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希望什麼樣的小說閱讀教學課堂
⑴ 如何結合課堂教學開展課外閱讀
如何結合課堂教學開展課外閱讀
如何讓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呢?我想,這要加強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從字、詞、句、篇入手,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課內教學中掌握讀書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我們在課外閱讀的指導中,引用學生運用課內學到的讀書方法,很好的閱讀課外讀書,也進一步對課文內容的加深、理解。例如:我在本學期上《賣火柴的小女孩》後,我引導學生去翻閱安徒生其它的童話作品,如《丑小鴨》、《母指姑娘》等,學生在這些課外閱讀中,加深對安徒生童話那種富有合理、豐富想像的特點理解,在上《草船借箭》後,我讓學生翻閱,節選《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人物故事描寫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更深刻了解諸葛亮神機妙算、才智超群的人物特點,還有以前學《太陽》這課後,我讓學生閱讀一些天文知識書籍,讓學生感到宇宙的奧秘,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極大興趣。這些課外閱讀,不僅讓學生對課內教學的深刻理解,更豐富知識,開闊視野!
但課外閱讀的內容非常廣泛,形成多種多樣,課外閱讀的指導工作不能在課內教學中都得到解決,加之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鑒賞能力不一致,因此,我們要精心組織課外閱讀指導。向學生介紹幾本課外讀物,說明閱讀的目的、內容、方法。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摘讀書中的精神片斷,提出閱讀要求。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後,組織他們針對書中的某一情節,或某一人物進行討論,抓住學生不同的意見,引導他們爭論,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為了使學生加深對課外閱讀的理解,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學生復述自己所讀的書的內容,並評出最佳人員,鼓勵他們更好地讀好課外讀物。為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根據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他們每讀完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書,要求他們用讀書筆記的形式介紹書中的內容,發表對書的意見或讀後感,還可以摘抄自己認為最精彩的片斷、好詞佳句,這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課外活動是推動學生廣泛開展課外閱讀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自身條件,利用校內外各種機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例如:課外閱讀小組、好詞佳句比賽、朗誦會、故事會、讀書報告會、作文、日記、讀書筆記展覽等。通過諸多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我想,課外閱讀是課內教學內容的延伸,通過課外閱讀,學生能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更好的提高素質教育!
研究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1)通過語文群體活動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語文群體活動是比較廣泛自由的一種活動形成。它可以同時吸收大批學生參加。及班(或年級組)為單位的活動,學生處於相近的閱讀水平,參與面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如故事會、朗誦會、讀書讀報知識競賽、展覽、詞語(成語)接龍等。
故事會:這是非常吸引小學生的一項活動。它能提高課外閱讀興趣,加深和鞏固對讀物的理解。形式上可以是圖書故事會、專題故事會、自由故事會。
朗誦會:朗誦的題材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散文,小說或戲劇的名詞。朗誦會可以推動學生學普通話,鍛煉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陶冶情操培養文學作品的興趣。
讀書讀報比賽:小學生好勝心理,喜歡參加比賽。適時地舉辦這種比賽活動,對增強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有很好的效果。
展覽活動:組織學生挑選自己和同學的優秀課外閱讀成果,(讀書筆記)。如摘錄好詞、佳句、好段、讀後感等。
詞語(成語)接龍:這也是學生喜歡的一項活動。這種活動富教於樂,對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詞語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極大的興趣。
