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屈辱小說閱讀
『壹』 我遇到夏洛蒂作文600字
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兩個姐姐、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國文學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稱。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歲時,母親便患癌症去世。父親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艱苦又凄涼。豪渥斯是山區的一個窮鄉僻壤,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們只能在沼澤地里遊玩。好在父親是劍橋聖約翰學院的畢業生,學識淵博,他常常教子女讀書,指導他們看書報雜志,還給他們講故事。這是自母親去世後孩子們所能得到的唯一的樂趣,同時也給夏洛蒂以及兩個妹妹帶來最初的影響,使她們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824年,姐姐瑪麗亞和伊麗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橋一所寄宿學校去讀書,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裡。當時,只有窮人的子女才進這種學校。那裡的條件極差,教規卻非常嚴厲,孩子們終年無飽食之日,又動輒要受體罰,每逢星期天,還得冒著嚴寒或者酷暑步行幾英里去教堂做禮拜。由於條件惡劣,第二年學校里就流行傷寒,夏洛蒂的兩個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後沒幾天都痛苦地死了。這之後,父親不再讓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學校,但那裡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靈深處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遠忘不了這段生活,後來在她的小說《簡·愛》中,她又飽含著痛切之情對此作了描繪,而小說中可愛的小姑娘海倫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瑪麗亞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裡後,生活又像過去一樣,但她和妹妹們的興趣卻更加廣泛了。她們一起學音樂,彈琴、唱歌,畫畫,而最使她們感興趣的卻是學習寫作。勃朗特一家一向離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這個孤寂的村落里,她們所能找到的唯一慰藉,就是面對荒野任憑想像力馳騁,編寫離奇動人的故事。當時夏洛蒂14歲,已寫了許多小說、詩歌和劇本,據她自己開列的書單,她共寫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頁。這些習作盡管還很幼稚,但已表現出相當厚實的文學素養和豐富的想像力。這樣的習作,可以說為她往後在文壇上一舉成名作了充分准備。
15歲時,夏洛蒂進伍勒小姐在羅海德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後,她為了掙錢供弟妹們上學,又在這所學校里當了教師。她一邊教書,一邊繼續寫作,但至此還沒有發表過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歲時,她大著膽子把自己的幾首短詩寄給當時的桂冠詩人騷塞。然而,得到的卻是這位大詩人的一頓訓斥。騷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氣地對她說:「文學不是女人的事情,你們沒有寫詩的天賦。」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傷心,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喪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堅持寫作。1838年,夏洛蒂離開伍勒小姐的學校。第二年,她到有錢人家裡擔任家庭教師。這一職業在當時是受歧視的,而夏洛蒂更是親身體驗了作為一名家庭女教師的辛苦與屈辱。她在當時給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私人教師……是沒有存在意義的,根本不被當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她很快就討厭甚至憎惡家庭教師這一行當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別當過兩次家庭教師,但每次都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因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這兩年裡,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個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輕的牧師。但是,這兩次求婚都被她拒絕了,原因是她認為他們並不是真正愛她,只是按傳統要娶個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願離開家到外面去謀生,但僅靠父親的收入又無法生活,於是她們便想在本村辦一所學校,教當地孩子讀書,這樣也許能維持生計。她們都想教法語,可是她們的法語並不好。這時,在她們家裡幫助照料家務的姨媽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積蓄,讓姐妹倆到布魯塞爾去攻讀法語。
這樣,她們就進了布魯塞爾的一所法語學校。這所學校是由一對姓埃熱的夫婦辦的,並由埃熱先生親自教授法語。埃熱先生的法國文學造詣很深,勃朗特姐妹倆在他的教誨下,僅用一年時間,就掌握了法語基礎知識,還閱讀了大量法國文學名著,了解了各種流派作家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點。但是,對夏洛蒂來說,在布魯塞爾的一年間,給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埃熱先生本人。他不僅學識淵博,聰明過人,還有一種對年輕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氣,即容易激動,有點粗魯,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內心已愛上這個有婦之夫,但她始終沒有明確表露。埃熱先生對她則全然無心,所以她就把這種微妙的情感一直壓在自己心裡。 從布魯塞爾回國後,夏洛蒂便和兩個妹妹一起開始籌辦學校,還掛出了「勃朗特姐妹學校」的招牌。可是,她們萬萬沒有想到,在幾個月里竟然沒有一個學生來報名入學,等來的只是上門收稅的官員。
辦學的理想破滅了。夏洛蒂覺得,寫作也許還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讀了妹妹艾米莉寫的一些詩,突然想到她們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詩集。於是她們商量之後,每人拿出一些詩合在一起,用當時已去世的姨媽留下的一些錢自費出版了一本詩集。她們沒有署真名,而是分別用了三個假名:柯勒·貝爾、埃利斯·貝爾和阿克頓·貝爾。盡管她們的詩寫得很美,卻沒有人注意,出版後只賣掉了兩本。
但是,不管怎麼說,詩集的出版對她們來說總是一件大事。她們的創作熱情受到了激勵,於是三姐妹又開始埋頭寫小說。這時,夏洛蒂已三十歲。她花了將近一年時間,寫成一部長篇小說,取名《教師》;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則分別寫了長篇小說《呼嘯山莊》和《阿格尼絲·格雷》。她們把三部小說一起寄給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復她們說,《呼嘯山莊》和《阿格尼絲·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師》將被退回。
這對夏洛蒂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打擊。但她沒有退縮,反而憋著一股氣又開始寫另一部長篇小說。這就是《簡·愛》。
『貳』 我的老師閱讀求答案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里盡情飄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迎春
1.請從第②段中找出與畫線句「藍天上,一架架風箏在同白雲戲耍」的修辭方法相同的句子:
「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里盡情飄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或「迎春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著春天吹奏著生命之歌。」
2.第③段畫線詞語「情不自盡」中的錯別字是 盡 ,其正確的寫法是 禁 。
3.閱讀④—⑦段,完成下表。
劉老師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 學生在課堂上的感受或反應 劉老師的品質特點
劉老師笑談殘腿。 學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樂觀
劉老師跳躍旋轉幾百次為我們生動地講課 學生沉浸其中,時而激動,時而悲痛。 工作認真負責
劉老師贊賞、鼓勵學生。 學生受到鼓舞,感到親切。 循循善誘
4.為什麼劉老師放風箏的情景留給「我」的印象最深?
答: 因為劉老師並不因身體殘疾而對人生悲觀,他對生活有著純朴、強烈的愛與追求,這讓我深受感動,所以印象最深。
5.將第⑩段與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較。你認為哪一段作為文章的結尾更好?為什麼?(70字左右)
離開他已經近三十年了,倘使他還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許,他這時候仍在放風箏……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長者,年復一年地被斷腿釘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希望劉老師不至於如此,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表現他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人世……不,他不會的。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個粉筆字的手,放飛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風箏。那些給了我數不清的幻夢的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祖國的藍天上翱翔。
『叄』 師說韓愈原文
師說韓愈原文
引導語:《師說》這篇課文想必很多人都有學過,亦是一篇極具教育意義的文言文,那麼有關韓愈師說的原文哪裡有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韓愈原文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其實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也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也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而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然後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也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只是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且不受時俗的拘束,在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裡有道存在,哪裡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3.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14.出人:超出於眾人之上。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動。
18.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9.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20.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塗啊!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志。
25.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7.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28.百工:各種手藝。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雲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2.年相若:年歲相近。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4.復:恢復。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9.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這類。
4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9.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50.不拘於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52.貽:贈送,贈予。
『肆』 夏洛蒂 勃朗特的小說《教師》的簡介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的處女作《教師》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本文剖析了它的寫作特點,以對主人公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的刻畫及生動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揭示了夏洛蒂·勃朗特的寫作風格。
『伍』 師說原文及翻譯
《師說》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本內容由我跟大家分享師說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學習與借鑒!
師說原文:
唐代: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裡有道存在,哪裡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3.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14.出人:超出於眾人之上。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動。
18.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9.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20.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塗啊!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志。
25.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7.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28.百工:各種手藝。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雲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2.年相若:年歲相近。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4.復:恢復。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9.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這類。
4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9.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50.不拘於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52.貽:贈送,贈予。
『陸』 簡愛的作者是誰,快!快!快!
