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為什麼推薦阿拉比這部小說

為什麼推薦阿拉比這部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1-19 08:38:49

1. 怎麼評論詹姆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阿拉比>啊

這不是我寫的,是格非寫的,比較權威了……當然,第一個問題不能完全回答
——————————

如果讓我從世界范圍內挑選10篇最好的短篇小說,我想我一定會選《阿拉比》。
記得有一年在廣州,我和蘇童在賓館里聊天,說起彼此珍視的短篇小說,我們不約而同第一個想到的,竟然就是《阿拉比》。我認為蘇童喜歡《阿拉比》是有道理的,因為他自己的寫作中,曾有一時期寫出了不少可愛的鄉村少年形象,我覺得那些形象是真實而令人難忘的,和喬伊斯一樣,它復活了我們自己對於少年生活的許多記憶,或者說記憶、情感和想像的片斷,而且我也覺得,蘇童的文筆與寫《阿拉比》的喬伊斯也有幾分相似,有點漫不經心,大大咧咧,但卻充滿了詩意。寫到這里,我想起了另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有一位學生在聽過我的課後,回去讀了《阿拉比》,但有一個問
題始終在折磨她:喬伊斯為什麼在《阿拉比》的開頭要寫「教士」,這個「教士」與整個故事一點關系也沒有。而且,作者多次寫到街上的房屋,寫到各種各樣的氣味,寫到燈火、雨、玻璃窗和花壇,在我的這個學生看來,作者沒有必要這么嘮嘮叨叨,完全可以更簡潔一點。她的另一個問題是,她一點也沒覺得這篇小說有什麼了不起,或者說有什麼感人的地方。我記得那天她說了很多意見,但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問題,第一,作者的文筆為何那樣瑣碎(為何東拉西扯),他那樣做是否有必要。第二,這篇小說有何意義,我們閱讀這樣的故事究竟能獲得怎樣的愉悅或教益?
為了回答她的第二個問題,我記得我給她講了一個小故事,我知道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我在上海讀書的時候,班上有一個男孩老愛往金沙江路的百貨商店跑,常常買回來一些牙刷、牙膏和香皂,他並不缺少這些用品,可他總是不斷地購買這些無用的東西,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獲知了他的一個小小的秘密,他喜歡那個櫃台的女售貨員。
說「喜歡」也許不確切,說「愛情」又有點過分,他是只滿足看她一眼,最好,能夠與她說上一兩句話。當他和我成了好朋友之後,我常常看見他吃著飯,兩眼就發直,嘴裡還不住地喃喃自語:「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和她說上一兩句話。」後來,知道他秘密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同學們遇見他,往往第一句話就問:「怎麼樣,金沙江路的百貨商店去過了嗎?」他也並不怎麼生氣,往往紅了臉,不聲不響地走開了。當然他最終也沒有和她說上話,直到畢業,他還是想著這個售貨員。

在我看來,這個小男孩就是喬伊斯筆下的那個「我」,女售貨員就是曼根的姐姐,而這個真實的故事就是《阿拉比》。我常常想,假如我的這個朋友猶猶豫豫地來到櫃台餞,從牛仔褲里掏出一張皺皺巴巴的紙幣,心懷鬼胎地對那個漂亮的女售貨員說:買一塊肥皂,而售貨員說,「你要買什麼牌子的肥皂?」,只消這一句話,我的朋友就得救了,他會不會象《阿拉比》中的那個少年一樣,淚水奪眶而出?

現在我試著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喬伊斯在這篇小說中也使用了他自己稱之為「卑瑣」的文體,東拉西扯,漫不經心,我覺得他這樣處理語言,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必須的。因為在這個故事中,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愛情」故事尚未發生,小說中也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戲劇沖突,有的只是少年人憂郁而狂亂的想像或幻想。小男孩為什麼喜歡曼根的姐姐?因為他想跟她說話,喜歡她走起路來左右搖晃的辮子,喜歡她站在欄桿前被月光照亮的身影,她的棕色有碎花的裙子,身體的曲線,擱在欄桿上的手以及裙子的鑲邊。當他看不見她的時候,她的名字就是秘密的快樂的中心;他捧著聖餐杯,在做禱告或唱贊美詩的時候,她的名字也會脫口而出,繼而熱淚盈。小男孩為什麼要去阿拉比市場?是因為她第一次跟她說話時,無意中提到了這個詞,Araby,這個詞從此具有了魔力,它的音節在靜謐中隱隱回響。