(2)通過推薦作品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優秀的作品是吸引人的。適合小學生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的優秀作品更能吸引小學生。中、低年級學生好奇、多問,遇到事情,喜歡圍著老師問個不停。老師抓這個契機,向他們推薦《十萬個為什麼》、《動腦筋爺爺》,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地去閱讀這些書籍。小學生想像自由而豐富,充滿幻想。童話的幻想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局限和羈絆,引得人們從平常狀態中超越出來,在理想世界裡暢游,正好順應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愛幻想的天性。如我國廣泛流傳的《狼外婆》,《蛇郎》,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德國著名語言學家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格林童話》,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只要教師簡要地介紹其中內容,學生就會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3)通過課堂教學的「課外延伸」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課後延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抓教材的內容,或質疑,右推薦,或延伸,都能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如《爸爸買來電飯鍋》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關於『田螺姑娘』,是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就激起學生閱讀興趣;如《少年閏土》學習,教師可給學生留下一個疑問:「文中的閏土是勇敢的、見多識廣的少年,他後來又變成怎樣了呢?」即可引導學生閱讀魯迅小說《故鄉》;又如《草船借箭》、《景陽岡》讀後,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國四大古典小說。
2、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課外閱讀質量的保征,沒有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就無法使學生永久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無法保證「開卷有益」。
(1)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必須注意從小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閱讀自己的圖書資料可以在書上圈圈點點。一般地,借用別人的書,則備好摘錄本,會分類摘抄詞、句、段,如佳句分類,按句型可分為比喻句、擬人句等,按內容可分為人物外貌描寫、動物外形描寫、環境描寫等;同時,要會發現自的疑問,然後帶疑問繼續閱讀。
(2) 養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
小學生受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的限制,在課外閱讀中遇到沒有學過的生字、新詞是常見的現象,除了憑借拼音、圖文識字解詞的方法外,還應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有時還應在他人的指導下,查閱其他工具書,有效制止囫圇吞棗的現象發生。
(3)養成勤思考的習慣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經,是讀者(學生)與文本(作品)對話的地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就要養成勤思考的習慣
——通過思考,獲得符合自己個性的審美體驗
——通過思考,解決自己閱讀中的疑問
——通過思考,運用恰當的方法閱讀文本
——通過思考,學會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3.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
(1)開設閱讀指導課,教給學生選擇閱讀方式、閱讀材料等方法。
a. 愛讀書不等於會讀書,還需要注意教師的指導,常規的閱讀方法,要教會學生從整體入手分三步讀書: 初讀,粗識字詞,了解主要內容;再讀,理清文章的脈絡,圈劃有疑難之處;細讀,研究「再讀」時產生的疑問,欣賞文中的好詞佳句,適當做些讀書筆記。
b. 給學生各種閱讀方法,即根據自己需要或興趣選擇瀏覽、略讀、跳讀、精讀等不同的讀書方式。
( 2 )構建促進課外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擺出自己的位置,正確認識閱讀的特點和本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課堂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
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充分發揮課外的範例作用,逐步學生能根據需要或興趣選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式。
⑵ 小學語文小說教學應該怎麼教
策略一:教學內容體系化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於課程標准:讓教學「回家」》一文中明確提出,一種完整的教育教學活動至少要回答以下四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只有這四個問題具有邏輯上和行動上的一致性,才能說該教育教學活動是完整的、專業的。
反觀當下的閱讀教學,面對同一篇課文,教師選取的內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開課,為了推陳出新,上出亮點,老師們更是絞盡腦汁,劍走偏鋒。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對「教什麼」認知的模糊,是對學生語言學習規律的一種漠視,是「不完整、不專業」的教學活動,至少是「欠完整、欠專業」的教學活動。
教學內容的選取,必須明確該內容的內在邏輯體系,對照相應的年段課程標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取。當下學習內容是早先學習內容的延續,也是未來學習內容的基礎,彼此之間是有呼應、繼承和發展的。
舉個例子
朗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2011 年版)》第一學段閱讀階段目標里有兩條要求:
(1)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2)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那麼,從第一冊到第四冊,是不是每篇課文都要求學生做到這兩條呢?顯然不是!
