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無恥系統小說閱讀

無恥系統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8-18 04:29:21

⑴ 求好看的小說

張敏:淘喜公主 水叉公主
張紫娟:纏綿一瞬間
朱渟:落單可人兒
茱卿:火神之女
子纓:親親郎君
子玥:傾憐嬌女 一品夫人 情纏鮮妻
紫琳:系情雙子星
紫靈:穿越時空愛上你
鍾璦:獨寵卿卿
左晴雯:郡主和親外一章
鄭媛:情牽前世
褚月:跑錯時空
紫羽:不動新娘
紫菱:天降愛妃
紫璘:冷豹獵燕
鄭研:獵夫金釵
朱蕾:錯墜時空的星子 柳園情深 時空新嫁娘 交錯的愛情尋荷小築
曾欣:笨賊偷愛
鍾琴:暗夜藍眸
朱紗:小姐怪怪的?!
茱卿:火神之女
甄幻:搶婚進行曲 頑皮公主不出嫁
子紋:典妻
琪小熙;穿越之紅顏美人

⑵ 找好看的網路小說

誰是誰的毒,誰是誰的葯---是兩部曲來的,吳曉霧寫的,講的是初中和高中的事情,男主角很冷的---當然是對別人的啦!對女主很好的。。。。。絕對好看~不好看不收費阿~嘿嘿。。。好看也不收費。。。。
還有這兩本的延伸,《非要我說愛你嗎》,也很好看,是講書中另外一個男生的故事,是大學的!前面兩本書的主角也會在這本書出現,粉甜蜜滴~
除了這個嘛,還跟你推薦一些好看滴好不?都很好看~我個人喜歡偏喜劇一點的,所以看得都是輕松搞笑型。。。。
1.杉杉來吃 非常有名的!
2.牛肉麵+陽春面=? 很搞笑。。。
3.杏花春雨
4.爛泥也能糊上牆
5.指尖秋陽
也夠你看一段時間了。。。。。哈哈

⑶ 求名著《家》的主要內容及其人物介紹

綜述

一、主要情節與主題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生於「五四」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涌、激烈動盪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裡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經,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我寫《家》的時候,我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由於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於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後還有兩個續篇:《春》和《秋》。

(選自《和讀者談談〈家〉》,《巴金研究資料》上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家》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族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寫的應該是一般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逼近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青年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最後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的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緩不過氣來了。

(選自巴金《關於〈家〉十版改訂本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那樣,當時「我如飢似渴地搶購各種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處寫信要求人給我指一條明確的出路,只要能推翻舊的,建設新的,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甘願……我們是五四運動的產兒,是被五四運動的年輕英雄們所喚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說,是「五四」給了他一雙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則為他提供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背景和一個豐實的材料庫。正是通過講述這樣一個「小社會」在1919—1924年間的故事,巴金錶達了他作為一個「五四運動的產兒」的不無矛盾的社會觀和文化觀。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徵。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由這種立場出發,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威和衛道者的無恥。」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採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誇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洩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是在激進的反傳統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見許子東《巴金與「青年革命心態」》,載《當代小說閱讀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頁。

這樣一種情節模式正是現實生活的矛盾在文學中的反映。《家》所誕生的時代,正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落後挨打的形勢下尋求自強自立、重建文明的時期。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富國強兵的追求,維新變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繼歸於失敗。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卻流於形式,中國社會陷入更加混亂失序的局面。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看來,在於中國自身,正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阻礙著中華民族走向強盛。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命運,必須與這個傳統徹底決裂。而這種決裂只有通過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和極力醜化才能實現。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傳統成了罪魁、元兇、魔鬼、食人者。「啟蒙思想家們幾乎一開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共和制所象徵的意識形態尋找價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見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第321頁。但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它必然會與新興力量產生尖銳的對立和沖突。而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往往會轉彎抹角地凝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觀念,意識形態中的對立觀念又勢必表現為作品形式結構上的特點。《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正是現實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說中子一代的出走與封建家長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潰,正是對這一矛盾的想像態解決。

《家》這種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1.覺新

高覺新稱得上是現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塑造成功的典型人物之一,有著阿Q一樣令人說不盡的復雜內蘊。關於他的性格,研究者多將之定為懦弱和自我壓抑,認為「這是一些習慣於自我剋制,自我貶抑,習慣於在逼仄的角落呼吸有限的空氣,極力把自己的存在縮小到最大限度的人們,他們過份地謙抑,缺乏自信和強烈的旺盛的生活欲,隨時准備向一切橫逆低頭,為一切人犧牲。」見趙園《艱難的選擇》,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頁。但這只是高覺新性格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他也是充滿膽氣和魄力的,在現實的困難面前,可以說他比《家》中的任何人都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挑戰。在不到20歲的年紀,父親去世,他就平靜地把大家庭的擔子放在自己年輕的肩上。在軍閥混戰、城中大亂的危險時候,只有他一人挺身而出留在前院,不顧個人安危守住了公館。他是高家的頂樑柱,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少不了他,就連親戚家的事情,也往往要他出馬。在公司里他是一個自信、能乾的職員,同事找他訴苦,老闆也找他出主意,而他心平氣和的一席話就「說得黃經理滿意地摸著八字鬍直點頭」。這樣的人何曾懦弱呢?他在生活中的妥協和退讓,並不像汪文宣(《寒夜》)那樣出於人格的卑屈和性格的軟弱,而更多地源自他頭腦中濃厚的禮教觀念和維護家族和睦的良苦用心。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求子孫們「入則孝,出則悌」,凡是與這一原則相抵觸的都必須犧牲。生活成長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中,高覺新不能不深受影響。他所有可稱之為「懦弱」的行為都與他對長輩的絕對服從息息相關。他順從父親的意志,毫無怨言地放棄學業,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長輩選定的姑娘結婚;他遵從爺爺的命令,勸覺民答應馮家的婚事,因為「爺爺的命令不能違抗」;他不信什麼「血光之災」,可瑞珏被逼去城外生產,他卻不說一句反抗的話就忍受下來,因為他「擔不起那個不孝的罪名」;克明吩咐把覺慧的每封信都交來過目,他也一一照辦,因為「三爸是家長,他的話我們不能不聽」。在這種道德信條之下他不能違抗長輩的命令,他只有犧牲自己的利益和意志來換取家族的安寧。另外,作為高家的長子長孫,覺新對他的家族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他的心目中,家族的榮譽和安寧高於一切。為了能擁有一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氣氛,他總是克己讓人。他所處的位置使他比別人更多地承受各方面的明槍暗箭,他的反抗只能給他招來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敵人。為了大家庭的安寧,他只有處處退讓,事事容忍,自覺地恪守和維護家族秩序。他對陳姨太、王氏、沈氏的挑釁極力忍讓,陪她們打牌,買東西,在盡可能的范圍內極力敷衍她們。在王氏故意將自己兒子的臉打腫卻誣陷覺民時,覺新不是沒有是非觀念,但為了家庭的和睦,他只能逼覺民賠禮道歉。覺民不從,他就主動去替他挨罵。在他的忍讓背後,是他不惜犧牲自己,維持大家庭和睦安寧的良苦用心。這種自我犧牲、克己退讓的生活當然令他痛苦,因而他常常長吁短嘆,但當弟弟們勸他拿出勇氣為自己爭取幸福時,他就又想起自己肩上的責任,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托,覺得自己「除了犧牲以外,再沒有別的出路」。

