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橋小說免費閱讀答案
Ⅰ 《非凡的人物》閱讀短文答案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作文就是說話。其中有兩層意思:其一,要有話說;其二,話要好好說。這兒只談談後者。如何說話才算好呢?能激活讀者大腦的話便是好話。如何激活讀者的大腦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想想讀者的大腦究竟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即是說,我們首先要研究讀者語言解讀背後的生命狀態。
筆者以為讀者的生命狀態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簡述如下:
其一,大腦機能自主化。心理學中信息加工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及感官的運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進行加工、傳導興奮。因此,大腦工作的狀態是積極的、自主化的。如果輸入大腦的信息簡單或陳舊,大腦便很難獲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憊。看一遍《天鵝湖》,大腦獲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腦便只能進入消極的抑制狀態。因此,好的語言總是留給大腦自主加工的空間。《紅樓夢》(48回)中香菱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王維詩),「白」「青」兩字「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可見這兩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間!「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漂亮」自然就不如「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因為後者需要大腦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進行加工才能獲得「不漂亮」這一信息。而這一加工過程給了大腦快感,因為滿足了大腦「機能自主化原則」。「峨嵋山月半輪秋」較「峨嵋山秋月半輪」有詩意,也正在於語序的倒錯而使大腦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這是「大腦機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輸入大腦,大腦進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戰性,自然也就更易獲得快感。因此,我們的文字應給讀者大腦輸入新鮮信息,第一個以花喻女兒的,是天才,第二個則是庸才,第三個只是蠢才;詩詞中同是說「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巒」「黛岫」……諸語,說「夕陽」,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陽」「余暉」「殘照」「殘陽」……諸語,這並非騷人墨客游戲文字,而是自發地運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這一原則。
其三,思維模式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不同於西方人,西方人長於流線型的邏輯思維,而中國人更喜歡立體化的形象思維。《周易.系辭上》中有這樣一句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立象以盡意」正是我國浩瀚詩文基本的「立體化」思維模式的最好概括。詩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馬致遠想說羈旅之苦,便列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象助其言之;讀者藉助「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載道,而道不直說,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諸子百家文,無不如此。一部《莊子》,寓言(含喻)就佔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詩經》,漢賦,唐宋華章……《圍城》……亦無不如此。又如「鷹鼻」的表現力自然強於「勾鼻」,「鵝卵石」也強過「壘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一個「綠」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腦,使滿腦里皆是光鮮春色,又恍若眼前,盡得風流;而將「到」「滿」……易「綠」字,大腦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無余韻,正如囫圇吞棗,知棗而無棗味,因為思維沒有獲得「立體化」的滿足。
其四,認知選擇情感化。個人在物質的及社會的環境里,選擇對象形成認知。在認知過程中,個人重視的首先是符合其慾望、情緒的對象。因此,讀者更願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觀性語言。「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的表現力自然強於「綠色的郵筒立在街的對面」。「雲破月來花弄影」中,「弄」較「搖」好,原因在著一「弄」字,花不復花,影不復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當然,這四方面並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們是渾沌的、整體的、綜合的,相互包容而化為一種生命狀態。
我們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讀者的這一生命狀態。如何「迎合」呢?作者應具有同讀者一樣的生命狀態!寫作與閱讀不就是兩種生命狀態的交流、碰撞、溝通嗎?而作品不就是這兩種生命狀態相遇的「場」嗎?也就是說,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下創作出作品,這作品才能去激活讀者的生命狀態。
為此,筆者提出這樣的語言傳達總則:有話不直說,換個說法說。
「話不直說」,讀者的大腦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機會;「變個說法」,讀者的大腦便獲得了「陌生化」「立體化」「情感化」的信息。這樣,讀者的生命狀態便被激活了,從而獲得語言的閱讀快感。從前文所舉例,不難理解這一傳達總則。這一總則下,筆者又演繹出六項技術:
其一,聯比。聯比便是「立象盡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話要說,但不單調直說,而是藉助聯想和想像以相似、相類或相關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從而使自己的話變得有趣、易懂、形象。具體而言,包括比喻、對比、類比、映襯等手法。欲說女兒腰如何纖細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圍幾何,天才則聯比為「楊柳腰」「水蛇腰」之類。再看下面兩個句子:
1. 20世紀快要過去了,處於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
2. 20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並未如煙消散的往事……
比較兩組句子,我們會喜歡第二句。因為第二句形象可感,頗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話不直說,以聯比之法說出的精妙處。
其二,泛靈。有一種哲學學說――物活論,它認為一切物質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覺和知覺的能力。物活論正確與否並非本文所要論證的,但一個作者作文時,卻應該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萬物有靈」。惟其如此,作者的靈魂才可能與筆下萬物交流情感,心與物相知,達到不知莊周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莊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靈動可感。古代詩人觀飛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見傷,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這種「物我合一」的認知方式造就了一些優秀詩篇。請看下面兩個句子:
1.夏季的豆莢長滿門的四周。
2.夏季的豆莢擠在門的四周。
第二句生動些。表面看,只是換了一個詞,而實際,卻是反映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莢死掉了,因為它與作者沒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莢則有靈魂了,作者將其當作「人」來交流,所以,作者用一個「擠」字表現出豆莢的可愛,豆莢也不辜負「知遇之恩」,助作者傳達了愉悅的心情,這「擠」字,做是做不出來的,但有了「泛靈」意識,卻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筆端。我們的文章枯乾生澀,多由於極度缺乏「泛靈」意識。
其三,換元。數學中常用換元法將問題簡捷化,其實換元思想並不單是運用在數學領域,神經學家為研究人的神經而用白鼠做試驗,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頭做桌子……自然,我們的文字也可藉助換元思想而增色。因為換元可以給讀者大腦輸入新信息,激起大腦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兩組句子:
1.我的生活還是老樣子。
2.我的生活「濤聲依舊」。
兩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見達觀,形象感強,讀者大腦獲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詞、成語典故、詩文詞曲等來換元,語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錯。漢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時僅僅是倒錯一下詞句的語序,盡管表意並無多大差異,但情趣、意味則完全變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將莎士比亞這句名言倒錯回正常語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則高下自分。前文所舉的李白詩句「峨嵋山月半輪秋」之所以詩意盎然,也正是倒錯的作用。其實,詩歌中常藉助倒錯獲得新奇妙語。「黃葉蟬吟晚」是詩,而「黃葉晚蟬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兒孩兒的門/於是我便來敲你的夜晚……」是詩,而「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孩兒的門/於是夜晚我便來敲你的……」只是文。
其五,強化。強化其實是通過增加修飾成分或換取稱謂將事物細化、形象化。舉例便知,「一隻狗」自然不如「一隻捲毛狗」形象,而「一隻黃色的捲毛狗」自然又具體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個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專心致志地讀著書。」這一句不能為我們提供除現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將書的名字寫出,我們就可以對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讀《圍城》和讀《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線,兩支竹簽,可以織出各樣的毛衣;幾粒石子,幾條經緯,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樣復雜的棋,更何況我們擁有幾千上萬的漢字呢?掌握一些實用的技術,寫作便不再「談虎色變」。但是,若以為技術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為寫作背後生命狀態的獲得才是寫作的根柢。而養根之法在於三種對話:
一是通過閱讀與大師們對話;
一是通過參與與生活對話;
一是通過靈魂讓原我與超我對話。
Ⅱ 唐詩三百首閱讀答案
就是古詩復習題精選那段的答案,在這是一部分:古 詩 文 復 習 題 精 選
1、歷代詩人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的詩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到:
。登樓遠眺,視野更為開闊,你會想到王之渙在《 》中的詩句: 。坐在順水疾駛的船中,兩岸景色一晃而過,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的詩句: 。
2、默寫描繪春、夏、秋、冬四季的詩各一首。
描寫春天的詩:詩名是《 》,詩句是 。
描寫夏天的詩:詩名是《 》,詩句是 。
描寫秋天的詩:詩名是《 》,詩句是 。
描寫冬天的詩:詩名是《 》,詩句是 。
