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言情 » 簡帛小說都市

簡帛小說都市

發布時間: 2022-06-16 15:17:25

A. 簡帛讀書網是干什麼簡帛網和簡帛讀書網有什麼不一樣的嗎

簡帛讀書網,顧名思義,就是讀書的網站,簡帛讀書網專門為廣大網友提供優質的epub格式電子書,注冊網站的會員,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圖書上傳供大家閱讀,品析。
網站有四個:
1.書苑
簡帛讀書網首頁及頻道頁展示(5張)
書苑裡有網友們自發上傳的圖書一萬多本,小說,文學,軍事,經濟,管理等多方面書籍,供網友在線閱讀與學習。
2.藏書館
藏書館則是優秀用戶的專業藏書評比,以及優秀書單推薦,通過藏書館用戶可存儲、分享、獲取、管理、閱讀圖書,幫助用戶獲得知識積累,提升自身社會價值。
3.以書會友
以書會友給用戶們提供了一個交流與討論的平台,在以書會友的頻道里,用戶之間可以分享圖書,討論圖書,一起品書中精彩片段,探討疑難問題。
4.名家薦讀
名家薦讀頻道為用戶提供經典且值得一讀的書單,各界名人推薦好書,為想讀而不知道讀書方向的網友指點迷津。

簡帛讀書網的宗旨是:承載文化,啟蒙知識
簡帛網是簡帛讀書網的簡稱,其實是同一個網站。(從網路可以看出來)
簡帛讀書網不同於其他電子書讀書網站的地方是:簡帛讀書網有自己的客戶端。客戶端有windows和安卓兩種(平板和手機均使用)。
簡帛客戶端的優點在於,一鍵同步,用平板閱讀後,用手機登陸客戶端,點擊一鍵同步即可恢復上次閱讀痕跡,接著閱讀。可以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還可以到簡帛其他會員對該書的評價。簡單方便,易用,界面簡潔。

B. 《女國醫》到底是什麼小說啊。為啥大家都推薦我看。

女國醫 朝華出版社 定價28
各地新華書店以及當當網有售。
想買簽名書的請聯系群里的網友施念兒

漢武帝時期,義妁父母遭到太醫院最高長官太醫令丞崔府志的陷害,雙雙身亡,剛剛出世不久的孤女義妁被父親生前好友民間大夫許善友抱走領養。義妁天資聰敏,對醫術情有獨鍾,立志成為一名大夫。無奈生為女子,又加之養父的堅決阻撓,只得偷學醫術。養父在瘟疫中獻身,臨終前告訴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堅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決心。此後拜長安第一名醫鄭無空為師,苦學醫術,懸壺濟世,一時間被譽為女中扁鵲。為學習更高的醫術,進入宮廷,幾經傾軋與迫害,幾經牢獄之苦,不卑不亢,先後做過乳醫、女醫、女侍醫,最終被漢武帝冊封為西漢歷史上第一位女國醫。

作者簡介

文泉傑,自由作家,出身於中醫世家,其父行醫50餘年,其弟為中醫研究生。作者對中醫文化頗有研究,出版有長篇小說《愛在憂傷的日子》、《江湖淚》,歷史隨筆《隱士大風流》、《俠客天下》、《讀史讀到傷心處》、《詩人的眼淚》、《青樓有才女》、《正在消逝的地理》等。
附件
超大附件

C. 看簡帛小說要付費嗎

看這個小說是不需要付費的,都是免費觀看,你直接再把小說裡面看,自己喜歡看的就行了,不收費的只是會有一些廣告。

D. 簡帛讀書網是干什麼簡帛網和簡帛讀書網是一個網站嗎

簡帛讀書網,顧名思義,就是讀書的網站,簡帛讀書網專門為廣大網友提供優質的epub格式電子書,注冊網站的會員,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圖書上傳供大家閱讀,品析。
網站有四個:
1.書苑
簡帛讀書網首頁及頻道頁展示(5張)
書苑裡有網友們自發上傳的圖書一萬多本,小說,文學,軍事,經濟,管理等多方面書籍,供網友在線閱讀與學習。
2.藏書館
藏書館則是優秀用戶的專業藏書評比,以及優秀書單推薦,通過藏書館用戶可存儲、分享、獲取、管理、閱讀圖書,幫助用戶獲得知識積累,提升自身社會價值。
3.以書會友
以書會友給用戶們提供了一個交流與討論的平台,在以書會友的頻道里,用戶之間可以分享圖書,討論圖書,一起品書中精彩片段,探討疑難問題。
4.名家薦讀
名家薦讀頻道為用戶提供經典且值得一讀的書單,各界名人推薦好書,為想讀而不知道讀書方向的網友指點迷津。

簡帛讀書網的宗旨是:承載文化,啟蒙知識
簡帛網是簡帛讀書網的簡稱,其實是同一個網站。
簡帛讀書網不同於其他電子書讀書網站的地方是:簡帛讀書網有自己的客戶端。客戶端有windows和安卓兩種(平板和手機均使用)。
簡帛客戶端的優點在於,一鍵同步,用平板閱讀後,用手機登陸客戶端,點擊一鍵同步即可恢復上次閱讀痕跡,接著閱讀。可以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還可以到簡帛其他會員對該書的評價。簡單方便,易用,界面簡潔。

E. 《女國醫》是什麼樣的小說嗎為啥那麼多人喜歡看。還推薦我看。

《女國醫》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中醫小說,已經上過當當網銷售排行,不得錯過喔。

F. 推薦好書!

書名 定價 編著
1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 54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
2 藝術 讓人成為人 72 (美)理查德.迦納羅
3 趣味邏輯 27 彭漪漣
4 邏輯學是什麼 18 陳波
5 唐宋詞十七講 40 葉嘉瑩
6 笑話.幽默與邏輯(第5版) 28 譚大容
7 7-301-05649-4/B·0228 哲學是什麼 18 胡軍
8 博弈思維/邏輯使你決策致勝 22 潘天群
9 曹雪芹扎燕風箏 198 漢聲雜志編輯部
10 吟賞神契萬類 34 范曾
11 中華文明史 55 嚴文明,李零
12 無言之美 30 朱光潛
13 人類的居所 房屋的起源與演變 29 (英)斯蒂芬·加得納
14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25 傅偉勛
15 死亡美學 32 陸揚
16 中國美學十五講 35 朱良志
17 咬文嚼字的邏輯 18 李衍華
18 死亡美學-生命之旅叢書 32 陸揚
19 蒙培元講孔子 16 蒙培元
20 戲出年畫 328 王樹村