喬伊斯在敘事中的漫不經心,恰好迎合了小男孩內心的憂郁和空,他「愛上」了曼根的姐姐,並沒有十分具體的理由,這種愛之所以產生,是與少年的游戲,街道的目光,雨,這些物象和環境分不開的。作者為什麼要寫到死去的教士?因為教士居住過的後客廳註定了要與曼根的姐姐的形象聯系在一起,是記憶和想像的策源地,是
觀察戀人的理想場所。簡潔而瑣碎,這是喬伊斯的敘事的特點,在本篇中,卻是恰到好處,少年的青春沖突就是那麼簡單、美妙、漫無邊際,充滿了憂傷。

2. 《阿拉比》

原發布者:鄭成勇的

阿拉比
》中的孤獨追求也許再沒有哪一部20世紀的短篇小說像喬伊斯的《阿拉比》這樣引人注目。小說中小男孩的經歷具有廣泛性,使該故事引起各個年齡段讀者的興趣,因為他們本能地感到這可能是他們自己的一種經歷。這是一種人的本能,即在探求一種他認為是在他的世界中所失去的一部分靈性。在人們的各個年齡段,都有可能探求並發現一個能給人帶來好運的東西。如果能夠帶回這種東西,也就找回了他所失去的靈性。《阿拉比》中主題的發展是建立在原型神話中一位英雄獨自去尋找聖杯的故事。精神病學家卡爾·容格使用過這樣一個短語———「藝術創造想像模式」,即從人的內心底層獲得素材。在《阿拉比》中,喬伊斯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文學創造、激發有光明與黑暗對比的超人類世界的想像。這是一種原始的經歷,一種超越人的理解的經歷,並使人處在屈服於這種經歷的危險之中[1]。毫無疑問,這就描繪了喬伊斯對《阿拉比》素材的把握。探求本身和探求的結果超越了故事中年輕的主人公的理解能力。他只能「感到」他經歷著尋找的過程,自然在故事的結局他會感到困惑。當他發現夢想和現實的強烈對比時,他會感到「自己不過是一個被浮華世界驅使和嘲弄的可憐蟲;我的眼睛裡燃燒著痛苦和憤怒」。[2]他的「光明與黑暗」對比的世界既包含著失去的靈性,也包含著恢復靈性的夢想。因為我們自己的世界也包含著我們所「感受到」的這種強烈的對比,即使這種原始的經歷也超越我們的理解能力。正像一個作家提

3. 阿拉比 主題是什麼

應該是想表現都柏林的麻木沉悶呆板吧。那男孩本來對阿拉比充滿了美好的幻想,極端想去的,但去了後才發現阿拉比只是個骯臟醜陋的集市而已,幻想破滅。說明男孩對於美好生活的幻想在都柏林只是個泡沫,根本不可能。開篇對於房子的描寫似乎也象徵了都柏林死氣沉沉的現實。

詹姆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是研究喬伊斯作品的入口.其中<阿拉比>深刻體現了其短篇小說集的同一主題,揭示了都柏林麻木、癱瘓的社會狀態.本文從象徵和頓悟技巧、語體和語言及作者德退等幾個方面探析作者突出主題的精湛手法,以期更深刻、全面地領會和分祈喬伊斯的作品。

內容簡介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喬伊斯久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稱得上20世紀整個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於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層人民生活的橫斷面,一個片刻一群人,十五個故事匯集起來,宛若一幅印象主義的繪畫,筆觸簡練,錯落成篇,浮現出蒼涼世態,遙遠、清冷,然而精緻,是上上之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都柏林人

4. 《araby》小說的深層解讀是怎麼樣的

《araby》小說的深層解讀是:

