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紙鶴小說推薦
A. 女主角剛開始用千紙鶴給男主角寫信,男主角不回就用千紙鶴炸他,男主角給他回信自稱是爺怎麼怎麼樣的修
你說的應該是《修真世界》吧。。。
介紹:
左莫,小說《修真世界》主人公。極度現實、貪財又怕死。骨子裡卻極度倔強,一旦決定要完成某件事,就會瘋狂拚命地完成。左莫是兩年前被無空劍門掌門順手救
回來,記憶全失,只有一張僵屍面的明顯特徵。之後他就成為無空劍門的外門弟子,兩年後成為一名靈植夫拜入施鳳容門下成內門弟子,跟施鳳容學習煉丹後煉制出
一品金烏丸震驚全東浮,在東浮試劍會上以築基期修為打敗凝脈期晃安,一戰成名。在東浮試劍會後以符陣打敗一群凝脈期修者,震驚天月界。而一切都成就皆因他
神識中的天妖蒲和墓碑。天血界被攻破,無空劍門急速擴張,左莫被派遣到荒木礁駐守,在一個時辰內打敗了烏風賊和出售金烏火,再次震驚修真界。後來妖軍殺到
荒木礁,左莫帶著公孫差和淳於成逃到小山界,繼續他的風騷人生之路。
B. 川端康成 的千紙鶴的簡介是
川端康成後期的作品與前期的一個很大不同是:前期主要描寫下層庶民的樸素愛情,反映人與人關系的非現實性,以及人的本質的孤獨性。後期則多以資產階級家庭為小說的舞台,通過上層男女老少之間、近親之間,乃至老人的變態心理,來描寫瞬息間的感覺、受壓抑的官能和頹廢的情緒,表現了沒落的心理和靡糜的生活,追求一種「忘境的美」,頹廢的美。也主是說,它用肉感的筆調寫病態的性愛,頌揚心靈與官能的狂熱,把社會的丑與人生的惡作為藝術的美來描寫,頹廢色彩是明顯而濃重的。這是川端小說的一種墮落。《千紙鶴》在這一方面更有代表性。
作者曾聲稱:「我的小說《千紙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心靈』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的。」(見《我在美麗的日本》)小說中作為人物之間的紐帶和展開故事情節的背景,頻繁地描寫了茶室、茶具以及茶會,因而人們初讀《千紙鶴》時,如果不仔細思考,往往會誤認為作者在贊美現在的茶道,其實作者意在批判。茶道和插花、相撲等一樣,作為一種傳統藝術,確實是美的,但是,在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保留傳統藝術的活動,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不為金錢所左右,蒙上一層銅臭氣。在表現傳統藝術的茶會背後,充滿了爾虞我詐;在雅緻的茶具上面,凝聚著醜行與罪惡。菊治的父親通過擺弄茶道,利用女人來安慰他那丑惡的靈魂;菊治的母親時常呆坐在茶室中,也是因為內心空虛、無所寄託;栗本近子從事茶道一行,並非為了傳統藝術,而只是想賺錢,雪子家為她組織了茶道小組,她便在背後操縱,企圖使菊治與雪子相結合。一個志野茶碗,本是一件精美、純潔的藝術品,而在傳世過程中卻不幸染上了人類的洗滌不掉的污垢。這一切都使作者傷感,企圖通過小說來否定現今的茶道,引起人們的警惕,希冀讓茶道這種古老的藝術返樸歸真,以擺脫目前的庸俗狀態。川端在小說中批判的,並非茶道藝術本身,而是利用茶道、並使之逐漸變得低級、庸俗的人,盡管這種批判是儲蓄的、蒼白的,軟弱無力的。《千紙鶴》中對栗本近子的心理變態,太田夫人內心的矛盾沖突,用細膩的筆調做了細致而深刻的描寫,把心靈與官能的狂熱作為頌揚的對象,把社會的丑與人生的惡作為藝術的美來描寫,表現出一種濃重的頹廢色彩。
C. 《千隻鶴》情節
作者曾聲稱:「我的小說《千紙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心靈』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的。」(見《我在美麗的日本》)小說中作為人物之間的紐帶和展開故事情節的背景,頻繁地描寫了茶室、茶具以及茶會,因而人們初讀《千紙鶴》時,如果不仔細思考,往往會誤認為作者在贊美現在的茶道,其實作者意在批判。茶道和插花、相撲等一樣,作為一種傳統藝術,確實是美的,但是,在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保留傳統藝術的活動,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不為金錢所左右,蒙上一層銅臭氣。在表現傳統藝術的茶會背後,充滿了爾虞我詐;在雅緻的茶具上面,凝聚著醜行與罪惡。菊治的父親通過擺弄茶道,利用女人來安慰他那丑惡的靈魂;菊治的母親時常呆坐在茶室中,也是因為內心空虛、無所寄託;栗本近子從事茶道一行,並非為了傳統藝術,而只是想賺錢,雪子家為她組織了茶道小組,她便在背後操縱,企圖使菊治與雪子相結合。一個志野茶碗,本是一件精美、純潔的藝術品,而在傳世過程中卻不幸染上了人類的洗滌不掉的污垢。這一切都使作者傷感,企圖通過小說來否定現今的茶道,引起人們的警惕,希冀讓茶道這種古老的藝術返樸歸真,以擺脫目前的庸俗狀態。川端在小說中批判的,並非茶道藝術本身,而是利用茶道、並使之逐漸變得低級、庸俗的人,盡管這種批判是儲蓄的、蒼白的,軟弱無力的。《千紙鶴》中對栗本近子的心理變態,太田夫人內心的矛盾沖突,用細膩的筆調做了細致而深刻的描寫,把心靈與官能的狂熱作為頌揚的對象,把社會的丑與人生的惡作為藝術的美來描寫,表現出一種濃重的頹廢色彩。
及其十分對不起,很早以前看過,忘的差不多了,只好在網上搜索了一下
夏目漱石《我是貓》、《哥兒》、《心》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千隻鶴》、《雪國》
村上春樹《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尋羊冒險記》、《舞!舞!舞!》、《海邊的卡夫卡》
E. 找一本小說,男主是軍人,女主送了一罐千紙鶴給男主,還在裡面每個都寫了字,男主不知道,在出任務時發現
是《遙望行止》吧,女主叫江瑤,男主叫陸行止
F. 《千紙鶴》txt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FxHj6uE5yLBCjFCExt113w
G. 川端康成,《千隻鶴》還是《千紙鶴》
川端康成寫的那個叫做《千隻鶴》
下面是簡介:
在川端康成的整個創作中,《千隻鶴》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這部作品從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創作的獨特風格。同時,《千隻鶴》也是一部十分復雜、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小說。
《千隻鶴》和《雪國》一樣,是曾長期在報紙上連載的作品。這部小說共五章:《千隻鶴》發表於1949年5月《時事讀物》別冊, 《森林的夕陽》發表於1949 年8 月《文藝春秋》別冊, 《志野彩陶》發表於1950年《小說公園》,《母親的口紅》發表於1950年11~12月的《小說公園》,《二重星》發表於1951年《文藝春秋》別冊。
H. 《千紙鶴》的作者是誰
是《千隻鶴》作者是川端康成
在川端康成的整個創作中,《千隻鶴》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這部作品從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創作的獨特風格.同時,《千隻鶴》也是一部十分復雜、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小說.《千隻鶴》表現了愛與道德的沖突,對日式風物與心理的刻畫細膩到極致,字里行間彷彿有潔白的千隻鶴在晚霞中翩翩飛舞.