請給全部答案!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描寫春天的古詩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描寫春天的古詩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描寫春天的古詩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描寫春天的古詩
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描寫春天的古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興(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
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
又逐春風到洛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
題都城南庄(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描寫春天的古詩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描寫春天的古詩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木蘭花】嚴仁
春風只在園西畔,薺菜花繁蝴蝶亂。冰池晴綠照還空,香徑落紅吹已斷。 意長翻恨游絲短,盡日相思羅帶緩。寶奩如月不欺人,明日歸來君試看。
寫春日相思,更多的筆墨放在春天景色的描寫上,相思彷彿成為情緒之點綴。上闋寫春天的兩幅景象:其一,春景繁盛。春風吹來,「薺菜花繁」,蝴蝶紛亂,喧鬧盛麗。其二,春景過卻。這時,大自然變得清凈,甚至有點寂寞冷落。池水碧綠,落紅吹斷,繁華已逝。由春暮自然過渡到相思。游絲恨短是因為離人的思念太長,「羅帶」寬緩是因為相思而消瘦。面對「寶奩」,看著自己容顏的改變,真是觸目驚心。這首詞寫景色細膩而精練,抒情則依循尋常路徑,寫景的成就超過抒情。
《玉樓春·東城漸覺春光好》
東城漸覺春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綉,一枝枝、不教花瘦。
而今春似輕薄盪子難久。
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醇酎。
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 ——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 ——宋·錢惟演《木蘭花》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宋·梅堯臣《蘇幕遮》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宋·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惱人天氣又春陰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宋·蘇軾《定風波》
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宋·蘇軾《一叢花》
芳菲消息到,杏梢紅——宋·賀鑄《小重山》
午睡漸多濃似酒,韶華已入東君手—— 宋·周邦彥《蝶戀花》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宋·李清照《聲聲慢》
洛陽城裡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 ——宋·陳與義《虞美人》
回答者:雨雨╃字JUN團 - 魔法師 四級 3-10 10:48
春遊——東風知我欲山,吹斷檐間積雨聲。
春思——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春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夢——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和月。
春歸——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
《史記•秦始皇本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意為:道路被白雲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
唐 劉昚虛《闕題》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後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種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對雨》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臘日》
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遠懷舍弟穎觀等》
春城而色動微寒
唐 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倫《蘇溪亭》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半;多數。未勻:參差不齊。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唐 張籍《春別曲》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時節的景色描寫。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
唐 韓愈《春雪》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裡的街道。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點細芽,遠看一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絕勝;遠遠勝過。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韓愈《晚春》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韓愈《感春五首》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唐 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一夜風:一夜春風。
唐 王涯《春遊曲》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颯颯:風聲。唐 李商隱《無題四首》
寒隨一夜去,春還五更來
唐 史青《應詔賦得除夜》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
唐 丘為《題農父廬舍》
不覺春風換柳條
唐 韓滉《晦日呈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覺春風換柳條。」
