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小說的主題怎麼概括
❶ 如何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1.揣摩小說的標題
很多小說的標題會運用雙關、比喻、象徵等手法來集中突顯主題。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小說閱讀的標題「鋤」,它象徵了六安爺的人生和精神,蘊含了六安爺對土地的熱愛,又暗含了他對土地的告別,集中體現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2.梳理小說的情節
情節是思想的載體,正是因為情節的波瀾起伏,所以作者的思想才能層層推進。如2016年山東卷的小說閱讀,對馬驍馭三次心理活動情節的設置使小說的主題逐漸得到升華。
3.理解人物的形象特徵
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體現著作者的審美追求和寫作意圖。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的小說閱讀,文章對女主人公善良真誠、理性克制、對生活充滿希望形象的塑造,使考生能夠輕易地理解作者「反戰」的寫作意圖,從而准確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4.聯系寫作的時代背景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會帶有時代的烙印。聯系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把握小說情節和人物設置的合理性,從而達到揭示小說主題的目的。如2016年江蘇卷的小說閱讀,從作者沈從文的寫作背景入手,考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平靜生活的渴望。
在把握主題時,考生要從作品的實際出發,不能出現認識上的偏見,以及情感、情緒上的偏激,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主觀情感,這樣才能全面而准確地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❷ 如何鑒賞小說的主題
小說的主題是從小說描寫的整體生活畫面中顯示出來的中心思想。如果把語言所描寫的內容比作小說的軀殼,那麼主題則是小說的靈魂。閱讀一篇小說,就要透過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具體材料(細節、情節等),領悟和體會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中寄寓的思想意義。具體來說,把握小說的主題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作者背景看主題 要正確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背景。小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題,總是與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理解小說主題時,必須「知人論世」。比如,要理解魯迅小說主題的深刻性,就不能不了解魯迅的思想,特別應該了解他對中國歷史政治文化的思考,了解他與黑暗現實進行斗爭的精神。魯迅先生指出,《水滸傳》與《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的思想內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時代有關的:《水滸傳》中的人物在反抗政府,而《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這一類書中的人物,則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處,「大概也因為社會背景不同之故罷」(《魯迅全集》)。 二、從人物塑造看主題 小說作者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都是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經驗的結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態度的形象體現。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的形象,《紅岩》中許雲峰、江竹筠等形象,《老人與海》中老漁民聖地亞哥的形象,對他們進行仔細的分析,都有助於我們理解小說的主題。比如《葯》,華老栓勤勞善良而又迷信麻木,他的思想性格是那個對會里許多勞動者共有的,他的愚昧落後,是長期遭受統治者精神奴役的結果;而革命者夏瑜,則是一個革命意志十分堅定的革命黨人,他是為了推翻殘暴專制,給人民創造幸福而流血犧牲的。可結果竟是由華小栓來吃他的血。這說明革命者與普通民眾之間隔膜是多麼深!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 三、從情節發展看主題 小說寫人不能離開人物活動的情節,而情節又是通過一系列具有因果關系的事件構成的。情節是小說中的一系列故事,這些故事貫穿著矛盾的發生、發展和解決,從中體現作者對矛盾的看法。如分析《范進中舉》情節的發展,就能加深對主題的理解。《范進中舉》的情節,包括中舉前和中舉後兩個部分。中舉前,胡屠戶百般訓斥范進是個無用的女婿,罵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而且辱及他的老母。范進面對岳父的辱罵,無可奈何,只能甘受屈辱。范進中舉之後的情節,則重在講他喜極發瘋,胡屠戶則成了一條「變色龍」,對女婿的態度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送肉送錢表示祝賀,口稱「賢婿」「老爺」,誇贊他是天上的星宿。地方鄉紳也登門賀喜,送銀又送房。這一情節,見出世態的炎涼。聯系范進中舉前後的情節,我們就不難理解小說暴露人們趨炎附勢的嘴臉這一主題。 四、從語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題 小說的主題,雖然作者極力使它不顯露出來,但作者在行文中總是要對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現出一定的褒貶傾向或情感色彩。判斷作者的這種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題時所不可缺少的。孫犁的《荷花澱》這篇小說,是歌頌白洋淀人民積極抗日的,但這種情感作者始終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故事的敘述滲透在字里行間。如當敵人的大船追趕水生嫂她們時,作者寫道:「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搖得小船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皮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在這里,作者的贊美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是不難看出的。五、從小說整體傾向看主題小說的主題,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與小說諸要素緊密相關的整體體現。正因為如此,理解小說主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僅僅限於以上談到的幾個方面,而應當是多側面、多角度的,小說的方方面面無不閃耀著主題的光彩。一部優秀的小說,其含義——即主題——總是全面滲透在整個作品中的。當然,有些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由於作者所描寫的社會生活面比較廣,作者在小說中所表現的思想往往是復雜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對同一部小說的主題理解也常常不一樣。閱讀鑒賞中,小說主題有確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確定性的一面,需要認真思索,對比借鑒。(作者單位:浙江台州市路橋中學)
