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哪幾部比較好看
A. 金庸有那幾部作品那部最好看
金庸共15部小說。個人最喜愛《射鵰英雄傳》。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金庸最頂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
鹿—《鹿鼎記》(1969—1972年)
金庸封筆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B. 哪幾本金庸武俠小說最好看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天龍八部》想像力汪洋恣肆,場面宏大,劇情詭譎,我認為是金書第一
射鵰三部曲,金庸巔峰的開始,使他從當時一眾武俠小說家中脫穎而出,真正的使武俠小說登堂入室,成為小說的一個流派,無論是《射鵰》里互補和諧的郭黃、還是《神鵰》里天殘地缺的楊龍,抑或是《倚天》里的一票明教英雄,都算得上是武俠小說技巧的一個巔峰
《鹿鼎記》,融史於書,金庸的最後一部作品,與其說是武俠小說,毋寧說是一部歷史小說
《笑傲江湖》,金氏三奇峰之一,但我個人不是太喜歡
後面的就不細分了
如滿意請採納,營造良好問答環境,謝謝:-)
C. 金庸的哪部武俠小說最好看
金庸的武俠小說我都喜歡看,若要說金庸的哪部武俠小說最好看,各有千秋,各有所好。但是我看得次數最多的是《書劍恩仇錄》,那時我覺得這本小說最好看。倒不是這本書最好看,實在是小時候沒書可看,逮著這本書看個沒完。可見俠之大者竟是金老爺子,區區一部作品,就能讓我如醉如痴。此書中最有趣的人物是陳家洛和香香公主,印象最深的是翠羽黃衫霍青銅和駱冰的白馬。
金庸大作:《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
早期作品漢民族精神較強,如《書劍恩仇錄》《碧血劍》,晚期作品不僅尋求民族大同,而且對男女情愛也不再執著為兩兩相守,其封筆之作《鹿鼎記》最具代表。
D. 金庸哪部小說最好看
個人認為《神鵰俠侶》最好看!
金庸大作:《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等都是非常經典的小說!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1996年至1997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E.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中,寫得最好的是哪一部
金庸自己說的,晚期作品好於早期作品,長篇作品好於短篇作品。事實上我讀下來也是這個感受。因此,我個人覺得金庸寫得最好的是後期完成的作品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先生作品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難以逾越的高峰
《天龍八部》於是突破束縛,沖擊了正邪不兩立的傳統武俠價值觀本身,更有力量感。創造出豐富、激烈和引人反思的一部小說,這是金庸先生早期作品未能達到的。
與之較爭議的還有《鹿鼎記》,因為是金庸先生的收官之作,這部小說也頗具代表意義,以一種戲謔、諷刺的態度重新描寫了武俠世界。我認為相對於《天龍八部》,還是黯然了很多。
F. 金庸的武俠小說比較好看的有哪些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G. 金庸的經典武俠小說有哪幾部,最經典的是哪個
金庸不僅是一個武俠小說家,他還是一位新聞學家,企業家,並且被評為了"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在創作方面有著非常高的天賦,並且他所創作的武俠小說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他所創作的武俠小說受到了許多人很高的評價,還被翻拍成為了電視連續劇,比如說像《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等,大多數的人在小時候都是看著這些電視劇長大的。
H. 金庸的哪部作品最好看麻煩告訴我
《倚天屠龍記》除張無忌外,書中還著力刻畫了許多性情各異的武林人物,如金毛獅王謝遜,紫衫龍王金花婆婆,汝陽王郡主趙敏及蛛兒、小昭、周芷若等,無不形象生動,個性鮮明,是福是禍,均自性情而生,非正邪是非所能一言以蔽。通過對這些人物各自生活歷程及命運的抒寫,作者寄寓了與其歷史背景同樣宏大的文化內涵,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各家精髓不露痕跡地化入筆下的人生情事,不動聲色地衍生開去,自然而從容地表現出古老文化的現代滋力。全書語言流暢、練達,結構宏大而又精細,情節跌宕起伏,錯落有致,故事發展往往出人意表而又從容不迫,實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經典作品,《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合稱為「射鵰三部曲。」
