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說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
1. 高中語文閱讀題答題技巧
你好,我任教語文將近11年,關於語文閱讀理解的學習方法,要抓住兩個個重點。
1、閱讀理解主要考察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閱讀包含閱讀速度、閱讀理解力、整理歸納分析能力等,語文、英語閱讀在閱讀速度、歸納提取重點兩個方面表現得更明顯。
由於大家平時對快速閱讀接觸不多,可以通過直接訓練,訓練大腦和眼睛的協調能力,去年,有學者推薦《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作為假期學生學習計劃中,以為軟體練習30個小時就能使閱讀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學習每天練習1-2個小時,兩個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鍾左右的閱讀速度會達到3000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記憶力也相應的快速提升。這個建議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從事腦心理研究的專家朱法良的高度認可,目前我們學習很多班級開展的假期速讀速記訓練課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系統》。
2、為了節省時間在做閱讀的時候應該切忌:
(1)閱讀時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譯,這樣會導致閱讀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閱讀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話反復閱讀,即閱讀時碰到一時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閱讀那個句子當中,反復琢磨。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要選對答案並不意味著對原文的每個句子都要讀懂,抓住一些重點句子就夠了,正確的做法是,以理解整個段落和整篇文章為主,在涵蓋出題點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超級速讀訓練同時就順帶訓練了記憶,而超級記憶部分的思維導圖對全面閱讀文章後,抓出文章脈絡和重點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嘗試著學習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試或者正在忙著備考的學生,我建議學習一下《精英特》,能夠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精英特速讀》也是我們協會認可的。希望你早日進步!
2. 高考小說閱讀答題技巧誰是主要人物
.探究小說的主人公
設問:你覺得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應該是誰?/你認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個?
思路:探究誰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點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寫手法(正面、側面描寫,對比、襯托手法等)及其對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節怎樣圍繞主人公展開及其對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說塑造主人公了怎樣的性格及通過該主人公表現什麼主題(誰是小說主題最集中的體現者)。
例:2008江蘇卷《侯銀匠》:你認為小說的主人公是誰?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主人公是侯銀匠。①標題是「侯銀匠」,表明侯銀匠是寫作的主要對象。②小說以侯銀匠開頭,以侯銀匠結尾,中間寫女兒出嫁,因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節是緊緊圍繞侯銀匠展開的。③作者正面描寫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銀匠的人生況味。④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的精細、勤勞等品質,小說通過他表現中國傳統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長。。
3. 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有哪些套路或者答題技巧
要做好高中語文閱讀,首先要提高閱讀能力,包括閱讀速度、整體感知、整理歸納分析等放方面。可以練習掌握一下快速閱讀的能力,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培養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方式。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做題效率;同時海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
閱讀能力較弱的同學建議去練習一下,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在閱讀速度、歸納分析、理解記憶等方面幫助較大。閱讀能力是一方面,提高閱讀答題正確率,還需要平時多練習,最好能給自己規劃一下時間,每天或兩天練習一篇語文閱讀理解,各種類型的都要有,這樣才不會導致眼高手低。
高考語文閱讀題答題具體技巧,分別舉例如下幾點: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4. 閱讀,關於小說的答題方法和步驟
小說也是記敘文。我這有記敘文的解題技巧,希望能有所幫助,
語文記敘文閱讀技巧
一.辨析記敘線索和作用
1、線索::(1)以人物為線 (2)以時間為線 (3)以人物為線 (4)以事件為線 (5)以情感為線(6)以某物為線 (7)以題目為線 (8)明暗兩線
2、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3、答題套路:如:文章以「……」線索,中間串寫了「……」、「……」幾件事,組成一種「冰糖葫蘆」的「串」式結構,選材典型,脈絡清晰,主旨鮮明。
二.理清記敘順序。
1、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代前面發生的事。)。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題型:一是分辨文章記敘的順序類型;二是思考文章為什麼要運用這樣的順序。三、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B、環境描寫又可以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但還常常輔以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描寫和記敘是議論和抒情的基礎。
1、表達方式及作用
(1)描寫:對人物、事件和環境等所作的繪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與刻畫。
A、描寫分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1)、人物描寫又細分為 : (1)肖像描寫 (2)外貌描寫(3)神態描寫(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 (6)心理描寫 (7)景物描寫 (8)場景描寫
另外,人物描寫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可以分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人物描寫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B、環境描寫又可以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1)、表現地域風光,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季節和環境特點;(2)、推動情節發展;(3)、渲染氣氛;(4)、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題。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揭示社會現實。