然而,身處文化轉型時代的高覺新與父輩的最大不同在於,他再也不能像父輩那樣從這種自我犧牲自我奉獻中獲得道德的自足感和做人的自信了。在新與舊的夾縫之間,傳統的倫理道德雖然還在影響著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行為,但它卻失去了原來作為社會價值信仰體系的神聖性,由它所提供的生命和生活意義、道德倫理法則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具體到高覺新,他的種種犧牲、忍讓便喪失了意義,它們換來的不再是尊崇,而是弟弟們無情的否定和激烈的批判。幾乎在每一次他為維護大局而做出讓步和自我犧牲的時候,兩個受到「五四」新文化影響、站在新文化新道德立場上的弟弟都會憤怒地指責他這不過是一種懦夫行為,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害人害己。而且,他自己的親身經歷,梅的悲劇,瑞珏的慘死,都使他意識到傳統價值觀念的荒謬。它們從內外兩方面對覺新固有的信念形成了強有力的否定和瓦解,摧毀了他的價值信仰,使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可悲地位,他不可能不因此而焦慮和痛苦。

這種痛苦對每個個體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無論是出於本能抑或自覺,覺新都必然要尋求新的出路。他貪婪地閱讀本地報紙上轉載的北京消息,積極購買新思潮雜志報刊,都可以視為他尋求新的人生支柱的努力。在很多時候,他也確實站在新的價值立場一邊。在弟弟妹妹叛逆行為的關鍵時刻,總是他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覺慧的離家出走,若沒有他在經濟上的全力支持是不可想像的。然而這種新的價值觀念同樣不能給他以真正的安慰。長輩的責罵自然在意料之中,家裡其他人也為此而諷刺他,挖苦他,辱罵他——他成了兩個兄弟的擋風牆和受氣筒。他因此而深深煩惱。然而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更為強大的拆解力量仍然來自於他自身。每當他順從弟弟的心願,或不得不支持他們的叛逆行為時,傳統的倫理規范和價值准則又反過來嚙食他的心。覺慧等人離經叛道、膽大妄為,令他驚恐不安,生怕他們有什麼閃失,因為「爹臨死時把你們兩個交給我,我如果不能夠好好地保護你們,我將來在九泉之下還有什麼面目去見他老人家?」更重要的是,深受禮教和傳統價值規范熏陶的他也不可能不對這種試圖推翻舊的家國形式、崇尚個體自由的新思想新觀念懷有疑懼之心。他的位置決定了他不可能像覺民、覺慧一樣很快地崇信一種全新的價值體系,更多的時候,他還是習慣於站在舊的立場上。作為自幼在中國傳統氛圍中長大的青年,覺新比別人更能體會到中國文化和傳統社會的魅力。他對新的價值體系並不能完全認同。這樣,他又喪失了從新的文化價值觀念中汲取力量的可能性。盡管那是一種崇尚個體力量,張揚個性,充滿進取精神和個人英雄主義氣概的文化體系,但對並不篤信它的覺新而言,它同樣不能給他帶來自信與精神滿足感。

表面上看來,這種文化上的兩難不過使他人格分裂:「在舊社會里,在舊家庭里,他是一個暮氣十足的少爺;他跟他的兩個兄弟在一起的時候,他又是一個新青年。」但透過表象,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帶給他的其實是作為一個人的最深的痛苦——他喪失了生存的價值標尺,因而無法從他的任何生命活動中獲得幸福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運和自然的愛子。我只是一個勞動者。我穿著自己的圍裙,在自己黑暗的工廠里,做自己的工作。——然而我卻是一個沒有自己的幸福的勞動者。」沉重的痛苦感、絕望感正是覺新這一人物最引人注目的精神特徵。關於他的心理狀態,書中隨處可見的是這樣一些語句:

我不是青年,我沒有青春,我沒有幸福,而且永遠不會有幸福。

我是不要緊的。我這一生已經完結了。

我的心已經老了,我的心境已經到了秋天。我的生命也像到了秋天,現在是飄落的時候了。

我會留在籠子里,我會永遠留在籠子里。

我這一輩子是完結了……我曉得我不會活到多久!

的確,「當一個人無法意識到自我的價值和意義的時候,他在人生面前就永遠是被動的、消極的,並且在精神上是茫然的。在這時,人生對他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見王富仁《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頁。在痛苦和絕望中備受煎熬的覺新也曾試圖以「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調合兩類人群、兩種價值的矛盾,然而他的努力只能是徒勞無功罷了。因為這兩種文化是絕對調合不到一塊去的。而他本人,也只有終身在這種被撕裂的充滿絕望的痛楚中苦苦掙扎。死亡也許是這類人惟一的解脫。其實年紀輕輕的覺新就不止一次地想到過死。這一人物形象的生活原型,巴金的大哥,後來也的確死於自殺。

然而這種痛苦並不僅僅是個別現象,而是所有處於文化轉型夾縫中的中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歷史困境,其中折射的是整個民族在現代的苦澀命運。魯迅不也多次慨嘆過自己處於「明暗之間」的「中間物」的尷尬嗎?從這個意義上講,覺新這一人物形象有著極為深刻的時代與文化意義。

2.覺慧

覺慧是一個寄託著巴金理想主義激情的新人形象。在「五四」精神的影響下,他成了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他充滿激情與反叛精神,憎恨一切違背人道、戕害人性的舊道德、舊禮教。作家把他寫成了新生力量的代表,「大膽,大膽,再大膽」是他面對強大的傳統勢力時鼓勵自己的信條。他有平民思想,平時堅持不坐轎子,並愛上婢女鳴鳳。他下決心不去做高老太爺所期望的那種「紳士」,也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與「不抵抗主義」,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過來」。他敢於對抗封建家長的旨意,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社會革命活動中。他支持和幫助覺民逃婚,不怕冒犯尊長,在高老太爺病危之際,他敢於堅決反對驅鬼捉神的迷信把戲。最後,他又毅然從封建家庭中出走。他是封建大家庭的第一個叛逆者。當然,他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英雄,他幼稚單純,思想中既有「五四」青年的叛逆精神,也有那一代青年的弱點和歷史局限。比如,他對鳴鳳的愛情就遠不如鳴鳳對他那麼堅定和忠貞。盡管他的愛已經擺脫了封建的取向,開始把人的價值放在中心位置,但他實際上並不能逾越那一道階級的天塹。在關鍵時刻他一直猶豫不決,反而在痛苦之餘決定「把那個少女放棄了」。小說沒有迴避他的缺點,而是深刻揭示了他當時悲憤欲絕的心理狀態,以及他由衷的自我譴責:

我是殺死她的兇手。不,不單是我,我們這個家庭,我們這個社會都是兇手!……

她平日總相信我可以救她,可是我終於把她拋棄了。我害了她,我有責任。我的確沒有膽量……我從前責備大哥同你沒有膽量,現在我才曉得我也跟你們一樣。我們是一個父母生的,在一個家庭里長大的,我們都沒有膽量……我也恨我自己!……