此排名出自北大,希望可以幫到你···

G. 《女國醫》為啥被稱作中國版的大長今啊

漢武帝時期,義妁父母遭到太醫院最高長官太醫令丞崔府志的陷害,雙雙身亡,剛剛出世不久的孤女義妁被父親生前好友民間大夫許善友抱走領養。義妁天資聰敏,對醫術情有獨鍾,立志成為一名大夫。無奈生為女子,又加之養父的堅決阻撓,只得偷學醫術。養父在瘟疫中獻身,臨終前告訴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堅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決心。此後拜長安第一名醫鄭無空為師,苦學醫術,懸壺濟世,一時間被譽為女中扁鵲。為學習更高的醫術,進入宮廷,幾經傾軋與迫害,幾經牢獄之苦,不卑不亢,先後做過乳醫、女醫、女侍醫,最終被漢武帝冊封為西漢歷史上第一位女國醫。
很多人通過湖南衛視知道了韓國有個大長今,醫術相當了得,卻不幸成為文定皇後的去陷害其他妃嬪子嗣的工具,所幸長今有良心、有正義,沒有成為這樣的工具。中宗大王感其品德,就下賜「大長今」的稱號,封她為御醫,但是朝臣們害怕文定皇後的勢力會對他們不利,所以竭力阻止長今的御醫地位,她最後只能做御醫女。看了這部電視劇後,我就對中醫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空就看這方面的書或是上這方面的網,了解一些情況。無意中看到某健康網站介紹了一個女人——義妁,我很好奇地看了一眼她的身平,寫的很簡單,比歷史上對長今的記載多一點而已。關於義妁,網上的記載多半如下:

醫技高超 徵召入宮

遠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河東地方(今山西省復縣),有一個名叫義妁的女子,她是我國歷史上早期著名的女醫生。義妁從小就對葯草有興趣,十幾歲就上山采葯,搗爛後給鄉親們敷治外傷。平時只要有郎中路過,她總是虛心請教,日積月累,學到了許多醫葯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有一次,從外地抬來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將要臨產的孕婦還大,臍眼突出,身軀瘦得皮包骨頭,氣息奄奄。義妁對她仔細診視後,取出幾根銀針,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連扎了幾下,又取出一包葯粉撒在病人的臍眼上,用熱水浸濕的絹帛裹住,並給病人喂服中葯。幾天之後,病人的腫脹竟漸漸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動。後來,義妁的醫術被漢武帝知道了,便將她征入宮,封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後治病,深得太後的信任。

關於侍醫,網路里是這樣說明的:侍醫,侍候帝王的醫生。侍醫之職始設於秦代,相當於後世的御醫,其職責是侍奉皇帝並直接負責皇帝的醫療保健。

關於漢代的醫官制度,我用網上的資料讓大家認識一下這個制度,也方便讓我們了解義妁,了解她這個時代的事情。

漢代的醫官中職位最高者為太醫令丞,隸屬關繫上分為兩個系統:
太常系統。「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令丞。」(《漢書·百宮公卿表》第七上)。當時的太醫令丞,相當於後世太醫院使,其內部有分工,負責與管理方葯者各司其職,管理方葯者又有典須方葯和本草侍詔之分。典領方葯側重於方劑的研製,以供宮廷方葯之需。而本草待詔則主要為皇家採集各種葯材,這些人不象典領方葯官職穩定,用著時被征詔上來,又隨時可能破裁減。
二是少府系統。「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等令(《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少府太醫主要為宮廷醫療服務。在少府太醫令丞下,屬官和醫葯人員有:太醫監,多由有權勢的醫生充任,漢昭帝時權臣上官桀,其「妻父所幸充國為太醫監。」(《漢書·孝昭上官皇後》)。漢代的侍醫,沿襲秦制,主要為帝王皇室和諸侯王診治疾病,相當於後世的侍御醫。《漢書·王嘉傳》中的侍醫伍宏,在」董賢傳」中稱「醫待詔」,為同一職稱。女侍醫、女醫、乳醫,在宮中主要為皇後、公主等服務,診治婦產科疾病。
諸侯王府的醫政仿照中央,如西漢同姓諸侯王府,濟北王有太醫高期、王禹;齊王有侍醫。另外,王府中其他人也有喜好醫方者。王府一方面培養自己的醫生,派人去名醫那裡請教、或拜名醫為師求學深造。地方官吏家中,也多有醫葯的設施。例如西漢高永侯的管家杜信,曾向淳於意學習《脈經》、《五色診》等達兩年。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14種醫葯簡帛書,為西漢時之一例。
地方的郡、縣、鄉、亭四級機構中,有關醫事制度的可鑒史料較少。在縣級政權中可能沿用了以前法醫檢驗組織。亭一級設專門掌營「開閉掃除」(《史記·高祖本紀》集解,見馬非百《秦集史》第494頁,中華書局1982年版)事務的亭父,由此可想知在郡、縣,鄉級的行政機構中,也會有掌管或兼管醫葯衛生之官吏。下層人民「戌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漢書·主父偃傳》)。「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死者相望。」(《漢書·晁錯傳》),缺醫少葯是顯然可見的。
新莽時期設有太醫尚方。史載「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漢書·王莽傳》)
東漢時期撤消了太常系統,只在少府中設立太醫令丞一人,六百石,掌諸醫。下屬醫生293人,員吏19人負責診療及有關事項。此外,還有葯丞、方丞各一人,分別掌握葯物和醫方。
宮廷中從事醫務的人員還有:太醫、侍醫主要從事醫療工作;尚葯監、中宮葯長和嘗葯太官,主要從事葯物的修和調試。「宮中葯長一人,四百石。」(《後漢書·百官志》)。從東漢章帝、和帝以後,宮中官制設置擴大,增設的嘗葯太官之職,主要負責嘗葯。東漢時期侍疾嘗葯由專人負責,所嘗葯量要超過該劑葯量的十分之二以上,且嘗葯不僅限於嘗葯監一職。《後漢書》載「(帝)不豫,太醫令丞將醫入,就所宜葯,嘗葯監、近臣、中常侍、小黃門、皆先嘗葯,過量十二,公卿朝臣問起居無間。」(《後漢書·禮儀下》)
宮廷中所需葯物,一般從全國各地入貢。漢代各郡國每年要問宮廷貢獻地方的名貴葯材。對某些欠缺葯材,太醫令丞要及時派員采購。順帝時皇太子因病缺葯,朝廷即派人「下郡國縣出珍葯」。(《後漢書·延篤列傳》)。東漢朝臣也配有醫官(相當於保健醫生),除大鴻臚五人官醫外,廷尉、衛尉、太僕、宗正、大司農、少府也各有一名官醫(《後漢書·百官志》)。
東漢的醫官制度較西漢完善,增設了一些醫葯官職,地方醫事不再由中央直接管理,而由地方負責。在諸候王國中設「醫工長」,以」主醫葯」。(《後漢書·百官志》)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曾出土帶有「醫工」字樣的銅盆。
漢代的醫生,可分為官醫與民間醫生。官醫的服務對象重點是官僚統治階層,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支有組織的醫療系統。民間以師帶徒傳授醫學的教育形式有一定發展,但官辦的醫學教育尚未形成,官醫主要從民間醫葯人士中選用,(《漢書·龔勝傳》),有的可能為臨時延聘。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一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漢書·平帝紀》)但有時則裁減官醫,如西漢時令「侯紳方士、使者、副使、本草待詔七十餘人皆歸家。」(《漢書·郊祀志》),官醫除了主要為統治者服務外,有些還被指派去為軍中士卒、一般平民、甚至為刑徒、囚犯診病。東漢京兆尹陳龜派官醫為平民治病。東漢時會稽發生大疫,督郵鍾離意派官醫「經給醫葯,所部多全濟。」(《後漢書·鍾離意列傳》),孔融在《肉刑論》中說「置南甄宮使者,主養病徒。」桓帝建和三年詔稱:「徒在作部,疾病致醫葯。」(《後漢書·恆帝紀》),又據洛陽南郊出土的東漢范雍磚志所記:「右部無任勉刑,穎川穎陰鬼薪范雍,不能去,留官致醫。」即是讓滿刑的病徒繼續在刑徒區接受治療。
漢代的醫療機構已逐漸形成。西漢時的「乳舍」,相當於產院。據《風俗通義》記載:「汝南周霸,字翁仲,為太尉椽。婦於乳捨生女,自毒無男。時屠婦比卧生男,因相與私貨易,裨錢數萬。」,「穎川有富室,兄弟同居,兩婦數月皆懷妊,長婦胎傷,因閉匿之。產期至,同到乳母舍,弟婦主男,夜因盜取之,爭訟三年,州郡不能決。」(《太平御覽》卷361),汝南、穎川均為漢代州郡,而更大一些的州郡及都市也可能設有乳舍,並且住院的產婦中有屠夫之妻,說明產院並不專為統治階層而設。《後漢書·百官志》記載,掖庭令屬下有暴室丞,「主中婦人疾病者,就此室治。」此相當於***診療室。
漢代為了控制流民,在疫病大流行期間曾設立過臨時醫院。」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大旱蝗。……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葯。」(《漢書·平帝紀》),元嘉元年(151)京師疫病流行,朝廷派光祿大夫與太醫巡視疫情。在社會動盪、政權不穩的情況下,這些臨時防治疫病的組織也難以設置。

