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薦肖申克的救贖小說
Ⅰ 如何評價肖申克的救贖這本書 知乎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小說詮釋了希望與自由的真諦,可以說如果故事中的安迪放棄了希望,他就不會獲得自由,通過小說情節不難看出,希望引導了行動,不僅僅主角安迪如此,就連故事中的瑞德也是通過安迪的禮物尋找到了光明和希望,最終通過希望獲得了自由。
雖然希望與自由是兩個不同的意義的詞彙,但是在小說中他們有著因果關系。希望」是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願望達到的某種目的或出現的某種情況。因為安迪有希望,他才能做出一系列的救贖進行自我拯救。故事中自由就是希望的實現。
Ⅱ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首先寫《肖申克的救贖》的主要內容,然後寫自己的感受,最後再結合生活實際升華文章主旨。讀後感如下: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銀行家安迪因妻子的背叛和醉酒的沖動所行為被指控謀殺了與人偷情的妻子,被法庭判決為無期徒刑,關在肖申克監獄。安迪剛開始默默承受這一切,後來認識了瑞德和其他的一些人,並和他們成為朋友。這其間安迪被博格斯三姐妹欺負,安迪憑借著自己的才能為監獄里的看管和軍官們報稅,後被典獄長看上,為他洗錢,成為他的附庸。
安迪還用自己的執著每星期給州政府寫信,終於為肖申克監獄建立起一座圖書館。後來一位年輕的小夥子的到來,告知安迪是被冤枉的,卻被典獄長暗殺。安迪終於決定越獄,爬過那個他用錘子鑿了20年之久的洞穴,奔向自由。
這部小說最初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黑暗。在很多人的定義里,這首先是一部嘲諷美國司法制度和獄政制度的小說。因為如果不是司法制度上的錯判的話,安迪是不會進入肖申克監獄;而如果不是因為獄政制度上陰暗腐敗的話,安迪也不會成為諾頓的洗錢機器,也不會有了後面的整個故事。
然而在我的定義里,這部小說首先定義上應該是一部有關人性黑暗以及救贖的故事,如果把它定義為司法制度和獄政制度上的諷世之作的話,反而局限了這部小說本身的那種更深層的意義而顯得膚淺。
在我看來,不論是司法制度上的漏洞或者是獄政制度上的陰暗腐敗,其根本依舊還是人性上的陰暗和貪婪。如果說,安迪的錯判入獄還僅僅只是因為司法制度上的錯判,那麼後來安迪得到了一個推翻錯誤回歸到自由社會的機會,可是這個機會卻威脅到了典獄長諾頓的安全和洗錢系統的整體流程的話,那麼,這個機會被諾頓徹底扼殺就完整地體現了這種人性上的黑暗。
人性是所有一切社會規則的根本。不管多健全的制度最終依舊只能靠人去操作運轉,而如果操持著整個制度的人本身依舊帶著貪婪的慾望去觀摩這一切,他們總能找到可乘之機。
事實上肖申克就存在於我們現實的生活中。現實中的每一個人,都在不知不覺扮演著肖申克中囚徒或者獄方的角色。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將淪為老布那樣的命運,逐漸地被體制化,直到嚴重地依賴體制,終其一生不曾越規逾矩。任何一種組織、制度、社會都可以視為肖申克的縮影。
體制對人的侵蝕也一刻沒有停止過,社會歷史就是在體制化和反抗體制化的循環中不斷前進的,然而救贖卻完全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正如安迪的選擇一樣,再強大的體制也永遠無法剝奪我們選擇救贖的權利。因為,救贖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中,那是任何強權也無法到達的地方。To be,or not to be,選擇救贖還是選擇絕望,選擇英雄還是選擇大眾,選擇上帝還是選擇撒旦,這一切都在你我心中。
Ⅲ 有完整看過《肖申克的救贖》這本小說的朋友,請問後面三篇夏、秋、冬好看嗎也像第一篇春好看嗎
我個人認為第一篇《肖申克的救贖》春天的希望,跟第二篇《納粹高徒》夏日沉淪最為精彩,而後面兩篇《屍體》不再純真的秋天與《呼吸-呼吸-》暮冬重生就稍微遜色一點。
