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趙瑗小傑小說免費閱讀

趙瑗小傑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時間: 2022-12-10 01:35:19

『壹』 宋孝宗趙眘是什麼時候被立為太子的

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滅北宋當時北宋皇室男子中,除了太上皇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為在外募兵勤王、得以逃脫被俘命運之外,其他人基本被一網打盡。而康王逃脫後,輾轉來到應天府(河南商丘),並在南京(商丘)文武官員大力支持下,於應天府(商丘)登基,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趙構重建的宋朝即「南宋」,他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

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趙瑗在三十三歲的時候,正式被授予「皇子」身份,改名趙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宋高宗詔告太天下,以皇子趙瑋為皇太子,改名趙眘。六月,宋高宗趙構以「倦勤」為名,舉行禪位大典,將皇位傳給了給養子、皇太子趙昚,自稱太上皇帝,退居德壽宮榮養。趙昚就是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繼位這一年,他三十六歲。

『貳』 宋朝多少年

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共傳18位皇帝,分別是:

一、宋太祖趙匡胤(北宋)

宋太祖 (927—976)即趙匡胤。宋朝創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 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攻滅荊南等南方割據政權,且在北方要地駐兵防守。又以杯酒釋兵 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縣長官。中央增設副相(參知政事),又使樞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財,以分相權。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藩鎮割據局面,但其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有較大影響。

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不僅盡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歲,在位十六年。

二、宋太宗趙炅

宋太宗趙炅(939—997)。太祖弟,初名匡義,後改光義,即位後,改名炅。他曾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為帝。繼承太祖各個擊破割據政權的方針,迫吳越王獻土歸降,又親征滅北漢,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在兩次對遼征戰失敗後,採取消極防守的方針。對內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科舉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編《太平御覽》等。他注重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統治晚期剝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順起義。他背棄了“金匱之盟”,費其弟光美為庶人後殺掉,又費其長子楚王元左為百姓。

宋太宗晚年政治大計循規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執政措施,還得從他的繼位說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後卻是他繼承了他哥哥的遺產。這一特殊的繼承結果對大宋朝的政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點甚至在太宗個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997年,病逝於汴京萬授殿,終年五十九歲。

三、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趙恆(968—1022),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後立為太子。統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間因勤於政事, 經濟發展,號稱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進犯澶州,真宗親征,澶淵之役訂城下之盟,開創納歲幣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質換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後期任用王欽 若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目的在於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

1022年病逝於忭京宮中延慶殿,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葬於永定陵。

四、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趙禎(1010—1063),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時只有十三歲,由章獻太後垂簾聽政,十餘年後親政,他的統治開始較為節儉。但對西夏戰爭屢敗,被迫以“歲賜” 銀、絹、茶妥協,對遼也以增納歲幣求和。土地兼並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雖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結果失敗。據《宋史》載,其母李氏生仁宗後,被劉德妃竊為己子,仁宗即位後,仍認劉後為生母,李氏臨死也沒敢母子相認。劉後死後,仁宗才知道內情,追封李氏為皇太後。後人根據這段歷史編寫了《狸貓換太子》。

北宋詩詞著名。蘇軾、蘇轍考中進士以後,宋仁宗看了他們的文章後,贊嘆不已,稱為子孫物色到了兩個宰相之才。而北宋時期,詩壇、詞壇、文壇最輝煌燦爛的時刻,基本都是在他在位時期。這一切,肯定與仁宗皇帝的仁慈、寬厚密切相關。

1063年,仁宗病逝於宮中福寧殿,終年五十四歲。

五、宋英宗趙曙

宋英宗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

英宗親政僅半個月,宰相韓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議請求有關部門討論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當時仁宗逝世已有14個月,英宗批示,等過了仁宗大祥再議,也就是待到滿24個月再說,這顯然是英宗為了減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態。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韓琦等再次提出這一議題,於是,英宗出詔將議案送至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討論。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18個月的論戰,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議”。

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

六、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趙頊,英宗長子。又名仲針,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圖一舉殲滅西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宋軍大破夏軍,佔領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後來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現。事後,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他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夏,惜壯志未酬,

神宗即位後,對北宋積貧積弱深感憂心,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振興北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元豐八年飲恨而歿,享年三十八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後,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七、宋哲宗趙煦

宋哲宗趙煦,原名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哲宗即位後,年僅九歲,由高太後執政,1093年,親政後,任用主張變法的大臣,對守舊派、中間派進行打擊。追貶司馬光,並將蘇轍等人流放到嶺南。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終止與西夏的談判,加強邊境防禦,屢敗西下,迫使其求和。

宋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由於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進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滅亡的禍患。宋哲宗的悲劇,在於他的理想與他的實際能力距離太大,他更多地像一個紙上談兵的人物,理論上有許多想法,但在實際運用上卻缺少變通和從權的能力,難以處理諸種復雜矛盾和關系。

在位15年,享年24歲。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葬於今天的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八、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1082—1135)。統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閹,貪污橫暴, 掠奪民財。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興木土、廣建宮觀庭院,設局搜刮奇花異石,稱“花石綱”。於京師築“艮岳”,勞民傷財,導致農民揭竿起義。宣和七年(1125年)傳位給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工於書畫,以花鳥畫和“瘦金書”書法名於世。書法初師薛稷,草書學黃庭堅。楷書瘦勁峻麗,有“屈鐵斷金”之譽,自成法度,世稱“瘦金體”。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後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九、宋欽宗趙桓(北宋末代皇帝)

宋欽宗趙桓(1100—1156)。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南下大舉入侵時,徽宗禪位於他,在位1年零2個月。為人優柔寡斷,反復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病死於燕京,終年57歲,葬於永獻陵(位於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

十、宋高宗趙構(南宋)

宋高宗趙構(1107—1187)。徽宗子。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於南京 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 權。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以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後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 條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韓世忠等三大將兵權,殺害岳飛。1161年,金帝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國策遭到強烈反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傳位於孝宗,自稱太上皇。

1187年,病逝與臨安宮中的德壽殿,終年八十一歲,葬於永思陵。著有《翰墨志》。

十一、宋孝宗趙昚

宋孝宗趙昚,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出生。六世祖為太祖趙匡胤的四子秦王德芳。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偁。由於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宗室中選擇繼承人。故宋高宗過繼了太祖七世孫作為養子,並立為太子。

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為和州防禦使,賜名趙瑗,改貴州防禦使。十二年(1142年)正月封普安郡王。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為皇子,改名趙瑋,進封建王。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眘。六月,高宗禪位,孝宗登基,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謚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肅清秦檜余黨,並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突襲大敗。

紹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孝宗逝於臨安重華殿。

十二、宋光宗趙惇

宋光宗趙惇(1147---1200)。1189---1194年在位。孝宗第三子。1162年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立為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受內禪。紹熙元年(1190),皇後李氏請立皇子嘉王趙擴為太子,孝宗不許,他惑李後言,疑孝宗有廢立意,從此不朝孝宗。五年,孝宗死後,稱疾不出執喪,朝中騷動。太皇太後吳氏用趙汝愚等所請,奉皇子嘉王即帝位,他被尊為太上皇。

