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閔南話閱讀小說

閔南話閱讀小說

發布時間: 2022-11-21 03:49:35

『壹』 閩南話中的「大小聲」是什麼意思

我也是閩南人,不過還真不好解釋,大概意思就是大吼小叫,大呼小叫的意思,
若是說某人大小聲,就說他是對你不尊重

『貳』 閩南十大金曲有哪些

閩南十大金曲有《酒後的心聲》、《海海人生》、《舞女》、《好膽你就來》、《我愛我的台灣》、《阿嬤的話》、《閩南人》、《愛拼才會贏》、《歡喜就好》,《世界第一等》。

1、《酒後的心聲》

《酒後的心聲》是童皓平作詞作曲,鍾興民編曲,江蕙演唱的歌曲,收錄在其專輯《酒後的心聲》中。1992年台灣最風光的專輯唱片便是江惠的《酒後的心聲》,這張專輯入圍了當年金曲獎的5項提名並最終榮獲最佳演唱專輯,專輯標題作品《酒後的心聲》獲得最佳作曲。

2、《海海人生》

《海海人生》是一首閩南語歌曲,作詞娃娃,作曲張國榮。該歌曲收錄在王傑於2003年03月發行的個人專輯《愛我的我愛的》當中。《海海人生》唱盡了人生的滄桑與無奈。

5、《我愛我的台灣》

歌曲《我愛我的台灣》問世之後,歷時半個世紀,至今在國內外盛傳不衰,老少男女皆能知曉。現在可以認定《我愛我的台灣》是創作歌曲,因之不能不涉及作者問題。台灣作曲家許石在1945年創作的《南都之夜》,最開始它是一首在台灣流傳甚廣的閩南語歌曲。

『叄』 誰有閩南話俗語

1 做到壞田望後冬,娶到歹某一世人
2 有吃有行氣,有燒香有保庇.
3 吃無三把應菜,就想要上西天.
4 暗時全頭路,困醒無半步.
5 少年不曉想;吃老不成樣.
6 溜溜瞅瞅;吃二蕊目睛.
7 做官若清廉,吃飯著攪鹽.
8 千金買厝,萬金買厝邊.
9 有毛吃到棕簑,無毛吃到秤錘.
10 會吃才會大,會消才會活!
11 娶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
12 子時若困得著,卡贏咧吃補葯.
13 無禁無忌,吃百二.
14 吃魚吃肉,也要菜甲.
15 不會駛船,嫌溪彎.
16 歹馬,也有一步踢.
17 煙火好看,無多久.
18 飼老鼠,咬布袋.
19 舊例無滅,新例無設.
20 賺錢有數,生命著顧.
21.一錢、二緣、三水、四少年、五敢、六好膽、七皮、八綿、九跪、十姑成
22.生雞卵無,放雞屎有
23.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
24.一人一家代,公嬤隨人栽
25.澎風水雞殺無肉
26.人說一個影,伊生一個子
27.放尿做水災,放屁做風台
28.頂司管下司,鋤頭管畚箕
29.輸人毋輸陣,輸陣就歹看面
30.日頭赤炎炎,隨人顧生命
31.父老子幼,神仙難救。 飼子是義務,吃子看媳婦。
32.美醜無底比,甲意卡慘死。
33.一丈差九尺
31.時到時擔當, 沒米煮蕃薯湯
32.樹頭顧乎在,不怕樹尾做風台
33.做到流汗, 嫌到流涎
34.目睭花花,匏仔看作菜瓜
35.龜笑鱉無尾,鱉笑龜粗皮
36.暗路行久會遇到鬼
37.打某豬狗牛,驚某大丈夫
38.神仙撲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
39.你看我普普,我看你霧霧
40.惦惦食三碗公半
41.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
42.在生敬一粒土豆,卡贏死了拜一粒豬頭
43.凡世,著留步

『肆』 閩南語版悠悠寸草心第二部

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並無「悠悠寸草心」的詩句,此句悠悠寸草心(王蒙)
春陽五月倍溫馨,喚醒悠悠寸草心。
似海恩情猶未報,愧余游戲到如今!
王蒙是現代詩人,所以不知道把
王蒙現代著名作家。 1934 年生於北京,原籍龍堂村人。 1948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1985 年當選為中央委員, 1986 年 6 月任文化部長。他的大量作品如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評論等,都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代表作品《風箏飄帶》、《蝴蝶》、《相見時難》、《最寶貴的》、《悠悠寸草心》、《春之歌》等,先後獲得優秀中短篇小說獎。《活動變人形》是他創作上的一大收獲,被譽為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一座奇峰。作品譯成多國文字,在十幾個國家出版。 只是從「誰言寸草心」化來的。