三、秦漢醫事律令
雲夢秦簡入土於公元前217年。其中記載修城的民工患病,只由主管的官吏酌情給以口糧,而無醫療待遇,倘若小隸臣病死,疑為由主人處理(出於《睡虎地秦墓竹簡》,見《文物》1976年第6~9期。下面關於小兒的律令同出該報道),如果不是因病而死,應將檢驗文書呈報官府論處。凡官府要買的奴隸,必須經過令史對其進行體檢後,無病者方可論價買之。看守官府的殘疾人逃亡而被捕獲,與因公致殘的人逃亡而被捕者同樣,由官府予以處罰。
秦始皇時,曾「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史記·秦始皇本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書,使中國文化遭到巨大損失。但明文法定「醫葯卜筮種樹之書」(《史記·秦始皇本紀》),不在焚燒之列,使得醫葯書籍得以在社會上保存和流行。漢代廣開獻書之路,於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曾令侍醫李柱國校訂方書。
漢代,醫生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朝廷常召見民間醫生,咨詢有關醫葯及療效等情況。對於為帝王治癒疾病的醫生,往往賜以重金。「(漢)武帝時,醫氏刺治武帝,得二千萬耳。」(《漢書·外賊傳》)。又如「上(劉邦)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疾,疾甚,呂後迎良醫,……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漢書·高帝紀》)。

在這樣的醫療體系和法令之下,才使得義妁有機會進入皇室的醫療中心當了一個官職,再加上她從小就對醫術感興趣,願意學,也立過功,正好武帝的母親身邊缺少一名醫生,在明代的朝鮮就叫作「醫女」,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醫女」是由賤民和貧困家庭的女兒來做的,相對來說,醫女的地位普遍低下。而「侍醫」就不同了。「侍醫」是帝王的醫生,直接負責帝王的醫療保健。相對來說,地位最差最差也要是個平民,賤民是不能做的。正是這樣一個機緣,讓義妁來照顧皇太後,而且還深得皇太後的寵信,後來就連她的弟弟義縱也當了地方官。真是「一人得利,雞犬升天」呀!這個義縱雖然不出名,但是《史記》里卻有關於他的記載,主要內容也就是說他由於姐姐的關系當了一方郡守,執法剛正不阿,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可是司馬遷卻將他定為「酷吏」,認為他執法雖嚴,卻無半點人情,還發明了很多私刑酷刑,要是罪犯有半點「不老實」,他就用刑,逼得犯人叫苦不迭,這種情況下,也不乏有冤獄的可能。有一個成語,大家都耳熟能祥,正是司馬遷用來形容他的:叫做「不寒而慄」。

H. 史傑鵬的個人作品

1.長篇歷史小說《亭長小武》,東方出版社,36萬字,2005年1月。
繁體字本,台灣知書房出版公司2005年7月。
修訂版,鳳凰出版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4月。
2.長篇歷史小說《嬰齊傳》,新世界出版社,31萬字,2006年1月。
繁體字本,台灣馥林文化公司2006年10月。
3.長篇歷史小說《賭徒陳湯》,東方出版社,23萬字,2007年4月。
繁體字本,台灣馥林文化公司2007年5月。
4.長篇歷史小說《赤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萬字,2008年4月。
繁體字本,台灣大地出版社2008年6月。
韓文本,韓國出版社2009年6月。
5.長篇歷史懸疑小說《鵠奔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6萬字,2009年3月。
繁體字本,台灣馥林出版公司2009年6月。
7.詩詞鑒賞集《秦觀》,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11月。
8.長篇歷史隨筆《文景之治》,重慶出版社,16萬字,2007年7月。
繁體字本,台灣馥林文化公司,2008年3月。
9. 長篇歷史隨筆《楚漢爭霸》,華夏出版社,23萬字,2012年1月。
10.散文隨筆集 《舊時天氣舊時衣》,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1月。
11.中篇傳奇小說《楚墓》,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1.《關於包山楚簡的四個地名》,《陝西博物館館刊》第5輯,1998年。
2.《〈儀禮〉今古文差異釋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3期。
3.《讀包山司法文書簡札記三則》,《簡帛研究》2001,2003年。
4.《談談上海博物館楚簡的從「今」從「石」之字》,《簡帛研究》2005年6月。
5.《包山楚簡研究四篇》,《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3期。
6.《由楚簡帛書異文談談幾個上古屋部連綿詞的意思》,《咸寧學院學報》2005年5期。
7.《漢語大字典「憯」字條的立項與義例配合》,《辭書研究》2006年2期。
8.《〈孔子詩論〉簡中的「諀言」和傳世文獻中相關字詞疏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2006年11月。
9.《上博竹簡(三)注釋補正》,《考古與文物》古文字學專刊,2006年。
10.《上博簡〈容成氏〉字詞考釋二則》,《江漢考古》2007年1期。
11.《「壟斷」及相關詞詞義疏證》,《民俗典籍與文字學刊》第四輯,商務印書館,2007年。
12.《上古部分唇音聲母字和閉口韻字的詞源以及對上古文獻解讀的作用》,《中國經學》第四輯,2009年1月。
13.《呈今豒古 埤我遴人——章太炎文章及其文學觀念淺議》,《大學生GE閱讀》第二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14.《釋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的「耇鮐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輯,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15.《從郭店〈老子〉簡的幾條簡文談到古書中的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簡帛》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16.《由郭店和上博竹簡〈緇衣〉中的幾條簡文談〈禮記〉文本的形成》,首屆中國古文獻與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香港),2010年6月。
17.《說文解字「豩」和從其得聲之字的音義及相關問題研究》,《第二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漯河),2010年10月。
18.《釋包山楚簡的「鍰」字》,《簡帛》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I. 歷史家有哪些