第一篇展現了安迪蓬勃的希望之路,而第二篇急轉直下,托德與杜山德相互腐蝕,逐漸趨於腐朽的二人相似地走上了虐殺他們的道路,看完後會處於深深的壓抑感之中,那種由內而外的黑暗與罪惡簡直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第三篇的話我覺得氣氛營造得相當好,也很棒,發現屍體的感覺相信沒人會忘掉,而裡面也是借主人公之口講述了兩個頗顯趣味的小故事,蠻有意思的還。第四篇的話比較回到大師的恐怖中來,仍舊是認為講述,但是絲毫不減氛圍的驚悚,可偏偏裡面還藏著溫暖的感覺;女人待產學習了醫生所教的火車呼吸法,卻因司機被嚇壞了而人首分離,而她的孩子卻在呼吸法的幫助下順利降生;當然這跟母親拚命的努力也分不開,相信那個孩子終會知道他的母親有多麼堅強,且多麼希望他能來到這個世界上。
大概就這些吧,四篇代表四季,故收錄至《四季奇譚》小說集中,但出版社出版時仍用了《肖申克的救贖》作為小說集的書名。
Ⅳ 《肖申克的救贖》小說大概是講什麼的
看過電影,很經典很好看。許多朋友也說好。
電影講的是一個被冤枉的青年被關在監獄之後,用了20年的時間來越獄的故事。故事似乎簡單,講述的卻是一個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強烈推薦。
Ⅳ 肖申克的救贖50字中文簡介
該片根據斯蒂芬·埃德溫·金1982年的中篇小說《肖申克的救贖》改編,主要講述了男主角銀行家安迪因槍殺妻子及其情人的罪名入獄後,與能為獄友走私各種違禁商品的埃利斯成為了朋友,安迪不動聲色、步步為營地謀劃自我拯救並最終成功越獄,重獲自由的故事。
該片於1994年9月23日在美國公映。1995年,該片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中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七項提名。
劇集評價:
《肖申克的救贖》是20世紀90年代最振奮人心,也是在道德上最令人滿意的電影之一。這並非只是因為它包含了宗教因素,上帝從來不會眷顧肖申克,而是因為它是一部在兩個人之間不可動搖的友誼中尋找希望的故事。
關鍵的是,作為一部根據斯蒂芬·金的一個非恐怖短篇小說改編的年代片,該片從未衰老。它是一個關於保持一個人的正直和個人自由的道德寓言,不論身處何種環境。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真實的,就如同在這部虛構的寓言中一樣。
Ⅵ 《肖申克的救贖》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什麼
每一次討論起影壇之中有哪些電影作品可以被稱之為神作,《肖申克的救贖》往往榜上有名,這一部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非常的高,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是數一數二的,能被稱之為神作,這部作品自然有它獨特的價值,接下來就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整部電影代入感非常的強大,多數人全程都是在沉默中觀看完,主人公在逆境之中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堅持,終於改寫了自己的命運,整部電影故事性非常的強,可以說沒有一點尿點,也正因為如此,給大家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該劇感染力非常的強,也算是給那些所有在逆境中拼搏掙扎的人們樹立了一個信心,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打敗自己,只要心存希望,終有一天會看到黎明的曙光。《肖申克的救贖》被稱為影壇神作,的確是名副其實,不知道大家看完這部電影都有什麼樣的觸動呢?
Ⅶ 《肖申克的救贖》評分為豆瓣第一,為什麼它的評價這么高
自20世紀以來,電影行業飛速發展,出現了大批的優質電影,風格迥異、各不相同。有的反應人性,有的充滿正能量,但是豆瓣評分第一的卻是一部關於越獄題材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所以為什麼它的評價這么高?或許很多人心裡都有這個疑問。
其實影片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救贖,教導人們進行自我救贖。所以能讓觀眾產生這種自我救贖的影片憑什麼不能稱為是一部優秀的影片?總有人問它為什麼評價這么高,可每一位觀影人的評價難道不足以證明事實嗎?難道這部影片獲得的成就不能證明嗎?第一名不虛傳!
