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小說哪些是言情
『壹』 張愛玲的小說代表作有哪些
張愛玲是現代文學史上小說家、散文家。河北豐潤人,1921年出生於上海,名門閨秀。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國。四十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生涯,成名之作為長篇小說《傾城之戀》。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說合集《張看》,中短篇文集《傳奇》,長篇小說《秧歌》、《赤地之戀》等。
《金鎖記》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
『貳』 張愛玲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張愛玲的主要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紅樓夢魘》、《不幸的她》等等。列舉五個如下:
1、《沉香屑·第一爐香》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中華民國時期女作家張愛玲早期的小說作品,於1943年在《紫羅蘭》雜志上發表。後被收錄於張愛玲小說集《傳奇》中。
小說講述敘述的是上海的女中學生葛薇龍「八一三事變」後隨家人一起到香港避難,後因物價飛漲,家人離港返滬,葛薇龍為了繼續求學投靠了一個斷絕親戚關系多年的、擁有巨額財產寡居的親姑母。
在姑母那豪華、精巧的豪宅里,葛薇龍開始為姑母的物質款待所俘虜,在「假做真來假亦真,真作假時真亦假」的游戲氛圍中,成為姑母勾住那些對她不再感興趣的男人的色餌。
在姑母指導下,葛薇龍最終和華僑花花公子喬琪結了婚。她整天不是替喬琪弄錢,就是為姑母弄人,變成了家庭里的高級交際花,甚至自嘲為娼妓。
2、《茉莉香片》
《茉莉香片》是張愛玲的一篇中篇小說。它主要描述了從小都沒有得到父愛的聶傳慶,在碰到本能成為他父親的言子夜的女兒言丹朱,聶傳慶從小是個怯懦,變態的男孩,有三分像女孩子。言丹朱想幫助聶傳慶。聶傳慶是個仇恨的人,待一切都是悲觀的角色。
3、《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范柳原,流蘇欣喜中不無悲哀,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4、《紅玫瑰與白玫瑰》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諸多作品中一部廣為流傳的中篇小說。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普通人隱秘的心理與情結, 展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中西方文化交匯時人們的情感、婚姻生活, 揭示了傳統與現代融合下男權社會中女性難以擺脫的悲劇人生。
該書收錄張愛玲於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包括《年輕的時候》《花凋》等十餘部作品。
5、《紅樓夢魘》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的一部重要作品。 1966年張愛玲定居美國,至1995年離世,期間以十年時間研究《紅樓夢》,此書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結晶。
書中共收入其七篇研究文章,包括《〈紅樓夢〉未完》,《〈紅樓夢〉插曲之一》,《初詳〈紅樓夢〉》,《二詳〈紅樓夢〉》,《三詳〈紅樓夢〉》,《四詳〈紅樓夢〉》,《五詳〈紅樓夢〉》。
《紅樓夢魘》像迷宮,像拼圖游戲,又像推理偵探小說。早本各各不同的結局又有《羅生門》的情趣。偶遇拂逆,事無大小,只要「詳」一會《紅樓夢》就好了。
收在這集子里的,除了《三詳》通篇改寫過,此外一路寫下去,有些今是昨非的地方也沒去改正前文,因為視作長途探險,讀者有興致的話可以從頭起同走一遭。
作者不過是用最基本的邏輯,但是一層套一層,有時候也會把人繞糊塗了。作者自己是頭昏為度,可以一擱一兩年之久。
『叄』 張愛玲的小說有哪些
我說小說集的名稱是最全的
張愛玲小說集《傳奇》包含和收集《傾城之戀 》《沉香屑第一爐香》 《心經》《金鎖記》《封鎖》等16篇小說代表張愛玲的最高成就
長篇小說《半生緣》又名《十八春》長篇的最高成就
散文集 《流言》是我們了解張愛玲和張愛玲作品的鑰匙不得不看的散文集,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集中表現了張愛玲的大蒼涼
『肆』 張愛玲有哪些小說
《不幸的她》上海聖瑪利女校年刊《鳳藻》總第十二期,1932年,為作者處女作,(華東師大陳子善考證)。
《牛》,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1936年。
《霸王別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志,1943年5月,收入《傳奇》。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收入《傳奇》。
《茉莉香片》,上海《雜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傳奇》。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傳奇》。
《傾城之戀》,《雜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傳奇》。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金鎖記》,《雜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傳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張看》。
《年青的時候》,《雜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傳奇》。
《花凋》,《雜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傳奇》。
《紅玫瑰與白玫瑰》,《雜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傳奇》。
《殷寶灧送花樓會》,《雜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記》。
《等》,《雜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留情》,《雜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傳奇》。
《創世紀》,《雜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張看》。