摘自網路
夏洛蒂·勃朗特目錄[隱藏]
生平
小說
詩歌
延伸閱讀
夏洛蒂·勃朗特(女士)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
名人姓名:Charlotte Bronte
生卒年份:1816-1855
名人職稱:英國女作家。
名人國家:英國
相關介紹: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於英國北部的一個牧師家庭。母親早逝,八歲的夏洛蒂被送進一所寄宿學校。在那裡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她的兩個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後死去。於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鄉,在荒涼的約克郡山區度過了童年。15歲時她進了伍勒小姐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後又在這個學校當教師。後來她曾作家庭教師,但因不能忍受貴婦人、闊小姐對家庭教師的歧視和刻薄,放棄了家庭教師的謀生之路。她曾打算自辦學校,為此她在姨母的資助下與艾米利一起去義大利進修法語和德語。然而由於沒有人來就讀,學校沒能辦成。但是她在義大利學習的經歷激發了她表現自我的強烈願望,促使她投身於文學創作的道路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於英國北部約克郡的豪渥斯,父親是當地聖公會的一個窮牧師,母親是家庭主婦。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兩個姐姐、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國文學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稱。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歲時,母親便患癌症去世。父親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艱苦又凄涼。豪渥斯是窮鄉僻壤的一個山區,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們只能在沼澤地里遊玩。好在父親是劍橋聖約翰學院的畢業生,學識淵博,他常常教子女讀書,指導他們看書報雜志,還給他們講故事。這是自母親去世後孩子們所能得到的唯一的樂趣,同時也給夏洛蒂以及兩個妹妹帶來最初的影響,使她們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824年,姐姐瑪麗亞和伊麗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橋一所寄宿學校去讀書,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裡。當時,只有窮人的子女才進這種學校。那裡的條件極差,教規卻非常嚴厲,孩子們終年無飽食之日,又動輒要受體罰,每逢星期天,還得冒著嚴寒或者酷暑步行幾英里去教堂做禮拜。由於條件惡劣,第二年學校里就流行傷寒,夏洛蒂的兩個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後沒幾天都痛苦地死了。這之後,父親不再讓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學校,但那裡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靈深處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遠忘不了這段生活,後來在她的小說《簡·愛》中,她又飽含著痛切之情對此作了描繪,而小說中可愛的小姑娘海倫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瑪麗亞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裡後,生活又像過去一樣,但她和妹妹們的興趣卻更加廣泛了。她們一起學音樂,彈琴、唱歌,畫畫,而最使她們感興趣的卻是學習寫作。勃朗特一家一向離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這個孤寂的村落里,她們所能找到的唯一慰藉,就是面對荒野任憑想像力馳騁,編寫離奇動人的故事。當時夏洛蒂14歲,已寫了許多小說、詩歌和劇本,據她自己開列的書單,她共寫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頁。這些習作盡管還很幼稚,但已表現出相當厚實的文學素養和豐富的想像力。這樣的習作,可以說為她往後在文壇上一舉成名作了充分准備。
15歲時,夏洛蒂進伍勒小姐在羅海德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後,她為了掙錢供弟妹們上學,又在這所學校里當了教師。她一邊教書,一邊繼續寫作,但至此還沒有發表過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歲時,她大著膽子把自己的幾首短詩寄給當時的桂冠詩人騷塞。然而,得到的卻是這位大詩人的一頓訓斥。騷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氣地對她說:「文學不是女人的事情,你們沒有寫詩的天賦。」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傷心,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喪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堅持寫作。1838年,夏洛蒂離開伍勒小姐的學校。第二年,她到有錢人家裡擔任家庭教師。這一職業在當時是受歧視的,而夏洛蒂更是親身體驗了作為一名家庭女教師的辛苦與屈辱。她在當時給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私人教師……是沒有存在意義的,根本不被當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她很快就討厭甚至憎惡家庭教師這一行當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別當過兩次家庭教師,但每次都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因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這兩年裡,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個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輕的牧師。但是,這兩次求婚都被她拒絕了,原因是她認為他們並不是真正愛她,只是按傳統要娶個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願離開家到外面去謀生,但僅靠父親的收入又無法生活,於是她們便想在本村辦一所學校,教當地孩子讀書,這樣也許能維持生計。她們都想教法語,可是她們的法語並不好。這時,在她們家裡幫助照料家務的姨媽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積蓄,讓姐妹倆到布魯塞爾去攻讀法語。
這樣,她們就進了布魯塞爾的一所法語學校。這所學校是由一對姓埃熱的夫婦辦的,並由埃熱先生親自教授法語。埃熱先生的法國文學造詣很深,勃朗特姐妹倆在他的教誨下,僅用一年時間,就掌握了法語基礎知識,還閱讀了大量法國文學名著,了解了各種流派作家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點。但是,對夏洛蒂來說,在布魯塞爾的一年間,給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埃熱先生本人。他不僅學識淵博,聰明過人,還有一種對年輕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氣,即容易激動,有點粗魯,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內心已愛上這個有婦之夫,但她始終沒有明確表露。埃熱先生對她則全然無心,所以她就把這種微妙的情感一直壓在自己心裡。 從布魯塞爾回國後,夏洛蒂便和兩個妹妹一起開始籌辦學校,還掛出了「勃朗特姐妹學校」的招牌。可是,她們萬萬沒有想到,在幾個月里竟然沒有一個學生來報名入學,等來的只是上門收稅的官員。
辦學的理想破滅了。夏洛蒂覺得,寫作也許還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讀了妹妹艾米莉寫的一些詩,突然想到她們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詩集。於是她們商量之後,每人拿出一些詩合在一起,用當時已去世的姨媽留下的一些錢自費出版了一本詩集。她們沒有署真名,而是分別用了三個假名:柯勒·貝爾、埃利斯·貝爾和阿克頓·貝爾。盡管她們的詩寫得很美,卻沒有人注意,出版後只賣掉了兩本。
但是,不管怎麼說,詩集的出版對她們來說總是一件大事。她們的創作熱情受到了激勵,於是三姐妹又開始埋頭寫小說。這時,夏洛蒂已三十歲。她花了將近一年時間,寫成一部長篇小說,取名《教師》;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則分別寫了長篇小說《呼嘯山莊》和《艾格尼斯·格雷》。她們把三部小說一起寄給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復她們說,《呼嘯山莊》和《艾格尼斯·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師》將被退回。
這對夏洛蒂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打擊。但她沒有退縮,反而憋著一股氣又開始寫另一部長篇小說。這就是《簡·愛》。
《簡·愛》中的人物和情節,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經歷過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說她又充滿了激情,所以寫作進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脫稿了。稿子交出去後,令出版商大為驚喜,通宵不眠地審讀。最後,出版商認定它是一部傑作,決定馬上出版。就這樣,兩個月後,《簡·愛》(1847)就問世了,而兩個妹妹的作品此時還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問世。當時的英國文壇大為震驚,因為三姐妹的三部長篇小說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簡·愛》(初版時作者署名為柯勒·貝爾),更是引起轟動,大街小巷裡都在談論這部小說,人們還到處打聽和猜測,作者到底是誰?
