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言情 » 東海王都市小說

東海王都市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6-20 06:03:57

⑴ 溫州是什麼城市

溫州是地級市。三級城市。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921.5萬人。

一、地級市設立標准:

1、市區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25萬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駐地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20萬人以上。

2、工農業總產值30億元以上,其中工業產值佔80%以上。

3、地區生產總值在25億元以上。

4、第三產業發達,產值超過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35%以上。

5、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2億元以上,已成為若干市縣范圍內中心城市的縣級市,方可升格為地級市。

二、城市級別劃分:

一級城市:人口在500萬以上或經濟發達、消費水平較高省會城市或大城市。

二級城市:人口在300萬以上或經濟較發達、消費水平較高的大中城市或一般省會城市。

三級城市:人口在100萬以上或經濟較發達、消費水平較高的中小城市。

三級城市包括:

唐山、秦皇島、淄博、煙台、威海、徐州、連雲港、南通、揚州、鎮江、常州、西寧、嘉興、金華、紹興、台州、溫州、泉州、漳州、銀川、拉薩、東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門、湛江、北海、桂林。

(1)東海王都市小說擴展閱讀

溫州:

溫州,浙江省地級市,浙江省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全市陸域面積11612.94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921.5萬人。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底,溫州市轄鹿城、龍灣、甌海、洞頭4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平陽、蒼南、文成、泰順5縣。全市有66個街道、93個鎮、26個鄉,5405個建制村,152個居委會、235個城市社區。

⑵ 長歌行太子劉強扮演者

長歌行太子劉強扮演者是演員邱爽


劉強人物介紹:
劉秀長子,母郭聖通,初立為太子,後改封為東海王。

邱爽人物介紹:
出生日期:1990年1月26日
職 業:演員
經紀公司:希世紀影視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
星 座:天蠍座
血 型:B型
簡 介:邱爽,1990年出生,希世紀影視簽約演員。主要代表作品:《刀尖上行走》、《傾世皇妃》、《少年神探狄仁傑》、《秀麗江山之長歌行》等。

邱爽主要作品:
《刀尖上行走》、《傾世皇妃》、《少年神探狄仁傑》、《秀麗江山之長歌行》等。

長歌行電視劇相關介紹:
中文名:秀麗江山之長歌行
外文名:Long trip to beautiful rivers and mountains
其它譯名:秀麗江山、長歌行
出品時間:2013年
出品公司:上海劇合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林心如影視文化工作室等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象山影視城
發行公司:安徽廣播電視台
首播時間:2016年7月21日
導 演:林峰、陳權
編 劇:邵思涵、顧雪柔、李雁倩、王小泉
主 演:林心如,袁弘,李佳航,王媛可,於波,關智斌,宗峰岩,王琳,熱依扎,茅子俊,王雨,秦俊傑,戴君竹,白卉子
集 數:TV版56集、未刪減版50集
每集長度:45分鍾
類 型:古裝、歷史、愛情
製片人:譚君平、李娜等
在線播放平台:愛奇藝、騰訊視頻、樂視、搜狐視頻
拍攝時間:2013年8月19日-2013年12月20日
劇情介紹:《秀麗江山之長歌行》是上海劇合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林心如影視文化工作室等聯合出品的古裝歷史劇,由林峰、陳權執導,林心如擔任藝術總監,林心如、袁弘、李佳航、王媛可、於波、關智斌、宗峰岩、王琳、熱依扎等領銜主演。
該劇改編自李歆所著網路小說《秀麗江山》,講述了西漢覆滅、王莽篡漢之後,陰麗華在錯綜復雜的歷史格局中,與愛人劉秀並肩作戰,歷盡艱辛共同完成東漢伊始創世偉業的傳奇故事。
該劇於2016年7月21日在江蘇衛視幸福劇場首播。