『伍』 誰有閩南語故事《傻女婿》和《我的故鄉》

《傻女婿》

從前王莊有個王員外,家大業大,騾馬成群,所不稱心的就是兒子缺點心眼。但因家資富足,便早早的娶過媳婦。這一天,王員外把兒子叫到跟前說:「你外父壽誕之日快到了,親朋慶壽的一定很多,像你這樣傻,一說話,不是勾頭,就是打瓜,豈不叫人家笑話,你先上路到外面轉幾天。聽聽人家是怎麼說的,你也跟人家學一學,再去給你外父拜壽。」於是第二天傻子便上路了。他走呀走,來到一片樹林。樹林里鳥兒嘰嘰喳喳叫成一片,突然來了一老鷹,向樹林里的小鳥猛撲過來,嚇的小鳥飛們飛的飛躲的躲,頓時啞雀無聲。傻小子見了便問站在身旁的一位老大爺,「怎麼這只鳥一來,這一群鳥就都不叫了?」老大爺說:「這就叫一鳥入林,百鳥啞音。」傻小子便記在心裡。又往前走,只見前面有兩個人在河裡鋸樹。兩人低著頭,彎著腰,厥著屁股在拉鋸,看去怪難受的,傻小便說:「看你們兩個也難受的不行,怎麼不坐下鋸?」那兩個人說:「你就沒看見,河裡鋸樹沒有坐處。」傻小又記在心裡,就又往前走。走呀走,前面又有一條河,河上只架了一根木頭的橋,有一個人正在慢慢地過橋呢。傻小便叫道:「你這個人,過橋真慢。」只聽橋上那人說:「你不知道雙橋好過獨木難行?」傻小聽後記住這句話,又走。這一天傻小到了外父家,妻子先接住囑咐說:「今天客人很多,人家都說你傻,你說話時要多注意爭口氣,別叫客人們見笑,說話舉動都要有禮貌,無論喝酒吃菜時都要先說聲請用 ,先盡讓別人,然後自己再吃喝。」傻小子說:「怎麼個讓法呢?吃一口就讓一回?」媳婦說:「我在窗外用繩掛一根骨頭捧,你聽骨頭棒一響,你就讓一次。」傻小說:「那好我就聽你的。」傻小子便進屋入宴去了。屋裡正在大開宴席,眾親友賓客坐滿一屋子,一面喝酒一面拉著家常。有個客人說:「員外的女婿什麼都好就是傻一點。」另一客人說:「傻是不傻,我看就是少幾成心眼,」逗的大夥哈哈大笑。大夥正在七言八語談論傻女婿,一見傻女婿進來了,眾賓客一下不吱聲。傻子一看,順口說道:「一鳥入林百鳥啞音。」眾人一聽這話說的很有水平,看來一點也不傻。於是大夥便招乎上炕。可就是不給讓地方。傻子一看炕上沒地方就又說:「河裡鋸樹沒有坐處。」大夥趕緊讓出一個坐位來。傻小子坐下以後,大夥還想試一試,便給傻子一隻筷子。傻子一看一隻筷子,就又說:「雙橋好過,獨木難行。」大家趕緊又給一隻,於是重新擺菜開宴。傻女婿拿起酒壺,先給大夥斟上,這才興起酒杯對大夥說聲「請」。大夥一看員外的女婿很懂禮貌,便都興起酒杯說聲「請」。大夥衛飲而盡,而後隨大夥吃菜。呆一會傻女婿聽的院窗檯骨棒響,就又給大夥斟酒。斟完酒,就又舉杯說聲「請」。大家也舉杯說聲「請」,飲罷酒就又吃菜。這時可碰媳婦去解手,來了一隻貓,貓看見了骨頭棒,便用爪子夠。這一夠不要緊,打的骨頭棒不住的響。傻女婿以為媳婦叫他趕緊連著勸酒哩,於是便拿起酒壺,趕緊給大夥斟上酒,斟完後便拿起酒盅說聲「請」,一飲而盡,又請大夥吃菜,自己大口的吃,忙吃幾口就又趕緊給大夥斟酒,斟罷又舉杯請酒,飲罷又是忙著吃菜。就這樣忙不迭的請酒吃菜,把個傻女婿忙的不亦樂乎。把眾賓客逗的哈哈大笑,原來真是個名符其實的傻女婿。

