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楓電影小說閱讀

楓電影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 2022-11-19 23:40:39

1. 楓影夜讀 #13——《S. 忒修斯之船》

以前因為經常搬家的緣故,不太敢買實體書。現在雖然不搬家,卻也形成了優先購買電子書(Kindle版)的習慣。不過總有些書是非紙質版不可讀的,比如 上一期我們介紹的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 ,插圖很多且質量頗高。以及2013年美國的道格·道斯特(Doug Dorst)與 J·J·艾布拉姆斯(J. J. Abrams)聯名創作的無法被電子化的作品——《S.》。

J·J·艾布拉姆斯是一位有名的電影導演、製作人和編劇。他參與導演和編劇的作品包括2009年的《星際迷航》(Star Trek),2015年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2019年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等等,還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劇《迷失》(Lost)也是他參與編劇並執導。一提到 Lost 讀者朋友們就應該知道這是一位擅長挖坑不填的選手。而《S.》這部多線敘事,層層嵌套的作品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天坑,可惜虎頭蛇尾,浪費了這個好想法。

本作就故事內容本身我給兩星或三星評價(滿分五星),但設計巧妙,文本之外的加成較高,所以兩星給本作的設計巧思,全書評價為四星。本文接下來的內容涉及劇透,如果還沒有讀過本作的朋友建議讀完再回來看。

<center>劇透分割線</center>

珍是波拉德州立大學(Pollard State University)一名大四的學生,有天她在學校圖書館撿到一本書,名為《忒修斯之船》(Ship of Teseus)。作者名叫 V.M. 石察卡(V.M. Straka),是一個已故的作家,石察卡是他的筆名。他生前身份撲朔迷離,死後還有很多人研究他的作品試圖發現他的真實身份。珍撿到的這本書,「原主人」叫埃里克(Eric),他就是這樣一位研究者,16歲就開始讀這本書,並在其中留下了許多劃線和筆記。珍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覺為其吸引,於是也留下了她的筆記,然後把書留在原來的地方交還給埃里克。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就這樣你來我往,在書本的空白處用文字交談。

所以《S.》這部作品,大體上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忒修斯之船》這本小說本身,二是珍和埃里克在書中留下的手寫筆記。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感到非常興奮,形式新穎,代入感很強。黑色的印有「S」符號的函套是唯一印有《S.》的真實作者和相關信息的地方。取出本體,這是一本刻意做舊的《忒修斯之船》,作者名為石察卡,出版社是飛天鞋出版社,全為虛構。書脊上還貼有圖書館常用的杜威十進制分類法標簽——813.54意味著這是一本美國英語的虛構作品(American fiction in English)。

翻開第一頁,赫然寫著「借閱用書」,泛黃的書頁、圖書館的借閱蓋章,珍和埃里克的手寫筆記,這種超越文本的打破第四面牆的做法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而書中夾帶的多個附件更加強化了這種體驗,就像在故事中的波拉德大學圖書館撿到了它,見證了筆談二人從互不相識到相愛的故事。

我的閱讀習慣是劃線,偶爾批註筆記(筆記一般只在Kindle),所以初讀本書的《譯者序》(Translator's Note and Foreword)時,看到這些亂七八糟的劃線和批註有一種由衷的親切感。再跟隨虛構的譯者 F. X. 柯岱拉(F. X. Caldeira)敘述的她與作家石察卡的淵源及作家之死,結合珍與埃里克的第一次互相留言的幽默對話,以及書中夾帶的附件,很有見證真實故事的感覺。

比如第一份附件是在《譯者序》中,F.X.C說「石察卡在寥寥幾次可驗證的公開聲明中確認了,他也認為作者身份的爭議被誤導……」。珍讀到這里,劃線並留言給埃里克:「是哪些?你有復印件嗎?」於是埃里克附上了一張石察卡寫給葛蘭的信件的復印件。在你閱讀這張復印件的時候,你的手指所觸,目光所讀,就完全是珍的體驗啊!這也是本書最大的優點和特色。