❸ 怎樣分析小說的主題
主要根據小說內容來分析,這是最主要的。還有小說的語言,通過語言分析,也可以作為你概括出主題的論據,還有人物形象,人物的動作,心理描寫等,都可以從中發現東西的,從而作為論據使用。
❹ 小說主題應該怎樣把握
第二個方面:結構上:
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為全文渲染了某種氣氛。
照應前文、總結上文、與前文照應(呼應),使結構嚴謹。
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
(四)對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對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須進行整體閱讀。所謂整體閱讀,是說通過閱讀,能從整體上把握語料。這種把握應根據不同文體提出不同的要求。
閱讀科技文,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價值,有什麼作用,對社會有什麼意義等。
閱讀社科文,應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有無分論點,用什麼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構有什麼特點,語言有什麼特色等。
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體裁特點,然後弄清作品寫了什麼人(事),有什麼特點,表達了什麼感情,如何評價這些人(或事)等。
1、研究標題與頭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別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後進行歸納與整合。
4、注意側重點:以記人為主的文章,要側重抓人物形象的意義;以記事為主的文章,要側重分析事件所蘊含的本質意義。
三、小說的閱讀
(1)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注意從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著手,去分析這些方法的作用,從而准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和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會意義。
對於人物形象的意義:可以從社會內容上來分析;同時要注意從結構上來分析,例如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
(2)注意分析小說的情節:①如何歸納情節的作用:如何有力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②通過情節來揭示小說的主題。
(3)把握小說的主題應該從三個方面來把握:第一是小說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說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環境;第三是作品創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傾向
❺ 小說的主題應當如何理解
小說的主題要看你所寫的內容啊!若是愛情自然是愛情啊。小說沒有固定的主題。主題顧名思義是作者的行文要表達的內容咯。例如:川端康成的《千紙鶴》中對栗本近子的心理變態,太田夫人內心的矛盾沖突,用細膩的筆調做了細致而深刻的描寫,把心靈與官能的狂熱作為頌揚的對象,把社會的丑與人生的惡作為藝術的美來描寫,表現出一種濃重的頹廢色彩。「 把社會的丑與人生的惡作為藝術的美來描寫」就是川端康成行文的主題。
❻ 七八年級 語文小說 主旨有哪些
1.常見題型:
①文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方法(細節描寫、象徵、對比、襯托、鋪墊、照應、懸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服務的;
③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例如:語言精煉、句式整齊而有節奏感、用詞准確而形象、詞語豐富而多樣),給讀者提供哪些藝術審美情趣。
概括主題內容
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
1.常見題型:
①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②讀了全文後,文章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③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某一個問題)的理解或看法
2.主題挖掘的基本途徑:
對主題的挖掘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從作者背景看、從人物特徵看、從情節發展看、從語言情感色彩看、從整體傾向看
對主題的概括常用這樣一些基本術語:
①歌頌、贊揚、張揚什麼。②諷刺、批判、揭露、譴責什麼。③揭示什麼人生道理。④對什麼現象的反思。⑤表達了什麼情感
3.主題的表現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以小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道德風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②用故事的形式針砭時弊。③通過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虛構生活經歷,反映人物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
一、關於人物:
1、辨識小說的主人公
最能表現小說主題的人物,是小說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職業、評價)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寫。也叫直接描寫,即通過直地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及性格特點,反映作品主題