這些都使他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

3.女性形象

對大家族中女性命運的關注也是《家》的一個重要主題。她們多是些舊女性,雖然時代變遷,但她們大多仍一成不變地囿於家庭與禮教的牢籠,演繹著女性千百年來不變的沉默、匱乏、痛苦的主題。在青年女子方面,巴金寫了梅、鳴鳳、琴,也代表了幾種不同的性格和命運。梅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在包辦婚姻和家長專制的制度下,她失去愛情,又很快青年孀居,之後,「陪著那個頑固的母親,過那種尼姑庵式的生活」。不如此,她又有什麼辦法呢?按照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女人應該「從一而終」,青年孀居幾乎就等於進了活棺材。對於這時的梅來說,死固然是痛苦的,然而從某種意義講,生卻顯得更為殘酷。因為她失去的不僅是愛情和婚姻,而且隨之而去的還有她的青春、享受的權利、生的慾望和希望。盡管時代變化了,「五四」新文化的春風也已經吹進她的生活,但對在舊禮教、舊道德環境下長大的梅來說,那一切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她的命運正如她自己所說:「一切都是無可挽回的了。不管時代如何改變,我的境遇是不會改變的。」「我的一生已經完了」。她沖不出禁錮著她的環境,更走不出自己心中無形的鎖鏈,最後只能抑鬱而死。

鳴鳳是作家為我們提供的另一個命運悲慘的女性形象。她是高家的婢女,生活在這個黑暗王國的最底層,整日小心翼翼地過著勞累、卑微的生活。太太、老爺們的責罵對她來說是家常便飯。與覺慧的愛情,給她的生活帶來一縷陽光,使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歡樂。但是,在幸福快樂的同時,她無時無刻不感覺到恐懼與渺茫。因為,她知道自己是沒有資格獲取真正的幸福的。後來,高老太爺果然要把她當禮物送給封建遺老馮樂山做姨太太。她的苦苦哀求絲毫不能改變高老太爺法律一般的命令,而她又不願意因為自己毀了覺慧的前程。作者在抒寫鳴鳳的遭遇時,突出地表現了她心靈的美。小說中,鳴鳳之死是寫得最為動人的篇章。其中,有她大段的獨白:

他是屬於另一個環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業。他應該做一個偉大的人。她不能夠拉住他,她不能夠妨礙他,她不能夠把他永遠拉在她的身邊。她應該放棄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讓他犧牲他的一切來救她。她應該去了,在她的生活里她應該永久地去了。事情已經到了這樣,如果不犧牲他,便無可挽回了。然而對她來說,他比她自己還更寶貴,她甘願犧牲她自己。她這樣想著,就定下了最後的決心。

作為一個貧苦、善良、美麗的婢女,鳴鳳的愛充滿了奉獻精神。她的愛情的主要內容就是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來保護自己所愛的人,而絕不願意以犧牲他為代價,換取自己的幸福。最終,年僅17歲的她選擇了投湖自盡。這樣一個純潔美好的人物形象的毀滅,就是對封建專制制度最強烈的血淚控訴。

三、藝術成就

《家》不僅在思想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而且在藝術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結構上,它借鑒了《紅樓夢》的寫法,將高家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或縮影來寫,從中反映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舊中國的整個社會動態,反映出時代的本質規律。發生在高公館新舊之間、主僕之間,以及主子內部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對抗,就是當時社會上各種尖銳矛盾的縮影,而高家的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也集中體現了幾千年中國社會封建專制主義的法則。

《家》里的人物眾多,大大小小的事件有上百件,但作品始終以覺新等三兄弟的生活道路以及他們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將眾多的事件貫穿起來,使整部小說緊湊周密、有條不紊,同時又波瀾起伏,曲折有致,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構思能力。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家》的成就也非常突出。無論是作為封建家長代表的高老太爺,還是作為「五四」新人代表的覺慧、覺民,還是作為歷史的「中間物」的覺新,以及眾多的女性形象,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風貌和精神特點,為新文學的人物畫廊增添了光彩。

巴金在作品中抨擊黑暗,追求光明,描繪光明與黑暗展開搏鬥的中國社會。不過,他不是冷靜地審視,他的作品裡充滿了愛和憎的主觀的激情。他寫小說就像給一位知心朋友寫長信傾吐心曲,熱情坦率,情感充沛,語言汪洋恣肆,如行雲流水一般,表達對舊制度的強烈的憎恨和反抗與變革的熱情,贊頌美麗的青春,抒發對年輕的生命的熱愛:

我寫作時差不多就沒有停筆構思。字句從我的自來水筆下面寫出來,就像水從噴泉里冒出來那樣地自然、容易。但那時候我的激動卻是別人想像不到的。我差不多把全個心靈都放在故事上面了。我所寫的人物都在我的腦子里活動起來,他們跟活人完全一樣。他們生活,受苦,戀愛,掙扎,歡笑,哭泣以至於死亡。為了他們我就忘了自己的存在。好像不是我在寫小說,卻是他們自己借了我的筆在生活。

(選自巴金《愛情的三部曲·總序》)

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強烈的沖擊力和感染力,特別能引起青年人的共鳴與喜歡。

⑷ 名著讀後感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嚮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觸。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講述了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歷程。她一生只有十九個月光明與聲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師的幫助關愛下,在親朋好友的成全中,海倫克服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完成了哈佛大學學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學士學位。她始終致力於殘疾人事業,四處募捐用以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環境,並為他們創造受教育的機會。她曾周遊世界各地,為殘疾人加油鼓勁。最終成為一名傑出的慈善家、演講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
但她卻頑強地認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過「靈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勵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溫厚與心懷感動的人們。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跡。
第三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生活中度過,到為生活而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體驗他們的快樂、憂傷、感動與善良。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勇敢寓於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強壯的軀體。」這正是對海倫的真實寫照。海倫憑著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有著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但自身缺乏毅力。因此,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示是:
一、要正確地對待困難,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困難。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退縮,而要想方設法地將困難克服,戰勝困難的過程也正是自己進步的過程。
二、盡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有位名人曾說過:「什麼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應做的事每天都堅持做。什麼是不簡單?不簡單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是啊,如果能按上面說的去做確實是十分難。做一件事、堅持一天很容易,堅持二天也很容易,但天天做到卻很難。因為這不僅需要恆心,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而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這不僅要上述的兩點,還要有做事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如果我們能辦到這兩點,就能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得到進步,得到提高。
三、要有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海倫在巨大的打擊以及困難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使自己得到信心。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鋼鐵是怎樣練成的》是一本值得讀的好書。所謂聞名不如見面,前不久,我就讀了這本好書。
關於革命一類的書籍看得不是很多,但也涉獵過一些,但是這本書對我影響是最大的。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保爾 柯察金」的青年。在他十二,三歲時,母親把他送進了學堂。保爾的家庭很貧困,母親在給別人做傭人,哥哥是一個電工,而父親很早就死了。所以,進學堂對於保爾的家庭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但是,因為保爾對於教書先生的不公平,對於教書先生對他的百般刁難感到十分憤恨,因而做出一系列的報復行為。很快,他被學堂開除了。由於生活的無奈,母親把他送到一個飯館做伙計。在那裡,他工作了一年多,也是在那裡,他看到了這個社會的黑暗,這個社會的最低層。那兒簡直就是人間的地獄。然後,在哥哥的幫助下,他被調到了發電廠做了一個電工。在那兒,他認識了一個名叫朱赫來的水兵。在他那兒,保爾接觸到了一連串的新鮮事物,關於團組織,黨組織以及革命。一些日子以後,保爾偶然得到了一把手槍,也因為殺了一個敵人,為了逃難離開了母親哥哥以及生長的家鄉。那個時候開始,他就參加了革命。以後的八年,他都熱衷於革命事業。雖然只是八年,對於生命來說,太微不足道了。但是,與某些人的生命比起來,這八年比別人活了三輩子還要珍貴。一次又一次的病魔纏繞著他,他也一次又一次的克服著。後來,由於神經遭受破害,導致自己下肢癱瘓,雙目失明。但他還是用他僅有的一點點兒生命寫成了一部中篇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對於保爾來說,能寫成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因為他只讀過三年書。以前寫文章,總有幾十處修辭有問題,但經過幾年的大量閱讀書籍,完成了一個對於他來說的奇跡。當這一本書發表以後,他的生命又重新燃燒起來了。
當然,這本書對於我們現在很多人來說,是有點兒看不懂的,這並不難明白。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但是,這樣的精神還是可以延續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呢?就像保爾一樣,為了革命的事業堅持到底,無論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不屈服。這就是所謂的百折不撓。當然,現在我們這兒沒有戰爭,但是生活中一樣的會出現很多的困難,雖然不大,但我們仍舊需要用我們的精神去克服他們,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時,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感到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人應當趕緊地,充分地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或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以突然結束他的生命。」
不要懼怕生活。它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我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