⑶ 溫州文化的問題

溫州文化:遠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 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 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 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溫州標志---江心嶼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鹿城區。面積294.38平方公里,人口66.41萬。區人民政府駐廣場路188號。郵政編碼:325000。
龍灣區。面積279.02平方公里,人口31.04萬。區政府駐甌海大道龍祥路。郵政編碼:325058。
甌海區。面積614.50平方公里,人口39.69萬。區人民政府駐婁橋街道。郵政號碼:325016。
瑞安市。面積1271平方公里。人口114.61萬。市政府駐安陽人民廣場,郵政編碼:325200。
樂清市。面積1174平方公里。人口116.23萬。市政府駐樂成鎮伯樂東路888號,郵政編碼:325600。
永嘉縣。面積2674.1平方千米,人口91.33萬人。縣城駐地為上塘鎮,郵編:325100。
蒼南縣。面積126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68.8公里。總人口122.4萬。縣政府駐靈溪鎮縣城新區,郵編:325800。
平陽縣。面積105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昆陽鎮。郵編:325400。
泰順縣。面積1761.5平方公里,人口35萬。縣人民政府駐羅陽鎮東大街6號。郵編:325500。
文成縣。面積1292.16平方公里,人口36.33萬人。
洞頭縣。面積892平方公里,人口12.5萬人。
溫州行政區劃1、鹿城區:
鹿城區地處浙江省東南部,是溫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鹿城自古商賈雲集,素有「東甌名鎮」之稱,南宋時期詩人楊蟠就有「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的詩句,鹿城依山面江,城中有山有水,享有「江城如畫」的美譽。懸於甌江之中的江心嶼,景色秀美,是中國四大孤嶼之一。鹿城自古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如東晉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南宋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當代「一代詞宗」夏承燾等,相傳書聖王羲之也曾在此留下「墨池」等遺跡。
1984年,溫州地市合並,建立現在的鹿城區。同年,溫州市被列為全國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鹿城區成為溫州市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2001年下半年,經國務院、省政府批准,市、區兩級政府對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鹿城區的區域面積從104平方公里擴大為294平方公里,現全區共轄12個街道、5個鄉、4個鎮。
2、甌海區:
甌海區北靠甌江,處於溫州市區的東、南、西部,環繞鹿城、龍灣兩區。原系溫州市郊區,1981年12月析出建置甌海縣。甌海是浙江省溫州市三大城區之一,位於溫州市區西南部。全區總面積467平方公里,占市區總面積的42%。現轄6個鎮,7個街道,總人口38萬。
甌海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發達。溫州機場、溫州港、溫金鐵路客運站等交通樞紐緊鄰轄區而設,金麗溫、甬台溫高速公路和104國道貫穿全境,甌海大道、梧埏大道等城市幹道與老城區交通網路相連。近幾年來,甌海區再造優勢,相繼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進一步完善電力、通訊、供排水等基礎設施,為溫州城市的拓展和大都市框架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當前,全區正在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新戰略,做強二產、做大三產、做精一產。以加速發展傳統優勢輕工產業和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努力打造眼鏡、鎖具、服裝、鞋革等一批更具特色、更具活力、更具財富的一流國際性輕工製造基地為支撐的「輕工強多」。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打造成一個以「商、住、游」為重點的「商貿新區」。
3、龍灣區:
龍灣是浙江省溫州市三大城區之一,位於甌江入海口南岸。東朝東海,南接瑞安市,西鄰鹿城、甌海二區,北瀕甌江,與永嘉縣、樂清市隔江相望。2002年1月,經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龍灣區內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區域陸地面積279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9.77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永中街道,轄永中、蒲州、海濱、永興、海城5個街道和狀元、瑤溪、沙城、天河、靈昆5個鎮。
龍灣歷史悠久,古屬甌越、東甌。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先民居住,過著漁獵和原始的農業生活。春秋戰國時期,龍灣成為越國轄地。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北方處於戰亂之中,這一帶卻比較平靜安定。唐宋以來,龍灣作為溫州城的東部城郊,經濟文化不斷發展。 其中中國不銹鋼城在龍灣永中基地。
4、樂清市:
全市陸地面積117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70平方公里,人口116萬。這里氣候溫和,水土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素有「旅遊勝地」、「魚米之鄉」之稱,在溫州、台州、寧波、舟山沿海走廊中,樂清歷來是主要的經貿集散地。
樂清是民營經濟「溫州模式」的發祥地。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家庭作坊、個體工業已在樂清市興起。80年代出現了股份合作企業,現已逐步走向規范化,並已向集團化方向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給樂清工業經濟發展開創了「黃金時代」。
全市現已建成工業小區25個,標准廠房310萬平方米,有近1500家企業進入工業園區,分布在104國道樂清段兩側,構成長達50多公里的「工業走廊」,集團公司51家,其中38家為全國無區域集團,6家企業跨入了全國知名鄉鎮企業行列,形成了以低壓電器、電子、機械、儀表、服裝、皮革、船舶修造、工藝美術等為主導行業的工業體系。樂清柳市素有」中國電器之都「之稱。
樂清已形成一個城鎮群,以市政府所在地樂成鎮為中心,全市分布著16個經省政府批準的對外開放重點衛星鎮,這些衛星鎮分布合理,建設頗具規模,其中柳市、樂成、虹橋、北白象四地人經濟綜合實力躋身溫州「十強」、浙江「百強」行列。
被稱為樂清海上門戶的黃華七里港區,是我國20個重點港口之一。海岸線長142公里,可建造萬噸級以上泊位36個,主航道150多年來恆穩不變,是寧波至廈門一線唯一而適中的深水港區。現已建成七里港一期工程,港口年吞吐能力達401萬噸,七里港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將成為建設中的溫州大港核心。
5、瑞安市:
瑞安是溫州大都市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重要的現代工貿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瑞安陸域面積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60平方公里,總人口114.61萬。
瑞安是「溫州模式」的重要發祥地。改革開放以來,瑞安人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率先發展市場經濟,嘗試股份經營,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地實際的經濟發展路子。80年代初,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興辦農村家庭工廠,千方百計把產品推向市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把以上經濟特色概括為「小商品、大市場」。八十年代中期,瑞安已經形成了較大的小商品市場, 為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積累了早期經驗。現已形成汽摩配件、機械電子、塑料製品、鞋類、精細化工、紡織服裝等六大支柱產業,大批名優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種產品在全國市場佔有50%以上份額,是中國汽摩配之都、塑料薄膜產業基地、印刷包裝及醫葯機械全國產銷基地、全國聞名的精細化工生產基地,形成了有較強競爭能力的行業規模優勢和產業配套優勢。
這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自古市井繁華,商貿發達。「人傑地靈,天瑞地安」。宋代著名詩人陸游過瑞安飛雲江時曾詠嘆道::「俯仰兩青空,舟行明鏡中。蓬萊定不遠,正要一帆風」。 郭沫若曾題聯「玉成桃李,海涌波瀾」。民間自古就有「瑞安出才子」的美譽。南宋理學家陳傅良注重「經世致用」,開永嘉學派之先聲;葉適集永嘉學派之大成;元明之際,戲曲家高則誠撰《琵琶記》,稱為「南戲之祖」(或「詞曲之祖」)。清末,瑞安相繼涌現出「三孫五黃」、「東甌三傑」等知識分子群體。特別是孫詒讓,精研經學和甲骨文,被譽為「有清三百年朴學之殿」、甲骨文字學開山鼻祖。近代名人輩出,史學家周予同、魚類學家伍獻文、書法家鄒夢禪、國旗設計者曾聯松等等。
瑞安是浙江著名僑鄉,有10萬多瑞安人分布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歸僑僑眷有12萬多人。在法國、義大利的華僑,每5人中就有1人是瑞安人。在旅外華僑中,擔任僑團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以上的有200多人。同時,有20多萬瑞安人在全國各地經商辦廠,其中眼鏡業最突出,在全國各大城市的繁華路段,凡是有眼鏡店的,大半是瑞安馬嶼人在經營。瑞安商人協調能力強,在全國成立的147個異地溫州商會中,瑞安籍商會會長有30多位,副會長500多名。中國新聞界稱:「有市場的地方就有瑞安人,沒有市場的地方就有瑞安人去創造市場」。
瑞安市境群山起伏,溪澗縱橫,且有飛雲大江襟帶城廓,隆山古塔雄視八方,自然景觀頗具壯美清幽的特色。風景旅遊區占國土面積20.8%,屬旅遊資源大市,擁有寨寮溪等七大風景勝區。省內四大藏書樓之一的玉海樓和觀音寺石塔列入全國、省級文保單位。
6、永嘉縣:
永嘉縣隸屬於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北岸。總面積2674.1平方千米。2007年末總人口91.33萬人。「永嘉」作為縣名始自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嘉」二字,是「水長而美」的意思。
神奇的楠溪江山水造就了無數的傑出人物和燦爛文化。從唐朝至清朝,永嘉一共有過604位進士。兩宋時期,曾經出現輝煌的「永嘉學派」、「永嘉四靈」,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2001,我國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永嘉昆劇作為崑曲中的重要代表,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楠溪江名人履跡、詩文著述豐富。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顏延之、謝靈運等曾為永嘉郡守。南朝陶弘景、唐朝張子容、孟浩然,宋朝陸游、葉適、徐照,明朝王叔果、潘舜臣,清朝朱彝尊、金簡庵、朱步墀等也都曾游歷過楠溪江,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在任永嘉郡守期間,遍游永嘉山水,吟詠不輟,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山水詩,遂使楠溪江成為山水詩的搖藍,並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尋找詩魂的勝地。由於楠溪江特殊魅力,先後被中國作家協會和攝影家協會命名為「全國文學藝術創作基地」和「攝影創作基地」。
楠溪江流域是革命老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中心策源地和浙南革命活動的中心。紅十三軍軍部舊址已成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楠溪江風景名勝區是山水文化與古村文化的高度結合,耕讀文化與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無限默契,它猶如一件巨大的藝術瑰寶,天生麗質,至真至美,令中外無數遊客喜愛和迷戀。
7、平陽縣:
平陽是一個有1700多年歷史的老縣,也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沿海開發縣之一,素以物華天寶,文風鼎盛而著稱。1949年以前,平陽縣為浙江省第二大縣,人口占溫州地區三分之一,面積達5700平方千米。 1981年6月18日,原平陽縣分為現今的蒼南縣和平陽縣。
平陽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南麂列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雁盪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三個省市級旅遊區。
平陽旅遊又一亮點是「紅色旅遊」。 平陽縣是老革命根據地,山門、鳳卧一帶素有「浙江延安」之稱。現存革命遺跡眾多,形成了以紅軍革命史跡、閩浙邊根據地史跡、中共浙江省一大史跡、烈士紀念史跡和粟裕大將骨灰敬撒處等五大板塊為主的革命聖跡景觀群。今年2月6日,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遊局等十三個部委正式發文,將溫州市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列入國家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今後2-3年,平陽縣計劃投入紅色旅遊資金1.1億元,打造一批具有強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精品項目。首游日推出的首游線路共有兩條:山門至鳳卧的線路;山門至南雁盪山東西洞景區的線路。當前全國上下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平陽這塊革命聖地將迎來越來越多的八方來客。
8、蒼南縣:
蒼南縣位於浙江省的最南端,素有浙江「南大門」之稱。1981年6月從平陽析出獨立建縣,因地處玉蒼山之南,取縣名為蒼南。總人口122.4萬。
蒼南縣是浙江省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縣,也是浙江省的海洋大縣。
蒼南平原佔三分之一,山區、半山區佔三分之二。其中平原地區河道密布,古樹、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蒼南是農林牧漁的綜合產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名特優稀產品有四季柚、荔枝、甜橙、梭子蟹、對蝦、石斑魚等,許多產品遠銷海外。「世界礬都」礬山明礬儲藏量佔全世界的60%。
蒼南縣旅遊條件優越,金色沙灘,彩色島礁,山巔石海,古老村寨,構成了蒼南獨有的自然和人文旅遊景觀。「濱海—玉蒼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210.5平方公里,由漁寮、炎亭、玉龍湖、玉蒼山、莒溪等五個景區和碇步、蒲壯所城兩個獨立景點組成,其中漁寮、炎亭、玉蒼山是國家AAA級旅遊區,另有石聚堂、鯨頭、燕窠硐三個縣級風景區,構成以靈溪鎮和龍港鎮為依託的風景旅遊體系,可開展山水游、人文游和商務游。
9、洞頭縣:
洞頭位於浙南沿海、甌江口外東南方向,是全國14個海島縣(區)之一,由103個島嶼和259個礁組成,被譽為「百島之縣」、「東海明珠」。全縣總面積892.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100.3平方公里,現轄3個鎮、3個鄉,總人口12.45萬。
2002年,洞頭完成「五島相連」。2006年,溫州(洞頭)半島工程的靈(昆)霓(嶼)海堤建成正式通車,海島變半島,洞頭區位優勢更加明顯。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42億元,同比增長17.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112元(摺合2776美元),增長16.5%。
洞頭漁業資源豐富。洞頭漁場是浙江第二大漁場,常年洄遊的魚、蝦、蟹類達300多種,擁有全國最大的羊棲菜養殖加工出口基地和浙江省紫菜、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是「中國羊棲菜之鄉」。
洞頭自然風光優美。洞頭具有「石奇、灘佳、礁美、洞幽」的特色,共有7大景區400多個景點,是全省唯一以縣域命名的風景旅遊名勝區,與雁盪山、楠溪江相得益彰,構成了溫州「山—江—海」旅遊金三角。此外,洞頭曾因電影《海霞》和「先鋒女子民兵連」揚名華夏,海霞軍事主題公園是全國第一座海防軍事主題公園。
10、文成縣:
文成位於溫州西南部,以明朝開國元勛劉基(字伯溫)的謚號為縣名。縣域面積1292平方公里,人口37萬。
這是一處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0.24%,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動植物有35種,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年平均氣溫15.2℃,舒適期長,地面水環境符合國家一類標准,空氣質量優於國家一級標准,號稱「天下第一氧吧」。百丈漈·飛雲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的奇山異水猶如顆顆明珠,熠熠生輝。百丈漈瀑布,高207米,稱「天下第一瀑」;銅鈴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壺穴奇觀」,為「華夏一絕」;飽經滄桑的國家文保單位劉基廟(墓)、古老浪漫的紅楓古道馳名遐邇 。
這是一方人傑地靈的天下福地。先賢劉基,學為帝師,才稱王佐,譽為「五百年名世,三不朽偉人」。劉基文化,名揚世界;新聞泰斗趙超構,當代文豪,縱橫文壇。這里的崇山峻嶺,曾留下過劉英、粟裕和紅軍挺進師浴血奮戰的足跡;這里獨特的畲族風情、民間藝術及鄉土史跡競放異彩,令人陶醉。這里還是著名的僑鄉,10萬華僑旅居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
11、泰順縣:
泰順位於浙江最南端,與福建交界。系「全國生態示範區」、「中國古廊橋之鄉」和「中國茶葉之鄉」。全縣總面積1761.5平方公里,人口35萬。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縣,縣名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之意。
這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這里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境內群巒起伏,澗谷縱橫,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79座,其中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浙南第一高峰;大小溪流百餘條,可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達40萬千瓦;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40餘種,其中龜湖葉蠟石礦被稱為「世界蠟都」。
泰順擁有號稱「生物種源基庫」、「綠色生態博物館」的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享有「神水寶地」、「天下第一氡」盛譽的承天氡泉省級自然保護區;境內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達30餘座,其數量之多、工藝之巧、造型之美以及與周邊環境之和諧,在世界橋梁史上堪稱一絕,是《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結構的再現。座座廊橋如瑰寶般鑲嵌在群山之間,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同時也迎來了泰順廊橋特色旅遊的熱潮。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溫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的縉雲、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與台州市的仙居、黃岩、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
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現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東部平原地區,人工河道縱橫交錯。
主要水系有甌江、飛雲江、鰲江,境內大小河流150餘條。溫州陸地海岸線長355公里,有島嶼436個。海岸線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
沿海平原是溫州主要產糧區,一年三熟,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柑桔、茶葉、枇杷、楊梅、甘蔗等60餘種,西部山區有大量的林產品資源。溫州海域廣闊,海岸線長達355公里,有洞頭、北麂、南麂、樂清灣等漁場,海水魚有帶魚、黃魚、鰻魚、鯧魚、鱸魚等370多種,還有近百萬畝的淺海灘塗,養殖著蟶、蚶、蠣、蝦、蟹等海洋生物。
溫州地質原屬華夏古陸的一部分。金屬礦有鋅、銅、鋁等30餘種。非金屬礦有花崗岩、陶土、葉臘石、明礬石等。明礬石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80%,蒼溫州雁盪山南礬山鎮有"世界礬都"之稱。正在勘探開發之中的東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東海油田的開發,必將使溫州經濟騰飛增添新優勢。
風景名勝溫州山川秀美,風光綺麗。
溫州山水甲東南,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擁有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的雁盪山,號稱「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以及湖美瀑絕的飛雲湖——百丈漈3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名列「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之一的南麂列島,有「動植物王國」之稱的烏岩嶺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7個省級風景區,8個市級風景區。旅遊景區面積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4。
溫州的山脈有洞宮山、括蒼山、雁盪山等山脈,層巒疊嶂,青翠欲滴。山體主要由流紋岩和凝灰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由於長期受流水侵蝕,或地震影響南麂列島,山體崩塌形成了無數奇峰、異洞、怪石、陡壁、峽谷、飛瀑。奇特的造型,優美的神韻,深邃的意境,令人不能不慨嘆天工造物之美。溫州雁盪山是入選國家第一批66個AAAAA級旅遊景區。溫州河流眾多,主要有甌江、飛雲江、鰲江三大水系,這些溪流由西向東注入東海。其中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發源於浙江龍泉市的鳳陽山,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萬平方公里,下游北岸為永嘉、樂清,南岸是溫州市區。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四個江中沙洲,苑如玉帶上的翡翠,給美麗的溫州城增添了許多姿色。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溫州五馬街溫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據《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
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稱為白鹿城或鹿城。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溫州歷代人材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佑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爛: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溫州歷代鼎甲:溫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廢科舉(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間,共有文科狀元7人,進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兩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歷代共有武狀元19人,武進士近400人,其中兩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約70-80人。

