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言情 » 意識流小說的都市情節

意識流小說的都市情節

發布時間: 2023-06-18 10:37:10

Ⅰ 意識流小說有哪些

1.《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是公認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們把不可知給了名字,因而名字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實體,迫使我們把名字和實體統一起來,甚至我們可以動身去某個城市尋找一個為該城市所不能容納、但我們不再有權剝奪其名稱的靈魂。在這樣一個時代,名字不僅象寓意畫那樣使城市和河流有了個性,不僅使物質世界五光十色,絢麗多姿,而且使人類社會呈現出光怪陸離的畫面:每一個城堡、公館或宮殿,都有它們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樣。有時候,仙女深深地隱藏在她的名字後面,受到我們想像力的滋養,隨著我們想像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盡管多少年來,德·蓋爾芒特夫人於我不過是一張幻燈片上或一塊彩繪玻璃窗上的圖像,但當完全不一樣的夢幻用急流濺射的泡沫把它弄濕了時,它也就開始失去光澤。2.《牆上的斑點》(弗吉尼亞·伍爾芙)全文就是圍繞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牆上的一個小黑點,引發了她對那個小黑點有關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緒。這些思緒雜亂,沒有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識而已。最後發現那黑點其實是蝸牛3.《變形記》 (弗蘭茲·卡夫卡)(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它的作品還有《城堡》,《判決》4.喬伊斯 《尤里西斯》,《荒原》

Ⅱ 給我介紹幾本意識流的小說吧!~

愛上風箏的孩子朋友,你好。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相關資料如下: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1913-1927)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作。小說以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為主線,插入了「我」的所見所聞。按人物思想流動的心理時間來結構作品,著意描寫人物意識流程。以人物主觀感受代替傳統小說中人物命運、矛盾沖突的主導地位。作品突出帶有「內審性」特徵,被認為是「革新了題材與寫作技巧的新型小說」。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認為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性作品」,也是20世紀現代派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說敘述1904年6月16日廣告經紀人布盧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藝術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動情況。這天在文學史上稱為「布盧姆日」。小說通過三人一天的經歷和各個器官的感受,描繪了都柏林的社會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1929),它和《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並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小說採用多角度的敘述手法講述三兄弟與他們的姐妹凱蒂母女有關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潛意識,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和病態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沙龍!押沙龍!》都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著。
維吉尼亞•吳爾夫(1882-1941),英國女作家,意識流小說的重要作家。她擅長細致描寫每個人獨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捕捉內心深處轉瞬即逝、斷斷續續的思緒,小說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和唯美傾向。代表作有《牆上的斑點》(1919)、《達洛衛夫人》(1925)和《到燈塔去》(1927)。

以下則是意識流小說形成和發展的相關資料:
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其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海浪》等。
西方小說形式和藝術方法。
心理小說以分析人物的意識層和潛意識層的情感、意識、思想、活動、態度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識活動來結構作品。
心理小說產生於18世紀的感傷文學。感傷文學崇尚感情,把藝術的力量訴諸感情。它得名於英國作家斯泰恩的同名小說《感傷旅行》(1768)。《感傷旅行》和他的另一部小說《項狄傳》(1765)以描寫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與感情為主,充滿顛倒時序、沒有邏輯的聯想,使文學開始具有新的內容,描寫人物的復雜印象和情感。英國作家理查生把對社會環境的描寫與人物心理活動的分析結合起來,著重描寫人物的感情和行為動機,把感傷主義引進了西歐文學。其描寫心理活動的代表小說是《帕米拉》(1741)和《克萊麗莎》(1748)。同時代的法國作家盧梭的小說《新愛洛綺絲》(1761)和德國作家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都受到感傷文學的影響,注重描寫人物的內心情感,並以描寫愛情心理為主。
心理小說的開創者為19世紀的法國作家司湯達。司湯達擅長心理描寫,他全神貫注於人的心理現象,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心理小說的心理描寫反映了19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寫是意識層的心理思維,限於頭腦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沒有涉及潛意識層的生理狀態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寫非常冷靜和理智,充滿邏輯和理性,由此顯出人物性格力的特點和現實態度。
司湯達的心理描寫在內容層次上分為社會和愛情心理兩個層次,描寫時代的普遍心理狀況和精神面貌,細致分析愛情心理的微妙變化和發展進程。他對人物內心緊張的表現已具有現代意識的特徵。為此,他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由於他的心理意識所表現的「現代性」,使他至今在世界各國仍擁有廣泛讀者。代表作是《紅與黑》(1830)。
19世紀著名的心理小說有奧斯丁的《愛瑪》(1816)、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等。心理小說的情節通常比較單純,心理描寫的鴻篇巨制主要是靠人物的心理描寫來建構的。一是直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包括人物的所思所想和內心獨白。小說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想」、「他繼續想」、「他暗自說道」、「我想」、「我在心裡說」等,這是傳統心理描寫的套語。
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心理小說在20世紀發展為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波及到歐美各國。意識流小說是西方現代社會意識的產物,它的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意識流小說的共同特點如下: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