岑仲勉
(1886~1961)
[] 中國歷史學家。學名銘恕,字仲勉,別名汝懋。廣東順德縣人。1886年 9月出生。青年時,入兩廣大學堂(清廣雅書院,後改為兩廣高等學堂),就讀兩年半,考入兩廣游學預備科(清粵秀書院)。1908年10月入北京高等專門稅務學校,1912年12月畢業。其後在上海江海關及廣東財政廳等處任職員,業余從事植物名實考訂及中外史地考證。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任上海暨南大學秘書兼文書主任,業余撰著佛游天竺記考釋,於193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從而引起史學界注意1933~1937年在《聖心》《輔仁學志》《金陵學報》、《中山大學文史專刊》等雜志發表一批論著,其中尤以《水經注卷一箋校》及《金石證史》等引起一些史學名家的注目。1937年經陳垣推薦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年7月至1948年6月任該所專任研究員。1948年 7月至1961年10月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先後擔任《隋唐五代史》、《唐代石刻文選讀》、《兩漢西域學》、《蒙古初期史》、《隋唐史》等課程。曾任廣東省政協委員。1961年10月7日病逝於廣州。
岑仲勉的家鄉順德是清代著名西北史地學家李文田的故鄉,故其治學深受清代西北史地學派的影響。岑仲勉把《西域水道記》、《漢書西域傳補注》、《登科記考》的作者徐松奉為先驅,因而有《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和《登科記考訂補》之作。岑仲勉還受到清季英年早逝的唐史學者勞格的影響,所著《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元和姓纂四校記》等都發揚了勞格的未竟之業,而在博大方面有所超過。
岑仲勉治學最重要的成就是以碑刻考證歷史,清代金石家的碑跋,多述小學、碑例、書法等專義,岑仲勉則以碑誌考證史實,又糾正了清金石家過信石刻、偏責史實的毛病,客觀地論證碑誌之價值。除郎官石柱研究外,1936~1942年,著有《金石證史》、《貞石證史》、《續貞石證史》,後收入《金石論叢》,於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在隋唐史校勘考釋之學中,在辨偽方面,《白集醉吟先生墓誌銘存疑》等文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好評,與《白氏長慶集偽文》、《論白氏長慶集源流並評東洋本白集》一起,對白居易文集整理有重要貢獻。在追錄史源方面,指出《元和姓纂》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史源,此為一重要發現。在職官典制考證方面,《翰林學士壁記注補》、《補唐代翰林兩記》是超邁清人的作品。在地理考證方面,《括地誌序略新銓》論定孫星衍排列之非。這方面的專著有50~60年代的《隋書求是》、《唐史余審》、《通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唐人行第錄》。《行第錄》為對唐代文學史及傳記學很有裨益的首創之作。
岑著《隋唐史》(1950~1953年撰成),反映了作者在隋唐史通論中的創見。如其中對李德裕、陳子昂、四鎮的研究,新意迭出。此外,在他晚年還著有《黃河變遷史》、《府兵制度研究》《西周社會制度問題》《兩周文史論叢》、《墨子城守各篇簡注》。這些專著反映了作者對西周以來的歷史乃至黃河歷史的廣泛興趣。
在中外史地研究方面、尤其是西北史地方面,出版有《西突厥史料補闕及考證》、《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證》等。在突厥史料的搜輯方面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好評。岑仲勉自四十歲至七十五歲三十餘年間,全部史學著作約一千萬字,自1912年起發表論文一百八十餘篇,已刊專著十八種,特刊專著二種。

顧頡剛
(1893~1980)
[]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誦坤,字銘堅。筆名有無悔、天游、張久、誠吾、桂姜園、余毅、勞育、康爾典、周、武興國等。江蘇蘇州人。1893年5月8日(光緒十九年三月二十三)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考入本科中國哲學門,1920年畢業留校,以助教名義任圖書館編目。1922年在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與王鍾麒(伯祥)合編《新學制本國史教科書》,與葉聖陶合編《新學制國語教科書》。1924年回北京大學,任研究所國學門助教,先後編輯《國學季刊》、《歌謠周刊》、《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1926年以後,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雲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震旦等大學和社會教育學院、誠明文學院、上海學院教授,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和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職。
顧頡剛是「古史辨」派的創始人,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疑古思想。他的「傳」、「紀」不可信的思想來自崔述,「經」不可盡信的思想來自姚際恆,治學要融會貫通的思想來自鄭樵。他用歷史進化論的尋求事物演變線索的治學方法學自胡適,對今、古文家的看法則受之於錢玄同。王國維用實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也給他深刻的影響,王氏所考出的真古史被用以破壞偽古史。1909年,他有志於考辨偽古史,從事資料搜集、積累。1914年始作筆記,記錄讀書心得,終生不輟,計約二百冊,四百餘萬字。1916年作《清代著述考》初稿二十冊,對清代學者的治學成績有了全面了解。1921年他計劃推翻偽古史。1923年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引起史學界的激烈爭論。以後,將自己和他人研討爭辯的文章編為《古史辨》八冊。
他認為古史傳說中的帝王都有神性,都是從神演化為人,古書中所講的古史是由不同時代的神話傳說一層一層地積累起來的,神話傳說發生時代的先後次序和古書上所載的古史系統排列的先後恰恰相反。研究古史要打破四項非信史的基本觀念:①打破民族出於一統的觀念;②打破地域向來一同的觀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④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他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把崔述的「世益晚則其采擇益雜」之說發展為系統的理論認識,為考辨古史傳說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是中國辨偽史上劃時代的發展。
他對古代的民族和地理也作了深入的考辨,以為自西周以至春秋初年,許多種族各自把本族形成時的人作為自己的始祖,而沒有各族公有的共同始祖,只是春秋以後,經過了二百多年的大國攻滅小國,把無數種族並到一起,到了戰國中期才出現唐虞、夏、商、周同出於黃帝的說法秦漢以前的中國只是沒有統一的許多小國,《禹貢》的九州 《堯典》的流放四罪之處、《史記》的黃帝所到的四方是戰國時七國的疆域,而《堯典》的羲和四個居住地,以交趾入版圖,更是秦、漢的疆域, 他以為研究古代地理應當以各時代的地域為地域,不能以戰國的七國和秦的四十郡作為古代早就定局的地域。為了促使史地學者鑽研中國地理沿革史及民族史,他於1934年發起組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在他領導下,學術研究成績卓著,為國內外學者所重視,稱之為《禹貢》派。
他把考定古書著作的時代作為研究古代神話、傳說以及民族和地理等演變過程的重要前提為此,他對《周易》《尚書》《詩經》、《左傳》、《國語》、《公羊傳》、《穀梁傳》、《周禮》、《儀禮》、《禮記》、《論語》《老子》《莊子》、《墨經》、《山海經》、《穆天子傳》、《戰國策》等書的著作時代,作了不同深度的考訂。他在觀看各種戲劇和搜集整理歌謠時,注意到小說、戲劇、歌謠中故事的隨時隨地變化性,認為研究這一變化過程可以印證古史傳說的變遷。他對吳歌、孟姜女故事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香會、廟宇、神道、婚喪禮節等也作了調查研究。他又熱心於創辦研究民俗的團體和刊物,1926年在廈大創立風俗調查會,1927年創辦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和《民俗周刊》,編印《民俗學會叢書》。1936年又在北平創辦風謠學會。此外,他亦重視邊疆問題的研究1938年為昆明益世報編《邊疆周刊》。1941年在成都創立中國邊疆學會。同時,他又先後主編學術刊物《責善》半月刊《齊大國學季刊》和《文史雜志》。
1949年以後,他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主持標點《資治通鑒》、二十四史晚年深入研究《尚書》,作成《周公東征考證》和《校釋譯論》多篇。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病逝。生平著述極富,已出版的有《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原名《漢代學術史略》)、《三皇考》、《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史林雜識初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吳歌甲集》、《蘇州史志筆記》、《西北考察日記》、《論巴蜀與中原的關系》、《顧頡剛選集》、《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等。