⑷ 福建省政府是哪個城市

福建省政府是福州市。福建省人民政府是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福建省的國家行政機關,對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央人民政府負責並報告工作,在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閉幕期間,對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每屆任期五年,省人民政府實行省長負責制。省長領導省人民政府的工作。副省長協助省長工作。[1]
1949年8月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1955年2月改組為福建省人民委員會;1965年8月成立福建省革命委員會;1979年12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撤銷,恢復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簡稱「榕」,別稱榕城,是福建省省會,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1]。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6個區、6個縣、和1個縣級市,總面積11968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約357平方公里[2],2019年常住人口780萬人,城鎮化率70.5%。[3][4]。截止2019年底,福州市六城區建成區面積301.28平方公里[5]。
福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中國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開放城市、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6]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7],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後因為境內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8]、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7]、國家環保模範城[9]、全國雙擁模範城市[10]、全國文明城市[11]等稱號。

⑸ 有好看的小說嗎要言情的

我跟你介紹幾個作家的小說嘛!匪我思存(裂錦,佳期如夢,景年知幾時,千山暮雪,如果這一秒我沒遇見你) 鄭媛(玻璃鞋,別來無恙) 晴空藍兮(指間歡顏,良辰詎可待,末路相逢,這么遠那麼近,盡在不言中) 樂小米的蒼耳 還有顧漫的小說,你可以把這些人的書都搜出來看哈簡介再定!