《譯者序》里提出了石察卡身份之謎,譯者F.X.C.去拿《忒修斯之船》的手稿是最後一次見石察卡,見證了他被綁架消失的瞬間。後來大家都認為石察卡已死。於是《忒修斯之船》小說作為石察卡的最後一部作品,就頗具解謎線索之意味。小說第一章引出了一個失憶的男主角 S.,他一心要找回自己的身份,可謂與石察卡的故事線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快 S. 被一個陌生的大漢捂住口鼻迷暈了之後帶上了一艘可怕的船。

故事到這里感覺非常不錯,節奏把握很好,謎題有了,懸念也有了,無論是小說主體還是手寫體筆記都發展得很順利。但是,從第二章開始,兩條故事線全面崩塌,情節冗長,敘述無趣,內容晦澀,不知所雲,加塞了許多看似高深莫測,實則意味不明的隱喻。也因此我想給小說本身打出不推薦的評價,加分項全靠創意。

我們先說創意編排的部分。《忒修斯之船》的故事線主要在小說本體,道斯特創作時也是把小說作為獨立作品先寫出來,所以這部分我們像看普通小說一樣閱讀就行。不過小說譯者 F.X.C. 的註解部分經常顛倒黑白,暗藏謎語。所以小說本體也有兩條線,譯者註解的這條線我們需要結合珍和埃里克的手寫筆記來解析,因為不管是作家、譯者還是故事背景都是虛構的,有太多場外信息需要手寫筆記補充。

但即使手寫筆記這條線本身也有多條時間線。最早埃里克的筆記是鉛筆痕跡,珍的初次留言用的是藍色珠筆,埃里克的初次回復是黑色鋼筆,後來還有紅色、橙色、紫色、綠色等多種不同的顏色,用於區分不同時期的留言。雖然留言時間不同,出現的位置卻可能在一起。所以你就可能在小說開頭的一頁讀到珍和埃里克後期的故事,最初閱讀有種多了一團迷霧的興奮感,但是讀多了之後就感覺銜接不上,令人懊惱。

所以有人推薦這本書要讀六遍,每次只讀不同的部分,比如第一遍只讀小說原文,第二遍讀鉛筆字的筆記之類。我只讀完了一遍簡體中文版,英文版只簡單瀏覽了一下,我認為如果不是特別喜歡這本書,大可不必讀上六遍,徒然浪費時間。

不過話說回來,探索哪種方式最適合自己也是閱讀本書的一大樂趣。我嘗試過兩種讀法,一種是一頁頁順序閱讀小說本體,讀到翻頁處情節告一段落就回來讀手寫筆記,大體上小說與筆記同步閱讀。另一種是一次過讀完小說的一章,然後再回過頭來,從頭讀一遍手寫筆記。

兩種讀法各有優劣,相較之下我更喜歡第一種順序閱讀。這種讀法的缺陷是,小說情節多數時候不會在翻頁處告一段落,我總是要翻過去多讀兩段然後再翻回來看筆記,小說本體的流暢性常常要被打斷。這種迫不及待要抽離小說本體,去讀珍與埃里克的故事的感覺,在夾帶附件的地方更加明顯。

第二種讀法則照顧了小說本體的流暢性,但是讀手寫筆記的時候,那種類似視頻網站彈幕的陪伴感卻被削弱了不少。不知道諸位讀者是否曾有過上課時偷偷遞小紙條的經驗。小時候因為某些活動課的關系我們會換教室上課,曾因此機會跟坐在我的位置的同學在互不相識的情況下交換了一段時間書信,比遞小紙條更好玩。所以當我讀到本書的開端時,小時候的感覺再次襲來,十分令人懷念。對我來說這就是《S.》最大的優點(因為故事寫得太爛了),所以如果不能得到手寫筆記的陪伴,那此書勢必要大打折扣的。另外正因為小說本體寫得不知所雲,所以即便小說的體驗被打斷了也沒多大關系(嘆息)。綜上,我個人推薦順序閱讀的方式來體驗本書。