慶元六年(1200年)春,由於光宗過於悶悶不樂就去世了,死後葬於永崇陵(今浙江紹興東南35里處寶山)。

十三、宋寧宗趙擴

宋寧宗趙擴,南宋第四代皇帝,年號慶元。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胄。趙、韓兩派斗爭激烈。宰相趙汝愚倡導理學,引薦朱熹,企圖組織韓侂胄參政。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這就是“慶元黨禁”。1202年,才宣布弛禁。寧宗還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封爵,大快人心,打擊了投降派。1206年,韓侂胄冒然北進而大敗,被楊皇後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與金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

1224年,死於宮中。在位三十年,終年五十七歲,葬用茂陵。

十四、宋理宗趙昀

宋理宗趙昀。寧宗養子。寧宗病死後,宰相史彌遠擁立其為帝,年號寶慶。理宗即位後,有史彌遠專政,他只沉湎於酒色,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彌遠亡,理宗親政。1234年與蒙古軍聯合滅金。理宗崇尚理學,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軍攻打鄂州,奸相賈似道稱臣納貢,劃長江為界國家敗亡之勢已成。

理宗死後的謚號是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根據周密《齊東野語》的記載,最初曾擬定“景”“淳”“成”“允”“禮”五字為備選廟號,最後定位“禮宗”,但有人說“禮宗”與金哀宗擬的謚號相同,便更名為“理宗”,人民認為根據理宗崇尚理學的實際出發,如此諧音也是名實相符。

1264年10月,理宗病死於臨安,在位40年,終年60歲,葬於永穆陵。

十五、宋度宗趙禥

宋度宗趙禥,榮王趙與丙子,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宋理宗沒有兒子,收其為養子,先後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為太子。理宗於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淳”。宋度宗智商低於正常人水平,他二十五歲即位,三十五歲就因酒色過度而身亡了。是歷史荒霪無道、昏庸無能的皇帝。他即位時,金朝已經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他卻將軍國大權交給奸臣賈似道執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綉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當時朝廷政治十分腐敗,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趙禥自己卻依舊窮途奢侈,荒霪無道,長期沉湎於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無可救葯,只有等著走向滅亡。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癸未日,度宗因酒色過度,死於臨安宮中的福寧殿,遺詔由太子趙顯繼位。同年八月己酉日,上謚號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廟號度宗。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壬午日,葬於永紹陵。

十六、宋恭帝趙顯

宋恭帝趙顯,度宗嫡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四歲的宋恭帝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年號德祐。由祖母謝太皇太後、母親全太後垂簾聽政,但軍國大權依然在賈似道之手。

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

十七、宋端宗趙昰

宋端宗趙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享年11歲,廟號端宗,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稱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廣州對開海面,「龍舟」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香港大嶼山)。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於幾個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十八、宋衛王趙昺

宋衛王趙昺,漢族,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歲。趙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軍攻佔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5歲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後(恭帝祖母謝太皇太後因身體不適,暫居臨安)。他與其兄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臣的擁護下南逃,蒙古軍隊統帥伯顏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斬草除根,便遣張弘范、李恆等人追擊。當時他被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官職,判泉州。

1276年夏,趙昰即位稱帝,是為宋端宗,繼續和趙昺南逃,在元軍的不斷追擊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趙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興。他在位時,以厓山(今廣東新會崖門)為據點,拜張世傑、陸秀夫為左右宰相,並起用張世傑抗元,陸秀夫整頓內政。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南宋最終還是於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滅亡。

『叄』 《柔福帝姬》txt全集下載

《柔福帝姬》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0X3Dw8FOfcOxBpZUePC7wg

提取碼:df9u

《柔福帝姬》是米蘭Lady創作的一部小說,主要講述了宋徽宗趙佶第二十女柔福帝姬趙瑗瑗與出使金營歸來的康王趙構的愛情故事。

『肆』 以透字開頭的詩句

1. 關於透字的詩句

2. 關於透的詩句
關於透字的詩句 1.迷茫透的 詩句
表達一個人迷茫無助,傷心的詩句:

1、《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2、《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3、《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是傷春時節。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表達一個人迷茫無助,傷心的語句:

1、一個人在迷茫的時候通常會去衡量自身的價值,但你無法找到價值的天秤在何處。

2、天總是陰著,現在已經起霧了,遠處什麼都看不清,彷彿是我的未來。迷茫,在這個時刻。

3、人這一輩子迷茫的時候很多,每次迷茫便是一次成長。

4、極力爬出一個泥潭,卻發現自己又處在一個更大的泥潭之中。

5、誰都是不會認命的,特別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但生活能讓你覺得迷茫。

更多表達一個人迷茫無助,傷心的句子:

1、默默地行走在別人的快樂邊緣,孤獨的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未來。

2、我們尋找的就是不在孤獨,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地方,生命中幸福的所在,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