附: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郁,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文學的陰影很深的底色.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 次)雜志.1924年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不是代》雜志,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手法純熟,渾然天成.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藝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亦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殺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川端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曾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勛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勛章等。
I. 千紙鶴txt全集下載
千紙鶴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千紙鶴
看了那篇《雨中的千紙鶴》,覺得很喜歡。
說不出為什麼,只是單純得喜歡,單純得不想去思考:為什麼會喜歡這樣的文章。
其實心裡是知道的,是因為千紙鶴。
又想起那段傻傻的日子、、、
說來也許難以相信,我竟然會在高三那個如此重要的時段去為一個女生折千紙鶴。
我不是一個手巧的人,所以不多的999隻千紙鶴,竟花了我近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改變許多,包括我的成績、狀態、心態、、、
其實我一直沒有告訴她,我為什麼不折夠一千隻
我只是想還有一隻留給她來折而已
如果只是我一個人在折
那麼折上一萬只也沒有用、、、
然而很可惜,當我在她生日那天把999隻千紙鶴裝在一個包包(是那種她喜歡的那種藍的包包)時,她愣了很久、、、
周圍的同學在起鬨,我和她是同桌。其實許多人早就看出來了點什麼,只是都不願說破而已。
後來她對我說,她真的很感動。
我明白,任何一個女孩都會感動---我覺得會
可是感動不代表感覺
這句話真的很經典、、……
別忘了採納喲
J. 川端康成的《千紙鶴》的簡介
在川端康成的整個創作中,《千隻鶴》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這部作品從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創作的獨特風格。同時,《千隻鶴》也是一部十分復雜、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小說。
《千隻鶴》和《雪國》一樣,是曾長期在報紙上連載的作品。這部小說共五章:《千隻鶴》發表於1949年5月《時事讀物》別冊, 《森林的夕陽》發表於1949 年8 月《文藝春秋》別冊, 《志野彩陶》發表於1950年《小說公園》,《母親的口紅》發表於1950年11~12月的《小說公園》,《二重星》發表於1951年《文藝春秋》別冊。
如果僅僅從情節上來看的話,這部小說寫的是不道德的亂倫。三谷菊治的父親是個著名的茶道師匠,他生前與一位叫千加子的女人有染,後來又鍾情於太田夫人,而且由於後者而疏遠了前者,但前者仍出入於三谷家。在三谷先生去世四年之後的一天,在千加子舉行的一次茶會上,太田夫人與菊治不期而遇,太田夫人思戀她的昔日情人三谷,竟移情於他的兒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這一不道德的愛,在圓覺寺附近的一家旅館過了一夜。後來太田夫人似乎出於負罪感的恐懼而自殺。太田夫人的女兒文子在代母謝罪和以後與菊治的接觸中又成為母親的分身,繼續對菊治作了「奉獻」。千加子原本要把她的一個女弟子雪子這位純潔的處女介紹給菊治,後來雪子渺無蹤影。最後只有那位左乳上長著巴掌大的黑痣而且長著毛成了中性人的千加子仍按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顯然這種以情節為線索的復述會使得讀者對川端這篇作品產生簡單化理解的導讀,進而對這些內容會產生令人反感、作嘔的感覺。如果僅以社會批評的方法來評判川端的這部作品自然除了對他的頹廢的批評、否定很難得出其他結論。
然而,川端康成是位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都很復雜的作家。《千隻鶴》也絕非僅用這種批評方法就能全面把握的作品。
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讀者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接受屏幕而見仁見智。比如說歐美的日本文學接受者對於作品中的文子摔碎志野茶碗這一小說的高潮的細節是這樣解讀的:「在北美的學生中把這一細節作為文子張揚個性來接受而進行闡釋的人很多:因為她認為自己是與母親不同的人,就必須斬斷母親的羈絆,讓把文子作為獨立的個人來對待,為此她才打碎了茶碗……」(註:鶴田欣也《川端康成の芸術》,國文學研究叢書,明治書院,第131頁。)
川端康成本人在1952年因《千隻鶴》和《山之音》獲藝術院獎時,曾在天皇面前陳述過對《千隻鶴》的思考:「小說中的一位姑娘手拿千隻鶴圖案包袱皮,因而題名為《千隻鶴》。自古以來,千隻鶴的模樣或圖案,這是日本美術工藝和服飾方面所喜歡使用的。這是日本美的一種象徵。從總體來說,可以稱作日本式的。作者的心底,彷彿有一種觀賞千隻鶴在晨空或暮色之中飛舞的憧憬。」(註:葉渭渠著《冷艷文士——川端康成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13頁。)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說辭《我在美麗的日本》中又作過這樣的表述:「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心靈』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的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
我們盡管不能完全把川端本人的話作為揭示這部作品主題的唯一定論而妨礙讀者各式各樣的解讀,但是,它畢竟為我們提供了把握這篇小說的切入點。不管對川端上述兩次談話會有多少紛繁的解釋,但是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這部作品是與日本傳統美有著密切關系的。但是,川端在作品裡不是對日本傳統美的簡單的褒揚,而是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介紹:
川端康成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輩為地方有名的富貴,家道中落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2歲喪父 ,3歲喪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郁、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也去世了,16時歲祖父亦亡,最後被接到外公家扶養,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續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孤獨的川端康成一邊拒絕現實中的熱量,一邊在文字的世界裡繪制著想像中熱量,那個時候他開始閱讀《源氏物語》,在他的一生中,這本書是另一個重大的影響,評價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語》。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還僅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體會到的感覺,他開始嘗試自己寫作。
