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言情 » 顧愷之小說言情

顧愷之小說言情

發布時間: 2022-06-30 10:07:34

㈠ 我要寫習作 蘇州名人 知者火速告訴我 感謝不已

蘇州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文薈萃。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間.科舉仕進的,蘇州轄區共出文狀元45名,佔全國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為8名,清代為26名(占清代114科狀元的22.8%),明代蘇州府有進士437名,清代則有600名。至於封疆大吏、征戰良將、地方官員、社會名流,有貢獻於社稷的蘇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蘇地而為後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間滄浪亭所立名賢祠,初建即列名賢像贊570名,後又續增名賢600餘名。名賢祠幾經興廢,民國30年(1941)重修後,尚存名賢像贊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聖」。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後人楷模。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雲並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梁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範。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偉,「六法」精備。用筆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平生愛畫古聖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後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盪舟、斗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於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回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聖」。張旭嗜酒,常於大醉後呼叫狂走而後落筆,甚至以頭發濡墨而書,酒醒後,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後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畫聖」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徵,生動傳神,對後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聖」。崑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聖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得建安風韻。著有《韋蘇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歷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任蘇州刺史時,勤政除弊,主持修築蘇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於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後人紀念他,與西湖之堤同稱之為「白堤」。他離任蘇州時,百姓啼哭相送,劉禹錫贈詩雲:「姑蘇十萬戶,皆作嬰兒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長於詩,多至數千篇,在蘇州時也有歌頌姑蘇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詩歌。

陸龜蒙(?—876),字魯望,唐代長洲縣人。隱居甫里(今吳中區角直鎮),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不喜與流俗交,雖造門不肯見。他生活清貧,一面親自下田耕作,一面讀書論撰不輟,史稱「樂聞人學,講論不倦」。他擅長詩文,與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負盛名,人稱「皮陸」。所作詩多寫閑適隱居生活,寫景詠物為多。所著《耒耜經》,是研究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要文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景佑元年(1034)知蘇州時,大水成災,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導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農業生產。他在蘇州還創設郡學,成為蘇州有學之始。范仲淹工詩詞散文,善書法。文章闡述其政治主張,詞多寫塞上風光,風格較為明健。其《岳陽樓記》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凝聚了范仲淹畢生心志,成為激勵後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號北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著名詩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學士名義出使金,不畏強暴,敢與金主力爭國權,終於不辱使命,全節而歸,受到當時南宋朝野的稱頌。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築「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詩,與楊萬里、陸游、尤袤齊名,合稱「南宋四家」。其《田園四時雜興》詩60首,描寫農村風光和民生疾苦,尤為突出。他撰寫的《吳郡志》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蘇州地方誌乘。



高 啟(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長洲縣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今屬吳中區角直),自號青丘子。與楊基、張羽、徐賁同以詩名,稱「吳中四傑」,洪武五年(1372)蘇州知府魏觀以張士誠府重修府治,被讒受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而被腰斬於南京,年僅39歲。其詩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況 鍾(1383—1443),字伯律,號龍崗,別號如愚。江西靖安縣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蘇州知府。在巡撫周忱的支持和協助下,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削減高額田賦,減輕人民負擔,興修太湖水利,設置「濟農倉」,清理歷年積案,維護社會治安,發展教育,培養選拔人才等,蘇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況鍾因丁憂、考滿,三次離任時,蘇州府先後有十三萬五千餘名群眾聯名上書,請求奪情起復和留任。明正統七年(1422)十二月卒於任上,享年60歲,「郡民罷市,如哭私親,七邑紳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鄰群蘇、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絡繹弗絕」。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傑出建築大師,北京明故宮設計者。吳縣香山(今屬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營繕,永樂中為木工首」。永樂十五年(1417),蒯祥參加北京宮殿的設計和建築,被任命為「營繕所丞」。正統年間(1436~1449)負責重建皇宮三大殿及文武諸司。天順末年(1464),又主持規劃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長榫卯技術,被譽為「蒯魯班」。

吳 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書法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時勤奮好學,「好古力學,至老不倦。」善詩文,為當時文章領袖;擅繪畫,尤長書法。平生學宗蘇軾,書法亦酷似東坡。好藏書,且多親手抄錄。故居在蘇州城區樂橋西尚書里。其待人寬厚,講人情,重友誼,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於任,贈太子太保,謚「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著名書畫家、詩人,「吳門畫派」創始人。長洲相城人。擅畫山水,初得法於父沈恆吉、伯父沈貞吉,兼師杜瓊、趙同魯;後學宋元,於董源、巨然、黃公望、吳鎮、王蒙尤有心得,並能融會變化,自成風格。與其學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居其首。書法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游。其詩、書、畫,被時人視作「神品」,稱之為「三絕」。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著名書畫家。少與張靈相善,學畫於周臣;後結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等,切磋文藝。29歲中鄉試第一,次年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獄。後游歷名山大川,致力繪畫,賣畫為生。生性不羈,常用「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後皈心佛教,自號「六如」。擅畫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劉松年,兼學元人。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畫苑,被稱作「明四家」,又善書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同為明代中期的中興書法家。詩初多穠麗,中年學劉禹錫、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譽為「吳門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年又號拙叟。文學家,吳縣東山陸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鄉試,明年會試均第一,廷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王鏊秉性耿介,與宦官劉瑾勢力斗爭,與大學士李東揚力救被劉瑾加害幾死的崔璿、姚祥、張瑋、韓文、劉健、謝遷、楊一清、劉大夏等官員,得以免死。但終因劉瑾專橫,禍流縉紳,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歸。辭官返里後,蟄居東山14年。其間廷臣交相薦舉,終不再出。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紀聞》、《震澤編》、《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於家鄉,墓表坊上鐫有唐寅書「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對聯。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號枝山、枝指生,長洲縣(今蘇州)人。著名書法家。5歲能書徑尺字,9歲能詩。稍長,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當眾疾書,思若湧泉。青年時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等交遊,世稱「吳中四才子」。工書法,擅直、行、草、章;尤長草書,名動海內。王世貞《藝苑卮言》雲:「天下書法歸吾吳,而京兆允明為最。」有「明代草書第一人」之譽。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著名書法家,長洲(今蘇州)人。少時學文於吳寬,學書法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並常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相切磋。工行、草書,有智永筆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推為第一,亦能隸書。擅畫山水,師法宋元,多寫江南湖山庭園和文人悠閑生活,構圖平穩,筆墨蒼潤秀雅。早年所作多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粗細兼備。亦善花卉、蘭竹、人物。亦能詩,宗白居易、蘇軾。以詩、書、畫「三絕」兼擅,馳譽藝苑,名滿天下。沈周、唐寅死後,推為吳門畫壇領袖。

魏良輔(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倉州人,崑曲「水磨腔」創始人。他早年習北曲,經過十年潛心研究,在原來流行吳中的南曲聲腔基礎上,研製成既保留南曲紆徐回環的特點,又兼收北曲雄健剛勁風格的新崑山腔,被後人譽為崑曲的「鼻祖」、「曲聖」。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有才氣,惜懷才不遇。馮夢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世稱「三言」。還編有民歌集《掛枝兒》、《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筆記《古今譚概》等,並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戲曲創作有傳奇劇本《雙雄記》曾修改湯顯祖、李玉、袁於令等人作品多種,合稱《墨憨齋定本傳奇》。另外還著有《春秋衡庫》、《春秋指月》、《別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補》、《七樂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夢桂、弟夢熊皆有名,稱「吳下三馮」 。

