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仙壇記小說免費閱讀

仙壇記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6-13 20:46:50

❶ 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和《李玄靖碑》釋文

有唐撫州(2)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並書。 麻姑者,葛稚川(3)《神仙傳》雲:王遠(4)字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屍解(5),如蛇蟬也。經去十餘年,忽還,語家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異色,旌旗導從,威儀赫奕,如大將也。既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暫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餘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願不即去。」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不先聞人馬聲,既至,從官當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餘發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得見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廚。金盤玉杯,無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於內外,擗(6)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陸陵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墮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復作此曹狡獪(7)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蔡經心中念言:「背蛘(8)時,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經心中念言,即使人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爪可以杷背邪?」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歷三年(9),真卿刺撫州。按《圖經》(10),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松,皆偃蓋,時聞步虛(11)鍾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餘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 開元(12)中,道士鄧紫陽(13)於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二人執節於庭中。顧謂其友竹務猷曰:「此迎我也,可為吾奏,願欲歸葬本山。」仍請立廟於壇側,元宗從之。天寶五載,投龍於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雲鶴之類。 於戲!自麻姑發跡於茲嶺,南真(14)遺壇於龜源,花姑(15)表異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瓊仙而餐花絕粒。紫陽侄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岩,法籙(16)尊嚴。而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皆清虛服道。非夫地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17)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餘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時則六年(18)夏四月也。 注釋: (1)麻姑: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仙。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建昌鎮)人,修道牟州(今山東掖縣)東南姑余山(昆嵛(yú) 山,古名根余山、姑余山,據《仙經》記載:「姑余山因麻姑曾於此修道上升,有餘址尚在,因以得名。」傳說麻姑是一個小官吏的女兒,因不滿父親虐待民工,遭到父親的關押,後來越獄逃跑,經王母娘娘指點,來昆嵛山修煉成仙。)。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淺於舊時,或許又將變為平地。後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之急劇。她的手指像鳥爪,蔡經見後曾想:「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後代文人常用作典故。如唐杜牧《讀韓杜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又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祝女壽者多贈麻姑像,稱「麻姑獻壽」。(《辭海》) (2)撫州:今江西撫州市。 (3)葛稚川: 283年-363年,名洪,自號抱朴子,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著有《抱朴子》、《神仙傳》傳世。 (4)王遠:東漢時人,名遠、字方平。漢桓帝時做過官,精通天文、河圖、道鑯學。後來辭官隱去,在豐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另《神仙傳》有關麻姑的記載中,也提到了王方平,「滄海桑田」的成語也出自此。 《神仙傳·王方平》原文: 後漢王遠字方平,東海人。舉孝廉,除郎中。明天文圖讖學。桓帝問以災祥,題宮門四百餘字。帝令人削之,墨入板里。後去官隱去。魏青龍初飛升於平都山。見《廣成先生神仙傳》。按平都山,今之豐都縣也。又《新都志》,方平常采葯於縣之真多山,有題名雲,王方平采葯此山。童子歌,玉爐三澗雪,信宿乃行。(過了一天才能走過去) 《廣異記》篇名,記載了一個名叫王方平的人「純孝」的神異故事。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篤,方平侍奉葯餌,不解帶者逾月。其後侍疾疲極,偶於父床邊坐睡,夢二鬼相語,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為入?」一鬼曰:「待食漿水粥,可隨粥而入。」既約,方平驚覺,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於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蓋上,於釜中煮之百沸—視,乃滿瓶是肉。父因疾愈,議者以為純孝所致也。」 (5)屍解:道教認為道士得道後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託一物(如衣、杖、劍)遺世而升天,謂之屍解。又喻之為「蟬蛻」,「如蟬留皮換骨,保氣固形於岩洞,然後飛升成於真仙。」屍解之說在漢代十分流行。屍解術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術,多遭世人非議,王充《論衡·道虛篇》即稱之為「虛妄」之術。一些道士也在逐漸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視之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體成仙的基礎上,加以徹底擯棄。 (6)擗:pǐ,用力使離開原物體。 (7)獪:kuài,狡猾。 (8)蛘:同「癢」。 (9)大歷三年:768年。 (10)《圖經》:以圖為主或圖文並重記述地方情況的專門著作。又稱圖志、圖記。是中國方誌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編纂形式。