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唐 趙嘏《喜張沨及第》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
若個:哪個?
唐•東方虯《春雪》
馬踏春泥半是花
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見:顯現。
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唐•劉方平《代春怨》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唐•劉方平《夜月》
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
唐•令狐楚《春遊曲三首》
落花滿春光,疏柳映新塘
唐•儲光羲《答王十三維》
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
野渡:野外渡口。
唐•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
風弱知催柳,林青覺待花
兩句寫初春將近時的景色。
唐•盧僎《歲晚還交台望城闕成口號先贈交親》
南園桃李花落盡,春風寂寞搖空枝
唐•楊凌《句》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唐•溫庭范《題望苑驛》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
淥:清澈。
五代前蜀•韋庄《菩薩蠻》
一庭春色惱人來,滿地落花紅幾片
五代後蜀•魏承班《玉樓春》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
宋•錢惟演《木蘭花》
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
冰筍:冰棱。意謂從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過去;從柳枝梢頭看到春天已偷偷歸來。
宋•張來《春日》
老樹著花無丑枝
宋•梅堯臣《東溪》:「野島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翠色:嫩綠的草色。和煙老:隨著暮靄變成深綠。
宋•梅堯臣《蘇幕遮》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宋•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春色惱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宋•王安石《春夜》
惱人天氣又春陰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宋•蘇軾《定風波》
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
信:消息。露:顯示。
宋•蘇軾《一叢花》
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風自恨無情水,吹得東流竟日西
竟日:整日。
宋•蘇軾《往年宿瓜步夢中得小詩錄示民師》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意謂春雨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鮮花,花兒在春風中搖動,滿山彌漫著春色。
宋•秦觀《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紅
芳菲:指春花季節。
宋•賀鑄《小重山》
午睡漸多濃似酒,韶華已入東君手
韶華:美好的年華。東君:春神,這里指春天。
宋•周邦彥《蝶戀花》
二月風光濃似酒,小樓新濕青紅
青:綠葉。紅:紅花。
宋•葛勝仲《臨江仙》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黃庭堅《次元明韻寄子由》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將息:養護,調養。
宋•李清照《聲聲慢》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宋•李清照《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柳眼:柳葉。梅腮:指梅花。
宋•李清照懈戀花》
洛陽城裡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
宋•陳與義《虞美人》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楊柳句謂楊柳遮不斷春大的景色。
宋•陸游《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
宋•陸游《豆葉黃》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綉,,枝枝不教花瘦
宋•辛棄疾《粉蝶兒•和晉臣賦落花》
東風吹雨細於塵
宋•辛棄疾《浣溪沙》
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
杜宇:杜鵑。
宋•辛棄疾《浣溪沙》
滿眼不堪三月喜,舉頭已覺千山綠
宋•辛棄疾《滿江紅》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春事:春景。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時。
宋•辛棄疾《感皇恩•為范倅壽》:「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喚得笙歌勸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舊。」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春陰:春天的陰雲。幽花:清幽的花。明:絢麗。
宋•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春在亂花深處鳥聲中
宋•陳亮《南歌子》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薺麥:芥菜,麥子,泛指田間作物。
宋•姜夔《揚州慢》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黃柳》
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著物:春風潤澤萬物。
宋•程致道《過紅梅閣一首》
春到人間草木知
宋•張栻《立春偶成》:「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微雨灑芳塵,醞造可人春色
醞造:釀造。可人:喜人。
宋•石孝友《好事近》
瘦雪一痕牆角,青子已妝殘萼
瘦雪:殘雪。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飄零。青子:青青的小果於。