文震亨(1585—1645) ,字啟美,長洲人。造園藝術家。文徵明之曾孫。其造園專著《長物志》12卷,闡發了獨特的造園理論,認為園林必須內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間接的各種有關要素,方能形成綜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說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號蘇門嘯侶,又號一笠庵主人。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為「吳縣派」戲曲作家領袖。明亡後,專事劇本創作。與畢魏、朱素臣、張大復等相友善,研究曲調,從事戲劇創作,形成「吳縣派」。作有傳奇40餘種,今存《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麒麟閣》等18種,劇作為戲班所爭演。又編訂《北詞廣正譜》,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聖嘆(1608—1661),本姓張,名采,字若采,後改姓金,名喟,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明末清初長洲(今蘇州)人。明諸生。穎敏絕世,奇才橫溢,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生性不羈。好飲酒。能文善詩,絕意仕進。善衡文評書,議論發前人所未發。曾以《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與《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他將《水滸》七十回以後的情節全部刪除,並續上他寫的「梁山泊英雄驚噩夢」作為全書的結局。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聖嘆與一些秀才於順治皇帝治喪期間,控告縣官貪污倉糧,酷刑逼稅杖斃鄉民的罪行,遭巡撫朱國治鎮壓,逮捕諸生5人,金聖嘆等又與一批群眾哭於文廟,以示抗議,朱國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聖嘆等13人,是為「哭廟案」。



毛 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書家。毛氏汲古閣前後收藏書籍8400餘冊,並聘請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時間里,毛晉刻書共600多種,為中國古代出版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流傳下來的毛刻本,至今為學者珍視。

孫雲球,字文玉,號泗濱。原籍吳江,遷居長洲。明末清初光學家。他除了研製出近視鏡、老花鏡外,還製成了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留給後人《鏡史》1卷,對後世光學儀器和眼鏡的製造技術的發展有獨特的貢獻。

葉 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岩,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著名醫學家,中國溫病學說主要創始人、奠基者。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世代業醫。葉桂繼承家學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著《溫熱論》,倡溫病衛、氣、營、血的辨證和治療方法,為溫病學說奠定了基礎。其臨床處方精簡,用葯配伍有獨到見解。尤擅治奇經、脾、兒科等病,曾有「天醫星」之譽。與薛生白、繆遵義合稱「吳中三名醫」。

毛宗崗,康熙年間長洲縣人,字序始,號子庵,清初小說評點家(批評家)。其父毛綸,字德音,晚更號聲山,有文才,曾評論過《琵琶記》、《三國演義》,稱《琵琶記》為「第七才子書」。毛綸晚年雙目失明,毛宗崗繼承父業,評刻《三國演義》。毛氏父子對羅貫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訂,整頓四月,修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使之更加緊湊暢達,成為至今流傳的120回本,為小說流傳及價值的揭示作出了貢獻。

王周士,元和人,清評彈藝人,善說《白蛇傳》、《游龍傳》。乾隆南巡時,奉召至御前彈唱,賜以七晶小京官之冠,並隨駕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說書游公卿大夫間,名著京華。病乞歸鄉後,在蘇州創建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惠 棟(1679—1758),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著名經學家。原籍吳縣東渚,後遷居蘇州城區元和縣境,故又作元和(今蘇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龍,故居在東渚硯溪,故自號硯溪。後徙蘇州葑門冷香溪側,宅有紅豆樹,故又號紅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惠棟傳祖、父之學,搜集漢儒經說,加以編輯考訂,評贍博識,集「吳派」經學之大成,為「吳派」經學的奠基者與領袖。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長洲縣(今蘇州市)人。初學詩於吳江葉燮。中年以前授徒為生,並以詩名。曾築屋居木瀆山塘街,著書作述,後歸居蘇州城區。曾為乾隆帝校《御制詩集》,深受賞識,稱為「江南老名士」。其論詩主「格調說」,拘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也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其詩學深邃,曾選編《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為研究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晚號牧牛老叟,著名醫學家。吳縣人早年學詩於吳江葉燮,博學多才,不求聞達。善詩,工畫。尤精於醫,長於溫病,與葉天士齊名,為溫病大家。臨診多奇驗,治學不拘成說。其《濕熱論》系探索研究濕熱病之力作,條分縷析,深切詳明,與葉天士《溫熱論》齊名,堪稱闡發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吳大澄(1835—1902),字清卿,號恆軒,又號愙齋,清末學者,書畫家、金石學家、古文學學家。吳縣人。善書畫,工篆書,精於金石學與古文字學。著《古籀補》、《古玉圖考》、《字說》、《權衡度量實驗考》、《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詩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後寓居蘇州。著名學者。以小學(文字、音韻、訓詁學)、古文經學,諸子學見長。所著《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三書,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校正誤文,發明古義,為士林所推重。又擅長詩詞,旁及小說、戲曲;亦工書法,尤長篆隸。其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為其86歲病逝前4月所書,雄渾剛健,被奉為翰墨之寶。

沈 壽(1874—1921)女,初名雲芝,字雪君,後名壽,晚署雪宧。傑出的蘇綉藝術大師。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於蘇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學刺綉。8歲綉制「鸚鵡圖」即顯露了她的藝術才智,得到親友們的稱贊。光緒十九年與余覺結婚。余能詩善畫,夫妻畫綉相輔。沈精心綉事,創造出近10種新的針法。其綉品押印題識,署「天香閣」三字,為士夫爭相購藏。宣統二年(1910)綉制的《義大利王後愛麗娜像》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一等獎。民國4年,沈壽借鑒油畫稿所綉的《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

顧頡剛 (1893—1980) 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著名歷史學家。吳縣(蘇州)人。早年就讀於長元吳高等小學堂,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民國9年(1920)畢業於北京大學。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編纂出版了《古史辨》,轟動了整個史學界。先後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校點工作,為整理出版這兩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貢獻。

葉聖陶(1894—1988),名紹鈞,字聖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畢業於草橋中學,先後在蘇州干將坊言子小學、角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出版有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鳥語獸言》,短篇小說集《膈膜》、《水災》、《線下》、《城中》、《未厭集》、《聖陶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倪煥之》,散文小說集《腳步集》、《未厭居習作》、《四三集》、《鄰居》等,以及《十三經索引》,與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話》等。

顏文梁(1893—1988),字棟臣,吳縣(蘇州)人。著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自小隨父學畫,曾任振華女中、吳江中學、太倉省立四中、蘇州第二女師、蘇州第一師范圖畫教員。民國11年與胡粹中,朱士傑等人創辦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後赴法國,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留學。回國,仍任美專校長,並兼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學、上海幼稚師范專科學校教授。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開創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㈡ 請問:什麼叫「顧愷之吃甘蔗的理論」

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

顧愷之是晉朝最著名的畫家。顧愷之愛吃甘蔗。他每次吃甘蔗,都是先從甘蔗尾吃起,慢慢才吃到甘蔗頭。這正好和一般人的吃法相反。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吃,顧愷之回答說:「這樣吃才能漸至佳境呀!」這里的「漸至佳境」,是指「越來越有味道」。

現在常常用「倒吃甘蔗」來形容事物「漸漸進入美好的狀況」,就是從顧愷之這件趣事開始的。

(2)顧愷之小說言情擴展閱讀

1、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㈢ 小說主人公安繁蘇顧愷之的小說

七步危情 作者:思婧

-- 派派小說論壇為您解答

㈣ 《華之亂東晉十六國卷》txt全集下載

華之亂東晉十六國卷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華之亂東晉十六國卷
作者:獨孤貓
第一章 一眼萬年
更新時間2009-8-24 18:59:47 字數:8
正在修改中。。。
第二章 王家神愛
更新時間2009-8-24 19:22:55 字數:8
正在修改中。。。
第三章 簪纓世家
更新時間2009-8-24 19:29:26 字數:8
正在修改中。。。
第四章 名士風流
更新時間2009-8-25 8:09:31 字數:8
正在修改中。。。
第五章 僥幸過關
更新時間2009-8-25 8:10:33 字數:8
正在修改中。。。
第六章 月下交心
更新時間2009-8-25 8:11:28 字數:8
正在修改中。。。
第七章 顧愷之的艷遇
更新時間2009-8-25 8:17:53 字數:8
正在修改中。。。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魯迅)
更新時間2009-8-25 1:28:27 字數:8955
漢末魏初這個時代是很重要的時代,在文學方面起一個重大的變化,因當時正在黃巾和董卓大亂之後,而且又是黨錮的糾紛之後,這時曹操出來了。不過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現在我們再看歷史,在歷史上的記載和論斷有時也是極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為通常我們曉得,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麼呢?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

㈤ 夢幻西遊殿試題答案

不全,只是一部分,不要介意哦!!