Ⅷ 《肖申克的救贖》這本書好看嗎大概講什麼
這是一部非常非常好的片子,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我建議你還是先看書再看電影的好。因為書與電影所表達的意思相同但方式大相徑庭。
大概講的就是一個很出色的銀行家,由於他的老婆和情人私會時被一個入室盜竊的人殺死,但是銀行家卻成了抵罪羊,於是被判了終身監禁。在監獄里頭他結識了一群朋友及殺人惡魔般的獄警和一個文人殺手監獄長。銀行家的才華得到人們的賞識,他懂得如何幫助獄卒逃稅,懂得如何幫監獄長將他收到的非法收入「洗白」,很快,安迪就成為了獄長的私人助理。一名小偷因盜竊入獄,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興奮的安迪找到了獄長,希望獄長能幫他翻案。虛偽的獄長表面上答應了安迪,暗中卻派人殺死了小偷,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監獄幫他做帳。安迪知道真相後,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
我是極力推薦你看這部片子。人性問題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及延伸。
Ⅸ 肖申克的救贖好在哪裡
作者:米新磊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19731915/answer/1515305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四個原因可以概括這一現象:
1、無冕之王的補償心理:
如@黑色菠蘿 兄所言,1994年《阿甘正傳》和《低俗小說》夾擊之下,《肖申克救贖》最終在奧斯卡上一無所獲。但究其本身而言,確實是一部很優秀的故事片,放在奧斯卡電影小年的話,拿最佳影片毫不為過(比如《平民窟百萬富翁》那一屆)。在「金子始終會發光」這一亘古不變的理念指導下,在IMDB網站影迷們交口陳贊的推崇之下,當年的無冕之王漸漸被大家拱上了神壇。大家可以看看IMDB網站前十名的影片(http://www.imdb.cn/IMDB250/),幾乎只有《肖申克的 救贖》這一部「平民類」的影片,其餘的基本都是在電影藝術史淘煉出來大部頭。大家也可以這么理解:偉人受人敬仰固然常見,突然有一個平民英雄光芒四射其實也不奇怪。
2、榮譽疊加的馬太效應:
中國的電影社區網站(如豆瓣和時光),其榜單及評分機制基本上都是模仿IMDB而制的。鑒於中國影迷普遍的崇洋心理,所以大部分在外國評價頗高的較為通俗的影片,移植到中國之後依然受歡迎。 所以在IMDB排名第一的影片,到中國之後依然衛冕這一點其實很正常。後面沖著第一這個名號來看這部影片的觀眾,除非是看完之後心理落差太大,一般是不會違逆眾意的說一般的。於是接近十分的榮譽從外國開始疊加, 到中國繼續五星蔓延,馬太效應形成了目前的燎原態勢。
3、可能不為人知的一個花絮:
其實長期霸佔IMDB網站第一名的其實本來是《教父》,《肖申克的救贖》本是千年老二。但《黑暗騎士》成為神話的那一年,許多諾蘭的」腦殘粉「(中性詞,無貶義)為了讓《黑暗騎士》登頂,開始瘋狂的給當時的冠軍《教父》打一星,結果順利的將其拉下馬,並將《黑暗騎士》拱上神壇。但畢竟不是名正言順的上位,評分看得不是激情而是時間,沒過多久,《黑暗騎士》便從冠軍跌落,千年老二反而漁翁得利順利上位。從此佔領冠軍寶座。另外,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肖申克的救贖》要比《教父》的准入門檻要低,所以其支持率高於《教父》倒也正常。
4、前面的三個原因都是」器「,最後我說一下所謂的」道「,也就是這部影片本身:
《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是《四季奇談》中四個中篇之一),這是史蒂芬·金為數極少的沒有涉及恐怖及靈異題材的小說。
歸根結底,電影的主題其實探討了」自由「,這個僅次於愛情的母題。這個故事通俗易懂,演員們個個都有種隱而不發的魅力,還有著極富戲劇性的懸念結局。但這都不是它可以成為」偉大「的主因。它讓我們見識到了一個人可以因為"自由」而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在這一點上,《巴比龍》和《肖申克的救贖》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且最終他竟然成功了。深處天朝的人對此可能更有感觸吧?畢竟,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追求心性的自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之一,在現實中我們受盡挫折,在光影之中我們希望成真。
就算只因為這一點,還不夠么?
---------------------------------------------------------------------------------------------------------
為了更為完整的表達自己對這部影片的理解,特地貼上我在2005年寫過的一篇影評:
《心靈的救贖:從<刺激1995>到<肖申克的救贖>》,貽笑大方了:http://i.mtime.com/mxl117/blog/173204/
-----------------------------------------------------------------------------------------------------------
再補充一個花絮: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又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刺激1995》?