圖是指一個行政區劃的疆域圖、沿革圖、山川圖、名勝圖、寺觀圖、宮衙圖、關隘圖、海防圖等;經是對圖的文字說明,包括境界、道里、戶口、出產、風俗、職官等情況。它由地記發展而來,內容比地記完備。現知圖經以東漢的《巴郡圖經》為最早。 (11)步虛:道士在醮(jiào)壇上諷誦詞章採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得名「步虛聲」。但「步虛聲」腔,現已不得而知。現存各地道教儀式中的步虛音樂大多舒緩悠揚,平穩優美,適於道士在繞壇、穿花等行進中的誦唱。 根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後步虛詞成為詩體之一種,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中國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並無步虛儀式。陸修靜的《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有「步虛」一詞,指出道士的「步虛」是對天宮中神仙巡行時吟誦之聲的模仿,大約成書於南朝梁陳時的《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收有《洞玄步虛吟》十首,當是道教儀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虛詞,詞作五言,句數不一。根據法國漢學研究所所長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虛形式同印度教輪回儀式有關,步虛曲腔同傳入中國的「梵唄」有關。這一說法對深入研究「步虛」的形成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重視。 (12)開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為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號,共計29年。開元意思是開辟新紀元。開元年間,唐朝國力強盛,史稱「開元盛世。」 (13)鄧紫陽:初唐道士,名思權,亦名思璞。江西臨川人。初隱縣境內麻姑山修煉。「後因省親,路獲神劍,佩之。性頗剛毅,自負濟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間,誦天蓬咒不輟,遂感北帝,遺神人授以劍法。」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四亦曰:「鄧紫陽入麻姑山,日夜誦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與語曰:『吾是北方六天使者,緣子念誦靈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術,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療疾病。子宜秘之,後當為王者師。』次日果於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驗。」其後,鄧紫陽又遠訪南嶽朱陵洞天,謁青玉、光天二壇,道法更加精深,名聞當時。開創北帝派,授「北帝錄」等經錄,最崇拜北極紫微大帝——北帝,以擅長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禍之事而稱著。開元年間多次應召,入宮訪以道妙,建醮禱福,被玄宗封為天師。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仙逝,玄宗命於麻姑山設觀,歸葬本山。 李隆基曾作詩《賜道士鄧紫陽》「太乙三門訣,元君六甲符。下傳金版術,上刻玉清書。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書。自知三醮後,翊我滅殘胡。」 (14)南真:星名。即南極老人。古時認為此星可主宰人壽命的短長。 宋 晏殊《殢人嬌》詞:「南真寶籙,賜玉京千歲。」(殢tì困擾;糾纏;滯留;沉溺於:殢雲,殢雲尤雨(喻男女之間的纏綿歡愛)) (15)花姑(節):農歷正月二十八日為「花姑節」,是高唐縣獨有的傳統節日。據傳,過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從南方來高唐定居,教人們植棉、紡線、織布,使高唐人豐衣足食,人們對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後,在高唐城西門外修建一座花姑廟,以表其功德,並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為花姑節。過去,每至此日均舉辦花姑廟會;二十八日,農村則家家煮麵疙瘩、面片和面條食用,麵疙瘩示為棉桃,面片示為棉葉,面條示為棉枝,以紀念花姑,祈求棉花豐收。「收花不收花,須看正月二十八」的農諺,至今仍在高唐境內廣為流行。據傳,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歡,即當年棉花豐收;陰天,則是花姑不悅,便不收棉花。 《子部·道家·卷一百一十五·紀傳部·傳十四》花姑者,女道士黃靈微也。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嬰孺,道行高潔,世人號為花姑。蹀履徐行,奔馬不及,不知何許人也。自唐初來往江浙湖嶺間,名山靈洞,無所不造。經涉之處,或宿於林野,即有神靈衛之,人或有不正之念,欲凌侮者,立致顛沛。遠近畏而敬之,奉事之如神明矣。聞南嶽魏夫人,平昔渡江修道,有壇靖在臨川郡,臨汝水西石井山,有仙壇,遂訪求之。歲月且久,榛蕪淪翳,時人莫得知之。以則天長壽二年壬辰冬十月,詣洪都西山,謁道士胡超而問焉。超字拔俗,能通神明,即為指南郭六里許,有烏龜原,古有石龜,每犯田苗,被人擊,其首折則其處也。姑訪之,見龜之左右,壇跡宛然,立處當壇中矣。於其下得尊像、油瓮(瓮)、錐刀、燈盞之類,因葺而興之。復夢夫人指九曲池於壇南,訪而獲之,磚砌尚在。 景雲中,睿宗皇帝使道士葉善信,將綉像幡花來修法事,仍於壇西建洞靈觀,度女道士七人,住持洎明皇,醮祭祈禱不絕。每有風雨,或聞簫管之聲。凡是禮謁,必須嚴潔,不爾,有蛇虎驚吼之異。時有雲物如烏,群飛垂帶,直下壇上,倏忽西出,如向井山,前後非一而已。花姑肹苾(xībì)靈通,密有所告曰:井山古跡,汝須崇修。俄聞異香從西來,姑累得嘉兆,躬申葺理,行宿洞口,聞鍾磬之音,雖荒梗多時,若有人接導。寓宿林莽,怡然甚安。達明入山,果遇壇殿余址,遂立屋宇,聞步虛仙梵之響,環壇數里。有樵採不精潔者,必有怪異之驚。有野象中箭,來投花姑,姑為拔之,其後每齋前,則銜蓮藕以獻姑。開元九年辛酉歲,姑欲升化,謂其弟子曰:吾仙程所促,不可久住,吾身化之後,勿釘吾棺,只以絳紗罩覆棺上而已。明日,無疾而終,肌膚香潔,形氣溫暖,異香滿於庭堂之內。弟子依所命,棺不釘,以絳紗覆之而已。忽聞雷震擊紗上,有孔大如雞子,棺中唯有被覆木簡,屋上穿處可通人。座中奠瓜,數日生蔓,結實如桃者二焉。每至忌辰即風雲鬱勃,直入室內。明皇聞而駭之,使復其事,明日,使道士蔡偉,編入《後仙傳》。(註:肹xī,古同「肸」,多用於人名。羊舌肸,春秋時晉國大夫。肸響xīxiǎng,散布,傳播。也作「肸蚃」。肸蚃布寫。——《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苾bì,香;芳香。苾芬孝祀。——《詩·小雅·楚茨》。又作「吡」晻薆ài咇咈fú(形容香氣充盛。)。——司馬相如《上林賦》;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荀子·禮論》。又如: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苾苾--香氣濃郁) 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乙酉,敕道士齎龍璧來醮,忽有白鹿自壇東出,至姑冢間而滅,即花姑葬空棺木簡之處。又有五色仙蛾,集於壇上。刺史張景佚,以為聖德所感,立碑頌述。天寶八載已丑,以魏夫人上升之所,度女道士二人,常修香火。大歷三年戊申,魯郡開國公顏真卿為撫州刺史,舊跡荒毀,闕人住持,召仙台觀道士譚仙岩、道士黃道進二七人住洞靈觀,又以高行女道士黎瓊仙七人居仙壇院。顏公述仙壇碑而自書之,以紀其事跡焉。 (16)法籙:道教語。用以「驅鬼壓邪」的丹書、符咒。通常是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稱之「法籙」。法籙牒文中一般必有相關的符圖,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籙」。 (17)纂懿:古同「纘zuǎn」,繼承。 (18)六年: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