古代工藝

以下哪個是古代著名「唐三彩」工藝中的基本色彩之一(白色)
我國古代稱為「千年冰」的是(水晶)
我國古代稱為「吉金」的是(青銅)
我國被稱為「建築業鼻祖」的是(魯班)
古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產生了火葯爆竹,最初用來(驅散瘟疫,鎮妖避邪)
唐朝著名醫生孫思邈曾為四大放明之一(火葯)做出過卓越貢獻
東漢時期發明的「水排」作用在於(提高冶鐵質量)
著名的「趙州橋」位於(河北省)
「宋瓷」聞名世界,宋代五大名窯除定窯、哥窯、鈞窯、官窯外,還有 (汝窯)
宋代制瓷業非常繁榮,著名的汝窯位於哪個省 (河南)
北宋慶歷年間,印刷技術逐漸成熟,在雕版印刷基礎上出現了「活字印刷」,這項技術的發明人是 (畢升)
東漢時期,紙張逐漸代替竹簡和絲帛來書寫文字,這項造紙技術的發明人是(蔡倫)
東漢時期我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台監測報告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它的發明者是(張衡)
「景泰藍」工藝品的主要原料是(銅)
古代工藝中的「雲雕」是指 (一種漆雕工藝)
秦代的「兵馬俑」體現了古代工匠的哪項高超技藝(制陶工藝)
古代新春有貼年畫的習俗,畫中的鯉魚代表哪種寓意(連年有餘)
翡翠是古代一種貴重的玉器材料,它在材質上屬於(礦物)
古代民間所用的「頂針」屬於(縫紉用具)
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造者是(李冰)

歷史知識

下列年代相對最早的一個朝代或時期是(漢)
東晉和西晉的順序是(先有西晉後有東晉)
唐朝前是(隋朝)
唐朝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下面哪個省不在三省之列(下書省)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不包括(楚)
下列朝代按時間順排列應為(夏商周)
曾經東征高麗的隋煬帝名叫(楊廣)
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地點大澤鄉在哪個省(安徽)
不屬於二十四史的史書是(史通)
李世民在位期間的治平局面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國號是(貞觀)
唐朝的開國皇帝是(唐太祖)
墨子屬於(墨家)
莊子屬於(道家)
提倡「兼愛,非攻」的是(墨家)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哪個事件奪取政權建立宋朝(陳橋兵變)
北宋建國時所定的京都首都是(開封)
「農田水利法」是歷史上哪次變法中提出的興農措施 (王安石變法)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的作者是 (司馬光)
「元曲四大家」除了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外還有 (鄭光祖)
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之說的明朝思想家是 (王守仁)
明代的小說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著成《三國演義》的是 (羅貫中)
明代是短篇小說的興盛時期,著名的短篇小說「三言、二拍」的作者分別是(馮夢龍、凌濛初)
唐朝滅亡後,中原一帶先後出現了五個朝代,史稱「五代」,除後梁、後唐、後晉外還有(後漢和後周)
世界上最早記載「哈雷彗星」的書是( 《春秋》 )
西周時期出現的「十五國風」是指(十五種地方民歌)
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御是指(駕御車馬)
東漢時期的「黃巾起義」領導者是(張角)
祖沖之第一個把圓周率准確推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
北魏末年賈思勰編寫的《齊民要術》所總結的是(農業生產技術)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
太平天國起義的核心領導人中,封為「西王」的是(蕭朝貴)
太平天國起義的核心領導人中,馮雲山被封為(南王)
著有《徐霞客游記》的徐霞客是(明朝)人
著名的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是(元朝)人
中國古代歷法名著《授時歷》的作者是(郭守敬)
以下三個皇帝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康熙雍正乾隆)
清代著名小說《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梓)
清代曹雪芹所著的小說《紅樓夢》最初命名為(石頭記)
康熙和乾隆所提名的「七十二景」位於(避暑山莊)
清朝推行「攤丁入畝」制度的皇帝是(雍正)
古代著名的抒情詩《離騷》的作者是(屈原)
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是叫(節度使)
隋唐時期最盛行的體育活動是(馬球和足球)
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被譽為「初唐四傑」的有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唐代葯王孫思邈所著之書叫(《千金方》)
隋朝末年唐國公李淵是在何地起兵(太原)
歷史上曾有「天下之盛,揚為首」之說,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是在(唐)
唐朝作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的城市是(廣州)
唐朝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是(市舶使)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規定國家通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
「退避三舍」的典故所發生的時期和相關人物是(春秋時期的重耳)
曾經東征高麗的隋煬帝名叫(楊廣)
唐太宗時期京城長安在歷史上是第(5次)被定為京城
唐朝官制中的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
唐代有位世界上最早測量「子午線」長度的天文學家是(僧一行)
八王之亂,嚴重破壞社會經濟,導致北方各少數民族大規模內遷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

詩詞對聯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首膾炙人口的《俠客行》出自(李白)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出自(《長恨歌》)
被稱為樂府雙壁的是《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古詩名句「夕陽無限好」的下句是(只是近黃昏)
古詩名句「正是江南好風景」的下句是(落花時節又逢君)
古詩名句「十年一覺揚州夢」的下句是(贏得青樓薄倖名)
古詩名句「今日聽君歌一曲」的下句是(暫憑杯酒長精神)
古詩名句「千山鳥飛絕」的下句是 (萬徑人蹤滅)
古詩名句「舉杯邀明月」的下句是 (對影成三人)
古詩名句「採菊東籬下」的下句是 (悠然見南山)
古詩名句「奇文共欣賞」的下句是 (疑義相與析)
古詩名句「郎騎竹馬來」的下句是 (繞床弄青梅)
古詩名句「大漠孤煙直」的下句是(長河落日圓)
古詩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的下句是(無人知是荔枝來)
古詩名句「春風得意馬蹄急」的下句是(一日看盡長安花)
古詩名句「男兒何不帶吳鉤」的下句是(收取關山五十州)
古詩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下句是(我輩豈是蓬篙人)
古詩名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下句是(淺草才能沒馬蹄)
古詩名句「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下句是(水村山郭酒旗風)
古詩名句「可憐九月初三夜」的下句是(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詩名句「長恨春歸無覓處」的下句是(不知轉入此中來)
古詩名句「東邊日出西邊雨」的下句是(道似無晴還有晴)
古詩名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的下句是 (白雲千載空悠悠)
古詩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下句是 (一行白鷺上青天)
古詩名句「幾處早鶯爭暖樹」的下句是 (誰家新燕啄春泥)
古詩名句「黃河遠上白雲間」的下句是 (一片孤城萬仞山)
古詩名句「憑君莫話封侯事」的下句是 (一將功成萬骨枯)
古詩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下句是 (片片吹落軒轅台)
古詩名句「人生得意須盡歡」的下句是 (莫使金樽空對月)
古詩名句「馬上相逢無紙筆」的下句是(憑君傳語報平安)
古詩名句「雲橫秦嶺家何在」的下句是(雪擁藍關馬不前)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出自蘇軾的 《水調歌頭》
蘇軾《赤壁懷古》中的「遙想公瑾當年」一句所指人物是 (周瑜)
李清照《如夢令》中「昨夜雨疏風驟」的下一句是 (濃睡不消殘酒)
蘇軾《赤壁懷古》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下一句是(捲起千堆雪)
岳飛《滿江紅》中「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下一句是(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宋詞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的下一句是(似曾相識燕歸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出自宋詞《天凈沙 秋思》,作者是 (馬致遠)