3、從迷茫到成功,再由成功到迷茫,這已經是我無法了解的一種循環了。

4、每個人的世界裡是不是都很迷茫地看著雪花的飄舞呢?每個人的靈魂都有一個缺口,所以我們不斷地尋找,人生本就是個尋找的過程,這其中有甜有苦,有孤獨,有無奈。

5、希望也會帶來失望,你找到了,可能他已經走在了別人的路途,彼此錯過,留下失望的陰影——終生遺憾。

6、選擇只有一次,選錯了,也只能走下去。

7、人生就是在的迷茫中掙脫,又將迎來新的迷茫,要求我們繼續掙脫。

8、總是會在臨時變卦,那時我將默默的低著頭走開,默默的流著淚穿過人群的嘲諷。

9、身處迷茫,我們看不清人生前方的路,即使看清了也恐懼不確定。傷感的句子

10、迷茫是不分卑微高貴的,迷茫是不分失敗成功的。它們唯有的區別,前者因它沮喪,後者以它為力量。
2.關於敏字的詩句
《謝人惠端溪硯》齊己

端人鑿斷碧溪潯,善價爭教惜萬金。

礱琢已曾經敏手,研磨終見透堅心。

安排得主難移動,含貯隨時任淺深。

保重更求裝鈿匣,閑將濡染寄知音。

《贈鄭十八賁》杜甫

溫溫士君子,令我懷抱盡。

靈芝冠眾芳,安得闕親近。

遭亂意不歸,竄身跡非隱。

細人尚姑息,吾子色愈謹。

高懷見物理,識者安肯哂。

卑飛欲何待,捷徑應未忍。

示我百篇文,詩家一標准。

羈離交屈宋,牢落值顏閔。

水陸迷畏途,葯餌駐修軫。

古人日以遠,青史字不泯。

步趾詠唐虞,追隨飯葵堇。

數杯資好事,異味煩縣尹。

心雖在朝謁,力與願矛盾。

抱病排金門,衰容豈為敏。

《不見》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左車二章》顧況

左車有慶,萬人猶病。

曷可去之,於黨孔盛。

敏爾之生,胡為波迸。

左車有赫,萬人毒螫。

曷可去之,於黨孔碩。

敏爾之生,胡為草戚。

《奉和襲美添漁具五篇•背蓬》陸龜蒙

敏手劈江筠,隨身織煙殼。

沙禽固不知,釣伴猶初覺。

閑從翠微拂,靜唱滄浪濯。

見說萬山潭,漁童盡能學。

《和登會稽山》孫逖

稽山碧湖上,勢入東溟盡。

煙景晝清明,九峰爭隱嶙。

望中厭朱紱,俗內探玄牝。

野老聽鳴騶,山童擁行軫。

仙花寒未落,古蔓柔堪引。

竹澗入山多,松崖向天近。

雲從海天去,日就江村隕。

能賦丘嘗聞,和歌參不敏。

冥搜信沖漠,多士期標准。

願奉濯纓心,長謠反招隱。

《送蔣尚書居守東都》錢起

鳳輦幸秦久,周人徯帝情。

若非君敏德,誰鎮洛陽城。

前席命才彥,舉朝推令名。

綸言動北斗,職事守東京。

鄭履下天去,蘧輪滿路聲。

出關秋樹直,對闕遠山明。

肅肅保厘處,水流宮苑清。

長安日西笑,朝夕袞衣迎。

《奉和峽州孫舍人肇荊南重圍中
3.關於字的古詩詞
七絕

漢字

魅環宇宙載風雲

力透萬年盡國魂

語潤民風真善美

文旋山海演紅塵

贊漢字

汪竹柏

中華漢字,生動形象。傳播文明,蓋世無雙。

連綴成句,頓挫抑揚。書法字體,各具特長。

篆書隸書,古色古香。行書流暢,正楷端莊。

狂草奔放,鳳舞龍翔。對聯形式,漢字獨創。

左右工整,能簡能祥。即便言志,又供觀賞。

草書歌行 李白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石鼓歌 韓愈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搜於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婩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七絕

漢字

魅環宇宙載風雲

力透萬年盡國魂

語潤民風真善美

文旋山海演紅塵

橫平豎直顯功力,

一字多義添神秘。

奧妙皆在「六書」中,

浩繁體現「形音義」。

七言絕句

零星可比熾日華,

字若珠璣句無瑕。

拋珠盾玉攬溫煦,

詩意娓娓仁韻達。

橫平豎直顯功力,

一字多義添神秘。

奧妙皆在「六書」中,

浩繁體現「形音義」。
4.關於「酥胸」的古詩詞有哪些
1、《系裙腰》

年代:宋作者:歐陽修

水軒檐幕透薰風。銀塘外、柳煙濃。方床遍展魚鱗簟,碧紗籠。小墀面、對芙蓉。玉人共處霜鴛枕,和嬌困、睡朦朧。起來意懶含羞態,汗香融。系裙腰,映酥胸。

2、《好女兒·粉淚一行行》

年代:宋作者:黃庭堅

粉淚一行行。啼破曉來妝。懶系酥胸羅帶,羞見綉鴛鴦。

擬待不思量。怎奈向、目下凄惶。假饒來後,教人見了,卻去何妨。

3、《鷓鴣天·樓外雲山千萬重》

年代:宋作者:劉過

樓外雲山千萬重。畫眉人隔小簾櫳。風垂舞柳春猶淺,雪點酥胸暖未融。攜手處,又相逢。夜闌心事與郎同。一杯自勸羔兒酒,十幅銷金暖帳籠。

4、《虞美人·花心定有何人捻》

年代:宋作者:劉辰翁

花心定有何人捻。暈暈如嬌靨。一痕明月老春宵。正似酥胸潮臉、不曾銷。當年掌上開元寶。半是楊妃爪。若教此掏到痴人。任是高牆無路、蝶翻身。

5、《浣溪沙》

年代:宋作者:呂渭老

微綻櫻桃一顆紅。斷腸聲里唱玲瓏。輕羅小扇掩酥胸。惹鬢蛛絲新有喜,窺窗月彩舊相從。清宵一醉許誰同。

6、《減字木蘭花·舞鬟娟好》

年代:宋作者:黃庭堅

舞鬟娟好。白發黃花帽。醉任旁觀嘲潦倒。扶老偏宜年小。舞回臉玉胸酥。纏頭一斛明珠。日日梁州薄媚,年年金菊茱萸。
5.形容寂寥的詩句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無題(唐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除夜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6.宋代有關淺凝半夏的詩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五絕·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詞·醉花陰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注釋】 ①瑞腦:龍腦香。②金獸:獸形銅香爐。

③紗廚:有紗帳的小床。【評解】 這是一首著名的重陽詞。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 客觀環境和人物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 詠節令,「半夜涼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下片「簾卷西風」兩句,千古艷傳;不惟句意秀穎,且以「東籬」、「暗香」,為「黃花」預作照應,有水到渠成之妙。

【集評】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語亦婦人所難到也。伊士珍《琅嬛記》:易安作此詞,明誠嘆絕,苦思求勝之,乃忘寢食三日夜,得十 五闋,雜易安作以示陸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絕佳。柴虎臣《古今詞論》:語情則紅雨飛愁,黃花比瘦,可謂雅暢。

陳廷焯《白雨齋詞 話》:深情苦調,元人詞曲往往宗之。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情深詞苦,古今共賞。

起言永晝無聊之情景,次言重 陽佳節之感人。換頭,言向晚把酒。

著末,因花瘦而觸及己瘦,傷感之至。尤妙在「莫 道」二字喚起,與方回之「試問閑愁知幾許」句,正同妙也。

詞·聲聲慢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注釋】 ①將息:將養休息。②怎生:怎樣,怎麼。

③這次第:這一連串的情況。【評解】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

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詞一氣貫注,著意 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 文「點點滴滴」又前後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盪不安的心境。

全詞 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集評】 羅大經《鶴林玉露》:起頭連疊七字,以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

楊慎《詞品》:宋人中填詞,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不獨 爭雄於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

張端義《貴耳集》: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 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後疊又雲「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

更有一奇字雲:「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許第二人押。婦人有此文筆,殆間氣也。

徐釚《詞苑叢談》: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劉體仁《七頌堂隨筆》: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雅,不 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

周濟《介存齋詞選序論》:李易安之「凄凄慘慘戚戚」,三疊韻,六雙聲,是鍛煉 出來,非偶然拈得也。許昂霄《詞綜偶評》:易安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殆不可解。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後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陸鎣《問花樓詞話》:《聲聲慢》一詞,頓挫凄絕。

吳灝《歷朝名媛詩詞》:易安以詞專長,揮灑俊逸,亦能琢煉。其《聲聲慢》一闋,其佳處在後又下「點點滴滴」四字,與前照應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筆力,本自矯 拔,詞家少有,庶幾蘇、辛之亞。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李易安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上十四疊字,則出奇制勝,真匪夷所思矣。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那種煢獨恓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關於透的詩句 1.形容「透明」的詩句有哪些
1、塞下景荒涼,淡薄秋光,金風淅淅透衣裳 —— 明 · 朱栴《浪淘沙·秋》

2、自雲參透元宮事,已見三花頂上飄 —— 明 · 王問《楊山人尋仙歌》

3、靈砂沁透白玉腕,細看每將羅袖卷 —— 明 · 張羽《守宮詞》

4、映日初花隔檻明,春風裊裊透寒輕 —— 明 · 沈氏《早春憶外》

5、書聲隔篁竹,荷氣透絺衣 —— 明 · 張祥鳶《初夏曉起》

6、翡翠簾疏不蔽風,新涼初透碧紗櫳 —— 明 · 趙瑗妾《秋思》

7、淡月透疏欞,流螢度深竹 —— 明 · 方孝孺《宿夾江寺》

8、鴉雛夜宿迷濛柳,斗帳燒燈蠟光透 —— 明 · 張璨《洞房曲》

9、島間月色明珠樹,洞里丹光透玉扉 —— 明 · 明肅靖王《步虛詞(二首)》

10、觚稜月上晚嵐空,影透房櫳冷帳中 —— 明 · 朱讓栩《擬古宮詞一百首其一》

11、水埋高渚脊,雲透遠峰頭 —— 明 · 李元昭《春雨閑居》

12、色境透關過,總是平穩地 —— 明 · 王履《宿玉女峰》

13、鼻息沖開刀兩刃,目光射透甲三重 —— 明 · 湯胤績《題謝衛同鍾馗移家圖》

14、方仞雲峰護一山,九天風露透衣寒 —— 明 · 李穎《登大半山》

15、寒峰獨透千層雪,野水雙勾一抹雲 —— 明 · 唵囕香公《峽山曉起》
2.關於朦朧的詩句
1.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2.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紅樓夢》