《忒修斯之船》這部小說,一開始的主線和懸念應該是 S. 試著找回自己的記憶。但是第一章里他遇上似乎認識自己的女人「索拉」之後,很快就被人迷暈囚禁於一艘神秘的古船,船上一堆呆滯的水手,嘴巴被針線縫起來,十分詭怖。唯一會講話的大塊頭則是暴力的代表,口音也很奇怪,類似方言,含糊不清。

S. 試圖逃離這艘船,結果在暴風雨中被沖上岸,遇上了大遊行,特務和爆炸案,莫名其妙地就跟著一群遊行的人被通緝然後逃亡。本來他又一次遇到了索拉,但是場面混亂沒能追上,還導致自己捲入爆炸案中。S. 與眾人一起逃亡的這一段寫得張力十足,我認為是本書情節描寫最好的部分。

最後以夥伴全部死亡、失蹤,自己跳下水又回到那艘恐怖的船上告一段落。到這里,作者揭示了船上的時間比陸地時間流逝得更慢的超自然現象,所以 S. 每次遇到索拉都覺得她好像又老了一點。接下來故事的走向有了急轉直下的變化,緊張的情節沒有了,開始了大量不知所雲的隱喻。S. 刻在船上的文字也出現了超自然現象——刻出來的文字跟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樣。

S. 一直抱有的好奇心是大塊頭不讓他進入的船的底層,他終於還是想辦法進去了,發現了一個像書房一樣的房間,可以用紙筆盡情寫作。然後 S. 就被針線把嘴巴縫起來了,一轉身變成了一個身手過人的特工,一個使毒高手。這一部分是全書最無聊的部分,也是最不知所雲的地方。船的隱喻,大遊行的故事,索拉的作用,刻字和時間流逝的超自然現象,直到讀完全書,都沒有解釋。

「忒修斯之船」原本指的是古希臘的一個哲學悖論:如果把忒休斯船上的木板一塊一塊全部換掉,那最後這艘船還是原來的船嗎?在 S. 的故事裡,他每次遇到那艘神奇的船也確實看到它被修補了很多地方,幾乎全部換過,但是如上所述,船在小說中並未言明寓意為何。

可能因為我無法讀懂《忒修斯之船》這部小說那藏得極深的寓意,所以我給小說本體的打分很低,開場不錯,但狗尾續貂(讓我想起 J.J. 艾布拉姆斯的美劇《Lost》)。

另一條故事線則是珍和埃里克通過筆談表達的愛情故事。以前在 評價《偷影子的人》 時我曾經說小說家偷懶的時候就會說某某愛上了某某,因為愛情是無法解釋的。在《S.》的這條愛情故事線中,珍和埃里克兩人也在尚未見面的情況下,直接表白成功(因為有不同時間的筆記穿插在一起,這種感覺比實際發展看起來更突兀)。接下來的故事涉及珍和埃里克兩人各自小時候的故事,現在因為追查石察卡的線索而遇到的危險等等。平心而論,在閱讀信件的時候我覺得體驗蠻有趣的,但是故事本身很一般,綜合體驗跟閱讀《S.》完整作品是一樣的,形式有趣,內容普通。

本作的原版是英文,由Mulholland Books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次年台灣的寂寞出版社出版了繁體中文版,譯者是顏湘如。201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簡體中文版,同一位譯者,只是做了一些本地化處理,比如人名、地名的簡體標准化(比如新華社翻譯標准),修改部分措辭。三本書都名為《S.》,副標題: Ship of Theseus,簡體譯為《忒修斯之船》,繁體為《希修斯之船》。