書畫藝術

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是(筆墨紙硯)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被譽為「書聖」的是(王羲之)
有畫聖美譽的吳道子是哪朝人(唐朝)
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義的字典是(說文解字)
著名的《女史箴圖》是哪位畫家的作品(顧愷之)
「夢幻西遊」四個字一共由多少筆畫組成(三十二畫)
著名的《女史箴圖》是哪位畫家的作品 (顧愷之)
被譽為「書聖」的是哪位書法名家 (王羲之)
有「畫聖」美譽的吳道子是哪朝人 (唐朝)
以草書見長,人稱「草聖」的書法家是 (張旭)
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是 (筆墨紙硯)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唐朝的「唐」字由多少筆畫組成? (十畫)
唐朝的「朝」字由多少筆畫組成? (十二畫)
「夢幻西遊」四個字一共由多少筆畫組成 (三十二畫)
「長安」兩字一共由多少筆畫組成 (十畫)
下列哪個字具有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折、鉤、提」 (永)
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義的字典是 (說文解字)
古代名畫「洛神賦圖」的作者是 (顧愷之)
古代名畫「步輦圖」的作者是 (閻立本)
隋朝的「隋」字由多少筆畫組成? (十一畫)
以畫竹子著稱的書畫家鄭板橋是哪個朝代的人(清朝)
古代書畫按風格來講,「工筆」繪畫注重(細致寫實)
書畫工藝中所稱的「裱畫」是指 (為書畫配上襯紙卷軸以便張貼和收藏)

音律棋牌

「說琴諫國王」所說的是(鄒忌諫齊王)
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樂器是哪一類(吹奏樂器)
五音是(宮商角徵羽)不包括(雅)
吹奏橫笛的正確口型應該是(嘴角向兩邊)
古人所稱的「鍬秤」指的是哪種物品(棋盤)
中國象棋棋盤上的「米」字形方框叫做(九宮)
以下哪一個是象棋中不會出現的走法(象四進五,士二進四)
關於象棋的說法錯誤的是(兵和卒只允許前行,不能後退和平移)
關於圍棋的說法錯誤的是(圍棋的棋子分數輛相同的黑白子)
圍棋開局的落子規則是(執黑先行)
圍棋的棋盤圖案是(橫豎十九條直線)
關於琴的古代故事「說琴諫國王」所說的是(鄒忌諫齊王)
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樂器是哪一類(吹奏樂器)
下面哪種不是古代的樂器(鏜)
圍棋棋子緊鄰的直線交叉點稱為(氣)
古人所稱的「楸枰」指的是哪種物品(棋盤)
關於圍棋的說法,下面哪個是錯誤的(圍棋的棋子分數量相同的黑白兩色)
按音律的風格情趣劃分,與陽春白雪截然相反的是(下里巴人)
古代流傳的名曲「十面埋伏」主要由哪種樂器演奏(琵琶)
象棋第一步走「炮」至中線,俗稱「當頭炮」,這步棋的走法叫作(炮二平五)
以下「不屬於」象棋術語的是(邊前象)
以下屬於圍棋術語的是(三連星)
下列古代樂器中,屬於少數民族樂器的是(馬頭琴)
「葫蘆絲」是我國古代哪地區常見的民族樂器(西南)
「馬頭琴」是哪個民族的常用樂器(蒙古族)
以下樂器與「笛子」在演奏方式上屬於同一類的是(嗩吶)
以下樂器與「琵琶」在演奏方式上屬於同一類的是(箏)
以下中國古代樂器,按常見大小計算,最小的是(木魚)
民族樂器「葫蘆絲」按演奏方式劃分屬於(吹奏類樂器)
「二胡」是民間常見的拉弦樂器,它的琴弦數目是(兩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描述的是哪種樂器(琵琶)
琵琶頂部的「弦軸」作用是(調節音高)
象棋中的「卧槽馬」是指(在對方將前一格形成將軍的馬)
以下象棋的棋子中不能走直線的是(象)
以下哪一個是象棋中不會出現的走法(兵七進二)(象四進五)(士二進四)
以下關於象棋的說法,那個是正確的(象棋起源較早,戰國時期就已有記載)

游戲知識

魔族門派中只收男弟子的門派是(獅駝嶺)
一隻召喚獸出戰多場卻沒有損失忠誠度和壽命,可能是因為(是在擂台切磋)
戰斗中捕捉怪物的快捷鍵是(Alt+G)
召喚獸是否聽從主人的召喚出戰,取決於它的(忠誠度)
能夠提高防禦力的寶石是(月亮石)
下列具有補充氣血功效的裝備特技是(氣歸術)
查看小地圖的快捷鍵是( Tab )
避免遇敵的「攝妖香」在哪可以買到 (雜貨店)
點擊「人物狀態」欄的「技能→烹飪」可能得到下面哪種物品(包子)
以下只能女性角色佩帶的裝備是 (黃銅圈)
以下只能男性角色佩帶的裝備是 (綸巾)
「裝備收購商」不會收購下面哪類裝備 (耐久度為0的)
戰斗中按下「Alt+A」的組合鍵,角色會怎樣行動 (隨機攻擊某個敵人)
物品放在「道具」欄與「行囊」欄有什麼不同 (行囊欄物品不能直接使用)
讓角色「自動跟隨滑鼠」跑動的操作方法是 (壓下左鍵幾秒鍾)
在哪個城市裡的店鋪可以買到「10級」兵器裝備 (建鄴城)
以下物品在戰斗中不能由召喚獸來使用的是 (飛刀)
初入游戲時領取寵物後才能攜帶召喚獸,負責發放寵物的NPC是 (建鄴城的寵物仙子)
「打開法術快捷欄」的組合鍵是 (Alt+C)
下面哪項屬性的點數分配對「靈力」的影響最大(魔力)
虎頭怪和狐美人結婚後,可能養育哪個寶寶(小精靈)
游戲中向玩家傳授「夢幻卡牌」技能的NPC名叫 (牌中仙)
夢幻卡牌對弈的勝負依據是 (氣血)
與NPC對弈夢幻卡牌如果取勝,可以獲得什麼獎勵(金錢獎勵)
負責發放「官職任務」的NPC是哪一位(李將軍)
養育系統中,能夠提高小寶寶法術悟性的物品是(啟蒙棋譜)
養育系統中,人族小女孩的默認名字是(小丫丫)
游戲中的「龜鶴延年燈」屬於幾級傢具?(二級傢具)
以下屬於「一級傢具」的是 (漆花地板)
在家中擺放傢具時,怎樣轉換傢具的朝向 (按空格鍵)
與「傢具製作」相關的輔助技能是(巧匠之術)
可能天生具有「善惡有報」技能的召喚獸是(律法女媧)
變異白熊的皮毛是什麼顏色的(藍色)
多少級以上可以攜帶「大蝙蝠」作為召喚獸 (5級以上)
多少級以上可以攜帶「小龍女」作為召喚獸 (25級以上)
游戲中收到郵件消息時,如何確認是系統或GM發來的消息?(系統消息框無頭像,並且有黃色邊框)
游戲高峰期可能出現計費系統繁忙、點卡扣除延遲情況,此時怎樣才能最准確地核實自己的消費記錄 (主頁左側客戶服務區的「消費查詢」)
東海灣的海岸邊有一位船夫,他可以把行人送到哪裡(傲來國)
「小家碧玉」是哪個門派弟子的稱謂 (女兒村)
「護城小兵」是哪個門派弟子的稱謂 (大唐官府)
等級達到多少時可以領取一級的門派稱謂 (30級)
等級達到多少以後可以帶老虎作為召喚獸 (15級)
以下可能天生具有鬼魂術的召喚獸是 (牛頭)
聊天時輸入井號加19顯示的是哪個動畫 (小女孩)
聊天時輸入井號加75顯示的是哪個動畫 (砸你一錘子)
在長安樂坊(樂器店)可以買到哪種樂器(蕭)
每個攝妖香使用後可以維持多長時間的效果 (30分鍾)
在長安雜貨店可以買到以下哪種花 (蘭花)
「朋友有難不幫忙,不如回家去放羊」是哪張夢幻牌中出現的一句話(有難同當)
夢幻卡牌中底色為「綠色」的牌屬於(防護類卡牌)
夢幻卡牌中底色為「黃色」的牌屬於(干擾類卡牌)

