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莫言小說蛙的心得體會
㈠ 莫言的《蛙》讀後感 !急!急!
蛙聲雖然嘈雜卻無人理會,就像喊著計劃生育的人一樣,雖然規模大卻效果不好
㈡ 莫言蛙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莫言的《蛙》的寓意是生育。青蛙是繁衍不息的象徵,「蛙」跟「娃」跟女媧的「媧」都是一個同音字,跟生育、信仰、兒童都有一個象徵的意思。
《蛙》告訴了我們這樣的道理:從事計劃生育政策的一群特殊人群,他們內心非常矛盾的一面,有時候認為自己是一個好人,有時候也認為自己是一個罪人,始終處在矛盾當中,到了晚年更多是懺悔。人們應該關注這樣的群體,不能忘記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為國家的擔當!
㈢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沒有讀過,因為莫言的書太火了書店沒有貨。
聽朋友說《蛙》是莫言講述他姑姑從早年的接生婆開始的一段故事,開始是見證生命的奇跡,那時鼓勵多生孩子的時代,她們也肩負著神聖的使命一樣。後來時代變遷來到了計劃生育人人有則的環境中,她的姑姑又開始瘋狂的為人們進行打胎,其中的描述讓人不寒而慄。一直到最後到了人到暮年時候,回想起當年幹得那些事~開始為那些在她手中折損了生命的胎兒們供奉靈位......
這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應該是本書應對了西方對東方人權立場的又一次深入了解,本書選題正對西方人的口味所以才能獲獎。
㈣ 莫言《蛙》讀後感,400字。謝謝
最近在讀一本莫言的新長篇《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
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這是莫言許多小說中一貫用到的場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復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說。「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台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在年輕時她曾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行者;人到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卻睜隻眼閉隻眼。
除了「姑姑」,小說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後,始終受著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務」,並成功得子。在形勢的巨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者搖身一變為「違抗者」,其間經歷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為是「傳宗接代」傳統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說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輕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並非一成不變。
整部小說的結構也較為獨特,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四封長信分別代表了四個時代,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隔離帶。書信體的敘事方式給小說的表達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利於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給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礎。九幕話劇《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補充和升華莫言在小說中暗示了其標題:以「蛙」為書名,極有隱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媧」,「媧」是古之神女,化萬物者,書名是整部小說的主旨和濃縮。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說,《蛙》對人性的剖析與批判更為深刻,對社會的剖析也一針見血。通讀小說,我們能感覺到作家雖然始終在寫家鄉的故事,卻已經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類或人性的角度去寫「人」,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小說作家應追求的目標。
莫言的小說《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雖然是在寫家鄉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達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㈤ 讀完莫言《蛙》後有什麼感想
本人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與人類漫長的進化程度是大體相吻合。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是歷史巨人的理論先導,逐步反復驗證文明與愚昧,究其實質無論何人,出自什麼美好目的與願望,只有復合近代,遠代文明的葜合點才會被文明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