②側面描寫。也叫間接描寫,即通過他人的言行間接地描寫主人公
小說對人進行了描寫,表現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
a、抓人物的行動、語言、外貌、心理活動
b、抓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c、抓人物的多個方面和不同表現。從一個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點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點時,要從多個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現和變化來歸納人物的特點。
二、關於環境:
a社會環境描寫:①交代時代背景。②交代社會習俗。③交代思想觀念。④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⑤揭示小說的主旨
公式:這是描寫,交代了,揭示了
b景物描寫:①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②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③烘託人物的心理活動及感受。④渲染氣氛。
公式:這是描寫,渲染了氣氛,烘託了心情,
為下文作鋪墊
三、關於情節:
1、概括故事情節
人幹事。
人在時地幹事
2、如何做填空題
a、由已知推未知。故事情節,指的是開端、發展、、結局。要看清楚題目要求填的是什麼
b、讀懂所給的示例,格式、語氣要一致
四、關於標題:
1、標題的含義
表層義(即字面義)﹢深層義(比喻義或引申義或指代義)
2、標題的作用。
①點明小說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說的主要內容。③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3、給小說擬標題。
a、看中心句。b、看開頭和結尾。c、看文中反復出現的句子
五、指出關鍵性詞語的含義並賞析關鍵性詞語。
表層義(即字面義)﹢深層義(比喻義或引申義或指代義)
詞語用得很好,它的原意是,在這里的意思是,表現了(結合小說主題)
六、賞析關鍵性句
a、從修辭的角度
修辭方法﹢效果﹢語境作用﹢表達了感情(或主題)。
b、從哲理的角度
表層義(即字面義)﹢蘊涵了哲理
c、從用詞的角度
詞用得很好﹢效果﹢語境作用﹢表達了感情(或主題)
七、概括小說的主旨
通過,表達了(揭露了、贊揚了)
比如:這篇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親兄弟於勒的態度反復變化最終棄而不認的故
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赤裸金錢關系
八、賞析小說的寫作特色。
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②襯托。③對比。④象徵。⑤設置懸念
⑥鋪墊。⑦照應等
❼ 小說閱讀 探究主題 主題有哪些
考查角度五:標題、主題及問題探究
標題對於一篇小說,尤其是小小說,往往是「照亮讀者眼睛的燈籠」,往往會起到攝人心魄的作用。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小說探究題往往是要求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要求能對文本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審美閱讀和探究。它包括三個方面:(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1.常見的標題有以下類型: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清兵衛與葫蘆》。
②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如《在橋邊》《邊城》等。
③概括小說主要事件,如《范進中舉》《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
④設懸念,引起閱讀的興趣。如海明威的《喪鍾為誰而鳴》。
⑤貫穿全文起線索作用,如《牆上的斑點》《項鏈》《葯》等。
⑥具有象徵意義,揭示小說主題,畫龍點睛,如《洗澡》《子夜》《紅與黑》等。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如《變色龍》。
2.小說主題
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寓於小說中的題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一般來講,可以通過環境、背景甚至小說的標題來了解小說的主題;也可以通過人物、情節了解小說的主題。
3.小說探究
所謂「探究」就是探討疑點、難點,有所發現和創新,是一種高層次的語文能力。據此可知,所謂探究題型就是探尋(或追究)式題型,屬於開放性試題。開放題型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學生閱讀鑒賞中的思維品質,符合閱讀學「讀者參與文本效果的共建」的個體化閱讀基本原理,因而它又是科學地評測考生語文能力的良好途徑。因此,隨著新課標「三個維度」理念的進一步推廣,開放題將可能成為高考中極為重要的考點。
對於小說文本意圖的探究包括對小說表現出來的主題評價,對小說體現的價值觀的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評析,對小說傳承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討,對小說創作者的創作意圖的分析等。
探究文本意圖,可以從兩大方面入手:一是從小說本身的情節入手,發掘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態度;二是從小說針對的社會現實入手,探討小說故事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對於小說的個性化解讀,包括對小說主題的個性化的理解與認識,對小說構思的個性化再創造,對小說創作者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結局)進行個性化的評析,對小說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對其態度的個性化分析,對小說中處理情節、人物方法的評判,對小說給予人生或社會的某些啟示的理解等。
個性解讀文本,主要考慮四個方面:一是小說本身的主題,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說的各種藝術處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創作意圖;三是聯系小說細節,從細節中找到我們解讀的依據;四是聯系生活實際,從自身經歷和社會類似現象來談自己的看法。