❷ 麻姑仙壇記相比於其他顏體碑版有何特點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是顏真卿楷書碑文代表作品。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變化趨於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

要臨寫好《麻姑仙壇記》,除了對其筆畫特徵有一個明確的理解外,還必須掌握其基本的結體特徵。這里將簡單介紹它的結體特徵。
《麻姑仙壇記》的結體特徵
1.結構下壓,靜中寓動。《麻姑仙壇記》中的每個字,其結構極盡變化,但其中有許多字是重心下移,妙在平中見奇,給人以一種端莊、憨厚的感覺,越看越讓人覺得可愛。而且有些字的筆畫處理非常到位,靜中寓動,妙趣橫生。如下圖中的「半」、「華」二字。
2.四角撐滿,端嚴緊密。《麻姑仙壇記》的結體筆勢開張,四滿方正。其筆畫組合疏密均勻,嚴整不懈,平穩雄健。如下圖中的「倒」、「蔡」二字。
3.凝重古樸,寓巧於拙。清傅山雲:「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在理論上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觀點。然而顏真卿卻早就將這一審美觀念付諸於其書法作品中,《麻姑仙壇記》便是很好的—例。如下圖中的「何」字、「麻」字,這蓄勢藏鋒的筆法,分熔篆鑄的線條,還有這氣勢恢弘的結體,無不顯示出它的「拙」味。此外,我們在品味其「拙」的同時,還能感覺到「巧」的氣息。
4.體態沉雄,氣象恢弘。《麻姑仙壇記》中,每個字都是體態沉雄,氣象恢弘,這是該碑結體上的一個奧妙。尤其是在一些左右結構的字上,它並不講求穿插,而是恰恰相反,盡量在體態上使左右各自獨立,但神情上又要形成藝術整體,這樣就使得該碑沉雄、圓渾而又蒼老。如下圖中的「顏」、「謂」二字。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風格拙樸古雅、內斂含蓄,融篆籀之氣於楷法,線條如萬歲枯藤,結體寬博大方,寓奇逸於剛正,真可謂蒼古沉雄,筋骨盡備,內蘊宏博,儀態萬端。下面我們對單個字進行分析。
《麻姑仙壇記》的結體分析
圖中的「日」字,結體高雄,取篆之縱勢,法隸之寬博。仔細審視,其左豎如篆豎微傾,橫畫起筆不與豎畫相接,折畫折中帶轉,重筋含骨。其豎畫如弩,直中見弧,中橫圓厚,下橫左實右虛,與上橫左虛右實相映成趣,使端莊之中透出靈氣,呈意密形疏之意象。
圖中的「光」字,可以說是以篆意入楷的典型範例。「火」部借篆形,結體高偉軒昂。整個字布白上密下疏,筆畫沉重、堅實、勁挺、拙澀。其點畫各具其法,筆勢縱橫有象,臨寫時要留心渾宏氣質的表現,不可寫得圓、嫩、弱、乏。
圖中的「往」字,左右兩豎均著意向外寫開,形成筆畫四周布滿、中間空闊、全字撐足之形勢。此字除左部寫得特別峻偉、右部寫得方正而參差外,尤為驚絕處是最後—一橫的斜仰寫法,看上去給人以向外縱去的動感。
圖中「海」字四角占滿,撐成渾宏格式,給人以體格堅實、精神充沛之感。細觀之,我們又會發現,此字右部上下分開,虛白有「海闊天空」之朗;左右錯位,使中部有「虛懷若谷」之概。全字密處凝於右下部,中上部卻十分空疏,真是寬處愈寬、密處愈密。右部「每」上邊—短撇落筆千鈞,使空處不虛;下邊筆畫提筆著大力寫細挺,使密處不迫。這種疏處造密、密處令疏的手法,實令人贊嘆。其中間一橫左探,以使左右緊挽不至渙散;下面橫畫收筆頓收,更使全字向外擴張之力加強,令人心藹神馳。
《麻姑仙壇記》的結體分析
圖中的「在」字用筆直取古文凝重之趣,復加掀雷揭電之勢。該字結體雄峻而又有「對此若倒東南傾」之險,中間留白特整特疏,且與四周留白相連接,甚有太廟穹蒼、浩氣流走之勢。全字既雄且險,留白彌滿且疏。
圖中的「成」字給人以雍容寬博的感覺。其左撇與戈鉤的支撐,使全字形成均衡對稱體態;橫畫上移,鉤畫寫滿,撇畫加長,使全字氣格充沛。由於此字用筆堅實沉穩,留白形狀整且圓渾,故給人以平和端莊之感。
圖中的「其」字結體中正寬博,用筆厚重沉雄。其用筆按中見提,左輕右重,筆畫於規整中有長短之別,下面兩點略偏右,使字在謹嚴中見活氣。
圖中的「立」字用筆端正,方圓互見,結體偉岸、謹嚴。其點畫起筆較高;上橫畫稍長,使整個格局顯得飽滿;兩點取篆之意,似隸之形,高且內傾;長橫斜落筆,使起筆處呈方形,整個橫畫直勁,骨力甚強,收筆微作點狀,圓按回鋒,使之充滿篆籀之氣。
圖中「王」字穩重高闊,上橫下覆,下兩橫微仰,取篆之意,平穩中有變化,讀之感到威而不猛,有莊重沉穆之勢。
圖中的「而」字體格舒展博大,用筆尤顯剛勁。該字橫畫較長,將上部占滿,致成寬博格局;撇畫偏左,又透險勢,下部穩實堅勁,四豎筆有垂露、有懸針,或上粗、或下重,無一同者;鉤畫堅實勁利,銳氣中見沉穩。
《麻姑仙壇記》的書法是後人臨習的優秀範本,碑刻對後世書壇名家有著不可估量的借鑒價值。

