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是春天的春的閱讀答案 5
1.第1自然段寫出了春_熱鬧_的特點
2.聯想到朱自清的《春》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B. 《四時田園雜興》閱讀答案
四時田園雜興
宋 ·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兒女各當家」指 。(3分)
2、詩作一、二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5分)
3、寫幼童「也傍桑陰學種瓜」的細節,意在表現什麼?詩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參考答案
1、村莊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動擔負起田間和家庭的農活。 (2分)
2、詩人寫的是農村見聞(2分),以白描的手法(1分),描繪出春耕時節,男耕女織,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2分)。
3、兒童學種瓜有兩點意義,一是表明農家孩子從小便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2分),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襯托出農民的辛苦和繁忙(2分)。很明顯,作品中流露出詩人對勞動者的贊美和對農村生活嚮往之情(2分)。
C. 春耕孟昭旺標題的作用
摘要
您好,由於我這里沒有這篇文章,您能把文章截圖過來嗎?以方便作答,謝謝!
D. 閱讀短文80篇(六年級):《開春》的答案
1.(1)長時間的分別。 (2)忽然領悟。 2.(1)春天,以及春天般美好的生活,就是這樣開創出來的呀! (2)可是,如果用詞語來描繪,這只能說是「春開了」。鄉親們為什麼要說「開春」呢? (3)一些麻鴨用它們尖尖的嘴,也探測出了水的溫度,欣喜地議論道:「嘎嘎嘎!佳佳佳!」 3.(1)「這」指的是鄉親們扛了農具來到田野挖溝、犁田、耙田,播種,開始了繁忙的春耕勞動。 (2)指看到農民們春耕勞動,一下子懂得了「開春」的深刻含義,知道了春天以及春天般的美好生活,就是這樣辛勤開創出來的。 4.共看了三次;第一次的感覺是散亂,第二次是飄逸,第三次是半透明半朦朧。 5.」春開了」是純粹的自然現象,「開春」指的是完完全全地融入了人類的活動。 6.文章表達了作者熱愛春天,更熱愛為開創春天而辛勤勞動的人們的思想感情。(希望各位多多贊同!!!)
E.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
(1)生活方式:自耕農經濟(個體小農經濟)。(1分) 特點:自給自足;精耕細作;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封閉性,分散性,脆弱性。(任答1點1分,滿分4分) (2)特點:「市」設在特定位置(市坊嚴格分開),有官吏管理,交易受時間限制。(任答1點1分,滿分3分)思想:重農抑商思想。(2分)影響: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鞏固封建統治;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後面。(要求積極、消極各1點,任答1點2分,滿分4分) (3)現象:出現區域性商人群體。(1分)原因: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誠信為本的經營道德等。(如答「敬業、進取」、「守信、講義」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題意的內容,同樣正確)(任答1點1分,滿分2分) (4)正確處理好農、工、商業的關系,重視商業的作用;要遵循誠信為本的經商之道、要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等。(任答1點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F.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
(1)原因:生產工具的創新和改革;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經驗的積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進;人民的辛勤勞動。 (2)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3)保證政府徵收賦稅,控制人民。 |
G. 《家鄉的春節》閱讀答案 速度!速度!速度!速度!
按照湖北省宜昌的老規矩,過春節差不多從冬至就開始了。 冬至前後,人們便把雞、鴨和鵝用籠子關起來,以減少它們的活動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養。到了過年時,家禽就長得又大又肥。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傳統的「小年」。這天,人們要把灶台打掃干凈,殺雞宰鴨來祭「灶神」。 臘月二十五日前後,人們選擇吉日把家裡打掃的一塵不染,乾乾凈凈迎新年。這時,千家萬戶都忙碌起來,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 除夕可真是熱鬧非凡吶!家家戶戶趕做年飯,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春聯;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在門口掛上兩個大紅燈籠。除此之外,大家還在房間門口貼上「利市」。哪一家都通宵燈火,鞭炮聲日夜不絕。出門在外的人,必定要趕回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要守歲和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 大年初一是春節的最高潮。這天,人們不許殺生。早上,要互相講吉利話祝賀,給小孩和老人們壓歲錢。從初一到十五,人們都不許講不吉利的話。吃罷早飯,人們就從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湧上街頭。同時,各種慶祝活動也相繼舉行,舞獅、籃球賽、唱歌、跳舞、下棋、射擊……內容可豐富了。街上人山人海,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有的圍在慶典活動旁邊觀看,耳邊不時響起如雷鳴般的掌聲、喝彩聲。 正月初二這天開始,人們便要到親朋好友家串門拜年。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開門掃地,把掃成堆的鞭炮紙燒掉。「人日」、「人勝節」和「七元日」都指這天——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女媧造人的日子。湯圓一上市,春節便接近了尾聲。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這天晚上,有張燈結綵、猜謎踏歌的活動,突出了一個「鬧」字,人們還要吃湯圓,預示著新的一年快樂吉祥。過了這天,春節也就過完了。農民們開始准備春耕,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1.讀下面的詞,注意加點字的特色,照樣子寫詞語。
人山人海 惟秒惟肖 半信半疑 不卑不亢 礙手礙腳 畢恭畢敬 百依百順
四面八方十全十美 三心二意 一五一十
張燈結綵 興國安邦 翻山越嶺 爭名奪利 斬釘截鐵
2.課文按時間順序記敘,從冬至前後、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臘月二十五日前後、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二、上元節可以看出來,其中詳寫的是除夕和元宵節,略寫的是臘月二十五日前後和正月初二、初三,這樣寫的好處是詳略得當。
3、結合《北京的春天》一課說說北京人過春節與廣西人過春節有哪些不同?
北京人: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廣西人: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4、咱們這兒過春節有什麼習俗,簡要寫寫。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有耍龍燈的習俗。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吃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望採納!!
H. (25分)人類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不斷改變世界面貌和人們生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耕
(1)生活方式:小農經濟(1分)特點:自給自足;以家庭為單位;農民負擔沉重;十分脆弱。(2分)(每點1分,任答2點即可) (2)狀況:商人貿易活躍;為追逐利潤而背井離鄉;海上貿易發達(答對外貿易或海外貿易發達不得分);出現 「夜市」和「草市」。(2分)(每點1分,任答2點即可) (3)出現資本主義萌芽。(2分) (4)明代的「機房」主要是手工勞動,民族工業是機器生產。(2分)近代民族工業多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1分) (5)發展原因: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華的經濟侵略;辛亥革命為民族企業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阻礙;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4分)(答對1點2分,2點3分,3點4分,任答3點即可) (6)生產力方面:第一次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各國逐漸朝工業化方向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重工業比重上升。(2分) 社會關系方面: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兩大階級的對立。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組織。(2分) (7)思想:自由主義(或自由放任)經濟思想(2分) 背景:工業革命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力迅速提高;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他們要求自由貿易、自由經營。(2分) (8)沖擊:爆發經濟大危機(1分,或答「大蕭條」);美國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2分)
I.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晁錯(西
(4)材料四反映了明代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什麼現象?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明清小說有何新特點?(2分) (1)牛耕 由奴隸社會過度到封建社會 (2)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民南遷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3)富庶繁榮宋詞 (4)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多數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反抗封建統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