《匆匆》讀後感

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細膩是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之情.
時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是由過去,現在,將來構成的連綿不斷的系統.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的表現.時間沒有聲音,沒有影子,沒有蹤跡.每個人都擁有時間,但是,有些人卻無法合理支配時間,只能讓時間從他們的身邊悄悄溜走.
我記得有這么一句話:"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一天都不是二十四小時."你是否覺得這句話自相矛盾呢?不,不矛盾.我們都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小時,這是時間的公平之處.那為什麼時間又是偏私的呢?因為這些人隨意浪費時間,任憑時間飛快地流逝,一天一事無成.他拋棄了時間,時間也拋棄了他.因此,他的二十四小時是短暫的.而有些人合理安排時間,珍惜時間,不虛度時光,利用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並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率,他們用二十四小時做了平常人需要二十五小時,二十六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他們的二十四小時是漫長的.
"贏得了時間,就贏得了一切."列寧的這句話徹底地反映了時間的珍貴."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說明了一個人年青時不珍惜大好時光,到老了只能白白地嘆息.如果年青力壯的時候就努力學習,那他就贏得了時間,也就贏得了一切,也不會為年老時碌碌無為,而感到悲傷.
有些人雖然知道應珍惜時間,卻不知如何去做.有些人以為每天都慌忙地做許多工作,就是珍惜時間;有些人以為把一天的時間都塞滿事情,也不管事情是否有意義,就是珍惜時間;也有些人以為從早到晚一心一意忙著票子,房子,位子,車子,就是珍惜時間.他們統統都有錯了,珍惜時間不是整天都忙碌地去工作,不是去幹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更不是視庸俗為潮流,視利已為高尚,一生只為自己謀求利益.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應該抓緊時間成就一番事業,抓緊時間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建設祖國,造福於民,用僅有的時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才是珍惜時間的最終目的.
燕子去了又來,楊柳枯了再青,桃花謝了又開.我們曾經赤裸裸地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偏走這一遭啊?我們何不趁此大好時光,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為達成珍惜時間的最終目的而奮斗呢?
古人曾說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長歌行一詩中也提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每當我聽到這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就想起了朱子清的散文《匆匆》。
這篇文章講的是時間一去不復返,不要虛度光陰。從中我體會到時間就是金錢,聯想到了自己已度過了四千六百多個日日夜夜,而這四千六百多個日日夜夜我卻幹了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公司人員向老闆請假,公司老闆對他說,一年365天,52個雙休日,減去這104天,還剩261天,你每天還有16個小時不在工作崗位上,減去這170天,還剩91天,你每天用30分鍾喝咖啡,用掉23天,還剩68天,你每天吃飯用1小時,用去46天,還剩22天,你通常每年向公司請2天病假,只剩20天,每年有5個節假日,公司不上班,減去這5天,還剩下15天,公司每年慷慨地向你放14天假,這樣算下來,你工作時間只剩1天,而你還要請這1天假。讀完這則笑話,我不僅哈哈大笑起來,笑完又有一絲寒意,雖然這位老闆計算時間的辦法不一定準確,但是這足以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
朋友,每當你打電腦的時候,日子從鍵盤上過去,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屏幕里閃去。朋友,人生雖短暫,但細細地算一算,一生中我們有多少時間是用在工作、學習上呢?記得陳忠實曾經說過:無論往後生命歷程中遇到怎樣挫折、怎樣的委屈,不要動搖,不必辯解,走你自己的路吧!因為任何動搖包括辯解,都會耗費心力,耗費時間,耗費生命,不要耽擱自己的行程。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而我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呀。」同學們,珍惜時間吧!時間就是金錢!就是生命!

沒有任何借口讀後感

出差在長島,每天晚上努力讀點書,[細節決定成敗]讀完了這幾天在看沒有任何借口。

西點軍校里有一個廣為傳誦的悠久傳統,就是遇到軍官問話,只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 「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據美國商業年鑒統計,二戰後,在世界500強企業中,西點軍校培養出來的董事長有1000多名,副董事長有2000多名,總經理,董事一級的有5000多名。任何商學院都沒有培養出這么多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沒有任何借口」 是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准則,是西點軍校傳授給每一位新生的第一個理念。

不可否認,每一個人都喜歡理由,因為理由使得我們看起來更加make sense,更加完美。可是理由的背後是什麼呢?這些理由真的能夠站得住腳么?如果這些理由不被接受又怎麼樣呢?

我高中的時候,語文學的不好,一個原因是因為自己喜歡理科,另外的原因則是被理科老師抓了產加各種輔導,考試。有一次學校的教導主任向我的語文老師抱怨我說我「偏科」,我當時的語文老師護著我,說「他不是偏科,是其他課好而顯得語文不好,其實他語文也不錯了。」

我後來知道這些故事,是主任告訴我的,我當時很感激我的語文老師,因為他為我找了一個借口,無論這個借口是否真的成立或者是否能夠應答主任的質問,這個借口讓我自己也頗感高興。這個借口的直接結果導致了我高三徹底放棄語文,因為我有自己的借口,反正不需要參加高考,語文自然就無所謂了。現在想起來,如果語文老師沒有給我這個借口,我會怎麼樣呢?我也許會兢兢業業學習語文,就不會像現在這么該用語言文字的時候苦於腹中空空了。

到了大學才發現自己的借口是一個嚴重的扼殺自己能力和潛力的一個毒品,一旦習慣於找借口,那麼可以逃避很多的事情,可以把一些事情做的更糟糕,可以為自己沒有100%努力做事情的時候找一個退路。這個習慣一旦形成,而且很難改變,正所謂積習難改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借口會越來越多,借口會越來越完美,甚至自己都會被自己尋找到的借口的完美無缺而感動,可想而知這樣的後果是什麼。

中國的教育一直以人為本,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借口」,例如學生上課遲到,只要有好的「理由」,老師也網開一面,多麼有人情的教育體制啊。可是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就會發現正是因為有這樣「借口」存在的空間,本來的硬尺度逐漸在合理與不合理,真實與不真實的「借口」之間變成了軟尺度,漸而變成了以「人」為本,就是沒有了衡量標準的社會了。那麼多的官場之間的請客送禮,收受賄賂,不都是有這樣那樣的「借口」么?