本作原文多用縮寫,用詞晦澀,又因涉及暗語解謎,頁數需要和英文版保持一致,翻譯起來非常困難。是以中文版的高質量翻譯令人嘆服,向譯者表示敬意。中信的簡體版讀來流暢,手寫字跡娟秀,看著很舒服,比繁體的好看太多。但簡體的問題是珍與埃里克的筆跡十分相似,除了顏色以外難以分辨。在英文版中,兩人的筆跡相差很大,埃里克的部分全為大寫,容易分辨。

繁體版的包裝是一個翻蓋的大匣子,比較占空間,且附件被放到獨立的袋子里,而簡體則跟英文一樣都是函套設計(Slipcase),附件夾在書頁中。其實閱讀過程中附件出現的位置是有用意的,所以簡體版的做法更佳,收納也更方便。

中英文版都在做舊上下足了功夫,不論是紙張泛黃的效果,不小心留下的咖啡的漬印,書寫過程中被抹到的鋼筆、珠筆的痕跡,還是寫錯了字劃掉重寫的線條,都非常逼真和親切。

最後是簡體版附帶了可以作為書簽的小繩子而英文版沒有。這點挺貼心的,不過一開始我誤以為是附件類型的東西一直不敢動,哭笑不得。

初讀本書我的評價很高,所以當時想著讀完簡體版再買英文版回來對比一下。但讀到尾聲時卻為其故事之平平無奇而感到為難。最後我還是趁著還沒讀完先下單買了英文版,不過我並不建議讀者朋友購買多個版本。

如果想嘗試不同的閱讀體驗的讀者,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試。但是不要期望讀到一本有趣的小說就是。另外中文版的本地化做得非常不錯,質量很高,英文版則因為手寫體及多用縮寫的的緣故,較難閱讀。所以如果不是很喜歡這本書,想要集齊全套的話,同樣也不建議購買英文版和繁體版。

三顆星給故事內容,一顆星給設計巧思。

2. 楓澤楓_小說叫什麼名字

主人公叫楓澤楓景的小說叫做《絕境生花》,是作者楓澤最新寫的一本言情類小說,文中的愛情故事凄美而純潔,文筆極佳,實力推薦。

小說精彩段落試讀:審判長拍案。本庭同意原告請求,對被告人楓澤強制執行記憶提取!一切准備就緒後,立即執行!很快,相關人員就調試好了設備。楓澤不由分說的就被押解到了中場,戴上了記憶提取的儀器。而楓璟也在此刻完成了鏈接。

劇情簡介。

楓澤微微一笑,有釋然,有解脫,還有欣慰:「好在,你們都成才了。」而這時,審判長的聲音再起。

「基於本案件具有極強的教育警醒意義,且此次案件廣受社會多方關注。所以本庭決定向被告人進行記憶提取。」

「屆時,被告人的過往記憶畫面將被作為『警示片進行全網公布,所有人都會見證你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3. 主角叫葉楓的所有小說

摘要 1.

4. 有一本男主叫楓的小說 叫什麼名字

季楓
書名《校園全能高手》
望採納

5. 帶「楓」的小說名字

楓葉之十億巨富教師
綜漫之楓葉隨想
楓葉游戲冒險島
火影之宇智波月楓傳
網游之劍神葉楓

6. 楓影夜讀 #16 -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

短短兩句,以死亡開幕。本應承接悲傷與肅穆情緒的第二句,卻轉折出平淡冷漠的氣息。再讀這個著名的開場,依然為之動容。這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 1913-1960)於1942年出版的小說《局外人》(法: "L'Étranger", 英: "Stranger", 繁: 《異鄉人》)的開場。

我因為在「Steve說」播客中聽到杜素娟老師(華東政法大學文伯書院教授)提及此作,遂開始閱讀。小時候讀「名著」只感覺累,所以我此番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一拿起本書就手不釋卷,被這個荒誕又現實,奇妙又赤裸的虛構故事深深吸引,讀得津津有味。