⑹ 誰知道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了

一.建立.當一個朝代的統治者殘暴不仁,不得民心,使百姓民不聊生,處於水火之中的時候.必會有人發動起義,來領導貧苦百姓反抗暴政,求的生存.由於長期受到壓迫,百姓必會一呼百應,踴躍參軍.他們的心裡這是只想著如何推翻暴政,如何過上好日子.

當義軍勢力漸強的時候.義軍中的一些領導者便開始有著強烈的權欲感.他們渴望建立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王朝,登上皇帝寶座.後來經過努力最終勝利的人,便會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來重新壓迫人民.

二.改革,發展.作為一個新建的王朝.為了平息民怨,更為了改變社會蕭條,財政貧困的凄涼現象.統治者必然回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和經驗,進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像唐太宗就是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實施了改革,才使唐朝走向繁榮.

經過這些改革,社會便會漸漸的恢復,並逐漸走向繁榮.俗話說:守業更比創業難.所以在王朝初期,統治者多會勤政愛民,生活儉朴.經過這些守業皇帝的努力,王朝在政治上會比較清明,經濟也發展飛快,呈現出一幅繁榮富強,國泰民安的景象.

三.全盛.經過數百年發展,昔日破爛不堪的王朝已進入全盛時期.這是.糧倉豐實,經濟發達,國力昌盛.外貿,外交也比較發達.這說明了只有有強大的國力做基礎,才會在國際上有地位.

全盛時期,由於經濟上的繁榮,也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如果一個朝代沒有文化,那麼就算這個朝代再強大,也不會繁榮.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代表.可以說每個朝代都有文學主流,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可以說文化是一種社會潮流,是一個社會的寫真,是一個國家的歷史.

四.衰亡.當社會全盛,百姓豐衣足食的時候.統治機構內部就會有一些人開始腐敗.他們過著紙醉金迷,豪華奢侈的生活,完全忘記了這樣做的後果-滅亡.皇帝也會有時不是上朝,把朝政大事交給大臣處理.這樣那些大臣便開始收羅黨羽,擴展勢力.整個朝野一片腐敗,大勢之誓已不遠亦.

五.滅亡.當發展到一定時候,王朝必會順義歷史潮流,被歷史所淘汰.

我國古代封建王的發展表明:事實上是沒有全盛這個概念的,只有更好而沒有最好.因為社會每天都在進步,只有與時懼進,不斷跟上歷史步伐,才不會被歷史所淘汰.現在,我們只有不斷進步,永久不息的發揚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才會使中國始終處於世界前列. 大夏王朝BC23世紀—BC18世紀首都安邑(山西夏縣)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黃帝姬軒轅的後裔
第2任姒 啟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 相 第6任後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 杼
第10任姒 槐
第11任姒 芒
第12任姒 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 扃
第15任姒 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 皋
第18任姒 發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國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紀—BC12世紀首都亳邑(河南商丘)
第1任成湯帝子天乙 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 一遷囂邑(河南滎陽)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 二遷相邑(河南內黃)10年
第14任子祖乙 三遷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遷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陽甲
第20任子盤庚 五遷殷邑(河南安陽)204年(此時商朝也稱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廩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 六遷朝歌(河南淇縣)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紂帝子受辛
大商王朝共31王立國662年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紀—BC771年首都鎬京(陝西西安)
第1任天王姬發(武王)
第2任成王姬誦(周公姬旦攝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釗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滿 中國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呂侯制定,史學家稱"呂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第9任夷王姬燮
第10任厲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執政黨BC841年中國歷史開始有紀年)
第11任宣王姬靜BC827—BC782年在位46年
第12任幽王姬宮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結束。

大周王朝之東周BC770—BC256年首都洛邑(河南洛陽)
第13任平王姬宜臼BC770—BC720年在位51年 春秋時代開始
第14任桓王姬 林BC719—BC697年在位23年
第15任庄王姬 佗BC696—BC682年在位15年
第16任未攵厘(音西)王姬胡齊BC681—BC677年在位5年
第17任惠王姬 閬BC676—BC652年在位25年
第18任襄王姬 鄭BC651—BC619年在位33年
第19任頃王姬壬臣BC618—BC613年在位6年
第20任匡王姬 班BC612—BC607年在位6年
第21任定王姬 瑜BC606—BC586年在位21年
第22任簡王姬 夷BC585—BC572年在位14年
第23任靈王姬泄心BC571—BC545年在位27年
第24任景王姬 貴BC544—BC520年在位25年
第25任悼王姬 猛BC520—BC520年在位數月
第26任敬王姬 匄BC519—BC476年在位44年 春秋時代BC770-BC476共295年
第27任元王姬 仁BC475—BC469年在位7年 戰國時代開始
第28任貞定王姬介BC468—BC441年在位28年
第29任哀王姬去疾BC441—BC441年在位數月
第30任思王姬 叔BC441—BC441年在位數月
第31任考王姬 嵬BC440—BC426年在位15年遷都河南/洛陽西失去天子國地位成為小國
第32任威烈王姬午BC425—BC402年在位24年
第33任安王姬 驕BC401—BC376年在位26年
第34任烈王姬 喜BC375—BC369年在位7年
第35任顯王姬 扁BC368—BC321年在位48年
第36任慎靚王姬定BC320—BC315年在位6年
第37任赧王姬 延BC314—BC256年在位59年
大周王朝共37王立國879年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陽(陝西西安)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滅六國,完成統一,第一次統一全國,稱始皇帝.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BC209—BC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嬰BC207年在位數月
大秦王朝共2帝3傳立國15年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蘇銅山)
第1任西楚霸王項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國5年

大漢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漢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高帝劉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劉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廢帝劉恭BC187年高後呂雉攝政
第4任廢帝劉弘BC187年高後呂雉攝政BC187—BC179年攝政8年
第5任文帝劉恆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劉啟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劉徹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劉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劉賀BC73年
第10任宣帝劉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劉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劉驁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劉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劉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劉嬰公元6—9年王莽攝政4年西漢王朝END
西漢王朝共15帝立國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國15年

玄漢王朝23—25年首都長安
第1任更始帝劉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漢王朝共1帝立國3年

東漢王朝25—220年首都洛陽
第1任光武帝劉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劉綉)
第2任明帝劉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劉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劉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殤帝劉隆106年
第6任安帝劉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嬰帝劉懿126年
第8任順帝劉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沖帝劉炳145年
第10任質帝劉纘146年
第11任桓帝劉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靈帝劉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劉辯190年
第14任獻帝劉協190—220年在位31年東漢王朝END
東漢王朝共14帝立國196年
兩漢共29帝立國411年END

三國時代(魏蜀吳)220—280年歷時61年

曹魏帝國220—265年首都許昌遷回洛陽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睿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齊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奐260—265年在位6年
曹魏帝國共5帝立國46年END

蜀漢帝國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劉備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後主劉禪223—263年在位41年
蜀漢帝國共2帝立國43年END

