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鑒賞方法
A. 小說的鑒賞方法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主題的。故事情節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託,優秀小說的故事情節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緊緊結合,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過程。故事情節越典型,越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就越有利於典型性格的塑造;脫離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節再曲折生動,也毫無意義。
小說的故事情節都是虛構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鑒賞小說的情節,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來龍去脈
一般來說,故事情節從前到後都有著某種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也就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了這條貫穿整個作品的線索,情節的來龍去脈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以事見人、透視人物的性格特點
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作為人物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鑒賞故事情節應以事見人,將人物性格與情節聯系起來分析。
三、見微知著,涵泳細節的內在意義
小說的情節往往由若干個場面構成,而場面總是由很多個細節組成的。分析場面和細節是鑒賞情節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只有這樣的情節鑒賞才顯得具體、充分和中肯。
四、品味技巧,領會情節的藝術匠心
每篇小說的情節鋪設都有講究,小說情節的生動曲折、波瀾起伏和扣人心弦,應該說是所有優秀小說的顯著特點。
B. 小說鑒賞方法的幾種例談
文學作品的四大樣式是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在四大樣式中,小說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文體。可是如何閱讀鑒賞小說,大多數學生還很茫然。不少學生閱讀小說只是看個故事情節,老師布置寫鑒賞文章,卻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如何讓學生掌握閱讀鑒賞小說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個課題。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小說鑒賞的方法。
一、明確特點,確定方法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應根據各種文體的不同特點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小說教學也是如此。那麼小說應採用何種方法進行教學呢?t要回答這個試題,首先必須明確小說的概念及特點。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構成小說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都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的。根據小說的特點,我確定了小說鑒賞的三個環節:即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後欣賞小說的藝術手法(重點是環境描寫)。
二、理清線索,把握情節
人物形象雖然是小說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的,因此,閱讀鑒賞小說必須從故事情書這個環節開始,只有熟悉故事情節,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眾所屬知,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必須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小說也是如此,小說的故事情節也是有線索貫穿起來的,所以閱讀鑒賞小說的第一步應該是理清線索。如莫泊桑的《項鏈》就是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以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發現項鏈是假的組成全文的故事情節;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依次介紹了林黛玉進賈府拜見賈母→初見王熙鳳→拜見兩位舅父→寶黛相會等情節;再如《守財奴》一文是以「葛朗台對待家庭財產的態度」為線索組織材料的,先後寫了「搶奪梳妝匣」,「誘騙繼承權」和「看守密室」三個故事。
大多數小說全文只有一條線索,而有的小說則有兩條線索組成。如魯迅的小說《葯》就是有明、暗兩條線索,以華家的故事為明線,以夏家的故事為暗線組織材料,展開故事情節的。明線按故事情節發展依次寫了華老栓買「葯」→華小栓吃「葯」→茶客談「葯」→華大媽上墳四個部分;暗線則依次寫了夏瑜就義→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四個部分。
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但有些小說前面還有序幕,或者後面有尾聲。如《項鏈》開頭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就屬於序幕部分。有些小說故事主體不是完全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如《項鏈》一文最後發觀項鏈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結局。而《守財奴》一文的三個故事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
還有的小說,情節寫得一波三折,故事情節由幾個高潮組成。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與眾親戚見面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全文有兩次高潮,王熙鳳出場是第一次高潮,寶黛相會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陸虞候密謀害林沖」和「風雪夜山神廟復仇」就是兩個高潮,而在兩個高潮之間則有一個過渡(低潮)――林教頭接管草料場。因此本文的情節結構為開端→發展→過渡→高潮結局。
由此可知,小說鑒賞首先必須理清線索,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把握故事情節。而小說的故事情節並非千篇一律地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構,這是小說鑒賞必須使學生明確的問題。
三、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說小說教學的第一步是要求學生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話,那麼掌握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環節,而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幾種呢?t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種多樣,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情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時,首先要求學生明確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刻畫人物的?t如《林黛玉進賈府》中作者著力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主要是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過眾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寫,既寫出了林黛玉的體弱多病,弱不禁風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標志,美麗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語言、動作描寫既表現了她注意禮節,顧全大局,辦事小心謹慎的性格,又表觀了她心態復雜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以外,有些小說較多地運用了心理活動描寫。比較典型的是《項鏈》,文章開頭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寫,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一共七次用了「夢想」一詞,多次用「痛苦」、「苦惱」、「傷心」來刻畫瑪蒂爾德的心理,揭示她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一般說來,外國小說擅長刻畫人物的心理,而中國小說特別是中國古代小說擅長人物的行動描寫,但在中國小說中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也比比皆是。如魯迅小說《葯》中刻畫華老栓的性格也用了較多的心理描寫。老栓去買葯及買葯回來路上的有關心理活動描寫,刻畫了華老栓的「爽快」、「自信」、「深感幸福」的心理,從而表現了他愚昧、麻木的性格特點。
小說刻畫人物性格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細節描寫。如《守財奴》中葛朗台臨終抓法器和囑咐女兒「到那邊去向我交帳」兩個細節形象地刻畫了葛朗台至死不渝的守財奴性格。《陳奐生上城》中陳奐生三次坐彈簧太師椅的細節;拿提花枕巾擦汗、衣服也不脫,蓋上被頭就睡的細節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表現了他勤儉的一面,又揭示了他「自私狹隘」的一面。
小說描寫人物大多採用正面描寫,但有時作者還採用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如《葯》中華老栓和康大叔兩個人物屬正面描寫,而夏瑜這一人物則是通過側面描寫來刻畫的。文中刑場上及獄中的描寫都屬側面描寫。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夏瑜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四、鑒賞環境,概括作用
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說鑒賞不可缺少的環節。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如魯迅的小說《葯》開頭「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只剩下烏藍的天……」這一自然環境描寫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時刻的特徵,同時也渲染了夏瑜就義時肅殺、悲涼的氣氛。還有「太陽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這一環境描寫刻畫了老栓買到葯後的興奮心情,從而揭示了人物愚昧、麻木、落後的心理。還有小說第四部分運用比喻手法寫墳場的環境,層層疊疊的墳冢,表現了清政府對革命者殘酷鎮壓和對勞動人民的階級壓迫,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小說除自然環境描寫之外還有社會環境描寫。如《葯》中刑場上圍觀的場面,士兵號衣上的大白圈,還有夏瑜說的「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等渲染了時代特徵,說明了這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時期。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風雪的描寫,作者從不同角度寫風雪:有正面描寫,有側面描寫,有通過人物動作、感覺寫風雪,既寫出了大雪的氣勢,也襯託了林沖這個落難英雄的處境。同時作者也以風雪的變化層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正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才要喝酒,才會在沽酒途中見到山神廟;正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會被搖振、壓倒;正因為草廳被壓倒,林沖才會到山神廟安身;正因為在山神廟安身,林沖才會暗中聽到陸謙三人的話,促使林沖殺敵報仇,使林沖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說的環境描寫起著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揭示主題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說鑒賞應緊緊圍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環節展開。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或預習課文時,必須按照這三個環節進行;在指導學生寫鑒賞作文時,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說的某個方面進行讀後感或評論性文章的寫作。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 怎麼鑒賞小說
