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閱讀王周生小說性別女

閱讀王周生小說性別女

發布時間: 2022-06-17 16:01:18

『壹』 王周生簡介

簡介

王周生,1947年生於江蘇啟東,曾就讀於廈門、溫州、上海等地,1968年下鄉崇明農場、1979年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95年畢業於上海大學文學院成人大專,現為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要著作、論文與作品:
學術類:
專著:《丁玲年譜》,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年7月
評傳:《丁玲--飛蛾撲火》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專著:《關於性別的追問—當代文化和社會性別(之一)》(正在出版中)

論文:《丁玲女權思想的衰變》 學術季刊 1993年3期
論文:《信息時代與文學》 學術季刊 1995年第4期
論文 :《從留學生到新移民》社會科學 1996年10期
論文:《贊美的背後—〈杭州美女地圖〉、社會性別話語及其它》
鄂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二期

翻譯論文:《丁玲的〈母親〉》(美,Tani Barow) 《文學研究》1990年第六期
翻譯論文:《文學與社會學》(美,利奧·洛文塞)《上海文論》1990年第六期
翻譯小說:《我們》 外國文藝 2001年 第四期

創作類:
長篇小說《陪讀夫人》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3年12月
長篇小說《性別:女》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0年9月

中、短篇小說集《紅姨》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散文集:
《我看美國月亮》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4年9月 15萬
《笑過的印記》 文匯出版社 1996年10月 25萬
《倦鳥歸林》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7年3月 15萬
《東邊日頭西邊雨》 浙江江少兒出版社 1999年1月 12萬
《哈佛銅像前的故事》 上海少兒出版社 20002年4月 10萬

報告文學 《罌粟為什麼這樣紅?》 海上文壇 1995年10月
《生命之花在自由中開放》 婦女之友 1993年第6期
《 小草無愧於哺育它的土地》 文匯報 1991年5月14日
《冬青林,喧騰作響 》 文學報 1990年11月15日
《一頭抓在手裡的狼
--美國印第安人一瞥》 文學報 1992年593期
《信仰的舞蹈》 解放日報 2001年5月28日

獲獎情況:
評傳《丁玲—飛蛾撲火》獲上海市婦聯優秀著作獎
長篇小說《陪讀夫人》獲第二屆上海市長、中篇小說獎、《小說月報》第六屆百花獎。
中篇小說《星期四,別給我惹麻煩》獲第七屆《小說月報》百花獎。
短篇小說《黑人理發師巴瑞》獲第六屆《上海文學》獎
報告文學《罌粟為什麼這樣紅》獲《海上文壇》優秀作品獎。
報告文學《信仰的舞蹈》 獲《解放日報》「愛我中華「徵文獎
散文《有朋自遠方來》獲《解放日報》1992年「都市徵文」一等獎。
散文《大柏樹的晚霞》獲《解放日報》1996年「美在上海」徵文優勝獎。
散文《歸宿》獲新民晚報「我的上海緣」徵文獎。
散文《那夜星空》獲文匯報「我愛改革開放的中國」徵文獎。

『貳』 長篇小說什麼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張煒《你在高原》、劉醒龍《天行者》、莫言《蛙》、畢飛宇《推拿》、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5部長篇佳作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叄』 哪兒有王周生的個人簡介啊急需!

王周生,著名女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47年生於江蘇啟東,曾就讀於廈門、溫州、上海等地,1968年下鄉上海崇明農場、畢業於上海大學文學院成人大專,1979年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曾去美國陪讀,現為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著有長篇小說《陪讀夫人》、《性別:女》,中短篇小說集《紅姨》,散文集《笑過的印記》、《我看美國月亮》、《倦鳥歸林》、《東邊日頭西邊雨》,《哈佛銅像前的一個故事》、《愛是深沉的海》,評傳《丁玲--飛蛾撲火》,專著《丁玲年譜》、《關於性別的追問》,翻譯英語短篇小說《我們》及學術論文、譯文等約300萬字左右。

曾獲上海市長、中篇小說獎、《上海文學》獎以及《小說月報》百花獎、《上海婦女研究優秀成果獎》、《文匯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等報刊徵文獎多種獎項。