16歲時,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於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來。於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內里的詩情,在這里也顯露了康成的創作才華的端倪。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慾望已經萌發。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石沉大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在1916年作為中學四年級生,在大皈《團欒》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小說《肩扛教師的靈柩》,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小說。《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對於立志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志向文學者,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贊。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志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後,由於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郁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後他為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郁,又藉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志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郁》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個鮮明的特徵。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郁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1924年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踏上社會,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他積極與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和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並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後來他公開表明他不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兒的氣質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憂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機會,偶遇巡迴藝人一行,與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對待,並說他是個好人,他便對她油然產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地,受人歧視和凌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中學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彼此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川端將這段經歷化為藝術,便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小說《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發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劇本《瘋狂的一頁》也被拍成電影,獲得贊譽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停留不前,其寫作風格從新感覺到新心理主義,又到意識流,1931年的《針、玻璃和霧》可以說是其中一個的代表,接下來,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佛教空、無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開始寫《雪國》連載,3年後出了單行本,並獲得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
1936年,川端康成因為對於戰爭的反抗而宣布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
1940年,川端康成參與成立日本文學會。
1941年受關東軍邀請訪問中國滿洲等地,訪問結束後他自費留在中國,並將妻子一同接到中國,兩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編輯了《滿洲各民族創作選集》。
1944年以《故園》等文章獲戰前日本最後一屆菊池寬獎。
1947年,歷經13年《雪國》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千隻鶴》開始連載,195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寫作《古都》,同年獲得文學勛章。
1968年10月17日,憑借《雪國》、《千羽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後55年第二位獲此獎項的東方人。當他在瑞典科學院領獎時朗誦了論文《美麗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這篇論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幾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詩詞,來抒發自己對於日本,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體驗。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