我一直在努力減少自己尋找借口的可能,雖然見效並不大,而且也只是在最近幾年我才逐漸了解和學會了「沒有任何借口」的哲理,這是一個要自己全力以赴去做事情的動力,追求成功並不把自己的失敗作為一種理所當然的認識,因為我將不會有借口來開脫。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一直在想,我希望成功是一個石猴子,沒有父母,不是更好么。

紅樓夢讀後感之寶釵的悲劇

看了很多遍的紅樓,以前總是覺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麼的凄涼,總也不忍看後幾回中的黛玉焚稿,寶玉成親.覺得那麼殘忍的結局,知道就夠了,不想一遍遍去復習那種傷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紅樓續補,以前對於這種書,我總是排斥的.覺得那些人搞出一個個大團圓,或死而復生或仙境重逢之類的結局,實在是沒有意義.這么粗劣的改續,無聊的緊.不過這次去圖書館,見到書架上好幾個版本的這種書,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卻使我萌動了重讀紅樓結尾幾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鬱郁而終,依然那麼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說著什麼"蘭桂齊芳"我不由黯然.薛寶釵這樣的人物,也要像李紈一樣,將一生都葬在這片冷酷的園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討厭薛的.從蜂腰橋撲蝶到最後的成親,我一直都覺得她是一個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現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悲劇也許比林的更令人嘆惋.

薛寶釵家境富足,從小飽讀詩書.接受的是極為全面而正統的教育.賈母總是誇她"沉靜寬厚".沒錯,這正是她從小被教育過的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應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應形於顏色,否則就是"不尊重."綜觀全書她的舉止,幾乎從未超出這些束縛。只有一次寶玉將她比做楊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話反諷過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橋下陷害林的一段.現在想來,其實也並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惡毒舉動.她從小生長在皇商家庭,這種"趨吉避凶"的法門應該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雖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許認為人理所應當就該這樣應對.其實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別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著.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只是按照理所當然的道路走下去.從未得到過全心全意的愛情,也沒有誰真正的關心過她.而她,也就認為世界本就如此.認為夫妻間有的不是真誠的感情而是"舉案齊眉"的尊重;認為母女間有的不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而是服從的孝道.這樣冷酷的綱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則,而且還毫無知覺的麻木著.

她的作為,其實並沒有多少是自由的選擇.她只是一個典型的循規蹈矩的服從者.她是聰慧有才的,卻被教育著認為女子讀書也是無用,香菱和湘雲談詩她說道"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著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劇作戲曲,卻認為這些淫詞巧句是不能為端莊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評寶琴的詠古詩;她像任何人一樣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當母親為了賈府的權勢而把她嫁給痴痴傻傻的寶玉時,因為母親告訴說她已經應承了,也就只有流淚接受.直到最後寶玉出家,她的悲劇達到高潮.即使在這時,她依然是不能由著本性而為的.王夫人說"看著寶釵雖是痛哭,他端莊樣兒一點不走,卻倒來勸我,這是真真難得的!"可想想寶釵如此人物,又這樣年輕,此時想起自己的一生將如何結束,她的痛苦其實並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剋制著,這是她的"尊重"!

與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許更為可悲,林至少還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誠的感情,最終一死解脫了所有的痛苦.而寶釵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一點一點割掉生命吧!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裡埋"

這幾句判詞,註定了薛是紅樓數場悲劇中的一個.對於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應該也是嘆惋的吧!

創造濃情世界——《羊脂球》讀後感

莫泊桑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暑假中,我有幸閱覽了莫泊桑的著名作品《羊脂球》。 書中除了《羊脂球》外還有包括我們課本上學習過的《我的叔叔於勒》等三十幾篇短篇小說,內容涉及到普法戰爭;小資產階級和公務員;農村的生活;怪誕的故事;以及婚姻、家庭生活這幾方面。 「藝術是有選擇的、有表現力的真實」莫泊桑排除了一切與其主題無關的內容,闡明了本質的、有特點的東西,令其每篇小說都短小精悍又簡單易懂。從這一個個平凡的小故事中,作者想要贊美的或是諷刺的,一切想要表達的都傳遞給了每一位讀者。 其中最盛名的自然是本書的同名作品《羊脂球》。主人公羊脂球是一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受人歧視的妓女。作者與眾不同地把她作為正面人物描寫,並用其與一群以「正人君子」視人的上流社會資產階級人物作對比,揭示了後者道貌岸然的外表下,自私虛偽連最基本的愛國情感都盪然無存的骯臟內心。 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那些擁有高尚身份的人在利益前後那巨大的態度變化。當那些高貴的伯爵、富有的老闆們需要羊脂球的幫助才能脫離德國軍官的扣留時,他們「和藹可親。心平氣和地跟她講道理,用感情打動她,非常殷勤地恭維她,討她的喜歡。贊揚她的犧牲將幫了大家大忙,大家將對她有多麼感激。」 而後,當羊脂球沒有利用價值了,這些人「不約而同地掉轉頭去,好像沒看見她一樣。」高貴的伯爵挽起他的夫人,「對她避得遠遠的」老闆的妻子傲慢地「瞪了她一眼」,「大家都離她遠遠的,如同她的裙子里帶著什麼傳染病似的。」 簡潔的語言,強烈的對比,把那些擁有高貴身份的人的假仁假意、虛偽做作刻畫地如此精準而又深刻,把這些人高貴、雍榮外表遮蓋下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出來,令我們每個讀者不禁對這些偽君子嗤之以鼻。 莫泊桑的小說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當我們在為其筆下那個世態炎涼、人情淡薄的社會感到悲哀的同時,也會自然地聯想到自身。 我們現在身處的社會與19世紀的法國社會當然相差甚遠,但是,從莫泊桑筆下那些假仁假意的偽君子身上,以及那個毫無人情味、充滿資產階級等級觀念的社會中,更讓我們感覺人與人之間真誠地相待是多麼的可貴!充滿相互關愛、相互幫助氛圍的社會是多麼溫暖! 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沒有生活在莫泊桑筆下那種只有利益與等級觀念,人心卻相隔萬里的可悲社會中。但如果我們不懂得好好珍惜,與人相處都戴著「假面具」,為人處事都盤算著是否有利可圖,那麼包圍在我們身邊的濃情也將變淡,到最後我們也將生活在一個冰冷的世界裡。 如果你種下虛情假意的種子,也只可能得到薄情寡義的果實。畢竟,以誠待人是相互的。真心地耕耘也將收獲到真心。我相信真誠地對待每一個身邊的人才會是最快樂的,而你身處的那個小小社會也會是最溫暖的。 每個人所在的小社會組成一個大社會。莫泊桑大師鞭撻了資產階級等級觀念以及冰冷的人際關系,不正呼籲了一個充滿濃情的社會嗎?只要我們每個人努力創建一個溫暖的小社會,那麼必將連成一個光明、美好的濃情世界。 戴著假面具,以金錢利益為主的人際關系是令人感到可怕甚至令人窒息的,我們需要用誠心消除隔膜,用誠意去對待朋友,這樣的社會環境才能令人想到溫暖,象一個大家庭。