『肆』 投稿的話,《南風》《最小說》《火花》《萌芽》哪個稍微容易點

建議你投萌芽吧
萌芽是一個中國知名青春文學文化品牌。全方位的青春文學文化平台;具有50年輝煌歷史、仍為中國權威暢銷的原創青春文學雜志;歷時8年,被譽為「中國語文奧林匹克」的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銷售已逾百萬冊的國內暢銷青春文學書系品牌;
近60萬會員,每天百萬流量的超人氣青春文學文化網站;
1956年 「任何參天大樹都是萌芽長成的」
3月,作為培養青年文學人才的陣地,《萌芽》雜志由上海市作家協會籌備。
7月,《萌芽》雜志創刊,哈華任主編。雜志的封面刊名採用魯迅先生的手跡,旨在繼承和發揚魯迅先生30年代辦《萌芽》的傳統,在文學戰線上培養大批新戰士。
正如巴金在創刊號的祝詞中說的那樣,「任何美麗的花朵,任何參天的大樹都是由萌芽長成的」,「任何萌芽只要得到陽光和雨露的養料,就會展開她那『欣欣向榮』的前途。」
1960's 艱難歲月VS無人不知的《萌芽》
《萌芽》雜志創刊後,就受到全國各地讀者的喜愛,來稿數量激增,發行量也直線上升。創刊號印數36000冊,一年不到就達到20萬份。在廣大青年作者及青年讀者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作為青年習作者的園地,不少作家,如新近去世的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陸文夫等,都是在《萌芽》起步跨上了文壇。而今天50歲左右的一代文化人,幾乎無人不知《萌芽》。
最初,《萌芽》為半月刊,至1960年7月改為月刊,但只出了兩期,因紙張供應緊張而被迫停刊。從創刊到停刊,共計出版了98期。
1964年,經濟形勢好轉,《萌芽》復刊。
1966年7月席捲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再度被迫停刊,共計出版31期。
1980's 屬於文學的80年代
1981年,《萌芽》雜志復刊,哈華同志主編。復刊後的《萌芽》很快便博得了廣大青年讀者的喜愛,發行量直線上升,刊物發表了一大批優秀文學作品。
1983年,湖南省青年作家彭見明1983年刊發表在5月號《萌芽》上的小說《那山那人那狗》,以及湖南省青年作家劉艦平刊於6月號《萌芽》上的小說《船過青浪灘》,榮獲全國短篇小說獎。1998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國內外屢獲殊榮,可見《萌芽》所刊作品的生命力之頑強。
當時《萌芽》的最高發行量突破30萬份。與此同時,大型文學雜志《萌芽》增刊《電影電視文學》,在上海創刊。開風氣之先,發行量高達36萬。
1984年10月號《萌芽》發表的浙江省青年記者吳民民的報告文學《冰海沉船》,榮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1986年5月,哈華離休,曹陽接任主編。以後的十年,《萌芽》被譽為「作家的搖籃」。(《萌芽》增刊改名為《電視電影文學》雜志,於86年5月劃歸上海市文聯。)
為了激勵與扶植青年創作,復刊後的萌芽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萌芽文學獎,並恢復了推出年輕作家的「萌芽叢書」的出版。如今的《萌芽》編輯中,就有多位從當年的「文學獎」中脫穎而出。
1988年6月,《萌芽》榮獲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頒發的「莊重文文學獎」。
1990年6月,《萌芽》雜志設計封面被評為國家刊物封面整體風格設計大獎。
1994年6月號《萌芽》,閆連柯的《耙耬山脈》系列小說榮獲第三屆「上海市中長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中篇小說二等獎、優秀作品編輯獎。
1996年 文學雜志的市場之路
1995年,趙長天接任《萌芽》雜志主編。
隨著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進程,1996年1月號《萌芽》又進行了改版,內容欄目化,開本從16開改為大16開,定價6.00元/冊。
這明示了《萌芽》辦刊的目的不再限於培養青年作家、少年作家這一小眾圈子,同時擴大范圍,將眼光放遠到提高廣大青年讀者的文學素養上。雜志將讀者群重新定位在「大、中學生」,即以大學生為主,向下輻射到高中生,向上輻射到工作一兩年的青年讀者。改版後的萌芽更貼近生活、貼近校園和青年學生,既是一本青年文學刊物又是一種青年文學修養性讀物,《萌芽》的品牌欄目有:小說家族、校園清泉、青春心事、校園掃描、第一類接觸、異域傳真、社團之頁等等。
1996年8月號《萌芽》,上海作家王周生的小說《星期四,別給我惹麻煩》,榮獲《小說月報》』97百花獎、優秀編輯獎,以及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
《萌芽》新人獎推出張磊、劉文誠、周潔茹、商羊、張雄、路瑋、王淑瑾等一批文學新人。
1997年,萌芽雜志社與滬南供電局合作,每月向全國貧困地區贈閱《萌芽》雜志一千冊,持續一年。並面向貧困地區舉行了「滬南杯」散文徵文活動。
2000年,考慮原價6元的月刊,給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族每月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萌芽》雜志的開本從大16開,改回正16開,降價為4.8元保持至今。
通過不斷的市場實踐,「用一本雜志來體驗青春,用一本雜志來感受文學」成為新時代萌芽的辦刊口號。閱讀萌芽成為大中學生的時尚。
2000年,迎著這樣的奇跡,萌芽及時推出了由學生自己擔綱編輯的「刊中刊(AMAZING)」不斷更新欄目,「少年小說」、「學園Q彈」、「愛上男主角」、「大牌檔」、「眾議院」等參與性互動性強的欄目,使文學雜志不再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文化沙龍。
基於1999年起又成功舉辦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培養了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暢銷書作家和文學新銳,萌芽的影響力再度節節攀升,銷量達到每月的50萬冊上下。
2001年,隨著優秀作者的隊伍龐大,應讀者的強烈要求和編輯部人員的積極籌劃,《萌芽》恢復增刊的出版,一年為2期,為中長篇小說專號。
2001年,國家出版署批准《萌芽》作為「雙效」期刊入選《中國期刊方陣》。
2005年,萌芽雜志被評為第三屆國家期刊獎,被列為百種重點期刊之一。同年,萌芽雜志社被評為上海市宣傳系統第一屆(2003年—2004年)「文明單位」。
1999年 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掀起的作文革命
早在1997年末,中國的輿論界就對中學語文教育投入了極大關注。《萌芽》作為時代青少年與文學之間的媒介,具有敏銳的嗅覺,察覺到一場作文革命的時機已經到來。