初入學兒童的第一次朗讀和經過兩年正式語文學習後的朗讀,要求必然是不一樣的。統編教材在「朗讀」能力的訓練上,用課後練習的呈現方式,清晰地畫出了螺旋上升的能力曲線圖。
通過羅列,我們不難發現,教材對朗讀訓練的要求在逐步提升:從讀准字音、讀好停頓、分角色朗讀到讀出長句子、讀好對話、讀好感嘆句,再到邊讀邊想畫面、讀出不同語氣、學習默讀等,學生讀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本冊的核心教學內容,兼顧以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把知識學到位,把能力練到家,循序漸進,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在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上,盡量不產生嚴重錯位或缺位,如剛入學的兒童,不認識多少字,大聲朗讀是鞏固發音的有效方法,教師若讓兒童直接練習默讀,他們發音的准確性就會受到影響,也不利於流暢朗讀的練習。
把教學內容放在某個知識點或能力點的發展體系中去考量,是保證閱讀教學效益的前提和基礎。
策略二:教學環節問題化
現今的低年級閱讀教學課堂,「一問一答」 的碎片化教學方式仍占較大比例。學生在教師的細碎問題里亦步亦趨,學的時間和空間緊促、狹窄,這樣的教學不僅不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於他們思維、情感、審美等的發展。採用問題化教學,則把「學」的責任和任務都移交回學生讓「學」真正地在課堂里發生。
問題化教學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類型豐富、質量優良的有效教學問題(教學問題集) 來貫穿教學過程,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發展高級思維技能,實現其對課程內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種教學模式。
低年級閱讀課,識字寫字、流暢朗讀、理解積累、語言運用等涉及的知識點會比較多。因而,低年級閱讀的問題化教學,我們可以定位為圍繞兩三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和文本、教師、編者之間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這兩三個主問題的設計,必須是優質的、具有統領性的,讓教學環節簡明又富有張力。
⑶ 如何進行小說教學
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經典文學作品」無論在教師口語還是學術專著中出現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1)在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語言障礙應當是最為突出的,因此教師要在學生讀通文章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利用各種手段解決閱讀中的難題,如上網查閱文章或作者的背景資料,通過語義分析法理解成語等等。 (2)通過朗讀,讓學生感知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事或人,獲得情感體驗。首先,課堂上必須要保證足夠的朗讀時間。根據要求,一堂課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多種閱讀方法,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課堂朗讀方式。其次,教師要注意對朗讀的指導。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礎,經典文學作品更是如此。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朗讀,自然而然地使學生從朗讀中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例如,老舍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作者是帶著高興、愉快的心情進行遊玩的,學生在朗讀時的語氣就應帶有輕松、歡快的味道,從而對金華雙龍洞產生好奇、聯想等更進一步的感受。 (3)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價值,能夠對學生的感悟和理解產生積極的作用,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師生對話具有師生互相欣賞、互相啟發、渴望交流的愉悅性,學生天性中存在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意向,如果教師設計的話題適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內在需要,他們就會產生自我效能感和愉悅感,繼而產生一種『高峰體驗』,與教師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共振,達到教學效果。」①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往往受思維的局限,不懂得對文本進行整體認讀與思考,這一點在小學中低階段尤為明顯,因此在一些教學的關鍵點上教師的引導、點撥就尤為重要了。教師的點撥為學生架設了一條深入閱讀的橋梁,引導學生以一種逐步前進的方式接近文章的中心。 (4)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平等對話關系,「教師應改變『後喻社會』(即年輕人向年長者學習的社會)的教學觀念,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形成『前喻社會』(即年長者向年輕人學習的社會)。」②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閱讀教學方式,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課程允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存在多樣性,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是開放的,不應該只拘泥於一種理解。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體驗、認識方法等來理解作品,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並與大家一起分享。教師在對學生的閱讀現狀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千萬不可居高臨下,對學生的閱讀指手劃腳,這樣只能進一步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當然,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遷就其不合理的理解,要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觀點,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觀點。 (二)以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為中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現代多媒體發展的趨勢下,閱讀教學活動中越來越多地運用這種手段幫助學生更形象生動地了解文本。而條件較差的學校在平時的閱讀中,教師可以利用什麼樣的手段進行教學、達到課標要求呢?這里推薦幾種有代表性的經典閱讀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注意。 1.活動教學法 活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內容,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基本手段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最常見的比如表演、做游戲、競賽等形式的課堂活動。經典閱讀教學中引入這些方法,可以使呆板的閱讀變得有趣,使抽象的經典變得容易理解,激活學生的興趣,使被動變為主動,把機械的訓練變成創新性學習。