(2)議論:記敘文中議論是以記敘為基礎,對記敘的內容進行分析或評論。記敘文的議論有三種方式:先敘後議、先議後敘、夾敘夾議。
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啟下;統領全文;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記敘文中抒情:抒情可分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傾吐內心感受的抒情發式。二是間接抒情是指寄情於景,融情於物,感情流露於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字里行間的抒情方式。注意:閱讀散文時,要特別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點。抒情作用: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4)記敘文中的說明:記敘文中的說明是記敘中的補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簡明扼要。
四.分析和體味重點語句和關鍵性詞語。
1、關鍵句是指:主旨的句;議論、抒情句;總結全文的句子;照應的句和過渡句。
2、作用:
A、從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句子:(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2)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
B、從內容上,在開頭:常有開篇點題、設伏筆、留懸念,作鋪墊。在文章結尾:深化中心、點明主旨(畫龍點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賞文本內容與藝術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於文本,又高於文本的閱讀能力。這類試題的特點往往是要求在閱讀中,對作品的內容和寫法敢於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出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對作品進行一些初步的欣賞,主要是欣賞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語言。在閱讀過程中,要能夠結合作品內容,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點和作用,分析出語言的表現力及特點。六、開放性閱讀試題的解答:這類試題實際就是要考查學生對選文內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學生把閱讀與生活、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學習方法、閱讀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啟示;(2)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提出獨到的見解;3)、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說;(4)、聯系實際對文中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設想; (5)、發揮聯想、想像補寫有關內容;(6)、對文中美點進行賞析。答題套路:在答題時可以用「我認為……。比如……」這樣的標志性語言。先用「我認為……。」言簡意賅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再用「比如」、「例如」之類的詞語,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做到觀點鮮明之感,條理清楚,論證有力。表達內容要緊跟時代步伐,貼近生活實際。要有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語言要通順,表達要流暢
七、文章的結構 1、劃分段落、層次:
答題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線索、表達方式變換、總分式、層進式、並列式來劃分。二是藉助文中過渡句,其中小說還可以按情節的四個環節來劃分(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尾聲)。
2、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八、語言上
1、題型:
(1)詞語選用: 方法:A、從程度、范圍、感情色彩上比較所給詞的詞義的不同。 B、選好之後應該將相關句子多讀幾遍,反復體會。(2)文中指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方法:A、常考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3)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 方法: 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題套路: 「X X」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運用有修辭賞析語言:答題套路:這篇文章運用了XX的修辭手法,如「……(某一段話)」;運用了「XX」的修辭手法,使(能)「……」(套修辭作用)(修辭作用見附1 ) (5)對文章語言的賞析: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語言(加語言特色詞語)如「……(摘錄文章中的相關句子)」。(見附2語言特色)
九、.填寫讀書卡片
按各項要求在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弧內)。
十、表現手法(寫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對比、烘托、欲揚先抑、巧設懸念、以小見大、開宗明義、卒章顯志、托物言志(即象徵)、寓事於理、情景交融、夾敘夾議……) 2、答題套路:這篇文章採用「XX」的手法,作者通過「……(文章相關內容)」使文章寫得「……」 3、手法的作用:
(1)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徵手法: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後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十一、、給文段擬標題:(1)、看開頭、看結尾、看中心句、看過渡句、看反復出現的句子。、(2)、語言要求簡練,一般在6個字左右。
十二、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
1、 必須用第一人稱;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2、 十三、記敘文的人稱:
3、(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開記敘。第一人稱的「我」有時是作者本人,有時是作品中的一個角色,即經過藝術加工的「我」經過了虛構,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實的我記錄下來,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有親切感和真實感。
4、(2)第三人稱:以第三者的地位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等。作用: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從多方面自由敘述。
5、(3)注意:有的文章中運用了第二人稱代詞,一般多是出現在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敘述里,實際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稱或是第三人稱的角度寫的。作用:可以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的交流。
6、 十四、概括層意、段意、層意、中心。
7、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議論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觀點的話來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層的意思。
③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聯合段意。