<center> 以下內容涉及重要情節透露,建議讀完原作再看 </center>

小說以法語寫成,幾個中譯本均行文流暢,頗為好讀。本作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了男主人公默爾索先生(Meursault)從參加母親葬禮到殺人被判死刑的短暫又波瀾起伏的故事。默爾索先生是一個奇怪的人,但不古怪。古怪好歹有些活躍的色彩,他更像一個心如死灰,麻木冷漠,在城市囚籠中默默行走的旁觀者。

故事開篇他回到養老院後,不願開棺再見母親最後一眼,第二天的葬禮,主角毫無波瀾而養老院的老人卻哭得暈厥過去,種種細節讓男主角顯得十分無情。可偏偏讀者通過作家的筆觸讀到了主角內心的思考,這些思考既冷酷無情又理所當然:他並不偽善。讀者跟隨這些思考看到的默爾索,和其他角色看到的默爾索截然不同。

也許只有默爾索的女朋友瑪麗(Marie)是最接近讀者視角,能夠理解默爾索的人。他們的第一次約會是在默爾索母親葬禮的第二天。他們看了場喜劇電影,回到默爾索的公寓做愛。當瑪麗知道他的母親昨天剛下葬的時候,她「嚇得往後一退,但沒有發表什麼意見」。

默爾索為人處世顯露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與其說他過著「生活」,毋寧說是他被定義在了所謂「生活」的框架中。

後來默爾索捲入了朋友萊蒙德(Raymond)的情婦糾紛之中。也是因為這種「無所謂」,他幫萊蒙德寫信給這位情婦。這個情婦來了,和萊蒙德發生爭吵,被毆打,警察也來了。這件事情導致情婦的阿拉伯人兄弟前來復仇。默爾索與萊蒙德前去度假的時候,在海灘上遭遇阿拉伯人三次,打架,持槍,最終默爾索槍殺了其中一個阿拉伯人,就此展開故事的第二部分。

入獄之後默爾索在關押期間與律師、預審法官進行預審談話,在庭審期間檢察官、律師、法官的辯論構成了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最終默爾索在被判死刑後,最後一次見神甫(他一直拒絕見神甫)時把全部的力量噴薄而出,並在爆發中結束本作。

《局外人》是名作,自然有許多人會做「深度解析」。我所寫的既不「深度」也不「解析」。我只是在閱讀時常有一種莫名的感覺橫在心頭,像一塊大石,不知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可能是西西弗斯的巨石,推上去又滾下來,再推上去再滾下來。

默爾索在書中的所作所為無疑是不符合「常理」和「道德」的,而庭審時人們爭論的焦點也是這份「常理」與「道德」。默爾索這個人物其實是一個「普通人」的內心一角的放大版,是一個極端的案例。這種極端與反常,作者在另一部書中稱之為「荒誕」。默爾索的這份「荒誕」無疑引發了世人的警醒與反思。作者加繆在1957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是:

我喜歡作者描寫阿爾及爾街頭落日的片段,喜歡以旁觀者觀察世界的角度,喜歡主角每次內心波動時隨之而來的晃眼的陽光,夏日的氣息,街頭的聲音。加繆的寫作技巧無疑是高超的。

比如主角從葬禮到回到阿爾及爾的轉場:

比如男主被判死刑,回到法庭接受宣判時的場景:

僅憑這些優秀的文字就足以吸引我把它再讀一遍。至於默爾索的被動地活著,他的漫無目的的不知道屬於誰的人生,我想多數人都會有同感。那麼怎麼辦呢?