金•王庭筠《謁金門》
東風輕扇春寒
輕扇:輕輕地吹動。
金•段克己《望月婆羅門引》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飛紅:花瓣飛舞。
元•白樸《天凈沙•春》
綠窗春睡覺來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覺來:醒來。
元•胡只遹《陽春曲•春景》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
裊:飄浮不定。晴絲:蟲類所吐的絲,春日常在空中飄游。
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
春到人間萬物鮮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嬌寫百年長恨》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清•盧道悅《迎春》
春色撩人,愛花風如扇,柳煙成陣
清•洪異《長生殿•禊游》
描寫夏天的古詩和描寫夏天的名句
夏頌——納清風台榭開懷,傍流水亭軒賞心。
夏初——槐柳成陰雨洗塵,櫻桃乳酪並嘗新。
夏熱——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
夏景——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夏水——澗影見藤竹,潭香聞芰荷。
夏夜——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夏雨——風聲撼山翻怒濤,雨點飛空射強弩。
夏花——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夏蟬——垂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夏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夏節——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桂綠雲鬟。
夏思——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夏遊——松風澗水雜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 《詩經•小雅•四月》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餘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
Ⅲ 求 誰的故鄉不沉淪 閱讀題答案
耿立 一 曾看到過一幅照片,一個農民在被拆遷房子的瓦礫上跌坐,茫然吃著午飯,只是一個饅頭和一棵大蔥,那模樣是我久在風雨暴曬下才有的醬色的父兄,這是一副為「農村上樓」而配發的照片,看到這個片子,看到一片狼藉,像是涌動起莫名的風雨飄絮的黍離之情,只覺得無邊的鄉村在沉淪,或者說一點點坍塌一點點淪陷,真的有點出離憤怒。 多少鄉村在哭泣!多少鄉村被連根拔起,鄉村成了一種空間漂浮。我看到報道:一場讓農民「上樓」的行動,正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進行,拆村並居,無數村莊正從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消失,無數農民正在「被上樓」。 鄉土的中國,故鄉的中國真的轉換這么快?我對某些舉止向來是不憚於惡意來揣測的,不錯,鄉村是需要引導的,農民是需要引導的,但一夜之間,從土地里不再種出莊稼而種出了高樓,這是農民的狹隘所到達不了的,在農民沒有意願的情形下,是否有的人對土地別有圖謀?城市化是人的市民化,而不是土地的城市化樓房化。 農民被上樓,就如鐮刀割下了穀子,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個精神的事件,有人說這世界消失方式不是一聲巨響,而是一聲嗚咽,我想鐮刀碰到谷穗是嗚咽,穀子倒下時也是嗚咽,推土機的巨響腳手架的巨響龍門吊的巨響,他們聽不到故鄉的嗚咽。農歷沒有了,節氣沒有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存倫理被改造了。 古人有偃苗助長的話頭,也有夜雨剪春韭的詩意,但鄉村的消失證明著一種東西,故鄉的脆弱,美的危險,土地不再為農人服務,土地開始為GTP服務;沒有了故鄉的人是無根的,離開了地氣的腳步註定是走不穩踉踉蹌蹌的。 有一成語叫背井離鄉,背是背離,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寧願理解背為背負,一個背負著故鄉井水的人是有底氣的,無論走到哪裡都有故鄉井水的滋潤,有故鄉做依靠。記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有個人問我,你的眼睛為何這樣亮?我說那是故鄉的水井!你的頭上隱隱像有什麼東西,那是什麼呢?也許,是我醉酒的緣故,我回答;那是故鄉的屋檐。友人楞住了,不知如何回答,他有點黯然然後醉了,他說,我沒有故鄉的屋檐。然後就伏在桌子上嗚嗚大哭起來。 故鄉是一個人的血地,你離開了那空間那地址,你離不開那裡蒸騰的氣場,那裡的細節,雖然時光的流逝和空間的隔阻,但「任它草堆也好,破窯也好,你兒時放搖籃的地方,便是你死後最好的葬身之所.」台灣把故鄉叫做原鄉,作家鍾離和說「原鄉人的血,只有回到原鄉,他的血才能停止沸騰」,真是透到了骨髓,徹骨徹膚。 但原鄉在哪裡?即使你千里迢迢回到放搖籃的地方,但拆遷的速度,要比你的腳步快幾倍,在某些趾高氣揚者煙灰的彈落的瞬間,無論老房子無論老城牆,都會談笑間檣櫓早已灰飛煙滅,故鄉小橋的容顏你無法再睹物思情,沒有銅雀台可以鎖住那也叫小喬的戀人,即是銅雀台也會被拆遷成瓦礫。你有的不只是鄉愁,而是目睹故鄉的凌遲故鄉的死亡。 我想,拆遷的那僅僅是一座座老屋么?拆遷的是那些有形的表面的東西?那融入人生的部分呢?那故鄉的氣味呢?要是再向人回答三十前的故鄉,你准問遇到聽眾的不解,因為你的斜陽流水,你的蛙鳴溪頭薺菜早已無有蹤影,大家以為你在說謊,說不曾存在的詩意,說你的夢囈。拆遷的巨響,它不僅僅傷到了我們的骨頭,她給我們不能指認故鄉的人一種暗傷在咯血,你看不到那血絲,你感到那虛空,那是一種大地的整體失憶和鄉村歷史的短路。 故鄉是一種容器,故鄉是收藏我們童年哭聲的地方,一石一礎,一草一葉,井欄榆樹,那都是我們的見證,那裡勾留了我們的年輪,塗抹了黃昏時我們讀書的影子,還有那塞滿草的窗子,當我們夜晚背誦課文的時候,常仰著脖頸望著窗外的星空,像是背誦著夜。現在那裡的夜還是那樣純凈么?沒有一絲的陰翳,沒有污染沒有毀容? 我知道故鄉之故,是舊的意思,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但家還是老的好,但當下一切惟新是尚,人們喜新厭舊,不再喜歡原配的故鄉;現在城市的家是沒有光陰刻痕的,沒有記憶的負載,沒有積淀沒有歷史,這樣的家,就是為你提供一張床共你安眠,為你一片空間供你息身,這樣的家,是名詞,不是動詞,沒有讓你沖動讓你念想的精神成分。 人們說故鄉現在已被穿上了制服,你的和他的,他的和你的,沒有了個性,互相模仿,互相雷同。樓房是一樣的,貓眼是一樣的,這種批量生產的所謂的鄉村,這樣的地方還能稱之為故鄉么?