1998年,《萌芽》聯合了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七所全國著名高校,向中學教育的「唯理模式」叫板,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就這樣應運而生。
「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出發點就是探索一條還語文教學以應有的人文性和審美性之路,讓充滿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滿創造力、想像力的語文學科,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學科。大賽聘請國內一流的文學家、編輯和人文學者擔任評委。除初賽作品要求字數控制在5000字以內、參賽者30歲以下之外,不收取報名費,無任何限制。「新概念」旨在提倡:「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初賽優勝者參加復賽,最後確定一、二等獎及入圍獎名單。
1999年3月,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獲得圓滿成功。當年有7位一等獎獲得者幸運地得到了保送聯合主辦高校的破格錄取資格,自中國大陸恢復高考以來第一次因作文比賽的獎項,獲得深造機會。
自1999年7月第二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始,至第七屆大賽止,新概念作文大賽由上海煙草(集團)公司獨家協辦並以「中華杯」冠名。
2005年,第八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由掌上靈通有限公司獨家協辦,以「掌上靈通」冠名,簡稱「靈通杯」第八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
至今新概念作文大賽已歷時7年8屆。7年來,參賽人數已經從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遞增至7萬多人次。隨著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高校合作力量由最初的7所陸續擴大為10所到後來的13所,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也先後加入了聯合主辦單位隊伍。1999年以降,全國不計其數的媒體報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賽對傳統語文教育的沖擊,引發社會各界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深度思考。
「新概念」的參賽稿件給文壇吹來了清新之風。許多作品使評委鐵凝、葉兆言等成名作家無法相信這樣才華橫溢的文章出自中學生之手。評委會主任王蒙甚至欣喜地說:「我們可以擱筆了。」作家趙麗宏也發出了「青春的光彩誰也無法扼殺」的感嘆。許多潛在寫作的年輕作者被發掘出來,文學的基礎人口獲得了拓展。而起步於新概念作文大賽的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等「80後」作家,更成為如今文壇最活躍的分子之一,他們的作品之暢銷是文學出版業中的奇跡。
另外,韓寒這名當年由大賽發掘出的一等獎獲得者、媒體眼中的「高才留級生」所引發的話題,至今是對中國教育界的影響深遠的沖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媒體輿論都不得不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方式重新審視與思考。
每年由大賽衍生出的出版物《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和《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特色作品選》的銷量也歷年保持較好的銷售勢頭,成為廣大青少年業余課外閱讀的重要補充。而且後來每年出版《新概念才氣作文選》
2000年 萌芽網站建立——青春文學文化家園初具規模
1999年《萌芽》雜志策劃成立網站,以迎接網路時代的到來,方便編、讀、寫三者通過虛擬媒介更好地交流辦刊心得,為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即時消息搭建更廣闊的平台。
2000年3月26日萌芽網站正式成立。
2005年4月,改版後的網站一期順利改造完畢。成為一個融《萌芽》官方信息發布、論壇交流互動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學愛好者集散地。
雜志讀者可通過登陸www.mengya.com 了解萌芽雜志、新概念大賽、萌芽書系及萌芽網站社區的全方位「萌芽」官方信息,也可在網站的平台上與萌芽雜志社、萌芽作者、萌芽讀者進行直接交流溝通。
2006年5月,萌芽網站完成二期改版,新增萌芽播客、聊天室、在線投稿《萌芽》雜志系統等新功能,進一步改造論壇結構,同時吸引大量萌芽作者聚集網站與讀者面對面溝通。
目前,網站的注冊會員數量已逼近70萬。日均流量百萬,論壇日均發帖量15000帖。萌芽網站業已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青春文學文化家園」。
2003年 萌芽書系——國內暢銷青春文學圖書品牌誕生
2003年,作為青少年心目中具有權威性的刊物,《萌芽》雜志藉助自己的品牌優勢和稿源優勢正式以「萌芽書系」的品牌,推出青春讀物。
早在雜志建立初期,《萌芽》編輯部就不定期地與全國各地出版社合作,為決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的青年作家搭建作品推廣的平台,推出「萌芽叢書」。
新概念作文大賽啟動後,《萌芽》也時有圖書策劃編撰的成果。應該說,在2003年「萌芽書系」品牌確立前,《萌芽》推出的圖書已經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消費群和可靠公信力;這個品牌的確立,已經使《萌芽》的圖書編輯走向更專業更成熟更規范的運作模式。
至今萌芽書系已與全國各大出版機構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並依託萌芽雜志社自身的社會效應及經濟實力,本著大力扶持青年作者的宗旨,提供盡可能多的有利於青年作者成長的圖書出版條件。
已出版的圖書囊括長篇紀實文學、長篇小說、個人中短篇小說集、萌芽作品合集、萌芽作品年選等各個種類,誕生了暢銷書作家蔡駿、那多、李海洋、馬中才、王皓舒、朱婧等實力作者。品牌旗下文學出版物已達50多種,每種最低以10000冊起印,至今銷售達上百萬計。

