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小說在線閱讀理解
❶ 沈從文小說by沈從文電子版小說或者在線閱讀免費資源
鏈接:
沈從文從事文學活動起始,就把自己作為整個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一名小卒,「主要任務是作『尖兵』,為大隊伍打前站,在作品中作記錄突破試探,因之永遠從『習題』出發,進行寫作。失敗了就換個方法
❷ 沈從文雨後閱讀答案分析小說中"四狗"的形象
你好,文中
四狗深愛著這個女人,「她」
自然也愛著她的身體,
自然地表現出他們人性中對於男女之事的渴望與迫切.
雨後
中四狗是一個熱戀中的老實男人形象,
幸福的小情侶
❸ 《平常的沈從文 》的閱讀答案
1:從文中,你了解到沈從文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2:文中說:「沈從文一點也不偉大,若是有人說沈從文偉大,那簡直是笑話。」這句話是否有損沈從文的形象,與作者的寫作初衷悖?
3:你怎樣理解「他不過是一顆星星,一顆不仰仗什麼而自己發光的星星。」
4:作者為什麼花大量的篇幅寫鈔票的事件呢?
5:「那也是『文學』的!」「我像寫小說那樣寫它們。」不知沈從文先生是否也是懷著這種心情來研究其他事物的。但是同學們應該從文中悟出些文學創作的規律吧!請談談你的領悟。
1.沈從文是一個平凡、博大、寬容、謙虛,有著廣博的學識,熱愛文學創作的人。
3.他非常平常,貼近人民的生活,只通過自己的文學創作來實現自身價值。
4.這可以突出沈從文的性格特點,可以表現他廣博的學識、深厚的文化修養以及睿智。
5.文學來源於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同時文學又反作用生活,可以指導現實生活,影響生活風尚,這種影響又分為正面的影響和負面的影響,積極的文學作品可以引導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改造世界,消極的文學能夠促使人消極的對待生活,對世界的發展起破壞作用,阻礙社會的前進
❹ 求沈從文《邊城》閱讀感悟700字 在線等,急啊
邊城》講述的故事凄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
但他細膩而且真實,
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
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
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
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
微風吹過竹林,
發出沙沙
的輕響;
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飄浮„„景緻柔美而寧靜,
遠離都市的喧囂與
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說里始終洋溢著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
的心憧憬著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說,人情如水;人說,世態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
益而算計他人,
帶上偽善的面具,
或違心或有意地干著坑蒙拐騙的勾當。
人性該是世間最最
甘美的東西。
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石頭森林裡,
我們還保留著多少真正純凈的人性呢?它太剔
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
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
只任由塵
埃將它逐漸掩埋。
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
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
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
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閑暇去將它開啟?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
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為回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凈。在閱讀
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
識到自己的年老,
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
總操心著她的婚事。
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著青
春年少的羞澀。
爺爺不便明說,
只是遠遠地觀望,
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
好,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
可是有的時候,
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
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
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
無私無怨,
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
渴望著孩子能長伴身側。
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
母心底最深的安慰。
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
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
人會真的存在過。
於是,
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子女闖盪世界的牽絆,
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
我們遠行的腳步,
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
長期處於父母蔭蔽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
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背負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說,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於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裡?幸而沈從文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凈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盪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天保先走了車路,便說什麼也要讓儺送走馬路。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已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著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朴而又真摯!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面對自己的情敵會採取何種樣的措施。是嫉恨?是誹謗?甚或殺人。我們憑什麼去剝奪另一個人生存的權利?難道就因為他(她)在愛情上作出了與我相同的選擇?愛情應當是純潔的。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使自己的雙手沾染鮮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愛情,因為他將愛情玷辱了。與天保和儺送相比,這一類人該怎樣的自慚形穢!