那牽動我們心靈抒情的攢動的河水,那林子間白色的如棉布的霧帳,那貨郎的鼓子,那如舊照片一樣發黃的夕陽,好像如今成了夢幻,成了失蹤。(寫到這里,有網友「知了的秋天」留言:只記得故鄉原貌的淳樸風貌,卻忘了小巷土路的坑窪、沒有排水設施的泥濘,用柴火煤炭燒水做飯時的煙熏火燎嗆人口鼻,用電的不便接水的不便上廁所的不便。城市化乃是大勢所趨,但城市化中保留地方特色確應注意。讓農民享受現代化成果不應是空話。 我想說,我不反對現代化,我反對的是過度和對故鄉的損傷;我是懷念一種鄉村的精神質地,一種氛圍和一套完整的鄉野價值觀,那種安恬那種愜意。故鄉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人類歷史的保姆,她提供的是一種見證,是我們的童年;但現代化現在成了一種不容商榷的規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有著罰民吊罪討伐一切的權利。 過去那種低碳的生活,那鄉村的牛糞和泥濘,曾是我發誓逃離的,那不是矯情,當走過了人生,當失去了故鄉,當看到沉淪的故鄉,失去了的才知道珍重。現在城市的人手不能提物,肩不能負重,腿不能遠足,心靈逼仄如蝸牛。城市裡沒有牛糞,但城市裡也沒有可以仰望星空的精神屋頂,對城裡人來說失去牛糞也許不是失去營養,但失去星光,人類的夜晚該是多麼的黯然,說白了,故鄉倫理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的守護,是一種恩養。 在我們人生的路上,應該有故鄉。
Ⅳ 彎彎的月亮閱讀答案
題目????是這個嗎?1.第5段畫線句子中的「仍」和「喊」這兩個詞,表現了星子當時怎樣的心情?答:表現了星子有獨特見解,希望得到老師認可的急切心情。(渴望、急切的心情。)2.星子當了老師後,又提出「彎彎的月亮像什麼」的問題,其目的是什麼?答:是想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像,發揮想像力。3.多年後,為什麼同學們對「彎彎的月亮像什麼」的回答仍然驚人的一致?答:因為陳舊的教育束縛了學生們的想像力,教育需要改革、創新和自由。4.面對學生與眾不同的回答,星子的老師與星子老師的態度不同,你喜歡哪位老師?請談談你的法? 答:星子老師。因為星子的老師面對學生與眾不同的回答很不滿,而星子老師面對學生與眾不同的回答予以鼓勵。5.月亮還像什麼?答:人的眉毛、柳葉、香蕉等。6.第九段中,為什麼「星子的眼窩里滿是淚水」?「星子聽完奶奶的話,眼窩里又一次含滿了淚水」表現了星子當時的怎樣的心情? 答:因為班上同學的鬨笑;失落、失望和不被理解的孤獨。
Ⅳ 小橋 流水 人家 閱讀答案
1 在茶餘飯後沿著小溪散步乘涼 在裡面捉魚蝦快樂地成長
2 那棵老槐樹 撐起村民一片希望的大手 那片田野 供給人們一代代生活的力量源泉
Ⅵ 求《一棵斜長的榆樹》閱讀答案。、。
1、請寫出短文中加點詞(寫在下面)的反義詞。
熱鬧( 冷清 ) 危險(安全 )
2、短文中什麼地方運用了對比的寫法?請你寫下來。、
有一天,榆樹抬起頭來望望森林裡的其他夥伴,他們都長得很高,很高,高得快碰上連天、白雲了。
可是榆樹呢?又低又矮。他嘆氣了,他有點自卑了。
3、閱讀收獲交流。
米蘭說:短文用擬人的手法贊頌了榆樹美好的品格。
我說:即使你多麼的卑微、但只要你有一棵積極向上的心就會成功
4、根據短文內容填一填。
(1)短文中通過一棵長在河邊的榆樹為了方便小動物們往來,長成了一座橋的事,頌揚了榆樹(一心為他人著想、這種精神必將世代相傳經久不息永不明滅 )的美好品質。
(2)從小動物們的話里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當別人自卑時,我們(要知道賽翁失馬焉知非福 )。
5、閱讀延伸。
小動物們很愛這座橋,它們請你幫忙給這座橋起個好聽的名字。
橋的名字:永生的橋梁
起這個名字的原因:永生指精神世代相傳經久不息永不明滅、橋梁指人生命中美好的東西
希望對你有幫助。以後有什麼語文難題可以求助我
Ⅶ 幽徑悲劇閱讀答案
閱讀《幽徑悲劇》
1.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選段的主要內容。
(2分)
寫藤蘿悲劇(寫古藤遭愚氓毀滅,作者悲哀
之極)
2.
第③段畫線句中「這樣」指什麼?說說你
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
3
分)
12.
「這樣」指的是富於感情,
「經常為一些
小動物、小花草惹起萬斛閑愁」
,具有博
愛之心。
真正的偉人們是決不會這樣的。反過來
說,如果他們像我這樣的話,也決不能成
為偉人。
答:
作者他筆下的
「偉人」
缺少對於自然、
對於他人的關愛,自私、冷漠、無情,甚
至濫殺無辜。作者將「偉人們」置於自己
的對立面,
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
鄙視厭棄
的感情。
3.
在作者心目中,幽徑這棵古藤是真、善、
美的代表,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2
分)
二三百年來
「同它所依傍的大樹一向和睦相
處,閱盡人間滄桑,卻從無害人之意」
,只
2
是「以自己的花朵為人間增添美麗」
。
4.
「幽徑悲劇」僅僅是指幽徑中的一棵古藤
蘿被砍斷嗎?你是如何理解的?(
2
分)
悲劇不僅僅是指古藤蘿被砍斷,更悲的是
在茫茫人世中,
人們爭名於朝,
爭利於市,
沒有人有閑心來關懷一棵古藤的生死,
任
那些愚氓者任意地踐踏生活中的真、善、
美。
古藤的悲劇是燕園的悲劇,
是時代的
悲劇,是民族的悲劇,是人類的悲劇,是
人性的悲劇。
5.
作為一種植物,古藤蘿本是不會哭泣的,
然而第⑤段中卻說「聽到古藤的哭泣
聲」
,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
2
分)
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古藤的哭泣,作者這樣寫
是藉助古藤的哭泣來描摹自己痛苦、悲
憤的內心感受,非常逼真,含淚帶哭的
訴說更增添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6.
第⑤段末句
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採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作用?(
2
分)
6.
擬人,反復,表達作者對世人的失望,對
古藤命運的痛心。
對不起啊,排版有點亂,滿意請採納,謝謝!!!o(∩_∩)o
Ⅷ 秋天的況味閱讀答案
我給你個例子把,是讀李廣田的散文《秋天》並寫成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賞析文章
;
秋天的哲學——我看林語堂《秋天的況味》和李廣田《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詩歌說得很好——秋天是一個讓人惆悵的季節,自古英雄多悲秋。出生在秋天的我,對於秋也別有一番感慨,喜歡秋天這個頗受非議的季節,當然有人喜歡有人煩。試看三十年代的大家們,他們也寫過關於秋的林林種種: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李廣田的《秋天》和魯迅的《秋夜》等等。既然大家都喜歡,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筆下的秋是如何一番景象呢?