何茲全
(1911~ )
[] 中國歷史學家。山東菏澤人。1911年9月7日(宣統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學史學系畢業後,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並在該系講授「中國通史」課。1941~1944年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審。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受霍普金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範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回國,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茲全主要集中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庄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系的出現和盛行。以後,他又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說的主張。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表《佛教經律中關於寺院財產的規定》和《佛教經律中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創見,對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他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說、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說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提出不同意見,並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
作為訪問學者,他於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
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他發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侯外廬
(1903~1987)
[]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兆麟,又名玉樞,自號外廬。山西省平遙縣人。1903年2月6日(清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九)生於平遙縣西王智村,1987年 9月14日病逝於北京。出身於書香人家,自幼習四書五經。1922年到北京求學,分別考入北京法政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兼攻法律和歷史。1927年赴法留學,入巴黎大學。1930年,侯外廬經莫斯科回國。初在哈爾濱法政大學任教授,講授經濟思想史等課程。「九?一八」事變後,輾轉回到關內,在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等校任教授。抗日戰爭期間他在重慶一面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一面從事學術研究,相繼出版了《中國古典社會史論》(後改名《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和《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等重要著作,在中國古史和思想史研究領域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西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等職。「文化大革命」後,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侯外廬堅持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歷史,對上下幾千年的社會史和思想史做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著作宏富,自成體系,開創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學派,其主要特點是:①注重對歷史做整體的、動態的研究。②依據馬克思主義探討中國文明的起源與古代社會的發展路徑。指出「亞細亞的古代」不同於以希臘為代表的「古典的古代」的原因在於後者是國家取代家族的革命,而前者則是國家混合在家族中(即「社稷」的維新)。而氏族制的遺留,規定了國民思想的晚出以及偏重於倫理道德的賢人作風;舊傳統遂又成為阻礙歷史前進的巨大惰力。③皇權壟斷的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國有制)是秦漢以來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以及定於一尊的封建思想的社會根源。④與土地權力相聯系,皇族地主占據了封建社會整個階梯的頂端。豪族地主既有支持皇權的一面,又有對抗皇權的一面。庶族地主則更多地擁護皇權。豪族地主與庶族地主彼此勢力之消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社會不同時期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發展的特點,也是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⑤對思想史的研究,注重批判維護封建主義的正宗思想,更注重發掘不為人所重視的「異端」思想和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傳統。⑥強調以法典作為歷史分期的標志。如從奴隸制社會進入封建制社會是以秦漢之際一系列法律形式為標志;唐代的兩稅法是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轉變的標志,明代的「一條鞭法」則是封建社會進入晚期的標志。
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封建社會史論》、《蘇聯歷史學界諸論爭解答》、《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上、下卷)、《中國思想通史》(與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等合著,五卷)、《中國思想史綱》(上、下冊)、《宋明理學史》(上、下卷)、《韌的追求》(回憶錄)等。
侯外廬長期擔任中國史學會理事。晚年,擔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顧問、《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主任等。他還曾當選為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

譚其驤
(1911~1992)
[] 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字季龍。浙江嘉興人。1911年 2月25日(清宣統三年正月二十七)生於奉天府(今遼寧沈陽)。1930年畢業於上海暨南大學,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1932年起歷任北平圖書館館員,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廣州學海書院導師。1940年起任浙江大學副教授、教授。1950年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同年受聘為《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
作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34年協助顧頡剛發起成立了以研究歷史地理為宗旨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了《禹貢》半月刊。他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發起人之一,長期任理事,1981年以來任《歷史地理》主編。他主持編繪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部由數十位專家通力合作完成的迄今最權威最精確最詳細的中國歷史政區地圖集。他主持編纂《中國國家地圖集?歷史地圖集》,這將是一部包括自然、人文二十個專題的綜合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開設過中國通史斷代史史學史、文化史、專著研究、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名著選讀歷史地理研究法等課程,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他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歷代疆域政區、都市、河流湖泊的變遷,海陸變遷,人口、民族的分布和遷徙,文化史,經濟史,歷史地理古籍注釋,地理學史、遼史及歷史人物等方面。已發表的百餘篇論文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和新的結論,其中如對秦漢政區、晉永嘉之亂後的移民、湖南的移民和民族、貴州古代楊保族的歷史、徐霞客(見徐弘祖)的學術貢獻、西漢前黃河變遷史、東漢以後黃河安流的原因、雲夢和雲夢澤的變遷、上海的海陸變遷和開拓過程、馬王堆出土古地圖研究、《漢書地理志》選釋、《山海經》研究、海河水系的形成、中國歷史文化的地域差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82年前的主要論著已收入《長水集》上、下冊。還主編有《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黃河史論叢》等。此外,譚其驤還擔任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規劃小組成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上海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等職。