筆畫特徵
顏真卿書法作品眾多,風格多樣,絕少雷同,但總體上都表現出雄厚、莊重、鬱勃的風貌。《麻姑仙壇記》的用筆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起筆、收筆多藏頭護尾,精力內蘊,含而不露。下面將具體分析各種筆畫的特徵,以便進一步幫助大家臨寫。
《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徵
1.點畫
點是構成漢字的一種重要筆畫,許多筆畫都是由點而出,由點而收。點在「永字八法」中叫做「側」,因筆鋒顧左瞰右,審其勢而側之,故稱之「側」。王羲之雲:「倘一點失所,若美入之病一目;—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眩。」積點成畫,積畫成字,積字成篇,由是可見,要學好書法,就必須先把點學好。《麻姑仙壇記》中點畫寫法多變,形態上有方、圓、長、橫、斜、挑諸多種類,但每畫無不落筆峻勁,呼應庄和。
右側點是該碑中用得最多的一種,如左圖中「字」字上點。這種點畫狀如瓜子,上光下圓,如欲滴之露,富有張力美。有時,該點略微彎曲,以顯柔勁之姿。
左側點是該碑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點畫,其位置與右側點一樣,距離字中心較遠,充分體現了顏字內松外緊的特點。如左圖中「少」字左點。
《麻姑仙壇記》中的點變化多樣,如左圖中「被」字首點以短橫來替代,「麻」字上點則變為豎點,「亦」字左下點變為挑點。即使是同樣的曾頭點,在該碑中也是變化無窮,如左圖中「弟」字上兩點寫成「八」字狀,這是顏字的通用寫法,該碑也不例外;但「並」字上兩點卻寫成了兩小撇,一出鋒銳一出鋒鈍;到了「美」字,則又變化成「羊首法」,這是借鑒篆法的寫法,使字更顯生動。當有三點在—起時,它又用三小直並列來代替,如左圖中「經」字左下三點;而該字的右部幾點則以行書筆意將上下兩點連寫,使整個字顯得非常靈動。

宋拓小字麻姑仙壇記【日本三井文庫藏】 (5張)
《麻姑仙壇記》中的點畫還有許多不同的寫法,臨寫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注意歸納。

