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值得看嗎知乎
1. 確定一本書是否值得讀要看作者是否成功
作者決定了書的質量,質量卻不太能夠留住市場,而市場卻是決定成功的關鍵。不是看作者的成敗,而是瞧其經歷,只有真正感受生活的人才能寫出膾炙的好作品。
文字能堪出人的心境,從作品中循著作者的軌跡,可以更親近的了解。
泛讀是個好方式,太多的湊字數搖錢的選手帶動了整個浮躁的閱讀習性。我記得看我吃西紅柿的《星辰變》,第一段落我都沒挺過去。好書,第一眼是要有吸引力的,很多沒做到的作者卻受到更多的追捧,碼字出書再碼字。
我們讀書更在意的是書所給我們帶來的精神愉悅,了解作者可以使我們認識的全面一點,何樂而不為。
2. 如何只看第一章判斷一部小說值不值得追
作為一個老書蟲來說,判斷一本小說是否值得追,那至少要看10章左右的內容,百萬字長篇就需要更多了。那如果只從第一章判斷的話,就只能從作者的文筆構造,現有思路以及錯別字多少來確定這本書是否值得一看了。
當然了,如果你選擇是一本全本完結小說,與其看第一章,你寧可去看下結尾,是否太監,是否爛尾,才是判斷你是否要花時間去看的最大理由!
3. 如何閱讀一本小說
我看書一般是用快速閱讀法(小說很多時候直接是略讀),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我練習快速閱讀用的是《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練習是比較簡單有效的,如果你的閱讀效率低,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
在閱讀過程中必須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首先,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其次,抓住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其三,對於文章、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跡、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促成更好的理解。
4.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作思路及要點:閱讀分主動閱讀和被動閱讀,越是主動閱讀收獲就越多。要明白自己閱讀是為了什麼:是為獲得資訊,求得理解而讀還是純粹消磨時間娛樂自己而讀。明確目標。
讀後感如下:
不得不承認,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讀書,但凡看得見且識字的人不就會讀嗎?中國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紀便在家長的殷切教導下讀起了書。讀書,不就是拿一本書,然後翻開扉頁,或精讀或略讀,把書中所寫都看完而已嗎?難道讀書還有什麼特別的規則?
作為愛讀書之人,我看過的書也算不少。我的書櫥里有各種類型的書,人物傳記類的,童話類的,長篇小說類的等等。但簡單來說便是兩類,讀完的和未讀完的。我個人喜歡的讀書方法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娛樂性質的小說,我選擇一目十行地讀。掌握故事梗概便可。
接著是分析閱讀,即帶著問題全盤閱讀、完整閱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於盡量消化書中的系統性知識概念、論題等。最後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又稱比較閱讀,意思是通過閱讀多本相關主題的書籍,從比較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
這四種層次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但我沒想到它們是被歸為層次,而非方法。基礎閱讀幾乎每本書都在做著。而分析閱讀和檢視閱讀則多用在做閱讀理解時。主題閱讀則會用於寫讀後感或比較時。但作者的意思明顯不是這樣的。
除了基礎閱讀,其他幾種我都是在課業需要或有目的的進行,並不是自發地以這些方式閱讀。換句話說,我讀書大多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追隨喜愛的作家,並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對於閱讀,我們應當懷著虔誠的心態,去體味,去感受。
而對於閱讀的態度,則是主動。讀書是與作者的對話。一本新書彷彿是一個陌生人,他飽含學識卻不願吐露心聲。只有當你主動地去拿起一本書,才開啟了你與作者的交流之門。
閱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非常受用,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性,這本書關於閱讀的看法也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的一些分類,觀點仍具科學性。
同時,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電子產業,將閱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但我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實用於閱讀紙質書籍,對於電子書、網路資訊的閱讀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盡管很多時候我們閱讀也許是為了放鬆或打發時間,但我們也應當以嚴肅的心態去閱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人生歷練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當懷著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閱讀。記得有人說過,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