如何鑒賞小說小說的學習和鑒賞是高中二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之一,也是新大綱、考綱確定的重點之一。三冊和四冊各有側重地安排了三個單元、共十二篇課文,其中講讀課文九篇,課內自讀課文兩篇,課外自讀課文一篇。所選課文均為古今中外名篇和節選,如魯迅、莫泊桑、契訶夫、馮夢龍等的短篇小說及《紅樓夢》、《水滸偉》、《母親》等長篇的節選。從中可以窺到文學作品之一 ——小說的全貌,也可大致了解小說的特點及鑒賞步驟和方法。 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學習和鑒賞小說,首先要學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當然要先明確小說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說(中國)發展階段等相關常識。 小說是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具體描寫,用以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個基本特徵,一是通過人物的外貌、對話、行動和心理等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節,通過對社會生活的細致描寫,表現復雜的矛盾沖突,敘述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在情節的發展中展現人物性格的變化;三是描寫具體的社會環境,以表現人物和事件產生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用來烘託人物,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徵。因此作者總是通過他筆下的人物形象,來描繪所處的時代,寄寓他所領悟的生活真理。而讀者也只有通過人物形象的認識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質。 小說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由於它塑造了具體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藝術形象是指既具有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又能反映一定社會的某些本質、具有某種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們常說的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如我們剛學過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守財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藝術形象。 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不會是單一的。既可正面描寫,又可側面烘托;既可進行語言、行動等直接描寫,也可通過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等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為是統一的,什麼樣的性格決定了有什麼樣的行為。所以,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該注意人物的行動描寫。如「葛朗台與年齡不符的撲金器的行動」等,只有守財奴的他才做得出來。 語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徵的重要手段。因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語言習慣。我們從人物語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如葛朗台句句話不離金錢、佔有、交易,守財奴的個性特徵展示無遺。 心理活動是人物本性的再現,外貌描寫也可以反映人物內心,揭示人物性格,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小說是時、空的藝術,這里的空間主要指的是環境。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並驅使其行動的特定場所。既包括自然環境又包括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即人物活動、事件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即時代特徵、社會風貌等。環境決定並影響人物的性格,同時,人物性格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如別里科夫對全城的轄制。二者相互統一。自然環境指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時令、氣候、地理風貌等。它常常是為製造氣氛、襯託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當作是社會環境的暗示。發《祝福》中年關祝福的景象,《母親》中車站氛圍的描寫等。 需要注意的是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起著強化作用。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性格,往往為人物設置各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出性格。最後尚需提到的是環境所展示的世態風情不僅僅只為塑造人物服務,還有它自身的、獨立的審美價值。那麼,如何去把握(學習、分析、鑒賞)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除了理清情節,注意在人與人、人與環境(社會)的矛盾沖突中去認識外,必須按上面所說特點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分析。第一,要注意分析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自然環境時間、地點、時令、地貌等和社會環境時代特徵、社會風貌)。它是文藝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所生活的特定的環境,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及其發展趨勢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它也是形成人物性格和驅使人物行動的一切客觀條件的總和:離開了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據;同樣,離開了典型人物,我們所說的典型環境也就失去了任何意義。第二,要注意人物描寫(區別於塑造人物手段)方法,注意分析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人物的不同性格,主要通過人物言行(人物所獨有的)表現出來的。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我們只有通過語言分析等來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小說中的人物語言包括獨白、對白,分析人物語言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所處的典型環境。第三,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常常是通過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中的思想活動揭示出來的。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了解人物行動的思想基礎,使之更加真實、深刻,從而完整地理解人物形象。心理活動本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心理變化過程更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盡管如此,但心理活動也有其特點,也是有規律的。首先,任何一種心理變化,都與外界刺激相關,即與特定的典型環境相關;其次,心理變化過程也是有序的,不論由喜到悲,還是由悲到喜,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因此,只要抓住典型環境和人物情感的變化,就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總之,我們應該明確以下三點:人物是「三要素」的中心,小說的主題思想正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現出來的。分析人物自身形象,除了從外貌、心理、語言、行動等方面去綜合分析外,還要各有側重,抓住不同小說突出部分的描寫來分析,不能每篇小說都面面具到,掩蓋了特色。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更多的時候是融為一體的,是不可截然分開的。下面再談一談學習和鑒賞時如何認識小說中情節、人物、環境對表現主題所起的作用。主題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是小說的靈魂和學習鑒賞小說的終極目的。要把握小說主題,必須從情節、人物、環境這三個方面進行認真考慮。小說的主題貫穿於整個作品之中,是作品內容的核心。正是由於有小說主題的統帥,使小說各個部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還應該了解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小說的動機,這一些對於我們正確把握小說的主題也是很有幫助的。最後,談一談小說的細節描寫。它是指文學創作中對人物的性格、肖像、語言、行動、心理及其周圍環境所作的細膩、具體的描寫。它極其生動、細致,是刻畫人物、描寫事件的最小組成單位。細節的描寫可能誇張,但前提是必須真實,後者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必要條件。沒有生動、真實的細節描寫,形象就會干癟、蒼白,缺乏藝術感染力。但細節描寫必須服從主題的表達,有利於生動、具體地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徵,以增強藝術效果。瑣瑣、冗長的細節描寫,往往損害人物性格,淹沒作品主體,模糊主題思想。小說的學習和鑒賞除了上面我們談到的幾點外,還要注意品味語言(不指人物語言描寫,而指作者的敘述和描寫語言。人物語言見前)和欣賞技巧(指作家駕奴文學語言,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及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等來構思文學作品塑造文學形象時所表現出來的熟練而又獨具特色的藝術技能等)。總之,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正確的審美觀,加上對小說特點的把握,小說的學習和鑒賞並不難
D. 鑒賞小說的技巧備考啊!!!急
一、小說之美探蹤
對於一個小說讀者而言,如何鑒賞小說固然十分重要,但首先還得明確我們為何要鑒賞小說,或者說,小說之美究竟表現在哪裡。
1.逼真之美
文學皆有虛構,但文學又都講究逼真之美,這是從藝術真實的要求上來說的。再者,文學又有所謂主情與主事之別,詩歌、散文是主情的,戲劇、小說是主事的,因而在反映生活的真實程度上,戲劇、小說這類主事的敘事文學就要比主情的文學佔有優勢,這已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了。不過,戲劇的逼真美與小說的逼真美並不一樣。戲劇以有限的藝術真實反映生活的真實,總給人以似真非真的感覺,小說則常常可以充分自由地深入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使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無論在宏觀和微觀上都可達到酷似現實世界的地步。所以,人們常把小說作品稱之為「生活的畫卷」或「人類社會生活的鏡子」,這就突出地表明了小說藝術的逼真之美。