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給勃朗特一家帶來了極大的歡樂。但是不久,家裡就發生了一連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們的弟弟患病去世。三個月後,艾米莉染上結核病,相繼去世。夏洛蒂擔心小妹妹安妮也會染上,不巧事情正是這樣。安妮得病後拖了5個月,也離開了人間。
夏洛蒂深受打擊,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寫作,才能暫時遺忘內心的悲痛。她埋頭寫長篇小說《謝利》,於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謝利》使她再一次獲得巨大成功。這之後,她便去了倫敦。在倫敦的幾年裡,她結識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薩克雷和蓋斯凱爾夫人。薩克雷對她的作品評價很高,而她則把《簡·愛》第二版題獻給薩克雷,以表示對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蓋斯凱爾夫人成了她的摯友,兩人過往甚密。 她還完成並出版了長篇小說《維萊特》,並於一八五三年十一月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愛瑪》。
一八五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三十八歲的夏洛蒂終於克服固執的老夫的反對,和阿貝尼科爾斯牧師結了婚。遲來的愛情給她帶來了慰藉和歡樂,但婚後的幸福竟是那麼短暫,六個月後的一天,夏洛蒂和丈夫到離家數英里的荒原深處觀看山澗瀑布,歸途中遇雨受寒,此後便一病不起。一八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三十八歲的夏洛蒂不幸離開了人間,還帶去了一個尚未出世的嬰兒。
夏洛蒂·勃朗特雖然一生僅寫了四部小說(即:《教師》、《簡·愛》、《謝利》和《維萊特》,其中《教師》在她去世後才出版),但她在文學史上卻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說中,最突出的主題就是女性要求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這一主題可以說在她所有的小說中都頑強地表現出來,而將女性的呼聲作為小說主題,這在她之前的英國文學史上是不曾有過的——她是表現這一主題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說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人物和情節都與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題加上抒情筆調,這是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對後世英美作家的影響所在。後世作家在處理女性主題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響,尤其是關心女性自身命運問題的女作家,更是尊她為先驅,並把她的作品視為「現代女性小說」的楷模。
第二版本:
英國女小說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躍在英國文壇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是三姐妹中年齡最大的。三姐妹 出生在英格蘭北部約克郡一個與世隔絕的村子裡。父親是個窮牧師。全靠他們一位小有資產的姨媽資助他們上學,並留給他們財產。後來三姐妹利用這筆財產的一部分自費出版了他們的第一部詩歌合集。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寫一些奇特的故事。基於父母遺傳的天分和他們後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長寫作,1847年,他們都發表了小說,夏洛蒂用柯勒貝爾的筆名發表了《簡· 愛》。夏洛蒂當過教師和家庭教師,也曾與妹妹艾米莉一起於1842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學習法語和古典文學。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寫貧苦的小資產者的孤獨、反抗和奮斗,屬於被馬克思稱為以狄更斯為首的「出色的一派」。