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長篇小說推薦
㈠ 夏目漱石的所有作品
我是貓(吾輩は貓である)——1905年
哥兒(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ぐびじんそう)——1907年
三四郎(さんしろう)——1908年
從此以後(それから)——1909年
門(もん)——1910年
過了春分時節(彼岸過迄ひがんすぎまで)——1912年
行人(ゆきひと)——1912年
心(こころ)——1914年
道草(みちくさ)——1915年
明暗(めいあん)——1916年,遺作
作品集
漾虛集(ようきょしゅう)——1906年
夢十夜(ゆめじゅうや)——短篇作品集
㈡ 夏目漱石的哪三部作品被稱為後期三部曲
夏目漱石被稱為後期三部曲的作品為:《春分之後》、《行人》、《心》,其主題都是揭示由利已主義、個人主義釀出的悲劇。
1.《春分之後》
《春分之後》是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描寫了剛畢業的敬太郎為就職東奔西走,後在友人須永的幫助下獲得職位,因此與須永、須永的舅舅、表妹千代子熟識,旁觀了自我意識強烈、以哲學家自詡的須永與熱情天真的表妹千代子的戀愛煩惱。
描寫了明治維新後日本知識界的狀態和知識分子的困惑彷徨,故事的講述者敬太郎是個剛剛大學畢業即將踏入社會的素人,可以說是毫無社會經驗可言,這就使其能以一個非常干凈的視角,看待社會中人的種種情態,有人玩世不恭,有人為情所困,有人看似游戲人間實則領悟人生真諦……這只是社會呈現給敬太郎的第一層眾生相,已經足夠眼花繚亂了,敬太郎以後何去何從我們誰都不知道。
2.《行人》
《行人》是夏目漱石後期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從二郎的視角來看他與朋友、親人之間的關系,盡管已經相隔一百多年,但是人的情感還是一致的。可能是因為是連載的原因,夏目漱石的小說總是充滿了跳躍性,從一個情節到另一個情節之間缺乏強有力的聯結。
文中提出的香嚴擊竹,是作者在快速發展的現世給出的哲學思考,也就是放下思慮,返璞歸真,以此求得內心的領悟和幸福。我覺得這個哲學思路也是因人而異,大家各取所需吧,像H先生和阿貞當然還是應該多些思慮,多思考思考。而像一郎這樣智慮過多的人,應該學會適度的糊塗,太聰明的人容易夭折,就是因為思慮過多,無法安心寧神。
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大家也都是一樣,處理好自己的狀態,然後再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我對一郎的建議是,做做生意或者種田一年,葯到病除。
3.《心》
夏目漱石的經典代表作,長篇小說《心》是日本近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至今仍躋身於日本中學生最喜歡讀的十部作品之列。「我」認識了一位「先生」,後來接得「先生」一封長信,其時「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講述了「先生」在大學時代同朋友K一同愛上房東漂亮的獨生女兒。「先生」設計使K自殺,自己如願以償。但婚後時常遭受良心和道義的譴責,最後也自殺而死。
㈢ 夏目漱石的書有哪些
中長篇小說
我是貓、
少爺、
草枕、
野分、
虞美人草、
坑夫、
三四郎、
從此以後、
門、
彼岸過後、
行人、
心、
道草、
明暗
短篇小說・小品
倫敦塔、
幻影之盾、
琴的空音、
一夜薤露行、
趣味的遺傳、
二百十日文鳥、
夢十夜、永日小品
㈣ 夏目漱石的作品
《我是貓》,《哥兒》前期作品,帶有批判當時社會的思想。
《春分之後》,《行人》,《心》代表一次轉向,從批判精神狀態變成了細致描寫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
㈤ 夏目漱石的主要作品集有哪些
1 作品:
《吾輩は貓である》(我是貓--1905年)
《坊っちゃん》(哥兒--1906年)
《漾虛集》(1906年)
《虞美人草》(虞美人草——1907年)
《夢十夜》(夢十夜——1908年)
《三四郎》(三四郎——1908年)
《それから》(其後——1909年)
《門》(門——1910年)
《彼岸過迄》(過了春分時節——1912年)
《行人》(行人——1912年)
《こころ》(心--1914年)
《道草》(道草——1915年)
《明暗》(明暗——1916年)
2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筆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晉書》孫楚語),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他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描寫精確細微,開啟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他的門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他一生堅持對明治社會的批判態度。
3 1984年,他的頭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紙幣上。(2004年11月改為日本醫學家野口英世)
㈥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
長篇小說《我是貓》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
㈦ 夏目漱石最好的代表作是哪本書呢
《我是貓》。
長篇小說《我是貓》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寫於1904年至1906年9月,1905年1月起在《杜鵑》雜志上連載,不久,編成上、中、下三冊出版。頗受當時好評。 夏目漱石為發泄多年郁憤而寫成的長篇小說《我是貓》,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紀初,日本中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生活,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開化」的資本主義社會。 這部作品是以一位窮教師家的貓為主人公,以這只被擬人化的貓的視角來觀察人類的心理。這是一隻善於思索、有見識、富有正義感又具有文人氣質、但至死也沒有學會捕捉老鼠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