總結中心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贊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
5. 高考語文中的實用類文本閱讀,有什麼得高分技巧
答題技巧
文章線索
①人物的見聞感受或事跡;②物品;③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
④事件的發展變化;⑤時間。
2. 尋找線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標題;②各段反復出現的事物;③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見聞感受。
3. 表達方式的分類
①記敘;②議論;③說明;④抒情;⑤描寫。
4. 描寫的種類
①環境描寫(自然環境/社會環境);②人物描寫(肖像、神態、動作、語言、心理);
③正面/側面描寫; ④細節描寫。
5. 外貌(肖像)描寫的作用
①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性格等;
②表現了文中的「我」(作者)的心理感受。
6. 神態描寫的作用
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或思想性格等。
7. 語言(對話)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的作用
①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
②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8. 心理描寫的作用
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質。
9. 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
①交代時間的時間和地點; ②渲染××環境氣氛;③烘託人物的××情感;
④預示人物的××命運;⑤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10. 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②渲染××環境氣氛;
③襯託人物心情;④推動情節發展。
11. 其它常用的描寫方法
①從視、聽、味、嗅、觸覺來描寫;
②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12. 說明的順序
①時間順序;
②空間順序(由表及裡,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等);
③邏輯順序(由淺入深,由主到次,由現象到本質,由概括到具體,由一般到特殊,由特點到用途等)。
13. 說明方法的種類和作用
①舉例子:通過具體的事例使人們更了解說明對象……的特點;
②列數字:通過具體的數字,使說明更准確,令讀者更信服;
③作比較:通過比較突出強調說明對象……的特點;
④分類別;⑤打比方;⑥下定義;⑦引資料;
⑧畫圖表。(只考前三種。)
14. 議論句或議論段的作用
①引發讀者思考;②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
③突出中心;④升華主題;⑤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15. 論證的方法
①擺事實;②講道理;③正反論證;④比喻論證。
16. 論據的作用
①道理論據:通過XX的話,證明(強調)了……的觀點;
②事實論據:通過……的具體事例,說明了……的觀點;
③反面論據:通過……的事例,從反面論證了……的觀點,是論證更嚴密,更全面;
④比喻論證: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表達了作者……的觀點。
17.尋找論點的方法
①察看文章標題是否本文論點。標題要注意,是文章討論的話題還是論點;如果是論點,表述是否完整;
②劃分層次,區別引論、本論、結論部分;
③在文章標題、本論和結論部分找出有可能的句子;
④本論和結論中有可能的語句,排除作為論點分析、提出倡議和補充論點的語句;
⑤在最有可能的語句中,選出表述內容作完整,語言最簡捷的作為論點;
⑥原文句子內容都不完整的,將有關語句重新組織完整。
附:議論文一般結構:引論(提出論點;是什麼)+本論(分析論點;為什麼)+結論(總結論點;怎麼辦)。
引論的結構:①直接提出論點;②通過具體事例、生動比喻或引用名言引出論點;③通過反面引出論點。
本論的結構:①「事例+分析」或「分析+事例」;②正反論證;③並列式的分論點。
結論的作用:①總結全文;②補充論點,使論證更嚴密;③提出倡議。
18.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19. 語段的表現手法或寫作手法
襯托、象徵、懸念、鋪墊、映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揚先抑、正反對比、側面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卒章顯志、首尾呼應、明線暗線等。
20. 襯托(側面烘托)的作用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21. 欲揚先抑的作用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22. 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的作用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23. 懸念的作用
引起讀者的注意與思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文章情節曲折。
24. 文章使用第一人稱的作用
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便於刻畫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徵。
25. 文章使用第二人稱的作用
表達了強烈的情感。
26.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 在內容上:通過描寫……,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在結構上:
⑴ 文章開頭——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②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⑵文章中間——①承上啟下
(過渡);②為下文埋下伏筆;③照應上文某個句子或細節。
⑶ 文章結尾——①點明主題,揭示文章中心;②升華/深化文章中心(主題);③首尾呼應。
27. 對具體句子的品析
①先看句子本身:有無修辭手法(什麼修辭,修辭的作用);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沒有關鍵性的
詞語。
②看這句句子和上下文之間的關系,討論句子在文章結構中的作用。
③聯系文章中心,分析句子在表現主題上的作用。
④聯系自己,談談對這句句子的理解。
28. 劃分段落層次的方法
①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②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③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④總分總(掐頭去尾)。
29. 概括層意的方法
①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為段意(有時要中心句進行適當的刪改)。
② 概括法:記敘段落:記敘××人××時××地何種情況下做××。(注意原文強調的什麼);描
寫段落:描寫+××景物+××特徵。抒情的段落:抒發怎麼樣的感情。
③ 疊加法:有些文段有兩個以上的主要內容,就要把表達這些內容組合成句就行。
30. 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直接摘取對人物的評價性詞語;
②分析人物的語言、行為進行概括。
31. 概括文章主旨
強調:①文章內容;②主題思想;③作者感情。
文章記敘了(描寫了、刻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等),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發了作者……的感情。
附:概括一件事:時間+地點+(怎樣的)主人公+事件。(如果有特殊重要的細節/情節需要強調,則必須在概括中有所反映。)
32. XX詞語在文中的作用
①對詞語意思進行解釋;
②判斷該詞語在句中的作用;
③說明去掉該詞後可能引發的歧義;
④小結(該詞語使語言更准確)。
形容詞或副詞類的詞語在句中一般作用有:表修飾;表限制;表強調。
動詞的作用:該詞准確的寫出(表現)了對象……的特點。
關鍵詞的作用:為中心服務。
33. 選擇具有表現力的句子來分析
①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
②分析句式之美;
③分析句子包含的哲理;