1995年,這部電影在台灣公映,當時的翻譯人員認為這個電影整個講述的就是一個騙局,而同類電影中他們最有印象的便是1973年羅伯特·雷德福和保羅·紐曼主演的《騙中騙》(The sting),這部片子在台灣的譯名是"刺激",所以他們就把這部電影定名為了"刺激1995",後來著名的春暉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這部電影的VCD,不過在封面上,把蒂姆的英文名錯印成了TIN,導演弗蘭克的名字也給印成了FRINK,當時的內容介紹上是這樣寫的:"黑獄中一聲詭譎多變的游戲,蓄勢待發!局中局,計中計!1995全新刺激,令你大出意外"從中可以見到翻譯者對這部電影的理解,雖然有些偏頗,不過還是要感謝他們把這部電影介紹給了廣大的華語觀眾。相比起來香港場區給它起的名字"月黑高飛"算是有了點意境,月黑代表著壓迫,而飛字更是貼切,不過這個意譯的名字還是離電影的主旨稍微遠了一點,還是直譯的"肖申克的救贖"更傳神一些。
1995到1996年初,內地市場上出現了該片的VCD版本,封面上一般印的都是"刺激1995",這部電影也開始影響一個又一個的影迷……
----摘自《看電影》雜志·《出肖申克記》
滿意請採納
Ⅹ 《肖申克的救贖》小說版簡介
很多人鍾愛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又譯《刺激1995》),並通過這部電影認識了原著作者斯蒂芬·金。近日,這部小說的簡體中文譯本首次在內地問世。繼《黑暗塔》系列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集《肖申克的救贖》,其中第一篇就是被改編成電影的同名小說。
四部中篇小說三部拍成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去年曾由台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繁體字版,書名為《四季奇譚》。
本次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簡體中文版與台灣版使用的是同一個譯本,由於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在國內讀者中的廣泛影響,而把它用作書名。
全書共收錄了斯蒂芬·金的四篇中篇小說,首篇即為「春天的希望」《肖申克的救贖》。此外,還有「夏日沉淪」《納粹高徒》、「不在純真的秋天」《屍體》,「暮冬重生」《呼-吸-呼-吸》,故事分別是關於一個很特別的越獄犯、一個老人和一個男孩被困在一種相互寄生的關系中、四個鄉下小孩的發現之旅,以及年輕女人決定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生下小孩的恐怖故事。
該書英文版1982年首次出版,不久後便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冠軍之位,當年在美國曾狂銷28萬冊。
據該書特約策劃吳文娟介紹,目前,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31種語言,收錄的四篇小說中已有三篇被改編成轟動一時的電影。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曾獲奧斯卡獎七項提名的《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小說展現了斯蒂芬·金所擅長的驚悚題材之外的寫作功力。書中的另兩篇小說《納粹高徒》與《屍體》拍成電影後也贏得了極佳的口碑。其中《屍體》還被視為斯蒂芬·金最具自傳色彩的作品。
「我的小說像漢堡和大包薯條」
中篇小說合集似乎不太受出版社歡迎,即使是斯蒂芬·金的作品。據悉,1982年該書首次出版時,斯蒂芬·金遭到了很多出版社的拒絕,在後記中他詳細透露了其出爐過程,他說:「每篇稍短的故事都是我在完成一部長篇小說後寫成的———似乎我每完成一項浩大的工作後,瓦斯桶中殘留的燃料都剛好足夠我寫一篇中篇小說。」「但就某種程度而言,我猜我的小說之所以如此暢銷,還得歸功於這些特質(盡管這些特質似乎不太值得贊賞)。我的小說大多是發生在平凡人身上的平凡故事,就好像文學界的麥當勞推出漢堡和大包薯條一樣。」斯蒂芬·金錶示。
書寫恐怖小說的蔡駿稱自己是超級「金迷」,他一直期待這本中譯文的問世,他說:「《肖申克的救贖》是我最早接觸的斯蒂芬·金的作品,也是我所看過的最好的美國電影。斯蒂芬·金小說中帶給人的恐怖既來源於人的內心,也來源於現實社會,他對美國社會和中產階級家庭的描繪相當真實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