《簡·愛》是她的處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實際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熱愛寫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寫一些關於伯爵的小說,可惜日後都丟失了。夏洛蒂還出版過詩集。她的其他小說有:《雪莉》(1849)、《維萊特》(1853)和《教師》(1857)。其中《維萊特》可以看做是她個人的小說體自傳,與她的人生經歷十分相似。這位天生體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紀英國文壇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勃朗特姐妹
1847年,《簡·愛》和《呼嘯山莊》在英國先後出版。這兩部作品的出現,引起了文學界強烈的轟動;而這兩部不朽的名著竟出於名不見傳的兩姐妹之手,更成了英國文學史上的佳話。這兩姐妹就是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的《簡·愛》因題材的新穎和感情的真摯立即引起當時評論界的重視,而艾米莉則憑著《呼嘯山莊》這部有著奇想像力的小說在英國文學史上佔有突出地位。然而人們沒有想到,這兩姐妹的成功卻源自她們那孤獨、苦悶和不幸的生活。
凄涼、孤獨的童年
勃朗特姐妹生長在一個窮牧師家庭,她們的母親在孩子們還很年幼時患肺癌去世,這使全家陷入了不幸。失去了母親,孩子們的童年就象沒有陽光的深冬,凄涼而沒有歡樂。所幸的是,她們的父親--那位窮牧師--學識淵博,他親自教她們讀書,指導她們看書讀報,這些都給了她們很大的影響,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由於生活的凄苦,勃朗特姐妹不得不在慈善學校度過了一段童年。因為學校里的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夏洛蒂和艾米莉的兩個姐姐先後患肺病死去,這給夏洛蒂極其沉重的打擊。後來,她將這家學校搬進了《簡·愛》,並且為了紀念她的姐姐,在書中塑造了一個海倫·彭斯的可愛的小姑娘的形象。此後,夏洛蒂和艾米莉就回到家裡,與弟弟勃蘭威爾和妹妹安妮一起自學。
她們的家居住在荒涼偏僻的山區,再加上這個家庭一向離群索居,因此她們遊玩的場地只有一望無際的沼澤和西邊的曠野。她們常在曠野里散步,感受著曠野的氣氛,特別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內心卻熱情奔放,她將曠野的感受全寫進了《呼嘯山莊》,構成了《呼嘯山莊》的獨特氛圍。為了打發寂寞的時光,她們四個便常常讀書、寫作詩歌以及杜撰傳奇故事,她們自辦了一個手抄的刊物:《年輕人的雜志》,自編自寫自讀,這給她們帶來了莫大樂趣,對她們以後成為著名的作家是一個初步鍛煉。婁時,夏洛蒂寫了許多小說、詩歌和劇本,據她自己在14歲時開列的作品名單,就有22卷。
艱苦工作後的解脫
為了生活,勃朗特姐妹先後離家出外當家庭教師,屈辱的生活激起了她們強烈的憤怒之情。夏洛蒂倍感歧視和孤獨,她憎恨家庭教師這個行當,兩次都只工作了幾個月就離開了,但這段經歷卻為《簡·愛》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素材。在艱若、閉塞的生活中,勃朗特姐妹經常利用晚上的一點餘暇積極地寫作,作為對一天枯燥乏味的辛勞工作的一種解脫。尤其是艾米莉,她除了工作之外,還要承擔全家繁重的家務勞動,洗衣服、燒菜、烤麵包,為了隨時記下寫作素材,她在廚房裡幹活時,總是隨身帶著紙和筆,只要一有空隙,就立即把腦了了里涌現的思想寫下來,然後繼續燒飯。
這一段時期,她們一直沒有停止創作活動。1836年,夏洛蒂把自己寫的幾首詩寄給了當時著名的桂冠詩人騷塞,不料騷塞竟認為文學不是婦女的事業,而且認為夏洛蒂沒有特殊的才能。他決不會想到,正是這個他認為沒有特殊才能的夏洛蒂·勃朗特在10年後會成為轟動英國文壇的作家。
勃朗特姐妹曾打算合力辦一所學校,可是印了招生廣告,卻沒有人來報名。這時她們唯一的弟弟勃蘭威爾由於環境的刺激,養成了酗酒的惡習,並為此丟掉了工作,成為家庭的負擔。1845年秋季的一天,夏洛蒂偶然看到艾米莉寫的一本詩集,她深受感動,想到寫作也許是一條出路,於是,她動用了去世的姨媽留給她們的遺產,與兩個妹妹合出一本詩集。但是盡管詩寫得很美,卻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只賣掉了兩本。
小說創作上的成功
雖然如此,這本詩集的出版仍鼓舞了她們的創作情緒,於是勃朗特姐妹埋頭寫起小說來。這一年,小妹妹安妮·勃朗特寫成了《艾格妮斯·格雷》,艾米莉寫成了《呼嘯山莊》,夏洛蒂寫成了《教授》。前兩部都被出版商接受了,只有《教授》被退回。但夏洛蒂沒有灰心,她開始寫《簡·愛》,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很多都是她從生活中經歷過的或是熟悉的。她用了一年時間以相當快的速度寫好了《簡·愛》,兩個月以後,書出版了,而《艾格妮斯·格雷》和《呼嘯山莊》直到《簡·愛》出版後方才出版。然而是只有《簡·愛》獲得了成功,受到重視,《呼嘯山莊》卻不為當時的讀者所理解。