④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為表現人物性格或文章中心服務)。
34. 修辭方法的作用
比喻:①生動形象地寫出……事物的……特點。
②議論文中,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事物的……特點。
(擬人必須要模擬的人動作、神態、語言等。)
排比:①增強語氣語勢;
②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
④通過排比句寫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復:強調所說內容(某種情感或者意思)。
(反復強調的是被重復的詞語本身;排比強調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復的詞語。)
誇張:突出事物××的特徵,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對偶:①語言簡練工整;
②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
③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對比: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
反問:①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②引起讀者反思。
設問:①提出問題,引起讀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開頭或結尾,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③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進一步深入,脈絡清晰。
引用:①說明文、記敘文:既形象地描繪了……,又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趣味盎然。
②議論文:增強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充分。
反語: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35. 整句(對偶句)的作用
形式整齊,韻律和諧,充滿美感,形象地寫出了……
36. 疑問句的作用
造成懸念。
37. 分析具有哲理的句子
①形象而含蓄地表現了……;
②具有……的言外之意;
③富有哲理;
④給人以啟迪教育作用。
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尾。
38. 給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
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39. 以……為標題的好處
①標題具有吸引力,能夠引起讀者興趣;
②標題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③標題是凝結著作者思想感情的對象,具有象徵意義。
40. 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文言文中,題目要求「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可能就是選擇文中恰當的句子翻譯。
41. 標點符號的作用
破折號:①補充/解釋說明;
②表示意思的遞進;
③表示意思的轉折;
④表示聲音的延長。
省略號:①表示內容的省略;
②表示說話斷斷續續(垂死或者不忍心說下去);
③表示思維的跳躍(或心情激動);
句號、逗號:表示一般陳述的語氣。
感嘆號:表達強烈的感情。
引號:①表示引用;
②表示強調;
③表示特殊含義(反語或諷刺)。
冒號:①提示下文;
②總結上文。
42. 分析XX所包含的幾層含義
對於要分層分析的問題,如果是並列關系的話,每一層次回答的對象應該是不同的;
如果該詞語(句子)是貫穿全文的中心詞(中心句),在分析它的幾層含義時,應考慮將全文分段以後再回答。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
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
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
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
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
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6. 高中語文小說類題型和解題方法(要全)和散文類題型和解題方法。分開說明,好的我加50分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匯總
開頭(結尾)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散文(小說)開頭,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種多樣:或開門見山,點題明目;或宕筆引題,鋪墊後文;或總括全文,點題明旨;或描寫景物,渲染氛圍。結尾是一篇文章的總收束,好的結尾能給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鍾」,引人振奮;或如「臨去秋波」,含蓄雋永,耐人回味。
無論開頭還是結尾,都可以從「內容」「形式」兩方面分析其作用。
【備選術語】
開頭語段的作用:開篇點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結尾語段的作用: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卒章顯志,點明題旨;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等等。
文中內容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首先確認指定內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後分析它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議論、敘述還是描寫,使答案更有針對性,如屬議論文體中舉例論證,答題思路則可概括為「論點+作用」,具體事例一般有「豐富內容,突出中心,增強說服力的作用」。
最後根據指定內容的位置,聯繫上下文,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思考作答。過渡語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啟下,做題時要具體回答怎樣承上、如何啟下。
有時,對文章上下文內容的檢索要認真仔細,弄清楚承上啟下的具體內容。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麼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或烘托、鋪墊)。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
【備選術語】
承上啟下 過渡 總領後文 照應前文 引出全文關鍵詞 襯托 烘托 鋪墊蓄勢 反襯 詳略結合
充實內容 埋下伏筆
修辭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擬人、對偶、誇張、反語、設問、反問(或反詰)、借代、層遞、反復等。
其次,結合語句分析其具體作用。
一般來說,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擬人的作用是賦予人的感情,便於抒發情感;對比有突出或反襯的作用;反復能起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的作用等。
【備選術語】
一般說來:
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
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
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具體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達鮮明,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強化作用。