翻開書本,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汲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力,我們的理解力。真誠地閱讀一本好書,對於作者,對於我們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麼愚不可及。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簡單的,隨隨便便的。你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沒有它的章法。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
5. 如何評價《如何閱讀一本書》
好書一本,讀完後,從設計師讀書的角度來筆記,所寫只是書中內容部分。
1,主動閱讀的好處
「既然任何一種閱讀都是一種活動,那就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完全被動,就閱讀不了,我們不可能在雙眼停滯、頭腦昏睡的狀況下閱讀。既然閱讀有主動、被動之對比,那麼我們的目標就是:第一提醒讀者,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這個讀者比另一個讀者更主動一些,他在閱讀世界裡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強一些,收獲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讀設計書就是如此。如果報著得到一個ABC流程做一個好設計的想法讀書,收效不會大,要主動去讀書,並努力去了解一個設計故事中的點點滴滴,與自己的學習、工作印證,才能有更完整的收獲。讀一本好書,主動且探索能力強,才能與作者有交流,才能有思辨,才能有靈感的閃光。
讀書的時候如果只是為了看一個結論,復用一個方法,得到一個流程,我個人認為是不求甚解的。
聽設計講座、與朋友交談、甚至是寫作,都是這個道理。
2,閱讀的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稱,如初級閱讀、基本閱讀或初步閱讀。不管是哪一種名稱,都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我們之所以喜歡「基礎閱讀」這個名稱,是因為這個閱讀層次的學習通常是在小學時完成的。」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特點在強調時間。在這個閱讀層次,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鍾讀完一本書,或是同樣時間內念完兩倍厚的書。」
「第三種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比起前面所說的兩種閱讀,這要更復雜,更系統化。……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這是所有閱讀中最復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對閱讀者來說,要求也非常多,就算他所閱讀的是一本很簡單、很容易懂的書也一樣。…… 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 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他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讀設計相關的書,可能大多都是在第一、二層次就搞定了。我反而覺得第三層次的閱讀,可以用在設計師對自己一個重要設計項目的沉澱和反省上。自己做過的項目,知根知底,完全可以當做一本自己寫的書,把它讀透、咀嚼、消化,對設計師本身對項目的認知是非常有價值的。
第四層次的閱讀,也可以使用在設計師對自己做過的所有設計任務、以及自己所見過的其他設計案例進行分析、思考、求證。第四種閱讀層次可以帶來的謹慎、廣度、認真、創造,都是設計最需要的靈魂和特質。
3,整體閱讀的方法
「我們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都說是要去注意那些我們不懂的地方。我們被教導說,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們被教導說,讀到一些不明白的隱喻或論說,就去查網路全書或其他相關資料。我們被教導說,要去查注腳、學者的注釋或其他的二手資料以獲得幫助。但是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 譬如,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會獲得極大的快樂。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著要一幕一幕地念、一個生字接一個生字地查、一個學者注腳接一個注腳地讀 …… 這種快樂就被破壞了。結果是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讀過莎士比亞的劇本。等他們讀到最後的時候,已經忘了開始是什麼,也無法洞察全劇的意義了。與其強迫他們接受這種裝模作樣的做學問的讀法,不如鼓勵他們一次讀完全劇,然後討論他們在第一次快速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只有這樣,他們才算是做好接下來仔細又專心研究這個劇本的准備。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可以准備再學一點新的東西了。」
的確,現在的設計師,現在的職場人士,能有整塊閱讀時間的機會不多。一本書,洋洋灑灑幾百頁,如果要較真地讀,很多時候也就讀了三分之一就放那裡被忘記了。所以我現在讀書的方式也是快讀,先享受整體閱讀的樂趣,用Kindle的筆記功能處處標記,然後讀完後再回來一處一處研習亮點。
說實話,大部分設計相關的書籍,是做不到每章每節都是經典的,一般一本厚厚的書,讀下來筆記出的漂亮部分,也就那麼十來頁文字。所以快讀,然後回頭尋妙處,適合現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
4,言外之意的樂趣
「俗話說:「你必須讀出言外之意,才會有更大的收獲。」而所謂閱讀的規則,就是用一種比較正式的說法來說明這件事而已。此外,我們也鼓勵你「寫出言外之意」。不這么做,就難以達到最有效的閱讀的境界。」
好的故事,都是有言外之意的。言外之意不是故弄玄虛,而是激發讀者的思考。一個簡單的例子,作者講一個故事,蜿蜒曲折、辛苦重重的情節,會讓每個讀者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每個讀者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思考模式;如果作者不講故事,直接講出一個觀點,然後告訴你一個碰見啥問題就1開門2給錢3拿外賣4關門5吃飯的僵硬流程,讀者能有思考的機會么?