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為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裡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綿長,都以為我們是被時光照料的孩子呢,等待在遠方的,卻是不能回頭的滄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里變得淡遠而美麗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結:
「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
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
《邊城》里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里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
❺ 沈從文的小說《中年》的主要講了什麼
摘要 沈從文的小說《中年》的主要講了他自己人在中年的所感所想
❻ 《沈從文小說》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沈從文小說選(上下)》(沈從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vxQe80pfPy8OXm5nt6BvcQ 提取碼:v24s
書名:沈從文小說選(上下)
作者:沈從文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01
頁數:1037
內容簡介:
本書基本反映了沈從文小說創作發展的輪廓,入選作品以成熟期小說為主,也兼顧了早期與後期創作,兼顧了創作方法、題材、風格與文體形式諸方面的多樣化特點,較多選入有一定思想深度,藝術上也較成熟的作品,同時兼顧了一些或許在藝術上較單薄,但在理解沈從文作品傾向性方面具有較重要價值的作品。
作者簡介:
沈從文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曾用過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筆名。湖南鳳凰人,漢族。1902年12月28日生。1918年從家鄉小學畢業後,即隨當地土著部隊在沅水流域各縣生活,曾在湖南地方軍隊任職 。1918年,在芷江縣任屠宰收稅員時,開始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和林紓以文言文譯述的一些西方文學作品。他最初接受過梁啟超、譚嗣同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家的思想影響,後受五四運動啟發,對新文學發生興趣。1923年到北京。因生活困難未能升學,遂靠自學從事文學寫作。1926年沈從文在香山圖書館工作。那年起,他陸續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上發表創作,並曾與胡也頻一起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7年到上海,在吳淞中國公學任教並繼續寫作。1928年與胡也頻、丁玲先後編輯《紅黑》雜志,並參加新月社,在《新月》上發表作品,當時已有「多產作家」之稱。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主編北平《大公報》副刊《文藝》,次年主編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益世報・副刊》。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小說習作課程,抗戰勝利後又在北京大學任教。曾先後與主編過商務印書館《文學雜志》的朱光潛合作,以《大公報》副刊《文藝》和《文學雜志》等期刊為陣地,集合當時北平的一些文人從事文學活動,他們有比較接近的藝術傾向,因而有「京派作家」之稱。
沈從文的早期創作與後期創作雖風格迥異,但在思想上藝術上的發展一直保持著他個人一貫的特色。他的早期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比較駁雜,起初主要受魯迅以故鄉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的啟發,創作以鄉土文學為主;後來受廢名(馮文炳)以抒情筆調寫小說的影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體小說(或稱詩體小說)這一形式。他從自己的故鄉不斷開掘題材源泉,對當地土著部隊兵士的生活,湘西邊地人民和沅水流域船夫、水手的命運,作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描寫,提供了當時別的作家還沒有寫過的湘西地方風土人情的風俗畫。但作品往往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的離奇和原始生活的神秘情趣,如《龍朱》、《神巫之愛》和《鳳子》等小說。後來則漸漸改變,多以贊美邊地人民中原始的蠻性力量和粗獷放縱的強悍氣質為主題。在描繪湘西民性的強悍的同時,歌頌了邊地民俗的淳厚,並以此與大都市的所謂「近代文明」形成強烈對比,表達出作者對城裡「紳士階層」和鄉下「抹布階級」不同的感情。