堂吉訶德》讀後感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游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里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卧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看《堂吉訶德》,我認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蘊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桿兒似的游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為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時,為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著寫著,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了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網路全書。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針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丑惡現象,一方面贊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感。相隔四個世紀之後,仍感動著每一個讀者。《堂吉訶德》中出現了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名作家推選成為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

⑸ 初中生名著《家》的大概內容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生於「五四」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涌、激烈動盪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裡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經,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我寫《家》的時候,我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由於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於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後還有兩個續篇:《春》和《秋》。

(選自《和讀者談談〈家〉》,《巴金研究資料》上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家》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族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寫的應該是一般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逼近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青年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最後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的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緩不過氣來了。

(選自巴金《關於〈家〉十版改訂本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那樣,當時「我如飢似渴地搶購各種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處寫信要求人給我指一條明確的出路,只要能推翻舊的,建設新的,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甘願……我們是五四運動的產兒,是被五四運動的年輕英雄們所喚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說,是「五四」給了他一雙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則為他提供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背景和一個豐實的材料庫。正是通過講述這樣一個「小社會」在1919—1924年間的故事,巴金錶達了他作為一個「五四運動的產兒」的不無矛盾的社會觀和文化觀。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徵。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由這種立場出發,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威和衛道者的無恥。」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採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誇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洩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是在激進的反傳統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見許子東《巴金與「青年革命心態」》,載《當代小說閱讀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頁。

這樣一種情節模式正是現實生活的矛盾在文學中的反映。《家》所誕生的時代,正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落後挨打的形勢下尋求自強自立、重建文明的時期。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富國強兵的追求,維新變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繼歸於失敗。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卻流於形式,中國社會陷入更加混亂失序的局面。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看來,在於中國自身,正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阻礙著中華民族走向強盛。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命運,必須與這個傳統徹底決裂。而這種決裂只有通過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和極力醜化才能實現。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傳統成了罪魁、元兇、魔鬼、食人者。「啟蒙思想家們幾乎一開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共和制所象徵的意識形態尋找價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見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第321頁。但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它必然會與新興力量產生尖銳的對立和沖突。而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往往會轉彎抹角地凝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觀念,意識形態中的對立觀念又勢必表現為作品形式結構上的特點。《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正是現實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說中子一代的出走與封建家長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潰,正是對這一矛盾的想像態解決。

《家》這種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⑹ 跪求契柯夫小說概括

先說下情況,以下是本人復制來的。請見量。
世界三大小說家
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在六十年的時間里,文學史上相繼走過了並稱世界三大小說家的莫泊桑、契訶夫和歐。亨利。
本篇並不想系統的論述他們的文學特徵和成就,只是一些自己的或他人的碎片匯集而已。

世界文學史上的短篇聖手不乏其人,為何此三人倍受推崇呢?我不知是何人在何時何地對他們做如此定位,將他們置於短篇小說創作成就的顛峰,不過確實也實至名歸。
他們的中、短篇小說在質量上和數量上的顯著特點就是「多而且好」,這是使他們成為短篇小說大師的基本要素。還有就是他們文學創作的重點或主要組成部分是中、短篇小說。正是這三個人,用他們燦若星辰的作品豐富了中、短篇小說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鞏固和發展了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模式,完善了傳統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技巧,為其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上面這段話看起來像某篇刻板的文學評論的摘錄,再這樣陳述下去恐怕會淪為老生常談的陳詞濫調。那麼我就變換一種方式,加進一些統計數字,也許還是老一套,那我也管不了許多了。

莫泊桑,法國人,生於1850年,卒於1893年,享年43歲,沒有加入跨世紀的作家一族。他創作了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說、六部長篇小說。人生未至半百,創作量驚人。
契訶夫,俄國人,生於1860年,卒於1904年,享年44歲。他比莫泊桑多活一年,也見到了新世紀。他一生創作大量中、短篇小說,其戲劇創作成就比起小說來毫不遜色。
歐。亨利,美國人,生於1862年,卒於1910年,享年48歲,也沒活過半百之年。他一生創作了三百多個短篇和一部長篇。
讓我們就上述資料做一下概括說明。
一是這三位作家大概創作了一千篇左右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包括大量傳世名作,比如《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於勒》、《變色龍》、《套中人》、《第六病室》、《警察和贊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後的常春藤葉》等等等等。不要對我說上述作品你一篇也不知道,除非你沒接受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
二是他們都沒活過五十歲,也就是我國傳統意義上的知天命之年。按出生時間排列,他們一個比一個活得長些,但都有像短篇一樣的壽命。難道是寫短篇小說太耗費精力了?
三是用這三位作家的出生地為點,連線組成一個鈍角三角形。這三人的國籍頗有代表性,法蘭西、俄羅斯、美利堅。這三個國家的文學大師層出不窮,這也說明此三人為何具有代表性。法蘭西,雨果地故鄉,巴爾扎克的老家,福樓拜的巢穴。俄羅斯,偉大作家的誕生地:普希金、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無一不令後輩作家望塵莫及、五體投地。美利堅,那時已經有了馬克。吐溫、德萊塞、惠特曼三大文學奠基人,又有諾里斯和克萊恩這樣的短命天才,其前途不可限量。