《阿拉比》這篇小說,其實是很好地教了我們一個方式,就是雖然要表達的是幻滅的情緒,是一位少年人,他一直都在用眼睛看這個世界,但是最終在黑暗到來的時候,他透過黑暗清楚地看見了內心的自己。

那麼當他再看見黑暗當中的自己的時候,他感受到了一種幻滅,這個詞彙始終沒有在小說當中出現,這也是作者喬伊斯對我們的一個提醒。

《阿拉比》告訴我們:

不是所有寫初戀的小說,都一定要寫一個人如何愛上了另外一個人,又如何失戀。

因為,有些失戀的故事那也只是一個表象,而真正應該要寫的,是借著一場失戀的故事,來表明對於生命,對於生存,對於一種生活的,一種深刻的體驗、認知、甚至是失望的情緒。

5. Araby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Araby

英['ærəbi]

  • n. 阿拉伯半島(等於Arabia)

6. Araby中的象徵意義

1、文章以一段北理齊蒙德街的描寫為開頭簡短的一小段文字包含了眾多意象「北里士滿北街是條死胡同,除了基督教兄弟學校的孩了們放學回家那段時間外平時很寂靜,一幢無人居住的兩層樓房矗立在街道封死的那頭,避鄰近的房了獨佔一方,街上的其他房子似乎都自以為是以到沉的臉色互相凝視著。」

「北理齊蒙德街」是一條死胡同暗示著男孩所處的現實的真實狀態沒有出路無法逃脫。

2、故事的結尾也有所呼應「我抬頭凝視著黑暗感到自己是一個受虛榮心驅使和嘲弄的可冷蟲於是眼睛裡燃燒著痛苦的怒火。」這里突出了一個視覺意象在無盡的黑暗中「我」終於醒悟自己在自我欺被虛榮沖昏了頭腦蒙蔽了雙眼。

3、「街上的其它房子似乎都自以為是以陰沉的臉色互,相凝視著」從房屋的描寫可以看出居民們的生活態度都很自鳴得意即使處於這樣一條沉寂、清冷、黑暗泥濘的胡同里房子個個保持冷靜面孔,暗示著房子里的居民們也是一樣對周圍的事物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作者用房子這個意象所表達的諷刺意味顯而易見。因為任何一個有知覺頭腦清醒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毫無疑問會感到壓抑。而居住於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的街道上的人們,以男孩的叔叔嬸嬸為代表,即沒有任何的危機感,相反虛假地虔誠著按時做禮拜,信奉天主機械地遵循教義謹慎,但又徹底地自我滿足。

當我請求在星期六晚上去集市一趟 「嬸嬸吃了一驚說希望那不是什麼共濟會的玩意」 以及描寫默瑟太太「她是個嘮嘮叨叨的老太太,當鋪老闆的寡婦為了很虔誠的目的收集些用過的郵票」這兩種描寫都很好地暗示了這一點,像征著男孩的叔叔嬸嬸以及所有街上的居民他們是善意的,但是目光短淺無法理解更高層次上的價值觀道德觀在精神上是癱瑛的思想停滯不前。

(6)為什麼推薦阿拉比這部小說擴展閱讀:

《阿拉比》是「意識流大師」詹姆斯·喬伊斯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的第3篇。小說中幾乎所有的情節都來源於喬伊斯童年的經歷和情緒。看完之後,會使人回想少年時期的懵懂單純的愛戀,以及成長的路上總離不開的孤寂。

在《阿拉比》中,沒有一句直接渲染情緒的句子。所有的情緒都是通過場景來感染的。構造這些情緒,是為了構造這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而構造這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是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能「看到」自己。

7. 品嘗《阿拉比》

品嘗《阿拉比》

文/素的鹽

6月4日是第二次聽吳康老師講英美文學。上一次他講詩人艾略特的時候朗讀了大量的英文原文,他的英文發音非常純正,聽起來很享受。

這一次他基本上用中文來講。這次的講座的其中一半時間講了喬伊斯的生平,那位寫了《尤里西斯》的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的詹姆斯·喬伊斯,愛爾蘭作家。