《局外人》沒有給出答案。哪怕是最後的默爾索的爆發,也只是向死亡思考,思考重新開始的希望。但只是希望,他沒有重新開始,他在希望中結束了。

2021.07.29/中午
於夏日的燈下

7. 楓戀是誰

楓戀
帽子嘉創作的網路小說
《楓戀》是由小說閱讀網出版作品,作者是帽子嘉,主要內容是楓之語 沈暮顏,知性理智,善於偽裝所有情緒的她自信不會被愛情牽扯卻始終敵不過藏匿在心房最深處的他

中文名
楓戀
作者
帽子嘉
小說進度
連載
連載網站
小說閱讀網
快速
導航
內容簡介
小說類型
都市言情
內容簡介
楓之語 沈暮顏,知性理智,善於偽裝所有情緒的她自信不會被愛情牽扯卻始終敵不過藏匿在心房最深處的他,愛越深,傷越痛,當她決定拋開一切和他一起時,他卻背叛了她,也毀掉了心中那一份對愛情的期待,從此她不再相信愛情...「在愛情的領域里,我放棄了他;但是在友情的領域里,我是永遠不會放棄他的」「Mandy,我們,還是分手吧!」「這是我為你設計的獨一無二」「聽聽我的心,它在說『我愛你』」「我愛他,真的!為什麼他要騙我?為什麼?」「原來,一切都不過是謊言。我明白了,打擾了。」 轉身離去卻留下了滿地的心碎……

8. 《《楓》江蘺白芷》最新txt全集下載

《楓》江蘺白芷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溫哥華的確很美麗,一種安詳的美麗。
抱著書從圖書館出來,感覺口中呵出的氣很快就被凝結成白霧,跺跺腳,覺得冬季似乎已經快要過去。
本來沒想過會讀UBC,很鬼使神差地申請了它。只因為小學時代,曾經有一個非常有魅力的男老師,滿臉懷戀地跟我們描述,他最愛的BC省的楓葉。
那時侯跟我一個班的小孩子,都因為我是新來的,一個中國孩子,抱有一種因為陌生而生的疑慮。
那老師滿臉微笑地問我們,是否知道BC省。10歲的小孩子怎麼會知道呢,也就我這樣喜歡閱讀的自閉症小孩會關注吧。
看著他從期待到失望,似乎有點可憐他,只好輕聲地說了句,不列顛哥倫比亞,加拿大西部。
那老師是蘇格蘭裔,自稱愛丁堡人,每次遇到與蘇格蘭相關的人物,總會特別激動,一種非常普遍的民族情感。
那時候介紹資本主義歷史,他滿臉激動地望向我們,問我們是否知道蘇格蘭一位影響了全世界的經濟學家。
這時候全班都望向我了,我非常不喜歡這種感覺,只好再度低聲地,亞當·斯密。
Fabi……
別忘了採納喲

9. 電影《楓》

如果是國內70年代出品的那一部,就不怎麼樣。

10. 楓影夜讀 #27 - 《貧窮的本質》

[圖片上傳失敗...(image-9435d3-1650880628953)]

什麼樣的狀況可以稱為「貧窮」? 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 有一個「消滅極端貧窮和飢餓」的目標,其中具體提到:1990年至2015年間,將每日收入低於1.25美元的人口比例減半。

所以日收入低於1.25美元(約8.13人民幣)的群體就是「窮人」嗎?聯合國官網(2003年)數據顯示:自1990年以來,已有超過十億人口脫離極端貧困,但仍有八億人生活在赤貧之中。全球窮人數量驚人。

多數人關於富裕與貧窮的概念可能都不是與生俱來的。我記得小時候過年家族聚餐,大門口會有乞討的人過來唱歌。長輩會給我們這些小孩子幾毛錢,讓我們拿去給乞討者。那可能是我印象中對「貧窮」這個模糊概念最早的視覺化呈現。我記得小時候有些長輩會說:「這些人年紀輕輕,有手有腳不去好好乾活,就是因為懶才來要飯的。」

所以窮人是因為懶才窮的嗎?所謂「貧窮陷阱」理論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嗎?