Ⅲ 什麼是意識流小說有沒有典型的例子可以借鑒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本世紀20年代起,意識流技巧在小說領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並未形成一個文學流派。這是因為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詹姆士•喬伊斯,法國的馬賽爾•普魯斯特,英國的弗吉利亞•伍爾芙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他們的作品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採用迥異於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些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以後,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手法。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其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海浪》等。

心理小說以分析人物的意識層和潛意識層的情感、意識、思想、活動、態度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識活動來結構作品。
心理小說產生於18世紀的感傷文學。感傷文學崇尚感情,把藝術的力量訴諸感情。它得名於英國作家斯泰恩的同名小說《感傷旅行》(1768)。《感傷旅行》和他的另一部小說《項狄傳》(1765)以描寫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與感情為主,充滿顛倒時序、沒有邏輯的聯想,使文學開始具有新的內容,描寫人物的復雜印象和情感。英國作家理查生把對社會環境的描寫與人物心理活動的分析結合起來,著重描寫人物的感情和行為動機,把感傷主義引進了西歐文學。其描寫心理活動的代表小說是《帕米拉》(1741)和《克萊麗莎》(1748)。同時代的法國作家盧梭的小說《新愛洛綺絲》(1761)和德國作家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都受到感傷文學的影響,注重描寫人物的內心情感,並以描寫愛情心理為主。
心理小說的開創者為19世紀的法國作家司湯達。司湯達擅長心理描寫,他全神貫注於人的心理現象,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心理小說的心理描寫反映了19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寫是意識層的心理思維,限於頭腦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沒有涉及潛意識層的生理狀態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寫非常冷靜和理智,充滿邏輯和理性,由此顯出人物性格力的特點和現實態度。
司湯達的心理描寫在內容層次上分為社會和愛情心理兩個層次,描寫時代的普遍心理狀況和精神面貌,細致分析愛情心理的微妙變化和發展進程。他對人物內心緊張的表現已具有現代意識的特徵。為此,他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由於他的心理意識所表現的「現代性」,使他至今在世界各國仍擁有廣泛讀者。代表作是《紅與黑》(1830)。
19世紀著名的心理小說有奧斯丁的《愛瑪》(1816)、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等。心理小說的情節通常比較單純,心理描寫的鴻篇巨制主要是靠人物的心理描寫來建構的。一是直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包括人物的所思所想和內心獨白。小說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想」、「他繼續想」、「他暗自說道」、「我想」、「我在心裡說」等,這是傳統心理描寫的套語。
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心理小說在20世紀發展為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波及到歐美各國。意識流小說是西方現代社會意識的產物,它的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意識流小說的共同特點如下: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

以下則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相關資料: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1913-1927)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作。小說以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為主線,插入了「我」的所見所聞。按人物思想流動的心理時間來結構作品,著意描寫人物意識流程。以人物主觀感受代替傳統小說中人物命運、矛盾沖突的主導地位。作品突出帶有「內審性」特徵,被認為是「革新了題材與寫作技巧的新型小說」。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認為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性作品」,也是20世紀現代派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說敘述1904年6月16日廣告經紀人布盧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藝術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動情況。這天在文學史上稱為「布盧姆日」。小說通過三人一天的經歷和各個器官的感受,描繪了都柏林的社會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1929),它和《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並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小說採用多角度的敘述手法講述三兄弟與他們的姐妹凱蒂母女有關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潛意識,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和病態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沙龍!押沙龍!》都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著。
維吉尼亞•吳爾夫(1882-1941),英國女作家,意識流小說的重要作家。她擅長細致描寫每個人獨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捕捉內心深處轉瞬即逝、斷斷續續的思緒,小說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和唯美傾向。代表作有《牆上的斑點》(1919)、《達洛衛夫人》(1925)和《到燈塔去》(1927)。

Ⅳ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以及寫作結構有什麼特色

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點: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意識流小說的結構特點: 1、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2、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3、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4、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熱點內容
不滅戰體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7 23:03:09 瀏覽:195
名字被潛小說 發布:2025-01-17 22:51:06 瀏覽:177
小說人物古代服名稱 發布:2025-01-17 22:45:13 瀏覽:387
聽書手機版官方下載 發布:2025-01-17 22:30:46 瀏覽:133
校園楚風小說 發布:2025-01-17 22:10:40 瀏覽:519
有什麼好看的bl小說 發布:2025-01-17 21:52:41 瀏覽:194
小說裡面超好聽的名字大全 發布:2025-01-17 21:33:44 瀏覽:235
2011年的十大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7 21:32:07 瀏覽:363
凡爾納科幻小說成為現實 發布:2025-01-17 21:29:56 瀏覽:785
關於系統的魔法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7 21:20:26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