另一半時間講了喬伊斯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阿拉比》。

在講座正式開始前,我讀了一遍《阿拉比》,這得感謝吳康老師因臨時有事將開講時間推後了一個小時,否則我可能沒有時間提前先讀一遍。

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就感覺這個短篇氤氳著一種陰暗潮濕的調調。是一個少年對這世界的感知,是他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過程中他經歷了莫可名狀,無法訴說的情感的沖擊。最後是一種幻滅感,他感到憤怒,我想到的是,他憤怒之後就會對這世界產生新的認知,會打碎以前的看法。

但我初讀的時候沒有品嘗到許多細節中所蘊藏的深層滋味。或者說我沒有真正進入到小說中所描寫的那種氛圍之中。

吳老師的領讀讓我很自然就有了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小說開頭,那條街的一頭是不通的,街的盡頭是一幢無人住的二層樓房,而這棟房子還跟其他周邊的房子是隔開的。

我起初讀的時候不明白為什麼這條街上的其他房子會沉下褐色的臉,作者為什麼要這么寫?聽吳老師講才知道這里是以房子喻人,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住戶以褐色人種為多。他們之間互相探究打量。

這就讓人感覺,少年生活的周邊環境,氣氛不太融洽。

而少年在小說中的的重要思緒發生的地點都在這棟孤零零房子的空房間中。

這所房子以前住著的一個教士,他死在這個房子的後客廳里,少年在這里找到了幾本書頁捲起而潮濕的書。作者把三個書名都寫了出來。吳康老師說這三本書,只有一本是跟宗教有關的內容,其他兩本是有關探險的,與宗教無關。

吳康老師說這暗示了作者對於宗教的不信任。我就進一步想到這個教士,他是不是在世的時候也想出離他所傳達的宗教?少年「我」在房子後花園的探索,還有教士留下的已經生銹的打氣筒。

房子孤零零,空寂寂,因常年沒有人居住而發霉的味道,房間里的亂七八糟,房後花園的荒蕪衰敗,但這棟房子是一個隱秘的存在。之後少年的許多隱秘思緒、不可訴說的窺探、觀察和幻想都發生在這棟房子里。

我寫到這里我自己才有一個領悟。只有在這樣的房子里才適合讓少年心中的那些懵懂的情愫進行發酵。

之後寫到少年和同伴們玩耍,在冬天的傍晚。

描寫了周邊環境的各種讓人不適,泥濘潮濕的小道,棚屋小孩的鞭打,難聞的各種氣味,街道上遇見的人,如馬夫在梳馬。

隨後他的叔叔出現。之後那個暗戀對象——曼根的姐姐出現了。

起初的描寫是漫不經心的,因為少年在一群孩子中間。他用的詞是「我們」,他們集體在觀察曼根的姐姐。

我寫到這里的時候,領悟到,少年情愫懵懂的時候是很奇妙矛盾的,他在同伴中間絕對不會表現出來他的特別情感。

但對她——暗戀對象的細節描寫就暴露出少年的特別關注。她在一束光中出現,對她的行為描寫得非常細致入微。

而回歸到少年的內心,他的行為是這樣的。每天早晨他在那棟大房子前廳的窗前,將百葉窗開到別人看不到他的縫隙程度,獨自觀察著年長少女的動靜,只要她一出門,少年便抓起書本奔跑出門。跟在少女的後面,緊盯少女的背影,在岔路口超越她,除了打一個隨意的招呼,什麼話也不說。【「可是她的名字卻使我蠢頭蠢腦地激動。」】

吳康老師在這里舉了一些在談戀愛是禁忌的學生時代,那些男孩子們對暗戀對象的特別舉動。嗯,他自己也曾經是一個小少年。

之後,這位年長少女的形象在少年的心裡越來越膨脹起來,甚至占據了所有,他無法專心讀書,日常的所有事物都使他感到厭煩,周圍的人和事彷彿都是他的敵人,唯有少女是他手中捧著的唯一的聖杯。

他這時候已經想不到前途未來之類的事情。滿腦子都是少女:他會不會跟少女說話?如何向她傾訴他的愛慕之心?