不少的讀者都有這樣一個疑問:作為「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的《倚天屠龍記》,似乎與前兩部並無多大關系,可以說是完全獨立的另一部小說,又何以一定要說是「射鵰三部曲」中的一部呢?---一來,這部書中的故事發生於前兩部書中故事的近百年之後,可以說已是時代久遠、人事皆非;二來是這部書中的主要人物與前兩部書中人物並無什麼了不得的關系,不象《神鵰俠侶》中的大俠楊過乃是前一部書中人物楊鐵心及楊康之後人,是大俠郭靖的義侄;且《射鵰英雄傳》中的許多人物如郭靖、黃蓉、東邪、西毒、南帝(改為南僧)、北丐、裘千仞、周伯通等等,在《神鵰俠侶》一書中都還存在並且構成《神鵰俠侶》的重要情節及人物關系網路。而相比之下,在《倚天屠龍記》中,則完全沒有這樣的「傳承關系」。唯獨有一位郭襄在《倚天屠龍記》的第一口中晃了一晃又「神龍見首不見尾」 了。而在小說《神鵰俠侶》中最末一回出現的一個十多歲的少林小廝張君寶,可以說是個完全不被人注意的,是一位可有可無的人物。固然,這一張君寶便是《倚天屠龍記》中的一代武學大宗師武當派的開山鼻祖、小說主人公張無忌的師爺張三豐,在這部小說中,他已是百歲有餘矣!按說這也算不上有什麼了不得的「人物關系」。正如《飛狐外傳》中就有《書劍恩仇錄》中的人物如「紅花會群雄」等等,但《飛狐外傳》卻並不是《書劍恩仇錄》的「後傳」,並不是它的「外傳」;三來,這三部曲的前兩部之中不僅時代相接、人物相因相繼,且其書名中都有一個「雕」字,而其小說中亦都有雕的出現(固然「神鵰」非「射鵰」之雕)而在《倚天屠龍記》中卻並沒有將「雕」列入書名,小說里亦沒有雕影。
其實,要說這三部曲之成立,不僅是可以的,而且還有一定的充足的理由。只不過,這三部曲的名稱最好不叫做「射鵰三部曲」,而叫做「英雄三部曲」。---第一部《射鵰英雄傳》又名《大漠英雄傳》,因是寫郭靖等英雄生於大漠,集於華山;生於江湖,功在社稷的故事;而其第二部《神鵰俠侶》則是寫神鵰俠楊過等英雄成長的經歷。同樣生於江湖而功於社稷,生於苦難而成於華山之巔;第三部《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等英雄人物亦同樣是可以「屠龍」,並且「倚天」,行俠於江湖、救民於水火的俠之大者。---「俠之大者」正是這「英雄三部曲」最為相似之處。明眼人都或許會看到,在此「英雄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倚天屠龍記》完成之後,金庸筆下的人物固然還有俠與非俠、義與不義之分別,然而卻已沒有了那種「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純粹的英雄風范。《天龍八部》中的蕭峰與段譽等人亦可稱得上是大俠,卻已不再是如此「英雄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那樣是一些理想的英雄,而是著重在其英雄人物的悲劇的命運及其不幸的人生。從而,我們不難證明,若論純粹的英雄、純粹的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則非此「英雄三部曲」 的三位主人公莫屬。進而,我們既然可以將之稱為「英雄三部曲」
而稱之為「射鵰三部曲」亦無不可了。射鵰的固是英雄、攜雕的亦是英雄,而不射鵰亦不攜雕的張無忌同樣也是英雄。正是「英雄何必盡射鵰」?因此,論及「血緣關系」,這三部小說自是最為接近。稱之為「射鵰三部曲」或者「英雄三部曲」的真正原因亦正在此:三部小說塑造的都是真正的為國為民的大俠客大英雄。當然,他們並不是同一模式的英雄,而恰恰是三種不同的英雄,或者說是英雄的三種不同的典型模式:郭靖是一種、楊過是一種,張無忌則又是一種。---而這,則亦正是金庸寫此三部曲,亦是此三部小說成為「三部曲」的最好的理由了。
這三部書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誠朴質實,楊過深情狂放,張無忌的個性卻比較復雜,也比較軟弱。他較少英雄氣概,個性中固然頗有優點,缺點也很多,或許,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楊過是絕對生動性的。郭靖在大關節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黃蓉來推動一下。張無忌的一生卻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被環境所支配,無法解脫束縛。在愛情上,楊過對小龍女之死靡他,視社會規范如無物。郭靖在黃蓉與華箏公主之間搖擺,純粹是出於道德價值,在愛情上絕不猶疑。張無忌卻始終拖泥帶水,對於周芷若、趙敏、殷離、小昭這四個姑娘,似乎他對趙敏愛得最深,最後對周芷若也這般說了,但在他內心深處,到底愛哪一個姑娘更加多些?