因為「探究文本意圖,個性解讀文本」包含並可以涉及的考點相對較多,因此我們在答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立場要鮮明,觀點要清楚;②文本是基礎,情節是證據;③主題要明確,意圖要清晰;④生活和現實,聯系要緊密;⑤分析要有據,主張要有理;⑥條理要清楚,邏輯要嚴密。
❽ 怎樣概括文章主旨
1、從文章標題入手。有些標題概括了文章的中心,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有的標題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從分析文章的開頭、結尾入手。有的文章開篇點題,起到統領全文、點明或暗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則在篇末點明或深化中心。
3、從分析文中議論句、抒情句入手。有的文章中的議論句或抒情句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荔枝蜜》。
4、從分析人物、事件或概括段意入手。有些文章的主旨隱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作綜合歸納才能明確。
5、從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時還需了解分析有關時代背景,弄清文章內容與時代背景的關系,了解文中的事件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從而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8)閱讀中小說的主題怎麼概括擴展閱讀:
一、文章要素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題、材料、結構、語言,是文章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以往各種寫作論著論之甚詳,但對其概念內涵的揭示似欠斟酌,定義並不嚴格。
新近出版的寫作論著,或沿用舊說,或雖有改動而仍值得商榷。本文擬從嚴格意義上的定義要求出發,結合有關知識,對這四個要素概念的種種「定義」質疑問難,並試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見,以就教於寫作界同行。
二、主旨意義
1、主要的意義﹑用意或目的(也就是中心思想)。
2、猶主張,主意。更加抽象,有時可以理解為想要體現的一種精神。
3、在寫作教學中:指作者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或反映社會生活現象時,通過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內容表達出的基本觀點,是文章的敘寫、議論目的。在記敘文類中,主旨與主題是相同的概念;在議論等類文章中,寫作意圖一般稱主旨,不稱主題。
❾ 把握小說的主題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小說的主題是作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是小說的題旨和思想內容的集中體現。換言之小說的主題就是對社會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實質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節的構思、環境的設置最終都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 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歸納、挖掘小說的主題是閱讀的意義之所在,也是培養我們閱讀分析、總結能力所必需的。 那麼,應當怎樣去理解和概括小說的主題呢? 1、從創作意圖理解小說主題 由於讀者個人的生活環境、人生閱歷、文化修養和個性氣質的不同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也就成為理解小說主題的重要途徑。要善於指導學生認真地通讀作品,仔細地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觀念。比如沈從文《邊城》,作者自己總結創作意圖說:「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這就給了我們一把解讀的鑰匙,讓我們能很好地把握這篇小說的主題含義。 2、從題材中去挖掘主題 題材中蘊含著主題,是主題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據。魯迅的小說《葯》,寫了茶館主人華老栓買人血饅頭為兒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意在揭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統治階級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無知,革命者為了解放民眾而獻出生命,民眾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吃他的血。這樣,題材的意義就不僅揭示民眾的麻木不仁,而且說明資產階級革命者的悲哀。假如小說中被殺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強盜,那麼主題就會是另一種了。 3、從寫作背景尋主題 要正確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背景。小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總是與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理解小說主題時,必須「知人論世」,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的環境描寫,熟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時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時代特徵——達到揭示小說主題的目的魯迅先生指出,《水滸傳》與《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的思想內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時代有關的。「《水滸》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這一類書中的人物,則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處,大概也因為社會背景不同之故罷」。假如不理解時代背景對作者的影響,從而造成對題材處理上的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滸》的深刻主題。 4、抓中心句來分析主題 有些小說的主題直接體現在文中的某個句子或某段話中,閱讀時我們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出表現主題的句子。