『陸』 古代白話小說的閱讀可以從哪幾方面入手

其實古文就是小說,古文就是當時的白話文。為什麼白話文跟古文有差別呢?這就是中國人偉大。中國文化幾千年,中國人老祖宗早就知道,言語是三十年一變。現在不同了,現在語言十五年就一變了。言語如果不跟文字脫離關系的話,一百年以後的人就不懂一百年以前的文章了。

我常常告訴人,你們喜歡讀唐詩宋詞,先學會廣東話,先學會客家話,閩南話。那個音讀詩讀詞非常好聽,你拿國語一讀都不對了。所以現代人,很多人學國語出身來作詩詞,我看了蠻頭大的。我說你詩是很好,有詩才沒有好詩,不懂音韻。言語跟音韻,跟文字脫離,文字單獨。中國人知道,所以把言語跟文字脫開,變成中國一種文體,現在我們叫古文。這個道理一學就會了,只要一個孩子花一年的時間,認識了兩千多個字,五千年以前的書,五千年以後讀,完全可以懂。

你看英文、法文、德文就不同了,他們是跟著白話走的。白話文一百年以上的都變古文,非專家讀不懂。

你們現在偏偏要提倡白話文,還提倡簡體字,將來不曉得怎麼辦!比如我年輕時也住過上海,還懂一點上海話。我現在一講上海話,上海那個戴衛東經常笑我,老師啊,你這是老牌的上海話,現在上海話有新的。所以我說我這些數據發給你們,是當時的白話,如果你和孩子花一年的時間,把這些文字搞通了,就有四個字——博古通今。

『柒』 求:閩南話的來歷。

從閩南方言看閩台地緣、血緣、語緣的親密關系閩南方言的形成與閩南人的歷史休戚相關。今天的閩南方言區早在秦漢之際就有中原漢人移居,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移入閩,是在「五胡亂華」年代。當時中原一帶處於兵荒馬亂之中,大批北方漢人相率離鄉背井,來此避難落戶;及至「永嘉之亂」,又有「衣冠八族」移居閩地。唐五代,更有成批漢人從中原遷入福建。這些閩南人的祖先,絕大多數來自河南,他們帶來了不同時期洛陽一帶的中原漢語,跟當地原有的語言和方言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閩南方言。客家人習慣上稱閩南人為「河洛人」,稱閩南話為「河洛話」便是這個緣故。時至今日,古河洛話在洛陽本土已變得面目全非了,而它的一些基本特徵卻還保留在今天的閩南話里,成了閩南人根在中原、閩南話源於中原漢語的佐證。例如,閩南方言的語音系統保留了較多的古音,並明顯地表現出其形成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歷史層次,其中既有秦漢上古音的殘余,如「飛」讀[b;]①,「豬」讀[di],即所謂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又有隋唐中古音的保留,如「接」讀[zidp],「節」讀[zidt],「席」讀[sik],「沉」讀[dim]等,即完整保留著中古漢語L—P]、[—t]、[—U三套入聲韻尾和r—m]、[—n]、[—ng]三套鼻音韻尾;還有歷代語音的變異,如「三」讀[snd],「石」讀[zi6h]等等。這些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北方中原漢語在閩南話中留下的痕跡。

閩南方言是隨著歷史上閩南移民東渡台灣而傳播到台灣的,如今它已普遍通行於台灣全省大部分地區。台灣著名歷史學家連橫在《台灣語典·自序》中說:「夫台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源既遠,其流又長。」這里所說的「台灣之語」,實際上指的就是台灣的閩南話。從廣義上說,台灣話包括山胞話、閩南話、客家話和北方話。從台灣全島使用閩南話的人口比例看,目前台灣島內使用閩南話的人口多達1200多萬,約佔全省人口的80%。閩南話可以說是台灣的主要方言。

從福建各地的一些族譜可以看出,早在宋元時期就陸續有閩南人移居台灣。如《德化使星坊南市蘇氏族譜序》說:蘇氏一族「分於仙游南門、興化、涵頭……永春、尤溪、台灣,散居各處」。這是蘇家七世祖蘇欽於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撰寫的,序文寫於南宋初,而移民到台,自然會更早,且當時去台的移民也絕不止蘇氏一家。·元代在澎湖設置了巡檢司,入台的閩南移民就更多了。從《永春帖山陳氏族譜》和《南安豐州陳氏族譜》等一些閩南族譜可以看到一些線索。②