反復——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如1998年第29題即可答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強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中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附: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一方面可使語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以增強文章表現力。
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對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說的襯托,術語有側面烘托 襯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說的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表現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明確常見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現手法有類比、象徵、聯想、想像、托物言志、鋪墊、比興、烘托、白描等。
襯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的作用是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等。
在此基礎上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解題步驟:手法+分析(舉例)+作用,分析時要注意結合文段內容,切合手法的特點,表述作用時要符合作者寫作的動機及主旨。
【備選術語】
白描 象徵 反諷 類比 聯想 想像 托物言志 鋪墊 比興
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對比:使形象鮮明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對比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和襯托相比,對比沒有主次。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持點,強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
類比:以淺寓深,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見大:表現人、事。
反語(反諷):有2種作用: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托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舉例或列舉:具體實在,易於被讀者接受,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表達方式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首先要確認指定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
其次要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中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
第三要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備選術語】
(描寫)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簡筆勾勒,簡潔准確傳神;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
4.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5.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 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8.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虛實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
9.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
(記敘)
1.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2.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
3.敘後議論畫龍點晴,點明題旨。
(議論)
1.議論文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2.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作用:具體實在,讀者易於接受,增強說明力)、道理論證(有時也叫 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3.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2.間接抒情寓情於景,物事含蓄。
(說明)
1.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注意)
1.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缺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
3.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不同人稱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如:第一人稱則便於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感情真摯。第二人稱既自由、靈活,又拉近距離,便於抒情,有真切感、親切感。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
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結合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
【備選術語】
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於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
第二人稱,是呼告修辭,便於直接對話,利於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
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反映現實較為靈活自如。
形象物象分析型
1. 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從作者對人物的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語言、外貌、行動、心理等。每一神態、動作或語言的描寫要與所表現出的優秀的品質一一對應,不能張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寫中揭示的內涵,即個性特徵及形象的意義。
再次,體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從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題和情感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開頭結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置。
(2)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思考角度:
A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
B對內容的充實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