「我」將所有的美好事物,都跟少女聯系起來。【我的身子好似一架豎琴,她的音容笑貌宛如撥弄琴弦的纖指。】

在一個下雨天的薄暮時分,他來到教士在那裡死去的後客廳里,外面是密集的細雨,有誰家窗口的燈在閃爍。他很慶幸看不清外面。這里,我想,是他想跟外界隔離。

【我的全部感官似乎想隱蔽起來,我覺得自己快要失去知覺了,於是把雙手緊緊合在一起,以致手顫抖了,一面喃喃自語:「啊,愛情!啊,愛情!」】

這就是心中的愛情達到頂峰時的感受。

最後一句吳康老師是用英文來表達的,【啊,love! 啊, Love!】那個遙遠時空沉浸在愛中的少年形象就活靈活現了。

少年心目中神聖的人兒終於跟他說話了,少年慌亂不堪。年長少女低下頭跟他說話,跟他離得很近,少女當時的舉止神態動作被描繪得很細致。

少女跟他談話的內容是有關「阿拉比」的, 她說阿拉比的集市一定很豐富多彩,她很想去,但她自己去不了,對少年說,【你真該去看看】

少年對心上人說,他若去的話一定會給她捎點什麼。

此後,去阿拉比的念想,已經占據了少年的全部心思。

【從那一晚起,數不清的愚蠢的怪念頭充塞在我白天的幻想和夜半的夢中!】我想這些怪念頭都與少年的那位心上人有關。

自從收到心上人的這個指令——去阿拉比。少年的心思便無法專注於別的事情,除了「阿拉比」都讓他煩躁。功課和其他的正經事在他看來都是兒戲,是他去阿拉比的阻礙。

終於到了星期六早晨,他跟他姑父說他晚上要去(阿拉比)集市。之前他已經跟姑媽報備過了,姑媽雖然有所擔憂,但也尊重了他的想法。

而這天早晨開始就有所不同,以往他每天出門上學前,要到前廳窗前去眺望心上人,心上人出門時他會拿上過道的書趕緊往外跑,以便製造偶遇。而這天早晨因為姑父在過道里,他沒有辦法去前廳,只好悻悻然出門去上學。

【我悻悻地離開家門,緩緩地走向學校。空氣透骨地陰冷,我心裡一陣陣忐忑不安。】再對照以前他上學的情形,這天從早晨就開始不對勁了,他的心已經開始涼了。以往的歡快激動的心情沒有了。緩緩地……陰冷……忐忑不安。

幻滅的種子已經開始發芽。

放學回家的時候,姑父還沒有回家。這應該是他一整天都在盼望的事情,盼望放學回家就能見到姑父。(給他錢他可以去集市。)起初他還在自我安慰,【時光還早呢。】

一直心煩意亂地看鍾表。他走出屋子登上樓上那些高敞的空房間。他在里邊唱歌,從一個空房間跑到另一個空房間。他這種行為都是在自我疏解。安撫他那顆躁動不安的心。

透過平時每天早晨向外望的那扇玻璃窗,他看見小夥伴們在玩耍,聽到他們的聲音。他為什麼不出去跟他們一起玩耍呢?

因為他今天有重要的事件,必須要等他的姑父回來才能做這件事。

同時,【我把前額貼住冰冷的玻璃窗,望著她住的那棟昏暗的屋子。】雖然他站了一個小時,什麼都沒看見,但在幻想中他看見了,她同他說話時的所有細節。

他再次下樓時,陪著當鋪老闆的遺孀,聽她嚼舌。少年應該是沒那麼喜歡這位婦人的,這位婦人雖然喜歡集郵,但是個長舌婦。擱在平時他肯定會出去跟小夥伴玩耍,而不是聽這位婦人絮絮叨叨。