莫泊桑和契訶夫都屬於歐洲大陸,這片大陸有較深的文學底蘊。1850年,也就是莫泊桑出生的那一年,法國的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逝世了,而距另一位巨人斯湯達的逝世已經八年了,維克多。雨果還沒有寫出《悲慘世界》,福樓拜還沒有樹立自己大師的地位;在當時的俄羅斯,屠格涅夫只有33歲,列夫。托爾斯泰22歲。1867年,莫泊桑17歲時結識了福樓拜,在這位恩師的教導與關懷下他向成功走去;這時在俄羅斯,契訶夫剛剛5歲。1880年,莫泊桑30歲時發表了處女作小說《羊脂球》,從而轟動文壇;這一年契訶夫開始了幽默故事性質的小說創作。以後的5年是莫泊桑的黃金時期,其間他完成了他絕大部分的中、短篇傑作;也就是在這短短的5年裡,契訶夫在創作上發生了一次飛躍,他逐漸脫離了庸俗的笑料小品,寫出了《普里希別耶夫中士》那樣具有深刻主題的諷刺作品。
莫泊桑的幸運是他在學習寫作時有福樓拜這樣的明師對其天才進行引導和挖掘。作為醫生的契訶夫完全靠自我實現了突破,他說過:「醫生是我的妻子,而寫作是我的情婦」。
1890年以後,莫泊桑急轉直下,1893年逝世。契訶夫在1890年訪問了庫頁島,此後他的第二次飛躍發生了,標志是1892年的《第六病室》。二十世紀初,契訶夫站到了俄羅斯文學的最高處。
1881年,屠格涅夫把莫泊桑的一本小說集(《泰利埃公館》,舊譯《戴家樓》)送給了列夫。托爾斯泰,說:「隨便讀讀吧,這是一位年輕的法國作家。他知道您,並且非常尊崇您。」屠格涅夫是福樓拜的老朋友,曾多方關照莫泊桑。托爾斯泰後來讀了莫泊桑幾乎所有作品,稱贊他具有「那種使他能夠在事物和生活現象中見到人所不能見的特徵的天賦注意力。」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隨著一個個文學巨人的出現,歐洲的現實主義文學發展到頂峰,繼而幾至淪入自然主義泥沼。現代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已經嶄露頭角。莫泊桑的現實主義是接近自然主義的,但決沒有後者的枯燥乏味(不信?你可以去讀《娜娜》)。契訶夫繼承了俄羅斯傳統的抒情化現實主義。列夫。托爾斯泰這樣說:「契訶夫是用散文寫作的普希金。」看看後人的幾段評論。
毛姆(被稱作「英國的莫泊桑」)在《論小說寫作》中這樣寫道:「契訶夫是一個很好的短篇小說家,但是有他的局限;而且他把自己的藝術建築在這些局限上是他明智的地方。他沒有本領編造一個緊湊而生動的故事,諸如人們可以在晚餐桌上講得娓娓動聽的那類故事,象《遺產》或者《項鏈》那樣。」毛姆是莫泊桑的精神傳人,一位法國化的英國作家。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被稱作「英國的契訶夫)說:」我願意將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訶夫的一個短篇小說。「」如果法國的全部短篇小說都毀於一炬,而這個短篇小說(《苦惱》)留存下來的話,我也不會感到可惜。「列夫。托爾斯泰說:」他創造了新的形式,因此我絲毫不假作謙遜地肯定說,在技術方面契訶夫遠比我為高明!……這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藝術家。「
托馬斯。曼說:「毫無疑問,契訶夫的藝術在歐洲文學中是屬於最有力、最優秀的一類的。」海明威說:「人們對我說,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寫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說,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說,但是在讀了契訶夫之後看她的作品,就好像在聽了一個聰明、博學的醫生講的故事後再聽一個尚年輕的老處女竭力編造出來的故事一樣。」納博科夫曾著重分析了契訶夫的小說名篇《帶叭兒狗的女人》,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之一」,並說:「愛陀思妥耶夫斯基或高爾基甚於愛契訶夫的人永遠也不能掌握俄羅斯文學和俄羅斯生活的本質……也不能掌握普通的文學藝術的本質。」「在這個只有二十頁左右的短篇小說里,一切傳統的小說寫法都被打破了。」是的,高爾基曾就這篇小說寫信給契訶夫,說他在「殺害現實主義」。
《彼得堡》的作者安。別雷在他的《小品文集》中這樣論述契訶夫:「互相對立的流派——象徵主義和現實主義在他那裡相遇、交匯。在契訶夫身上體現著我們彌足珍貴的列夫。托爾斯泰文學傳統的繼承。而與此同時契訶夫的創作中又儲存了能夠引爆諸多俄羅斯文學過渡流派的真正象徵主義的甘油炸葯。」「契訶夫從未認為自己是象徵主義者,但是他卻高尚而真誠地彷彿把自己的全部創作奉獻於一點,那就是使他的創作成為俄羅斯象徵主義的基石。」「正是以契訶夫現實主義的如許深邃,該現實主義的內在基礎在未背叛過去傳統的同時轉化為象徵主義。」「這就是契訶夫的實體——不由自主地與象徵主義長成一體的透明化的現實主義。」綜合看來,契訶夫在藝術上要比莫泊桑復雜的多。這位風格獨特的修辭大師既簡潔純凈又復雜深邃。

美洲大陸的歐。亨利的創作時間在二十世紀最初10年,亦即他生命的最後10年。
似乎歐。亨利在我國的受重視程度不如他那兩位歐羅巴同行(迄今為止我沒見過中文版的歐。亨利小說全集)。通過他作品中的只言片語,我們推測他大概讀過莫泊桑的大部分小說。在我的印象里契訶夫的小說是在1910年以後才正式介紹到美國的,那麼歐。亨利應該沒有讀過契訶夫的小說。
歐。亨利經歷豐富,他的各種職業生涯使他得以接觸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還包括在監獄服刑的經歷,所以他的小說被稱作「美國生活的萬花筒」。
歐。亨利的小說技巧是純美國式的。在讀莫泊桑和契訶夫的小說時,在讀者意識的某一個角落裡隱藏著一種厚重感,這使作品的背景顯得深遠廣闊。歐。亨利帶給我們像紙一樣輕快的感覺,這並不是說他的作品淺薄,而是作品中表露的那種蓬勃的美國氣息。
很多人稱贊他的小說構造技巧已達爐火純青的境地,「出人意料的結尾」被他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又是一位愛玩兒文字游戲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利用諧音的語義雙關比比皆是。他還喜歡引經據典:《聖經》、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同時代的亨利。詹姆斯。
誰也不能忽視歐。亨利小說中的幽默內涵。那是正宗的美式幽默:俏皮、誇張、粗線條,又有一絲酸澀的感覺。我們還不能把這種幽默稱為「含淚的幽默」,不過可以在這種幽默中找到黑色幽默的遺傳因子。
歐。亨利的很多作品會使你體會到它們的虛構性。他常常會在一個故事的敘述過程中插入一些作者的觀點,透露一點作者的意圖。這種手法在後現代小說中稱作「短路」。這使歐。亨利的小說具有了一點「元小說」的特徵。他的現實主義融合了浪漫主義和後現代等各種因素,形成了歐。亨利式的現實主義。

好了,可以結束了。三位短篇小說大師已逝去將近一個世紀了,縱觀這百年來的文學發展,任何事物一成為經典,就會有一群人去模仿,同時又有一群人去試圖推翻,再去重塑新的經典;但對於閱讀中的人類來說,實質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消褪的。

⑺ 巴金文學名著《家》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
主要人物:覺新、覺民、覺慧,錢梅芬,李瑞珏,琴,鳴鳳

情節:
整個作品由三部分主要情節構成:第一部分不斷顯示家長權威的高老太爺和這種權威所遭遇的挑戰,以致以他的死亡象徵著這種權威的徹底喪失。這種挑戰來自兩方面,一是他的兒子輩的人,坐吃山空的荒唐生活在腐蝕著這種家長制,一種是孫子輩的新青年針鋒相對的反抗,典型事件就是覺民拒絕他安排的婚事最終逃婚成功。第二部分是舊式家族制度的犧牲品,即覺新、梅、瑞珏等人的生活,長輩們安排了他們的生活和人生道路,在沉重的心理負擔下,他們痛苦地接受著人生的一個個打擊。以覺新的故事為主線,先是美好的愛情被父母之命殘酷地粉碎,接著是美好的家庭被「血光之災」的妄語所破壞,他的人生似乎只有到以淚洗面、唉聲嘆氣地步了。第三部分是家庭的叛逆者,以覺慧為代表的,他們不僅叛逆這個舊的家庭,而且要向整個社會制度挑戰,追求眾人的幸福和安樂。附帶出來的故事,還有侍女鳴鳳青春的覺醒和本能的反抗

⑻ 1500字的《家》讀書筆記,要原創!!!!!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
電視劇《家》劇照(20張)之一。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店1933年5月出版《家》單行本。小說描述成都高家公館的大家族。在其中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權威,底下的五房中長房有父母早逝的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三個主角有不同的性格和個性。