我國明代小說評點家葉晝在《水滸傳》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批語最早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此迴文字逼真,化工肖物。摹寫宋江、閻婆惜並閻婆處,不惟能畫眼前,且畫心上;不惟能畫心上,且並畫意外。顧虎頭、吳道子安能到此?」這里所指出的「眼前」、「心上」、「意外」,正是小說逼真之美的三個不同層次。這三個層次在戲劇、散文和詩歌中又恰恰是各有長短。戲劇長於「眼前」實景的再現,散文長於「心上」活動的抒寫,詩歌長於表現言外之意、韻外之旨,而小說則是「眼前」、「心上」和「意外」之長兼而有之。
一方面,小說可以在更廣闊的程度上對生活作如實、具體的描寫;另一方面,小說對生活的逼真摹寫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它又必須以刻畫小說人物為中心,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因而,小說人物形象的逼真才是小說逼真之美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內容。也正是如此,小說的逼真之美也就不是以量的多少來衡量,而是看作者所反映的生活真實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審美內涵的典型性,或是否體現了作家崇高的審美理想。小說一旦將生活的真實轉化為藝術的真實之後,它就能在讀者想像的世界裡創造出一個遠比生活的真實更具特色、更具魅力、更具新鮮感的嶄新境界。
2.豐厚之美
一部好的小說就像一種含孕深廣的人生,使你置身於富有立體感的真實而廣闊的生活里,它總是多側面地給讀者以體驗、暗示、勸誡或憧憬。小說藝術的豐厚之美,不在所表現的生活面如何廣闊,而在本質上的凝聚;不在所寫人物的多少,而在形象塑造的典型性;不在現象上的熱鬧,而在思想內涵的深邃;不在篇幅的長短,而要看整體上是否充實,是否有玩味的餘地。
文學即人學,以敘事為主的小說藝術更是以寫人為中心,因而,小說的豐厚之美重點則在於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多大的概括性、寬泛性或多義性。小說家運用形象思維來創造形象,而形象總是永遠大於思想的。或者說,小說形象總有確定的一面(作品所賦予形象的含義),也有不確定的一面(讀者憑借自己的經驗與修養對形象的體會與鑒賞),這樣,對小說內容的理解也就不是單純劃一的了,從而體現出小說的豐厚之美。換句話說,小說讀者從確定的一面見出不確定的一面,以自己的經驗和修養對它那不確定的一面給予種種不同的確定,這即是形象單純而內容豐厚的小說之所以吸引人的奧秘之一。
3.鑄靈之美
所謂鑄靈之美,即指小說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鑄造人的靈魂。人性不是消極地由社會所賦予,它的生理基礎帶有一定的遺傳性,但其根本的還在於後天培養。人的可貴之處,也在於人的大腦具有可塑性和創造性。
大凡對美的事物的鑒賞,都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增進身心健康。不過,在小說鑒賞中,由於小說還具有逼真之美和豐厚之美,這為小說的鑄靈之美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鑒賞一篇優秀的小說,就像我們感受生活之美那樣身心並入、潛移默化,乃至於整個人格都注入進去,從而受到靈魂的陶冶。
美與人的性靈應該像春風與楊柳那樣自然和諧地統一在一起,而感受小說之美,正是培養我們細致入微的性格和純正高尚趣味的最好途徑之一。作家楊沫曾深情地說:「讀起蘇聯的革命小說,漸漸,我的心情變了,我從憂郁、苦惱變得歡快、活潑;我從滿目的凄涼、污濁中,看到了高尚和光明;我從詛咒憎恨罪惡的人生,變得熱愛並歌頌美好崇高的事業,我終於找到出路了!」(《青春是美好的》)這就生動地記敘了楊沫在小說鑒賞過程中情感受到凈化的情形。
4.認識之美
凡文學都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而作家要反映它,必然就得帶上自己的情感色彩與審美認識,因而我們鑒賞文學,實際上也就是對作家所反映的生活的一種再認識與再評價。小說是生活的藝術的反映,同時小說的逼真之美又要求我們在鑒賞小說的過程中希望認識到更多的東西,使得小說的認識之美顯示出更為細膩、更為真實的特色。晚清時的曼殊在他的《小說叢話》中就說:「欲覘一國之風俗,及國民之程度,與夫社會風潮之所趨,莫雄於小說。蓋小說者,乃民族最精確、最公平之調查錄也。」這是不錯的。
不過,小說鑒賞的認識之美,其心理過程始終伴隨著藝術形象與藝術情感進行。我們常說:「文學是生活的教科書」,但不少人把文學這部教科書做了片面的直解,以為鑒賞小說所獲取的認識之美與閱讀一般教科書是等同的,忽視了小說鑒賞是屬於審美的范疇,具有形象性與情感性的特點。認識與審美,二者在小說中互為表裡,相得益彰,而一般科學論文卻不具有審美的功能。
二、小說鑒賞的審美要求
1.從「看故事」到「看人物」
從傳統的理論來解釋,小說當然都要講故事。我國小說自誕生以來就看重故事。魏晉小說以怪異聞名,唐宋傳奇以傳奇吸引人,宋元話本也以故事見長,後來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也少不了故事這個東西。但是,小說是不是就只是講故事呢?或者說鑒賞小說是不是就是看看故事了事?我們的鑒賞興趣應該擺在哪裡?
據說,1982年7月,美籍華裔作家董鼎山先生在上海談美國文學情況,講到驚險小說、偵探小說在當時的美國很受普通讀者歡迎。然而,董先生說這類小說大部分卻不能看成是真正的文學作品,主要原因是這些小說「只注意情節,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心理的描寫」。可見,故事與人物在小說中並不互相排斥,寫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刻畫人物。
小說創作的中心任務是要寫好人,反過來,寫人又總離不開故事,離開故事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故事在小說中卻並不一定都要具有明顯的存在形式,甚至我們發現有些作品所寫的故事也並不是有頭有尾的,而只是人物生活的某些片斷或某一個特定的側面,或者只是作者對某些人和事的印象,斷續而不銜接,相關而不相連,但作者以這種特異的形式所刻畫的,仍然還是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大都屬於這類情況。如果我們只是抱著一個欣賞故事的心理去讀魯迅先生的小說,那就得不到什麼東西。特別是鑒賞現代的所謂意識流小說、哲理小說、文化小說等,更是如此。
既然小說創作是以寫人物為中心的,那麼小說鑒賞的主要興趣也就要擺在小說的人物身上,要看這個作品塑造了怎樣的人物,用什麼筆墨塑造的,有著怎樣的個性,蘊含著一些什麼值得人們深思的有價值的東西。我們不是經常聽人說「會看小說的看人物,不會看小說的看故事」這樣的話嗎?這對於小說鑒賞而言的確是頂頂重要的。
2.努力捕捉豐厚的生活底蘊
作為以敘事見長的小說藝術,側重於對生活的冷靜客觀的再現,但是,一篇小說,只要是好的小說,就不是作者隨意用詞句和事件組合而成的玩意兒,也不是作者運用小說形式美的種種技巧來取悅他人的勞作。應該說,它是一種嘗試,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者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力圖尋求生活經歷的意義,力圖理解各種事物是怎樣意味深長地相互聯系在一起的藝術創造,從而實現小說教育讀者、啟迪讀者的目的。不過,這一目的的實現卻不是由作者直接說出來的,作者的主觀思想、情感和意向都潛藏在一系列小說形象的背後。因此,鑒賞小說就如同我們走入身邊的實際生活中,這裡面誰是誰非,孰優孰劣,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判斷,作家在創作小說時所做的努力和我們鑒賞小說時為尋找生活意義而作的努力並行不悖。不同的是,作家所面對的是日常的實際生活,我們所面對的是作家根據個人的經歷所創造出來的生活。
正由於小說所表現的生活蘊藏了豐厚的內涵,西方美學家往往把這種生活形象稱作「有意味的形式」,我國古代美學家則把它稱之為「象外之象」或「理外之理」。就鑒賞而言,從小說生活形象中發現它的意義,捕捉它的底蘊,或者說從「有意味的形式」中咀嚼出「意味」來,也就成了小說鑒賞的另一重要任務。
3.「鑽進去」與「跳出來」
調動自己的豐富記憶努力鑽入到作品中去,與小說中的人物的命運息息相通,從而獲得一種感情的「凈化」、審美的快適,這叫做小說鑒賞的「鑽進去」。但小說鑒賞也不可一味地只顧「鑽入」,將小說中的生活與現實完全等同,它又需要讀者從作品中不時地「跳出來」,用我們的政治觀點與美學觀點對作品進行獨立的思考。美國作家利昂·塞米利安說:「在一個真正作家的氣質中,總有一種近於痴狂的激情……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不受節制的激情只是激情而已,而有所節制的激情則是天才」(《現代小說美學》)。從小說創作而言,作家的確需要有一種「近於痴狂的激情」(此為「鑽進去」),但這種激情又必須「有所節制」(此為「跳出來」),切忌讓那種「痴狂的激情」完全左右了作家的頭腦,那就近乎危險了。小說鑒賞也是同理,創作與鑒賞本是一種逆向的創作。
「鑽進去」與「跳出來」總是一對矛盾,在實際的小說鑒賞中,很多情況下也就是未能處理好這一矛盾。我們說,太鑽進去了不行,但完全跳出來游離作品也不行,在這二者之間是否有一個程度的標准呢?或者說兩者之間究竟保持一個多大的「距離」呢?把這些說清楚是不容易的。朱光潛說:「……『距離』太遠了,結果是不可了解;『距離』太近了,結果又不免讓實用的動機壓倒美感,『不即不離』是藝術的一個最好的理想。」(《朱光潛美學文集》第1卷第25頁)事實上,讀者還是難以把握這個分寸的。我們只是感到,要想獲得「不即不離」的鑒賞境界,不論怎樣都得把握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鑽進去」切忌走到庸俗的自然主義的路途上去,「跳出來」又要注意防止鬧出「瞎子斷匾」似的笑話。在這樣一個總體原則之下再追求那種「不即不離」的鑒賞,從而使「鑽進去」和「跳出來」這一矛盾較好地統一起來。
三、小說鑒賞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究竟怎樣鑒賞小說,也許各人的情況不同,方法也會不盡一樣,但我們覺得,從小說作品的構造入手來進行鑒賞是個好辦法,它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減少盲目性,同時還可引導讀者如何從迷人的故事中走出來並運用審美的眼光去進行鑒賞。那麼,小說又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呢?我們同意「五要素說」,即人物、情節、環境、主題和語言。下面,我們即分別從這五個方面具體談談小說鑒賞的問題。
(一)人物的鑒賞
1.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來把握人物
總體而言,文學塑造人物不外概括性表現(或稱直接表現)與戲劇性表現(或稱間接表現)兩種類型。概括性表現就是作者對人物的思想傾向與性格特徵進行直接評論,甚至明確地解釋人物動機;戲劇性表現就是通過人物自身的行為過程來暗示,猶如戲劇演出一樣讓觀眾在人物自身動作的展覽中獲得某種啟示。因此,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與評價這種概括性的敘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為我們鑒賞小說人物最為直接的一個步驟。
2.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來分析人物
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俗話說:「言為心聲」,即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於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就更不待言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動,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動表現,同樣不能忽視。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為自己偷書所作的辯解,華威先生到處趕著開會,說起話來滿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徵,要仔細分析。
3.從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來理解人物
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活動的。鑒賞人物,如果離開了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這不僅是因為人物的個性形成與他的生活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個人物,都是把他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典型人物來塑造的。或者說,一個人物形象的成功與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鮮明的「個性」,還要看他是否具有廣泛的「共性」。而對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須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考察。
前面我們談到對人物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分析,這是側重在個性方面的,但是,如果只分析人物的個性而忽視共性,我們也就不能從中發現更多的人,這樣的鑒賞就未免失之膚淺。反過來,如果只分析共性,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個空骨架,也難以說明典型的普遍性,不過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軀殼」而已。