後者是提供一個有限好處的可預期結果;前者是提供一個無限可能的不可預期結果。你選哪個?:)
5,暫緩評論的美妙
「一般人通常認為,水準普通的讀者是不夠格評論一本好書的。讀者與作者的地位並不相等。在這樣的觀點中,作者只能接受同輩作家的批評。記得培根曾建議讀者說:閱讀時不要反駁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認為是理所當然;更不要交談或評論。只要斟酌與考慮。」
不完全認同。一本書無論作者多麼聰明,讀者也就是在聽一個故事而已。思維是不可控的,沒有人能肯定讀者想到的維度一定是受限且不夠出彩的。
但是我很贊同「暫緩評論」的價值,一切的評論可以緩一緩,「斟酌和考慮」,再來進行褒揚和批判。這是一種智慧, 更是一種禮貌。
現在的微博和知乎等媒介,可以讓每個讀者都發聲,是非常好的一個事情。希望大家都可以得到「暫緩評論」這個技能,那這些信息交流媒體就更漂亮了。
6,質疑的前提與方式
「我們的前提是讀者能與作者進行對話,並能回應他所說的話。在讀者說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後,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說明:(1)你的知識不足(uninformed)。(2)你的知識有錯誤(misinformed)。(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這個論述我很喜歡。第一,對作者做評論之前,要讀懂書,不能看到只言片語就開始評論;第二,合理地評論,這四個維度可以涵蓋大部分提出質疑的方式。
7,讀書與行動
「關於實用性的書有一件事要牢記在心: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一本理論性的作品可以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但是實際的問題卻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這也是為什麼老話說:只有行動能解決問題。行動只能在現世發生,而不是在書本中發生。」
大部分設計相關的書,可能都是偏實用性的,所以動手比什麼都重要。例如讀了一本如何簡化產品設計的書,那就要在下一次產品設計過程中去嘗試去驗證簡化產品設計的論點、思考點,這樣才有效果,才有樂趣。
我看過實用性的書,都樂於實踐,在工作中去嘗試。很多時候沒用,或者反效果,但是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可以幫助設計師技能成長、思考能力豐潤。我寫的大部分東西,也可以看做實用性。(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寫玄幻小說飛天遁地為止,哈哈哈lol)
8,少有的好書
「一本書怎麼會跟你一起成長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一本書只要寫完出版了,就不會改變了。只是你到這時才會開始明白,你最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這本書的層次就遠超過你,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過你,未來很可能也一直超過你。因為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我們可說是偉大的書 …… 你先前讀過的時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長,並不是虛假的。那本書的確提升了你。但是現在,就算你已經變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識,這樣的書還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盡頭。」
作者說這樣的書不超過100本。所以,我認真請教,大家有讀過這樣的書,歡迎推薦哈。
最後用書中的結尾來收尾,很喜歡這句話: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6. 知乎上怎麼看小說
在知乎上看小說可以先登錄進入該網站,然後點擊頁面中的書店按鈕進入。在出現的書店界面中有相關的小說或者書籍,可以根據需要點擊免費或者付費以及閱讀。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
1、在電腦的網路上輸入知乎,找到其官方網站以後點擊進入。
7. 如何才能高效讀懂一本書
讀書筆記!讀書筆記!讀書筆記!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這里,麋鹿特別要安利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韓國總統朴槿惠女士在其自傳《絕望鍛煉了我》中提到她有個外號叫「筆記本公主」,因為自己習慣於隨身攜帶筆記本,在走訪民眾、視察工廠時隨時隨地把所思所想記在筆記本上;她的很多政見就是在筆記本上現出雛形的。因此,她的政治對手把她的筆記本稱為「恐怖筆記本」,媒體則把她演繹為「筆記本公主」。
近些年手賬的流行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筆記」的重要。手賬達人們在筆記本上用圖形、文字、符號等元素記錄生活、工作或隨感,日本人甚至將手賬發展出了極具特色的「手賬文化」。
1.讀書筆記的作用
與手賬、日記不同的是,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
1)讀書不再是「隨隨便便地」地讀,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去讀;
2)真正消化書中的信息,使之成為屬於自己的東西;
3)深入理解書中的要點或思想,並隨時拿來參考。
2.筆記的四種類型
1)隨想筆記:記下日常生活中與書有關的隨想和感悟,按時間順序記下即可;
2)購書清單:通過廣告、書評、推薦,積累起自己的購書「心願清單」;
3)與讀書有關的剪報:盡情收錄自己喜歡的內容;
4)讀完書之後,用文字形式寫下的讀後感。
3.筆記的使用原則
1)勤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將思想中的靈光一現用筆記下來,豐富知識儲備;
2)貫穿讀書過程的始終:將讀書筆記用於「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階段;
3)在讀書筆記中找到目標內容的方法:
根據「一元式筆記法,你的筆記中可能記了很多東西,怎樣快速找到目標內容?
a、在自己的讀書筆記外面做好標記;
b、製作檢索用的標簽
c、將檢索數字化
最重要的就是---多翻看、重溫自己的讀書筆記,將讀書筆記中的內容真正變作自己的知識!
三、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19個技巧
介紹完讀書筆記的在「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步驟中的運用後,作者在本書的最後一章特地向讀者分享了自己總結出的「讓讀書體驗更美好充實的19個技巧」
1、不依賴網路、多用參考書,參考書包括地圖、圖鑒、統計數據、網路全書、年表、字典;?