案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在教「聰明」一詞時,設計了謎語: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一顆黑葡萄。(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嘻嘻孩。(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腦子)學生猜出這四件寶之後,她在黑板上先寫下「耳」字,然後在右邊依次寫下「口」「心」等字,用四件寶構成「聰」字,再寫下「明」字,告訴學生要想變得聰明起來,就要多用耳、眼、口、心。如此教學,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詞義,而且思想認識上也長進了。 由於經典文學作品與孩子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因此可以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變得喜歡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感受經典作品帶來的樂趣,為閱讀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2.小組活動法 小組活動法是根據國外經驗而提出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在實踐中,閱讀教學中的小組活動法已經頗有成效。現在大多數教師都能很好地運用小組討論法,在這里就不多介紹了。筆者介紹的是另外兩種小組活動法,一種是小組完形法,又稱之為「小組填充法」,這是一種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完形填空的閱讀活動。教師可以把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內容進行研究,刪去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留出空餘的地方讓學生進行填空。學生先是自行填寫,後在組內討論互相報出答案進行核對,並且要求提出自己為什麼要這么填的理由,最後教師公布答案。這種小組活動法的優勢在於適合小學生有好奇心和求勝心理的特點,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自己的夥伴們進行競賽,互對答案,討論正誤,在尋找正確解答的閱讀活動中得到樂趣。③ 另一種是小組預報法,上課時教師只出示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己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推測尚未見到的下一部分內容,在小組中每個學生都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當個小作家,並且談談自己這樣設計的原因。接著讓學生對照課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和作者的想法一致。如果學生填對了,說明他對語言的感受和運用能力已經有了進步;如果填得不一樣,也可以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有明顯的效果。此方法適合於課堂閱讀或是《同步閱讀》的教學。這種預報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創造機會,而且還能間接提高語文寫作能力,增添學生的信心,獲得成功體驗。 3.同伴閱讀法 同伴閱讀是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在閱讀活動中運用的一種方法,筆者認為運用到經典文學作品閱讀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伴閱讀是合作學習在閱讀方面的應用,在同伴閱讀中,兩名同年齡或是不同年齡的學生一起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強化和掌握閱讀技巧,共同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充分利用課堂閱讀的時間向二至六年級學生傳授基本閱讀策略,並讓他們以合作閱讀的形式不斷強化這些閱讀策略。首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當學生看到文章的題目後讓他們思考「你會想到什麼」,再通過快速讀文章,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其次,當學生遇到不認識的詞或字時,可以和同伴一起從文章中尋找線索,還可以用查字典等方式來理解意思。再次,在學生默讀文章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停下來,預設故事將如何展開。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調動讀者的想像,對已經7閱讀和將要閱讀的內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記憶。然後,學生要對故事發生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進行初步了解。再次,學生在讀經典文學作品感覺到文章比較難理解時,可以停下來回味一下,理解之後,再接著閱讀。最後,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三)學校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文學閱讀活動 很多學校的教師只是急於把一些好的作品推給孩子們,不能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理解、記憶、感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增加,閱讀能力也在不斷發展,所以閱讀活動的進行必須尊重讀者的年齡特徵。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對文學經典名著有不同的要求。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接受能力有限,在一二年級主要以閱讀中外著名的童話、寓言故事為主,當然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淺顯、易懂的小說;中高年級則以閱讀中外著名的游記、散文、短篇小說為主,逐步引導學生閱讀純文學,不斷提高文學閱讀品位。 另外,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學校和家庭互動的過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在家中為孩子做一個閱讀的榜樣,孩子們自然耳濡目染。在國外,從幼兒園起孩子和家長就開始了共同的閱讀活動,家長和孩子們在閱讀完一本書或一些新聞之後互相交流,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使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且拉近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國內,家庭教育對孩子閱讀的影響明顯不足,有的家長自己都很少進行閱讀,更不用說關注孩子的閱讀了。筆者認為,學校可以嘗試和家長合作,提供盡可能多的經典作品閱讀信息供家長參考,而家長配合老師對孩子的課外經典閱讀進行監督,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提供支持。與此同時,這些家庭閱讀活動不僅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還能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毅力,使學生們在面對經典文學作品時產生持久的動力和激情。
⑷ 怎樣開展初中生課外閱讀教學
開展課外閱讀是新課程理念下開放式大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外閱讀,學生還可以間接地向社會、向自然、向生活、向實踐學習,對他人的經驗教訓進行反復體味、咀嚼,從中不斷發現、豐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課外閱讀可以說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器」.那麼如何用新課程的理念來進行課外閱讀,提高閱讀的質量呢?