4.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對人物作面面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小說人物的鑒賞與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靜態的和單一的線性思維上,而且它幾乎成了我們的審美鑒賞「習慣」。這主要是根植於特殊的社會環境,小說人物塑造幾乎成了某種政治宣傳的需要,因而人們鑒賞這類小說也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是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這是不正常的。只有當我們對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觀照,諸如心理學的、社會學的、政治學的、美學的等,我們對這個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麼淺薄、那麼單一和那麼乏味了。
5.從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中外小說都起始於遠古的神話和傳說,從而便開創了小說的神怪題材。神魔鬼怪形象在中外小說裡面,均佔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如何認識像志怪小說中的太樂妓、《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這一類藝術形象,應是小說人物鑒賞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
馬克思曾經說過,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3頁)。這就說明了神話的虛幻性與現實的真實性的辯證統一,或者也可以說,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均應是生活中人物的變形,其本質是相通的。我們鑒賞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應當努力從中悟出人情才對。要理解神、獸、怪與人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審美特點,注意把他們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中去分析,切不能將他們排除在現實之外而孤立地去欣賞,否則就難以探求作者的真意。
(二)情節的鑒賞
1.找出線索,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
一般而言,故事情節從發生到結局,前後是有著某種內在聯系的,這種內在聯系也就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了這條貫穿整個作品的線索,情節的來龍去脈也就容易把握了。這當是我們鑒賞情節的首要任務。不過,小說情節線索並不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裡的基本矛盾沖突所構成的情節發展線索。例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沖突,這就是構成情節的主要線索。由於作品篇幅長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內容的特點,小說情節線索又有主線、副線和明線、暗線之分。鑒賞小說情節,如能抓住情節的線索,把握其來龍去脈,將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統觀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2.由事見人,看情節發展如何為人物塑造服務
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作為人物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鑒賞情節應該由事見人,將人物性格與情節聯系起來分析。我們仍以《孔乙己》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圍的人對他嘲笑、與他爭辯的情節,正是要表現孔乙己偷竊、迂腐的壞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種寫法和分豆給孩子們吃的情節,又是表現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後爬著到酒店喝酒,又謊稱腿是跌斷的情節,則表現他受欺凌的悲慘命運和講面子的弱點。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情節描寫來完成孔乙己復雜性格的刻畫的。閱讀鑒賞時,要逐一分析,挖掘情節的意義。
3.見微知著,從場面和細節分析情節對表現主題的意義
作品的情節是由若干個場面構成的,場面是由很多個細節組成的。分析場面和細節是鑒賞情節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只有這樣的情節鑒賞才顯得具體、充分和中肯。請看老作家魏金枝對《阿Q正傳》的一段情節分析:「寫一個犯人在最後受判時畫押,通常總是遲疑地顫抖地執著筆,無可奈何地畫上一筆就算,魯迅寫阿Q的畫押就大大不同,他寫的畫押卻是獨一無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盡平生的力氣畫圓圈』;而另一面卻是『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我看,即使沒有看過《阿Q正傳》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為人,單就這一節畫押來看,阿Q的麻木、無知以及精神勝利法,豈不是都盡情地表露出來,然而那隻是一個最後判決的場面描寫。」由此抓住場面和細節的情節鑒賞就不是浮光掠影地閱讀了,應對我們有所啟示。但有人閱讀小說,只顧看熱鬧,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緊張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過一定的情節究竟提出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有何社會意義,又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這就不得要領了。
4.賞析技巧,注意發現作者組織情節的藝術匠心
小說情節的生動曲折、波瀾起伏和扣人心弦,應該說是所有優秀小說的顯著特點。什麼地方是伏筆,什麼地方是照應,什麼地方是有助於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寫,哪些地方是游離於情節之外、荒誕不經的「噱頭」等等,都要細細加以賞析。例如《紅樓夢》劉姥姥三次進榮國府的情節,即可看出它具有復沓迴旋、含意深遠的特點。這三次均是寫同一個人物進榮國府,但每次卻是各不相同。一進,只讓劉姥姥見了王熙鳳,藉此給讀者展示了榮國府這個詩禮簪纓之族、溫柔富貴之鄉的豪奢;二進,劉姥姥見了賈母,又是飲宴,又是飽覽,讓讀者見到了榮國府也有各種矛盾,由此埋下了賈府即將敗落的伏筆;三進,則那位曾向劉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璉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一層更深一層。鑒賞這樣的情節,我們不僅要注意情節本身的變化,還要注意發掘情節所寓示著的主題意義。同時,又可看到,作者在組織情節時所顯現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藝術特點。
(三)環境的鑒賞
1.分析環境對主題思想的暗示
環境描寫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終是為表現作品主題服務的。明末文學家王夫之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一切描寫景物的文字都在於寫作者之情意。所以,我們鑒賞小說,就應注意從環境描寫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況下,環境描寫可能主要是為展示人物的行動和命運以及刻畫人物的性格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生動的襯景,但同時也是以間接的形式表現主題。在《紅樓夢》中,作者寫蘅蕪院的環境:「陰森透骨」,屋外長著「愈冷愈蒼翠」的「奇草仙藤」,屋內「一色玩器全無」,像「雪洞一般」。這樣的環境正好襯托出帶著金鎖而高唱「婦德法」的薛寶釵陰冷無情、裝愚守拙的性格特徵。這一性格特徵的揭示,不僅透露出作者對薛寶釵其人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可看出封建禮教虛偽性的一面,而這正是作品主題的內容之一。
環境描寫一般是寫實的,但有時也可能帶有象徵或隱喻的性質,這樣也就自然地對主題起著一種暗示作用。
2.分析環境對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說環境,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與小說人物的思想與行動均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因為小說是以寫人為中心,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終是最為基本的任務。鑒賞小說的環境描寫,不能不注意理解環境與人物的關系,努力發掘它深刻的思想意義。環境描寫對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襯,後者叫反襯,這里不再細述。
3.分析環境對小說氛圍的創造
小說感染讀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別注意創造一種特有的小說氛圍,而創造小說氛圍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環境描寫的渲染、創造和加強的。魯迅小說《葯》的開頭是:「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在華老栓為兒子買「葯」走在街上時:「……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這樣的自然環境給人以死氣沉沉、非常壓抑的感覺,使人感受不出一點生命的活動。聯系小說的時代背景,我們還會進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後的那種沉寂冷肅的氛圍。
4.分析環境對小說情節的推動
因為小說以寫人物為中心,而人物與環境的緊密關系,又導致特定的環境可使人物產生某種相應的行為動機,從而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在反映更為廣闊、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小說中,環境是人物命運形成和演變的客觀條件和原因,特別是西方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更是強調「這一個」環境中的人,強調環境對人物及情節的影響和決定作用,因而環境在小說中的這種推動作用會更加明顯。
(四)主題的鑒賞
1.從作者背景看主題
要正確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背景。小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總是與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理解小說主題時,必須「知人論世」,這個很重要。
魯迅先生指出,《水滸傳》與《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的思想內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時代有關的。「《水滸》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這一類書中的人物,則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處,大概也因為社會背景不同之故罷」(《魯迅全集》第8卷第352頁)。如果不理解時代背景對作者的影響,從而造成對題材處理上的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滸》的深刻主題。
2.從人物塑造看主題
小說作者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都是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經驗的結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態度的形象體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紅岩》中的許雲峰與江竹筠的形象,等等,無不體現著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態度——他認為生活是這樣的,人應當這樣地去生活。當然,在這里,我們不難從作品對人物的刻畫中,琢磨到作家打算讓我們體會到的東西;這里,也正是我們理解小說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楊沫在《談談林道靜的形象》一文中,曾詳細介紹了她塑造林道靜這個人物的意圖。她說:「我知道在文學作品中,表現這種主題和思想可以從多方面,用種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而我只能從我自己的比較熟稔的生活,用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來表現。因此,我選擇了林道靜,寫像她這樣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怎樣改造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過程。」這段話,較為明確地表明了人物與主題的緊密關系。