[編輯本段]生平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約克郡的索頓,雙親為帕特里克·勃朗特(Patrick Brontë,1777年—1861年)與瑪麗亞·布倫威爾(Maria Branwell),在勃朗特夫婦6個小孩中排行第3,也是勃朗特三姐妹中年紀最大的。1820年4月因為父親帕特里克在哈沃斯擔任副牧師的緣故,所以全家搬到了哈沃斯(Haworth)。母親瑪麗亞於1821年9月15日因癌症病逝,所以夏洛蒂與其他5個兄弟姊妹於是由阿姨伊麗莎白·布倫威爾(Elizabeth Branwell)來照顧。在1824年8月,夏洛蒂與姊妹艾米莉、瑪麗亞與伊麗莎白一起被送到位於蘭開夏(Lancashire)科恩橋(Cowan Bridge)的女子教會學校(後來夏洛蒂在《簡·愛》中將它描述為羅伍德學校)。學校的狀況是相當惡劣的,這也對夏洛蒂的健康造成了永久的影響,可能也導致了夏洛蒂的兩個姊姊瑪麗亞(1815年—1825年)與伊麗莎白(1814年—1825年)的死亡。她們在1825年離開學校不久之後就死於肺結核。
在哈沃斯家中的夏洛蒂與布倫威爾、艾米莉與安妮開始創作他們的幻想國度。夏洛蒂與布倫威爾創作了有關安格利亞(Angria)的故事,而艾米莉與安妮則是創作了有關貢代爾(Gondal)的文章及詩篇。這些傳奇故事的描述相當詳細(目前仍然存在部份的手稿中),提供了他們在兒童時期與青少年早期的樂趣,也為他們未來的文學作品奠下了基礎。
夏洛蒂在1831年至1832年間在米菲爾德(Mirfield)的學校就讀,在這里她遇到了終生的好友艾倫·奴西(Ellen Nussey)與瑪莉·泰勒(Mary Taylor)。在1833年間,夏洛蒂以韋爾斯利(Wellesley)的名義創作了《The Green Dwarf》。在1835年至1838年間,夏洛蒂則在米菲爾德的學校擔任教師。夏洛蒂從1839年開始在約克郡擔任許多家庭的女教師,一直到1841年為止。後來在1842年夏洛蒂與妹妹艾米莉前往一間位於布魯塞爾由康斯坦丁·黑格爾(Constantin Heger, 1809年—1896年)與妻子克萊兒(Claire Zoé Parent Heger,1804年—1890年)所經營的私立寄宿學校,為了報答黑格爾夫婦提供食宿與教學,夏洛蒂教導學生英文,而艾米莉則是教導學生音樂。不過因為夏洛蒂的阿姨伊麗莎白·布倫威爾(Elizabeth Branwell)於1842年10月去世而中斷。夏洛蒂在1843年1月獨自返回布魯塞爾的寄宿學校,擔任教師的職務。這次在布魯塞爾的寄宿學校期間,夏洛蒂並不快樂,因為她變成孤獨、思念家鄉的並且深深的愛戀著黑格爾。最後夏洛蒂在1844年1月回到了哈沃斯,後來這段經歷也成為了夏洛蒂創造小說《維萊特》與《教師》的靈感。
在1846年5月夏洛蒂與艾米莉、安妮聯合出版了一本詩集,並且為了迴避當時對女作家的偏見而使用筆名。雖然這本詩集後來並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僅僅只售出兩本而已),不過她們仍然決定繼續寫作,並且開始第一本小說的創作。夏洛蒂後來使用筆名柯勒·貝爾(Currer Bell)來出版前兩部小說。關於這件事,夏洛蒂後來寫道:
因為不願意暴露身分,所以我們用柯勒、艾利斯、阿克頓貝爾這些筆名來隱藏本名。這個因為良心不安而做出的曖昧抉擇,是假設基督徒對於名為男性的思考是正面的。我們並不喜歡宣布我們是女人,因為——毫無疑問的,我們的著作和思想是不會被稱為「女性的」——我們有了模糊的印象:女作家是應該對偏見袖手旁觀的。我們注意到評論家有時是如何因為個性而抨擊,有時則是用諂媚當作鼓勵,這些並不是真正的評價。[1]
《簡愛》的第一版封面《簡·愛》的第一版封面夏洛蒂的小說被當時的評論家認為是相當粗俗的,大部分的焦點反而在於猜測庫瑞爾·貝爾是誰與他是男人或女人這些疑問上面。夏洛蒂的弟弟布倫威爾·勃朗特在1848年9月因慢性的支氣管炎與過量飲酒造成的衰弱而去世,雖然夏洛蒂相信他是死於肺結核。艾米莉與安妮也分別在1848年12月與1849年5月因肺結核而去世。所以只剩下夏洛蒂與父親帕特里克一起生活。
在《簡·愛》獲得巨大成功的情況下,夏洛蒂的出版商說服她偶爾前往倫敦。夏洛蒂在倫敦顯露出真正的個性,她開始參加高貴的社交圈,結交了馬蒂諾(Harriet Martineau)、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威廉·梅克比斯·薩克萊(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與喬治·亨利·路易斯(George Henry Lewes)等作家。但是夏洛蒂仍然沒有離開哈沃斯超過幾個禮拜的時間,因為她不想離開父親帕特里克的身旁。