D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易水之濱,高漸離擊築,悲涼的旋律中,荊軻告別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他身後的蘆花,一定在蕭蕭寒風中輕腸,烏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腸寸斷,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聲中,虞姬揮動長劍,裙袂飄飄,作最後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霧茫茫,一片縞素,那是一岸的蘆花在為這悲愴的訣別飄雪飛霜。汩羅江邊,披發行吟的屈原,掩涕嘆息,仰天長問。臣專權,楚王昏庸。居廟堂,不能為民解難;謫鄉野,不能為民解難。生命的大寂寞郁結於心,奔突於胸,使詩人縱身大江,盪起的漣漪是蘆葦悲鳴的淚滴,在濕濕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葦葉包裹起後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歷史的長河,成為端午節最深沉的紀念。(選自張馳《心中的蘆葦》)
「蘆花」在該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條作答)
答案為:(1)是串連事件的線索。 (2)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3)蘆花見證、記錄、蘊涵著歷史的痛苦和滄桑。 (4)表達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詞語理解型
(1)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尋找它的本體;
(2)理解詞語的象徵義,就要尋找詞語的象徵對象;理解詞語的反語義、就要將褒貶互換;
(3)理解詞語的雙關義就要注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
(4)理解代詞的詞義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
(5)當然,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必須聯系詞語的具體語境,結合作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 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
(6)「六比較」:比較范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輕重、比較搭配習慣、比較構成成分、比較詞性功能、比較感情色彩與語體色彩。
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力
A.語句的含義題:
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B.語句的作用題:
要回答該句子在文章結構與內容主題兩個方面起的作用。
整理文章思路並歸納文章的內容
本題重在弄清文章是怎麼寫的和寫了什麼:文章各段說的是什麼內容,是從哪些角度說的;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系(相並,相承,相屬),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又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各段與中心的關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看出來了,把文章的領起段、過渡段、中心段、歸旨段、結語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脈絡層次與主要內容就在你眼前了。
▲敘述性文體的線索: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情感的變化,看故事情節的變化,看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
▲論述性文體的結構: 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 總分式。
▲說明性文體的順序: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篩選整合型
常見的命題形式:
(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
答題方略:
1.篩選整合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
2.回答此類問題,要關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感嘆句、議論句等,尤其要關注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和段中的過渡句,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關鍵所在。
3.整合的題型一般不宜機械地摘錄原文的句子。而應該緊扣題干要求,將提取的關鍵語句、中心詞進行改造、組合、變換,使之成為全面、凝煉、流暢、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總攬全局,總體把握,防止因答案要點不全而丟分。
詞語能否置換
1.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描寫出了……
2.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3.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詞序能否調換
不能。因為:
① 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② 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③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題目的作用及好處
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緊扣文章內容,簡潔新穎。
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
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① 可結合情景交融〈寓情於景,景中藏情〉此為散文中的描寫,
② 而在小說中的描寫主要有襯託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發生背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的景物描寫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比如課文《葯》之結尾。注意結合具體的題目。
③此外有渲染(烘托)氣氛、襯托情感或主旨、表現人物品質、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7. 高考語文閱讀的答題模式和技巧有哪些
閱讀一直是高考的「重頭戲」,其中現代文閱讀所佔分值大、主觀性強,乃「重中之重」。但從歷年高考現代文閱讀答題情況來看,無論試題難易,學生們的得分普遍不高,成為失分「重災區」,得分維持在7分左右。學生普遍存在著審題不嚴、扣題不緊、詞不達意甚至無從下手等問題。
專家們分析,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會逐字逐句地品讀;其次是學生讀不懂文本,找不準答案;再次就是學生找不到答題的切入口,答非所問。
如何改善這一尷尬局面?專家建議學生要學會「從容閱讀」,即分層次有步驟地進行逐句、逐段閱讀,在這個基礎上把握文本的特色、主旨。只要讀懂文章,就會知道題目是從何而來,就能夠找到答題對象。也許有的學生會覺得逐句閱讀浪費時間,但只要堅持這樣訓練,閱讀速度就會隨之提升。
備考中,專家稱現代文閱讀主觀性強,學生答題時要將主觀題客觀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觀依據。備考中,不鼓勵「題海戰術」,閱讀的質量才是最重要的。學生們應多關注敘事性強的短篇小說和記敘文,更要關注帶有哲理性、抒情意味濃厚的散文,這類文章閱讀有一定難度,是高考現代文閱讀慣常選用的材料。
考綱陳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1)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結構,把握文章思路。(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現代文閱讀要求同學答題前,都要默想一下現代文閱讀之口訣。即:問什麼答什麼,怎麼問怎麼答;就近找答案,盡量抄原文;抓住關鍵詞,短語答題目,分條來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據;一篇文章看開頭和結尾,一個段落看第一句和結尾句。
當然,至於如何看句子之間的關系,如何看過渡句過渡段,什麼承上啟下,什麼鋪墊烘托,還是要理解的,平時腦子里還是記一些有關文章理論的術語。
8. 高考語文題中,小說部分怎麼做
額,小說是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一般是人物傳記什麼的,你是問那種?