2.橫畫
橫畫在「永字八法」中稱「勒」,它主要起字的骨架作用。南宋姜夔雲:「橫直畫者,字之體骨。」王羲之對橫畫的寫法也有這樣的論述:「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麻姑仙壇記》中的橫畫,均取斜勢,左低右高,但角度不大,起筆處多見方筆,收筆時則以圓筆藏鋒為主。其橫畫並無《勤禮碑》那樣強烈的粗細對比,而以相近的筆畫精心排列,顯得沉穩、端莊。如果有幾個橫畫並列一字中,也無《勤禮碑》中左尖、右尖之變化,—任粗細如一,更顯挺拔雄健、古樸凝重。
該碑中橫畫的變化多見於行筆過程中,書寫時,筆鋒稍有抖動,不是—滑而過、平鋪直敘,需略帶些「屋漏痕」之意。其粗細變化莫測,韻味無窮,忽而左邊粗,忽而右邊粗,忽而中間粗,運筆熟中帶生。多橫的字,其橫畫上下間距均勻,左右參差不齊,長短配合,在變化中體現生動自然。
右圖中,「十」字長橫用分法行筆,筆毫平鋪,萬毫齊力,故筆畫顯得很精勁;「手」字下橫起筆重而粗,收筆圓而較輕,與中間短橫形成明顯對比;而「言」字和「王」字,其橫畫較多,但它們卻極盡變化,無一筆雷同,兼用篆籀、古隸筆法人楷,故其筆畫顯得質重遒厚。
總的來說,《麻姑仙壇記》中橫畫的起筆較慢,在運筆時速度比起筆適當快些,以便產生力度,藏鋒收筆稍慢,以避輕飄板滯。這些都是在臨寫該碑時要注意的問題。
3.豎畫
《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徵
豎畫在漢字結構中起支柱作用。古人雲:「豎如萬歲枯藤。」因此,豎在結字中占重要位置。《麻姑仙壇記》中的豎畫,由於所處的部位不同,因此筆法、筆勢也不盡相同:如處於字的左邊,則向左彎曲;如處於字的右邊,則一般向右彎曲,以取得外拓之勢。如右圖中「山」字的豎畫微向左靠,其形狀則微微向左彎曲。右圖中的「川」字,中間豎為垂露豎,起筆重按,中鋒向下行筆,最後回鋒收筆,形同水滴,垂而不落,而第三筆則為懸針豎,用筆健挺渾厚,兩豎與豎撇並立,使該字有頂天立地之態。
4.撇畫
撇在「永字八法」中稱為「掠」,取飛燕掠檐而下之意。其出鋒時要爽利展開,但力量要送到,不可虛尖。唐太宗李世民曰:「為撇必掠,貴險而勁。」《麻姑仙壇記》中的撇畫逆鋒著紙,隨即頓筆,順勢中鋒力行,逐漸提收,力送筆端,沉著矯健,如斷犀象之牙,無半點靡弱之氣。
下圖中,「方」字撇畫用篆籀法,行筆時筆亳亦鋪亦堆,筆象沉鬱雄強;而「爪」字上撇為短撇,逆鋒起筆後極力兩面削鋒出筆,勁速鋒銳;「大」字為長弧撇,其弧度較勻稱,而且.筋骨蒼勁、堅韌、厚重;「威」字左撇則是回鋒撇,是該碑較為典型的一種撇畫,用篆籀法向左下弧行,筆行至下鉤處,即提筆略縮回,繼續循勢向左下頓筆圓足後退回,待筆直鋒正、蓄勢已足後,用爆發力向左或左上方超出,使出鋒處銳如短刺。
5.捺畫
《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徵
捺在「永字八法」中稱為「磔」。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雲:「捺為磔者,勒筆右行,鋪平筆鋒,盡力開散而急發之。」唐太宗也雲:「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亳。」
《麻姑仙壇記》中的捺畫獨具特色,與顏真卿其他帖中的捺法有較大區別。其尾部捺腳變化最為豐富,似乎有兩個鋒尖,一長一短,中間凹陷,筆畫的腰部有時略顯側鋒,下部邊緣出現折線狀,捺腳處具有一種金石韻味的殘缺美。
下圖中「及」字捺畫為斜捺。此種捺如向下凸的弧線,有時在後面還有一小段直線,行筆往下而鋒乃漸開,畫亦漸粗,至三分之二處畫已最粗,駐筆微頓,縮回,再拖鋒出筆,顯得老練遒勁。下圖中「之」字的捺畫是平捺,一波三折、「蠶頭燕尾」,粗細、方向也隨勢調整,戰筆外發,得意後徐徐出之,古意盎然。
6.鉤畫
《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徵
鉤在「永字八法」中稱「趯」,即跳躍的意思。王羲之雲:「鉤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清包世臣雲:「鉤之超者,如入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發,而全力遂注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
《麻姑仙壇記》中的鉤畫特徵是鉤尖短小尖利,狀如鳥嘴,下部重頓,呈垂露狀,古樸渾厚。有些鉤稍出鋒,有些鉤乾脆不出鋒,將其隱跡於豎中,含蓄而凝重,筋力內含,鋒隱勢存。在寫鉤時,還要特別注意此碑用筆的一個重要特徵——篆籀、古隸法。如左圖「色」字、「忽」字、「求」字的鉤畫。
7.折畫
折畫是由橫畫和豎畫組合而成的筆畫,寫好該畫的關鍵是要把兩筆的結合處寫好。《麻姑仙壇記》中的折畫以圓折為主,緩折輕頓,橫與豎的粗細差別不大。它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如左圖中的「神」字,此折內外皆圓,完全是運用篆書的書寫技巧;第二種折是外圓內方折,如左圖中的「再」字;第三種如左圖中的「便」字,折分成兩筆完成,先寫橫畫,至折處再起筆寫豎,兩筆之間筆斷意連。
8.挑畫
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指出:「挑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或長,或短,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或輕出而肖斜,或隨衄而峻發,名隨字之用處。」《麻姑仙壇記》中的挑咽變化豐富,但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起筆較重,出鋒較短,尤其是「三點水」中的挑畫更為明顯,給人以犀利、剛勁的感覺。如左圖中「汝」字:「括」字、「瀑」字的挑畫。