在很多人的眼裡,秋是悲涼、凄惶、蕭瑟、肅殺的代名詞,是悲的象徵意義,正如林語堂說的:「這時才想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凄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當然,有人認為秋天是一個收獲、成熟的季節,是金黃的感覺,讓人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中。兩種觀點有其各自的看法吧,就看大家的心態了。
林語堂和李廣田兩個人都偏愛秋。他們都不避諱談秋是自己的最愛,能如此直接者少矣!林語堂說:「在四時中,我於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李廣田也一樣:「寧可以把『死路』加給夏天,而秋天,甚至連那被人罵為黑暗的冬天,又何嘗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較起春與夏來,我說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將說那落葉是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條裡面正在醞釀著生命之液。而它們的沉著的力,它們的為了將來,為了生命而表現出來的這使我感到了什麼呢?這樣的季候,是我所最愛的了。」兩人的觀點可以說一樣,而不是站在對立面來一唱一反,讓文章看起來有其相似性。
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可謂短小精悍,沒有冗餘可言,這樣子的散文謂之「 美文」不點也不為過。全文下來,思緒是飄飛的,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在這里,我們看不到悲的影子,而是一幅思考者的圖案,獨具一番寧靜深遠的況味。「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松,一樣的自由。」是一種悠然,一種解脫,放鬆和自由貫穿全文。
林語堂整篇圍繞自己手邊的煙展開,和秋天聯系在一起。闡明自己的觀點「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秋是豐碩、成熟、收獲的季節,可林語堂沒有對秋的豐腴、肥美過多著墨,而是以一種怡然的心態,寫秋的一種綿延細節的意味,有一種漫無邊際的感覺。一煙在手,獨對黃昏,在一片寧靜、愜意的氛圍中,林語堂的思緒如白色飄渺的煙霧,悠然地飄忽著,如無韁的野馬,秋的溫潤便在心中悠悠無羈地盪漾開來,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內蘊、古色蒼茫的過來人,成為煙上的紅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帶一股熏熟的溫香,散發著一種純正的意味深長的氣息。秋被比作雪茄、鴉片、用過二十年的爛字典、用過半世紀的書桌、一塊老氣橫秋的招牌,甚至一隻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徐吟的聲調。這些意象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經歷了洗滌,經歷了自己的人生大致三分之一,留下了是歷史的痕跡,沉甸甸。他們就是林語堂想說的秋的豐厚,人生之秋的豐厚。
「人的一生無論成敗,他都有權休息,過優哉優哉的日子。」林語堂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灑脫地飄逸出來,人生之秋的豐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蘊在林語堂的筆觸下從容瀟灑,充滿了睿智。喜歡莊子的「正得秋而萬寶成」,林語堂的秋有著豁達的人生觀,他的《秋天的況味》製造出一種溫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圍。 人的生命之秋從來不應落寞、凄涼,生命底蘊的積淀濃縮、厚積薄發,秋天的收獲還會不輝煌、不絢爛多姿么。
林語堂是「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東方哲人,幽默大師,他追求的思想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通過他的文章我們知道這個哲人和普通人一樣,希望在物質上面滿足自己,文中出現的「雪茄」、「偎紅依翠溫香在抱的情調」、「酒」、看人「燒大煙」,聽那「微微嗶剝的聲音」等,是他在秋日的希翼,就像我自己喜歡在靜靜的河邊看夕陽西下的美景。 「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通過和春天嬌媚夏日茂密對比,體現秋天的意味,秋天更顯其「優越性」了。這是對秋天的禮贊。在這個秋天裡,只需煙和靜靜帶著便成就了一個哲人的思想。
而李廣田的《秋天》則更像隨筆,用易懂的語言在講述哲理。例如,「我幾乎說不出秋比冬為什麼更好,也許因為那枝頭的幾片黃葉,或是那籬畔的幾朵殘花,在那些上邊,是比較冬天更顯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憶起了生命吧,一隻黃葉,一片殘英,那在聯系著過去與將來吧。它們將更使人凝視,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懷想及希冀一些關於生活的事吧。這樣,人曾感到了真實的存在。」
其實,正是「真實」讓作者如此傾心。「給了人更遠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識到了生之實在的,而且給人以「沉著」的力量的,是這正在凋亡著的秋。我愛秋天,我對於這荒涼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在這里,李廣田更注重說明自己為什麼喜歡的理由——給人予希望和鞭策,這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凋零同時意味著再生,是一種力量!秋聯繫到生命,是一個聯系著過去和將來的季節,讓人反思,更對未來的憧憬。