徐中舒
(1898~1991)
[] 中國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初名道威。安徽懷寧(今安慶市)人。1925年考入國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8年任復旦大學和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詩十九首考》一文受陳寅恪賞識,1930年經其推薦,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編輯員,兩年後升為研究員。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八年,發表一系列學術論著,受到學術界的重視。30年代初期參加整理清代內閣大庫所藏明清檔案,頗著成績;同時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課,講授「殷周史料」。1934年與容庚等共同發起成立考古學社。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應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學協聘,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從40年代起,他先後還在樂山武漢大學、成都燕京大學、華西協和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執教。1949年以後除繼續擔任川大教授外,並兼西南博物館和四川博物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顧問、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古文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以及《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徐中舒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學是其主攻方向,對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顯著貢獻。他在治學方法上,除繼承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外,擴大研究視野,力求掌握全面,盡量利用有關學科的科學知識,聯系補充,以體現歷史本身的完整性。他熟悉先秦文獻,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些資料,又具有宏觀素養,善於把田野考古、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工藝學諸方面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反復論證,力求其是。他強調研究古文字學應和古史研究相結合。他的研究成果豐碩。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有《木蘭歌再考》、《五言詩發生時期的討論》等。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考》、《再論小屯與仰韶》、《〈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論〈戰國策〉的編寫及其有關蘇秦諸問題》、《論周代田制及其社會性質》、《論西周是封建社會――兼論殷代社會性質》、《陳侯四器考釋》《金文嘏辭釋例》《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甲骨文中所見的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西周利簋銘文箋釋》、《周原甲骨初論》等論文,論證古史、考辨文字,不乏獨到的見解。從40年代開始,還對四川地方史進行研究,撰寫《巴蜀文化初論》、《續論》、《論〈蜀王本紀〉成書年代及其作者》、《〈交州外域記〉蜀王子安陽王史跡箋證》等文。
考著有氏編鍾圖釋附考釋、《史學論著輯存》、《論巴蜀文化》、《左傳選》等;還主持編纂了大型辭書《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錄》、《甲骨文字典》等多種工具書。

李學勤
(1933~ )
[] 中國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北京市人。1933年 3月28日生。1952年肄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1985~1988年任該所副所長。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主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並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先秦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等。1985年被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
李學勤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其相關歷史文化的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50年代,他綴合、整理殷墟發掘所獲甲骨,用排譜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歷史地理,並首次鑒定出西周的甲骨文;他首創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辭說,繼而又就歷組卜辭等問題提出兩系九組的新分期法。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分期、分區、分國別研究中,也取得了較大成就。在系統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礎上,他對商周時期的禮制、職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後期,他綜合研究戰國時期金文陶文、古璽、貨幣文字及簡帛,從而促使古文字學領域中新的分支——戰國文字研究形成。他從1975年起先後參加湖南長沙馬王堆帛書、湖北雲夢睡虎地竹簡、湖北江陵張家山竹簡等出土文物的整理注釋,並利用這些新材料,對戰國以至漢初的學術史、文化史進行探索,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李學勤曾多次前往歐美澳、日、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考察研究當地公私收藏的中國古代文物,與外國學者合作進行搜集和研究,出版了《英國所藏甲骨集》,同時准備出版有關歐洲所藏青銅器的專著。已出版的專著有《殷代地理簡論》(1959)、中國青銅器的奧秘(1980)《東周與秦代文明》(1984) 《古文字學初階》(1985)、《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主編,1985~1986)等,論文迄今已發表近二百篇,主要有論殷代親族制度(1957)《戰國題銘概述》(1959)、《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1977)、《西周甲骨的幾點研究》(1981)、《重新估價中國的古代文明》(1982)、《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轉讓》(1983)、《對古書的反思》(1986)等。

J. 請問我國著名的歷史家都有誰啊

我再補充一些:
岑仲勉
(1886~1961)
[] 中國歷史學家。學名銘恕,字仲勉,別名汝懋。廣東順德縣人。1886年 9月出生。青年時,入兩廣大學堂(清廣雅書院,後改為兩廣高等學堂),就讀兩年半,考入兩廣游學預備科(清粵秀書院)。1908年10月入北京高等專門稅務學校,1912年12月畢業。其後在上海江海關及廣東財政廳等處任職員,業余從事植物名實考訂及中外史地考證。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任上海暨南大學秘書兼文書主任,業余撰著佛游天竺記考釋,於193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從而引起史學界注意1933~1937年在《聖心》《輔仁學志》《金陵學報》、《中山大學文史專刊》等雜志發表一批論著,其中尤以《水經注卷一箋校》及《金石證史》等引起一些史學名家的注目。1937年經陳垣推薦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年7月至1948年6月任該所專任研究員。1948年 7月至1961年10月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先後擔任《隋唐五代史》、《唐代石刻文選讀》、《兩漢西域學》、《蒙古初期史》、《隋唐史》等課程。曾任廣東省政協委員。1961年10月7日病逝於廣州。
岑仲勉的家鄉順德是清代著名西北史地學家李文田的故鄉,故其治學深受清代西北史地學派的影響。岑仲勉把《西域水道記》、《漢書西域傳補注》、《登科記考》的作者徐松奉為先驅,因而有《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和《登科記考訂補》之作。岑仲勉還受到清季英年早逝的唐史學者勞格的影響,所著《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元和姓纂四校記》等都發揚了勞格的未竟之業,而在博大方面有所超過。
岑仲勉治學最重要的成就是以碑刻考證歷史,清代金石家的碑跋,多述小學、碑例、書法等專義,岑仲勉則以碑誌考證史實,又糾正了清金石家過信石刻、偏責史實的毛病,客觀地論證碑誌之價值。除郎官石柱研究外,1936~1942年,著有《金石證史》、《貞石證史》、《續貞石證史》,後收入《金石論叢》,於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在隋唐史校勘考釋之學中,在辨偽方面,《白集醉吟先生墓誌銘存疑》等文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好評,與《白氏長慶集偽文》、《論白氏長慶集源流並評東洋本白集》一起,對白居易文集整理有重要貢獻。在追錄史源方面,指出《元和姓纂》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史源,此為一重要發現。在職官典制考證方面,《翰林學士壁記注補》、《補唐代翰林兩記》是超邁清人的作品。在地理考證方面,《括地誌序略新銓》論定孫星衍排列之非。這方面的專著有50~60年代的《隋書求是》、《唐史余審》、《通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唐人行第錄》。《行第錄》為對唐代文學史及傳記學很有裨益的首創之作。
岑著《隋唐史》(1950~1953年撰成),反映了作者在隋唐史通論中的創見。如其中對李德裕、陳子昂、四鎮的研究,新意迭出。此外,在他晚年還著有《黃河變遷史》、《府兵制度研究》《西周社會制度問題》《兩周文史論叢》、《墨子城守各篇簡注》。這些專著反映了作者對西周以來的歷史乃至黃河歷史的廣泛興趣。
在中外史地研究方面、尤其是西北史地方面,出版有《西突厥史料補闕及考證》、《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證》等。在突厥史料的搜輯方面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好評。岑仲勉自四十歲至七十五歲三十餘年間,全部史學著作約一千萬字,自1912年起發表論文一百八十餘篇,已刊專著十八種,特刊專著二種。