沈從文的作品總的思想傾向是嚮往一種健康的世態、富有人情美和心靈美的人與人的關系,恢復被「近代文明」所污染、所泯滅了的人性;表現這種思想傾向的代表作有《柏子》、《虎雛》和《邊城》等小說。同時,他以另一種寫實的筆調揭露大都市中「紳士階層」虛偽的面目和空虛的精神生活以及他們日趨墮落的情狀,如《紳士的太太》、《王謝子弟》等;對於某些知識階層中「被閹割了的寺宦觀念」,他也給予了抨擊,如《有學問的人》、《八駿圖》等。他還比較深刻地描寫了一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農民形象,如《丈夫》、《牛》和《貴生》等小說中的主人公。這些作品都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但也有許多作品缺乏應有的時代感。由於他在文學創作上堅持現實主義原則,藝術上確有自己獨到的特色,不但注意細節描寫的真實性,同時還結合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所以使他的小說和散文浸透了鄉土抒情詩的氣氛,創造了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牧歌意境。他對富有地方色彩的世態人情的描繪,使後來一些作家如汪曾祺、葉蔚林、古華等在藝術風格上深受影響。
1957年後,沈從文放棄了文學生涯,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工作,研究出土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等,1978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繼續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專題。在中國歷史文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國絲綢圖案》(與王家樹合編,1957)、《唐宋銅鏡》(1958)、《龍鳳藝術》(1960)等文集以及《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1)專著。
❼ 《沈從文小說》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沈從文小說選》(沈從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WXu-aVQSOB80YZE7txOIsw
書名:沈從文小說選
作者:沈從文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6
頁數:1037
內容簡介:
《沈從文小說選》(上下冊)為凌宇先生於1980年代初編選的一本沈從文小說集,多年來經我社不斷重印,已堪稱經典選本。所選作品基本反映了沈從文小說創作發展的輪廓:以成熟期小說為主,也兼顧了早期與後期創作,兼顧了創作方法、題材、風格與文體形式諸方面的多樣化特點;較多選入有一定思想深度、藝術上也較成熟的作品,同時兼顧了一些或許在藝術上較單薄、但在理解沈從文作品傾向性方面具有較重要價值的作品。
《沈從文小說選》(上下冊)所收入作品描繪了社會人生苦難,展示了湘西健全的生命形態。在其中,展開著一幅幅生氣流溢的湘西生活畫面——在這里,秀麗的山水與驚人的貧困相伴,勇敢純朴的民性與野蠻愚昧並存,歌與哭、善與惡、美與丑相纏難分。這是一個奇異的世界,沈從文經由這一題材的開掘,為現代中國文學提供了一個從未有人描繪過的、多彩多姿的湘西世界,極大地豐富了上世紀20年代魯迅開創的鄉土文學創作,並把現代抒情小說創作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
這些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給人教益和啟示。
作者簡介:
沈從文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曾用過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筆名。湖南鳳凰人,漢族。1902年12月28日生。1918年從家鄉小學畢業後,即隨當地土著部隊在沅水流域各縣生活,曾在湖南地方軍隊任職 。1918年,在芷江縣任屠宰收稅員時,開始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和林紓以文言文譯述的一些西方文學作品。他最初接受過梁啟超、譚嗣同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家的思想影響,後受五四運動啟發,對新文學發生興趣。1923年到北京。因生活困難未能升學,遂靠自學從事文學寫作。1926年沈從文在香山圖書館工作。那年起,他陸續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上發表創作,並曾與胡也頻一起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7年到上海,在吳淞中國公學任教並繼續寫作。1928年與胡也頻、丁玲先後編輯《紅黑》雜志,並參加新月社,在《新月》上發表作品,當時已有「多產作家」之稱。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主編北平《大公報》副刊《文藝》,次年主編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益世報・副刊》。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小說習作課程,抗戰勝利後又在北京大學任教。曾先後與主編過商務印書館《文學雜志》的朱光潛合作,以《大公報》副刊《文藝》和《文學雜志》等期刊為陣地,集合當時北平的一些文人從事文學活動,他們有比較接近的藝術傾向,因而有「京派作家」之稱。