『伍』 王周生的獲獎情況

長篇小說《陪讀夫人》獲上海市長中篇小說獎以及天津小說月報百花獎,
《性別:女》獲第二屆全國女性文學獎,
《關於性別的追問》獲第一屆全國女性研究優秀專著獎,
評傳《丁玲--飛蛾撲火》與論文《性別平等與公民意識的提升》先後獲上海市婦女學會理論研究成果獎,
短篇小說《黑人理發師巴瑞》獲《上海文學》獎
短篇小說《星期四,別給我惹麻煩》獲《小說月報》百花獎。

『陸』 王周生的主要作品

專著:《丁玲年譜》,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評傳:《丁玲--飛蛾撲火》上海教育出版社
專著:《關於性別的追問》上海學林出版社
論文:《丁玲女權思想的衰變》 學術季刊 1993年3期
論文:《信息時代與文學》 學術季刊 1995年第4期
論文 :《從留學生到新移民》社會科學 1996年10期 小說:
長篇小說《陪讀夫人》 上海文藝出版社
長篇小說《性別:女》 上海文藝出版社
長篇小說《生死遺忘》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中、短篇小說集《紅姨》 四川人民出版社
散文集:
《我看美國月亮》 安徽文藝出版社
《笑過的印記》 文匯出版社
《倦鳥歸林》 上海文藝出版社
《東邊日頭西邊雨》 浙江少兒出版社
《哈佛銅像前的故事》 上海少兒出版社
《愛是深沉的海》雲南人民出版社

『柒』 這不是一顆流星的作者簡介

王周生,當代女作家,1947年生於江蘇啟東,曾下鄉崇明農場,畢業於上海大學文學院成人大專,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評傳《丁玲--飛蛾撲火》、專著《丁玲年譜》、論文《丁玲女權思想的衰變》、《信息時代與文學》、《贊美的背後—〈杭州美女地圖〉、社會性別話語及其它》等;還有理論和翻譯作品,共計250萬字左右。著有長篇小說《陪讀夫人》、《性別:女》,散文集《笑過的印記》、《我看美國月亮》、《倦鳥歸林》、《東邊日頭西邊雨》、《哈佛銅像前的一個故事》、《愛是深沉的海》,中短篇小說集《紅姨》等。曾獲上海市長中篇小說獎、《上海文學》獎、《上海婦女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以及《小說月報》百花獎等多種獎項。