閩南人大規模遷移台灣則始於明代。明天啟四年(1624年),顏思齊、鄭芝龍領頭開發台灣,招募了不少龍溪、海澄、泉州等地的人到台灣屯墾定居。1661年,鄭成功收復了台灣後,在台施行屯兵制,分兵到全島各地拓荒墾殖。鄭成功是泉州府南安縣人,他的將士也多是泉州人。因此,初期移往台灣的閩南人中,尤以泉州人居多。據《台灣在籍漢民族鄉縣別調查》(1928年)表明:「當時全省福建系人口計312萬,占總人口的73.5%;其中以來自泉州府者為最多,占福建系總人口的54%;漳州府次之,佔42%。」②因此台灣閩南話有泉州音和漳州音之分。台灣許多閩南話的地名也為我們提供了閩南人移居台灣的歷史線索。這類地名是隨著閩南墾民赴台開拓的進展而增加起來的,「它凝聚著墾民由祖居地帶來的多種文化要素」④。據專家考證,以「盾」(閩南話用作「房屋」義)來命名地名,這同中原漢人南遷入閩的歷史有關。⑤至於象「省」(小丘的山背或山頂),「婉」(邊沿)這類獨特的地名用字,更是閩台以外其他地方所罕見的,體現了閩台之間地名文化的同一性。其次,這類地名往往冠以閩南故鄉的地名或家族姓氏,凝聚著濃厚的鄉土觀念和思親念祖之情。台灣一些以寺廟命名的地名,既是閩台民間文化上共同信仰的記載,又是該地移民史的佐證。如清水祖師是安溪籍民的信仰對象,開漳聖王是漳州籍民的主要信仰對象,王爺主要是泉州籍民的主要信仰對象等等。「寺廟轉化地名中所包含的信仰習俗、開發史等文化要素,都說明兩岸文化的密切關系。」⑧

目前分布在台灣全省各地的閩南方言盡管存在著某些土音鄉調的差異,但總的說來,內部還是相當一致的。閩南方言聲韻調以及詞彙、語法方面的基本特徵,台灣話都具備,它同今天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南方言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大同小異。這是因為當年無論從泉州、漳州還是廈門遷來的移民,入台以後,只有極少數聚族而居、自為村落,多數人是交錯雜處,來往頻繁、經過長期的歷史交匯,全省各地的閩南話自然終於熔冶於一爐。台灣學者丁邦新在《台灣語言源流》中說:「如果我們把台灣閩南話比作當年廈門開埠以後的廈門話,說它不漳不泉、亦漳亦泉、擁有幾種方言的特點,實在是很確當的。」⑦台灣閩南話這一特點反映了閩南人移居台灣的歷史過程。閩南話中有「踩水過台灣」的古諺,台灣話中有「人同祖,語同源」的俗語。閩南和台灣都有所謂「陳林半天下」的說法,至今閩台兩地陳林兩姓仍然都是大姓。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閩台之間親密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語緣關系。

二、閩南方言是閩台文化同根同源的明證特定的文化常常把某種烙印加在語言之上,語言里往往包含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因素。正如美國語言學家薩亞爾(Edward SaPir)所說的:「語言也不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息息相關,我們不難看到,兩岸的閩南方言在語言諸要素上的許多特點既體現出閩台地方性共同文化之源,又顯示了其統一的中華歷史文化之根。

閩南方言的語音系統有文讀音和白讀音兩種讀音的區別,在社會交際中這兩種讀音又是並行不悖地使用。文讀音與《切韻》一系韻書所反映的中古標准語音系比較一致,所以閩台兩地的閩南人用文讀音吟誦唐宋詩詞就顯得韻律和諧,平仄相合。⑥白讀音則是活躍在群眾大量的口語詞中,如閩台兩地都稱澆水為「沃」[dk],這是白讀音。「沃」作「澆灌」義是有其來歷的,《廣韻》:「奉沃盟」,疏:「沃,謂澆水也」;當「沃」出現在「肥沃」這個詞里頭時,又得改用文讀。可見文白異讀同詞彙的構成和社會交際是分不開的。同時,文白異讀也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系,在兩地的閩南話里,一個文讀音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白讀音的現象屢見不鮮。如「精」文讀[zZng]「精神」,白讀[znZ]「宿精」(精靈、滑頭),另一白讀[zni;]「精肉」(瘦肉);「成」文讀[slng]「成功」,其相應的白讀就有[snid]「幾成」,[znid]「成才」(一表人才),Lcnid]「成尾」(把收尾工作做好)。這些文白對應的語音材料,為我們了解漢語語音發展演變提供某些線索。⑥