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個性已寫成了這個樣子,一切發展全得憑他的性格而定,作者已無法干預了。
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作了,最後也必定失敗……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
也許問題正在這里。上述張無忌與郭靖、楊過三人性格上的不同,實際上並不是「同一層面」上的不同,而是在「性質上」的根本的不同。即,郭靖實際上是一位「正格」 的人物,是一位理念的英雄---他是「大巧若拙」這一人格理想的化身---從而《射鵰英雄傳》較少有人間氣息,多半是「英雄神曲」般的理念故事;而楊過的性格中帶了三分風流血氣,看似已近人間,然而一來他的愛人本是「天上」小龍女下凡,二來他自己於深山大海中練武也漸漸脫離了煙火之氣而成了神話般的「神鵰俠」,算起來也是理念英雄,只不過是「改邪歸正」的大英雄罷啦,而《神鵰俠侶》便也成了「半部天上半部人間」的小說。
相比之下,張無忌的經歷雖然或許比之郭靖與楊過更加傳奇、更加曲折,然而就其形象本身而言,他已經「人間化」了。他既不是一位「先天理性、大巧若拙」的化身,也不是一位「由邪入正,改邪歸正」的典型,而是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性格復雜的大活人。而《倚天屠龍記》中的故事,雖看上去依然是神兮兮的傳奇色彩濃厚,然而它的「氣味」已是人間煙火氣。
總之,或許有人認為「射鵰三部曲」中以《射鵰英雄傳》最為「正宗」,因而最好;或許另一些人則會認為《神鵰俠侶》比《射鵰英雄傳》寫得更為奇絕深沉,風光宜人,因而最妙;而或許亦會有人更愛看《倚天屠龍記》……。不管如何,我們應該承認這三部小說各有千秋。而其各有千秋的真正原因乃在於作者在不斷地求新求變,而不是將一個故事拖長,將一干成型的人物不斷地敷衍鋪展。這就比我們許多「系列小說」或「三部曲」之類要高明得多了。~
I. 你認為金庸小說中的哪一部最好為什麼
金庸的小說每一本我都很喜歡,有時候會覺得正在看的那一部是最好看的,實在是很難分出高下。但是綜合下來感覺還是《射鵰英雄傳》最讓我喜歡。 射鵰英雄傳說實在的我感覺沒有鹿鼎記寫的那麼老辣,金庸在射鵰英雄傳里要表現自己對國學的研究表現的不像鹿鼎記那麼毫不露骨,甚至很炫耀。 寫愛情不如射鵰俠侶那麼凄美。但是,射鵰英雄傳里有太多讓我淚奔的場面,讓我知道這就是我最喜歡的金庸小說。 第一回淚奔是在江南七俠找到郭靖的喜悅,替他們高興的哭。 第二回是長春服輸那段,替江南七俠高興的哭。為丘處機的氣度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