『捌』 如何看待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

我認為楊絳先生評價得挺直白。她先自稱有偏見,我覺得這樣挺好:有偏見先放在頭里,也算是吐槽吐得光明磊落了。她這段評價,其實大半是品評張愛玲的個人生活,其中且有一半,是引他人說法:首引外甥女說法,說張愛玲出風頭;尾引夏志清說法,說張愛玲不自然。那更像是「因為我有偏見,所以樂於相信說她不好的話」,我覺得沒啥問題。而這一段: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漢奸概不寬容。「大東亞共榮圈」中人,我們都看不入眼。可以說是立場不同了。那是亂世,各有是非,這就不提了。真正對張愛玲文字的評價,只這兩句: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飢渴者。單這兩句,我個人覺得沒啥問題。只是著眼點不同罷了。張愛玲的好處,是她的沉靜敘述,是她豐富優美的意象,是她白描人物的精確與深邃。楊絳先生顯然是認同的,「文筆不錯」。以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伉儷從來吐槽狂魔的身段,張愛玲能被贊一句「文筆不錯」,已是極高評價了。至於「意境卑下、筆下女人多是性飢渴」,卻值得說道。張愛玲寫小說,有點類似於英國簡·奧斯丁:不寫大事,而寫家居瑣事;不用熱諷,而用冷嘲。喜歡大敘事的人,會覺得這是格調小;但納博科夫卻誇過奧斯丁是一件精緻的象牙工藝品,我覺得這詞也能用來形容張愛玲:華麗細碎,雖然不算宏大。張愛玲整個的格調是偏悲的,她不相信熱情,不相信真愛,對萬事都覺得虛無。她筆下的女性的確沒幾個好人。《金鎖記》里七巧就這么過了一輩子。《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男人女人都卑鄙。《留情》里淳於和他的前夫現夫大家都糊塗過過日子。《鴻鸞喜》更是每個男男女女都蠅營狗苟又活得裝腔作勢。《等》里的姨太太們尤其可憐,一個個被老公拋棄了,還得擺著譜過日子。張愛玲是在一邊輕妙地嘲弄她們,一邊又可憐她們。說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飢渴者未免過了,但說她筆下的女人大多缺乏獨立精神,都是准姨太太,大概不錯——連白流蘇這樣算是有獨立人格的,終究還是靠著獨立的姿態掙得范柳原一份真情,卻依然是經濟依附。在出國留學見識過大世面,翻譯《堂吉訶德》這類作品的楊絳先生眼裡,張愛玲顯然是格局小了。實際上,王小波也不太喜歡張愛玲,這我完全能夠理解。夏志清先生誇張愛玲,也從來不是誇她格局大,而是誇她文筆卓越、意象豐富,以及,她天然的悲劇感。張愛玲的諷刺並不懲惡勸善,她也不描述理想化的崇高世界,她只是描述人類的虛偽與功利,同時也容忍人類的庸俗。她筆下其實也沒什麼真摯情愛,更多是細致描繪各色自以為是的虛情假意:她是不太信賴人性的。所以啦,夏志清先生是「雖然張愛玲寫的題材狹窄,但文筆著實好」;而楊絳先生是「雖然張愛玲文筆好,但格局實在卑下」。著眼點不同而已。或者這么說吧:張愛玲描繪的是人類庸俗的實然;而楊絳先生推崇的是文學理想的應然。所以後者不喜歡前者,再加上一些文字外的生活偏見,釀成這點不喜歡,那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就我個人的看法,我是很贊同楊絳先生對張愛玲的評價的。

熱點內容
一對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424
主角修煉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2 08:09:01 瀏覽:228
找一本校園小說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發布:2025-02-02 08:07:28 瀏覽:867
腹黑會長是頭狼全文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2 07:50:10 瀏覽:351
有沒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7:17:05 瀏覽:540
俞靜雅葉北城小說的名字 發布:2025-02-02 07:08:23 瀏覽:854
科幻小說起什麼名字大全 發布:2025-02-02 06:43:40 瀏覽:48
2017完結網游類小說排行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586
鳳棲梧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2 05:54:54 瀏覽:549
校園男主混混成長小說 發布:2025-02-02 04:55:53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