在語法方面,閩台兩地都將「公雞」、「母雞」說成「雞角」、「雞母」,「公豬」、「母豬」說成「豬哥」、「豬母」,語素的排列次序與普通話正好相反。這種被修飾成分在前,修飾限製成分在後的現象,正應合了漢藏語系中大多數語言的詞序,很可能是遠古漢語語序的殘序。而象「食飽也末?」(吃飽了嗎)、「好勢無?」(行不行)、「伊較懸我」(他比我高)等這樣一些與普通話不同的特殊句式,也是古代本有的用法。如:六朝吳處厚《青箱雜記》「(劉焊)問左右曰:'湯滾也未」,、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畫眉深淺入時無」、韓愈《師說》:「師不必賢於弟子」。

在詞彙方面,從《詩經》到六朝筆記小說,從唐宋詩詞到元明話本戲曲,舉凡歷代經傳典籍,無不在閩台兩地的閩南話中留下了許多明顯的痕跡。這些不同歷史層次的古代詞語的積淀,更是集中體現了閩南方言和漢語共同語、閩台文化和中華文化之間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閩南方百里所保留的這些古代詞彙成分,尤其是一些日常生活用語往往反映了詞的較原始意義,藉此可以幫助我們去尋找不同歷史階段上的中華物質文化。例如:「鼎」為古代一種烹鉸器具,中原漢人南下時將這個上古詞語帶到福建,在閩南話里保留至今。在北方,後來曾以「錘」替換了「鼎」,《淮南子·說山》註:「有足曰鼎,無足曰鍵。」閩台兩地炒菜用的「鼎」,普通話說「鍋」(鐵鍋)。這些不同的叫法,體現了「鼎」這種炊具古今形制的變化。兩地的閩南話里還保留著不少反映歷代社會政治生活、典章制度、風俗禮儀、婚姻家庭以及文學藝術、宗教等精神文化領域的古語詞,為我們了解古今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歷史的印證。例如:「禮教」原指禮儀的等級,《左傳·庄公十八年》:「禮亦有數」,今閩台兩地閩南話泛指「禮節」。「法度」本指「規矩」、「制度」。《書·大禹漠》:「做戒無虞,閣失法度」;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庭。」今兩地「法度」均為「方法」、「辦法」義,如「伊無法度」(他沒辦法)。一些親屬稱謂仍沿用古代的說法,如兩地稱媳婦為「新婦」、「婆婆」為「大家」[dage]。漢樂府《為焦仲卿妻作》:「新婦初來時,小姑姑扶床」,「新婦」指的就是「媳婦」。唐代趙磷《因話錄》:「昨夜大家小不安適,使人侍之」,「大家」指的就是「婆婆」。閩台兩地為滿周歲小孩做生日稱做「度脾」,這是古代習俗的沿襲。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之五《育子篇》:「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脾;至來歲生日,謂之周碎。」《說文》:「孵,周年也。」

海峽兩岸閩南方言所具有的上述這些共同特點,無不鎊刻著中華民族歷史上各個時期社會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種種烙印,有力地證明了中原漢語是閩台兩地方言的共同之源.中華歷史文化是閩台文化的統一之根。

三、從閩南方言看閩台文化的地方風貌從海峽兩岸所使用的閩南方言中,我們可以看到,閩台文化既從屬於統一的中華民族文化,同時又展示了自己豐富、獨特的地方文化風貌,它是閩台人民共同的社會文化心態的生動寫照,也是兩地人民血肉相連親密關系的有力證據。閩台有些方言詞彙反映了閩台兩地歲時節日、宗教信仰、喪葬禮俗、婚姻生育等民俗文化的共同特點。例如,妊娠反映稱「病因」,孕婦臨產月稱「順月」,產後一個月稱「月內」。又如,閩台傳統喪禮沿襲儒家以「孝」為核心的周禮喪制,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為基本內容,融合了地方文化色彩。閩台民間喪禮有一系列繁綢的禮儀名稱,如人臨終的時候,要移至住屋正廳,並放置於用兩條板凳和三塊木板臨時搭起的「水床」上,這叫「搬鋪」。喪家為死者送葬叫「出山」,於死者死亡之日起每七天一次的祭柏稱「做旬」,一般要做到「七旬」。喪家延請僧道來祭樞稱「做功德」。每年於死者死亡之日舉行祭拜稱「做忌」。人死後滿一年,喪家為死者舉行祭把稱「做對年」等等,這些習俗,不僅兩地的叫法一樣,而且至今仍在兩地民間流行。