一、營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閱讀氛圍
每個身心發展正常的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喜歡課外閱讀並非難事,問題是絕大部分的初中學生只是把課外閱讀當作是一種消遣調劑,而有一部分的教師、家長把課外閱讀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種手段,這樣的閱讀就難以發揮書本應有的作用,體現出閱讀的力量.相反,有時還可能對學生「作為人的清醒的意識造成遮蔽」,「可能傷害學生的學習意願和健康成長」.這種閱讀就成了一種有害的閱讀.因此,必須注意為學生的課外閱讀營造一種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圍.
在實踐總,筆者發現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地點,讓學生初嘗自主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魅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抓住學生對機械的抄寫、無聊的練習深惡痛絕這一心理,在經過必要的准備以後,嘗試在本該進行的語文訓練或考試中宣布到閱覽室去讀自己喜歡的書,請要求學生把感興趣的內容摘抄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要摘抄這些內容.事實上筆者的這一步已經讓所有的學生都喜出望外,他們十分珍惜這節不同尋常的課,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後,個個都像「餓漢」一樣撲在書上,邊看邊想,邊記邊抄.課後,我還組織學生把摘抄的內容在班級的黑板報上展覽出來,供同學在課余時間中互相欣賞,口頭點評.這樣,學生在自己閱讀時,評點他人的摘抄時,動口、動手,又動腦.在這樣的氛圍下,堅持一段時間以後,不僅要讀書的學生學有收獲,而且原來讀書興趣不濃的同學也受到了積極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別人的見解,而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有了獨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評的意識.這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來說是一種可喜的變化.理性能夠使學生、辨別是非與真偽,獨立會讓他們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強新課程意識下的閱讀內容引導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場,開卷有益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但我們要說開卷並非都有益.對學生來說,他們的課外閱讀內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應該作必要的引導.當然,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讓學生讀世界名著.但教師在選擇、推薦閱讀內容時,應摒棄傳統的教育性標准而選擇反映學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當代少年閱讀口味的書籍.實踐證明:一個人的興趣是與心理需求緊密聯系的.只有在學生潛在的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後,他們在閱讀中才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智慧,才會在閱讀過程中自覺地、自主地去嘗試、體驗、思考與實踐,主動與文本的思維碰撞,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這樣,課外閱讀的優勢才會漸漸凸顯出來,知識與思想的萌芽才會越加粗壯.為此,筆者注意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注意課外閱讀內容與課內內容的溝通,將課內教育教學的內容當作是點,把課外的相關閱讀當作是面,由點到面的拓展閱讀,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外溢於課外的「漣漪效應」.二是注意課外閱讀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課外閱讀是學生與人類最富於智慧,最充滿個性的思想者的對話,要善於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從他們的思想和經驗中吸取有益的營養,積累更多的社會生活經驗,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三是注意各學科內容的融合.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學生不只需要學習語文,還要學習更多更新的東西.根據初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知識面,我們可以設計「套餐」方案.即為學生增加喜聞樂見的古典小說、具有時代氣息的科幻小說、科普書籍和適合學生閱讀的歷史、地理、天文書籍等.這樣,使學生的閱讀內容做到文學與自然科學共重,使文學作品滋養學生倫理情感,用自然與社會科學知識豐富其知識世界,為構建學生完善的知識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組成相容、互補的閱讀小組
資訊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同伴.因此,組織好閱讀小組是提高課外閱讀質量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閱讀小組一般由學生自由組合而成,認輸可在4—6人之間.可考慮方便性、相似性、補償性等因素.這樣,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補等良好小群體的心理原則可落實:學生個體內在的「群體感」、「親和感」、「友誼感」等能在社會交往中得到較好體現;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群體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應也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組成閱讀小組的這些優勢不是自然而然地體現的,還需要學生主動地、協同地進行閱讀,學會彼此傾聽、共同討論、相互借鑒、吸收,達到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實現小組成員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提高.