中心句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於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如魯迅小說《故鄉》,其主題就是結尾一句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通過人物形象分析主題 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於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這里的「社會矛盾」與「現實生活」就是小說反映的主題思想。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說表現主題的重要手法。因此,每一個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時假如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這個形象的目的揭示出來,就能順利達到分析主題思想的目的。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就體現著作家對生活的熟悉和情感態度: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中! 小說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也有一些線索人物、陪襯人物等次要人物。在分析作品主題時,要充分考慮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如《孔乙己》作者通過酒店小伙計的觀察,寫出了酒店老闆、短衣幫、官員對孔乙己的不同態度,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文人的毒害和世態炎涼,麻木不仁的群眾。 6、從細節描寫探究主題 典型的細節描寫是作品的血肉,有了它,人物形象就會豐滿感人;丟了它,就會干癟乏味。要感受人物形象,對細節描寫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林沖在山神廟的細節「入得廟門里,再把門掩上,旁邊只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為下文陸謙等人「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住了」埋下了伏筆,因此陸謙等人只好站在廟門外邊看火邊說話,林沖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這就「逼」林沖奮起反抗。 7、從情節發展看主題 小說情節的中心必須以某些矛盾為內容,矛盾怎樣發展、怎樣解決,無不體現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從這些看法中理解主題同樣也是小說鑒賞中被經常運用的方法。例如一篇寫人們的想像力是如何丟失的小說《智力測驗》,給我們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分別看「O」這個圖形,問:「這是什麼?」結果大多數中學生說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學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學生則回答是個「麵包圈」「眼睛片」;而所有的大學生對這個問題都不屑一顧,甚至一起起鬨。再到某政府機構去采訪,結果小官員看著大官員,大官員又向秘書求救。而同樣的問題幼兒園的小朋友卻說了許多成人、中學生、小學生根本沒有想到的東西——「是眼淚」「是肚臍眼」「是圍棋」「是表」等等。通過情節發展的一系列展示了想像力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流失的,發人深省! 8、從典型環境分析主題 環境描寫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終是為表現作品主題服務的。所以,我們應指導學生從作品的環境描寫中揣摩作品的主旨。小說《祝福》中祥林嫂人生悲劇與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祥林嫂再嫁、兒子被狼吃了、祥林嫂的死,魯鎮的一般民眾都表現得冷漠、麻木、無情。特別是魯四老爺這個封建思想的捍衛者,對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現到了殘忍的地步:他對祥林嫂的再嫁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祥林嫂玷污了他的祖先而不讓她參加祭祀活動。正因為他對祥林嫂的這種歧視,才徹底毀滅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最後祥林嫂被掃地出門,在新年的祝福聲中窮困而死。對於祥林嫂的死魯四老爺還要罵一聲「謬種」。可見,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思想對國民的毒害是多麼深! 9、從語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題 小說的主題,雖然作者極力使它不顯露出來,但作者在行文中總是要對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現出一定的褒貶傾向或情感色彩。判定作者的這種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題時所不可缺少的一環。余秋雨的《信客》,寫了兩代信客的命運,著重刻畫一個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但這種情感作者始終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故事的敘述來暗示,贊美了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善良寬容的優秀品質,說明無私奉獻的人總能贏得別人的敬重和愛戴。在這里,作者的贊美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是不難看出的。 10、從整體傾向看主題 在小說的主題鑒賞這個問題上,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則我們必須永遠記住:整個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個標點和作品裡總的氣氛在內,都是主題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作品看作是表現主題的具體的象徵物。我們應當懂得,小說的主題,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與小說諸要素緊密相關的整體體現。 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自己沒有讀過書,見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經》,就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一直掛在心上,並想方設法買來了《山海經》,這部書成了魯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魯迅是一輩子跟書打交道的大文學家,而第一部寶書是阿長給買的,阿長為孩子傾注的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動了魯迅,因而阿長值得魯迅紀念是理所當然的。