這位婦人都覺得太晚了,起身回家了。【她走後,我在屋裡踱來踱去,緊攥著拳頭。】姑父還沒有回來。姑媽都勸他改天再去集市—— 阿拉比。

晚上九點,姑父終於回來了。少年向姑父提出阿拉比的事情,姑父早就把這件事情忘干凈了。姑父跟他開了個玩笑,但他沒笑。

在姑媽的助力下,少年終於拿到了兩先令銀幣。

少年的心又開始燃起希望。想趕快奔向集市。

街道上亮如白晝的煤氣燈。描寫的是他歡快的心情。

火車上空盪盪的。火車遲遲不開,叫人惱火。終於開了,【沿途傾圮的房屋中間,駛過一條閃閃發亮的河流。】雖然一切預示著不妙,但少年的心中還存有希望之光。

這是一趟直達集市的列車。這是列車員向擁過來的乘客說的。

終於到站,雖然站台簡陋。看了看大鍾上的時間,9:50,少年終於看到了大建築物上面那個魅人的名字。

因為怕集市關門,所以少年花了高價進了集市。

從門口神情疲憊的看門人,到空盪盪的大廳,幾乎所有的棚灘都打烊了。少年的心中應該是越來越失落。【我有一種闃寂之感,猶如置身於做完禮拜後的教堂中。我怯生生地走到商場中間。】

還有少數亮著燈的商家,不是在數錢,就是在閑聊。他聽到了他們閑聊的內容。這些應該都在破壞他心目中的神聖美好。

他悵然若失,想離開集市又有點不甘心,他一度忘了他來阿拉比的目的。但他最終不得不離開,因為集市熄燈了,大廳上方漆黑一片。

【我抬頭凝視著黑暗,感到自己是一個被虛榮心驅使和撥弄的可憐蟲,於是眼睛裡燃燒著痛苦和憤怒。】

關於文中那個虛榮心的翻譯,吳康老師說英文是vanity,有虛無的意思。

我第一次讀那個結尾的時候,就對這個「虛榮心」感覺有點突兀,因為少年從頭到尾都是真摯的。如果他意識到自己是虛榮心的話,那他應該是有所愧疚而不是憤怒。後來又有尋虎老師的「虛妄」的提示。我就想,把「虛榮心」改成「妄念」,是不是好一點?

【我抬頭凝視著黑暗,感到自己是一個被妄念驅使和撥弄的可憐蟲,於是眼睛裡燃燒著痛苦和憤怒。】

跟隨吳康老師讀《阿拉比》,收獲巨大。而我在寫這個聽後感的過程中,所得又翻了一番。

期待吳康老師下次的講座。希望在講到著名句子的時候,他可以繼續用英文誦讀,那將是十分美麗的感受。

謝謝吳康老師的付出!

更加要謝謝 尋虎 老師!

文學給靈魂以滋養!

N年前買的,當時只讀了上卷。放在這里權當致敬!

8. 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Araby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重要性

《阿拉比》(Araby)是《都柏林人》的短篇小說集的第三篇作品,是詹姆斯•喬伊斯早期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一篇,充滿顯露喬伊斯在意識流方面的才華。阿拉比是1894年5月14日都柏林曾經舉辦過一場名為(大東方節慶)(Grand Oriental Fete)的市集活動,接連舉辦6天,阿拉比代表充滿神秘的東方想像。