3.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凍梅花。《浣溪沙》

4. 含詞未吐,氣若幽蘭。《洛神賦》

5.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僚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詩經·月出》

6.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孔雀東南飛》

7.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蒹葭》

8.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陶淵明

9.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文心雕龍》

10.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有關朦朧美的定義:

朦朧美是指美麗並不完全顯露出來,讓人有種看不透、摸不著的感覺。就猶如「猶抱琵琶半遮面」「欲拒還迎」的那種感覺,讓有產生遐想。其對象形象模糊,概念不確定,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朦朧含蓄的美。其特徵是用某種朦朧模糊而含蓄的形式來表現多義性的內容,使欣賞者在欣賞中通過猜測、想像和意會,才能獲得某種審美享受。
3.人心難測心涼透的句子
人心難測,海水難量。

—— 明代文學家 凌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這兩句大意是:人心就像海水一樣難以測量。

這兩句以海水的難量比喻人心的難測,十分恰切。「人心莫測」是剝削階級爾虞我詐的表現,也是舊社會世態炎涼的寫照。

這一糞名句反映了舊社會正直知識分子的處境及他們對世風的抨擊。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人心難測名言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面:臉面,容貌。

這兩句大意是:人心的不同,好像人的面貌千差萬別一樣。這個名句以形象的比喻,揭示出人和人之間無論品行、性格、思想、感情往往存在著重大的差異。

可用於形容或感嘆遇到同一件事情,人們的反應和表現千差萬別,難以預料。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

——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世途旦復旦,人情玄又玄。—— 南北朝文學家 庾信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 唐代詩人 白居易 《天可度》唐·白居易《天可度》。度(ó奪):估量。

這兩句大意是:天之大,地之廣,尚能測量;惟有人心難以猜測,難以預防。《天可度》是一首抨擊封建社會世道險惡、人心難測的詩。

詩人說:天可量,地也可量,唯有人心難以測量。因為社會上口蜜腹劍、笑中藏刀的人太多了,以至於「唯有人心相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

這大約是詩人飽經磨難後的總結吧!此名句語言淺近,卻一語擊中要害。用以抨擊剝削階級的虛偽、奸詐和世風不正,十分恰切。

唯有人心相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 唐代詩人 白居易 《天可度》 關於人心難測的名言見唐·白居易《天可度》。

這兩句大意是:人雖然近在咫尺,但他在想什麼,誰也難以猜料。詩人認為「海底魚兮天上鳥,高可射兮深可釣」,這些都好辦。

唯有人心難以猜測,雖近在咫尺,也搞不清他在想些什麼,實在難以對付。這是作者的經驗之談,在舊社會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唐代詩人 白居易。
4.人心難測心涼透的句子
人心難測,海水難量。—— 明代文學家 凌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這兩句大意是:人心就像海水一樣難以測量。這兩句以海水的難量比喻人心的難測,十分恰切。「人心莫測」是剝削階級爾虞我詐的表現,也是舊社會世態炎涼的寫照。這一糞名句反映了舊社會正直知識分子的處境及他們對世風的抨擊。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人心難測名言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面:臉面,容貌。這兩句大意是:人心的不同,好像人的面貌千差萬別一樣。這個名句以形象的比喻,揭示出人和人之間無論品行、性格、思想、感情往往存在著重大的差異。可用於形容或感嘆遇到同一件事情,人們的反應和表現千差萬別,難以預料。

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

世途旦復旦,人情玄又玄。—— 南北朝文學家 庾信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唐代詩人 白居易 《天可度》

唐·白居易《天可度》。度(ó奪):估量。這兩句大意是:天之大,地之廣,尚能測量;惟有人心難以猜測,難以預防。《天可度》是一首抨擊封建社會世道險惡、人心難測的詩。詩人說:天可量,地也可量,唯有人心難以測量。因為社會上口蜜腹劍、笑中藏刀的人太多了,以至於「唯有人心相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這大約是詩人飽經磨難後的總結吧!此名句語言淺近,卻一語擊中要害。用以抨擊剝削階級的虛偽、奸詐和世風不正,十分恰切。

唯有人心相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 唐代詩人 白居易 《天可度》 關於人心難測的名言

見唐·白居易《天可度》。這兩句大意是:人雖然近在咫尺,但他在想什麼,誰也難以猜料。詩人認為「海底魚兮天上鳥,高可射兮深可釣」,這些都好辦。唯有人心難以猜測,雖近在咫尺,也搞不清他在想些什麼,實在難以對付。這是作者的經驗之談,在舊社會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唐代詩人 白居易
5.有關勸人看得透想得開的詩詞求這方面的詩詞
《自遣 》 唐 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游山西村》 陸 游的 裡面的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算是安慰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將進酒 》 李白 的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也是想的通透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還有我覺得最最看的開的 心裡真正放下了的一首還是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似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體會這首詩 我是真正覺得看的通透

『伍』 《柔福帝姬》最新txt全集下載

《柔福帝姬 》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0X3Dw8FOfcOxBpZUePC7wg

提取碼:df9u

《柔福帝姬》是米蘭Lady創作的一部小說,主要講述了宋徽宗趙佶第二十女柔福帝姬趙瑗瑗與出使金營歸來的康王趙構的愛情故事。

『陸』 歷史上第一個謚號擁有者是誰

第一人應該是周恭王

謚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謚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謚。但是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謚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說法現在得到廣泛認同。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謚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謚號。

西漢:

高帝——謚號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後歷代王朝始祖多以「高」為謚
惠帝——謚號『柔質慈民曰惠』
文帝——謚號『慈惠愛民曰文』
景帝——謚號『布義行剛曰景』
武帝——謚號『威強睿德曰武』
昭帝——謚號『聖聞周達曰昭』
宣帝——謚號『聖善周聞曰宣』
元帝——謚號『行義悅民曰元』
成帝——謚號『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謚號『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謚號『布綱治紀曰平』

東漢:

光武帝——謚號:「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
明帝——謚號:「照臨四方曰明」
章帝——謚號:「溫克令儀曰章」
和帝——謚號:「不剛不柔曰和」
殤帝——謚號:「短折不成曰殤」
安帝——謚號:「寬容和平曰安」
順帝——謚號:「慈和篃服曰順」
沖帝——謚號:「幼少在位曰沖」
質帝——謚號:「忠正無邪曰質」
桓帝——謚號:「克敵服遠曰桓」
靈帝——謚號:「亂而不損曰靈」
獻帝——謚號:「聰明睿智曰獻」

魏武帝 曹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奐

蜀漢:

漢昭烈帝 劉備
漢後主 劉禪

吳:

長沙桓王 孫策
吳大帝 孫權
吳廢帝 孫亮
吳景帝 孫休
吳末帝 孫皓

晉朝

西晉:

宣帝 司馬懿
景帝 司馬師
文帝 司馬昭
武帝 司馬炎
惠帝 司馬衷
懷帝 司馬熾
愍帝 司馬鄴

東晉:

元帝 司馬睿
明帝 司馬紹
成帝 司馬衍
康帝 司馬岳
穆帝 司馬聃
哀帝 司馬丕
海西公 司馬奕
簡文帝 司馬昱
孝武帝 司馬曜
安帝 司馬德宗
恭帝 司馬德文

十六國

成漢: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漢)昭文帝 李壽
(漢)末主 李勢

漢(前趙):
(漢)光文帝 劉淵
(漢)昭武帝 劉聰
(漢)隱帝 劉粲

後趙:

明帝 石勒
海陽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義陽王 石世
新興王 石尊

前涼:
武公(明王) 張軌
元公 張實
成王 張茂
忠成公(文王) 張駿
敬烈公(桓王) 張重華
哀公 張耀靈
威王 張祚
敬悼公(沖王) 張玄靚
悼公 張天錫

後涼:
懿武帝 呂光
隱王 呂紹
靈帝 呂纂
建康公 呂隆

西涼:
武昭王 李暠

南涼:
武王 禿發烏孤
康王 禿發利鹿孤
景王 禿發傉檀

北涼:
建康公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犍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後燕 :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寶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沖

北燕 :
惠懿帝 高雲
文成帝 馮跋
昭成帝 馮弘

南燕:
獻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夏:
武烈帝 赫連勃勃
平原王 赫連昌
昌定王 赫連定

前秦:

景明帝 苻健
厲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堅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後秦
武昭帝 姚萇
文桓帝 姚興
末主 姚泓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乾歸
文昭王 乞伏熾盤
末主 乞伏慕末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閔

代國:

平文帝 拓跋鬱律
惠帝 拓跋賀傉
煬帝 拓跋紇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宋:
武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文帝 劉義隆
太子 劉劭
孝武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明帝 劉彧
後廢帝 劉昱
順帝 劉淮

齊:

高帝 蕭道成
武帝 蕭賾
鬱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明帝 蕭鸞
東昏侯 蕭寶卷
和帝 蕭寶融

梁:
武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簡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元帝 蕭繹
閔帝 蕭淵明
敬帝 蕭方智
宣帝 蕭言
明帝 蕭巋
後主 蕭琮

陳:
武帝 陳霸先
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宣帝 陳頊
後主 陳叔寶

北朝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燾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獻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詡
幼主 元釗
孝庄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節閔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東魏:

孝靜帝 元善見

西魏:
文帝 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帝 拓跋廓

北齊:
文宣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後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恆
范陽王 高紹義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閔帝 宇文覺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贇
靜帝 宇文衍

隋:

隋文帝 楊堅
隋煬帝 楊廣
隋恭帝 楊侑
隋秦王 楊浩
隋越王 楊侗

唐:

高 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 淵
太 宗 文武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
高 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李 治
中 宗 大和聖昭孝皇帝 李 顯
睿 宗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 旦
大 周 聖神皇帝 武 曌
殤 宗 李重茂
玄 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肅 宗 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李 亨
代 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 豫
德 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 適
順 宗 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 李 誦
憲 宗 聖神章武孝皇帝 李 純
穆 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 李 恆
敬 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 湛
文 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 李 昂
武 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李 炎
宣 宗 聖武獻文孝皇帝 李 忱
懿 宗 昭聖恭惠孝皇帝 李 漼
僖 宗 惠聖恭定孝皇帝 李 儇
昭 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 李 曄
哀皇帝 李 柷

南詔

渤海國:
渤海高王 大祚榮
渤海武王 大武藝
渤海文王 大欽茂
大元義
渤海成王 大華興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義
渤海簡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錫
大瑋瑎
大諲撰

五代十國

五代:

後梁:
太祖 朱溫
末帝 朱瑱

後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閔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

後晉: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貴

後漢:
高祖 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

後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榮
恭帝 柴宗訓

十國

吳越:

太祖 錢鏐
世宗 錢元瓘
成宗 錢弘佐
忠遜王 錢弘倧
忠懿王 錢弘俶

閩國:

太祖 王審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鈞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荊南:
武信王 高季興
文獻王 高從誨
貞懿王 高寶融
荊南侍中 高保勖
荊南侍中 高繼沖

楚國:

武穆王 馬殷
衡陽王 馬希聲
文昭王 馬希范
廢王 馬希廣
恭孝王 馬希萼
馬希崇

吳國:

太祖 楊行密
烈宗 楊渥
高祖 楊渭
睿帝 楊溥

南唐: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後主 李煜

南漢:

高祖 劉岩
殤帝 劉玢
中宗 劉晟
後主 劉鋹

北漢:

世祖 劉旻
睿宗 劉鈞
少主 劉繼恩
英武帝 劉繼元

前蜀:

高祖 王建
後主 王衍

後蜀:

高祖 孟知祥
後主 孟昶

宋:

北宋:
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趙匡胤
太宗 神功聖德文武皇帝 趙匡義, 趙光義, 趙炅
真宗 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趙德昌, 趙元休, 趙元侃, 趙恆
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趙受益, 趙禎
英宗 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趙宗實,趙曙
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趙仲針, 趙頊
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趙佣, 趙煦
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趙佶
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趙亶,
趙烜, 趙桓

南宋: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伯琮, 趙瑗, 趙瑋, 趙昚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敦
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與莒, 趙貴誠,趙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孟啟,趙孜,趙禥
恭宗 孝恭懿聖皇帝 趙顯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趙昰
幼主 趙昺

遼代: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後 述律平(太後稱制)
遼東丹王 耶律倍
遼太宗 耶律德光
遼世宗 耶律阮
遼穆宗 耶律璟
遼景宗 耶律賢
遼蕭太後 蕭綽(蕭撒葛只)
遼聖宗 耶律隆緒
遼興宗 耶律宗真
遼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西夏:

太祖 李繼遷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諒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順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純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 完顏晟
金熙宗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金世宗 完顏雍
金章宗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永濟
金宣宗 完顏珣
金哀宗 宛顏守緒
金末帝 完顏承麟

元:
元太祖 鐵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監國)
元太宗 窩闊台
馬乃真後 (稱制)
元定宗 貴由
海迷失後 (稱制)
元憲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禪汗)
元成宗 鐵穆耳 (完澤篤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普顏篤汗)
元英宗 碩德八剌 (格堅汗)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圖帖睦爾 (札牙篤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寧宗 懿璘質班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元惠宗)(烏哈圖汗)

明:
明太祖 朱元璋,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明惠帝 朱允炆,
明成祖 朱棣,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熾,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明宣宗 朱瞻基,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明英宗 朱祁鎮,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明代宗 朱祁鈺,恭仁康定景皇帝
明憲宗 朱見深,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明孝宗 朱佑樘,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武宗 朱厚照,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明世宗 朱厚熜,欽天履命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明穆宗 朱載垕,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宏孝庄皇帝
明神宗 朱翊鈞,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明光宗 朱常洛,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明熹宗 朱由校,達天禪道敦孝篤友張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明思宗 朱由檢,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清太祖天命(努爾哈赤):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廟號太祖
清太宗天聰(皇太極):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廟號太宗(崇德)
清世祖順治(福臨):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宏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廟號世祖
清聖祖康熙(玄燁):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廟號聖祖
清世宗雍正(胤禎):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廟號世宗
清高宗乾隆(弘歷):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廟號高宗
清仁宗嘉慶(顒琰):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光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廟號仁宗
清宣宗道光(旻寧):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廟號
清宣宗咸豐(奕詝):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 廟號
清文宗同治(載淳):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廟號
清穆宗光緒(載湉):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廟號德宗