2、多讀網路全書,作者非常推薦收錄有網路全書的電子詞典便於攜帶;?
3、為自己訂閱報紙、雜志,定期為自己輸入新知識;?
4、偶爾逛逛舊書店、翻翻旅遊景點的書架也是不錯的選擇;?
5、由淺入深吃透難懂圖書:名著太難啃了,那就先看看漫畫版或解說版吧;?
6、把書堆成山,讀書不再難:可以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圖書堆放方法,以此來調整讀書節奏;?
7、把名著放在枕邊,隨時感受名著的魅力;?
8、常帶3本書同時閱讀,比如小說、評論、隨筆各挑一本;?
9、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放上書,坐在馬桶上看看書也很不錯哦;?
10、去掉書籍外封,讓讀書變得輕松;?
11、雜志可以邊撕邊讀,也便於製作剪報;?
12、充分利用有聲學問,以及研討會、演講活動;?
13、准備一支你想珍藏的鋼筆;?
14、將你印象深刻的名言貼在家裡的顯眼處;?
15、讀後感從摘抄開始;?
16、用復印機讓讀書更方便;?
17、用「獨創版權頁」記錄書的履歷;?
18、書與筆記交叉使用;?
19、書架是讀書生活的基地,將你愛讀的書、廢棄的書、讀書筆記分開擺放,整理出屬於自己的,讀書基地吧!?
怎麼樣,買本心儀的好書,烹飪一鍋「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提煉讀書感悟,開始美妙充實的讀書之旅吧!
----END----
8. 怎樣高效地閱讀一本書
不得不說,大部分的我們並不是一個優秀的讀者。直到今天,人們還是在文字信息的海洋中懵懵懂懂地閱讀。解決這些問題,自然要對症下葯。今天,精讀君就為你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基礎閱讀主要是小學學習的閱讀技巧。在這個階段,讀者主要需要弄清楚文章句子的含義;
檢視閱讀強調的是概覽,是對全書的整體把握。在這個層次,應著重了解這本書在談什麼,然後能夠利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描述全書的內容,並分清作者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
分析閱讀著重關注理解,要「精確、無偏差」的辯明作者表達內容,即你是如何理解這本書的;
主題閱讀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是為解決某一問題,從多本書籍中尋找思考,需要多種技巧並用。例如你對釣魚很有興趣,想研究一下釣魚,那就要知道釣魚的歷史,釣魚的方法,釣魚的高手等。此時你需要找很多不同的書或材料,只要與釣魚的題材相關聯的部分,你都要將它們抽取出來閱讀。如此一來,你的閱讀量就會很龐大,這種閱讀就是被艾德勒和范多倫認為的高層次閱讀。
這四個層次的關系:既是向下包含的,上一閱讀層次包含下一層次的全部內容;也是逐級遞進的,如果無法完成低層次的閱讀,高層次的就無從談起。當然,高層次的閱讀水平需要一步步培養。
【三】
該書中,除了上述談及閱讀的四個層次外,作者還指出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讀物具體包括實用型書籍、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書以及社會科學類書籍。
對於不同方法,舉個例子,讀論說性作品和文學作品的不同在於「理解」與「體驗」。閱讀前者,重在獲得知識;閱讀後者,則主要在於閱讀過程中情感的體驗。
培根有言: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作者正是希望通過不同的方法閱讀不同的素材,助推人們心智的成長。一本好書並非一定會幫助你出人頭地,但一本好書肯定能增進你的閱讀技巧,更重要的是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
【四】
近期,精讀開展了一個「閱讀實驗」(你每個月,至少能讀一本書嗎?),首要目標是幫助讀友養成每周閱讀一本書並做筆記的習慣。為此,精讀君為讀友開列了一份可供讀的書單(有沒有那麼一本書,影響你一輩子?),其中第一本書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
為何將該書作為首本推薦書籍呢?該書作為工具書,為讀者提供了閱讀不可或缺的方法,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讀友完成高質量的閱讀。
一本書「讀過了」到「讀懂了」之間,有一段距離;而「讀懂了」和「做到了」之間,也有一段距離。這本書告訴你「讀懂」的方法,至於能否「做到」,就看你自己了。
你的問題 這里有答案 微信公眾號 【精讀君】
9. 如何閱讀的書籍有哪些,知乎
想要看那種閱讀的書籍的話,你首先要看你喜歡什麼樣的類型的,然後在網路上搜索這個書單就可以了。
10. 怎麼在知乎看小說
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
1、在電腦的網路上輸入知乎,找到其官方網站以後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