9. 喬伊斯短篇經典《阿拉比》——一份虔誠的愛

《阿拉比》是文學大師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被中國著名作家格非、蘇童等視為完美級的小說,然而故事卻極其簡單,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暗戀一個女孩,並且聽到女孩想去阿拉比(古時阿拉伯的一個地名,類似五光十色的大型集市)的想法時,一人隻身前往,只為告訴女孩見聞,或者給她帶點什麼東西。 那麼,這篇小說為何被如此推崇呢?因為,這篇僅僅七頁的小說里,充滿著意味深長的細節,並且講述了一個虔誠信仰的愛的故事。首先,本篇小說以主人公「我」的視角,觀察著生長他的地方——都柏林。小說開篇兩段,介紹了一位教士死在一間屋子的後客廳里,而且寫到屋子廚房廢物間里有幾本平裝書,小說寫道:「我最喜歡最後一本,因為那些書頁是黃的」,為什麼主人公喜歡書頁是黃的那本呢?作為一名小男孩,這個細節體現了他對陳舊(古老)的神秘事物的嚮往,其次,一本發黃的書是否證明了,曾經那位教士經常翻閱此書,對這本書存有某種隱秘的熱愛呢?從這里,我們已經發現,主人公受到過宗教書籍的影響。 接下來,在第二段的三分之二處,作者寫道:「屋子後面有個荒蕪的花園,中間一株蘋果樹······」蘋果樹?這難道不是亞當夏娃,在伊甸園的那顆蘋果樹嗎?是的,這是人類愛的起點,也暗示了本篇小說的主旨。可是,為什麼是荒蕪的花園呢?這里可能涉及到作者本人的悲觀思想,認為在當時的愛爾蘭社會,宗教信仰頹敗荒蕪,這也呼應了 前面教士之死的象徵意味。暫且不表,我們接下來往後看。 主人公和夥伴在街上玩耍,作者寫到「頭上的夜空顯出一片變換的紫羅蘭色」,這一看又是作者筆端的細節,因為我們知道,紫羅蘭的花語便是質朴、永恆的美與愛,所以,在這段文字的末尾,小說的女主人公便出現了,她就是曼根的姐姐(從文中可以知道,曼根是主人公的玩伴),作者描寫主人公看到曼根姐姐時是這樣的:「她一移動身子,衣服便搖擺起來,柔軟的辮子左右揮動」,大家注意到了嗎?沒有對她容貌、眼神的描寫,而且,當你讀完全篇後發現,整篇小說都沒有說到曼根的姐姐長什麼樣,這又是作者故意為之,因為,作者提供了美好的側影,而最完美的夢中情人,當然是每個讀者自己來腦補完成啦。 接下來繼續第四段,第四段便說道,主人公總是透過家裡的百葉窗縫偷看曼根姐姐,當她看到曼根姐姐走到台階,准備去學校上學時,主人公就立馬抓起書本跟在她後面,這里寫道:「我緊緊盯住她穿著棕色衣服的身形」,為什麼不是緊緊盯住她棕色衣服的背影呢?讀者可以做個比較,背影是一個比較具體的正面的看,而身形卻可以是看著一個恍惚的什麼東西,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用詞之細(也有翻譯家的功勞),是的,因為主人公由於羞澀,害怕被曼根姐姐發現他在看她,所以,主人公必然不是正視,而是東張西望,但是用餘光死死鎖定那個魂牽夢縈的身形。 然後,我們就來到了第五段,這也是比較關鍵的一段。這段主要描寫主人公陪他的姑媽(主人公寄宿在姑媽家),到街上購買東西,幫忙拎東西,然而,這里是成年人的世界,作者描寫這里的場景時用了「喧囂、詛咒、雜訊」等詞彙,表達了成人世界的種種無奈和世俗,緊接著作者寫道主人公的感受:「這些雜訊匯合成一片眾生相,使我對生活的感受集中到一點,彷彿感到自己捧著聖餐杯,在一群仇敵中間穿過」,為什麼說這一段是關鍵呢?因為,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不僅將這種純真的愛與成年人的世界分割開,更是將心中的愛與宗教象徵物(聖餐杯)融合在一起,所以,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呢?是一種抵禦喧囂世俗,如同宗教一般虔誠的愛啊,這幾乎將愛與信仰無縫銜接了。然而,作者立刻又寫道:「怎麼向她傾訴我迷惘的愛慕」,我們回到前文的教士之死,以及荒蕪的花園,就可以知道,這信仰是因為一個人的堅定,然而在荒蕪頹敗之際,難道不是同樣令人迷惘嗎?這簡直是完美的將荒蕪的信仰,與被世俗包圍的愛融合了。於是層層細節埋下伏筆,推進,才有了第六段,主人公偷偷跑到教士死去的地方(時間是薄暮時分,又是暗示),雙手合十,祈禱,嘴裡念著「啊,愛!」 接下來,曼根姐姐終於和主人公說話了,也就是說她很想去阿拉比,這里有個提問的細節,原文是「她問我去不去阿拉比。我記不得怎麼回答的。」