❸ 麻姑仙壇記原文

有唐撫州(2)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並書。

麻姑者,葛稚川(3)《神仙傳》雲:王遠(4)字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屍解(5),如蛇蟬也。經去十餘年,忽還,語家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異色,旌旗導從,威儀赫奕,如大將也。既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暫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餘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願不即去。」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不先聞人馬聲,既至,從官當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餘發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得見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廚。金盤玉杯,無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於內外,擗(6)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陸陵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墮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復作此曹狡獪(7)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蔡經心中念言:「背蛘(8)時,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經心中念言,即使人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爪可以杷背邪?」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歷三年(9),真卿刺撫州。按《圖經》(10),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松,皆偃蓋,時聞步虛(11)鍾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餘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

開元(12)中,道士鄧紫陽(13)於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二人執節於庭中。顧謂其友竹務猷曰:「此迎我也,可為吾奏,願欲歸葬本山。」仍請立廟於壇側,元宗從之。天寶五載,投龍於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雲鶴之類。

於戲!自麻姑發跡於茲嶺,南真(14)遺壇於龜源,花姑(15)表異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瓊仙而餐花絕粒。紫陽侄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岩,法籙(16)尊嚴。而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皆清虛服道。非夫地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17)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餘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時則六年(18)夏四月也。

注釋:

(1)麻姑: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仙。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建昌鎮)人,修道牟州(今山東掖縣)東南姑余山(昆嵛(yú) 山,古名根余山、姑余山,據《仙經》記載:「姑余山因麻姑曾於此修道上升,有餘址尚在,因以得名。」傳說麻姑是一個小官吏的女兒,因不滿父親虐待民工,遭到父親的關押,後來越獄逃跑,經王母娘娘指點,來昆嵛山修煉成仙。)。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淺於舊時,或許又將變為平地。後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之急劇。她的手指像鳥爪,蔡經見後曾想:「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後代文人常用作典故。如唐杜牧《讀韓杜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又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祝女壽者多贈麻姑像,稱「麻姑獻壽」。(《辭海》)

(2)撫州:今江西撫州市。

(3)葛稚川: 283年-363年,名洪,自號抱朴子,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著有《抱朴子》、《神仙傳》傳世。

(4)王遠:東漢時人,名遠、字方平。漢桓帝時做過官,精通天文、河圖、道鑯學。後來辭官隱去,在豐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另《神仙傳》有關麻姑的記載中,也提到了王方平,「滄海桑田」的成語也出自此。

《神仙傳·王方平》原文:

後漢王遠字方平,東海人。舉孝廉,除郎中。明天文圖讖學。桓帝問以災祥,題宮門四百餘字。帝令人削之,墨入板里。後去官隱去。魏青龍初飛升於平都山。見《廣成先生神仙傳》。按平都山,今之豐都縣也。又《新都志》,方平常采葯於縣之真多山,有題名雲,王方平采葯此山。童子歌,玉爐三澗雪,信宿乃行。(過了一天才能走過去)

《廣異記》篇名,記載了一個名叫王方平的人「純孝」的神異故事。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篤,方平侍奉葯餌,不解帶者逾月。其後侍疾疲極,偶於父床邊坐睡,夢二鬼相語,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為入?」一鬼曰:「待食漿水粥,可隨粥而入。」既約,方平驚覺,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於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蓋上,於釜中煮之百沸—視,乃滿瓶是肉。父因疾愈,議者以為純孝所致也。」

(5)屍解:道教認為道士得道後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託一物(如衣、杖、劍)遺世而升天,謂之屍解。又喻之為「蟬蛻」,「如蟬留皮換骨,保氣固形於岩洞,然後飛升成於真仙。」屍解之說在漢代十分流行。屍解術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術,多遭世人非議,王充《論衡·道虛篇》即稱之為「虛妄」之術。一些道士也在逐漸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視之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體成仙的基礎上,加以徹底擯棄。

(6)擗:pǐ,用力使離開原物體。

(7)獪:kuài,狡猾。

(8)蛘:同「癢」。

(9)大歷三年:768年。

(10)《圖經》:以圖為主或圖文並重記述地方情況的專門著作。又稱圖志、圖記。是中國方誌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編纂形式。圖是指一個行政區劃的疆域圖、沿革圖、山川圖、名勝圖、寺觀圖、宮衙圖、關隘圖、海防圖等;經是對圖的文字說明,包括境界、道里、戶口、出產、風俗、職官等情況。它由地記發展而來,內容比地記完備。現知圖經以東漢的《巴郡圖經》為最早。

(11)步虛:道士在醮(jiào)壇上諷誦詞章採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得名「步虛聲」。但「步虛聲」腔,現已不得而知。現存各地道教儀式中的步虛音樂大多舒緩悠揚,平穩優美,適於道士在繞壇、穿花等行進中的誦唱。