東吳帝國222—280年首都建業(江蘇南京)
第1任大帝孫權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會稽王孫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孫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烏程侯孫皓264—280年在位17年
東吳帝國共4帝立國59年END

大晉王朝265—420年立國156年
西晉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陽
第1任武帝司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
八王之一汝南王司馬亮
八王之二楚王司馬瑋
八王之三趙王司馬倫
八王之四齊王司馬冏
八王之五長沙王司馬乂
八王之六成都王司馬潁
八王之七河間王司馬顒
八王之八東海王司馬越
晉自五馬(司馬)渡江天下遂分為二,又有五胡亂華十九國並立
第3任趙王司馬倫301年在位四個月
大分裂時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
其中五胡亂華十九國時代304—439年共136年
第4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
第5任懷帝司馬熾307—313年在位7年公元311年八王之亂END
第6任愍帝司馬鄴313—317年在位5年
西晉王朝共6帝立國53年
東晉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7任元帝司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馬紹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帝司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廢帝司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東晉王朝共11帝立國104年
兩晉共17帝立國156年END

五胡亂華十九國
五胡指:匈奴〈羯〉鮮卑 羌〈氐〉實為三胡,依古老的說法,他們都是黃帝姬軒轅的後裔
十九國:開國年 國別 開國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國年 年數 亡於
304 成漢帝國 李雄 氐 成都 347 44 晉
304 漢趙帝國 劉淵 匈奴 平陽(山西臨汾) 329 26 後趙
319 後趙帝國 石勒 羯 襄國(河北邢台) 351 33 冉魏
320 前涼王國 張茂 漢 姑藏(甘肅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國 慕容皝 鮮卑 鄴城(河南臨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國 冉閔 漢 鄴城(河南臨漳) 352 3 前燕
351 前秦帝國 苻健 氐 長安 394 44 西秦
384 後燕帝國 慕容垂 鮮卑 中山(河北定縣)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國 慕容泓 鮮卑 長子(山西長子) 394 11 前燕
384 後秦帝國 姚萇 羌 長安 417 34 晉
385 西秦王國 乞伏國仁 鮮卑 金城(甘肅蘭州) 431 39 胡夏
386 後涼王國 呂光 氐 姑藏(甘肅武威) 403 18 後秦
397 南涼王國 禿發烏孤 鮮卑 樂都(青海樂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涼王國 1任段業 漢 張掖(甘肅張掖) 439 43 北魏
2任沮渠蒙遜 匈奴
398 南燕帝國 慕容德 鮮卑 廣固(山東益都) 410 13 晉
400 西涼王國 李暠 漢 酒泉(甘肅酒泉) 421 22 北涼
405 西蜀王國 譙縱 漢 成都 413 9 晉
407 胡夏帝國 赫連勃勃 匈奴 統萬(陝西橫山) 431 25 吐谷渾
407 北燕帝國 1任高雲 朝鮮 和龍(熱河朝陽) 436 30 北魏
2任馮跋 漢 和龍(熱河朝陽)

南北朝時代439—589年共151年

南朝劉宋帝國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劉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劉義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劉義隆424—453年在位30年
第4任廢帝劉劭453—454年在位1年
第5任孝武帝劉駿454—465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廢帝劉子業465年
第7任明帝劉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後廢帝劉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順帝劉准477—479年在位3年
劉宋帝國共9帝立國60年END

南朝蕭齊帝國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高帝蕭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蕭賾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鬱林王蕭昭業494年
第4任海陵王蕭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蕭鸞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東昏侯蕭寶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蕭寶融501—502年在位2年
蕭齊帝國共7帝立國24年END

南朝蕭梁帝國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蕭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簡文帝蕭綱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蕭棟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蕭紀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蕭繹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貞陽侯蕭淵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蕭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蕭梁帝國共4帝7傳立國56年END

後梁王國第1任蕭察557
後梁王國第末任蕭巋587立國30年共86年END

南朝陳陳帝國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陳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陳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廢帝陳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陳頊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後主陳叔寶583—589年在位7年
陳陳帝國共5帝立國33年END

北朝北魏帝國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遷洛陽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撥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撥燾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撥餘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撥浚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獻文帝拓撥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撥宏(改漢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長廣王元曄530—531年
第12任節閔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北魏帝國共11帝14傳立國150年END

北朝東魏帝國534—550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在位17年
東魏帝國共1帝立國17年END

北朝西魏帝國535—556年首都長安
第1任文帝元寶炬535—551年在位17年
第2任廢帝元 欽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撥廓554—556年在位3年
西魏帝國共3帝立國22年END
北魏東魏西魏合稱後魏共計15帝18傳立國171年

北朝北齊帝國550—577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廢帝高殷559年10月—560年在位1年
第3任孝昭帝高演560/8—561/11月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5任後主高緯565/4—576年在位11年
第6任幼主高恆576—577年在位1年
北齊帝國共6帝立國28年END

北朝北周帝國557—581年首都長安
第1任孝閔帝宇文覺557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貝)578/6—579年
第5任靜帝宇文闡579/2—581/2月在位2年
北周帝國共5帝立國25年END

隋國公楊堅第二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時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興(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楊堅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開皇之治)
第2任煬帝楊廣604—618年在位15年(當2年太上皇)
世宗孝成皇帝楊昭
第3任恭帝楊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楊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楊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隋王朝共5帝立國39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長安
第1任高祖李淵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顯683年12月在位數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數月
唐朝立國73年武後武曌武則天臨朝執政7年公元690年滅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長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則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國16年

唐朝復辟
第6任中宗李顯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幾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肅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適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順宗李誦805/1—8月
第14任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恆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曄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廢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曄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唐王朝共25帝立國276年END

小分裂時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國時代907—979年共73年
區分 國別 開國帝王 民族 首都 興亡 年數 亡於
五代 後梁帝國 朱溫 漢 大梁(河南開封)907—923 17 後唐
(遼帝國) 916—1218 303
後唐帝國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陽 923—936 14 後晉
後晉帝國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遼國
後漢帝國 劉知遠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後周帝國 郭威 漢 大梁 951—960 10 大宋
(宋帝國) 960—1279 320
十一國 岐王國 李茂貞 漢 鳳翔(陝西鳳翔)907—924 18 後唐
南楚王國 馬殷 漢 潭州(湖南長沙)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錢鏐 漢 錢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國 王建 漢 成都 907—925 19 後唐
南吳帝國 楊渭 漢 揚州(江蘇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國 劉守光 漢 幽州(北京) 911—913 3 後唐
南漢帝國 劉岩 漢 廣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國 高季昌 漢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閩帝國 王延鈞 漢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後蜀帝國 孟知祥 漢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國 徐知誥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節度使趙匡胤第3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73年的小分裂時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開封
第1任太祖趙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趙匡義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趙恆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趙禎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趙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趙頊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趙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趙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欽宗趙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國168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趙構1127—1162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趙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趙敦1189—1194年在位5年
第13任寧宗趙擴1194—1224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趙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趙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趙顯1274—1276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趙昰1276—1278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趙昺1278—1279年在位2年
南宋王朝共9帝立國153年
兩宋共18帝立國320年END