3.從情節發展看主題
小說寫人不能離開人物活動的形式——情節,而情節又是通過一系列具有因果關系的故事來完成的。當然,故事的中心必須以某些矛盾為內容,矛盾怎樣發展、怎樣解決,無不體現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從這些看法中理解主題同樣也是小說鑒賞中被經常運用的方法。例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是以追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小二黑和小芹同金旺兄弟為代表的封建惡霸勢力,以及二諸葛、三仙姑為代表的封建落後意識的矛盾為主要內容的,這一主體矛盾最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小二黑他們獲得了勝利,這就表達了作者對封建迷信思想、包辦婚姻的看法。抓住了這一點,主題也就好理解了。
4.從語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題
小說的主題,雖然作者極力使它不顯露出來,但作者在行文中總是要對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現出一定的褒貶傾向或情感色彩。判斷作者的這種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題時所不可缺少的一環。孫犁的《荷花澱》這篇小說,是歌頌白洋淀人民群眾積極抗日的,但這種情感作者始終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故事的敘述來暗示,在行文中也有所透露。如當敵人的大船追趕水生嫂她們時,作者寫道:「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搖的小船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波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在這里,作者的贊美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是不難看出的。
5.從整體傾向看主題
在小說的主題鑒賞這個問題上,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則我們必須永遠記住——整個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個標點和作品裡總的氣氛在內,都是主題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作品看作是表現主題的具體的象徵物!我們應當懂得,小說的主題,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與小說諸要素緊密相關的整體體現。正因為如此,理解小說主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僅僅限於以上談到的幾個方面,而應當是多側面的、多角度的,小說的方方面面無不閃耀著主題的光彩。一部優秀的小說,其含義——即主題——總是全面滲透在整個作品中的。
(五)語言的鑒賞
1.注意鑒賞人物語言的個性特色
E. 語文小說閱讀技巧
、小說的文體常識
(一)敘事
1、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使小說顯得親切,拉近作品和讀者的距離,便於抒發感情。
(2)第三人稱:以旁觀者身份來講述故事,敘述相對自由。
(3)第二人稱:拉近敘述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抒情氣息濃。
2、敘事角度
(1)全知視角:往往用第三人稱來敘事。敘事人相當於上帝,他對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心理、命運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對人物評應論足。
好處:
①便於作者對人物、情節的掌控;
②便於作者對人物主評判,使作者的傾向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2)有限視角:往往用第一人稱來敘事。依靠人物的眼睛來看小說中的世界。
好處:給讀者留下想像空間,讓讀者去推理、評判。
(二)場景
小說是由一個個場景構成的。它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環境描寫。一般分為公共場景和私人場景。
場景的功能:
(1)給全篇「定調」
(2)營造意境與渲染氣氛
(3)導引人物出場,襯託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4)表現地域特色,孕育美感
(5)作為象徵,暗示背景
(6)推動情節發展
(三)情節
情節是由人物之間的關系、矛盾和性格沖突所產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慾望的沖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人物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
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
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住場面;
2、尋找線索;
3、理清小說的結構。
分析小說故事情節時要注意兩點:
①情節的發展變化是矛盾沖突發展的體現,分析小說的情節時必須抓住主要的矛盾沖突;
②分析情節不是鑒賞小說的目的,而是手段,是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說主題服務的。所以,在分析情節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體會它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對揭示小說主題的作用。
F. 小說閱讀的答題技巧
導語: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以下是關於小說閱讀的答題技巧,歡迎參考!
小說閱讀的答題技巧高考小說閱讀答題技巧:
一.考綱解讀
(一)考綱要求
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題材料以散文、小說為主,也可以選擇合適的詩歌和戲劇作品。
(二)小說的考點
高考中小說的命題指向四個關鍵詞:環境、情節、人物、主題。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1.把握 故事 情節;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環境描寫;4.概括主題內容;5.品味語言特色 ;6.分析寫作技巧。
(三)小說考題主要命題方向
(1)“理情節”題型:①用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②這一情節在文中起什麼什麼作用。
(2)“析人物”題型:①指出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並說明好處或者作用;②簡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③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平的評價。
(3)“看環境”題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起什麼作用;②就指定的環境描寫分析其對人物或表達主題的作用。
(4)“談構思”題型:①說說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點,分析其好處;②這句(段)話在文中結構上起什麼作用;③聯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5)“講方法”題型:①文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服務的;③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④從語言運用角度,鑒賞文中畫線句子。⑤本文人物語言有哪些特點?請分別舉例說明。
(6)“明主題”題型:①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的寫作意圖,作品的主題;②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為什麼?③前後說法,是否有矛盾,為什麼?④闡釋小說社會意義。
二.探究思考
(一)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是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分析環境描寫是全面理解小說的重要環節。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動的指定場所和范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時是為了表現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社會條件,用於烘託人物活動的時代意義;有時是為了渲染氣氛,從側面表現人物的性格,它是整個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對於增強故事的真實性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也要分析環境,要連帶寫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 環境分類及作用
環境是人物活動的舞台,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的環境描寫跟人物的塑造與表現主旨有極其重要的關系。閱讀中始終把環境、情節和人物聯系起來,才能把握小說創作的真諦。
⑴ 社會環境——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時代背景,揭示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現人物性格;或影響或決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會本質特徵,揭示主題。
⑵ 自然環境——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如時間、地點、氣候、景色、場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獨立的審美價值: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②渲染氣氛,為後邊刻畫人物作鋪墊;③烘託人物性格,或某種心理;④展開、推動情節發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徵和暗示。
2.命題指向
⑴ 在文中准確地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⑵ 就指定的環境描寫說出其作用;⑶ 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分析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或表現主題所起到的作用; ⑷ 依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
4.答題指要
⑴ 解題思路明確環境描寫必須為主題服務的宗旨,結合環境描寫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背景、習俗、思想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氣氛、奠定基調;⑤推動情節的發展或作為情節線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徵暗示,對比烘托
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
⑵ 答題規范環境+人物+情節+主題
⑶ 環境類試題的答題思路:①環境本身(交代……時間,交代……背景,營造……氛圍,渲染……氣氛)-→②情節(推動,暗示,鋪墊)-→③人物(烘托,映襯)-→④主題(表達,寄託,暗示,揭示)。
根據要求還可以這樣來組織語言表達:XX具體描寫了……景色,營造(創設)了一種……氣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調;烘託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為下文……情節展開作了鋪墊,推動……的情節發展。