根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後步虛詞成為詩體之一種,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中國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並無步虛儀式。陸修靜的《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有「步虛」一詞,指出道士的「步虛」是對天宮中神仙巡行時吟誦之聲的模仿,大約成書於南朝梁陳時的《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收有《洞玄步虛吟》十首,當是道教儀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虛詞,詞作五言,句數不一。根據法國漢學研究所所長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虛形式同印度教輪回儀式有關,步虛曲腔同傳入中國的「梵唄」有關。這一說法對深入研究「步虛」的形成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重視。

(12)開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為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號,共計29年。開元意思是開辟新紀元。開元年間,唐朝國力強盛,史稱「開元盛世。」

(13)鄧紫陽:初唐道士,名思權,亦名思璞。江西臨川人。初隱縣境內麻姑山修煉。「後因省親,路獲神劍,佩之。性頗剛毅,自負濟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間,誦天蓬咒不輟,遂感北帝,遺神人授以劍法。」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四亦曰:「鄧紫陽入麻姑山,日夜誦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與語曰:『吾是北方六天使者,緣子念誦靈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術,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療疾病。子宜秘之,後當為王者師。』次日果於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驗。」其後,鄧紫陽又遠訪南嶽朱陵洞天,謁青玉、光天二壇,道法更加精深,名聞當時。開創北帝派,授「北帝錄」等經錄,最崇拜北極紫微大帝——北帝,以擅長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禍之事而稱著。開元年間多次應召,入宮訪以道妙,建醮禱福,被玄宗封為天師。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仙逝,玄宗命於麻姑山設觀,歸葬本山。

李隆基曾作詩《賜道士鄧紫陽》「太乙三門訣,元君六甲符。下傳金版術,上刻玉清書。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書。自知三醮後,翊我滅殘胡。」

(14)南真:星名。即南極老人。古時認為此星可主宰人壽命的短長。 宋 晏殊《殢人嬌》詞:「南真寶籙,賜玉京千歲。」(殢tì困擾;糾纏;滯留;沉溺於:殢雲,殢雲尤雨(喻男女之間的纏綿歡愛))

(15)花姑(節):農歷正月二十八日為「花姑節」,是高唐縣獨有的傳統節日。據傳,過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從南方來高唐定居,教人們植棉、紡線、織布,使高唐人豐衣足食,人們對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後,在高唐城西門外修建一座花姑廟,以表其功德,並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為花姑節。過去,每至此日均舉辦花姑廟會;二十八日,農村則家家煮麵疙瘩、面片和面條食用,麵疙瘩示為棉桃,面片示為棉葉,面條示為棉枝,以紀念花姑,祈求棉花豐收。「收花不收花,須看正月二十八」的農諺,至今仍在高唐境內廣為流行。據傳,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歡,即當年棉花豐收;陰天,則是花姑不悅,便不收棉花。

《子部·道家·卷一百一十五·紀傳部·傳十四》花姑者,女道士黃靈微也。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嬰孺,道行高潔,世人號為花姑。蹀履徐行,奔馬不及,不知何許人也。自唐初來往江浙湖嶺間,名山靈洞,無所不造。經涉之處,或宿於林野,即有神靈衛之,人或有不正之念,欲凌侮者,立致顛沛。遠近畏而敬之,奉事之如神明矣。聞南嶽魏夫人,平昔渡江修道,有壇靖在臨川郡,臨汝水西石井山,有仙壇,遂訪求之。歲月且久,榛蕪淪翳,時人莫得知之。以則天長壽二年壬辰冬十月,詣洪都西山,謁道士胡超而問焉。超字拔俗,能通神明,即為指南郭六里許,有烏龜原,古有石龜,每犯田苗,被人擊,其首折則其處也。姑訪之,見龜之左右,壇跡宛然,立處當壇中矣。於其下得尊像、油瓮(瓮)、錐刀、燈盞之類,因葺而興之。復夢夫人指九曲池於壇南,訪而獲之,磚砌尚在。

景雲中,睿宗皇帝使道士葉善信,將綉像幡花來修法事,仍於壇西建洞靈觀,度女道士七人,住持洎明皇,醮祭祈禱不絕。每有風雨,或聞簫管之聲。凡是禮謁,必須嚴潔,不爾,有蛇虎驚吼之異。時有雲物如烏,群飛垂帶,直下壇上,倏忽西出,如向井山,前後非一而已。花姑肹苾(xībì)靈通,密有所告曰:井山古跡,汝須崇修。俄聞異香從西來,姑累得嘉兆,躬申葺理,行宿洞口,聞鍾磬之音,雖荒梗多時,若有人接導。寓宿林莽,怡然甚安。達明入山,果遇壇殿余址,遂立屋宇,聞步虛仙梵之響,環壇數里。有樵採不精潔者,必有怪異之驚。有野象中箭,來投花姑,姑為拔之,其後每齋前,則銜蓮藕以獻姑。開元九年辛酉歲,姑欲升化,謂其弟子曰:吾仙程所促,不可久住,吾身化之後,勿釘吾棺,只以絳紗罩覆棺上而已。明日,無疾而終,肌膚香潔,形氣溫暖,異香滿於庭堂之內。弟子依所命,棺不釘,以絳紗覆之而已。忽聞雷震擊紗上,有孔大如雞子,棺中唯有被覆木簡,屋上穿處可通人。座中奠瓜,數日生蔓,結實如桃者二焉。每至忌辰即風雲鬱勃,直入室內。明皇聞而駭之,使復其事,明日,使道士蔡偉,編入《後仙傳》。(註:肹xī,古同「肸」,多用於人名。羊舌肸,春秋時晉國大夫。肸響xīxiǎng,散布,傳播。也作「肸蚃」。肸蚃布寫。——《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苾bì,香;芳香。苾芬孝祀。——《詩·小雅·楚茨》。又作「吡」晻薆ài咇咈fú(形容香氣充盛。)。——司馬相如《上林賦》;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荀子·禮論》。又如: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苾苾--香氣濃郁)