蒙古帝國(大元王朝)1206—1368年首都大都(北京)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1206—1227年在位22年
第2任監國孛兒只斤拖雷1228—1229年在位1年
第3任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1229—1241年在位13年
第4任乃馬真後1242—1246年在位5年
第5任定宗孛兒只斤貴由1246—1249年在位3年
第6任海迷失後1249—1251年在位3年
第7任憲宗孛兒只蒙哥1251—1259年在位9年
第8任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59—1271年改國號元—1294年在位36年
第9任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1294—1307年在位13年
第10任武宗孛兒只斤海山1307—1311年在位4年
第11任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311—1320年在位9年
第12任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20—1323年在位3年
第13任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1323—1328年在位5年
第14任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1328年9月
第15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1328—1329年在位1年
第16任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王束)1329年1月
第17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1329—1332年
第18任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32年10月在位
第19任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1333—1368年在位36年
蒙古帝國共15帝19傳立國136年大元王朝1271—1368年北遷共立國98年END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第1任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31年
第2任惠帝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4年
第3任成祖朱 棣1402—1424年在位22年
第4任仁宗朱高熾1424—1425年在位1年
第5任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10年
第6任英宗朱祁鎮1435—1449年在位14年
第7任代宗朱祁鈺1449—1456年在位7年
第8任英宗朱祁鎮1457—1464年在位8年
第9任憲宗朱見深1464—1487年在位23年
第10任孝宗朱佑樘1487—1505年在位18年
第11任武宗朱厚照1505—1521年在位16年
第12任世宗朱厚充1521—1566年在位45年
第13任穆宗朱載垕1566—1572年在位6年
第14任神宗朱翊鈞1572—1619年在位48年
第15任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
第16任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7年
第17任思宗朱由檢1627—1644年在位17年
大明王朝共16帝17傳立國277年END

大清王朝1644—1911年首都北京(包括後金1616—1644年計28年)
第1任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第2任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627—1643年在位17年
第3任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43—1661年在位18年
第4任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61—1722年在位61年
第5任世宗愛新覺羅胤(衤真)1722—1735年在位13年
第6任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35—1795年在位60年
第7任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96—1820年在位25年
第8任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820—1850年在位30年
第9任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50—1861年在位11年
第10任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61—1874年在位13年
第11任德宗愛新覺羅載(氵恬)1874—1908年在位34年
第12任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1908—1912年2月11日在位3年
滿清帝國共12帝立國296年大清王朝立國268年END
1912年2月12日清晨愛新覺羅溥儀宣布退位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時代
回答者: powu000 - 初入江湖 二級 10-25 12:12
有秦、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北南宋、元明清。
每個朝代的皇室制度都不同,我也不知道
回答者: 笗浉鎯 - 試用期 一級 10-25 12:18
nx h
回答者: 金龍肥肥 - 門吏 三級 10-25 12:25
2000
回答者:匿名 10-25 12:52
一個封建王朝的發展禮成大致可分為建立-改革,發展-全盛-衰亡,直至最終滅亡.

一.建立.當一個朝代的統治者殘暴不仁,不得民心,使百姓民不聊生,處於水火之中的時候.必會有人發動起義,來領導貧苦百姓反抗暴政,求的生存.由於長期受到壓迫,百姓必會一呼百應,踴躍參軍.他們的心裡這是只想著如何推翻暴政,如何過上好日子.

當義軍勢力漸強的時候.義軍中的一些領導者便開始有著強烈的權欲感.他們渴望建立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王朝,登上皇帝寶座.後來經過努力最終勝利的人,便會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來重新壓迫人民.

二.改革,發展.作為一個新建的王朝.為了平息民怨,更為了改變社會蕭條,財政貧困的凄涼現象.統治者必然回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和經驗,進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像唐太宗就是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實施了改革,才使唐朝走向繁榮.

經過這些改革,社會便會漸漸的恢復,並逐漸走向繁榮.俗話說:守業更比創業難.所以在王朝初期,統治者多會勤政愛民,生活儉朴.經過這些守業皇帝的努力,王朝在政治上會比較清明,經濟也發展飛快,呈現出一幅繁榮富強,國泰民安的景象.

⑺ 溫州簡介和未來城市規劃

溫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的縉雲、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與台州市的仙居、黃岩、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總面積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總人口744萬人(2003年)。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30個街道、119個鎮(包括2個民族鎮)、143個鄉(包括5個民族鄉)。郵編:325000。行政區劃代碼:330300。區號:0577。車牌號:浙C。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是浙南經濟、文化中心。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流經溫州的河流叫甌江。 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歷經4年的研討、修編,《溫州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終於在2004年12月12日順利得到省政府的認可,正式定稿。捧著這套厚厚的規劃藍圖,我們感覺它比以往的那幾份城市規劃都來得詳實和厚重,與以往的幾次規劃相比,這次規劃在很多方面都稱得上是大手筆,它把溫州的城市性質調整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工業、港口、旅遊城市,浙南閩東北的區域中心城市,具有濱海山水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到2020年末,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將達到73.5%,足可見此次規劃目標的宏偉壯闊。 溫州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可能是前幾次城市規劃者所始料未及的,預計到2007年將達到200萬人左右。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此次規劃確定了「東拓、西優、南連、北接」的城市發展方向,近期(2007年)城市用地規模將達到179.3平方公里,接近上一規劃所確定的用地規模(2000年)的兩倍,人均用地面積增加到89.63平方米。除鹿城區外,還將在永強建設龍灣中心區,承擔城市副中心的職能,兩個中心加上甌北片、七里片、洞頭片共同組成我市「雙中心多組團」的城市結構。 人口的增長、城市用地的擴大、機動車數量的增加都將加大城市的交通負擔。本期規劃提出了由9條高速道、2條國道、1條分流道、7條省道組成我市的公路交通系統的思路,並在溫州都市區、南部城鎮群各形成高速公路環,構成「日」型高速交通骨架。在規劃的中期,還將修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立起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城市公交系統,使市民出行質量得到保證。初步確立的輕軌網路由六條線路組成(其中兩條為規劃預留線路),線路總長178.4公里,主要連接機場、火車站、港口碼頭、各級城市中心區及龍灣永強片和甌海中心片等開發活躍的新區。 「景觀規劃」是2004年《溫州城市總體規劃》的另一個突出亮點。1600多年前郭璞建城時就奠定了溫州山水城市的格局,又歷經千年沉澱,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往的規劃在制定和實施時往往忽略了城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保護,許多有著紀念價值的文物景觀消失在城市的鋼筋混凝土下,只能留在溫州人的記憶中。這次規劃,我們在吸取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營造山、水、城一體的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協調發展的山水城市」的建設原則,以郭公山、松台山、海壇山、華蓋山和積谷山為基礎建設環城公園,並保證通向景山、牛山和楊府山視線走廊的暢通。同時嚴格控制甌江兩岸建築的高度和體量、色彩、整體造型等,使甌江成為展示城市形象、豐富城市空間和開展市民活動的重要區域。 與以往的城市規劃相比,2004年《溫州城市總體規劃》搭起了未來十幾年裡溫州城市發展的整體框架,無論在規劃設計的高度還是涉及的范圍,都比以往歷次城市規劃更加磅礴大氣。 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稱為白鹿城或鹿城。