文章更側重寫的層面是人生之秋。可以說,很多文章終極就是和我們的時代相結合,或多或少摻和了政治的因素在裡面,而在李廣田的《秋天》里,我們可以完全忽視他的時代性,獨立地去品味他的文本,賞析它的優美獨到。他站在一個全新的哲學高度來談,用通俗可懂讓人覺得親切的語言來談,這個是他的高明之處:「現在,將來,世界是真實的,人生是真實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所有的夢境,所有的幻想,都是無用的了。」「我願走在路上,不願停在途中。」「誰知道幸的不幸與不幸之幸呢?」這些何嘗不是真理的體現呢?而他對人生的解讀讓人覺得很有道理:走在路上,不願停留在途中。
我更願意把「走在路上,不願停留在途中」理解為是一種態度,積極的態度,或者說進取之道在於積極。但這里有一個誤區,有人總認為積極進取就是要創造輝煌。但我的意思非常明了:積極進取了,能創造輝煌,當然好;但輝煌只是一個不關乎意料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積極進取而又踏實沉著的人生態度或人生之路。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很夠了。或許,人生的意義就在此吧。我們要「走在道上」,不能「停在途中」。
李廣田的語言清秀雋永,如話家常,更像和讀者在對話,而不是像林語堂那樣子自己悠然自由,思緒飄飛。以「生活,總是這樣散文似地過去了」這樣的字眼開頭,和其他文本的絢麗比起來清新很多,不禁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末尾「我愛秋天,我對於這荒涼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也是淡淡的,很美的。在文本中還出現了這樣的一句話:「話說得有些遠了」,繼而把讀者拉回來,看到這里我報以淡淡的一笑,彷彿他就是在和我們對話,沒有生疏的感覺,興之所至,文之所至。這樣子的文字讓人珍惜。沒有晦澀難懂,就像一個老朋友在秋日的下午,對話閑聊拉家常,共同抒發對秋的感悟,對人生的看法,讓人覺得無限親切。
但是並不是說他的語言沒有文采,「一隻黃葉,一片殘英」「一隻黃葉在枝頭搖擺著,你會覺到它即刻就有墮下來的危機,而當你踽踽地踏著地下的枯葉,聽到那簌簌的聲息,忽而又有一隻落葉輕輕地滑過你的肩背飛了下來時,你將感到了什麼呢?」這些句子適合朗誦, 沒有美好的文字怎麼能讓人有美的享受呢?一葉而知天下秋!
在寫作《秋天》的時候,我相信作者的思維是跳躍的,沒有束縛,一切任自己馳騁。寫到哪裡便是哪裡,讀者跟著他的思維是一種享受。文章耐人尋味,值得我們去咀嚼的魅力需要我們細心的閱讀才能把握潛伏在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思緒,由秋到人生哲理。
說了這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但是知道自己喜歡上了這些讓人享受的文字,他們是經典的,經過了時代的盪滌留了下來,我們可以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林語堂和李廣田的秋天是一種哲學,需要我們去慢慢體會方知他們的底蘊
Ⅸ 秋天的況味 林語堂 閱讀答案 附全文 拜託
1沒有春天的生氣勃勃,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於枯槁凋零,秋林古氣充滿磅
礴氣象。秋是代表成熟,有古色蒼蘢之味,不單以蔥翠爭榮。
2.那時喧氣初消,未陷人凜冽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那時的溫和,是一股薰熱的溫香;正像文人己擺脫下筆驚人的格調,而漸趨純熟練達,宏毅堅實,其文讀來有深長意味。
3.(1)杜甫《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是蕭殺,是凄涼」,孤獨.苦痛。(2)王實甫《西廂記》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是紅葉,是荒林」,離別的傷感。(3)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是蕭殺,是凄涼,是荒林,是萋草」,羈旅愁思。
Ⅹ 橋 閱讀答案
1、 橋。 2、同一件事是幫助學生過河。"他"用"背學生"的方法,姑娘用"想方法架設橋"的方法。(以上3點內容,每點1分。) 3、略。(不論選擇誰,只要言之成理都可酌情給分,但二這是由差別的:一個是採用了"老黃牛"式的笨辦法,另一個是選擇了科學的新舉措。前者陳舊落後,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後者開拓創新,能夠順應今天時代發展的需要,所以,姑娘理應成為首選人物。(答出喜歡水給1分,說出為什麼給2分。) 4、不行!這一段交代了姑娘的結局,它與第二段構成鮮明的對比,作者藉此含蓄地諷刺和批判了某些基層領導的陳舊人才觀及官僚作風。另外,刪掉著一段話後,全文在結構上也欠完整。(答出"不行"給1分,說出兩條理由給2分。) 5、示例:①用"他"採用落後陳舊的方法這一事例,否定了不動腦筋,只會埋頭苦乾的工作方法。②用姑娘選擇科學、創新舉措的事例,倡導、贊頌了敢想敢幹,勇於創新的開拓進取精神。③用"他"被提升為文教辦主任,姑娘仍被埋沒的事例,批判了陳舊的人才觀。④用"他"一經報紙宣傳就被提升,學生的疾苦卻無人過問的事理,諷刺和批判了官僚主義作風。……(以上示例寫一項即可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