏覽:738
暢度聽書 發布:2024-11-28 07:46:05 瀏覽:333
公主穿越gl小說完結 發布:2024-11-28 06:58:23 瀏覽:577
男法醫穿越古代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28 06:32:48 瀏覽:511
有什麼好看的女主沙雕小說 發布:2024-11-28 05:29:41 瀏覽:566
古代偵探推理小說 發布:2024-11-28 05:10:52 瀏覽:668
徐鳳秋江炎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4-11-28 04:50:38 瀏覽:126
玄幻言情小說有哪些 發布:2024-11-28 04:08:24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