夏洛蒂與父親的牧師亞瑟貝爾尼可拉斯(Arthur Bell Nicholls)於1854年6月結婚。在不到一年後,夏洛特懷孕了。不過在這段期間,夏洛蒂的身體卻快速惡化,最後在1855年3月31日去世,死亡診斷書上認定夏洛蒂死於肺結核,不過有許多傳記作者認為她的死因可能是在懷孕早期因為嚴重的害喜(Morning sickness)而導致劇烈的嘔吐。不過也有證據顯示夏洛蒂是死於斑疹傷寒,她有可能是被丈夫亞瑟的老僕人所傳染的(比夏洛蒂還要早去世)。後來夏洛蒂被葬在哈沃斯聖馬克教堂的家族墓穴中。
夏洛蒂的好友伊麗莎白·蓋斯凱爾於1857年出版了夏洛蒂的傳記《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e),不過有關夏洛蒂對於黑格爾的感情則是草草帶過,因為考慮到這件事可能會對夏洛蒂的朋友、丈夫與父親帶來痛苦。
[編輯本段]小說
1847年:代表作《簡·愛》(Jane Eyre)
1849年:《雪莉》(Shirley)
1853年:《維萊特》(Villette)
1857年:《教師》(The Professor),創作於《簡愛》之前,不過因為許多出版社拒絕出版,所以直到夏洛蒂死後才出版
[編輯本段]詩歌
《from Retrospection》:創作於1835年
1846年:《庫瑞爾、艾利斯與阿克頓·貝爾的詩集》(Poems by Currer, Ellis and Acton Bell):由勃朗特三姐妹聯合出版。
『柒』 《父親曾經是老師》的閱讀答案
3.①他被那麼多的學生喜歡著;②被包括校長在內的老師們尊敬著;③他教的班成績總是第一;④許許多多外校老師的夢想就是能夠聽父親激情飛揚講一節課。(一點l分) 14.A句本句是對父親每天>-11慣性舉動的描寫「看一看」「聽一聽」形象的描寫出了學校的一切都牽動著父親的情感與靈魂,這一舉動己成為父親的家常便飯,(1分)更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分) 表達父親對教師這一職業無限的熱愛。(1分)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敬業精神的贊關。(1分) B句是對父親心理與行為的細節描寫,(1分)寫出父親反常的舉動,反映父親被迫離開自己熱愛的教師崗位,心靈受到的傷害,以及屈辱、隱忍與抗爭,(1分)同時表達了父親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深情(1分)以及我對父親的同情。(1分) 15.要能寫出父親對自己曾經是教師這一身份的尊嚴、驕傲、激情;(2分)被迫辭退的屈辱與隱忍這種復雜的心理感受。(2分) 16.這哭中包含了作者對父親中途被迫中斷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的遭遇的同情;對父親的倔強的與命運抗爭行為的理解;對父親對教育的執著熱情的崇敬。 (一點l分,答滿三點得4分)
『捌』 夏洛蒂姐妹簡介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C.(1816~1855)英國女小說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出生在英格蘭北部約克郡一個與世隔絕的村子裡。父親是個窮牧師。她曾和其他幾個姐妹一起被送進一家生活條件惡劣、教規嚴厲的寄宿學校讀書。夏洛蒂當過教師和家庭教師,也曾與妹妹艾米莉一起於1842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學習法語和古典文學。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寫貧苦的小資產者的孤獨、反抗和奮斗,屬於被馬克思稱為以狄更斯為首的「出色的一派」。《簡·愛》是她的處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夏洛蒂還出版過詩集,她的其他小說有:《雪莉》(1849)、《維萊特》(1853)和《教師》(1857)。
【艾米莉·勃朗特 】
艾米莉·勃朗待,E.(1818~1848)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出生於貧苦的牧師之家,曾在生活條件惡劣的寄宿學校求學,也曾隨姐姐去比利時學習法語、德語和法國文學,准備將來自辦學校,但未如願。艾米莉性格內向,嫻靜文雅,從童年時代起就酷愛寫詩。1846年,她們三姐妹曾自費出過一本詩集。《呼嘯山莊》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說,發表於1847年12月。她們三姐妹的三部小說——夏洛蒂的《簡·愛》、艾米莉的《呼嘯山莊》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問世的。除《呼嘯山莊》外,艾米莉還創作了193首詩,被認為是英國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安妮·勃朗特】