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乙酉,敕道士齎龍璧來醮,忽有白鹿自壇東出,至姑冢間而滅,即花姑葬空棺木簡之處。又有五色仙蛾,集於壇上。刺史張景佚,以為聖德所感,立碑頌述。天寶八載已丑,以魏夫人上升之所,度女道士二人,常修香火。大歷三年戊申,魯郡開國公顏真卿為撫州刺史,舊跡荒毀,闕人住持,召仙台觀道士譚仙岩、道士黃道進二七人住洞靈觀,又以高行女道士黎瓊仙七人居仙壇院。顏公述仙壇碑而自書之,以紀其事跡焉。

(16)法籙:道教語。用以「驅鬼壓邪」的丹書、符咒。通常是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稱之「法籙」。法籙牒文中一般必有相關的符圖,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籙」。

(17)纂懿:古同「纘zuǎn」,繼承。

(18)六年: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

❹ 麻姑仙壇記全文一共有幾個字

《麻姑仙壇記》全文一共有901字

❺ 麻姑仙壇記 此書里有折 回 頭三個字嗎

麻姑,仙壇記詞書里有折回頭三個字嗎?這里邊是有這回頭三個字的,我以前讀過這本小說,如果你想看的話,可以再去里邊看一次。

❻ 《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中說了什麼

軟體螺蚌殼類化石,記錄較早的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709~785),他在江西撫州任撫州刺史時,一次游覽後寫了一篇《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說:「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刻金石以志之,時則六年(771)夏四月也。」說明這類化石的形成,是海陸變遷自然作用的結果。

❼ 請問小字麻姑仙壇記的印章都刻的啥

這些都是看過的人加蓋的印。

一圖是個閑章吧 : 景行維賢。

二圖的比較多,還是從上往下,從右往左看吧 長的:栽?國學堂?,右上:??秘笈,中上:三井高豎?,下右方:?明,下中 : 復?過眼。

這個實在不清楚。

❽ 麻姑仙壇記中折畫主要以什麼形式為主

在《麻姑仙壇記》中折畫主要頂弗廁和丿古搽汰敞咯以什麼形式為主
?
a、
圓折
b、
方折
c、
外方內圓
正確答案
a圓折

❾ 麻姑仙壇記是顏真卿什麼時候的作品

是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年)的作品。
《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是顏真卿楷書的代表作。
該碑立於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年),後遭雷電毀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變化趨於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其結體因線條厚重,為了在字的中宮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擴張,外拓的寫法被推向極致。
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於火。楷書,據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

❿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的釋文

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
顏真卿撰並書
麻姑者,葛稚川《神仙傳》雲:王遠,字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屍解,如蛇蟬也。經去十餘年忽還,語家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異色,旌旗導從,威儀赫弈,如大將也。既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暫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餘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願不即去。」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不先聞人馬聲。既至,從官當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余髪垂之至要。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得見方平,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廚。金盤玉杯,無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於內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侍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陸陵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墮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復作此曹狡獪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蔡經心中念言:背蛘時,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經心中念言,即使人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爪可以杷背耶?」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大歷三年,真卿刺撫州,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松,松皆偃蓋,時聞步虛鍾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餘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開元中,道士鄧紫陽於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二人執節於庭中,顧謂其友竹務猷曰:「此迎我也,可為吾奏,願欲歸葬本山。」仍請立廟於壇側,玄宗從之。天寶五載,投龍於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雲鶴之類於戲。自麻姑發跡於茲,嶺南真遺壇於龜源,花姑表異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瓊仙,而飡花絕粒。紫陽侄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岩,法籙尊嚴。而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皆清虛服道。非夫地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餘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時則六年夏四月也。

熱點內容
一對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424
主角修煉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2 08:09:01 瀏覽:228
找一本校園小說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發布:2025-02-02 08:07:28 瀏覽:867
腹黑會長是頭狼全文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2 07:50:10 瀏覽:351
有沒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7:17:05 瀏覽:540
俞靜雅葉北城小說的名字 發布:2025-02-02 07:08:23 瀏覽:854
科幻小說起什麼名字大全 發布:2025-02-02 06:43:40 瀏覽:48
2017完結網游類小說排行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586
鳳棲梧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2 05:54:54 瀏覽:549
校園男主混混成長小說 發布:2025-02-02 04:55:53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