四、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這可以說是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的關鍵.我們知道,課外閱讀本身具有一種自我生成的內在機制.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文本與與生活之間實現著多種視界的融通,並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產生新的視界;隨著閱讀的深入,往往會產生出更加深邃的、新穎的、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火花.但是這種思維常常只是混亂、粗疏、零碎而飄忽的,還不能算是閱讀者自己的東西,必須經過自己的重新篩選、組織,「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則,一切書籍的閱覽、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為過眼雲煙.因此,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隨時記下「智慧的火花」,寫下課外閱讀內容的提要、體會、報告、編寫、擴寫、改寫、組寫等等,還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時在課外閱讀的內容、感想等方面與學生進行交流、切磋.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可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指點,並及時體驗發現的快樂、創造的快樂,充分感受到閱讀積累對於自身提高的作用,從而長久地保持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實施多元、動態的評價標准
因為漢字思維呢喊的多層次性,漢語言內容的豐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學生的想像和聯想的空間,最能促使學生創新思維的多向性發展.同時,來自文本、他人的信息為不同的生命個體所吸收,並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識、經驗,這樣就有可能產生獨特的個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經驗、發現、創造和感悟.因此,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標准必須實現多元化、開放性、動態性和綜合性等原則.我們可以採用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更重視形成性評價和定性評價.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別收獲,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使認真參加閱讀的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要讓少數優秀的學生脫穎而出.我們要特別重視學生課外閱讀過程中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發展情況,注重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並通過閱讀情況的縱向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總之,課外閱讀諸多方面應該更多地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他們產生主動閱讀的內驅力,逐步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更多地激勵思考,喚起學生的尊嚴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價值,並通過與文本、同學的相互交流、影響,汲取一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知識、信息,經過自我組織,不斷實現心靈的轉變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促進自我發展.
⑸ 今天,我們該怎樣教小說
教什麼比怎樣教更重要,這理應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因為如果教學內容出了問題,其教學的價值取向就一定出了問題,教學也就是失敗的甚至是危險的。王榮生教授曾說過:「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出在『教學內容』上。」可見,語文教學內容不清晰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並為課程專家所充分認識。小說作為純文學體裁,是作家經驗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形象載體,是作家精心錘煉和建構而以形象世界所呈現的創造產品。而「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小說,除了被擰乾的『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概念,事實上沒有多少知識可教了……。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我們的語文教學就在這么幾小點里來回折騰」。這樣陳腔老調、千人一面的小說課堂教師教得興味索然,學生學得無精打采,大大地降低了小說教學的有效性,有時甚至會損害小說本身的審美價值。因此,筆者認為應根據具體小說的各自特徵確定出有針對性、有個性的教學內容,將用處不大、膚淺籠統甚至是錯誤的內容及時剔除出去,將學術界相關的新鮮的研究成果及時吸納進來。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小說的熱情,達到小說教學的最高目的。
一、了解學情,增加小說敘事方面的知識
小說教學中的閱讀是一種學習性閱讀,而不是純粹的精神消費,所以學習性閱讀需要給予學生能力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補充學生不懂得的知識,以助學生解讀小說能力的提高。小說敘事學方面的知識,是學生所欠缺的,也是應急需「納新」的知識,語文教師有責任去告訴學生。比如,對作品中的視角,在沒有學習之前,學生是沒有意識的,經過教師的引導後,學生可能會形成閱讀小說時通過視角去解讀或欣賞作品的習慣。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第一人稱敘事有經驗自我視角和敘述自我視角的不同,又有目擊者視角和主人公視角的差異;第三人稱敘事中全知視角、戲劇式視角和人物有限視角三者功能各異;敘事視角之間可靈活轉換,但是不可越界。如魯迅的《孔乙己》一文,正是以第一人稱目擊者視角敘事,這個人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計,正是這個精心選擇的