安妮是勃朗特家最小的女孩,她溫柔嫻靜,安靜內向,和兩個姐姐相比天分稍低。她只活了29歲,而且在短暫生命的後十年,從事郁悶的家庭教師工作 就佔去了她很多時間,但她還是寫出了兩部小說《艾 格妮斯·格雷》和《懷爾德菲爾府的房客 》,在英國 文學史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她筆下的小說就如同她本人,給人一種恬靜的感覺,主人公都有著純潔的品德,勇敢地追求獨立和幸福,這也是安妮內心的寫照。安 妮的作品直率和明晰更像是18世紀的作品,而不像她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風格。安妮從小就隨著姐姐們讀書,並參與了他們的文學游戲,如飢似渴地沉浸在夢幻的王國里,寫了大量的憂傷的小贊美詩。 她有一頭秀麗的淺棕色頭發,可愛的藍眼睛略帶紫羅蘭色,白皙的皮膚,外表顯得溫婉可人,深得姨母的寵愛。她和艾米莉就像孿生姐妹一樣,形影不離,親 密無間,常在一塊聯合寫日記或者到荒原中漫遊,給她們熟悉的場所都起上了動聽的名字。她的嗓音細弱甜美,喜歡柔和的和聲,閑暇時彈彈鋼琴,唱唱歌,不過這種賞心悅耳的愉快在她一生中實在是太少了。後來,安妮曾和姐姐夏洛蒂一起到伍勒小姐的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但不久,她就病倒了,呼吸困難,咳嗽不斷,身體漸漸衰弱。想到病逝的兩個姐姐,夏洛 蒂憂心忡忡,決定把安妮帶回霍渥斯。回到了自由自 在、寧靜的家裡,安妮的病慢慢地好了起來。為了生 活,1839年4月,她到了默菲爾德的布雷克府, 在英甘姆夫人家當家庭教師。後來又到了梭普格林的 愛德蒙·羅賓森家做女家庭教師。她的這些當家庭教 師的經歷,直接為小說《艾格妮斯·格雷》提供了眾 多的素材。出版商史密斯先生有一段關於安妮珍貴的描述 :「她是個溫柔文靜,相當克己的人,長得一點 也不漂亮,可是模樣很討人喜歡,她的態度奇特地表 現出一種求人保護和支持的願望,經常保持著一種懇 切的神色,這是能博得別人同情的 。」安妮終生體弱 多病,但在虛弱的外表下,卻有一顆意志堅強,勇敢執著的心靈。
『玖』 鄉村教師等閱讀答案
宛如英雄
. (3分)寡言少語,平凡朴實消較高的音樂欣賞水平。(意同即可)
2. (3分)飽含著屈辱、忍耐和孤獨,又醞釀著憤怒和抗爭
3. (3分)含義:貝多芬的音樂能讓人飯取到精神的力量,使人獲取悲壯美與幸福感,使平凡的人能夠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提升。作用:點明題意,揭示主旨。(意同即可)
4. (3分)A句以「驟然」寫動作之快,以「抓握成拳」寫力量之大,以「一塔白發披到額前」寫激動的外表,寫出了音樂老師在聆聽音樂時的激動情緒。或:通過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音樂老師在聆聽音樂時的激動情緒。(意同即可)
B句通過肖像描寫,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音樂老師沉浸在音樂中的情形,突出了他對學生精神的感染。或:以景寫人,以午後的陽光映襯著老人的白發,突出他不同尋常的形象;以「向導」的比喻揭示他對學生的巨大影響。(意同即可)
5. (3分)D
6. (3分)答案略。能在描述中運用一定的手法,形象地寫出對音樂的感受即可。
鄉村教師
1、開放題。不恰當:「輕描淡寫」指說話或寫文章時僅淡淡帶過,有范圍限定,不能修飾「放棄」。恰當:「放棄」是指前文「娟子卻笑笑說:『我要回鄉下去。』」,「輕描淡寫」修飾的還是「說」。
2、鄉村教師從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個學生,最後去救女兒時不幸與女兒一同遇難。娟子大學畢業後決定回鄉村作教師。
3、造懸念,行文曲折;表現主題的需要,突出鄉村教師無私博大的愛以及這種愛的無限延伸(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使結構緊湊,內容更豐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4、略
5、供參考:貧窮農村的孩子都希望改變命運跳出「農門」,而大學畢業的娟子卻毅然決定回老家當一名鄉村教師,為建設落後的家鄉做貢獻,這說明她是個有使命感、責任感的熱血青年,她愛家鄉,不忘本,有志向。娟子這一形象一方面在襯托她的老師,同時也在表現「鄉村教師」這一代又一代的愛的延伸,也給只為改變個人命運而奮斗者立了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