『柒』 宋高宗時期大家說的東、西二府是指什麼

紹興五年五月,大臣趙鼎建議應在宮中建立書院,趙瑗和趙璩加強培養。宋高宗為此修建了「資善堂」,聘請徽猷閣待制范沖和起居郎朱震為宮廷教師。兩個孩子的學習都很認真,接受了系統正規的良好教育。紹興十年(1140),岳飛奉詔班師後,提出「正國本以安人心」的建議,趙鼎也提出議立皇子一事,均遭宋高宗訓斥。兩年後,十五歲的趙瑗加檢校少保,封普安郡王,按照慣例,他出宮住進王府。而這時的趙璩,獨居禁中,封吳國公。三年後,趙璩晉封為思平郡王,同樣搬進自己的府第,時人稱為東、西二府。

『捌』 《說岳全傳》是人物傳記還是小說

《說岳全傳》是清人錢彩寫的,他以 歷史 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作為題材,綜合和整理了六七百年在中國民間關於岳飛英勇事跡的傳說,寫成了這部章回體的 歷史 小說,並不是人物傳記。

像《楊家府演義》《說岳全傳》等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多有很強的傳奇色彩,而且多以忠奸斗爭為主線。《楊家府演義》寫了楊繼業子孫五代忠君報國的感人故事,《說岳全傳》則贊頌了岳飛精忠報國的崇高精神,除了這些正面人物,我們也會王欽、潘仁美、秦檜等這些權臣奸相的陰險毒辣、賣國求榮的嘴臉印象深刻。

其實,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僅 歷史 演義、英雄傳奇等以重大題材為內容的小說如此,即便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世情小說,也非常重視人物形象的道德評價問題。

「三言」「二拍」中的許多作品描寫了明代商人生活,描寫了一批忠厚、正直、恪守信義、樂於助人的商賈,同時,也刻畫了一群見利忘義、奸詐刻薄的小人形象。

我對岳飛的啟蒙認知,還是靠聽劉蘭芳先生播講的《岳飛傳》,而裡面最喜愛的人物便是牛皋,這個魯莽的漢子,心直口快,純朴忠厚,是非觀念強,講義氣。他就是三國里的張飛、水滸里的李逵,遇見不合理的事情,他敢罵、敢反抗。

在岳飛槍挑小梁王後,牛皋第一個忍受不了奸臣的迫害,要岳飛殺進城去奪去皇位,後來,他又賭氣說:「等他們兵馬趕來時,手也不要動,伸長了頸脖子,等他砍了就是。」

牛皋,就是這樣一位不一樣的煙火。他心中充滿著自由的理想,不願和虛偽狡詐之人打交道。書中的四十五回里,當岳飛叫他到韓世忠那裡去下書時,他就是不幹。他說:「大哥,我們在此安安逸逸自由自在不好,管他娘什麼閑事,我不去!」

非常明顯,《說岳全傳》是一部章回體小說。

裡面有很多演繹成分在內,它不具備人物傳記的嚴謹性。

小說中也存在很多常識性BUG,所以它只是帶有濃重故事色彩的小說,並非人物傳記。

無論用哪一種標准,《說岳全傳》都只能算是一種文學創作,而絕不能稱之為關於岳飛的人物傳記。

並且,就算作為小說,這部書也不是像《三國演義 》那種嚴肅的 歷史 小說,更像《封神演義》那樣的神魔小說。

岳飛在 歷史 上獲得民族英雄的稱號,是由一系列的事件巧合而成,這中間當然有對岳飛的神化。

歷史 上的岳飛,只是宋金戰爭中的一位重要的將領,並且是不是這場戰爭中最重要的一位將領仍然是值得商榷的。在當時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並稱為「中興四將」,但是,在生前岳飛無論是軍階還是資歷,都是最低的一個。

岳飛相比其他三人,留下的事跡最多,名聲最大,這主要是因為他是被當時南宋政權處死的。如果處死之後,沒有後來的宋孝宗對岳飛的平反,岳飛大約也只是 歷史 上一位普通的將領,不會在 歷史 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岳飛被殺有兩大原因,一是反對當時南宋政權的和金國議和的政策,另外就是上書要當時的宋高宗趙構立其養子趙瑗為太子,引發了趙構的嚴重不滿,這是他最終被害的重要原因。

如果說岳飛被害是因為朝廷中主和派佔了上風,而後來的平反也是主戰爭派的意見佔了上風的一個結果,就在岳飛平反之後,秦檜也有岳飛類似的經歷,宋寧宗北伐時,將秦檜的謚號改為謬丑,後來又想議和了,又再將秦檜的謚號改回之前高宗時定下的「忠獻」,可見 歷史 從來沒有蓋棺定論之說。一切不過是政治對 歷史 的利用。

想想看,作為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干預皇家立儲的事情,確實是犯了古代政治的大忌,特別是這個趙璦並非皇帝趙構的親子的情況下,岳飛此舉不能不說有軍人干政的嫌疑。

宋朝的軍制,像岳飛這樣級別的將領,最終都要回樞密院任職,假如皇位都是由岳飛指定的,這樣岳飛是不是就像一個前朝的權臣的樣子,再現一次「陳橋兵變」,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從皇家的角度,岳飛確實犯錯了,這毋庸置疑。

岳飛取得的軍事成就,大約可以和清朝的曾國藩相當,但是曾國藩絕對不敢將自己的軍隊稱之為什麼「曾家軍」,也絕對不敢上書皇帝或者老佛爺,提議立哪個阿哥為太子,可見岳飛被殺,和他在政治上的幼稚有關,從皇家的角度,絕不是什麼冤案。也絕不是忠奸斗爭那麼簡單。

至於後來給岳飛平反,只不過是後來主戰的韓侂胄做了宰相,要和金國開戰,給岳飛平反可以提振軍民士氣。

岳飛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史料留存,並被演繹出這樣多的故事,就全賴這次平反,他的孫子岳珂,編了一部叫《金佗粹編》的書,這本書就是為岳飛洗刷冤情而作,書中除了收錄了岳飛的奏摺詩賦等資料,也有岳珂對岳飛生平的記錄。

幾乎可以肯定,岳珂在書中一定少不了對岳飛的美化和誇張,而這些素材就成了構成小說《說岳全傳》主要背景。

在清朝那個「文字獄」高發的年代,其實這是一本影射之書和反抗之書。

如果我們知道書中金國和清朝的這種延續關系,就可以看出書中有關宋金戰爭的描寫就是當時的民族矛盾的一種體現。

作者錢彩大約生活在清朝康熙至雍正之間,生卒年月不詳。

清軍入關,當時的漢族士子肯定充滿著亡國之痛的,《說岳全傳》之所以在那個時代得到出版,是由特殊的 歷史 條件促成的。到了雍正和乾隆年間,清朝的統治已經穩定,階級矛盾替代了民族矛盾,這時候岳飛的「精忠報國」的精神是可以為統治者接受的,這和南宋後來為岳飛平反的原因一樣,假如這本書出版於清軍剛進關之時,無論錢彩還是金豐,大約都是要被誅滅九族的。

在 歷史 上籍籍無名的錢彩,估計也就是一個終生不得志的讀書人,寫作《說岳全傳》,大約就是表達自己的一種不滿,說實話,這是一本充滿抄襲和拼湊的書,並沒有多少文學價值,完全可以算當時的橫店神劇,之所以能夠廣泛地流傳,就是因為近代以來這個民族積貧積弱的狀態,每當遇到外部的危機時,岳飛的精神仍然有效。

事情正是這樣,當新的外部威脅來到時,先前的入侵者變成了「我們」的一部分,先前抵抗入侵者的那種精神,就仍然有可供借鑒之處,這就是岳飛精神永遠不會過時的原因!只要還有外來的威脅,他就永遠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民族英雄!