⑻ 溫州簡介和未來城市規劃以及發展方向

溫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的縉雲、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與台州市的仙居、黃岩、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總面積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總人口744萬人(2003年)。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30個街道、119個鎮(包括2個民族鎮)、143個鄉(包括5個民族鄉)。郵編:325000。行政區劃代碼:330300。區號:0577。車牌號:浙C。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是浙南經濟、文化中心。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流經溫州的河流叫甌江。 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歷經4年的研討、修編,《溫州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終於在2004年12月12日順利得到省政府的認可,正式定稿。捧著這套厚厚的規劃藍圖,我們感覺它比以往的那幾份城市規劃都來得詳實和厚重,與以往的幾次規劃相比,這次規劃在很多方面都稱得上是大手筆,它把溫州的城市性質調整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工業、港口、旅遊城市,浙南閩東北的區域中心城市,具有濱海山水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到2020年末,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將達到73.5%,足可見此次規劃目標的宏偉壯闊。 溫州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可能是前幾次城市規劃者所始料未及的,預計到2007年將達到200萬人左右。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此次規劃確定了「東拓、西優、南連、北接」的城市發展方向,近期(2007年)城市用地規模將達到179.3平方公里,接近上一規劃所確定的用地規模(2000年)的兩倍,人均用地面積增加到89.63平方米。除鹿城區外,還將在永強建設龍灣中心區,承擔城市副中心的職能,兩個中心加上甌北片、七里片、洞頭片共同組成我市「雙中心多組團」的城市結構。 人口的增長、城市用地的擴大、機動車數量的增加都將加大城市的交通負擔。本期規劃提出了由9條高速道、2條國道、1條分流道、7條省道組成我市的公路交通系統的思路,並在溫州都市區、南部城鎮群各形成高速公路環,構成「日」型高速交通骨架。在規劃的中期,還將修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立起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城市公交系統,使市民出行質量得到保證。初步確立的輕軌網路由六條線路組成(其中兩條為規劃預留線路),線路總長178.4公里,主要連接機場、火車站、港口碼頭、各級城市中心區及龍灣永強片和甌海中心片等開發活躍的新區。 「景觀規劃」是2004年《溫州城市總體規劃》的另一個突出亮點。1600多年前郭璞建城時就奠定了溫州山水城市的格局,又歷經千年沉澱,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往的規劃在制定和實施時往往忽略了城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保護,許多有著紀念價值的文物景觀消失在城市的鋼筋混凝土下,只能留在溫州人的記憶中。這次規劃,我們在吸取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營造山、水、城一體的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協調發展的山水城市」的建設原則,以郭公山、松台山、海壇山、華蓋山和積谷山為基礎建設環城公園,並保證通向景山、牛山和楊府山視線走廊的暢通。同時嚴格控制甌江兩岸建築的高度和體量、色彩、整體造型等,使甌江成為展示城市形象、豐富城市空間和開展市民活動的重要區域。 與以往的城市規劃相比,2004年《溫州城市總體規劃》搭起了未來十幾年裡溫州城市發展的整體框架,無論在規劃設計的高度還是涉及的范圍,都比以往歷次城市規劃更加磅礴大氣。 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稱為白鹿城或鹿城