茶酒中葯

龍井茶屬於(綠茶)
古人泡茶注重用水,以下被視為上等茶水的是(山泉水)
我國第一部詳細記述茶藝的著作是(唐代陸羽的《茶經》)
我國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糧食)
以下最早在中國出現的酒是(黃酒)
「煮酒論英雄」的典故發生在(三國時期)
「交杯酒」一般出現在哪種場合(結婚喜宴)
中草葯里的「三七」的入葯部分實際是植物的(莖)
中草葯里的「甘草」的入葯部分實際是植物的(根)
中草葯人參主要功效是(補氣固元,生津安神)
中葯配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基本禁忌,一般不可同時入葯的是(乾草和甘邃)
下列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一味中葯是(金銀花)告
提出「望聞問切」等醫療手段的是(扁鵲)
古代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
古代所稱的「杏林高手」是指(醫術高明之人)
中國十大名茶中「碧螺春」的產地是(蘇州洞庭山)
古時「茶」字從什麼字簡化出來的(荼)
什麼季節的茶最好喝(秋茶)
「隔夜茶」對人有什麼影響,因人而異
下列中「甜純型」的茶是(紅茶)
歷史上最早的茶是(綠茶)龍井茶屬於 (綠茶)
我國第一部詳細記述茶藝的著作是 唐代陸羽的(《茶經》)
古人泡茶注重用水,以下被視為上等茶水的是(山泉水)
以下哪項是加工綠茶時不會出現的步驟(發酵)
我國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糧食)
下列具有疏散風熱、清目醒腦作用的一味中草葯是(薄荷)
下列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一味中草葯是(金銀花)
下列那種草葯能夠治療嘔吐痢疾(黃連)
中草葯里「三七」的入葯部分實際是植物的(根)
中葯配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基本禁忌,以下一般不可同時入葯的是(甘草和甘遂)
「交杯酒」一般出現在哪種場合(結婚喜宴)
我國最早的一部葯物學著作是(《神農本草經》)
配製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葯劑「麻沸散」的是(華佗)
中葯里所說的「陳皮」是指(曬乾的橘皮)
中葯「胖大海」的主要功效是(潤喉止咳)
中葯里的「雄黃」屬於(礦物)
以下「不是」花茶中常用原料的是(君子蘭)
釀酒工藝中所提到的「酒麴」是指(用來發酵的釀酒原料)
以下「不是」古代葯酒常用原料的是(雞尾)
古代所稱的「杏林高手」是指(醫術高明之人)
古代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
被譽為「茶仙,茶聖」等稱謂的陸羽是那朝人(唐朝)
提出「望聞問切」等醫療手段的是(扁鵲)
以下最早在中國出現的酒是那一類(黃酒)
古代重陽節有飲酒的習俗,所飲的酒是(菊花酒)
「煮酒論英雄」的典故發生在哪個時期(東漢末年)

佛道禮儀

《金剛經》是哪個教派的著作 (佛教)
古人所稱的「頓首」之禮是指 (跪而頭叩地)
古人講究謙辭禮讓,談到自己兒子時一般稱為 (犬子)
古人講究尊稱禮節,談到對方父親時一般稱為 (令尊)
唐朝時六渡日本宣揚佛教為當時兩國邦交做出重大貢獻的是 (鑒真)
古人所稱的「拙荊」是指 (自己的妻子)
在古代,下列哪個詞語中用來稱呼對方妻子 (令閫)
古代「敦煌藝術」源於中國哪個教派 (佛教)
道教創始於哪個時代 (東漢)
以下不是古代祭祀常用牲畜的是 (兔)
以下不是古代「祭祀」准備活動的是 (賞燈)
佛教所稱「圓寂」是指 (佛門中人去世)
古代所稱「先考」是一種尊敬的稱法,指的是 (已逝世的父親)
拜佛時香客送上的「香火錢,香油錢」是用來(捐贈給寺廟)
在寺廟里總管各項事務的一位僧人稱為 (主持方丈)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位於哪個省 (山西)
佛教中人所用的「缽」是一種 (餐具)
古時人稱「情誼契合,親如兄第」的朋友為(金蘭之交)
古代所稱"期頤之年"是指(100歲)
初唐時期「大雁塔」是用來做什麼用的(保存佛經)
佛門中主持「水陸法會」需要幾天時間(7天)
以下親屬中,輩分比自己高的是(表第的侄女的外婆)
以下與自己「輩分相同」的親屬是(姨夫的第媳的外甥)
甲的兒媳與乙的母親是妯娌,乙應該稱呼甲為 (祖父/祖母)
甲與乙是連襟,則甲的女兒稱乙的岳丈為 (外公)
甲的嫂子是乙的姑姑,則以下兩人屬於「親家」的關系的是(甲的父親與乙的祖母)
佛門戒律中「三聚凈戒」是指(菩薩戒)
「皈依三寶」是成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課,其中三寶是指(佛,法,僧)
古時到歲數的女子會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俗稱"笄禮",這需要女子到(十五歲)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其中祭祀活動被稱為(吉禮)
按照古人的飲食禮儀,在上一道燒魚時,應該(魚尾向著客人)
俎是古時的一種禮器,為祭祀時使用,用途是(宰殺和擺放祭祀用的牲畜)
古人以「孝悌」為美德,其中悌指的是(尊敬兄長)
古人稱呼自己父親的侄女婿為(堂姐夫/妹夫)
古人稱「拙荊」指(自己的妻子)
古人稱「連襟」指(姐妹之丈夫)
在古代,下列哪個詞語中用來稱呼對方妻子(令困)

古代常識

古詩「風、雅、頌」中的「風」是指(《國風》)
古時用「十二生肖」對應十二地支,其中與「辰」對應的是(龍)
以下不是古代「訂婚」習俗的是(送戒指)
按古代兄弟排行的順序,次子應該稱為(仲)
以下不是古代「春節」習俗的是(賞月亮)
中國古代人們所說的「元旦」是指哪一天(春節)
「仲夏」在古代時令中是指農歷(五月)
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古時對廚師職業的人稱為 (庖)
彗星在古代稱為掃帚星,如果形容某人為「掃帚星」,是指(此人會代來不祥之事)
從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來看,以下與月亮無關的是(誇父)
戰國時期,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貨幣,其中使用「鏟形幣」的是(趙國)
「算盤」是古代的計算用具,正規的算盤中間用檔木把算珠分為兩欄,上欄每列兩珠,下欄每列的珠數是(五珠)
算盤發明後,人們用珠算口訣幫助記憶,以下口訣錯誤的是(四上二去五)
古代的「走馬燈」是一種(能夠旋轉的裝飾燈)
「五禽戲」起源於漢代,它屬於(強身健體的功法)
古代發明的「雲梯」按用途來講屬於(攻城器械)
戰國時期的兵器大多用哪種材料製成(青銅)