⑹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小說閱讀
一、引導學生從小說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
首先引導學生對小說有關知識的了解。通常情況下,先要充分清楚的了解
小說人物
、情節、環境「三要素」以及各要素內在表現與特點。其次探尋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因關系變化而生成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
環境描寫
來反映社會生活,其中有關「人物的典型性」、「情節的動人性」、「環境的呈現性」,無一不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加大這一方面的了解,有益於提升小說文本綜合閱讀的水平。
再次融知識與藝術為一體,並將其滲透於小說閱讀教學之中。小說的中心是人物形象,小說的靈魂是主題思想。人物典型而又鮮活,主題卻復雜而又內斂。通過對小說藝術之「美」的方法、技巧、風格、特點等的分析,使形象層面到達
精神層面
,將文本的語言解讀升華為藝術的欣賞乃至藝術的鑒賞,並且還要深入到小說環境之中真正觸摸小說人物的思想,真正捕捉到了小說文本的靈魂。
二、引導學生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小說中隱藏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因此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究小說的內蘊。循著小說敘事的脈絡,結合敘事的角度、敘事的背景、敘事的時空,認知小說反映的時代風貌和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把小說的思想和情感放在我們這個時代
,古今對比,感受思想的光芒和睿智,認識社會的發展變化,認識社會的真實面貌和本質規律。再次將
小說形象
放入我們這個群體,兩相對比,真實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認識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發展自我。
豐富人生
體驗,正確認識人生。
引導學生
多元解讀
小說,提高
文學素養
。針對對不同類型的小說文本,確定探究方向。譬如:人物小說,應側重人物的個性分析來探究社會與人生;情節小說,應抓住情節的曲折變化來探究深刻的意蘊。至於那些以刻畫心靈、心理或表現虛幻、魔幻為主的小說,在時空或虛實等方面更需要把好探究其旨的方向。從而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提高文學素養。
⑺ 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是學生最喜歡的
能給學生帶來「驚喜」的課堂才是學生最喜歡的課堂:
1、教師應該力爭在每節課中都給學生驚喜,就像給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禮物一樣。如果課堂當中常常會有一些出乎預料的、又能夠讓學生感覺很有收獲的東西,於是他就成長了,認識更深刻了。
2、第二種情況:學生都沒有意識到的一種深深隱藏在心底的想法與觀念,而且這個想法和觀念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和說服力,學生也會覺得很驚喜。
3、老師對學生最大的尊重,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生交朋友,拍拍肩膀,在禮貌上做得很周到。對學生最大的尊重,應該是在課堂上給他驚喜;對學生最大的輕視,就是在課堂上表現平庸。老師要是在課堂上表現平庸,在生活上對學生照顧得很周到,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不夠尊重學生。
做一名「學生最喜愛的老師」技巧
1、做「學生喜愛的老師」需要把孩子當作孩子。
孩子總有犯錯誤、犯迷糊的時候。這個時候,老師要指出來,要讓他明白道理,最好少指責,少批評,少懲罰,要對孩子有包容之心。當孩子有了優點,有了進步,老師應該毫不吝嗇地表揚。一句話,「批評用談話,表揚用喇叭」。
2、做「學生喜愛的老師」需要理解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理解孩子,就要走進孩子的世界。老師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的語言和想法。倘若老師不能理解孩子,關心再多,措施再多,也不能起作用。
⑻ 高中語文教學中小說閱讀的教學該如何進行
首先要看小說的文體。看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先鋒小說或者別的文體。應該根據不同的文體的特徵進行教學,才能抓住文本的要點。高中階段現實主義小說應該是比較重要的文體類型。比如魯迅的《祝福》。既然是現實主義小說,那麼它的主要特點就是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在這里典型環境:魯鎮,典型人物:祥林嫂,就應該成為分析的重點對象。分析其所代表的更加廣闊的意義。當然,長的現代文閱讀教學最難的問題是缺少抓手,不知道從哪裡切入。解決的辦法有很多,看教師個人的學養來決定。不過新課程中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倒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可以提一個關鍵性的,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作為預習的任務。比如可以叫學生閱讀課文之後思考:是誰殺死了祥林嫂。到課堂上再來討論。至於小說的知識,最基本的就是人物、環境、情節(對於現實主義小說而言)。這些東西在高考中很少直接考。其實小說是反映社會問題的,引發人的思考,啟迪人的思想的。正如梁啟超所說,欲新一國之國民,必先新一國之小說。小說教學重在教會學生思考,學會了思考,他們的思想才會不斷地進步,語文素養就會逐步提升。比如,教《祝福》這篇文章,要讓學生思考一下,當代社會是否還有「祥林嫂」,當代的「祥林嫂」與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有何異同。魯迅的小說最重要的是講出它的當代意義。以上是我個人的思考,本人也是剛入行的高中語文老師,錯漏之處,請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