閩台兩地人民口語中有許多寓意深刻的方言俗語,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是地方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的投影。如「緊炊無好耀」(欲速不達)、「破柴看柴痕」(因勢利導)、「恿豬揮灶,恿圖不孝」(不能溺愛孩子)等一類俗語,是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某種經驗和體會對現實生活的諷誡。啟發人們吸取經驗教訓。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相似,兩地沿用』的一些方言俗語大都又與山上海里相關的東西或現象有關。如「掠蚜走蛾」(顧此失被)、「鋪面烴、浸水螺」(以假象欺人)、「近路明行行山坪」(舍近求遠)等等。另有一些俗語反映了民間習俗,如「末冬節就L孽圓」(迫不及待),「冬節」就是冬至,閩台兩地都有冬至搓湯圓的習俗。「一年補霜降,較好規年補富竊」,閩台民間習俗在農歷節氣「霜降」這一天,人們通常要進食補品。

閩南方言還同流行於閩台兩地的民間戲劇、曲藝、音樂有密切關系。如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薌劇)、南音、答緣鼓、錦歌;布袋戲(木偶劇之一種)等;無不深深紮根於閩南方言,進而又對閩南方言的豐富和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具體表現為這些為兩岸人民共同喜聞樂見的各種民間藝術形式,都是用閩南話說唱的。其唱詞及語音又是以發樣地的語音為標準的。如被譽為「中國民族音樂瑰寶」的南音,唱詞是以泉州話為標准。盡管千百年來南音唱詞輾轉流於海內外,但至今仍與泉州話的語音相當一致。其次,由於源於民間,南音及地方戲劇的唱詞與詩文比起來,顯得更加口語化,表現在語音上便是以白讀音為主,而對於經過文人加工潤色的唱詞,出現書面語的地方才改用文讀音。根於閩南的台灣歌仔戲源於漳州錦歌。在台灣紮根後又再移植於閩南老家,閩南人稱之為「薌劇」,實為同一劇種。隨著各種形式地方戲曲的廣泛傳播,對閩南方言的發展和流播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如今閩台兩地都有一些俗語是源於地方戲曲的,其中有的直接借用戲文,有的則是來自戲曲故事、人物或表演。如泉州戲諺06『三十六仙嘉禮搬百萬兵」(比喻吹牛皮);「李固見員外,無話通說」(理虧詞窮);「搬戲頭,乞食尾」(形容舊時藝人凄涼晚景)。又如「答曉鼓」是從「念四句」發展而來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它採用押韻的閩南話對話形式,恢諧風趣,具有濃郁的鄉俗民情。鄭成功收復台灣前後,答曉鼓從閩南傳入台地,並一直流傳至今。由此足見閩南方言對閩台民間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傳播所具有的影響和作用。