㈥ 佛教的傳入給中國文化的影響,從王羲之和顧愷之身上我們能學到哪些精神

請問你是學什麼的?能知道顧愷之和佛教的淵源?不簡單啊!!還有,你這是兩個問題還是一個問題?
確切的說,王羲之受到佛教的影響非常的小。在晉朝,玄學風尚最流行。所有的名士都在談玄說妙,放浪形骸,不拘小節。和佛教的思想格格不入。如果說從王的身上能學到什麼就是他學習的投入和刻苦和對極致完美的追求,主要事例可以看「東床快婿」以及「洗墨池」的故事就可以了。
顧愷之,也是東晉人。他著名的「吃甘蔗理論」可以理解為「漸入佳境」,也可以理解為「梅花香自苦寒來」也可以理解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沒有什麼固定的理論,關鍵在於個人的理解,用華茲華斯的話來說: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他和佛門的淵源體現在南京秦淮區集慶門的金粟庵,正是因為顧愷之才有的這個庵,並一直流傳到現在,如果你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網路一下。呵呵

至於佛教文化隊中國的影響,關鍵是外來文化和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過程,體現在
1、翻譯的影響:舶來詞豐富了中國文化,像剎那,世界都是佛教專用詞,而現在則成為普遍的用語。還有諺語的產生,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2、佛教故事:為文學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像文殊問疾,拈花微笑都成為了中國文學作品的素材。而有的則成為現在耳熟能詳的成語:聚沙成塔、刀頭舐蜜等。
這兩個方面,你可以參照一下中國古代文學史唐朝部分,在唐朝出現了俗講和變文這種題材,對後來的小說戲曲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俗講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講經說法」
你還可以看看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共有兩次文化交流,第一次就是佛教的傳入,第二次就是基督教傳入。
3、中國進行塑像和鑄造,都是因為佛教的傳入而生成的,而壁畫方面豐富了創作內容,從而出現了大批專業的佛像畫師,敦煌壁畫便是這些以專門畫佛教題材的畫師創作出來的。所以,出現了想顧愷之,吳道子之類的專精於佛道畫像的畫家。

呵呵,打字真累。

㈦ 作文:讀《衛人嫁女》有感

《洛神賦》鑒賞

在我國江漢一帶的水邊澤畔,很久以來就流傳著許多關於神女的美麗傳說。這些傳說以它們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墨客。他們心追神往,低回吟詠,留下了無數篇優美動人的佳作。《詩·周南·漢廣》中的漢水之神可望而不可求,屈原《九歌》中的湘水之神風姿綽約、情意纏綿,司馬相如和張衡筆下的洛水之神妖冶嫻麗、嫵媚迷人。然而,在這些繾綣的詠嘆和精採的描繪中,最富情節和最能感人的,當推曹植的《洛神賦》。曹植此賦據序所言,系其於黃初三年入朝京師洛陽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當時,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即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國後也為監國謁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安鄉侯,後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俱見《三國志·陳思王傳》)。這些對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的曹植來說,無疑是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其心情之抑鬱與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作品從記述離開京城,「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的行程開始,描寫了作者與侍從們到達洛濱時的情景。當時「日既西傾,車殆馬煩」,他們稅駕蘅皋,秣駟芝田,容與陽林,流眄洛川。在一片靜謐的氣氛中,作者神思恍惚,極目遠眺波光瀲灧的洛水。就在他偶爾抬頭的一剎那,奇跡出現了:一個瓌姿艷逸的女神站立在對面的山崖上。這使作者驚愕萬分,他不自覺地拉住身旁的御者,急切地問道:「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在這里,山邊水畔落日前的優美景色襯托出人物意外發現的驚喜之情,創造了一種引人入勝的意境。接下去御者的回答也十分巧妙,他避開作者第一個問題——「爾有覿於彼者乎」不答,而以「臣聞」、「無乃」等猜測的口吻,鄭重其事地提出洛神宓妃,這在有意為下文對洛神的描繪留下伏筆的同時,又給本已蹊蹺的邂逅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洛神宓妃,相傳為遠古時代宓羲氏的女兒,因溺於洛水而為水神。關於這個古老傳說中的女神,屈原在《天問》和《離騷》中都曾提及。以後司馬相如和張衡,又在賦中對她作了這樣的描繪:「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妖冶嫻都,靚妝刻飾,便環綽約。……芬芳漚郁,酷烈淑郁;皓齒燦爛,宜笑的 ;長眉連娟,微睇綿藐」(《上林賦》);「載太華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咸姣麗以蠱媚兮,增嫮眼而蛾眉。舒 婧之纖腰兮,揚雜錯之袿徽。離朱唇而微笑兮,顏的 以遺光……」(《思玄賦》)。與前人的這種直接描寫不同,作品首先以一連串生動奇逸的比喻,對洛神初臨時的情狀作了精彩紛呈的形容:「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其形象之鮮明,色彩之艷麗,令人目不瑕接。其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尤為傳神地展現了洛神飄然而至的風姿神韻。它與下面的「輕雲之蔽月」和「流風之回雪」,都從姿態方面,給人以輕盈、飄逸、流轉、綽約的動感;而「秋菊」、「春松」與「太陽升朝霞」和「芙蓉出淥波」,則從容貌方面,給人以明麗、清朗、華艷、妖冶的色感。這種動感與色感彼此交錯和互相浸淫,織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神奇景象,它將洛神的絕麗至艷突出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在這種由反復比喻造成的強烈藝術效果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使用傳統手法,對洛神的體態、容貌、服飾和舉止進行了細致的刻畫。這位宓羲氏之女身材適中,垂肩束腰,麗質天生,不假粉飾;她雲髻修眉,唇齒鮮潤,明眸隱靨,容光煥發;加之羅衣燦爛,佩玉凝碧,明珠閃爍,輕裾拂動,更顯得「瓌姿艷逸,儀靜體閑」。作者的這些描繪,使人聯想起《詩經》對衛庄公夫人庄姜的贊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風· 碩人》);也使人聯想起宋玉對東鄰女的稱道:「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登徒子好色賦》)。作者顯然受了他們的影響,但是他比前人更重視表現人物的動態美。下面,他著重描寫了洛神天真活潑的舉止:「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面對這樣一種情景,我們彷彿嗅到了由於洛神走動而傳來的陣陣芳香,看到了她遨嬉山隅、采芝水畔的種種形跡。至此,洛神的形象已神態兼備,呼之欲出了。「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作者為眼前這位美貌的女神深深打動了。他初為無以傳遞自己的愛慕之情而苦悶,繼而「願誠素之先達」,「解玉佩以要之」。在得到宓妃的應和,「執眷眷之款實」之後,他又想起傳說中鄭交甫漢濱遺佩之事,對她的「指潛淵而為期」產生了懷疑。作者在感情上的這種一波三折的變化,形象地反映出他當時內心的微妙狀況。與其相應,洛神也感動了。不過作品沒有象寫作者那樣,直接寫她的心理變化,而是通過對她一系列行動的精細刻畫,表現出激盪在她內心的熾熱的愛,以及這種愛不能實現的強烈的悲哀。你看她「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一會兒聳身輕舉,似鶴立欲飛而未起;一會兒從椒塗蘅薄中經過,引來陣陣濃郁的芳香;一會兒又悵然長嘯,聲音中回盪著深長的相思之哀……。當洛神的哀吟喚來了眾神,她們無憂無慮地「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時,她雖有南湘二妃、漢濱游女陪伴,但仍不免「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站在那裡出神。剎那間,她又如迅飛的水鳥,在煙波浩渺的水上徘徊飄忽,行蹤不定。只有那轉盼流動、含情脈脈的目光,以及欲言還止的唇吻,似乎在向作者傾吐內心的無窮眷戀和哀怨。讀著作者對洛神或而彷徨,或而長吟,或而延竚,或而飄忽的這種描寫,我們彷彿欣賞到一幕感情激烈、姿態優美的舞劇。人物以她那變化不定、搖曳多姿的舞步,展現了內心的愛慕、矛盾、惆悵和痛苦。尤其是「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一段,更將這幕舞劇推向了高潮,人物的心理矛盾、感情波瀾在此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正當作者與洛神相對無語、兩情依依之時,離別的時刻終於到了。這是一個構想奇逸、神彩飛揚的分別場面:屏翳收風,川後靜波,在馮夷、女媧的鼓樂聲中,由六龍駕馭的雲車載著宓妃,在鯨鯢夾轂、異魚翼輈的護衛下,開始出發了。美麗的洛神坐在漸漸遠去的車上,還不斷地回過頭來,向作者傾訴自己的一片衷腸。「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深深的哀怨籠罩著這個充滿神話色彩的畫面。在陳述了「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的「交接之大綱」之後,洛神還信誓旦旦地表示:「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最後,洛神的艷麗形象終於消失在蒼茫的暮色之中,而作者卻依然站在水邊,悵悵地望著洛神逝去的方向,恍然若失。他駕著輕舟,溯川而上,希望能再次看到神女的倩影。然而,煙波渺渺,長夜漫漫,更使他情意悠悠、思緒綿綿。天亮後,作者不得不「歸乎東路」了,但仍「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作品這段文字洋溢著濃厚的抒情氣氛,具有一種勾魂攝魄的力量,它把洛神的形象在人們心中勾勒、烘托得更加突出、更加完美。