MIT的經濟學教授 Abhijit V. Bannerjee 和他同為 MIT 教授的妻子 Esher Duflo 合著的這本書──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試圖為現行的經濟學理論尋找證據,證明或證偽某些專家對「大問題」的「大思考」。

我閱讀的是本作的簡體中文版本,由中信出版,景芳翻譯。簡體中文名為《貧窮的本質》,副標題是: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翻譯質量很高,感謝譯者。中文書本標題多為編輯所定,不再討論。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案例,通過全球多個地區的案例分析,討論了飢餓、健康、教育、生育等話題;第二部分是慈善機構,從窮人每天都需要面對的風險開始,到小額信貸,到被迫「創業」,到政治政策,講述窮人面對的各種問題。

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總能收獲一些反直覺的東西。比如「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像中要少得多…我們真正的優勢在於,很多東西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比如自來水、電、疫苗等等。

「我們不需要使用自己有限的自控及決斷能力,而窮人時時刻刻在運用這種能力。」這點我深以為然。書中提到類似非洲窮人不願購買消毒蚊帳防止瘧疾,亞洲農民不願購買化肥提高產力等案例,我覺得如果換了我身處其中,估計也差不了多少。

我想到我認識的朋友們,如果自小在條件不差的環境中成長,成年後往往有更多選擇,可以把時間、精力放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不管是成為某方面的專家也好,還是不斷拓展視野也罷,總之,這樣的朋友的人生軌跡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環境、家人對他的限制更小。這讓我想起多年前那篇網路熱文:《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該文作者描寫的境遇更極端,但因為這些條件限制帶來的不利卻是普遍存在的。這世上不乏有內褲開局單挑Boss的高手存在。這個過程極其痛苦,歷經無數磨難,可能性並不為零,但十分渺茫。

因為貧困線以下的群體多在發展中國家,所以作者分析的案例集中在非洲、印度、印尼等國。作者Abhijit在印度出生,他關於印度習俗的分析讓我覺得地方雖然不同,但管理國家的畢竟都是人類。比如印度不同邦的人對於發燒的看法:馬哈拉施特邦的人覺得大米可以幫助患者快速退燒,而孟加拉邦的人認為發燒的時候不可以吃大米。這讓我想到小時候老家關於感冒的人能不能洗澡、洗頭、這個能吃那個不能吃的各種禁忌,現在看來有些哭笑不得。

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組織在試圖改善窮人的生活,抗擊全球貧困。牽涉全球多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習慣。盡管在抗擊貧困這件事情上,有些地區做得比較好,另一些地區比較糟糕,但即使是最糟糕的地區,也有改善的空間。作者把這些可以改善窮人生活的事情總結為五個方面:

1. 窮人通常缺少信息來源,相信那些錯誤的事情。

這一點不通過科學手段無法獲取信息的網民們恐怕深有體會。但除了這種外部的限制以外,本人是否有足夠的自我意識,是否有形成正向循環的信息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書中提到至少要讓小孩子們學會閱讀,這樣可以通過閱讀學習其他知識。我想到李笑來寫過一本書──關於他的爭議我們暫且不論──標題為《學習學習再學習》。就是要先學會如何學習,然後再去學習。有點文字游戲是意思,但頗有道理。

經歷過高考的讀者對此可能有所體會。對於理科考試而言,通過無腦刷題來提升考試分數是一種方法,但是學會從題目中找出設計規律,總結每個科目每種題型的解答方法也許更加高效。也就是學會方法,再做刷題訓練。

2. 窮人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確」的決定。

誠然,閱讀本文的多數人可能不需要每天為喝井水還是喝河水而發愁。我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也在閱讀中國作家虹影的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虹影出生於1962年的重慶,家境貧寒,在母親肚子里經歷飢荒年代,隨後是接踵而來的文化大革命。她童年的經歷在很多細節上印證了《貧窮的本質》中提及的窮人案例。

窮與富是相對的。即便在溫飽線以上,中產與1%的富人依然有極大差距。這些差距帶來的做出「正確」決定的難易程度,也見諸其中。所以閱讀本書,了解窮人的困境與改善方法,也是在提升自我的意識。比如給自己買保險,給家人買保險。