(二)故事情節
情節是由人物之間的關系、矛盾和性格沖突所產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慾望的沖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人物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因此,欣賞人物形象,應從情節入手,據情論人。
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
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住場面;②尋找線索;③理清小說的結構。
分析小說故事情節時要注意兩點:
① 情節的發展變化是矛盾沖突發展的體現,分析小說的情節時必須抓住主要的矛盾沖突;② 分析情節不是鑒賞小說的目的,而是手段,是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說主題服務的。所以,在分析情節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體會它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對揭示小說主題的作用。
⒈ 情節的作用
⑴ 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 ⑵ 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⑶ 側面烘托,為後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或埋下伏筆。 ⑷ 照應前文。 ⑸線索或推動情節發展。⑹ 刻畫人物性格。⑺ 表現主旨或深化主題。
2.情節的特點
⑴ 情節安排評價
① 就全文來說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
② 就開頭結尾來說有首尾呼應式。作用是使結構緊密、完整。
③ 就開頭來說有倒敘式(把結局放到開頭來寫),如《祝福》,先寫祥林嫂的死,然後再寫祥林嫂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禮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製造懸念的作用。
④ 就結尾來說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劇、喜劇式等。
⑤ 貫穿情節的線索,可作線索的有:事、物、人、情、時間、空間,如《葯》中的“人血饅頭”、《故鄉》中的“我”等。
⑵ 情節安排基本技巧
① 順敘:按時間(空間)順序來寫,情節發展脈絡分明,層次清晰。
② 倒敘:不按時間先後順序,而是把某些發生在後的情節或結局先行提出,然後再按順序敘述下去的一種方法。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③ 插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後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④ 補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後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照應上下文。
⑤ 平敘:(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4. 答題指要
⑴ 命題指向:
①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或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說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節的特點和作用分析; ③情節的高潮或結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說的敘述故事情節過程中順敘、倒敘、插敘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個情節最吸引你; ⑥情節的合理性探究等。
⑵ 解題技巧
①找出情節線索,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②由事及人,看情節發展如何為塑造人物服務。③見微知著,從場面和細節描寫中分析情節對表現主題的意義。④賞析技巧,注意發現作者組織情節的藝術匠心。
⑶ 答題思路
明確情節構思為表現人物的宗旨,結合情節的一般作用,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
①情節(使情節波瀾再起,引出另一個情節,製造懸念,情節更突出,照應前文情節)→②人物(豐富人物,表現人物性格,)→③主題(深化某種主題,突顯某種主題)。當然,這個三級概念中,本級和上一級為最基本。按照順序,與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點。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XX情節(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現了……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學即人學,以敘事為主的小說更是以寫人為中心。因而在閱讀小說時,命題者自然會從分析人物形象這一角度設置試題。
1. 表現人物的手法:
⑴ 正面描寫——直接描寫 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肖像、心理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如概括介紹、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細節描寫、心理描寫等。
⑵ 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側面描寫,概括地說就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間接寫主人公。如用有關人物的對話,心理活動,事件敘述等烘托所要描寫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在情節發展中展現人物性格特徵;環境描寫襯托或烘托。
2. 形象刻畫基本技巧——各種描寫手法的運用與作用
⑴ 肖像、神態、動作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徵。
⑵ 語言描寫:言為心聲,人物的語言也體現著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②描摹人物的語態,使形象刻畫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⑶ 心理描寫:直接表現人物思想和內在情感(矛盾/焦慮/擔心/喜悅/興奮等),表現人物思想品質,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寫,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的思想活動描寫,它往往和外貌、語言、行動交叉在一起。
⑷ 細節描寫:更細膩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徵。
細節是文學作品中細膩描繪的最小環節。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許多細節組成的,如場景細節描寫、服飾細節描寫、動作細節描寫、心理細節描寫、語言細節描寫等,成功的細節可以增強藝術感染力,是文學創作和記敘文不可忽視的技巧。
細節描寫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細節可以刻畫人物性格 追求愛好。如魯迅《孔乙己》中,孔乙己會“回”字的四種寫法,典型地表現了這個人物的迂腐和呆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嚴監生臨終前望著燈盞里點了兩莖燈芯而不肯斷氣,入木三分地表現了這一人物的吝嗇和刻薄。
② 典型的細節可以深化主題。如魯迅《葯》中的“人血饅頭”這一“物”的細節,形象而深刻地表現了辛亥革命脫離人民群眾的根本弱點。
③ 典型的細節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營造一種氛圍。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這一自然景物的細節描寫,致使林沖到山神廟躲避風雪,才有殺死仇敵的故事,這樣細節描寫就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水滸傳》“回頭看那日色時,漸漸的墜了下去”。營造渲染了一種緊張而恐怖的氣氛,為老虎的出現作鋪墊。
④ 典型細節可以渲染時代氣氛地方特色。如魯迅《風波》中釘了十六個銅釘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乾菜和松花黃的米飯,就渲染了當時的時代氣氛和地方特色。
⑤ 營造典型的環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動。《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一文,作者在寫竺可楨到毛主席住處時,有一處細小的景物描寫:雪後初晴,玉樹瓊枝,掩映如畫。寥寥幾字就烘托出當時的氣氛雖是冬日,卻溫暖如春。烘托出會見時的融洽氣氛,襯託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細節可以暗示影射。如魯迅《葯》中描寫丁字街頭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個字,其實是影射秋瑾就義地點——“古軒亭口”,暗示小說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⑵ 常見題型
① 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XX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XX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④ 分析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
4.小說人物形象的切入點
面對這些題型,我們該如何解答呢?一般可從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它們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描寫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第三,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活動的,所以分析人物就應把他們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
5. 人物類試題答題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點,與另一個人物烘托、映襯、反襯)→情節(人物性格決定情節發展)→主題(突顯某種主題)
通過人物的描寫(語言、行動、心理、肖像、細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然後根據題目要求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XX是一個……的人物形象。作為什麼人,他怎麼樣,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思想品質)。
(四)概括主題內容
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
1. 常見題型:
①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②讀了全文後,文章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③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某一個問題)的理解或看法。
2. 主題挖掘的基本途徑:
對主題的挖掘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從作者背景看、從人物特徵看、從情節發展看、從語言情感色彩看、從整體傾向看。
對主題的概括常用這樣一些基本術語:
①歌頌、贊揚、張揚什麼。②諷刺、批判、揭露、譴責什麼。③揭示什麼人生道理。 ④對什麼現象的反思。⑤表達了什麼情感。
3. 主題的表現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 以小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道德風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 ② 用故事的形式針砭時弊。③通過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虛構生活經歷,反映人物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
5. 解題思路
如何把握小說的主題呢?