人神戀愛的題材在西方文學中屢見不鮮,但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卻並不多見。尤其是象《洛神賦》這樣從人神雙方入手,抒寫彼此的相慕相戀之情,更為難得。宋玉的《神女賦》著重刻畫了巫山神女的外觀美,而未能更多地涉及其內心感情的底蘊,同時楚王在作品中也未被作為戀愛的一方來加以描寫。因此曹植的《洛神賦》可以說是這類題材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前人對其創作動機頗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是曹植求甄逸女不遂,後又見其玉鏤金帶枕,哀傷而作,初名《感甄賦》,由明帝改為《洛神賦》(《文選》李善注);有的認為曹植求甄之事於史無征,舊說系以世傳小說《感甄記》誤載入簡,作品實是曹植為了「托詞宓妃,以寄心文帝」而作(胡克家《文選考異》、何焯《義門讀書記》);也有人認為「感甄」說有之,不過所感者並非甄後,而是曹植黃初三年的被貶鄄城(朱乾《樂府正義》)。這些看法也許都有一定道理,但我們感到在理解和欣賞一篇古典文學作品時,如果過於拘執史實,把作家的文學創作看成是對歷史的直接反映,那也是不足取的。因此從作者當時的處境和作品的內容來看,與其將神女看作是甄後的化身,或者是作者的代言人,倒不如將她看作是作者在其它作品中一再抒寫的那種無法實現的報國理想的藝術象徵,這樣也許更接近於作者的創作意圖。從這點上說,作品不僅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女神形象,而且更從思想上給人以一種追求理想、執著如一的寶貴啟示。

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並論。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於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於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顧愷之傳世之作《洛陽賦圖》為其觀三國曹魏時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寫《洛神賦》這篇著名文學作品後有感而畫的。傳說曹植少時曾與上蔡(今河南汝陽)縣令甄逸之女相戀,後甄逸之女被嫁給其兄曹丕為後,而甄後在生了明帝曹睿後又遭讒致。曹植在獲得甄後遺枕後感而生夢,因此寫出《感甄賦》以作紀念,明帝曹睿將其改為《洛神賦》傳世。而洛神是傳說中伏羲之女,溺於洛水為神,世人稱作宓妃。把甄後與洛神相提並論,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甄後的懷念和寄託。

《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凄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後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

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翩若驚鴻 妙入毫巔 —— 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蛾,修眉聯娟」的洛水女神飄飄而來,而又時隱時現,忽往忽來。此卷設色濃艷,畫法古拙,系魏晉畫風。乾隆皇帝見到此畫後拍案嘆服,在引首處御書四字:「妙入毫巔」

畫家簡介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江蘇無錫人,約364年在南京為石棺寺畫維摩詰像,引起轟動。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392年為殷仲堪參軍,405年升為散騎常侍。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他的畫風格獨特,被稱為「顧家樣」,人物清瘦俊秀,所謂「秀骨清像」,線條流暢,謂之「春蠶吐絲」。著有《畫論》《魏晉勝流畫贊》和《畫雲台山記》三本繪畫理論書籍,提出「以形寫神」、「盡在阿堵中」的傳神理論。唐張彥遠評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他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著名論點,對中國繪畫影響深遠。

《洛神賦》作者:曹植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 散。俯則末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 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 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 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 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 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 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 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 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 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王弟]以和予兮,指 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 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 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 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 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 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

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 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 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雖潛處於太 陽,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 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 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㈧ 書劍恩仇錄,是被低估的一本金庸小說嗎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一本《越女劍》,金庸一共寫了15本武俠小說。憑借這15本武俠小說,金庸成為了武俠迷心中的泰山北斗。

不過讓我感覺意外的是,人們對金庸的第一本小說《書劍恩仇錄》,似乎並不是那麼熱情。與頻頻被提起的“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小說相比,《書劍恩仇錄》的地位肉眼可見的邊緣化。

就算比較冷門的《俠客行》、《連城訣》,似乎都要比《書劍恩仇錄》更加知名。


可以說,書劍恩仇錄是一本相當慢熱的小說,因為太慢熱而使得武俠迷對這本小說評價不太高。這種慢熱,一方面是金庸第一次寫作,沒有安排好前後故事的節奏,另一方面則是金庸的寫作風格。

如今,回過頭來看這本小說,會發現這本書有太多可以回味的地方。當然,個人感覺書劍恩仇錄新修版結局有些畫蛇添足,還是之前的三聯版比較經典一些。

不管怎麼樣,提起書劍恩仇錄,希望大家記住的不只是香香公主讓大軍痴迷的美貌,不只是結尾那一段銘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㈨ 有哪些發生在魏晉南北朝的小說,各種題材

《上品寒士》,作者: 賊道三痴, 歷史穿越小說
簡介:現代資深驢友穿越到東晉年間,寄魂於寒門少年陳操之,面臨族中田產將被侵奪、賢慧的寡嫂被逼改嫁的困難局面,陳操之如何突破門第的偏見,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維護自己和族人的利益?
且看寒門少年在九品官人法的森嚴等級中步步攀升,與顧愷之為友,娶謝道韞為妻,金戈鐵馬,北伐建功,成就穿越東晉第一書。