『玖』 當年宋朝的國度在哪(楊家將那一代)

開封【概述】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時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雖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北方鄰國,先於1127年使徽、欽二宗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戰中亡於蒙古。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北宋歷史】

立國之初

宋太祖趙匡胤像宋朝開國皇帝是趙匡胤,廟號太祖。他本來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由於戰功卓著,成為了後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後,繼位的恭帝年幼,趙匡胤於是有了稱帝的野心。顯德七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製造遼國進攻的假情報,當時的宰相范質急令趙匡胤率軍北上御敵。正月初三,趙匡胤抵達陳橋驛,當日夜裡他酣睡之時,被手下軍隊黃袍加身,三呼萬歲,擁戴為天子。後周官僚得知後已知無力回天,只得面對現實。周恭帝被迫遜位。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與開寶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前後兩次「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地方資源狹少,最終讓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敗。

宋太宗趙光義像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宋太祖弟趙光義即位,廟號太宗。太宗穩固統治地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滿,下令進攻燕京。結果在高粱河遭遇慘敗。此役之後,宋朝的戰略便轉為被動。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結果又敗,著名的大將楊業也在此役中陣亡。之後宋朝在對黨項的戰爭中也多失敗,四川又爆發民變。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太宗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太宗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太宗親題。

太宗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後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金匱之盟起源於杜太後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後稱要趙匡胤死後先傳光義,再傳光美(後改名為廷美),再傳德昭(趙匡胤長子)。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雖然有金匱之盟的說法,但是太宗卻先後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貶黜廷美到房州,兩年後廷美就死於謫所。太宗長子元佐也因為同情廷美而被廢,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後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駕崩,李皇後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步入盛世

宋真宗趙恆太宗死後,真宗趙恆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自從雍熙北伐之後,遼朝就經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寇準力主抗戰,結果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後來,寇準漸漸失寵,最終被罷相。真宗開始信用一佞臣王欽若。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真宗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於是極力鼓吹真宗封禪。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製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結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後三次封禪。這嚴重損耗了民力。

真宗與皇後劉氏無子。一次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結果李氏與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仁宗。後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並改名為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後被尊為皇太後,在仁宗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後十六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仁宗執政早期一直處在劉氏的陰影之下,直到劉氏死後他才得以施展抱負。仁宗皇後雖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別寵愛一名張貴妃。但張氏出身低賤,一直未能成為皇後。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張氏去世。仁宗竟以皇後之禮處理喪事,並追封為溫成皇後,結果出現的一生一死兩皇後,可謂曠古未見。

西夏李元昊於大慶三年(1038年)稱帝後,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爾後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歷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伙,互相吹捧,是朋黨。由於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就此結束。在邊疆上,仁宗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

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趙曙。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嘉佑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後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後,英宗才開始親政。但是英宗親政半個月後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時間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於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為應稱英宗生父濮王為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稱為皇考。最終曹太後下旨,稱英宗之父為皇考。才平息了這場爭論。但總體來說,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資治通鑒》的寫作就是英宗所提出發起的。

熙寧變法與新舊黨爭

有「願為五陵輕薄兒,生當開元天寶時」之嘆的王安石英宗死後,他的長子神宗趙頊即位。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夏又虎視眈眈。神宗因此銳意改革。神宗啟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盡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後得到恢復,但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後來變法派中的官員呂惠卿肆意妄為。王安石因此回京復職,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借機堅決求退,神宗於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後王安石便不問世事。

盡管後人對熙寧新法的評價非常兩極,但無庸質疑,新法的推行效果遠不如王安石預想。新法的實行雖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耕地面積,但是卻嚴重增加了平民的負擔。熙寧新法在軍事上的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軍隊戰鬥力無明顯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過急,將需要很長時間社會演進才能完成的十餘項改革在短短數年內全盤推行,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而且,新法實施到了後期,條文與執行效果相差越來越大,一些措施從利民變成擾民。新法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也是最後失去民心的原因,變法派中如呂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當有爭議的人物。有的更被視為小人。對於這次改革,以「大歷史」著稱的史學家黃仁宇評論這次變法:「早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范圍與深度不曾在世界裡其他地方提出。但現代金融是一種無所不至的全能性組織力量,它之統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與它類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禮。」

王安石被罷後,神宗繼續改革事業,號為「元豐改制」。元豐改制雖與熙寧變法並稱為「熙豐新法」,但改革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並論。伴隨著國力的增強,神宗將焦點轉移到外患上。他決心消滅西夏。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開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勝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神宗藉此再次征討西夏。結果卻遭到慘敗。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趙佣為太子。而神宗頒布的新法雖然曾短暫被其母高太後廢,但不久又陸續恢復,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時期。

神宗駕崩後,太後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哲宗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後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並冷落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是為元佑黨爭。哲宗親政後,貶斥舊黨,信用新黨,變法事業因此得到了持續。

靖康之變

宋徽宗,是一位天才藝術家,卻也是亡國之君。主條目:靖康之變
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後由他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徽宗專好享樂,對朝政毫無興趣。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等。趙佶的生活糜爛,喜好逛青樓。還大興土木,聽信道士所言,在開封東北角修建萬歲山,後改名為艮岳。艮岳方圓十餘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勝地。裡面亭台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徽宗還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專門在東南搜刮奇石,是為花石綱,引得民怨沸騰。

徽宗不理朝政,政務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賊。蔡京以恢復新法為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達了一個禁止元佑法的詔書。此即謂元佑奸黨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徽宗本人好大喜功,當他看到遼國被金國進攻後,便於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節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雙方商議兩國共同攻遼,北宋負責攻打遼的南京和西京。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過去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改繳金國。此即為海上之盟。但宋朝軍隊卻被打得大敗。最後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並剋扣營、平、灤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攻宋。趙佶嚇得立刻傳位其子欽宗趙桓。欽宗患得患失,在戰和之間舉棋不定。後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啟用李綱來保衛東京。雖然一度取得了勝利,但是金朝並未死心,二度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淪陷。十一月,開封外城淪陷,金軍逼迫欽宗前去議和。閏十一月卅日,欽宗被迫前去金營議和,三日後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銀。欽宗因此大肆搜刮開封城內財物。開封城被金軍圍困,城內疫病流行,餓死病死者不在少數。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徽、欽二帝被廢,貶為庶人。七日,徽宗被迫前往金營。金朝另立張邦昌,建立一個名為「大楚」的傀儡政權。徽欽二宗被金人掠到五國城,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禍。徽宗被封為昏德公,欽宗被封為重昏候。最後兩人客死異鄉五國城。