顧頡剛
(1893~1980)
[]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誦坤,字銘堅。筆名有無悔、天游、張久、誠吾、桂姜園、余毅、勞育、康爾典、周、武興國等。江蘇蘇州人。1893年5月8日(光緒十九年三月二十三)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考入本科中國哲學門,1920年畢業留校,以助教名義任圖書館編目。1922年在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與王鍾麒(伯祥)合編《新學制本國史教科書》,與葉聖陶合編《新學制國語教科書》。1924年回北京大學,任研究所國學門助教,先後編輯《國學季刊》、《歌謠周刊》、《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1926年以後,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雲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震旦等大學和社會教育學院、誠明文學院、上海學院教授,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和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職。
顧頡剛是「古史辨」派的創始人,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疑古思想。他的「傳」、「紀」不可信的思想來自崔述,「經」不可盡信的思想來自姚際恆,治學要融會貫通的思想來自鄭樵。他用歷史進化論的尋求事物演變線索的治學方法學自胡適,對今、古文家的看法則受之於錢玄同。王國維用實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也給他深刻的影響,王氏所考出的真古史被用以破壞偽古史。1909年,他有志於考辨偽古史,從事資料搜集、積累。1914年始作筆記,記錄讀書心得,終生不輟,計約二百冊,四百餘萬字。1916年作《清代著述考》初稿二十冊,對清代學者的治學成績有了全面了解。1921年他計劃推翻偽古史。1923年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引起史學界的激烈爭論。以後,將自己和他人研討爭辯的文章編為《古史辨》八冊。
他認為古史傳說中的帝王都有神性,都是從神演化為人,古書中所講的古史是由不同時代的神話傳說一層一層地積累起來的,神話傳說發生時代的先後次序和古書上所載的古史系統排列的先後恰恰相反。研究古史要打破四項非信史的基本觀念:①打破民族出於一統的觀念;②打破地域向來一同的觀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④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他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把崔述的「世益晚則其采擇益雜」之說發展為系統的理論認識,為考辨古史傳說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是中國辨偽史上劃時代的發展。
他對古代的民族和地理也作了深入的考辨,以為自西周以至春秋初年,許多種族各自把本族形成時的人作為自己的始祖,而沒有各族公有的共同始祖,只是春秋以後,經過了二百多年的大國攻滅小國,把無數種族並到一起,到了戰國中期才出現唐虞、夏、商、周同出於黃帝的說法秦漢以前的中國只是沒有統一的許多小國,《禹貢》的九州 《堯典》的流放四罪之處、《史記》的黃帝所到的四方是戰國時七國的疆域,而《堯典》的羲和四個居住地,以交趾入版圖,更是秦、漢的疆域, 他以為研究古代地理應當以各時代的地域為地域,不能以戰國的七國和秦的四十郡作為古代早就定局的地域。為了促使史地學者鑽研中國地理沿革史及民族史,他於1934年發起組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在他領導下,學術研究成績卓著,為國內外學者所重視,稱之為《禹貢》派。
他把考定古書著作的時代作為研究古代神話、傳說以及民族和地理等演變過程的重要前提為此,他對《周易》《尚書》《詩經》、《左傳》、《國語》、《公羊傳》、《穀梁傳》、《周禮》、《儀禮》、《禮記》、《論語》《老子》《莊子》、《墨經》、《山海經》、《穆天子傳》、《戰國策》等書的著作時代,作了不同深度的考訂。他在觀看各種戲劇和搜集整理歌謠時,注意到小說、戲劇、歌謠中故事的隨時隨地變化性,認為研究這一變化過程可以印證古史傳說的變遷。他對吳歌、孟姜女故事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香會、廟宇、神道、婚喪禮節等也作了調查研究。他又熱心於創辦研究民俗的團體和刊物,1926年在廈大創立風俗調查會,1927年創辦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和《民俗周刊》,編印《民俗學會叢書》。1936年又在北平創辦風謠學會。此外,他亦重視邊疆問題的研究1938年為昆明益世報編《邊疆周刊》。1941年在成都創立中國邊疆學會。同時,他又先後主編學術刊物《責善》半月刊《齊大國學季刊》和《文史雜志》。
1949年以後,他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主持標點《資治通鑒》、二十四史晚年深入研究《尚書》,作成《周公東征考證》和《校釋譯論》多篇。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病逝。生平著述極富,已出版的有《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原名《漢代學術史略》)、《三皇考》、《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史林雜識初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吳歌甲集》、《蘇州史志筆記》、《西北考察日記》、《論巴蜀與中原的關系》、《顧頡剛選集》、《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等。

何茲全
(1911~ )
[] 中國歷史學家。山東菏澤人。1911年9月7日(宣統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學史學系畢業後,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並在該系講授「中國通史」課。1941~1944年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審。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受霍普金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範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回國,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茲全主要集中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庄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系的出現和盛行。以後,他又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說的主張。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表《佛教經律中關於寺院財產的規定》和《佛教經律中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創見,對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他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說、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說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提出不同意見,並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
作為訪問學者,他於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
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他發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侯外廬
(1903~1987)
[]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兆麟,又名玉樞,自號外廬。山西省平遙縣人。1903年2月6日(清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九)生於平遙縣西王智村,1987年 9月14日病逝於北京。出身於書香人家,自幼習四書五經。1922年到北京求學,分別考入北京法政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兼攻法律和歷史。1927年赴法留學,入巴黎大學。1930年,侯外廬經莫斯科回國。初在哈爾濱法政大學任教授,講授經濟思想史等課程。「九?一八」事變後,輾轉回到關內,在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等校任教授。抗日戰爭期間他在重慶一面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一面從事學術研究,相繼出版了《中國古典社會史論》(後改名《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和《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等重要著作,在中國古史和思想史研究領域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西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等職。「文化大革命」後,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侯外廬堅持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歷史,對上下幾千年的社會史和思想史做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著作宏富,自成體系,開創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學派,其主要特點是:①注重對歷史做整體的、動態的研究。②依據馬克思主義探討中國文明的起源與古代社會的發展路徑。指出「亞細亞的古代」不同於以希臘為代表的「古典的古代」的原因在於後者是國家取代家族的革命,而前者則是國家混合在家族中(即「社稷」的維新)。而氏族制的遺留,規定了國民思想的晚出以及偏重於倫理道德的賢人作風;舊傳統遂又成為阻礙歷史前進的巨大惰力。③皇權壟斷的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國有制)是秦漢以來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以及定於一尊的封建思想的社會根源。④與土地權力相聯系,皇族地主占據了封建社會整個階梯的頂端。豪族地主既有支持皇權的一面,又有對抗皇權的一面。庶族地主則更多地擁護皇權。豪族地主與庶族地主彼此勢力之消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社會不同時期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發展的特點,也是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⑤對思想史的研究,注重批判維護封建主義的正宗思想,更注重發掘不為人所重視的「異端」思想和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傳統。⑥強調以法典作為歷史分期的標志。如從奴隸制社會進入封建制社會是以秦漢之際一系列法律形式為標志;唐代的兩稅法是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轉變的標志,明代的「一條鞭法」則是封建社會進入晚期的標志。
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封建社會史論》、《蘇聯歷史學界諸論爭解答》、《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上、下卷)、《中國思想通史》(與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等合著,五卷)、《中國思想史綱》(上、下冊)、《宋明理學史》(上、下卷)、《韌的追求》(回憶錄)等。
侯外廬長期擔任中國史學會理事。晚年,擔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顧問、《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主任等。他還曾當選為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