一是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的環境描寫,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時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時代特徵——達到揭示小說主題的目的;
三是從小說的精巧構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題。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小說通過描繪XX故事情節,暗示了……刻畫了……抒發了(呼籲)……
如《孔乙己》:通過對斷腿前後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寫(情節),刻畫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舉 制度 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形象),控訴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舉 制度 的罪惡。
(五)分析寫作技巧
質量上乘的作品,離不開精妙的寫作技巧,這是因為寫作技巧是作家駕馭文學語言,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及表達方式、修辭手段等,來構思文學作品塑造文學形象時所表現出的熟練而又獨具特色的藝術才能。
1.常見題型:
① 文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方法(細節描寫、象徵、對比、襯托、鋪墊、照應、懸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服務的;
③ 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例如:語言精煉、句式整齊而有節奏感、用詞准確而形象、詞語豐富而多樣),給讀者提供哪些藝術審美情趣。
3.解題思路
在解答這類題目的過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識:
⑴ 表達方式
① 描寫的角度(直接描寫、間接描寫)
② 人稱運用(第一、第二人稱的妙處)
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③ 明確各種描寫的特點和作用(外貌、語言、心理、行動、細節、環境。)
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白描:純用線條勾畫,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見大,寥寥幾筆勾勒出畫面,表現了性格、主題。
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 不同順序的作用(順敘、倒敘、插敘)
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人物形象或內容更加充實豐滿,與上文或下文對比照應;人物前後變化的對比照應。
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⑵ 結構方式(前後照應、創造懸念、埋下伏筆、總結上文、點題)
⑶ 表現手法(烘托、象徵、襯托、對比、鋪墊、欲抑先揚、先抑後揚……)
4. 小說常用開頭結尾
⑴ 小說常用的開頭
A.設疑法(懸念法):提出疑問,然後在行文過程中或結尾才回答疑問。作用是造成懸念,引出下文,並引起讀者的思考,吸引讀者把小說讀下去。①引起讀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節;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說的主題。
B.寫景法。如《葯》的第一段寫秋天下半夜陰暗、凄清、恐怖的環境,暗示了小說主人公的不幸命運。再如《荷花澱》開頭寫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託了水生嫂的美好心靈。
⑵ 小說的結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結局。(思維方向)好處:
① 從結構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節陡然生出波瀾,如石破天驚,猛烈撞擊讀者的心靈,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項鏈》。
② 從表現手法上看,與前文的伏筆相照應,使人覺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項鏈》,直到結尾才點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項鏈時主人一口答應,還項鏈時主人沒有打開盒子檢查等,暗示了項鏈是不值錢的。
※分析令人傷感的悲劇結局。
① 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如《葯》華小栓、夏瑜的死(悲劇)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沒有發動群眾。
② 從表現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葯》寫華小栓吃了人血饅頭後的死,突現了群眾(華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這種結局令人感動,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讀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悅的大團圓結局。這種結局符合人們的閱讀心理。這樣的結尾有什麼作用?
① 從表達效果上看,小說喜劇結局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耐人尋味。
② 從閱讀者的情感體驗看,喜劇性的結尾與主人公、作者的意願構成和諧的一體,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
③ 從主題上看,這樣的結局凸顯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戰爭,反映出人類嚮往和平美好生活的願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結尾。留下了 “空白”給讀者想像,讓讀者進行藝術再創造。
(4)答題模式:
小說用了什麼方法。(要辨明本語句所運用的是哪一種修辭或表現手法)表達了什麼內容。(分析這種修辭或表現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現什麼內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並結合具體語句加以說明)
5. 分析小說的標題
(1)題型:小說的標題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3)解題思路:
一是通過分析小說的主要情節;二是通過分析小說的主要人物;三是通過分析小說的主要內容。
常見的作用有:一是起線索作用,貫穿全文;二是點明主題。
(4)答題模式:一是具體的意思。(文中具體的XX ) 二是與主題相關的意思。
(六)品味語言特色
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詞語、句子的含義,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題。
1.常見題型:⑴某一詞語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義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3.解題思路:從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鑒賞人物語言的個性特色,以語言分析人物性格。
② 抓住關鍵詞去品味語言的豐富內涵。
③ 鑒賞作者運用語言的風格。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XX詞語(句子),寫了……,表現了……
4.語言特點、修辭、表達效果
①描寫要如見其人、如聽其言 、令讀者彷彿親臨其境。②人物語言個性化,即顯示性格。③敘述語言要簡潔、傳神。④語言風格:幽默風趣、典雅莊重、含蓄凝練等。
三.閱讀與解題步驟
閱讀步驟:
1、標序號2、抓文脈(按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3、邊讀邊劃關鍵詞,適當點評(尤其是有關人物的)
解題步驟:
1、審題干;2、定考點;3、根據模式醞釀;4、准確答題,力求准、全、通。
G. 鑒賞小說可以從六大方面著手,分別指什麼
人物,情節,線索,語言,背景,寫作技巧,應從這六個方面,具體如下,望採納
小說鑒賞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究竟怎樣鑒賞小說,也許各人的情況不同,方法也會不盡一樣,但我們覺得,從小說作品的構造入手來進行鑒賞是個好辦法,它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減少盲目性,同時還可引導讀者如何從迷人的故事中走出來並運用審美的眼光去進行鑒賞。那麼,小說又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呢?我們同意「五要素說」,即人物、情節、環境、主題和語言。下面,我們即分別從這五個方面具體談談小說鑒賞的問題。
(一)人物的鑒賞
1.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來把握人物
總體而言,文學塑造人物不外概括性表現(或稱直接表現)與戲劇性表現(或稱間接表現)兩種類型。概括性表現就是作者對人物的思想傾向與性格特徵進行直接評論,甚至明確地解釋人物動機;戲劇性表現就是通過人物自身的行為過程來暗示,猶如戲劇演出一樣讓觀眾在人物自身動作的展覽中獲得某種啟示。因此,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與評價這種概括性的敘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為我們鑒賞小說人物最為直接的一個步驟。
2.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來分析人物
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俗話說:「言為心聲」,即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於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就更不待言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動,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動表現,同樣不能忽視。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為自己偷書所作的辯解,華威先生到處趕著開會,說起話來滿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徵,要仔細分析。
3.從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來理解人物
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活動的。鑒賞人物,如果離開了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這不僅是因為人物的個性形成與他的生活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個人物,都是把他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典型人物來塑造的。或者說,一個人物形象的成功與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鮮明的「個性」,還要看他是否具有廣泛的「共性」。而對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須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考察。
前面我們談到對人物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分析,這是側重在個性方面的,但是,如果只分析人物的個性而忽視共性,我們也就不能從中發現更多的人,這樣的鑒賞就未免失之膚淺。反過來,如果只分析共性,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個空骨架,也難以說明典型的普遍性,不過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軀殼」而已。
4.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對人物作面面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小說人物的鑒賞與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靜態的和單一的線性思維上,而且它幾乎成了我們的審美鑒賞「習慣」。這主要是根植於特殊的社會環境,小說人物塑造幾乎成了某種政治宣傳的需要,因而人們鑒賞這類小說也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是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這是不正常的。只有當我們對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觀照,諸如心理學的、社會學的、政治學的、美學的等,我們對這個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麼淺薄、那麼單一和那麼乏味了。
5.從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中外小說都起始於遠古的神話和傳說,從而便開創了小說的神怪題材。神魔鬼怪形象在中外小說裡面,均佔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如何認識像志怪小說中的太樂妓、《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這一類藝術形象,應是小說人物鑒賞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
馬克思曾經說過,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3頁)。這就說明了神話的虛幻性與現實的真實性的辯證統一,或者也可以說,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均應是生活中人物的變形,其本質是相通的。我們鑒賞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應當努力從中悟出人情才對。要理解神、獸、怪與人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審美特點,注意把他們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中去分析,切不能將他們排除在現實之外而孤立地去欣賞,否則就難以探求作者的真意。