『捌』 有誰知道漳州的18洞

:《漳州地方文獻》開漳史話:平閩十八洞考證 閩南十八洞的故事,因小說《平閩全傳》的喧染而廣泛流傳於福建,漳泉民間更是喜聞樂道。故事講的是楊文廣平定閩南十八洞。「洞」或「峒」是我國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稱謂。「洞主」就是村寨的寨主。據說,宋代福建有個閩王藍鳳高,他統領十八洞。這十八洞洞主被小說神化為妖怪,如黃草洞洞主杜引是蚯蚓精;碧水洞洞主姚玉是蝙蝠精;鷺江洞洞主鐵頭禪師是石龜精;蝶子洞洞主是鬼月姑。這些「妖精」法術高強,所以閩王敢造反,無視宋王朝。宋仁宗皇帝聞訊之後,就指派楊家府名將楊文廣率軍南征。文廣所率將領,主要人物是他一家人。如穆桂英是他的母親,楊宣娘是他的姑母,還有文廣的妻室和兒子。楊家府人物個個驍悍。主帥楊文廣智勇雙全,穆桂英有一把陰陽扇,一煽就飛出火龍,燒死敵人。楊宣娘慣使柳葉飛刀,會騰雲駕霧。閩王手下有妖精來合夥,楊文廣卻有神仙來輔助。如丁七娘是仙姑的徒弟,學得飛升之術。張趙胡是仙人盧天王的徒弟,法力高超,會飛騰變化。張丁兩人結成一對夫妻,兩人的出生都是稀奇古怪的。丁七娘是溪中漂流的鴨蛋轉變而生的,少時上山砍柴,被虎銜去。幸被仙姑救出來。張趙胡是在瓜里長成的。據說,有一個張老農栽一株瓜,瓜藤蔓延到趙家和胡家的屋頂上,結了一粒大瓜。瓜熟破開了,有個男嬰。張家趙家和胡家三家老人個個說,瓜長在我屋頂上,這嬰兒是我的。這三家人都年老無嗣,爭著要這個嬰兒。鄰居姚員外出來,為他們排解說:「此子生在瓜中,不與別家,就在你三人厝上,乃上天所賜,你三人均無子息,正是皇天憐你們忠厚,差此子以接你三家後。我今為你們說和,此子取名張趙胡,三家輪流養育,若得成人,三家共享富貴」。這三老也就同意。一個人用三姓湊成姓名,真稀奇。這些故事,見於《平閩全傳》這部小說,書中多處使用閩南方言,如「屋頂」寫作「厝頂」,呼「蝙蝠」為「蜜婆」。這部小說流行於講閩南話的地區。

『玖』 求兩世歡全文txt百度網盤

《兩世歡》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提取碼: mmp2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圖書《兩世歡》,作者是寂月皎皎。

舊日愛侶反目成仇,兩世為人真情未泯。連環奇案里知朝堂險惡,奪嫡暗潮中見彼此真心。

天下歸元·墨舞碧歌·一度君華·鮮橙聯袂推薦

『拾』 閩南話歷史資料

閩南語的支系皆源於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時間的早晚、地理隔閡、漳泉音演變等因素,出現了不等的差異和變化。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蠻、避亂。

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於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年),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時候,中原(河南一帶)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中原語言(比如,有身、瞑、鱉、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後來稱作「泉州話」。

但這次數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 豐州鎮,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第三次置武榮州。

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後的五代時才設縣。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和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於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岩地區新羅,漳平一帶,這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

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第三次:第九世紀後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統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話形成。

唐代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公元878年),唐代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平亂了後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即此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話。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數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這就是部分」讀書音「主要的來源。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匯音寶鑒》,十五音因而誕生。

(10)閔南話閱讀小說擴展閱讀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類似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

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在國民黨執政早期的台灣,由於國民黨政府強制推廣普通話,使得閩南語在台灣曾經幾十年時間比較沒落,講閩南語的人會被稱為「台客」等,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及愛鄉、台灣人講台灣話等活動,講閩南語由「土」變成一種潮流時尚、Local Man,諸多外省人、客家人(如胡瓜)也在努力學習閩南語並會使用部分或流利使用閩南語。

現台灣的諸多電視台也以閩南語為主要語言,如民視、三立、台視等,各大電視台也有製作各種類型的閩南語電視劇及綜藝節目,閩南語也被列入台灣學生學習的課程之一,很多台灣會說閩南話的人口大約佔全省的80%。

除了台灣省以外,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超過4000萬,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會使用閩南語,在東南亞的閩南人與馬來人聯姻的後代共計人數達1000餘萬人,不少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熱點內容
現代言情歡愛小說 發布:2025-01-20 11:08:33 瀏覽:747
小說中神域的名字 發布:2025-01-20 11:00:23 瀏覽:965
英國歷史最暢銷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1-20 10:37:40 瀏覽:104
草根變太子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1-20 09:38:46 瀏覽:611
我們的少年時代小說免費看 發布:2025-01-20 09:29:04 瀏覽:476
有沒有金剛狼能力在都市的小說 發布:2025-01-20 08:42:13 瀏覽:518
玄幻閱讀成神小說 發布:2025-01-20 08:15:00 瀏覽:283
與渣攻正面對決的日子免費小說 發布:2025-01-20 08:14:56 瀏覽:491
領航員科幻小說 發布:2025-01-20 08:11:26 瀏覽:579
公主的情郎古代小說 發布:2025-01-20 08:06:18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