譚其驤
(1911~1992)
[] 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字季龍。浙江嘉興人。1911年 2月25日(清宣統三年正月二十七)生於奉天府(今遼寧沈陽)。1930年畢業於上海暨南大學,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1932年起歷任北平圖書館館員,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廣州學海書院導師。1940年起任浙江大學副教授、教授。1950年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同年受聘為《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
作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34年協助顧頡剛發起成立了以研究歷史地理為宗旨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了《禹貢》半月刊。他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發起人之一,長期任理事,1981年以來任《歷史地理》主編。他主持編繪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部由數十位專家通力合作完成的迄今最權威最精確最詳細的中國歷史政區地圖集。他主持編纂《中國國家地圖集?歷史地圖集》,這將是一部包括自然、人文二十個專題的綜合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開設過中國通史斷代史史學史、文化史、專著研究、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名著選讀歷史地理研究法等課程,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他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歷代疆域政區、都市、河流湖泊的變遷,海陸變遷,人口、民族的分布和遷徙,文化史,經濟史,歷史地理古籍注釋,地理學史、遼史及歷史人物等方面。已發表的百餘篇論文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和新的結論,其中如對秦漢政區、晉永嘉之亂後的移民、湖南的移民和民族、貴州古代楊保族的歷史、徐霞客(見徐弘祖)的學術貢獻、西漢前黃河變遷史、東漢以後黃河安流的原因、雲夢和雲夢澤的變遷、上海的海陸變遷和開拓過程、馬王堆出土古地圖研究、《漢書地理志》選釋、《山海經》研究、海河水系的形成、中國歷史文化的地域差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82年前的主要論著已收入《長水集》上、下冊。還主編有《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黃河史論叢》等。此外,譚其驤還擔任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規劃小組成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上海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等職。

徐中舒
(1898~1991)
[] 中國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初名道威。安徽懷寧(今安慶市)人。1925年考入國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8年任復旦大學和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詩十九首考》一文受陳寅恪賞識,1930年經其推薦,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編輯員,兩年後升為研究員。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八年,發表一系列學術論著,受到學術界的重視。30年代初期參加整理清代內閣大庫所藏明清檔案,頗著成績;同時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課,講授「殷周史料」。1934年與容庚等共同發起成立考古學社。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應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學協聘,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從40年代起,他先後還在樂山武漢大學、成都燕京大學、華西協和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執教。1949年以後除繼續擔任川大教授外,並兼西南博物館和四川博物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顧問、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古文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以及《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徐中舒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學是其主攻方向,對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顯著貢獻。他在治學方法上,除繼承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外,擴大研究視野,力求掌握全面,盡量利用有關學科的科學知識,聯系補充,以體現歷史本身的完整性。他熟悉先秦文獻,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些資料,又具有宏觀素養,善於把田野考古、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工藝學諸方面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反復論證,力求其是。他強調研究古文字學應和古史研究相結合。他的研究成果豐碩。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有《木蘭歌再考》、《五言詩發生時期的討論》等。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考》、《再論小屯與仰韶》、《〈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論〈戰國策〉的編寫及其有關蘇秦諸問題》、《論周代田制及其社會性質》、《論西周是封建社會――兼論殷代社會性質》、《陳侯四器考釋》《金文嘏辭釋例》《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甲骨文中所見的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西周利簋銘文箋釋》、《周原甲骨初論》等論文,論證古史、考辨文字,不乏獨到的見解。從40年代開始,還對四川地方史進行研究,撰寫《巴蜀文化初論》、《續論》、《論〈蜀王本紀〉成書年代及其作者》、《〈交州外域記〉蜀王子安陽王史跡箋證》等文。
考著有氏編鍾圖釋附考釋、《史學論著輯存》、《論巴蜀文化》、《左傳選》等;還主持編纂了大型辭書《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錄》、《甲骨文字典》等多種工具書。

李學勤
(1933~ )
[] 中國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北京市人。1933年 3月28日生。1952年肄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1985~1988年任該所副所長。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主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並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先秦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等。1985年被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
李學勤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其相關歷史文化的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50年代,他綴合、整理殷墟發掘所獲甲骨,用排譜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歷史地理,並首次鑒定出西周的甲骨文;他首創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辭說,繼而又就歷組卜辭等問題提出兩系九組的新分期法。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分期、分區、分國別研究中,也取得了較大成就。在系統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礎上,他對商周時期的禮制、職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後期,他綜合研究戰國時期金文陶文、古璽、貨幣文字及簡帛,從而促使古文字學領域中新的分支——戰國文字研究形成。他從1975年起先後參加湖南長沙馬王堆帛書、湖北雲夢睡虎地竹簡、湖北江陵張家山竹簡等出土文物的整理注釋,並利用這些新材料,對戰國以至漢初的學術史、文化史進行探索,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李學勤曾多次前往歐美澳、日、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考察研究當地公私收藏的中國古代文物,與外國學者合作進行搜集和研究,出版了《英國所藏甲骨集》,同時准備出版有關歐洲所藏青銅器的專著。已出版的專著有《殷代地理簡論》(1959)、中國青銅器的奧秘(1980)《東周與秦代文明》(1984) 《古文字學初階》(1985)、《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主編,1985~1986)等,論文迄今已發表近二百篇,主要有論殷代親族制度(1957)《戰國題銘概述》(1959)、《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1977)、《西周甲骨的幾點研究》(1981)、《重新估價中國的古代文明》(1982)、《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轉讓》(1983)、《對古書的反思》(1986)等。

熱點內容
玄幻小說有金手指無敵的主角 發布:2025-02-05 17:21:31 瀏覽:722
清風入我懷小說免費 發布:2025-02-05 17:16:05 瀏覽:474
盲視科幻小說外星人 發布:2025-02-05 17:09:58 瀏覽:986
玄幻小說男主角變成小孩 發布:2025-02-05 16:57:36 瀏覽:721
對科幻小說的看法600字 發布:2025-02-05 15:29:21 瀏覽:876
超甜帶污的小說現代言情 發布:2025-02-05 14:57:01 瀏覽:447
小說女主李楚楚古代 發布:2025-02-05 13:59:12 瀏覽:435
冥王冥婚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5 13:55:20 瀏覽:667
枕美有聲小說在線聽書吧 發布:2025-02-05 13:36:05 瀏覽:638
都市全技能類型的小說 發布:2025-02-05 13:30:56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