盡管徽宗在朝政上毫無建樹,但無庸質疑,他在書畫上的造詣無與倫比。徽宗的書法和繪畫都在中國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獨創瘦金體,並重視書畫事業。翰林書畫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其提拔。就連其子趙構也受到薰陶,成為傑出書法家。

【南宋歷史】

建炎南渡

岳飛雕像金朝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後,趙構一路從淮河、長江,到杭州恢復宋朝,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臨安,名為「行在」(陪都),實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臨安,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術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斷掉後路,結果被逼入黃天盪。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金軍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再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飛。他通過北伐奪取了金朝扶植的偽齊政權控制的土地。但岳飛功高蓋主,又與高宗意見相左[來源請求],為他之後被殺埋下伏筆。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再度撕毀和議南侵,由於宋朝軍民抗戰英勇,金軍在川陝、兩淮的進攻皆告失敗。七月,金將兀術轉攻郾城,被岳飛打敗,轉攻穎昌,又敗。岳家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岳飛。以至於金人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並一度打算放棄開封,渡河北逃。但此時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於一旦。最後,岳飛以莫須有之罪名被害。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高宗任用秦檜為相。秦檜在靖康年間曾主張抗金,後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檜南返,由於他奉行投降政策,與高宗之意甚合。秦檜歸朝僅三月就成為副宰相,八月後又成為右丞相。由於秦檜積極培植黨羽,卻對議和不甚熱心,一年後就被高宗罷免。罷相後的秦檜韜光養晦,侍機而動。紹興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又任命秦檜為右丞相。秦檜上台後,迫害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高宗對於秦檜的行為也只是默許。後期由於秦檜權勢太大,引來高宗的警覺。例如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紹興廿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他又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決,不久就一命嗚呼。

秦檜死後,高宗一方面打擊其餘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因此他從太祖的兩名後裔趙瑗和趙璩中選擇繼承人。最後趙瑗勝出。紹興卅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慎。紹興卅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採石擊退。此事讓高宗萌生退意。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慎即位,是為孝宗。他自己則稱太上皇,居德壽宮,高宗成為太上皇後,縱情享樂,花費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偏安江南

孝宗即位後,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於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歷時僅廿日就告失敗。之後,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不過由於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後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在內政上,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高宗死後,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後決定讓位於其子趙敦,也就是光宗。然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對自己非常不孝,讓孝宗十分傷感。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後就日漸瘋癲。紹熙五年七月,孝宗病死後,光宗依然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後,太皇太後下詔,光宗被奉為太上皇。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1195年)。六年後,光宗去世。史載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寧宗一朝都被兩名權臣——韓侂胄和史彌遠操控。盡管寧宗智商低下,但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內憂外患

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於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後他被罷去相位。但是,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製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胄。韓侂胄藉此將信仰理學的士大夫全部趕出政府。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胄見理學已構不成威脅,便解除黨禁。但是,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藉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後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後勾結,大權獨攬。

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於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的專政,而趙昀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

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理宗終於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同時在北方,金朝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朝,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當朝大臣大多贊同,只有趙范反對。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協定,因此埋下了後患。金哀宗得知後,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厲害,希望聯合抗蒙,但被理宗拒絕。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

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宋將孟琪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滅亡

宋端宗趙是和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途經香港九龍半島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岩休息,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台」三個漢字。原岩已被毀,圖中岩石只是後人再立。金朝滅亡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光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後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後,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後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祺為皇儲。由於趙祺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葯,因此趙祺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祺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趙祺即位,是為度宗。

趙祺即位後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於他好鬥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他禁止讓前線戰事讓度宗了解。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後,度宗才得知此事。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准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賈似道借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度宗去世,終年35歲。

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㬎即位。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德佑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德佑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淪陷,元軍舉行大屠殺。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受降儀式,趙㬎正式退位。但趙㬎之弟趙是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是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內部斗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蒙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趙是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是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1278年)。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元軍在南宋漢人叛將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斗,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世人不恥張弘范,特於此立碑「宋張弘范滅宋於此」嘲之,宋朝到此宣告徹底滅亡。崖山海戰極為慘烈,據估計,宋軍在此役中陣亡十萬,海上都是屍體。身在元營的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雲:「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皇帝譜】

北宋帝王譜

公元960年登基

公元976年去位

太祖(趙匡胤)

出生:公元927年--去世:公元976年(在位16年)

父趙弘殷,匡胤從小喜習武藝,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統一全國後,建立新的軍事制度,加強中央集權。976年卒。廟號太祖。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斗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公元976年登基

公元997年去位

太宗(趙光義)

出生:公元939年--去世:公元997年(在位21年)

趙光義是宋太祖的弟弟,即位後繼續太祖未完成的統一全國的事業,978年吳越王投降,979年,北漢王投降,但在兩次與遼國的作戰時,均遭受慘重失敗。也開始了宋朝與外族作戰屢戰屢敗的歷史。

公元997年登基

公元1022年去位

真宗(趙恆)

出生:公元968年--去世:公元1022年(在位25年)

真宗趙恆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學」,前期頗勤於政事。但在軍事上卻無所作為,不顧寇準等反對,與遼國議和,簽定「澶淵之盟」,每年向遼國進貢。

另外,宋真宗時,發行「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公元1022年登基

公元1063年去位

仁宗(趙禎)

出生:公元1010年--去世:公元1063年(在位41年)

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仁宗即位是才12歲,由皇太後垂簾聽政,1033年親政,仁宗「好近女色」,軍事,政治均無大作為,與西夏交戰戰敗,起用范仲淹變法也失敗。死於1063年,廟號仁宗。

公元1063年登基公元1067年去位

英宗(趙曙)

出生:公元1032年--去世:公元1067年(在位4年)

宋太宗曾孫,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因仁宗無子,被立為皇太子,仁宗死後即位。英宗「有性氣,要作為」,提倡簡朴,只是在位時間過短,死於1067年,時年36歲,在位5年。

公元1067年登基

公元1085年去位

神宗(趙頊)

出生:公元1048年--去世:公元1085年(在位18年)

英宗長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變法,新法推行了十幾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下,於神宗死後廢除。神宗在位時,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完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通史。

公元1085年登基

公元1100年去位

哲宗(趙煦)

出生:公元1076年--去世:公元1100年(在位15年)

哲宗趙煦,神宗第六子。即位時10歲,由祖母宣仁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將王安石的變法盡行廢除。哲宗死時25歲。

公元1100年登基

公元1125年去位

徽宗(趙佶)

出生:公元1082年--去世:公元1135年(在位25年)

神宗

熱點內容
男主名字叫張勁的小說 發布:2025-01-20 03:19:26 瀏覽:20
主角救魔女母親的武俠小說 發布:2025-01-20 02:46:28 瀏覽:316
星際科幻小說已經出版的讀物 發布:2025-01-20 02:17:50 瀏覽:852
最好看的王朝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20 02:05:18 瀏覽:217
九幾年的科幻小說集 發布:2025-01-20 01:35:32 瀏覽:307
仙帝重生到都市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20 01:35:20 瀏覽:17
搞笑的恐怖的有聲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1-20 01:15:45 瀏覽:949
科幻小說也要有人文情懷 發布:2025-01-20 01:08:02 瀏覽:328
懸疑求生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20 00:34:35 瀏覽:400
好看的雜志上的輕小說 發布:2025-01-20 00:33:57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