《鴻鸞禧》,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收入《傳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記》,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報》連載,1951年出單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戀》,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遺事》,台北《文學》雜志,1957年,收入《惘然記》。
《怨女》,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緣》,1968年,先在台灣《皇冠》雜志刊出,後改名為《惘然記》,收入《惘然記》。
《相見歡》,收入《惘然記》。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記》,1983年。
(以上三篇約作於1950年,發表時間晚。)
『伍』 張愛玲的作品有哪些
小說著作:《不幸的她》《牛》《霸王別姬》《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傾城之戀》 《琉璃瓦》 《金鎖記》 《封鎖》 《連環套》 《年青的時候》 《花凋》 《紅玫瑰與白玫瑰》 《殷寶灧送花樓會》 《等》 《桂花蒸 阿小悲秋》 《留情》 《創世紀》 《鴻鸞禧》《華麗緣》《鬱金香》《多少恨》 《惘然記》《小艾》 《十八春》《秧歌》 《赤地之戀》 《五四遺事》 《怨女》 《半生緣》 《 相見歡》《色,戒》 《浮花浪蕊》 《小團圓》 《同學少年都不賤》《雷峰塔》 《異鄉記》 《雷峰塔》 等
散文著作:《遲暮》《秋雨》《論卡通畫之前途》《牧羊者素描》《牧羊者素描》《心願》《天才夢》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戲及其他》 《公寓生活記趣》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燼余錄》《談女人》 《小品三則》《論寫作》 《童言無忌》 《造人》 《打人》 《說胡蘿卜》 《私語》《中國人的宗教》《詩與胡說》 《寫什麼》《〈傳奇〉再版序》 《炎櫻語錄》 《散戲》 《忘不了的畫》《談跳舞》《談音樂》 《自己的文章》《借銀燈》等
電影劇本:《太太萬歲》《不了情》《哀樂中年》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情場如戰場》《人財兩得》《桃花運》 《六月新娘》 《紅樓夢》 《南北一家親》《小兒女》 《一曲難忘》《南北喜相逢》《魂歸離恨天》
學術論著:《紅樓夢魘》《〈海上花列傳〉評注》
譯文作品:《愛默森選集》《海上花列傳》《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老人與海》
『陸』 張愛玲愛情小說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結稿,後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易名為《半生緣》。
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纏來絞去地在一張翻不出去的網里演了那麼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時翻天覆地的中國近代社會種種變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戰勝利、國民黨接管、上海解放、支持東北,只是作了他們的背景,隱隱約約給他們的故事刷上一筆動亂的底色。讓讀者盪氣回腸為之嗟嘆的,只是亂世里這幾個男女的故事,一點點的痴,一縷縷的怨,脆弱的愛,捂住面孔的無奈。
《半生緣》把張愛玲那種精妙絕倫,回味無窮的語言表露無疑,就象一窗精巧細致的窗欞格紋,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裡便透著美,但到底美在哪裡卻又一時道不明。洗盡鉛華、略帶感傷的筆調,正好用來緩緩敘述這一段漫長的不了情。曼楨與世均註定的情深緣淺,世均與翠芝兩個不相愛的人結了婚。叔惠去了後方,翠芝對叔惠情深幾許,卻是「漢之廣矣,誰可泳之?」曼楨懷著自殺般的心情嫁了祝鴻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慢慢淡去;那些曾經撕心裂肺的痛,已然遠去;而那些曾經摧肝裂膽的恨,也變得輕如飛絮……
一個原本漂亮單純的女生,最終變成了舊上海一個歌舞廳里的三流女郎;一個原本已經和一位正直善良的男人訂婚的女人,最後卻嫁給了一個流氓無賴,經常出入歌舞廳的嫖客。一個和自己的親妹妹情同手足的女人,最後卻設下陷阱,陷害妹妹,最終被妹妹拋棄的女人。這是一個怎樣墮落的女人?這是一個經歷了怎樣命運坎坷的女人?這又是一個怎樣復雜悲慘的女人……
這是一個讓人感覺分外寒冷的故事,它的殘忍僅僅來自於它的真實。這樣的故事,在過去的舊社會,有可能發生在每個窮苦女孩的身上。因為真實,所以感動,因為真實,所以凄涼,因為真實,所以憤怒,因為真實,所以沉默……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中國舊上海的一個普通的家庭里。一家七口人,過著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日子。但是這家的男主人死的早,於是家裡只剩下母親,年邁的奶奶,和四個孩子。可奶奶年紀大了不可能出去賺錢,而且還需要母親的照顧,而母親不僅要照顧老人,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們,其他的三個孩子還小,所以家裡賺錢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長女顧曼璐的身上。但是曼璐當時的年紀也才十六歲,不可能做很多繁重的工作,可是做的工作少,賺的錢就根本不可能養活著一大家子,於是被迫當了舞女,變成了舊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際花。後來她年紀大了,想金盆洗手,老老實實找個男人把自己嫁了,可是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稍正派點的男人都嫌棄她,鄙視她,最後她只好嫁給了一個叫祝鴻財的窮無賴。自從她嫁過去後,他們的生活似乎開始往好的方面轉變,祝鴻財也開始財運好轉,後來竟搬進了豪華別墅,還買了部車子。於是祝鴻財誇她有幫夫運,母親看見自己的女兒最後總算有個歸宿,算放心了。
可是時間長了,祝鴻財對她厭倦了,開始到處在外面找別的女人,這讓曼璐感覺很傷心,最要命的是,曼璐生病了,醫生說她不能生育了,這更像把鋒利的尖刀,深深扎進了曼璐的心。女人不能生育是很可怕的,況且又是在那個舊社會。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其實就代表著自己成了廢物,人生從此結束了。
為了拴住自己的丈夫,曼璐想起母親對自己曾說的「借腹生子」一事,或許這樣就能把祝鴻財給牢牢套在手裡了吧。於是她開始想辦法,她觀察出自己的丈夫對妹妹曼貞是有真感情的,每次祝鴻財看見她,都激動興奮不已。又因為是曼貞是自己的妹妹而不是外邊別的女人,容易控制些。最後她終於和丈夫合夥,拆散了妹妹和她男朋友世鈞的婚事,把罪惡的手伸向了自己善良的親妹妹!