這種看似簡單的,具有明顯好處的,應該趁年輕的時候早點做的事情,我就需要在多年以後,通過學習才逐漸有此意識。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很多事情不是窮人好吃懶做,不是目光短淺,而可能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北大法學博士,B站有名的Up主羅翔老師說過類似的話:「一個農民去城市亂闖馬路,你不能說這位農民蠢,他只是不理解為什麼有交通規則。一位知識分子去鄉下,分不清稻穀和麥子,他不是蠢,他只是不理解。所以不要帶著知識的優越感。」

3. 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是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地位。

這一點對大部分不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人來說算是比較幸運。因為目前大部分行業服務於人數最多的「普通人」(我也不知道有什麼其他更好的詞),通常只會給富人開設 VIP 通道,但不會拒絕普通人。

當然存在一些活動是需要一定經濟實力才可能參與的。比如 F1 運動就需要小孩子自小參加卡丁車訓練和比賽。家長要負擔小孩的訓練費,出場費,車費,油費,維修費等等。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即便有天賦也很難支撐他一路晉級直到進入 F1 圍場。

4. 貧窮的國家不會因為貧窮或其不堪回首的歷史而註定失敗。

曾經貧窮的人亦如此。

我的老家屬於「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幾十年,我見過太多做生意起起落落的人。小時候沒什麼感覺,現在想來,各有各的幸運與不幸。回顧過去,我們總能給歷史找出一堆原因,看似今天是過去的必然結果,但事實上,從來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

上文提到的女作家虹影,她小時候的教育條件並不算好。但她寫的小說文筆極佳,至少《飢餓的女兒》寫得很好,我看不出來作者小時候的經歷會是如此悲慘。

人生有太多東西無法選擇,但始終我們可以選擇樂觀或悲觀。而且別忘了,「無法選擇」它也是一種選擇。

5. 對於人們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最終常變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一個人往往會對自己有一個預設。這種預設既來自自己的判斷也來自外部的評價。很有趣的是,當你預設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的時候,往往你會不自覺地,下意識地做出能夠印證這個預設的行為。最後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所以當你對自己的某一方面很沒有自信的時候,可以試著往「I Can Do It」的方向去想。只要學會了如何學習的方法,加上足夠的訓練,大部分人都可以勝任大部分工作。又不是去奧運會賽場,只有到這種級別的地方才真的到了拼天賦的時候,我們在學校里,在工作上做的大部分事情,都完全沒有「不自信」的必要。

我喜歡《貧窮的本質》里涉及全球多個國家的實驗與具體案例分析。作者作為經濟學教授,除了分析經濟學主流的「大理論」以外,會通過具體的案例與隨機對照實驗,用證據證明這些「大理論」到底適用還是不適用。這種講求實證的方式讓我非常佩服。

雖然我不是經濟學方面的專家,也沒有Bill Gates那麼大的能量可以幫助全球抗擊貧困。但至少通過閱讀本書,我可以知道自己還存在哪些問題,可以提升自我。

就像盲區會被我們的大腦忽略一樣,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事情被我們忽略了。抬起頭,多看看不一樣的角度,不要讓自己陷入缺少有效信息的屏障里。

22.04.24/夜

熱點內容
好看的小說文筆好的 發布:2024-11-30 12:27:09 瀏覽:501
網友好評的網路小說 發布:2024-11-30 12:26:03 瀏覽:572
男變女成美女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4-11-30 10:41:58 瀏覽:750
女生言情小說輕松爆笑 發布:2024-11-30 10:33:07 瀏覽:542
好看的重生校園小說男主角 發布:2024-11-30 10:26:17 瀏覽:180
小皇帝穿越到現代小說 發布:2024-11-30 09:49:46 瀏覽:786
科幻小說里最厲害的劍 發布:2024-11-30 07:53:56 瀏覽:579
都市之活了幾十億年相似的小說 發布:2024-11-30 07:53:47 瀏覽:238
青春很虐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4-11-30 06:54:43 瀏覽:381
好看的寫唐朝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30 06:04:43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