,主人公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嗎?還是另有隱情?其實,這又是作者有意為之,曼根姐姐問主人公去不去阿拉比,但是根據下文,其實是曼根姐姐這禮拜要去修道院靜修,所以去不了但是很想去,可是主人公在當時並不清楚,他以為曼根姐姐的意思是:要不要和我一起去阿拉比。主人公當時估計是懵了,心跳加速,什麼?這不是赤裸裸的約會嗎?所以,主人公當時極大可能是支支吾吾,說東道西,或者就是啞口無言,什麼也說不出來。這就是童年印象深刻的尷尬,同時讓主人公緊張慌亂的心情抵達盡頭。最後,當曼根姐姐說「你真該去看看」時,主人公回答:「我要是去,一定給你捎點什麼的」,這就引出了最後一個情節,主人公向他姑父要錢坐火車去阿拉比。 從第十二段開始,到二十二段(在此說明,文中有時一句話就是一個自然段),便是主人公心事重重、焦慮不安的在等待周六的傍晚,他能如願以償去阿拉比。在這中間,有個細節也值得注意,那就是主人公傍晚回家,姑父還沒回來,於是他只能等待,而在這中間,有位當鋪老闆的遺孀來到姑父家,並且說她是長舌婦,文中寫到:「為了某種虔誠的目的,(她)專愛收集用過的郵票」,為什麼在等待去阿拉比的過程中,要穿插進這么一位寡婦呢?首先,為什麼收集用過的郵票?信封即代表內容,而現在只剩下郵票,也就是只是某種紀念,內容早已隨著歲月流逝,但是,從全文的表達來看,似乎這一筆暗示了整篇小說的命運,當歲月流逝,人們出於某種真誠開始書寫,而這就相當於一枚濃縮的郵票,一種永恆的紀念。而長舌婦,正像著名作家閻連科吐槽自己是個「怨婦」一樣,也可能是喬伊斯對作者本人的自嘲,而那位不存在的、偷走了內容的當鋪先生,也許指的就是上帝。 最後,主人公終於拿到了錢,坐上了火車去阿拉比,可是前文介紹過,姑父因為在外面喝醉了差點把答應主人公的事情忘了,所以回來時已經九點了。於是主人公坐車來到阿拉比時都已經九點五十分,而這時,很多店鋪已經關門了,寥寥幾家店鋪,基本也都在算賬了。在此,主人公來到一家店前,這一段是一個女郎和兩位先生的對話,也是意味深長: 原文: 「奧,我從沒說過那種事。」 「哎,你肯定說過。」 「不,肯定沒有!」 「難道她沒說過?」 「說過的,我聽見她說的。」 「啊,這簡直是······胡說。」 這一段,相信大家也能品味出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為何是兩男一女呢?大家可以想想。接著,長廊傳來一聲熄燈的喊聲,整個世界陷入一片漆黑。這時主人公凝視著黑暗,「感到自己是一個被虛榮心驅使和撥弄的可憐蟲,於是眼睛裡燃燒著痛苦和憤怒。」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是虛榮心嗎?也許表面上,主人公想向曼根姐姐炫耀自己去過阿拉比,然而,內心深處催動他的,其實是愛。 最後,相信每個人在年少時,都有過這樣純真的感情,面對自己的心上人,心驚肉跳,惶恐不安,但是由於年少,又羞於表達,或者不知道如何表達而做了一些「蠢」事,然而,大文豪喬伊斯告訴我們,那樣的迷惘的愛,形同虔誠的信仰,具備經典和永恆的質地。
熱點內容
有什麼好看的bl小說 發布:2025-01-17 21:52:41 瀏覽:194
小說裡面超好聽的名字大全 發布:2025-01-17 21:33:44 瀏覽:235
2011年的十大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7 21:32:07 瀏覽:363
凡爾納科幻小說成為現實 發布:2025-01-17 21:29:56 瀏覽:785
關於系統的魔法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7 21:20:26 瀏覽:1000
雲敖的小說哪個好看 發布:2025-01-17 21:08:16 瀏覽:610
養龍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17 20:56:25 瀏覽:662
總裁殺手妻小說免費全文閱讀目錄 發布:2025-01-17 20:50:16 瀏覽:692
穿越小說系統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7 20:37:05 瀏覽:796
好看的男主修魔的小說 發布:2025-01-17 19:35:15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