⑼ 怎樣描述溫州

溫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級市 東南丘陵,為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福建寧德福鼎市,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浙南經濟、文化中心。溫州2009年GDP突破2527億元,浙江省內排第三(僅次於杭州,寧波),2009年溫州GDP比上年增長8.5%,增幅與上年持平,2009年全年實現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360.72億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100元,增長7.1%。 全市總面積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總人口799.8萬人(2008年)。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30個街道、119個鎮(包括2個民族鎮)、143個鄉(包括5個民族鄉)。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簡稱「甌」。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留學海外的溫州學子在看到香港被稱作HONGKONG的時候根據溫州的甌語(溫州話)發明了YUJEU這個稱呼。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 溫州,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滿魅力與夢幻的城市,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溫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邇聞名。 溫州文化燦爛,史稱「東南鄒魯」。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溫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樹是榕樹,市鳥是海鷗,市歌是《會飛的家鄉》。 還有一本描寫溫州的小說《溫州別戀》,作者是六百里。
編輯本段氣候資源
溫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從大陸吹來的偏北風,氣溫較低,雨水較少,濕度蒸發較小。夏季盛行從海洋吹來的偏南風,濕大雨多,氣溫較高。春季天氣多變,時常陰雨連綿。秋季大氣較穩定,常見"秋高氣爽"天氣。全年氣候總特點是:溫度適中,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空氣濕潤;四季分明,季風顯著;氣候多樣。 (一)冷熱適中、熱量豐富 溫州常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這是人類活動最為適宜的氣候條件。根據溫州氣象台歷年各月逐日逐時氣溫記錄及人的冷熱舒適要求,溫暖舒適期(10-28℃)每年長達9個月,出現時數可達6500小時,佔全年總時數的74%。全年>0℃活動積溫約6500℃,無霜期275天,是全省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二)雨水充沛,空氣濕潤 溫州市各地平均年雨量約1800毫米,比我國同緯(500-1500毫米)多得多。既是全省降水資源最豐地區,又是我國多雨地帶,與世界同緯相比雨量之多尤為突出,因地球上該緯度區的其他各國多為乾旱的沙漠氣候所佔據,年雨量大部地區在100毫米以下,因此,我市的年雨量要超過同緯平均值的好幾倍。 (三)季風顯著、四季分明 季風是盛行風向隨季節轉換而有顯著變化的現象,冬季嚴寒的亞洲內陸形成強大的蒙古高壓,溫暖的海洋是低壓,溫州盛行偏北冬季風。相反,夏季海洋是高壓,風從海洋吹向大陸,我市盛行偏南風(或偏東風),隨著風向的季節交替,氣溫、降水、溫度等主要氣候要素也隨之發生明顯的年變化。冬季風乾燥,寒冷,夏季風濕潤多雨,秋季各地多吹穩定的偏北風,天氣晴朗,春夏之間季風交替頻繁,陰雨多,氣候變化復雜。 溫州春夏秋冬四季俱全,且各季時間都在兩個月以上,與溫州同緯的世界各國,最冷月溫度平均在15℃左右,大多隻有春夏秋三季,而我國的西部高原有長冬而無盛夏。對照同緯,四季更替十分鮮明。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遠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 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 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 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 溫州標志---江心嶼
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鹿城區。面積294.38平方公里,人口66.41萬。區人民政府駐廣場路188號。郵政編碼:325000。 甌海區。面積614.50平方公里,人口39.68萬。區人民政府駐婁橋街道(現景山街道)。郵政編碼325016。 龍灣區。面積279.02平方公里,人口31.04萬。區人民政府駐永中街道。郵政編碼:325024。 瑞安市。面積1271平方公里。人口114.61萬。市政府駐安陽人民廣場,郵政編碼:325200。 樂清市。面積1174平方公里。人口116.23萬。市政府駐樂成鎮伯樂東路888號,郵政編碼:325600。 永嘉縣。面積2674.1平方千米,人口91.33萬人。縣城駐地為上塘鎮,郵編:325100。 蒼南縣。面積126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68.8公里。總人口122.4萬。縣政府駐靈溪鎮縣城新區,郵編:325800。 平陽縣。面積105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昆陽鎮。郵編:325400。 泰順縣。面積1761.5平方公里,人口35萬。縣人民政府駐羅陽鎮東大街6號。郵編:325500。 文成縣。面積1292.16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大峃鎮建設路165號,人口36.33萬人。 洞頭縣。面積892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北嶴鎮鎮前路12號,人口12.5萬人。 行政區劃詳細介紹如下: 溫州行政區劃
1、鹿城區: 鹿城區地處浙江省東南部,是溫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鹿城自古商賈雲集,素有「東甌名鎮」之稱,南宋時期詩人楊蟠就有「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的詩句,鹿城依山面江,城中有山有水,享有「江城如畫」的美譽。懸於甌江之中的江心嶼,景色秀美,是中國四大孤嶼之一。鹿城自古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如東晉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南宋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當代「一代詞宗」夏承燾等,相傳書聖王羲之也曾在此留下「墨池」等遺跡。 1984年,溫州地市合並,建立現在的鹿城區。同年,溫州市被列為全國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鹿城區成為溫州市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2001年下半年,經國務院、省政府批准,市、區兩級政府對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鹿城區的區域面積從104平方公里擴大為294平方公里,現全區共轄12個街道、5個鄉、4個鎮。 2、甌海區: 甌海區北靠甌江,處於溫州市區的東、南、西部,環繞鹿城、龍灣兩區。原系溫州市郊區,1981年12月初建置甌海縣。甌海是浙江省溫州市三大城區之一,位於溫州市區西南部。全區總面積614.5平方公里,占市區總面積的42%。現轄6個鎮,7個街道,總人口38萬。 甌海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發達。溫州港、溫金鐵路客運站等交通樞紐緊鄰轄區而設,金麗溫、甬台溫高速公路和104國道貫穿全境,甌海大道、梧埏大道等城市幹道與老城區交通網路相連。近幾年來,甌海區再造優勢,相繼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進一步完善電力、通訊、供排水等基礎設施,為溫州城市的拓展和大都市框架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當前,全區正在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新戰略,做強二產、做大三產、做精一產。以加速發展傳統優勢輕工產業和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努力打造眼鏡、鎖具等國際性輕工製造基地。甌海區新城區位於婁橋街道和潘橋街道的新城區正在進一步建成。甌海新城區將會把溫州的城市框架拉開。 3、龍灣區: 龍灣是浙江省溫州市三大城區之一,位於甌江入海口南岸。東朝東海,南接瑞安市,西鄰鹿城、甌海二區,北瀕甌江,與永嘉縣、樂清市隔江相望。2002年1月,經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龍灣區內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區域陸地面積279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9.77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永中街道,轄永中、蒲州、濱海、永興、海城5個街道和狀元、瑤溪、沙城、天河、靈昆5個鎮。 龍灣歷史悠久,古屬甌越、東甌。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先民居住,過著漁獵和原始的農業生活。春秋戰國時期,龍灣成為越國轄地。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北方處於戰亂之中,這一帶卻比較平靜安定。唐宋以來,龍灣作為溫州城的東部城郊,經濟文化不斷發展。 其中中國不銹鋼城在龍灣永中基地。 4、樂清市: 全市陸地面積117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70平方公里,人口116萬。這里氣候溫和,水土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素有「旅遊勝地」、「魚米之鄉」之稱,在溫州、台州、寧波、舟山沿海走廊中,樂清歷來是主要的經貿集散地。 樂清是民營經濟「溫州模式」的發祥地。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家庭作坊、個體工業已在樂清市興起。80年代出現了股份合作企業,現已逐步走向規范化,並已向集團化方向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給樂清工業經濟發展開創了「黃金時代」。 全市現已建成工業小區25個,標准廠房310萬平方米,有近1500家企業進入工業園區,分布在104國道樂清段兩側,構成長達50多公里的「工業走廊」,集團公司51家,其中38家為全國無區域集團,6家企業跨入了全國知名鄉鎮企業行列,形成了以低壓電器、電子、機械、儀表、服裝、皮革、船舶修造、工藝美術等為主導行業的工業體系。樂清柳市素有」中國電器之都「之稱。 樂清已形成一個城鎮群,以市政府所在地樂成鎮為中心,全市分布著16個經省政府批準的對外開放重點衛星鎮,這些衛星鎮分布合理,建設頗具規模,其中柳市、樂成、虹橋、北白象四地人經濟綜合實力躋身溫州「十強」、浙江「百強」行列。 被稱為樂清海上門戶的黃華七里港區,是我國20個重點港口之一。海岸線長142公里,可建造萬噸級以上泊位36個,主航道150多年來恆穩不變,是寧波至廈門一線唯一而適中的深水港區。現已建成七里港一期工程,港口年吞吐能力達401萬噸,七里港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將成為建設中的溫州大港核心。 5、瑞安市: 瑞安是溫州大都市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重要的現代工貿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瑞安陸域面積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60平方公里,總人口114.61萬。 瑞安是「溫州模式」的重要發祥地。改革開放以來,瑞安人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率先發展市場經濟,嘗試股份經營,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地實際的經濟發展路子。80年代初,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興辦農村家庭工廠,千方百計把產品推向市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把以上經濟特色概括為「小商品、大市場」。八十年代中期,瑞安已經形成了較大的小商品市場, 為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積累了早期經驗。現已形成汽摩配件、機械電子、塑料製品、鞋類、精細化工、紡織服裝等六大支柱產業,大批名優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種產品在全國市場佔有50%以上份額,是中國汽摩配之都、塑料薄膜產業基地、印刷包裝及醫葯機械全國產銷基地、全國聞名的精細化工生產基地,形成了有較強競爭能力的行業規模優勢和產業配套優勢。 這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自古市井繁華,商貿發達。「人傑地靈,天瑞地安」。宋代著名詩人陸游過瑞安飛雲江時曾詠嘆道::「俯仰兩青空,舟行明鏡中。蓬萊定不遠,正要一帆風」。 郭沫若曾題聯「玉成桃李,海涌波瀾」。民間自古就有「瑞安出才子」的美譽。南宋理學家陳傅良注重「經世致用」,開永嘉學派之先聲;葉適集永嘉學派之大成;元明之際,戲曲家高則誠撰《琵琶記》,稱為「南戲之祖」(或「詞曲之祖」)。清末,瑞安相繼涌現出「三孫五黃」、「東甌三傑」等知識分子群體。特別是孫詒讓,精研經學和甲骨文,被譽為「有清三百年朴學之殿」、甲骨文字學開山鼻祖。近代名人輩出,史學家周予同、魚類學家伍獻文、書法家鄒夢禪、國旗設計者曾聯松等等。 瑞安還是浙江著名僑鄉,有10萬多瑞安人分布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歸僑僑眷有12萬多人。在法國、義大利的華僑,每5人中就有1人是瑞安人。在旅外華僑中,擔任僑團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以上的有200多人。同時,有20多萬瑞安人在全國各地經商辦廠,其中眼鏡業最突出,在全國各大城市的繁華路段,凡是有眼鏡店的,大半是瑞安馬嶼人在經營。瑞安商人協調能力強,在全國成立的147個異地溫州商會中,瑞安籍商會會長有30多位,副會長500多名。 瑞安市境群山起伏,溪澗縱橫,且有飛雲大江襟帶城廓,隆山古塔雄視八方,自然景觀頗具壯美清幽的特色。風景旅遊區占國土面積20.8%,屬旅遊資源大市,擁有寨寮溪等七大風景勝區。省內四大藏書樓之一的玉海樓和觀音寺石塔列入全國、省級文保單位。 6、永嘉縣: 永嘉縣隸屬於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北岸。總面積2674.1平方千米。2007年末總人口91.33萬人。「永嘉」作為縣名始自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嘉」二字,是「水長而美」的意思。 神奇的楠溪江山水造就了無數的傑出人物和燦爛文化。從唐朝至清朝,永嘉一共有過604位進士。兩宋時期,曾經出現輝煌的「永嘉學派」、「永嘉四靈」,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2001,我國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永嘉昆劇作為崑曲中的重要代表,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楠溪江名人履跡

熱點內容
評分高熱門的網路小說 發布:2025-02-04 10:41:37 瀏覽:582
女主重生男主暗戀的古代小說 發布:2025-02-04 10:35:42 瀏覽:216
橫煉宗師都市小說 發布:2025-02-04 10:26:09 瀏覽:852
最短的科幻小說的題目 發布:2025-02-04 10:17:06 瀏覽:511
霸王刀惜花劍的武俠小說 發布:2025-02-04 10:09:19 瀏覽:280
校園小說有肉又甜的電視 發布:2025-02-04 09:08:31 瀏覽:841
小說排行榜前 發布:2025-02-04 08:44:58 瀏覽:980
現代版皇宮小說 發布:2025-02-04 08:44:57 瀏覽:289
蛋美言情快穿小說 發布:2025-02-04 08:05:51 瀏覽:627
最新關於火影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4 07:51:38 瀏覽: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