沈從文的早期創作與後期創作雖風格迥異,但在思想上藝術上的發展一直保持著他個人一貫的特色。他的早期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比較駁雜,起初主要受魯迅以故鄉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的啟發,創作以鄉土文學為主;後來受廢名(馮文炳)以抒情筆調寫小說的影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體小說(或稱詩體小說)這一形式。他從自己的故鄉不斷開掘題材源泉,對當地土著部隊兵士的生活,湘西邊地人民和沅水流域船夫、水手的命運,作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描寫,提供了當時別的作家還沒有寫過的湘西地方風土人情的風俗畫。但作品往往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的離奇和原始生活的神秘情趣,如《龍朱》、《神巫之愛》和《鳳子》等小說。後來則漸漸改變,多以贊美邊地人民中原始的蠻性力量和粗獷放縱的強悍氣質為主題。在描繪湘西民性的強悍的同時,歌頌了邊地民俗的淳厚,並以此與大都市的所謂「近代文明」形成強烈對比,表達出作者對城裡「紳士階層」和鄉下「抹布階級」不同的感情。
沈從文的作品總的思想傾向是嚮往一種健康的世態、富有人情美和心靈美的人與人的關系,恢復被「近代文明」所污染、所泯滅了的人性;表現這種思想傾向的代表作有《柏子》、《虎雛》和《邊城》等小說。同時,他以另一種寫實的筆調揭露大都市中「紳士階層」虛偽的面目和空虛的精神生活以及他們日趨墮落的情狀,如《紳士的太太》、《王謝子弟》等;對於某些知識階層中「被閹割了的寺宦觀念」,他也給予了抨擊,如《有學問的人》、《八駿圖》等。他還比較深刻地描寫了一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農民形象,如《丈夫》、《牛》和《貴生》等小說中的主人公。這些作品都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但也有許多作品缺乏應有的時代感。由於他在文學創作上堅持現實主義原則,藝術上確有自己獨到的特色,不但注意細節描寫的真實性,同時還結合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所以使他的小說和散文浸透了鄉土抒情詩的氣氛,創造了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牧歌意境。他對富有地方色彩的世態人情的描繪,使後來一些作家如汪曾祺、葉蔚林、古華等在藝術風格上深受影響。
1957年後,沈從文放棄了文學生涯,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工作,研究出土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等,1978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繼續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專題。在中國歷史文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國絲綢圖案》(與王家樹合編,1957)、《唐宋銅鏡》(1958)、《龍鳳藝術》(1960)等文集以及《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1)專著。
❽ 端午日 沈從文 閱讀答案
1、看劃船的人、賽龍舟、勝利者領賞
2、(1)不能,劃更能體現快,用詞生動。
(2)不能,揮動比搖擺更靈活,速度更快。
1、出城看劃船、河上賽龍船、勝利者領賞等三個場面。(每個場面1分,說出意思就行)
2、莫不,程度副詞,從程度上渲染觀看龍舟競賽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廣,具體寫出了「全茶峒人」歡度端午節的盛況。(說出意思就行)
3、不能。「撐」的速度沒有「劃」的速度快,且「撐」這個動作發出者應是站在船上,而龍舟競賽的槳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撐」這個動詞不恰當。「搖擺」的幅度大,且沒有節奏感,「揮動」有節奏感,用這個動詞寫帶頭人的動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徵。(大意准確即可)
4、(1)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劃龍船競賽。(2)吃粽子,插艾蒿,吃綠豆糕、蜜糕,龍舟比賽(劃龍船),等。
5、「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側面烘托龍舟競賽的盛況;語言簡練明快,留有「空白」,把那「種種情形」留給讀者去生發聯想。
❾ 《沈從文小說》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沈從文小說》(沈從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沈從文小說
豆瓣評分:8.8
作者:沈從文
出版社:浙文藝
出版年:2001-11
頁數:417
內容簡介:
沈從文從事文學活動起始,就把自己作為整個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一名小卒,「主要任務是作『尖兵』,為大隊伍打前站,在作品中作記錄突破試探,因之永遠從『習題』出發,進行寫作。失敗了就換個方法再來,作對了也決不停頓在已有小小成就上」。他的早期作品,自由地借用各種文學程式,不受任何一種既定形式的束縛,既善於摹仿郁達夫、周作人的某些筆法,又能跳出任何一種文學程式,聽從心靈的召喚,摸索著自己的文學之路。三十年代中、後期,沈從文迎來了他創作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時刻,除了玉潤珠圓的代表作《邊城》外,還發表了一批光彩奪目的短篇小說,對生命進行多方藝術描繪,以寄託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審美理想。
作者簡介: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撰寫出版了《邊城》、《長河》、《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專著。
被稱為「中國鄉土文學之父」。