在這篇回憶性散文里,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集中記敘長媽媽給他留下的兒時印象,把長媽媽這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這是生活中真實的阿長,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事實。盡管阿長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作者寫得卻十分親切自然,讀者從她身上看到了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朴和直率。 理解小說主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僅僅限於以上談到的幾個方面,而應當是多側面的、多角度的,小說的方方面面無不閃耀著主題的光彩。一部優秀的小說,其含義——即主題總是全面滲透在整個作品中的。
❿ 分析小說主題方法總結 (7點)
閱讀小說,宜從三要素入手,便能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性格進而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如何讀小說(文體知識三)
作者:馬麗亞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一篇小說必須具備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其中,人物的刻畫是中心。按照篇幅的長短,小說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和小小說。
閱讀小說,宜從三要素入手,便能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性格進而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一)小說中的人物描寫主要有: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要抓住作品中的這些描寫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進而理解其反映的社會生活。
如《故鄉》中寫閏土的肖、像變化:「我」與閏土第一次見面時,他是「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當「我」20年後回到故鄉又見到閏土時,他「先前的紫紅的圓臉已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閏土外貌的變化充分說明了舊中國農村經濟破產,農民生活日益窮困的現狀。通過分析閏土的外貌變化,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性格的變化,進一步理解小說的主題。
分析人物的語言,要抓住最能表現其性格的語言。如《孔乙已》一文寫孔乙已給孩子們吃茴香豆時說的話:「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這種只有孔乙已才有的個性化語言,深刻地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迂腐而善良的性格特徵。再如《變色龍》中「我要拿點顏色出來給那些放出狗來到街上亂跑的人看看」, 「這小狗還不壞……怪伶俐的………一口咬破了這傢伙的手指頭」等等。聞其言,見其人,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沙皇走狗形象便暴露無遺了。
心裡描寫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質及理想的重要手段。如《最後一課》小弗郎士在聽說了這最後一課時的內心獨白: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以及下文韓麥爾先生讓他背書的心理活動,展示了小弗郎十對自己以前幼稚、貪玩、不愛學習的懊悔和自責,展示了他對國語「失去了才覺得珍惜」的心靈境界,以及他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歷程,使得他這個人物形象逐漸地豐滿起來。
(二)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作品前邊還有序幕,後邊有尾聲。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取決於作者的藝術構思,有的有著完整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結尾,總之,這四個部分並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論故事情節如何安排,情節的發展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把握這一點,然後通過對作品情節的分析,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種表現,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抓住小說情節,小說的層次結構就清清晰晰,作家構思布局的巧處也容易把握。
(三)小說中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描寫,是為了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描寫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以及場景)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等。要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分析,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進而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心裡描寫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質及理想的重要手段。社會環境是人物活動的歷史背景、社會情態、階級關系等因素的總和,抓住這一點很益於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如《最後一課》中寫人們看布告牌,寫普魯士兵的操練,目的在於交代背景,便於讀者理解小說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題。又如《變色龍》開頭的環境描寫,著墨不多就刻畫出沙皇俄國警察統治下恐怖、死寂的氣氛,突出了主題思想。《在烈日和暴雨下》對烈日、暴雨、風塵的描寫,同樣渲染了人物活動的環境,表現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