㈩ 顧愷之 賈似道是誰

顧愷之(348— 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義熙初官散騎常侍。博學多藝,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凡人物、佛像、禽獸、山水皆能。時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畫師法衛賢,行筆細勁連綿,如春蠶吐絲,行雲流水,出之自然。畫人物尤善點睛,自雲:「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語「這個」,即指眼珠)之中。」唐張彥遠評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精通畫論,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等書行世。他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著名論點,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女史箴圖(局部)顧愷之〔東晉〕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東晉義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騎常侍,博學多能,工詩善書精丹青。沉浸藝術,孜孜不倦,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繪畫嘗從師衛協,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獸、禽鳥,尤善點睛,自謂「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筆法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細看則六法兼備;設色以濃彩微加點綴,不暈飾,運思精微,襟靈莫測,神氣飄然。興寧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維摩詰像》,容貌清羸,神態忘言,轟動一時。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毫,倍覺有神采。又為謝鯤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謂別出心裁,其對此自雲:「此子宜置丘壑中」。畫中興帝相列像,妙極當時。唐代張懷瓘對其畫評價甚高,雲:「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史稱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為「六朝四大家」。 賈似道(1213~1275年),字師憲,天台人。賈涉之子;母胡氏,為涉之出妾。涉死,年僅十一歲。後以父蔭為嘉興司倉。嘉熙二年(1238年)登進士第,時姐已為宋理宗貴妃,得擢太常丞、軍器監。京尹史岩之言其材可大用,遂升知澧州。 淳祐元年(1241年),改湖廣統領,始領軍事。三年,加戶部侍郎。五年,以寶章閣直學士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西路安撫使,再遷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得便宜行事。九年,加寶文閣學士、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十年,以端明殿學士移鎮兩淮。寶祐二年(1254年)加同知樞密院事、臨海郡開國公。四年,加參知政事。五年,加知樞密院事。六年,改兩淮宣撫大使。其主要職任均為護邊、屯墾、招徠。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兵分三路大舉攻宋,蒙古大汗蒙哥自攻四川,其弟忽必烈(後為元世祖)攻鄂州,另一路由雲南入廣西攻湖南。朝廷大震。理宗即軍中拜似道為右丞相,令率軍援鄂。堅守凡四月,時蒙哥已於九月間在四川中箭死,忽必烈急欲攻下鄂州,至閏十一月仍無望,乃撒軍。宋朝的威脅暫時解除。 當時吳潛、丁大全實任左、右丞相,理宗對他們的一切措施均感不滿,於是加似道少傅,召入朝。從此專國政。似道首先禁絕宦官干政和外戚弄權,使內外肅然。繼行公田法,用語限價購買大地主超額土地,廢止和糴,以其租谷作軍餉,充實國庫。又制狹口闊底斛式頒行全國,減輕貧苦者的超剝削。這些措施原都有利國計民生,但卻招致了統治階級內部的不滿。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死,宋度宗立。咸淳三年(1267年),進似道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在此期間,元軍軍力大增。咸淳七年,圍攻襄陽,九年,守將呂文煥投降,元世宗忽必烈乃決策滅宋。十年,元軍自襄陽東下,鄂州、江州、安慶守將皆降。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似道親出督師,二月,至安慶魯港,與元兵相遇,大將夏貴先已決計降元,至是不戰而去,且揚言前鋒已敗,搖動軍心,致全軍潰散。事聞,似道罷官、貶逐,八月,為監送官鄭虎臣擅殺於漳州。未久,宋亦亡。 (按:《宋史》列賈似道於《奸臣傳》,其內容不少來自野史小說,且出於反對者之口,遇事不問是非,均加貶抑。如鄂州之戰,雲似道私約稱臣輸幣,又虛誑報捷,最是奸事。然考《元史·世祖紀》,僅雲約和,並無稱臣輸幣之語。當時蒙哥新死,似道已知,遣使約和之日,正忽必烈決定退兵之時,那有稱臣之理!此時如能達成合理和議,亦未始非為好事。實則宋、元兵事之開,乃史嵩之等人僥幸邀功之心造成,至似道之時,宋朝已頹象四露,這非賈的責任,相反他是背包袱的。我們認為,賈似道其人聰明才具皆有,但少沉厚之氣,遇事過於自信,不易發揮他人作用;他的各種措施,還是為宋朝的多,為私家的少。他的進身,雖有其姐的作用,但賈妃淳祐七年已死,可見他的獲得理宗信用,還是由於他的才具。他的行公田法,事實上是他最後失敗以致殺身的原因。那些降將和殺他的鄭虎臣就都是大地主。範文煥、範文虎、夏貴等都富貴已極,他們不願打仗,處處擁兵自重,這種積弊原是宋朝「祖宗御將之法」造成的。賈似道親出「督師」,已是孤注一擲。歷史上大概也沒有這樣的「奸臣」。宋亡後,元世祖曾問宋降將:「爾等何降之易耶?」答雲:「宋有強臣賈似道擅國柄,每優禮文士,而獨輕武官。臣等積久不平,心離體解,所以望風送款也!」元世祖說:「正如所言,則似道輕汝也固宜!」可見,這些降將也只說似道重文士輕武人,沒有其它「誤國欺君」的指責。他們所說降敵的理由,反被敵人所譏笑,這倒很有意思。所以,《宋史》之言是偏頗的。對賈似道的歷史還需研究,我們此處只約略介紹他的行跡,不採傳說的貶詞。 此人雖於政不通,然精於逗蟋蟀,更專門著有《促織經》,人稱「賈蟲」。 南宋最後一個名將孟珙臨死前推舉賈似道出鎮京湖制置使,作自己的繼任者(相當於北部方向的東部軍區總司令)而且賈似道幹得相當不錯,所以才升遷為右丞相。客觀的說,賈似道能力不是很強,而且私德不好。但是,他是所有南宋剩下的資歷夠當宰相的人里最強的了。其他的人乾脆就是只會寫道德文章的腐儒。 當時文武全才的人不是沒有,但是類似李庭芝之類文武全才的人,資歷實在太淺,不能服眾。李庭芝本人都是賈似道特進超擢,跳級提拔,才能擔任制置司參議這個相當於軍區參謀長的職位。再比如文天祥,賈似道在淳祐九年(1249年)為京湖制置使的時候,他在這之前淳佑4年中狀元,進翰林院,結果才過了2年就父親死了回去守孝了,然後在低級官職上起伏了十幾年做過八品的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九年(1273年),起為湖南提刑,1274年改知贛州。1275年勤王,才除知平江府,勤王入京後才除知臨安府。1276年,已經是襄陽潰敗了,才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可以說 賈似道是 當時沒辦法,青黃不接時矮子里拔高子拔出來的。又許多人都說賈似道是靠裙帶關繫上台的 但實際上賈似道在淳祐九年(1249年)由盂珙臨死前推薦而得以出鎮京湖制置使做盂珙的繼任者。 賈氏專寵後宮,始自紹定四年(1231)七月,至淳祐七年(1247)二月病故。淳祐九年九月,以閻氏為貴妃,自此閻氏專寵。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賈似道一步步升為宰相 並不是賈妃的緣故,而純粹是宋末當時確實沒有更拿的出手的人選了。

熱點內容
一對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424
主角修煉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2 08:09:01 瀏覽:228
找一本校園小說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發布:2025-02-02 08:07:28 瀏覽:867
腹黑會長是頭狼全文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2 07:50:10 瀏覽:351
有沒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7:17:05 瀏覽:540
俞靜雅葉北城小說的名字 發布:2025-02-02 07:08:23 瀏覽:854
科幻小說起什麼名字大全 發布:2025-02-02 06:43:40 瀏覽:48
2017完結網游類小說排行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586
鳳棲梧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2 05:54:54 瀏覽:549
校園男主混混成長小說 發布:2025-02-02 04:55:53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