編輯本段主題思想
《家》以作者巴金青少年時期的親身經歷為基本素材,帶有自傳性質。巴金曾說:「要是沒有我的最初二十年的生活,我也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但《家》又不單純是一部自傳,而是對中國當年典型的舊父權制家庭敗落史的現實主義的再現。 《家》的主題是,通過覺慧與鳴鳳,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三對青年愛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們所選擇的不同生活道路為主幹,揭露了封建家庭的敗落,和青年一代對光明和新的道路的追求和探索。其矛頭不僅針對舊禮教,而且更集中地指向了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沉痛地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還著力表現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的覺醒和對封建勢力的不妥協斗爭,熱情地歌頌了他們叛逆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動。
主要情節與主題
《家》以辛亥革命前後的四川成都為背景,取材於感受至深的老家生活經歷,描寫了一個正在崩潰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家》通過對美麗生命被封建制度摧殘的藝術再現,控訴了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腐朽和罪惡,同時展現了青年一代的覺醒與反抗,寄託了對未來新生活的期望。《家》敘寫了大家族三代中的四類人物:第一類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爺;第二類是封建大家庭的敗家子,像吃喝嫖賭、荒淫無恥又極端不孝的叔叔輩克安、克定;第三類是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如覺慧、覺民;第四類則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梅、瑞珏(jué)和鳴鳳等。 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主,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高老太爺的死是頗具有象徵意義的,作者描寫了他在極度失望時的幻覺:「他隱隱約約的他的兒子們怎樣的飲酒作樂,說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話。他又看到他的兒孫們驕傲地走在一條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無力地躺在這里。」暗示出封建大家庭滅亡的兩大原因:紈絝子弟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從內部蛀空了這個封建大家庭,新一代的叛逆者又從外部動搖了這個制度的根基。他的死敲響了封建制度的喪鍾! 我寫《家》的時候,我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由於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於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後還有兩個續篇:《春》和《秋》。 (選自《和讀者談談〈家〉》,《巴金研究資料》上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家》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族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寫的應該是一般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逼近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青年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最後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的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緩不過氣來了。 (選自巴金《關於〈家〉十版改訂本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那樣,當時「我如飢似渴地搶購各種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處寫信要求人給我指一條明確的出路,只要能推翻舊的,建設新的,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甘願……我們是五四運動的產兒,是被五四運動的年輕英雄們所喚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說,是「五四」給了他一雙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則為他提供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背景和一個豐實的材料庫。正是通過講述這樣一個「小社會」在1919—1924年間的故事,巴金錶達了他作為一個「五四運動的產兒」的不無矛盾的社會觀和文化觀。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徵。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
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由這種立場出發,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威和衛道者的無恥。」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採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誇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洩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是在激進的反傳統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見許子東《巴金與「青年革命心態」》,載《當代小說閱讀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頁。 這樣一種情節模式正是現實生活的矛盾在文學中的反映。《家》所誕生的時代,正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落後挨打的形勢下尋求自強自立、重建文明的時期。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富國強兵的追求,維新變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繼歸於失敗。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卻流於形式,中國社會陷入更加混亂失序的局面。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看來,在於中國自身,正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阻礙著中華民族走向強盛。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命運,必須與這個傳統徹底決裂。而這種決裂只有通過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和極力醜化才能實現。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傳統成了罪魁、元兇、魔鬼、食人者。「啟蒙思想家們幾乎一開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共和制所象徵的意識形態尋找價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見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第321頁。但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它必然會與新興力量產生尖銳的對立和沖突。而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往往會轉彎抹角地凝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觀念,意識形態中的對立觀念又勢必表現為作品形式結構上的特點。《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正是現實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說中子一代的出走與封建家長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潰,正是對這一矛盾的想像態解決。 《家》這種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編輯本段主要藝術特色
(1)、抒發真摯濃郁的激情:《家》只求與青年讀者情緒溝通,不求深刻雋永,傾向單純、熱情、坦率,以情動人,情感汪洋恣肆,語言流水行雲,雖然有時少有錘煉,不耐咀嚼,整體上卻有一股沖擊力,能滲透讀者的心。 (2)、意蘊豐富的日常生活細節描寫及細膩的心理描寫。 (3)、舒緩自然、生活化的結構 :《家》在結構上借鑒了《紅樓夢》的寫法,以覺慧和鳴鳳的戀愛以及覺新與瑞珏、梅芬之間的糾葛作為情節發展的主線,全面交織而展示了高公館的衰亡過程。 (4)、樸素、自然、流暢的語言風格 (5)、典型化的賦予手法。 (6)、最主要的特色表現在人物形象的描寫上。人物大多性格鮮明,面目殊異。巴金描寫人物特別注重人情美的描寫。他在塑造人物時,一方面以人物美的外形來打動讀者,另一方面以美的心靈來吸引讀者。 《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連續性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

⑼ 有什麼好看的小說

《綰青絲》 (話說看過這個之後一段時間對其他穿越文都沒興趣了)

《瀟然夢》

《我的靈魂在古代》

《夢回大清》

《步步驚心》

《鳳舞戰歌》(蠻好的)

《煙水遙》

《寂寞空庭春欲晚》

《塵世羈》

《瑤華》

《誅顏》》

《鸞:我的前半生 我的後半生》

《第一皇妃》

《少年丞相世外客》

《鳳城飛帥》

《玥影橫斜》

《狼影蕭蕭》

《終難忘》

《至死不渝》

《指間歡顏》

《動情》

《醉玲瓏》

《木槿花西月錦綉》

《孤芳不自賞》

《獨步天下》(強推~)

《曉夢迷蝶·秋霽》 (兩只腹黑的狐狸...)

《情何以堪》(看了很長時間了,印象蠻深的)

《鳳血》

《雲中歌》

《玄毓》

《歌盡桃花》(有一段時間超愛看!!!)

《不負如來不負卿》 (很好看的穿越,文里有很多佛教的知識)

《滿朝文武愛上我》

《笑傾三國》

《此心無垠》(這個也很不錯哦)
還有一個類似的《醉玲瓏》!!!

《美人何以恨傾城》

《蔓蔓青蘿》

《穿越與反穿越》 (搞笑..小白)

《山月不知心底事》

樓主以上都是我看過的,比較混亂,,,不過大部分都是古代的,,,而且穿越的也比較多!!

熱點內容
清穿女與清穿女斗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23 13:37:16 瀏覽:30
國外經典小說科幻小說 發布:2025-01-23 13:10:11 瀏覽:537
罪惡科幻小說下載 發布:2025-01-23 13:01:05 瀏覽:468
女生異能校園小說大全 發布:2025-01-23 13:00:09 瀏覽:558
異世界vs現代的小說 發布:2025-01-23 12:26:41 瀏覽:374
第一章聯邦大學科幻小說 發布:2025-01-23 11:13:46 瀏覽:867
名著科幻小說 發布:2025-01-23 10:44:51 瀏覽:865
校園全出全收小說 發布:2025-01-23 10:24:39 瀏覽:385
古言情小說排行 發布:2025-01-23 09:59:09 瀏覽:390
柯南小說女主完結 發布:2025-01-23 08:51:16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