當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曼璐和曼貞的親情從此決裂,曼貞逃跑隱居都了一個她找不到的地方,而曼璐因癆病最後在自責和孤單絕望中死去……
讀完這個故事,很多人都會憎恨曼璐,斥責她的惡毒與殘忍,為善良的曼貞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但有沒有人想過,是什麼讓一個原本和自己的妹妹同樣善良的女孩最終變成了這樣一個兇狠的女人?罪魁禍首是這個不公平的社會!在那個年代裡,人就像沒有思想和靈魂的木偶,任憑社會給自己分配角色,把人變的勢力,殘忍,懦弱,麻木……有時候愛,如親情,在這個殘忍冷漠的社會里力量是弱小的,是不堪一擊的,愛很容易消失。
作者對曼璐這一復雜人物的刻畫可謂是費盡心機,刻畫的入木三分。文章一開始,曼璐第一次出場,作者是這樣描述的:「她穿著一件蘋果綠軟緞長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際只有一個黑隱隱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時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衣裳上突然出現這樣一隻淡黑手印,看上去有點恐怖的意味。頭發亂蓬蓬的還沒有梳過,臉上卻已經是全部的舞台化妝,紅的鮮紅,黑的墨黑,眼圈上抹著藍色的油膏,遠看固然美麗,近看便覺得面目猙獰。」而她的聲音也讓人覺得恐怖:「『——放屁!我要他陪我!』她笑了起來,她是最近才採用這種笑聲的,笑的哈哈的,然而很奇異的,那笑聲並不怎樣富有挑撥性;相反的倒有些蒼老的意味。而作者還用襯托手法,從側面寫道:「曼貞在樓梯上和姐姐擦身而過,簡直有點恍恍惚惚的,再也不能相信這是她的姐姐。」「曼貞真怕聽到那聲音。」然而曼璐心裡的那份純真還是有的,當她見到她的初戀情人慕謹時,她又穿上了那件淺紫色的旗袍,只因為慕謹曾對她說:「你穿這件紫色的旗袍時最好看。」他比她小,所以以前經常叫他紫衣姐姐。可是後來當慕謹再看見她穿這件衣服時,什麼表示也沒有。他把從前的一切都否定了,她所珍惜的一切回憶他已羞於承認了,於是她憤怒了,頓時覺得芒刺在背,渾身就像火燒似的,恨不得把那件衣服撕成破布條子。她突然覺得恐懼害怕,她知道一切都已回不到從前了。
對於曼璐借妹妹的肚子生孩子的事情,她也不是一開始就想這樣做的,當她剛有這個念頭的時候,她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瘋了,他竭力把自己那種荒唐的思想趕走,足以見得開始曼璐還是有良知的,她並不想這樣做,只是這個冷漠的吃人的社會逼迫她變瘋了,失去了理智,那恐怖的想法就像一個黑影,一隻野獸的黑影,它來過一次就認得路了。又找到她這里來了。當妹妹懷了自己丈夫的孩子時她把曼貞囚禁起來,逼迫妹妹把這孩子生下來,還跪在妹妹腳下苦苦哀求,只因想留住自己的丈夫。這是一個多麼微弱的需求,卻讓一個女人如此大費周折,達到了瘋狂的地步,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足以見得女人在過去的社會地位是多麼的卑下。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實!令人無語的事實!
《半生緣》這部長篇小說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通過顧曼璐這一形象的刻畫,讓我們得以窺見了在上個世紀的舊社會,女人們是怎樣的在社會上掙扎和生存的殘酷一面,曼璐由純真走向墮落這個過程,具有格外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給文章籠罩了一層格外凄涼的色彩。我們可以從顧曼璐身上聽見女性急迫解放自身的強烈呼喊。而只有提高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才能防止此類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