(二)情節的鑒賞
1.找出線索,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
一般而言,故事情節從發生到結局,前後是有著某種內在聯系的,這種內在聯系也就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了這條貫穿整個作品的線索,情節的來龍去脈也就容易把握了。這當是我們鑒賞情節的首要任務。不過,小說情節線索並不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裡的基本矛盾沖突所構成的情節發展線索。例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沖突,這就是構成情節的主要線索。由於作品篇幅長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內容的特點,小說情節線索又有主線、副線和明線、暗線之分。鑒賞小說情節,如能抓住情節的線索,把握其來龍去脈,將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統觀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2.由事見人,看情節發展如何為人物塑造服務
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作為人物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鑒賞情節應該由事見人,將人物性格與情節聯系起來分析。我們仍以《孔乙己》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圍的人對他嘲笑、與他爭辯的情節,正是要表現孔乙己偷竊、迂腐的壞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種寫法和分豆給孩子們吃的情節,又是表現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後爬著到酒店喝酒,又謊稱腿是跌斷的情節,則表現他受欺凌的悲慘命運和講面子的弱點。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情節描寫來完成孔乙己復雜性格的刻畫的。閱讀鑒賞時,要逐一分析,挖掘情節的意義。
3.見微知著,從場面和細節分析情節對表現主題的意義
作品的情節是由若干個場面構成的,場面是由很多個細節組成的。分析場面和細節是鑒賞情節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只有這樣的情節鑒賞才顯得具體、充分和中肯。請看老作家魏金枝對《阿Q正傳》的一段情節分析:「寫一個犯人在最後受判時畫押,通常總是遲疑地顫抖地執著筆,無可奈何地畫上一筆就算,魯迅寫阿Q的畫押就大大不同,他寫的畫押卻是獨一無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盡平生的力氣畫圓圈』;而另一面卻是『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我看,即使沒有看過《阿Q正傳》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為人,單就這一節畫押來看,阿Q的麻木、無知以及精神勝利法,豈不是都盡情地表露出來,然而那隻是一個最後判決的場面描寫。」由此抓住場面和細節的情節鑒賞就不是浮光掠影地閱讀了,應對我們有所啟示。但有人閱讀小說,只顧看熱鬧,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緊張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過一定的情節究竟提出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有何社會意義,又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這就不得要領了。
4.賞析技巧,注意發現作者組織情節的藝術匠心
小說情節的生動曲折、波瀾起伏和扣人心弦,應該說是所有優秀小說的顯著特點。什麼地方是伏筆,什麼地方是照應,什麼地方是有助於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寫,哪些地方是游離於情節之外、荒誕不經的「噱頭」等等,都要細細加以賞析。例如《紅樓夢》劉姥姥三次進榮國府的情節,即可看出它具有復沓迴旋、含意深遠的特點。這三次均是寫同一個人物進榮國府,但每次卻是各不相同。一進,只讓劉姥姥見了王熙鳳,藉此給讀者展示了榮國府這個詩禮簪纓之族、溫柔富貴之鄉的豪奢;二進,劉姥姥見了賈母,又是飲宴,又是飽覽,讓讀者見到了榮國府也有各種矛盾,由此埋下了賈府即將敗落的伏筆;三進,則那位曾向劉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璉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一層更深一層。鑒賞這樣的情節,我們不僅要注意情節本身的變化,還要注意發掘情節所寓示著的主題意義。同時,又可看到,作者在組織情節時所顯現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藝術特點。
(三)環境的鑒賞
1.分析環境對主題思想的暗示
環境描寫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終是為表現作品主題服務的。明末文學家王夫之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一切描寫景物的文字都在於寫作者之情意。所以,我們鑒賞小說,就應注意從環境描寫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況下,環境描寫可能主要是為展示人物的行動和命運以及刻畫人物的性格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生動的襯景,但同時也是以間接的形式表現主題。在《紅樓夢》中,作者寫蘅蕪院的環境:「陰森透骨」,屋外長著「愈冷愈蒼翠」的「奇草仙藤」,屋內「一色玩器全無」,像「雪洞一般」。這樣的環境正好襯托出帶著金鎖而高唱「婦德法」的薛寶釵陰冷無情、裝愚守拙的性格特徵。這一性格特徵的揭示,不僅透露出作者對薛寶釵其人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可看出封建禮教虛偽性的一面,而這正是作品主題的內容之一。
環境描寫一般是寫實的,但有時也可能帶有象徵或隱喻的性質,這樣也就自然地對主題起著一種暗示作用。
2.分析環境對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說環境,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與小說人物的思想與行動均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因為小說是以寫人為中心,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終是最為基本的任務。鑒賞小說的環境描寫,不能不注意理解環境與人物的關系,努力發掘它深刻的思想意義。環境描寫對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襯,後者叫反襯,這里不再細述。
3.分析環境對小說氛圍的創造
小說感染讀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別注意創造一種特有的小說氛圍,而創造小說氛圍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環境描寫的渲染、創造和加強的。魯迅小說《葯》的開頭是:「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在華老栓為兒子買「葯」走在街上時:「……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這樣的自然環境給人以死氣沉沉、非常壓抑的感覺,使人感受不出一點生命的活動。聯系小說的時代背景,我們還會進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後的那種沉寂冷肅的氛圍。
4.分析環境對小說情節的推動
因為小說以寫人物為中心,而人物與環境的緊密關系,又導致特定的環境可使人物產生某種相應的行為動機,從而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在反映更為廣闊、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小說中,環境是人物命運形成和演變的客觀條件和原因,特別是西方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更是強調「這一個」環境中的人,強調環境對人物及情節的影響和決定作用,因而環境在小說中的這種推動作用會更加明顯。
(四)主題的鑒賞
1.從作者背景看主題
要正確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背景。小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總是與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理解小說主題時,必須「知人論世」,這個很重要。
魯迅先生指出,《水滸傳》與《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的思想內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時代有關的。「《水滸》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這一類書中的人物,則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處,大概也因為社會背景不同之故罷」(《魯迅全集》第8卷第352頁)。如果不理解時代背景對作者的影響,從而造成對題材處理上的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滸》的深刻主題。
2.從人物塑造看主題
小說作者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都是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經驗的結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態度的形象體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紅岩》中的許雲峰與江竹筠的形象,等等,無不體現著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態度——他認為生活是這樣的,人應當這樣地去生活。當然,在這里,我們不難從作品對人物的刻畫中,琢磨到作家打算讓我們體會到的東西;這里,也正是我們理解小說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楊沫在《談談林道靜的形象》一文中,曾詳細介紹了她塑造林道靜這個人物的意圖。她說:「我知道在文學作品中,表現這種主題和思想可以從多方面,用種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而我只能從我自己的比較熟稔的生活,用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來表現。因此,我選擇了林道靜,寫像她這樣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怎樣改造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過程。」這段話,較為明確地表明了人物與主題的緊密關系。
3.從情節發展看主題
小說寫人不能離開人物活動的形式——情節,而情節又是通過一系列具有因果關系的故事來完成的。當然,故事的中心必須以某些矛盾為內容,矛盾怎樣發展、怎樣解決,無不體現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從這些看法中理解主題同樣也是小說鑒賞中被經常運用的方法。例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是以追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小二黑和小芹同金旺兄弟為代表的封建惡霸勢力,以及二諸葛、三仙姑為代表的封建落後意識的矛盾為主要內容的,這一主體矛盾最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小二黑他們獲得了勝利,這就表達了作者對封建迷信思想、包辦婚姻的看法。抓住了這一點,主題也就好理解了。
4.從語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題
小說的主題,雖然作者極力使它不顯露出來,但作者在行文中總是要對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現出一定的褒貶傾向或情感色彩。判斷作者的這種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題時所不可缺少的一環。孫犁的《荷花澱》這篇小說,是歌頌白洋淀人民群眾積極抗日的,但這種情感作者始終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故事的敘述來暗示,在行文中也有所透露。如當敵人的大船追趕水生嫂她們時,作者寫道:「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搖的小船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波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在這里,作者的贊美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是不難看出的。
5.從整體傾向看主題
在小說的主題鑒賞這個問題上,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則我們必須永遠記住——整個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個標點和作品裡總的氣氛在內,都是主題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作品看作是表現主題的具體的象徵物!我們應當懂得,小說的主題,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與小說諸要素緊密相關的整體體現。正因為如此,理解小說主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僅僅限於以上談到的幾個方面,而應當是多側面的、多角度的,小說的方方面面無不閃耀著主題的光彩。一部優秀的小說,其含義——即主題——總是全面滲透在整個作品中的。
(五)語言的鑒賞
1.注意鑒賞人物語言的個性特色
語言描寫是人物描寫的一種重要手法,它通過人物語言的描繪刻畫人物性格。精彩的人物語言描寫,可以「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