文學作品閱讀
邊讀邊劃出文中表明作者觀點的詞、句,第二遍閱讀時可以只看這些劃了的詞句就能把握這些文章的大意。議論性文章特別要注意論點和結論,敘事性文章看劃出的詞句就能理清這篇文章的情節結構。
詞句理解題,找出詞句解釋相對應的內容,用答案來替代原詞句,使上下文保持一致。
信息篩選題,從文中找出與題干要求相符的內容,或摘錄,或概括。
要點歸納概括題,認真分析題干要求,不漏點。從文中找出相對應內容,或歸納或概括。表述不能有語病。
鑒賞評價題,找到相應的語句體會,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特別注意的是,在回答之前先要弄清每道題目在考什麼,然後針對考點加以回答。另外,這些題目中基本上是2分一點,所以可以根據分值給自己的答案分點。
科學類文章
注重整體閱讀,說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對基本概念解釋的文字;議論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觀點以及對觀點闡述的文字。認真讀懂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並在頭腦中大體復述各段內容。標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結構的句子,並用筆劃出稱代詞、關聯詞、標志詞。閱讀題目,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區域。文章內容與題目相互驗證。
【科學文】總體解題技巧
將題干中否定陳述轉換為肯定陳述。有"根據""證據""原因"等字樣的題干,選項與題干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將稱代內容替代稱代詞,使稱代詞與稱代內容保持一致。找出選項所關涉的內容區域,將選項與文章內容逐字逐詞逐句進行比較、對照。推導的選項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據,要有前因後果。注意未然與已然、原因與結果、先與後、誇大與縮小、部分與全體的區別。
正常錯誤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偷換概念,顛倒因果,強加因果,胡亂劃分。
7、【概念詞語】理解題
答題技巧: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劃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聯系詞語的本義,抓住語境義。
8、【句子】理解題
答題技巧:理清復雜句子的結構關系,適當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對修飾成分認真思考,這是選項比較的重點。找出文中相對應的闡釋,與選項逐字逐句對照、比較。分析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分辨先後順序。檢查該選項的解釋與全文或全段的傾向性是否一致。
9、【信息】篩選題
答題技巧: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依次篩選。原文內容與選項保持一致,選項與題干要能構成因果關系。略過無關緊要的信息,如舉例、描寫等,抓住本質特徵。
要點概括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抓住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後關系不能顛倒。注意選枝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
10、【推斷想像】題
答題技巧:找出推斷的根據。注意敘述角度和表達方式的轉換。分辨可能與必然、必然與或然、未然與已然、全稱與特稱。推斷不誇大,不縮小,不無中生有。
總之:所有的判斷都必須來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觀臆斷,建議先通讀全文,標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後一道選擇題,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再做其餘三道選擇題。找到題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後顧,整體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絕對的選項)。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9. 如何搞定高中語文閱讀主觀題
這個問題有點籠統,我們不妨將問題拆解。
高中語文閱讀一般可劃分為兩大塊:
一、現代文閱讀,包括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小說或散文)三大類,按照新高考的命題趨勢,這三大類文本都是可以命制主觀題的。
二、古詩文閱讀,包括古代詩詞閱讀、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閱讀一般命制一道主觀題,文言文也有增加主觀題的趨勢,2020年新課標1卷中已有體現。
以上不同類型的文本中,論述類、實用類閱讀的主觀題主要側重於篩選、提煉信息,難度不高,只要細心閱讀文本,稍加概括提煉,是很容易拿到分數的,不作為本次討論的重點。以下重點討論文學類文本閱讀、古代詩歌閱讀。
我認為要做到如下幾點,才能針對性提高主觀題成績:
一、熟知考試題型。高考是指揮棒,高考涉及的題型必然會在平時的模式考試、期中、期末考試中大量出現,因此,一定要對考試題型非常熟悉,對每一種題型背後涉及的知識體系、常用答題術語、答題邏輯爛熟於心。
以古代詩歌閱讀為例,高考大概涉及以下題型:
可以網上自主下載一些精品模擬卷
總結一下,就是熟知題型、掌握思路、精選精練、做好總結。
祝學習進步!
10. 高考語文現代文文本閱讀做題方法
現代文,你說的是語文二卷大閱讀吧,這個不好說啊,因為它分小說,新聞,訪談,散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回答套路,而每一種題都有一般答題方法,如果想有個系統的講解,建議你,搜「語文閱讀理解解題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